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
叶澜教授是如何评价一堂好课的
![叶澜教授是如何评价一堂好课的](https://img.taocdn.com/s3/m/0b47be77f46527d3240ce0ab.png)
叶澜教授是如何评价一堂好课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基本要求(1) :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基本要求(2) :有效率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基本要求(3) :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基本要求(4):常态性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公开课、观摩课应该是“研讨课”,平实的课。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整理精校版)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整理精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824636376baf1ffc4fad58.png)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教学相长0615 08:24::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来源:中国教育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叶澜教授的“五实”
![叶澜教授的“五实”](https://img.taocdn.com/s3/m/ffbcbd28eff9aef8941e06bc.png)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5个基本的要求(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2021年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
![2021年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cf1d6e0eefdc8d377ee32ac.png)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欧阳光明(2021.03.07)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叶澜教授好课五标准
![叶澜教授好课五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4efb270f524ccbff02184cb.png)
叶澜教授好课五标准讲座人:张胜杰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
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
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
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
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叶澜教授关于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
![叶澜教授关于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97f0da131126edb6e1a100f.png)
叶澜教授关于倜傥毫克的评价标准一直以来对于一节课的好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这也就是现在无论是洋思中学还是杜郎口中学都采取了先学的首要环节,学生只要是能自己学会的老师绝不再将,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就是不道德的课堂表现。
2、有效率,即充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个环节实质上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同时有效的,面向对于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干,回想起洋思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也正是体现了学生全员参与,整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3、有生成性,即丰实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在平时的课堂中往往发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没有得到完全实现,学而生只是在老师的指挥鞭下紧张、忙碌,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一节课下来完全成了老师的表演,这不是生成性的课堂,尽管丰实但不充实。
2020广东肇庆教师招聘考试:一堂好课的标准——“五实观”
![2020广东肇庆教师招聘考试:一堂好课的标准——“五实观”](https://img.taocdn.com/s3/m/a4a84168580216fc700afd79.png)
2020广东肇庆教师招聘考试:一堂好课的标准——“五实观”一堂好课的标准,你怎么看?今年来,在广东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除了常规的考查之外,在客观题中,开始出现新的标准,今天将给大家介绍来自叶澜教授的“五实观”。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有意义——扎实。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能力。
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有效率——充实。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
二是效率的高低,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3)生成性——丰实。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4)常态性——平实。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计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5)有待完善——真实。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有了问题,才有进步的开始,不能把自己装扮起来、遮掩起来。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有待完善,这样的课被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个创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的体验”。
【例题呈现】我国有学者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
就“新基础教育”而言,这些要求包括()等。
A.扎实B.充实C.平实D.真实【答案】ABCD。
解析:我国有学者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
就“新基础教育”而言,这些要求包括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等。
叶澜
![叶澜](https://img.taocdn.com/s3/m/68154dd7c8d376eeaeaa314f.png)
叶澜:一堂中小学好课有哪些基本要求叶澜认为,(基础教育)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第一,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
对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可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第二,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
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第三,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第四,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
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
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第五,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
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
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五实”并不是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但是教师在追求“五实”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心胸也博大起来了,同时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一堂好课的标准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
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
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
叶澜教授关于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
![叶澜教授关于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223db0acc7931b765ce1570.png)
叶澜教授关于倜傥毫克的评价标准一直以来对于一节课的好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这也就是现在无论是洋思中学还是杜郎口中学都采取了先学的首要环节,学生只要是能自己学会的老师绝不再将,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就是不道德的课堂表现。
2、有效率,即充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个环节实质上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同时有效的,面向对于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干,回想起洋思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也正是体现了学生全员参与,整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3、有生成性,即丰实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在平时的课堂中往往发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没有得到完全实现,学而生只是在老师的指挥鞭下紧张、忙碌,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一节课下来完全成了老师的表演,这不是生成性的课堂,尽管丰实但不充实。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203c5204b73f242336c5f82.png)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近日,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某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叶澜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基本要求(1) :有意义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基本要求(2) :有效率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基本要求(3) :生成性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叶 澜: 一节好课的标准
![叶 澜: 一节好课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00015fcc8d376eeaeaa3132.png)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养成教育总课题组推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叶澜: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
![叶澜: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ff27ff9cc22bcd126ff0c8b.png)
叶澜: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如何评价一堂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有意义,即扎实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生成性,即丰实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即平实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db5b8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3.png)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习,教师重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人们对好课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仁智相见,我认为叶澜教授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很有说服力。
他认为一节好课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
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学生至少能学到东西,有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不图表面的热闹;充实的课就是有效率、有内容的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丰实的课就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内容丰富,师生互动,思维活跃,给人启发;平实的课就是课堂的实实在在,是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真实的课就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
这样的课,需要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
如果不打磨是绝对不可能随便出炉的,可谓“十年磨一剑”。
如何打磨一节好课呢?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以上好课的标准,他的打磨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不会作秀,不会造假,这样的打磨甚至雕琢又有何妨呢?一节好课是精品,是需要反复推敲的,也是值得体味的。
一节好课是教师智慧流淌的水到渠成,是师生心灵相约的和谐共生。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一招一式皆见功夫,要的是教师的真功夫,而不是花拳绣腿和表面文章。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
可见,好课取决于教师的功底、积淀和智慧,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育机智、教育手段和课堂细节等方面作大量的充分的准备和思考,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位,在课堂上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确保课堂“三维”目标的实现。
我给爱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夸美纠斯在他写的《大教学论》扉页上写到: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①这种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提出,教是为了不教。
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7f8ac6b852458fb770b5654.png)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111e4813186bceb18e8bb29.png)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4ee6052763231126edb117f.png)
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
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
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
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
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6488ba115acfa1c7ab00cc30.png)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叶澜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扎实)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基本要求2、有效率(充实)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基本要求3、生成性(丰实)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平实)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第一,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
对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可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第二,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
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第三,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第四,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
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
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第五,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
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
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五实”并不是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但是教师在追求“五实”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心胸也博大起来了,同时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一堂好课的标准
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
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
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
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
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
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
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3.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
没有个性就没创造。
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片面”、“偏激”等等。
4.一堂好课,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
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而且统得过细过死。
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
教学效果要“算总帐”。
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而不能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
5.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
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
应该“以人为本”,不
应“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
提高教学质量主阵地在课堂,关键在教师。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平等(平等的首席)的参与者,教学中居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主体。
那么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1、教师应更关注学生态度的生发,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的认知目标。
2、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随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和进程,而不只是严谨地执行写得详细、系统、完整的教案。
3、教师把教科书当作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部分资料,而不是视教科书为金科玉侓,教师不只是“吃透”教材,准确无误的宣讲教材。
4、教学气氛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活动中自然生成的。
5、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只是在讲台上,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地身份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
6、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不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或鼓励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进程,而是发自教师内心的热望、欣赏与赞叹。
7、教师应把眼光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对所有学生都充满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8、教学的成功不仅仅是预定目标的达成,问题的解决,而还是新目标的生成与新问题的产生,师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9、教学不一定每堂课都很完整,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临时遇到的问题,取得了预料之外的效果。
10、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师生生命的乐曲,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师生都能体味到生活的浓浓气息。
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样的课才是好的课,才是教师应当努力为之践行的课。
你是否有所同感?
一堂好课的标准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作为一个新老师,我的观点也许有些片面,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在上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作为一个老师你如果有一杯水,在一堂课上你能给学生一杯水,那这节课比较成功,你是一个不错的老师;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却能让学生拥有一桶水,那你的这堂课非常成功,你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如果你有一杯水,而你只能给学生一滴水,那只能说你的这堂课很失败,现在的学校不需要你这样的老师。
我认为一堂好课,是老师和学生合作的结果,少了哪一方的努力,都不能称的上一堂好课。
今天我作为老师谈谈对一堂好课的理解。
第一,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在讲课之前老师一定要将你应该拥有的那杯水准备的很满很满。
这杯水应该包括什么,就我个人观点看首先教材内容分析准确,重难点清晰,目标明确,知道这节课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明白什么道理。
其次对学生的知识现状了如指掌,知道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地方欠缺,哪些地方已经掌握的比较好可以简略的讲解。
第二,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注意与学生合作,教师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位置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让学生有一种这样的感觉:知识是我自己努力找到的,让知识成为他们努力过程的一部分。
这也是我对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浅显的理解。
第三,课后的处理,了解这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从中发现这节课的缺憾与不足、
长处与亮点,作为下一节课的授课经验,我觉得这是很必要的。
什么事情往往都是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片面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