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备课备课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教案设计 第六章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会计算地球质量。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引入一:教师活动:上节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是什么?公式中的G 又是什么?G 的测定有何重要意义?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122m m F G r=。
公式中的G 是引力常量,它在大小上等于质量为1kg 的两个物体相距1m 时所产生的引力大小,经测定其值为6.67×10-11N·m 2/kg 2。
教师活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着重要的物理意义:它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对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引入二:复习:提问: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展示:我国神舟十号的发射、在轨运行、回收情况。
提问:为什么宇宙飞船能登上月球?为什么飞船能像月亮那样围绕地球旋转?飞船在什么条件下能挣脱地球的束缚?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人类会对更遥远的星球有些什么了解?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这一节课的学习。
6.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学习教案正式版本

第四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办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认识天体中的知识。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神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能够指导实践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教课要点: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供给的。
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课难点:依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课方法:教师启迪、指引,学生自主阅读、思虑,议论、沟通学习成就。
教课器具:相关练习题的投电影、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课设施教课过程:(一)复习发问,引入新课发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是什么?公式中的G 又是什么?G的测定有何重要意义?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G m1m2.2r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在大小上等于质量为1kg的两个物体相距1m时所—1122 。
产生的引力大小,经测定其值为×10 N·m /kg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侧重要的物理意义:它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拥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一致同来;对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踊跃的推进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研究自然的神秘成立了极大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样事物。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二)新课教课 1、“科学真切迷人”指引学生阅读教材“科学真切迷人”部分的内容,思虑问题[投影出示] :(1)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说明卡文迪许为何能把自己的实验说成 是“称量地球的重量”?(2)设地面邻近的重力加快度 2,地球半径R×106m ,引力常量G×-112 ,试估量地球的质量。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的成就》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2)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天体质量和天体密度的计算,理解称量天体质量和计算天体密度的方法。
2)通过天体质量的计算、未知天体的发现,明确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体质量的计算、未知天体的预测的学习活动,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对人类探索和认识未知世界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解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一般方法。
难点:
(1)求解天体质量和密度的方法。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法。
第4节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

〔总结这类计算题提高结果准确性的考前须知;涉及到木星—太阳—木星的卫星三者的运动,为了计算木星的质量选择的研究对象究竟是谁?〕
许多天体的质量都可以用这个方法算出。能否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的质量呢?〔这是测量地球质量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小结:
估测地球的质量〔密度〕的方法:
〔1〕利用重力加Biblioteka 度的值来计算假设地球的半径R和地球外表的重力加速度g
mg=GMm/R2 M=gR2/G
〔2〕利用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来计算
GMm/r2=mr(2π/T)2 M=4π2r3/GT2
假设地球半径为R,还可测出地球的密度ρ。
到了18,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系有7颗行星,而海王星、冥王星是在笔尖下被发现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板书:3、发现未知天体
〔1〕海王星的发现
〔2〕冥王星的发现
〔3〕X行星哪里寻?
(运用图片展示及阅读课本,对发现未知行星这一历程有所了解,使学生深刻体会万有引力理论的巨大威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问题:
〔1〕地球的质量怎样称量?
不可能用天平,但通过万有引力律可以“称量〞!
〔2〕用万有引力律如何“称量〞地球的质量?
从地面上物体的重力谈起。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外表的重力近似于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如果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由于地球自转同一物体在赤道与两极所受重力有差异的原因〕
批扯州址走市抄坝学校总课题
万有引力与
总课时
1课时
课题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课型
授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用万有引力律称量地球质量的原理;
人教版必修2物理:6.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教案设计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课题: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思路:学习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时,学生们已对万有引力定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天文学问题中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这节课需要一课时,重点放在根据已知条件求解天体质量。
新课改的主题是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合作参与、主动探究体验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突出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获得及随之产生的能力提高、兴趣激发和个性发展都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积极参与的结果。
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自主地找到求解天体质量的方法,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的这种参与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激励,是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重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求解天体质量。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2.通过求解太阳.地球的质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3.通过介绍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未知天体的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地球、太阳等天体的质量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求解天体质量教学流程图:【课件展示】 一、科学真是迷人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即:RGMm mg 2=【教师】为什么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物体放在地面上受到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分解为两个分力:重力G 和m 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Fn ,请同学们计算:赤道附近的50kg 的人受到重力和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Fn 分别是多少?G=mg=4900NN7.12m 2n ≈=R T F )(π发现向心力Fn 远远小于重力G所以:不考虑(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时,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6.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教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的一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学真是迷人”、“计算天体质量”和“发现未知天体”三个标题性内容。
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对万有引力的应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卡文迪许“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
2.教学过程概述本节课从宇宙中具有共同特点的几幅图片入手,对万有引力提供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进行了复习引入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有什么应用呢?接下来,通过“假设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前方未知天体”,围绕“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该天体的质量吗”全面展开教学。
密度的计算以及海王星的发现自然过渡和涉及。
在教材的处理上,既立足于教材,但不被教科书所限制,除了介绍教科书中重要的基本内容外,关注科技新进展和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时代气息浓厚,反映课改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计算天体质量”的学习,学会估算中数据的近似处理办法,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2)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的学习,体会科学定律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2)通过了解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2. “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图片欣赏复习引入问题一:已知地球的质量M =6.0×1024kg,地球半径R =6.4×103km.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1)在赤道表面上质量为60 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及万有引力(2)该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在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的情况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计算比较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理解了为什么可以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李强【教材分析】本章前三节从对行星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到最终的万有引力概念的建立及宇宙天体的动力学关系的了解,始终以探究式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学习万有引力的相关理论,从而追寻先人们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为本章的第四节课,就是通过万有引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应用创新课,一方面在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及对科学(宇宙奥妙)探究的欲望,为下节学习和了解宇宙速度及人造卫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学情分析】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行星的运动有所认识,并且确立了万有引力的概念。
课堂上只要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结合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关系,自主合作与讨论,应该会很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对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的效果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4.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理论推导出天体的质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意识,并结合事物间的相似性,采用类比的方法构建合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胆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感受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等于重力的方法计算天体的质量2.让学生认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来提供的,并且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关系计算太阳的质量。
3.利用类比的方法会计算其他天体的质量4.会计算天体的密度【教学难点】1.理解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及应用2.运用知识迁移和类比的方法处理关于天体质量的综合型问题【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工具】粉笔盒、天平、课件、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万有引力理论成就教案

万有引力理论成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理论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应用,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牛顿与苹果实验,开普勒定律。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万有引力,引力常数,质量,距离。
3. 万有引力理论的应用:天体运动,地球引力,卫星发射,宇宙探索。
4. 万有引力理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革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基本概念,应用及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万有引力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万有引力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苹果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万有引力的存在。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与开普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解释引力常数、质量、距离等概念,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核心内容。
4. 应用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理论在天体运动、地球引力、卫星发射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其现实意义。
5. 讨论万有引力理论的价值:组织学生讨论其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万有引力理论价值的认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科学家对万有引力理论的贡献:如伽利略、胡克、卡文迪许等。
2. 讲解万有引力理论的局限性:如暗物质、暗能量等问题的提出。
3.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动态,如引力波的发现。
七、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卫星发射模拟实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卫星轨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的质量和发现新的天体等,让学生感受万有引力定律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进而理解万有引力理论的巨大作用和价值。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利用万有引力定律除了可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外,还可发现未知天体。
本节是“应用+检验”性的内容,着重讲清应用思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要使学生深刻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激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生分析:
学生要运用已有的概念和知识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通过归纳总结、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科学定律的意义。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天体的质量、预测未知天体的学习活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对人类探索和认识未知世界的作用。
2、通过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计算天体的质量。
难点:在具体的天体运动中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学案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