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指导设计修订版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背景等。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登高》。
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词欣赏,培养高雅的情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登高》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讲解课文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4.3 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
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4.4 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4.5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登高》的艺术价值和古典诗词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背诵《登高》。
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
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评估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写作、绘画等实践作品,评估学生对《登高》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回家后的朗读、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回家后的读后感写作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内容的理解、表达的清晰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教学设计第8课《登高》目录一、素养目标二、学习资源三、作者背景常识四、文本初读五、文本研读第8课《登高》一、素养目标1.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及人物形象。
2.结合诗歌中的经典名句,赏析诗歌的语言。
3.结合景物及对音乐的描写,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4.在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素养飘逸的李白,“梦游天姥"醒来之后,豪迈地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言;忧郁的杜甫,晚年重阳登高发出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凉慨叹;流落的白居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一位漂泊江湖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琵琶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体悟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作者背景常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杜甫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有《杜工部集》传世。
[名家评说]杜诗思想之伟大,首先表现在贯穿于全部诗篇的高度的人民性上。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全部杜诗的一条思想红线。
把人民的痛苦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并且投入了自己血泪沉深的情感,这在中国诗史上是罕见的。
——冯至《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
当时诗人卧病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不断、壮志未酬,所有这些都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使诗人备受摧残。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节: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文学的敏感度。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节: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登高》诗的背景,包括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
解释《登高》诗的题目和诗句的意义。
2.2 诗句解析分析《登高》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对仗、排比、拟人等。
解读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节: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导学生对登高活动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登高活动的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登高》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3.3 诗句解析与讨论教师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节:实践活动4.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登高》诗的启发,创作自己的登高诗或作文。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杜甫和其他角色,表演《登高》诗的情景。
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第五章节: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登高》诗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5.2 教师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节: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和创作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3)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 诗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3. 诗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2. 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准确理解;3. 诗的主题和情感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诗歌全文及其注释;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登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学生自主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生词和重点句子的问题;(2)分组分享对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3)分组讨论诗的主题和情感。
4. 讲解与解读:(1)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含义和用法;(2)解读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分析诗人的创作意图;(3)解读诗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
5.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背诵;(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或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讲解解读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登高》这首诗的意象、表达技巧、主题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疑问,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新课导入:(投影画面)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
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
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2023年《登高》杜甫公开课教案
2023年《登高》杜甫公开课教案《登高》杜甫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通过炼字,分析意象的特点,理解《登高》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谈论法。
炼字法。
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配乐:二胡,二泉映月。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回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好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播放视频朗诵:《登高》。
你听了这篇小散文和朗诵,有什么样的感受?凄清、悲凉。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走进杜甫,走进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3、这是我们今日学习的两个目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1)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二、初步感知1、大家都预习了,我们现在一起来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和你的预习,你认为最能体现感情的是哪个字?"悲'3、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是由景到情,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前四句。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
2.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让学生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登高》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子进行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提前预习《登高》诗歌,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杜甫及《登高》的背景。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的意象,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
4. 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一、杜甫简介1. 生平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2. 文学成就:杜甫的诗作主题丰富,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登高》诗歌背景1. 创作背景:诗人晚年流离失所,登高远望,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2. 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三、诗歌译文1. 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师点评译文,纠正学生的翻译错误。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诗歌。
后续章节待补充。
第六章: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分析一、意象分析1. 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理解其表达的意境。
2. 引导学生探讨意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表达诗人的情感。
二、象征意义解读1. 解读诗中的象征元素,如“落木”象征生命的衰老,“长江”象征历史的变迁等。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诗中的悲悯情怀,培养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杜甫《登高》全诗。
2.2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诗中意象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词、句式、修辞等。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展示《登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登高的意义。
4.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指导发音、节奏和情感。
学生背诵全诗,教师评价。
4.3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4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4.5 诗歌创作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师评价并给予指导。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完成诗歌创作,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和短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深入理解《登高》的内涵,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并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歌欣赏教师推荐与《登高》主题相关的其他杜甫诗歌,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供学生课后欣赏和阅读。
6.2 诗歌朗诵会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登高》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评教师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等特点,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能够领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欣赏。
3. 诗歌语言的应用与创作。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复杂意象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结构的分析。
3. 诗歌情感的把握与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2. 《登高》的译文和注释。
3. 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和韵律等特点,解释诗中的难点。
4. 欣赏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短篇写作。
6. 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写作质量: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诗歌意象的运用、情感表达的准确性等。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背诵作业和诗歌鉴赏文章。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生的反应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可以组织一次杜甫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 细)
《登高》教案——杜甫南充一中高二语文组谢国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过程与方法1、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正音解字(1分钟)] --------[指导诵读(2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6 分钟)] -------- [本诗小结(1分钟)] ------- [作业布置(2分钟)][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的方法,深入解读《登高》这首诗的内涵和外延。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培养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介绍《登高》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歌的主题。
2.2 诗歌鉴赏:分析《登高》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音乐特点。
引导学生从形象、情感和手法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问题或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喜欢登山,登山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
3.2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登高》的意义和主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登山的经历和感受的文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登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提供《登高》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解释。
5.2 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登高》的意境和情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在解析诗歌内容时,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诗歌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一诗;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登高》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验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对诗歌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登高的意义和价值。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登高》的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3 课文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登高》,了解诗的背景和作者;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材料和教学工具。
3.2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3.3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展示对《登高》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4.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堂延伸: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5.2 课后延伸:学生进行诗歌研究的项目,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创作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意象、结构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登高》的意义和美感。
运用比较、联想等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杜甫的诗歌艺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背景知识。
2.2 诗歌文本解析分析《登高》的诗意、诗境和诗意,让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内涵。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诗歌创作背景探讨探讨杜甫创作《登高》的动机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相互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和练习,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4.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和参考书选用适合的教学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5.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
5.3 教学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教学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登高》诗歌的兴趣。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登高》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析《登高》诗的题目和结构。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步骤开场提问: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了解和喜好程度。
介绍诗人杜甫:生平、作品和文学地位。
解析题目《登高》:意义和引发的思考。
分析诗的结构:诗句、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山、水、鸟、云等。
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登高》诗的文意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诗文细节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登高》诗的文意和内涵。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探讨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2.3 教学步骤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解析。
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词、短语和句子。
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引导学生观察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
探讨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第三章:诗歌欣赏与朗读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登高》诗的欣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情感和节奏。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
3.2 教学内容欣赏《登高》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学习朗读技巧:语调、语气、节奏等。
分析诗中的韵律和音乐性。
3.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回顾诗文解析,进入诗歌欣赏。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山、水、鸟、云等。
学习朗读技巧:语调、语气、节奏等。
分组进行朗读练习:学生互相观摩和交流。
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展示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学生进行集体朗读:体验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引导学生借鉴《登高》诗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学习《登高》诗的创作手法: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等。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句的结构和韵律。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登高》诗的意义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通过讲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3.2 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登高》诗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序言,预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4.2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登高》诗的意义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4.3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默写《登高》诗,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师思考是否采用了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杜甫)【教学目标】1、在感悟诗歌“顿挫"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2、通过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及“无边”“不尽"等修饰词的赏析,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及“无边”“不尽"等修饰词的赏析,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及“无边”“不尽"等修饰词的赏析,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明代胡应麟评《登高》“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
一气呵成。
”,称其为“古今七律第一"。
今天我们则要学习的即是这首“古今七律第一”——《登高》。
一、诵读文本,感其“顿挫"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押韵:押ai韵,开口呼韵母,诵读时声音应该绵长又不失厚重。
对仗:特别是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节奏: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本诗语言韵律屈折有力。
结构:起承转合,前两联写景,第三联转为抒情。
从以上看,该诗风格为“顿挫”,即是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二、再读文本,品悟“沉郁"(一)疏通诗文大意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初读感知其情诗眼:悲诗题《登高》亦是佐证: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杜甫《登高》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杜甫《登高》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背景
该教案是为了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登高》诗,让学生了解古人的壮志豪情以及他对自然的赞美。
教案以小组讨论和写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 了解杜甫的《登高》诗
- 探究诗中表现的壮志豪情和自然美景
-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步骤
1. 课前自主研究: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登高》诗,准备小组讨论和写作
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诗中表现的壮志豪情和自然美景,以及杜甫的思想和情感特点
3. 艺术欣赏:观赏相关的画作和图片,了解更多关于自然美景
的经典艺术作品
4. 写作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5. 作文展示: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互相展示写作成果
6. 总结回顾: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和体
会
总结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不仅认识了杜甫的代表作品《登高》诗,
还研究了诗中表现的壮志豪情和自然美景,了解了古人的思想和情
感特点。
他们还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提高了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激发了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该教案设计得到获奖评选委员会的一致认可,对于其他学校教
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登高》优秀教学高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登高》优秀教学高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有没有看过《庆余年》,在《庆余年》中张若昀所饰演的范闲与人赌七步成诗,谁输了就终生不再作诗,他当时就借用了一首七言律诗,震惊了所有人,并且因为这首诗,他也被誉为庆国文坛的希望,一举成名。
大家知道是哪首诗有如此大的威力吗?《登高》,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诗,来感受一下它写的好在哪里。
(二)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杜甫少年时便文才出众,他的诗中亦有记录,“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指
导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
请同学们回顾上《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
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熟悉诗文
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品读诗文
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这和《秋兴八首》一样,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
就让我们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从诗人所描写的景色起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2.如何赏析景色描写?
找意象——明意境
3.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写景部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动笔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约5分钟)
①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②
③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赏析讨论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
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
4.思考: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
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感受,此时此刻广阔的天地中,一位老迈、体弱多病、满头白发的老者,拄着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顶着呼啸而过的凛冽的寒风。
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悲凉。
这幅画面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悲凉的?
小结:运用到反衬的手法,天地越宽阔,就显得诗人越渺小,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悲凉。
两者非但不矛盾,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体现,越是广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从而引发悲伤的情绪,以阔景衬哀情。
总结:写景部分诗人借哀景衬托哀情,借阔景反衬哀情,这正是由景入情的鉴赏手法。
5.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一下写景部分。
6:通过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
明确:悟情感。
面对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让我们看了都会对杜甫心生悲悯之情,更何况是身临其境的杜甫呢面对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会引发何种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请同学们齐读下抒情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此时的让我们如此心生悲悯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感伤。
8.具体感伤什么?
总结:1、长久漂泊异乡——万里、常作客
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鬓
3、孤独无依——独
4、万物凋零之秋——悲秋
5、生活困窘——艰难、潦倒
9.思考:“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诗人自己生活的艰难与潦倒?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明确: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10.探讨:这种对天下苍生的大忧、大悲只是一时的冲动只是短暂的瞬间吗他的这种愁苦到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如何解读“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①诗人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
②诗人为什么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
③猜想:诗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读哪种表达效果好
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无奈却因为年迈多病不得不戒酒,当然也可能因为穷困万分以致无法喝酒,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
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
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
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没有停止喝酒——必须停酒,但是无法做到,因为悲愤实在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通过喝酒来略微地舒缓他的忧愤,这就意味着杜甫,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人民的大义面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家、人民。
由此可见他对天下苍生的忧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深沉的、沉重的情感。
在自己身处逆境之时,仍然能够有心系天下的气度,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到的,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这是何等的豪情、这是何等的伟大。
总结: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
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苍生。
当我们还在感伤杜甫的可怜,对他投以怜悯的目光之时,他却如此的豁达与超脱,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心系着天下苍生的苦难,这是何等的伟大的情怀。
小结:没有停止喝酒更能够反应诗人忧愁之深重、沉重。
11.品读完之后写感悟:此时此刻,当我们品读完这首诗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让我们对杜甫心生怜悯之情的那幅图,我们又有了怎样一番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写一写,谈一谈。
教师心得:此时此刻,当我再来看这幅画时,当天高地阔中,再次出现一位满头白发、年老多病、拄着拐杖的老者,独自对抗着咧咧寒风时,我对他突然之间少了一份怜悯,而多了一份敬佩。
他看起来似乎不再那么弱小、渺小,而是那么的强大与坚毅,独自在朗朗乾坤之中屹立不倒,只为他有着一颗敢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怀,这是这样的一种豁达、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
三、巩固训练
《秋兴八首》《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杰作,前者首联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
后者首联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尾联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壮,也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歌,用本节课你掌握的由景入情的方法来解读鉴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第二年,长安沦陷。
杜甫赶赴灵武见,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思考:请找出这首诗中前两联描写的意象,分析其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何种情感。
被攻破的国家、草木丛生荒破的城池、悲怆溅泪的鲜花,离别惊心的孤鸟,营造了一种国破城荒的萧索悲凉意境。
表达出诗人亡国之悲,离别之恨,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杜甫诗三首》,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