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中国地理部分复习提纲

中国地理部分复习提纲

中国地理部分专题一:中国的疆域与人口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既可以发展边境贸易又发展海洋事业。

2.我国的领土面积,领海面积(陆地大国(960万)和海洋大国(300万)) ①领海宽度为12海里(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②两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 两个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③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 西-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缅老越(与我国有两段国界的俄罗斯、印度)④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印尼、马、菲、韩、日、莱。

最东端(135O E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⑤四至端点 最西端(73O E ):帕米尔高原最北端(53O N ):漠河县北端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端(4O N ):曾母暗沙 3.我国的行政区划①三级行政区划:省、县、镇。

②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③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轮廓。

(八上P8-9)④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区:云南省(云或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广东省(粤)、台湾省(台)。

⑤省区之最: 最大、邻国最多的省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跨经度最广的省区 → 内蒙古自治区最东、北的省区 → 黑龙江省 最西的省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最南的省区 → 海南省⑥考试中常见的省区:4.我国的人口①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最多是广东省、最少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

解放前增长缓慢(贫穷、战争等)、②人口增长的情况( 快 ) 解放后迅速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70年代后(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中国地理知识提纲

中国地理知识提纲

中国地理知识提纲第一章中国的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一、中国的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二、中国的疆域1、领土面积2、四个至点3、陆上疆界与邻国4、我国海域5、隔海相望的国家6、岛屿、半岛、海峡、内海三、中国的行政区划1、三级划分2、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位置、形状、简称、行政中心3、面积最大: 新疆跨经度最广:内蒙古跨纬度最广:海南省邻国最多:新疆邻省最多:内蒙古和陕西海岸线最长:广东岛屿最多:浙江少数民族种类最多:云南第二章人口和民族一、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总人口数:第六次人口普查:13.47亿,世界第一人口数量前五位的省区:河南、山东、广东、四川、江苏二、人口分布不均1、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的3倍2、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东南多,西北少,以黑河----腾冲线为界(分口分布地理界线)原因:东南地区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农业交通经济人口和城镇密集;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交通和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

三、中国的人口增长1、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缓慢。

原因是2、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

原因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困难?3、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进入现代型。

原因:计划生育政策四、中国的民族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56个民族2、汉族人最多,占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最多3、各民族的分布特征: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一、中国的主要地形区(一)主要山脉 (二)四大高原(三)四大盆地熟记书上相应的表格内容 (四)三大平原(五)三大丘陵小结:山脉构成我国地形骨架二、中国地形地势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2、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1)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 、 三大板块交界处,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 和 (2)我国四大地震带:2、火山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4、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分布在山区的陡坡。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复习

填空题1.唐宋时期云梦泽消失,为一系列小湖取代。

2.我国现存最好且较为完整的地理总志是唐朝时期的《元和郡县志》。

3.西周时期,我国主要地区的气候处于寒冷期。

4.元朝初年,第一次在澎湖列岛上设置澎湖巡检司行政机构,进行管辖。

5.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势力对中原政权的威胁最大。

6.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我国东北地区疆域形势影响最大的是高句丽(政权名)。

7.明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运动主要发生在朱元璋在位时期。

8.清朝末年的杨守敬使我国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

9.汉武帝时期,通过七郡的设置,是汉代西南边界达今四川邛崃山和云南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版图大大超过秦朝。

10.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为两国边界。

11.20世纪研究历史城市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侯仁之先生。

12.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13.宋元时期我国主要地区气候处于问暖期。

14.我国古代最稳定的基本行政区划制度是县制。

15.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是魏晋时的裴秀。

16.东汉时期在王景主持下,对黄河下游的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实现800年安澜。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18.公元前214年,秦朝将于拓至阴山,沿河筑城,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加强对北方地区的行政管辖。

19.隋朝时期对中原政权产生最大威胁的是北方的突厥。

20.元朝建立的地方行省中辖区面积最大的是岭北行省。

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分布、变迁及其所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西北五郡西海、河源、鄯善、且末、伊吾3.行省制度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时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于金朝,元一统后与京师设中书省,于地方置行中书省,总揽该地区行政大权,下辖路、府、州、县,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故此制始于元朝。

明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性质未变,仍习称行省。

清复行省之名,简称省。

4.《历代与地图》由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清代学者杨守敬主编,绘制了自春秋至明代的历代疆域政区,并辅以山川形势,历代正史地理志中的县级以上地名基本全收,并绘制了一级政区的界线,是历来历史地图中最详备的一种。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PZZ整理版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绪论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时期”研究时间上限一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时间下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地理环境指地球表层,即海陆表面的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空间范围。

从定义上来看,地理环境不包括地球的内部,也不包括地球的高空。

2、禹贡学会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发起,联合当时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生,成立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的宗旨和《禹贡》半月刊的内容,主要以沿革地理为主。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创刊至1937年,共出版7卷82期,发表文章708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历代地理志的校补,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

禹贡学会提倡实际观察与调查,1936年还出了一期调查专号;还重视与国外文化的交流,先后发表国外学者的译著30多篇;禹贡学会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后来的史地三大家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当时都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禹贡学会推动了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尽全时空尽全时空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重要思维方法。

历史地理学研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的,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该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部分组成。

从事历史地理研究,要求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全面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息符号,对所有的定性文字尽全地分析,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意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探索人地时空的变化规律。

传统的历史研究习惯于用极个别定性文字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推理,只注重个别地域点上的时间变化,以个别空间点代替全部空间进行推论,如果用尽全时空的理念指导历史研究,就可以克服传统历史研究中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等不足,使历史研究走向全方位考察。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探讨中国历史进展和地理变迁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争辩人类社会在地理条件下的活动与演化。

以下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进展1. 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争辩地理环境与历史演化关系的综合学科,通过争辩地理空间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揭示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史地思想的进展,经过清代的地方志学、民族地理学的形成,到20世纪初的地方历史地理学、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兴起,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体系。

二、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演化与分期1. 原始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以狩猎、渔猎、采集为主要活动方式,居住地点多为山洞、岩穴等自然条件差的地方。

2. 农业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新石器时代:农业的消灭使人类开头定居,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

(2)青铜时代:青铜工具的创造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进展,形成了部落和城池。

(3)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加便利,农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进展。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城邦制的兴起,国家权力渐渐集中,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增加。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时期,修筑了万里长城,推行郡县制,促进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和战乱的影响,中国的政治和地理环境经受了一系列的变化。

4.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唐代:唐朝时期经济富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进展,佛教的传播和进展,推动了宗教建筑的兴起。

(2)宋代: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

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

众多事实证明,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

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

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

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

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

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求得精神的寄托,也有大量时间和财力去投入,大型礼仪建筑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为金属冶炼和加工创造了基础。

中国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地理复习提纲

(1)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是: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向的三列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弧形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有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等(2 青藏高原----我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峰峦众多、地面崎岖。

(3)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黑土广布,多沼泽和冻土。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由黄河、海河、淮河的泥沙冲积而成。

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众多、物产丰富,有“水乡”和“鱼米之乡”美誉。

(4)、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内部较平坦,沙漠广布,最大的为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内部平坦,有沙漠分布,西部有缺口。

3、季风气候显著: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4、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水的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1、中国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3、现代交通运输五种形式及其特点铁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运量大,运价低。

公路:最灵活的运输方式,可实现“从门口到门口”的运输。

水运: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

航运:适合贵重或急需的且数量不大的货物运输,运速快、运价高、运量小。

管道:主要运输石油、天然气。

4、记住主要南北向铁路干线(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宝成—成昆线)、主要东西向铁路干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南昆线)、重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等。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很全的)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很全的)

三、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
1、尽全时空观念
(1)什么是尽全时空
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近万年的气候变迁概况
一、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000-5000年)又称“大西洋期”,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 冰后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绪 论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
1、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学科属性
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1、内容
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2、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人地关系概念阐释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对地理概念解释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其他人地关系理论:“天人合一”观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是讲,历史地理学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历史地图学四个大类。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先秦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汉代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以水系为纲的地理名著。

此后历代相继,至南宋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是近代中国历史地理时期。

1909年“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1934年2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共同创办了一个专门研究沿革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台湾出版《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性著作,谭其骧主编了《中国历史地图集》。

近30年来,中国近代的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形成了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发展。

气候变迁的不同阶段特征中国气候时期划分:地质时期、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

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着名的“丝绸之路”咽喉。

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历史、地理、生物复习提纲

历史、地理、生物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含试题,重点归纳)一.复习提纲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23、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1.《禹贡》:战国时期,华夏地域观念的文本呈现。

分州、贡道、导山、导水、五服。

九州记述有各州的土壤类型、田租等级、赋税等级及贡献物的种类、贡道路线等;三条四列表达了对山川地脉形势的认识;五服设定了自中心天子的王都每五百里一级依次向外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领域,并规定了其向中央各自不同的服属义务。

三条、四列、九山。

《禹贡》提出的是天下秩序的楷模,是一份大一统王权的地理底图,是后世地理叙述的起点,其中包含重要的地理原则。

九州格局、五服等级、分区定位、中央之尊、向心结构,都是《禹贡》倡导的社会空间秩序。

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2.《禹贡》半月刊: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学生,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主编,1934-1937年,1935年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3.《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将政区、物产、风俗、人口统称“地理”。

建立沿革地理的谱系。

行政层级、户口数目、历史沿革、工商衙署、名山大川祠庙位置。

4.“中国”: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5.“九州”: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战国时期的“九州”观念,《禹贡》九州。

另外几种“九州”说:《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容成氏》、《尔雅·释地》。

九州的秩序:冀州、中心之地,天子所居。

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九州,意即汉地。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一 古地今名或大致地理方位(共考察10个小题)
1、殷 2、沫 (p27) 3、原武 4、荥泽(P34) 5、邢 6、卫 (P95) 7、临淄 8、蓟(P95) 9、会稽(P95) 10、郢(P95) 11、安邑 12、大梁 13、邯郸 14、临洮(p96) 15、咸阳 16、陈(p96) 17、东瓯 闽越 南越 骆越(p98) 18、狼居胥山(p101) 19、轮台(p103) 20、伊吾城(p117) 21、翰海(p119) 22、鸡笼港(p146) 23、雒阳 冀州 ?? 益州(13州刺史部)(p175) 24、信都 彭城 番禺 襄平 p176 25、开元十五道治所 26、金陵 p207
三 问答
1、谈谈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形成的原因。
2、中国古代州县建置沿革划分思想变迁。
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几点认识。
4、试述元代行省制度。
5、简述中国几大农业区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6、试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过程,并结合东汉永明12年(公元
69)至唐末,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的发展演变,分析黄河长期安流的民族原因。
7、试述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8、简述隋朝大运河的构成及其重要意义。无答案
9、简述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几种表现形式。
10、试述三四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大体历程,并结合是中古代
12、宋元时期海上域外交通空前发展的原因。
13、列举三皇五帝名称。
14、列举代“中国”的几种含义。
15、列举古代定都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的几个王朝。
16、列举《周礼·职方》及《禹贡》中的九州名称。
17、列举汉代13州中的几州。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和复习,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特点。

一、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远古时期是指从人类出现到商代的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等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中华河谷。

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遗址有河南的大汶口遗址和山东的定陶遗址等。

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河南的仰韶文化、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四川的金沙文化等。

3.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成为社会中的重要事务。

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夏、商和周等。

二、古代中国(公元前21世纪-公元907年)古代中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涵盖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和唐等朝代。

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夏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政治制度是以家族为基础的世袭制。

2.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附近。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以王室为中心的,有完善的礼制和官僚制度。

3.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西、东两周共约900多年。

西周的首都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西周时期,分封制成为政治的核心制度。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七雄争霸的局面。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全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全

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

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

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吴县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

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特点:包括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水系、气候特点等。

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变迁: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疆域的变化,例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扩张西域、唐朝辽东失陷、宋朝南迁等。

3. 中国历史时期的主要地理事件:例如黄河泛滥、长江洪水、长江黄河交汇处的变迁等。

4. 中国历史时期的主要地域特点:例如北方平原的农业发展、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西南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等。

5.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如长安、洛阳、北京、苏州、广州等。

6. 中国历史时期的地方文化和地理影响:例如山水诗的兴起、南方水乡的文化特点、西北边疆文化的形成等。

7. 中国历史时期的边疆和海外扩张:了解中国古代边疆的位置和特点,如西域、辽东、台湾等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影响。

8. 中国历史时期的灾害和灾后恢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旱灾等,以及相关地理特点和人民的灾后恢复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一古地今名或大致地理方位(共考察10个小题)
1、殷
2、沫(p27)
3、原武
4、荥泽(P34)
5、邢
6、卫(P95)
7、临淄
8、蓟(P95)
9、会稽(P95) 10、郢(P95) 11、安邑 12、大梁 13、邯郸 14、临洮(p96) 15、咸阳 16、陈(p96) 17、东瓯闽越南越骆越(p98) 18、狼居胥山(p101) 19、轮台(p103) 20、伊吾城(p117) 21、翰海(p119) 22、鸡笼港(p146) 23、雒阳冀州……益州(13州刺史部)(p175) 24、信都彭城番禺襄平 p176 25、开元十五道治所 26、金陵 p207 27、盛乐p236 28、五原 29、平城 p236 30、朝歌清河房子邺 p272 31、定州江陵润州越州 p273 32、帝丘相 P326 33、江宁 p349 34、葱岭 p348 35、楼兰p350 36、楚州明州p354
二列举(考察4题,每题只需列举其中五个)
1、从金元至20世纪50年代,黄淮海平原上湖沼变化类型。

2、列举百越分类。

3、列举西汉县级政区。

4、列举东汉10刺史。

5、列举贞观10道。

6、列举开元15道。

7、列举天宝10节度。

8、列举宋代24路名称及治所古今地名。

9、列举元代行省名称及治所古今地名。

10、列举西汉几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区。

11、宋代五大名窑及现今地址。

12、宋元时期海上域外交通空前发展的原因。

13、列举三皇五帝名称。

14、列举代“中国”的几种含义。

15、列举古代定都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的几个王朝。

16、列举《周礼·职方》及《禹贡》中的九州名称。

17、列举汉代13州中的几州。

18、列举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五个少数民族。

三问答
1、谈谈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形成的原因。

2、中国古代州县建置沿革划分思想变迁。

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几点认识。

4、试述元代行省制度。

5、简述中国几大农业区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6、试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过程,并结合东汉永明12年(公元69)至唐末,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的发展演变,分析黄河长期安流的民族原因。

7、试述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8、简述隋朝大运河的构成及其重要意义。

无答案
9、简述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几种表现形式。

10、试述三四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大体历程,并结合是中古代史上几次少数民
族的内迁及中原政权的建立,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原及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及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

附:1、从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建置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问题:(一)县是地方行政建置的基本单位。

县治的增设,反映了各地区历史上的开发程度,理清一个新县是从哪一个或几个老县分出来的,大致可以了解新县是由哪里的人民移入、开辟的,也就理解了决定府、州境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监察、行政职权的变换。

某些大的区划初建时往往只是监察机构的划分,临时差遣职权较小,不能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并不负行政上的责任,只能上奏弹劾。

例:汉十三部刺史,唐十道采访使。

随着发展,这些监察官逐步主持民事,拥有兵权,就演变成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长官。

这种职权性质的转换也表现在历代第一级行政建置的数目由少到多,辖境由大到小,官员的品位尊卑也是由低到高,时上时下。

刺史600石、郡守2000石。


(三)一旦出现一级大区长官大权独揽,中央必然要采取诸司分控的办法,避免尾大不掉。

例:唐一道节度使到宋一路四司分管,独揽一镇诸州;明朝革元代行省权重之弊,代之以都御使,布政使,按察使三司分立。

明朝于各省三司之上又设督(总督)、抚(巡抚)之制也是防止形成一个机构独揽的局面。

因此,从一个官司机构大权独揽到几个衙门分司管理,有分有合。

迭相应变化是我国历代第一级行政区划建置的又一特点。

(四)自然地理与政治、经济因素交相制约。

凡是第一级建置仅仅作为监察机构,其划分区域往往依照自然山川形胜之便,以减免巡视不便;若已变成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的实体,则多打破自然地理地貌单元的界限,不使其具备形胜险要之势而割据一方。

同时重视经济上的以肥带瘦,好劣搭配;多民族聚居和杂居也在考虑的因素之内。

这些表现都有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其演变的原因当然要从中国长期的专制主义制度下中央与地方权力冲突上来寻找。

中国是个讲求传统,慎于创新的国度,上述政区演变的模式无论在过去时代还是对当今社会现状的影响都是举目可观的。

2、试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过程,并结合东汉永明12年(公元69)至唐末,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的发展演变,分析黄河长期安流的民族原因。

回答这一问题,请参考河大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谭其骧《长水粹编》相关内容。

3、、试述三四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大体历程,并结合是中古代史上几次少数民族的内迁及中原政权的建立,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原及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及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

气候变迁对中原及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及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

回答这部分,可以从网上先搜索一下相关内容,如果没找到,主要从以下角度回答即可:一温暖期,中原农业生产相对发展,是中原国力相对强盛的历史时期,寒冷期,中原农业生产相对较差,少数民族内侵,少数民族往往在内地建立政权,如北朝时期,辽宋金元,清军入关。

大体如此。

没固定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