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新版)
日本文化矛盾性的表现与成因
![日本文化矛盾性的表现与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e67dae594b35eefdc9d3332d.png)
二战期间,美国成立了专门研究日本人的小组,并得出研究成果《菊花与刀》,首开系统研究日本人、日本文化的先河。
几乎同一时期,中国的蒋百里写了《日本人》,戴季陶著有《日本论》。
而在此之前,日本留美博士新渡户稻造也著有《武士道》。
尽管如此,二战后初期,赴日本的美国企业也大多铩羽而归,而去美国的日本企业大多获利颇丰。
当时美国人甚至惊呼“日本人要买下美国了”。
直至今日,从发展速度、效益、规模等方面看,在日本的外国企业与日本在外国的企业相比,也有望尘莫及之感——由此可见,时至今日,世界对日本人还是不太了解。
至少,了解得还不充分。
日本人难以了解,是因为日本国民性格中具有太多的矛盾性:文明与落后。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已经全面实现现代化。
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斐然,建立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劳动保障制度,国民人均素质很高,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已经成为国民共识。
但夫权思想严重、妇女地位低下、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还保持着一些落后的习惯,如书籍、杂志、报纸中使用天皇年号来表示时间,见面、打招呼、道歉、感谢时频繁鞠躬等。
坚强与脆弱。
从古代日本武士的剖腹自杀,到电影《平型关大捷》、小说《烈火金刚》中的诸多事例,二战后日本人对美国占领时的忍辱负重,都让人认识了日本人的坚强,可以说这也是二战时美国专门组织一个小组研究日本人的直接动因。
而明治维新后的“脱亚入欧”、连续十多年自杀人数超过三万人,则表现了日本人的脆弱或不坚定。
忠诚与背叛。
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言,忠诚、义、“义理”已深入日本人的骨髓,忠于天皇、忠于主人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信条。
与此相反,如新渡户稻造的研究表明,日本历史上背叛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自信与自卑。
侵略朝鲜、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对美宣战(珍珠港事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日本企业在世界上大举扩张、日本人在艺术或科学上取得的巨大业绩,如多人获得诺贝尔奖等,均可证明日本的自大或自信。
古代历史上连年向中国朝拜称臣、今天日本外交的举棋不定、在生活中日本人的谦和甚至谦卑等,则表明了日本人的不自信或自卑。
日式建筑的文化与设计
![日式建筑的文化与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fa640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0.png)
日式建筑的文化与设计日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建筑风格也一直以来备受瞩目。
从京都的寺庙古堡到东京的现代摩天大楼,日式建筑在形式、结构和细节上比其他文化更为独特。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建筑是设计的核心,建筑的文化与设计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多个方面来探讨日式建筑的文化与设计。
1. 建筑设计与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它文化你难以看到这种恒久性的文明。
日本建筑的风格,如和式建筑,表示了日本的文化身份。
这种风格不仅美观,而且结构紧凑,为居住生活提供了非凡的便利。
同时,在日本的建筑中,对于环境、材料、结构、专业技能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考虑也非常重要。
日式建筑的文化背景对建筑的设计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与以往不同的是,和式建筑比较注重室内装饰和结构的统合性,而不是将不同的建筑元素组合在一起。
同样,和式建筑也注重庭院的设计,因为这是人与自然互动的重要场所。
此外,自然美是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它被视为美的精神和灵魂。
日本人经常沉浸于自然中,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建筑风格。
日式建筑注重自然因素,并在建筑中深入运用了它们。
例如,障子和屏风从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室内空间,增强了自然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2. 日式建筑的结构与灵活性日式建筑的结构在很多方面都与传统建筑不同。
传统上,建筑结构主要基于木材和竹子。
这对于日本的环境和自然资源非常适合。
由于地震和台风的影响,日本的建筑结构需要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日本传统建筑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流线型结构。
流线型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的每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因此,它们可以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互相支撑。
这种结构也使得建筑物更加坚固,同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 日式建筑的颜色与材料在日式建筑中,颜色和材料的选择都是非常注重的。
大多数日本建筑都采用自然景观的颜色,如深木棕色和白色,并将室内外的颜色协调起来。
善良的色彩协调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尺度,从小至线条和切割细节到大至建筑建造都要处理得恰到好处。
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与冲突
![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与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63d38f1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7c.png)
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与冲突从古至今,日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经多次战争、政治变革、天灾人祸甚至文化浪潮的冲击、影响之后,拥有了独特的传统文化。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不断的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和冲突着。
日本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日本的传统艺术了。
其中的茶道、武道、传统歌舞、浮世绘、能剧、文化、曲艺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其中,茶道便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代表。
茶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通过一次泡茶的过程,使来宾们达成心灵上的默契,共同感悟这一瞬间。
武道则是一种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格斗拳术,它寓意着日本武士们的荣誉、忠诚和信仰。
现在的武道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与此同时,日本的现代文化也异军突起。
二战后,日本炙手可热的经济成就为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日本的动漫、电影、流行音乐、时装、科技,无不展示出日本在现代文化上的一片蓝天。
其中,动画文化是日本现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富有创意,颜色鲜明,形象可爱,深受日本的年轻一代所喜爱,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然而,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也随之出现。
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一些传统文化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比如说,现代的都市生活节奏紧凑,工作忙碌,无暇顾及茶道和武道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活动,这使得它们的传承变得十分困难。
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逐渐取代了持续几百年的书信文化,让书信的“文化性”受到了冲击。
另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比如说,日本的动画作品在某些场合中被批评为破坏合适的道德和伦理观。
另外,现代文化中流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准则和规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点在时装、流行乐、文学方面尤为明显。
与此相对应的是,像日本的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如日本茶道、武道,在现代社会中并未逐渐消失。
浅谈中日传统建筑文化
![浅谈中日传统建筑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a8e5e717fd5360cba1adb35.png)
市规划和建筑群布局上都呈现出中轴线对称的格 局 % 如唐长安、 北京紫禁城, 甚至佛寺的规划 % 日本的 建筑及城市设计在早期也表现出这种轴线对称的秩 序, 如: 日本在飞鸟、 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 天王寺与中国早期的寺院如 (永宁寺) 类似, 都是在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中门、 塔、 殿堂和讲堂, 四周以 回廊加以连接, 并且左右对称布置 % 另外, 在藤原时 代建的平安京 (图 :) 学习唐制, 城内道路棋盘式布 局, 内设里坊, 强调中轴线, 两边设东西市 % 但这种布 局经过日本文化的消化吸收后, 严格的对称结构逐 渐消失, 到公元 !0 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取了日本式 木结构非对称性布局, 恢复了日本传统建筑的朴素 的艺术精神 % 如 ; 世纪兴建的法隆寺从整体结构看, 原先模仿中国寺院左右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结构布 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不断的改扩建、 修缮中, 原来 严格的对称布局已逐渐消失 % 现今的法隆寺已经打 破了中国式建筑的对称布局, 呈现出建筑向一侧集
图#$%! - ; 月波楼 A ; 赏花亭
桂离宫总平面
.’)’/(0 0(+,12 3(241/( 5(2(67’8 90(6’ ? ; 笑意轩 :: ; 万字亭 @ ; 园林堂 :< ; 通用门
古书院 : ; 御幸门 < ; 御幸御殿 = ; 新御殿 " ; 中书院、 > ; 神仙岛 :B ; 松琴亭
!"#"$%&’ () *’+)"#" $), -$.$)"#" /%$,+/+()$0 $%&’+/"&/1%" &10/1%"
!"# $%&’(&) , *+,-. +/&’0/1
日本近代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冲突
![日本近代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1eb5b5a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3.png)
日本近代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冲突近代日本,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不仅为日本带来了现代化的文化,也为其带来了一系列的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仅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更有一些文化上的冲突,这些冲突,不仅是当时日本,更是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文化的冲突。
一、文化的冲突在近代的日本,文化的冲突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这个时期,日本刚刚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文化,这些文化的冲击,让许多日本人感到不爽。
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而西方的文化却是低劣的。
而在日本本土,也存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在明治维新之后,庶民开始有了学习的机会。
这些人,开始了解到了西方的文化,开始信奉新的思想。
而传统的文化,却受到了压制。
这样的冲突,一直持续到了现代。
二、文学之争文学之争,是一场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争论。
这场争论,围绕着自然派和人情派的问题展开。
其中,自然派主张小说应该坚持现实主义,注重描写真实的生活。
而人情派则主张文学应该注重人性的探索。
在这个时期,自然派和人情派的较量,被认为是现代日本文学的一次启蒙运动。
这个运动,不仅让日本文学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日本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
三、艺术的发展在近代的日本,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新的绘画技法和色彩理论被引进到了日本。
这些技法,让日本画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画法,开始将欧洲绘画的技法融入到了自己的画作中。
这样的变革,让日本的美术家们开始拥抱新思想,追求创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
如今,这些艺术家,成为了日本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音乐的冲击在近代的日本,音乐的冲击也不可避免。
这个时期,西方的音乐开始袭入日本。
这些音乐,与传统的东方音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在这个对比中,许多人还是选择了西方音乐。
他们认为,西方音乐更加华丽、高雅,能够让人得到更好的沟通。
而东方音乐,则被认为是缺乏表现力的,无法与西方音乐媲美。
五、传统与现代在近代日本的文化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ddddbee551810a6f52486dd.png)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师成功继承传统的分析,透过笔者所看到的日本最普通的住家建筑中寻求日本建筑师是如何在建筑中体现传统体现人文关怀。
以及这样的继承代表着什么。
引发了笔者怎样的思考。
关键词:传统高级定制继承方式文脉1、日本建筑师们其实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关注日本建筑了,从黑川纪章,丹下建三,安腾忠雄,到现在的妹岛和世还有西泽立卫。
这些日本明星建筑师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们的建筑没有矫情,更多的是原始的爆发力。
最近还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总结世界上很少有一个国家, 能像日本那样, 同时有那么多的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 集体亮相在世界的建筑舞台上, 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也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每位建筑家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共筑着日本建筑界这个群体的特征和性格。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现状, 我把自60 年代以来, 日本建筑界出现的代表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大致罗列如下:1960’s: 桢文彦、菊竹清训、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筱原一男等;1970’s: 安藤忠雄、伊东丰雄、谷口吉生、坂本一成、长谷川逸子、石山修武等;1980’s: 妹岛和世、坂茂、隈研吾、内藤广、北川原温等;1990’s: 青木淳、西泽立卫、冢本由晴( At eli er One) 、手冢贵晴和手冢由比等;2000’s: 藤本壮介、石上纯也、中村拓志、吉村靖孝等;上世纪60年代出道的建筑家中, 除丹下健三和筱原一男外, 其他均是当时非常出名的日本新陈代谢派的成员。
70年代中, 除伊东丰雄和长谷川逸子在菊竹清训事务所有过工作经历外, 其他的人和60 年代的建筑家没有传承关系, 犹如横空出世, 尤其像安藤忠雄。
80年代的建筑家中, 虽然妹岛和世出自伊东丰雄事务所, 但是在建筑上明显和伊东丰雄有很大的区别。
90年代的建筑家中, 有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人明显增多, 各自的特征性较强。
最近一代的建筑家中, 自己摸索的占很大的比例。
日本明治维新反思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日本明治维新反思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https://img.taocdn.com/s3/m/946ddb3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1.png)
日本明治维新反思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日本由封闭保守的江户时代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然而,这一现代化进程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明治维新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并对其反思进行思考。
一、文化传统的价值在讨论明治维新对传统文化冲击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日本民族的根基,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和生活习惯。
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孝道尊重、乡土情怀等等。
这些传统价值观构建了日本的社会秩序和文化身份,是日本民族几百年来的心灵寄托。
二、明治维新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明治维新带来了现代化的理念和制度,其中包括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体制、教育制度等。
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逐渐被机械化的工业代替,这导致了大量传统手艺的衰落和失传。
同时,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也面临着变革和解构。
其次,明治维新引进了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这直接挑战了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
原本以天皇为中心的等级制度被废除,庆应义和、王政复古等追求皇室权威和旧制度恢复的运动失去了立足之地。
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也面临巨大的变革。
此外,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引进,传统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逐渐式微。
学校成为了传播现代化知识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歌、哲学思想等古典知识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三、反思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明治维新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无疑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完全消失或被取代。
相反,明治维新也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重新发掘。
首先,在明治维新后期和大正时期,一批学者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献、传统文艺作品的研究,将传统价值观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这些学者强调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提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其次,日本在现代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
日本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日本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d5c9301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b.png)
日本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传统建筑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与融合关系。
这种互动与融合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上,还体现在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人们对建筑的使用方式以及建筑所处的环境等方面。
首先,日本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上。
日本的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和装饰方式。
例如,日本的寺庙和神社常常采用悬挑式屋顶和红色的柱子,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对日本神话和宗教信仰的体现。
此外,日本的传统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通常会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这种形式上的互动与融合使得日本的传统建筑独具特色,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其次,日本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体现在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上。
日本的传统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人们居住或工作的场所,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例如,日本的茶室就是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不仅仅是为了泡茶,更是一种传达和弘扬茶道文化的方式。
在茶室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到茶道的独特韵味。
此外,日本的传统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例如,京都的宫殿和城堡是日本历史的见证,它们所展示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这种文化内涵的承载使得日本的传统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再次,日本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体现在人们对建筑的使用方式上。
日本人对建筑的使用方式非常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例如,进入日本传统建筑时,人们通常要脱鞋,并且要按照特定的仪式顺序进入不同的房间。
这种使用方式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建筑和地板的清洁,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体现。
此外,日本人对建筑的使用方式还体现在建筑的多功能性上。
传统的日本建筑通常会根据季节和不同的活动进行布置和改变,例如,夏天会使用竹席来降温,冬天会使用暖炉来取暖。
这种多功能性的使用方式使得建筑更加灵活和适应不同的需求。
日本文化与建筑
![日本文化与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8b8f384177232f60ddcca1f2.png)
日本文化与建筑【摘要】:建筑常常受到文化的影响,其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产物,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在建筑中融入文化的思想在世界各国是很常见的现象,本文就日本文化与建筑进行探讨,通过了解日本建筑特点,进而更深刻的了解日本文化。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本建筑,文化思想1、前言建筑是一个与时代社会状况相吻合的文化内容,能够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
日本的建筑很早以来就有尊崇与文化融合的传统,日本建筑师们也在努力的找到一种和日本文化相关联的方法,进而将文化与建筑进行融合。
本文就日本文化与建筑的融合进行探讨,希望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日本的建筑文化现在,日本的建筑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地位,比如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中就具有很多建筑的典范,其在设计理念和建筑施工技术方面堪称一流。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日本所有的建筑所具有的特征。
在日本的建筑领域,仍然把传统风格的建筑风格保存了下来,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是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找到的。
日本传统建筑和其文化是有很大联系的,简约,清冷,对空间和光的追求,对材料属性及个性的精确把握,这些都和现代建筑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所以一个完全现代的建筑能够透出极为传统的意味。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国家,他们的房屋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所以日本的建筑力求与自然相协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而营造一种令人温暖和安全的氛围。
日本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很大,在公元12世纪由日本高僧茶西禅师将禅宗临济一派介绍到日本,其后在公元13 世纪又有日本高僧道远禅师将禅宗曹洞一派引进到日本。
经过镰仓、室町和德川幕府时期后,禅宗已经深深地渗透在建筑中,已经成为了日本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禅宗追求自然,将自然作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https://img.taocdn.com/s3/m/99ccff7a58fb770bf78a55e5.png)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
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
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发展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马国馨院士的《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这方面的重要着作。
《日本建筑论稿》包括《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造》和《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这些很有分量的长篇论文,还有关于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及日本女建筑师的专题研究,还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馆、日本桂离宫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赖特和日本等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显示了作者的渊博学识。
本书最吸引人的当然是作者对日本建筑近现代步伐和新时代新发展的精彩论述。
马国馨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
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
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
其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
其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
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本书论述的“日本建筑国际化”亦是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日本幕末时期的现代化与文化冲突
![日本幕末时期的现代化与文化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a222751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c.png)
日本幕末时期的现代化与文化冲突在日本历史上,幕末时期(1853年-1868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
这一时期的变革不仅仅是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改变,还涉及到了文化的碰撞和冲突。
幕末时期的现代化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势力的冲击。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佐治·彭伯顿·福里斯特率领舰队进入日本的九州地区,迫使幕府接受了“黑船来航”事件。
这一事件引发了幕府内部的混乱和动荡,同时也打破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
日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到了来自西方的文化冲击。
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以及工业化的历程给日本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而幕末时期的日本社会仍然沉浸在传统的封建体制中,对这种新的变化缺乏应对的能力。
这使得幕府内部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和冲突。
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日本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之间。
一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使得他们难以接受西方科学和思想的到来。
他们认为这些新的思想和理论会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一些进步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则积极接纳并研究西方文化。
他们认为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理念,可以推动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文化冲突使得幕府内部出现了分裂,各派势力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此外,幕末时期的现代化还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不稳定。
农民和商人阶层在这一时期逐渐崛起,他们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权益。
然而,这与传统的封建体制和等级秩序产生了冲突。
地主和武士阶层担心自己的特权受到侵犯,因此对改革持怀疑态度。
这种社会结构上的冲突加剧了整个国家的动荡和不稳定。
在幕末时期的现代化和文化冲突中,传统的日本文化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传统的犬养母盗(即艺伎)文化逐渐式微,而西方的时尚和审美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
日本的年轻一代开始追求西方的着装和生活方式,也渐渐摒弃了传统的礼仪和仪式。
这种文化的转变也加剧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论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与异质建筑文化的交织
![论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与异质建筑文化的交织](https://img.taocdn.com/s3/m/d139910c25c52cc58bd6beac.png)
【城市建筑研究】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不断在摄取和同化异质建筑文化,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
这一不断和异质建筑文化交织的过程,促进了日本本土建筑文化的发展,多样的外来文化丰富了日本本土建筑文化,同时也促进了日本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丰富。
本文对日本本土建筑文化和异质建筑文化交织的特点,并且对形成这一交织现象的层次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总结出了日本本土建筑文化和异质建筑文化交织发展带给中国建筑文化的启示。
一、日本本土建筑文化和异质建筑文化交织的特点(一)吸收性日本本土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对世界文化呈现接纳的态度。
日本本土建筑文化吸收了包括中国、朝鲜等多地区和国家的建筑文化,尤其是中国唐代的建筑文化,很多日本建筑都非常类似中国唐代的建筑,可见其建筑文化对中国唐代建筑文化的吸收最为显著。
(二)继承性和保守性日本本土建筑文化和异质建筑文化的交织还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保守型,其在吸收的同时,对自己本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又非常保守。
虽然其在很多类型的建筑中都呈现接纳式的融合,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建筑中却十分注重继承性。
例如,日本的神社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同样的建筑样式,并没有任何融合和改变,非常原始保留了其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仪式感。
日本本土建筑文化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和结合的过程,日本很多传统建筑都是中日合璧的结果,其建筑的样式是中国化的,但是其空间布局却是日本式的,因此在于异质建筑文化相结合上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性和保守性。
(三)混杂性日本本土建筑文化的吸收以及集成和保守决定了日本建筑文化的混杂性,不仅是古代和现代的混杂,也包括本土和异质以及异质和异质的混合,这些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一个统一的整体内杂然并存。
特别是在明治维新至战前的一段时间内,日本本土建筑文化受到各种建筑流派和思想潮流的影响,在这些相互影响中得到平衡,出现了模仿欧洲的表现派、后现代派以及日本风格派等,这些不同的流派让日本本土建筑文化欣欣向荣,出现混杂性这一建筑文化特点。
文化冲突与我们的选择
![文化冲突与我们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f9a87dfa700abb68a982fbb4.png)
文化冲突与我们的选择齐涛文化冲突论者认为,在当今和未来世界,不同文化间、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会愈演愈烈,其前景是经济一体化基础上的文化与文明的一体化,是世界文化的统一。
统一到哪儿呢?统一到西方文明,具体而言,就是统一到美国式文明。
这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他国实施军事与政治干涉的理论依据,他们要以所谓的文明征服野蛮,以西方文明征服其他文明,实现西方文明在全球的大同。
从人类文明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的历史与逻辑前提并不成立。
从人类文明的进程看,各文明体都走过了一条从封闭、碰撞到冲突的道路,又都在经历着交流、融合与统一的进程。
在文明的行进中,似乎一直存在着两条并行的道路。
一条道路是文明的冲突。
在文明的初发阶段,各文明体的形成与演进相对独立,古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两河文明、中国古文明等等,都是在相对隔离的状态独立形成的文明单元;此后不久,文明的碰撞也告产生,从希腊罗马、印度半岛到东亚地区出现了更大范围的文明体;纪元以来,人类文明进入到定型与扩张阶段,西欧文明、斯拉夫文明、阿拉伯文明、玛雅文明都形成于这一时期,文明体的定型又与其扩张密不可分,无论是定型中的文明还是业已成型的文明,都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与扩张。
随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各文明体的发展日益失衡,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与掠夺性,直接造就了愈演愈烈的文明冲突,时至今日,文明的冲突依然如故,未来文明的前景似乎也应当是不断的冲突与抗争,这一现象是“文明冲突论”立论的基点。
另一条道路是文明的交流与汇融,自文明生成至今,各文明体之间的交流一直存在,而且,随着冲突时代的到来,这种交流日益强化,迄今而言,文明的交流已覆盖了所有文明体及其所有主体内容。
无论是语言、文学、宗教信仰,还是民风民俗、艺术审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交流与融合。
在这种交流与融合中,各文明体之间的差异不断缩小,各自的特征也不断减弱,人类文明的同一性日渐彰显。
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兼并与文化殖民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存文明体的开放性、兼容性越来越强,对于自身以外的文化的吸收、容纳已成为绝大部分文明体的共性。
文化保护与文化交流的冲突辩论辩题
![文化保护与文化交流的冲突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8c50407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c.png)
文化保护与文化交流的冲突辩论辩题正方,文化保护是必要的,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根基。
如果我们不保护自己的文化,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身份和特色。
文化交流可能会导致文化的同质化,使每个国家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我们应该致力于保护我们的文化,以保持我们的独特性和传统。
首先,文化保护是保护国家的根基。
像中国这样的古老文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它们,而不是让它们被外来文化所淹没。
正如中国文化大师鲁迅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灵魂,而不是让它受到侵蚀。
其次,文化保护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如果我们放任文化交流,可能会导致文化同质化,使世界失去了文化的多样性。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文化是人类的宝藏,我们应该珍惜它,而不是让它变得单一和无趣。
”。
反方,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和谐。
文化保护可能会导致文化的封闭和排他,使不同文化之间产生隔阂和冲突。
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融合和共生,使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首先,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互相理解。
不同的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和偏见,文化交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
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文化交流是打破偏见和误解的最好方式”,我们应该欢迎文化交流,而不是闭关自守。
其次,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当不同文化相遇时,可能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艺术形式,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芬奇所说,“文化交流是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我们应该鼓励文化交流,而不是束缚创造力。
综上所述,文化保护与文化交流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
我们应该在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欢迎和尊重他国的文化,推动文化的多元共生。
只有这样,世界才能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日本梦》:文化与自我认同的冲突与融合
![《日本梦》:文化与自我认同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b97f0a6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a.png)
日本梦:文化与自我认同的冲突与融合概述日本,这个东亚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
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本社会面临着文化与自我认同的冲突和融合。
本文将探讨日本社会在不断变迁中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并分析其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文化冲突:传统与现代日本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深深扎根于传统价值观念中。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西方现代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冲击。
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让许多年轻人感到迷茫和矛盾。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想碰撞,引发了一系列文化冲突。
自我认同问题:日本式身份危机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很多年轻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受到挑战。
传统的角色定位和期望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是束缚而非支持。
年轻一代面临选择保留传统价值观还是追求个人的自由与独立。
这种身份危机使得许多人陷入困惑和焦虑。
文化融合:和谐共存与新兴文化尽管文化冲突和自我认同问题存在,但日本社会也在寻找一种文化融合的模式。
它试图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想相结合,以实现和谐共存。
同时,新兴的流行文化如动漫、音乐、时尚等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这些新兴文化形式既受到西方影响,又保持着日本的特有风格,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影响与挑战:个体、社会和国家层面日本社会在处理文化冲突和自我认同问题时面临诸多影响与挑战。
对个体而言,面临着选择与权衡,需要平衡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对于社会而言,则是如何维护社会稳定和凝聚力;对于国家来说,则是如何保护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并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竞争力。
结论身处全球化时代的日本社会,在文化与自我认同的冲突和融合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尽管个体和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可能经历困惑和不安,但通过对传统价值观和现代思想的合理整合,并借助新兴文化的崛起,日本有望找到一种独特而和谐共存的发展道路。
辩论辩题和文化冲突的影响
![辩论辩题和文化冲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31e0f9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9.png)
辩论辩题和文化冲突的影响正方辩手:辩题,文化冲突的影响。
首先,文化冲突对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了负面影响。
当不同文化之间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安定。
例如,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和种族冲突都是由文化差异引发的,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战争是由文化和宗教冲突所引发的,而这种冲突则是由于人们对自己文化和宗教的偏执和狭隘观念所导致的。
”。
其次,文化冲突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文化冲突的环境中,个人往往会感到困惑、孤立和不安。
例如,移民在异国他乡可能会面临文化冲突,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伦所说,“文化冲突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最后,文化冲突还会影响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
当不同文化之间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导致经济合作和国际交往受阻。
例如,中美贸易战就是由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所引发的,给两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文化冲突会影响国际关系和经济合作,阻碍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
综上所述,文化冲突对社会稳定、个人心理健康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文化多元共存,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反方辩手:辩题,文化冲突的影响。
首先,文化冲突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当不同文化之间发生冲突时,往往会激发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好奇和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了解。
例如,历史上的文化冲突往往是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结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文化冲突是历史的推动力,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
其次,文化冲突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文化冲突的环境中,个人往往会面临挑战和考验,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例如,移民在异国他乡可能会面临文化冲突,但通过适应和融合,他们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文化冲突可以激发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创作中的文化冲突与对话
![创作中的文化冲突与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cac729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8.png)
创作中的文化冲突与对话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冲突和对话成为创作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对于创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本文将探讨创作中的文化冲突与对话,并分析它们对创作的影响。
一、文化冲突的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传统习俗。
当创作者尝试描绘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或者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时,文化冲突便会随之出现。
例如,在一部电影中,当两个不同文化的角色交流时,他们之间可能因为语言、信仰或行为习惯的不同而产生冲突。
二、文化冲突的影响文化冲突对创作有着双重影响。
一方面,文化冲突可以为创作提供新的切入点和丰富的创作素材。
当不同文化的元素碰撞在一起时,会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一方面,文化冲突也可能给创作带来困扰和挑战。
处理文化冲突需要创作者具备跨文化的理解力和敏感度,同时还要注意尊重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避免产生误解和刻板印象。
三、文化对话的重要性在处理文化冲突的同时,文化对话便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对话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还能够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文化对话,创作者可以学习和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自己的创作风格,同时也能够向其他文化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四、创作中的文化冲突与对话案例以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为例,该片描绘了中国古代武侠文化与西方观众的文化认知之间的冲突与对话。
通过将传统的武侠元素融入现代电影语言和观念,该片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打破了文化的边界。
五、应对文化冲突与对话的策略在创作中,应对文化冲突和开展文化对话,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调研,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背景,避免出现误解和刻板印象。
其次,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不以自我为中心。
日本文化之矛盾性—----------—日本文化史论
![日本文化之矛盾性—----------—日本文化史论](https://img.taocdn.com/s3/m/ca33c32e0066f5335a8121e9.png)
日本文化之矛盾性日本文化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为其着迷,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矛盾性。
从二战后的战败,到二战后的飞跃,其实他们创造了很多很多的奇迹,通过这个学期的日本文化史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
日本传统文化是日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这是由民族的、历史的独特价值体系所形成的日本精神,是日本文化的主体,其自身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近代以来,日本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的冲击”和欧化主义思潮的影响,置身于西方文化的潮流之中,但它吸收西方文化方面却并没有“全盘欧化”,而是经过百余年的抉择,使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达到或并存或融合的程度,在其中保持传统的主体性。
也就是说,通过与西方文化的结合,更新其深层的主体内在结构,包括心理结构、思想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
可以说,日本的现代化,既打破文化传统的束缚,又维系文化传统的根本,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不是断层或决裂,而是继承和延续,剔除的只是不适应现代化的部分,而保持其深深扎根于日本国民意识中的传统的创造性主体。
所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并不存在需要不需要继承传统的问题,而是如何继承的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全盘继承。
全盘继承传统与“全盘欧化”一样,不可能建设日本的现代化。
不仅如此,还可能产生阻碍和破坏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日本是有沉痛的历史教训的。
明治中期开始,日本曾站在排外的立场上,从批判明治初期的欧化主义出发,转到批判包括现代文化在内的现代化运动,全面肯定包括政治、历史、文化观念上的大皇制传统。
可以说,这一时期,在“尊皇攘夷”的口号下,鼓吹国粹主义,吸收西方文化局限在技术和某些制度上,在深层方面依然强固传统的封建性主体,绝对主义天皇制的传统的主体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冲击,这给日本的现代化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以日本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范畴的“忠”来说,表现在以天皇制政体为中心的文化观念上,就是对天皇的绝对忠诚,对绝对主义天皇制的绝对信仰,以及对绝对主义天皇制国家的绝对服从,并以这种盲从为“美德”,由此而形成国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
杂谈(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42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新版)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
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
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发展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马国馨院士的《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日本建筑论稿》包括《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造》和《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这些很有分量的长篇论文,还有关于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及日本女建筑师的专题研究,还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馆、日本桂离宫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赖特和日本等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显示了作者的渊博学识。
本书最吸引人
的当然是作者对日本建筑近现代步伐和新时代新发展的精彩论述。
马国馨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
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
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
其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
其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
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本书论述的“日本建筑国际化”亦是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80年
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出现了一时的建筑热潮。
国外建筑师尤其欧美建筑师大量涌入日本建筑市场,随之出现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日本建筑史学家铃木博之语)。
马国馨在本书中讨论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分析了其中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从世界级大师到后起之秀,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从欧洲到美国,最引人注目的大师如美国的格雷夫斯、埃森曼、屈米、贝聿铭,英国的福斯特、罗杰斯、斯特林,意大利的皮阿诺、罗西,瑞士的波塔等都在日本留下了作品,表明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有数的建筑活动的中心和热点。
这次浪潮,如铃木博之认为追求的是一种“同时代性”,即不仅是追求一种异国情调,而是和别的国家“现时”同一水准的内容,是日本建筑和外国建筑的“平起平坐”。
马国馨则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尚没有完全达到“平起平坐”的地步,引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就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次浪潮将深刻影响到日本建筑界。
这种外来建筑文化和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之间包含着复杂的内容。
他们既有彼此在一定时期内共存的一面,也有产生激烈冲突的一面,由此
将引起日本建筑系统整体结构的变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
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
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
整个20世纪,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建筑师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古典主义大师(这里的“保守”指一种文化态度,没有贬义)。
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则因为没能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而不为国际建坛所关注。
追求创新的建筑师,有时却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
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