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 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 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生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而比较与准确测量的前提是公平,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

本课以纸蛙跳远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中的公平原则,从比赛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不同的终点是公平比赛的不同结果。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

学生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游戏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

本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确定起点后,还要标记终点来进行比较。

3.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学习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科学态度: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难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PPT、纸青蛙、起点线一条学生:每人一只纸蛙、每组一条纸带、一条起点线、铅笔、直尺五、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办运动会了,这个消息传到青蛙王国,我们都知道,小青蛙们都喜欢蹦蹦跳跳,它们都报名参加了跳远比赛,可是名额只有一个,到底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呢,青蛙国王特别为难,它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和聪明,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咱们班,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设计意图:从富有童趣的故事导入,引出起点和终点。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第一步:画一条起跳线,将蛙头对齐起跳线,进行起跳。

第二步:当纸蛙落地时,要在纸蛙尾部画线。

第三步:用纸带做标记。

纸带一端标出起点,对齐起跳线,另一端画终点。

第四步:重复跳三次,记录纸蛙三次跳跃的距离。

3、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把跳得最远一次,用剪刀沿着终点线剪下,粘贴到活动手册。

三、研讨1、小组内哪只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明确: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越大,跳得越远。

2、观察张贴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明确关键词:起点、终点和距离3、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明确:纸带一端对齐,比较长短。

纸带长,跳得距离远;纸带短,跳得距离就近。

4、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四、课堂练习1、一只青蛙从A跳到B,请画出起点和终点。

2、青蛙跳远比赛,最好的测量方法是(A )按步骤比赛在实验基础上研讨交流做练习的标识,比较距离大小。

总结课堂知识为下节课学习打下基础课堂知识检测学生励志寄语:人生,就要闯出一条路来!为了事业,为了奋斗的人生,尽管失去许多,但有失必有得!而得到的往往会比失去的更重要,它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五、拓展提高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谁飞机飞得远。

六、作业布置用纸带测量比较其他物体的长度。

纸飞机比赛巩固知识点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只有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素质、修养达到足够的积淀时,才能真正做到不说张扬之语,不干张扬之事,不逞张扬之能,处于低谷不颓废,遇到困难不退缩,一帆风顺不得意,成绩面前不炫耀,永远保持着踏踏实实、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生活态度和格调,以成熟、豁达、自重、睿智处世做事,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具体章节为《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图示和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并描述物体在不同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运动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用图示和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掌握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物体运动规律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难点:描述物体在不同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运动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磁性教具(小车、磁性棒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磁性教具(小车、磁性棒等)、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名学生上讲台,从教室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位学生的起点和终点。

2. 新课导入:结合实践情景,向学生介绍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这两个关键点。

3. 例题讲解:通过课件展示,讲解如何用图示和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描述磁性教具在不同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运动过程,并在画纸上进行图示。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方法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

(2)小华在操场上跑步。

2. 答案:(1)起点:家里,终点:学校。

描述:小明从家里出发,沿着街道一直走到学校门口。

(2)起点:操场东侧,终点:操场西侧。

描述:小华从操场东侧开始跑步,绕过操场一圈后回到西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方法。

教科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起点和终点”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起点和终点”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和“起点和终点”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起点和终点”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5. 运用起点和终点进行逻辑推理:
- 示例:在一次比赛中,小红在起点处排在第5名,在终点处排在第3名。请分析小红在比赛中的名次变化情况。
- 答案:小红在比赛中从起点处的第5名上升到了终点处的第3名,她超越了2名选手。
十.课堂
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3. 运用起点和终点解决实际问题:
- 示例:小明从家出发去学校,家是他的起点,学校是他的终点。请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5公里。
4. 分析图形与几何中的起点和终点:
- 示例:在直线上,起点和终点分别位于线的哪两端?
- 答案:在直线上,起点位于线的左端,终点位于线的右端。
3. 实践法:教师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如模拟比赛、旅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实践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点,并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各种图形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教师可以生动地展示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起点和终点”问题。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过物体运动的经验,但对于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并能用语言描述。

2.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运动的物体,如球、车等。

2.学具:准备一些小车,让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球、车等,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在做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讲解:物体在运动时,它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当物体静止时,它的位置不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小车进行操作,观察小车的运动和静止。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交流自己的发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意义,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起点和终点标志牌、尺子、绳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起点和终点标志牌、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有关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如赛跑、公交车站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教师提问:什么是起点和终点?它们有什么作用?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如小明的家(起点)到学校(终点),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身边的起点和终点,并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5. 动手实践(1)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如小球、小车等),在桌子上设置起点和终点,观察并记录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过程。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的方法实践活动:小球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它们。

2. 答案: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更多的起点和终点实例,提高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其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直尺、起点和终点标识牌。

学具:学生用书、直尺、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起点和终点的情景,如:小明从家里(起点)走到学校(终点)。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情景中的起点和终点。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如:小猫从树根(起点)爬到树梢(终点)。

(2)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描述小猫的位置变化。

(3)教师讲解并强调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4. 小组合作(1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起点和终点的情景。

(2)小组合作完成情景设计,并进行展示。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起点和终点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概念终点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生活中的三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并描述它们的位置变化。

2. 答案示例:例1:小明从家里(起点)走到学校(终点),位置变化:从家里到学校。

例2:小猫从树根(起点)爬到树梢(终点),位置变化:从树根到树梢。

例3:火车从北京(起点)开往上海(终点),位置变化:从北京到上海。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比一比》,详细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学会用直尺等工具比较物体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难点: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起点和终点,进行正确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粉笔、黑板、教学课件。

2.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若干长度不同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观察铅笔,比较铅笔的长短。

2. 讲解概念: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3.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用直尺比较铅笔的长短,强调起点和终点的正确使用。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直尺比较铅笔的长短,并记录结果。

5. 交流讨论:学生汇报比较结果,讨论比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7. 巩固练习:学生用直尺比较其他物品的长短,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与终点的概念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直尺比较家中物品的长短,记录结果。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起点和终点的掌握程度,针对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弯曲物体的长短,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2. 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3. 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指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2.说一说:(1)要想比谁跳得远,最重要的是什么?(2)怎么才能做到比赛公平?(3)怎样知道每只恐龙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天想比跳远,但不知道怎么比。

2.提问:你们能给它们出出主意吗?3.听学生发言,梳理学生交流的信息,板书学生的关键词:起点、距离、长度、终点……4.引导学生思考:(1)要想比谁跳得远,最重要的是什么?(2)怎么做到比赛公平?(3)怎样知道每只恐龙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5.小结:为了比赛公平,我们要确定起点和终点。

(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引入上节课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恐龙设立跳远比赛的活动,学生会认识到确定起点和终点对比较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青蛙跳远比赛1.试一试:每人领一个塑料青蛙玩具,让学生在桌上练习青蛙跳远。

2.说一说: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3.说一说:怎样和别人的青蛙比较距离呢?教师活动21.恐龙们比赛跳远场地不够大,所以它们委托了跳远能手青蛙来代替它们比赛。

2.教师分发玩具青蛙,每人一个,让学生练习青蛙跳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青蛙跳跃一段距离。

3.提问: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引导小结:在青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青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青蛙跳了多远。

4.怎样和别人的青蛙比较距离呢?我们通过画线的方式记录了青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青蛙的跳远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青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课件展示:全班要统一比赛标准。

4.试一试:确定青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5.比一比:(1)谁的青蛙跳得远?在纸带上画上起点、终点及时记录,每轮跳3次。

(2)小组内比较,确定“哪只青蛙跳得最远”。

5.比赛任务及要求:(1)画一条起跳线,看清青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

(2)弹跳青蛙,注意在青蛙的尾部画一条终点线。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包括: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描述。

难点: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理解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直尺、粉笔、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捉迷藏”游戏,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随堂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的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关注测量结果。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3. 使用工具测量距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描述其起点和终点,并测量距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但在使用工具测量距离方面,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尝试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进行描述,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二章《我们周围的事物》第三节《起点和终点》。

本节课将围绕“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意义,学会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演示图、小车、直尺、粉笔等。

学具:每组一张起点和终点演示图、一辆小车、一把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一张起点和终点的演示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的物体运动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起点?什么是终点?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小车,演示小车的运动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小车的起点和终点。

(2)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物体运动的场景,描述起点和终点。

(2)各小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描述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方法3. 小车运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并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起点和终点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记录起点和终点,并与同学分享。

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了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可能有些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还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2.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物、运动物体。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运动物体,带有起点和终点标志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运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通过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并加以描述。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标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引言:《起点和终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的基本认知,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为日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打下基础。

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有限,因此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示范。

此外,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比较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物体运动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的正确认知。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准备相关教具(如小球、轨道等);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自带记录本和笔等学习工具;穿着适合活动的服装和鞋子。

3. 教学环境:教室及户外活动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如汽车行驶、人跑步等),引导学生们思考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运动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吗?”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和力》中的2.2《起点和终点》。内容主要涉及对起点和终点的认识,以及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变化。通过本节课,学生将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描述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
3.起点和终点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起点和终点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物体运动案例进行分析,如小朋友从家出发走到学校的过程。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起点和终点的设置,让学生全面了解起点和终点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描述物体运动过程。
1.观察并描述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变化;
2.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建立空间位置关系的认识;
3.初步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为探索物体运动规律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探索有着极高的热情。在知识层面,学生对物体的简单移动有一定的认知,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空间概念,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较为模糊。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表达运动过程时可能存在困难。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维持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简单的物体移动,并对“移动”这一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和观察物体的直线运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运动概念打下基础。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并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一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等工具测量距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的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测量距离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子、白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从教室的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让学生初步体验起点和终点。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使用尺子测量距离的方法。

3. 示例:教师在黑板上用尺子演示如何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并讲解注意事项。

4.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合作,用尺子测量教室内某一物体(如:课桌)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实例,让学生判断并说出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22《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使用尺子测量距离的方法(3)实践案例:测量物体长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关于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科版《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起点和终点》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讲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授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归纳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资源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价学生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学生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用数字和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起点和终点》(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起点和终点》(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第2节《起点和终点》,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c. 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b.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能力。

c.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比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c. 比较物体长度。

2.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学生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索。

但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还比较薄弱,对测量的概念和方法也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条线段,并问学生这条线段有哪些特点。

b. 学生观察后回答,可能会提到线段的长度、形状等特点。

c.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条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吗?请大家一起讨论。

2. 概念讲解a. 教师向学生解释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简单明了地阐述起点和终点的含义。

-起点是线段的开始位置,终点是线段的结束位置。

b. 通过实物或图片示例,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一条绳子或纸条,示范并让学生观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3. 尺子的使用a.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并解释尺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上面有刻度表示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起点和终点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2节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较为科学的比较方法并意识到科学测量的重要意义。

经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可以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来比较大小。

《起点和终点》这节课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纸带的使用为后续卷尺的引出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核心活动是纸蛙跳远比赛,通过在纸带上标出起点和终点来比较哪只纸蛙跳得更远,从而让学生掌握比较长度的简单方法。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刚接触科学学科,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实验纪律的管理,在交流汇报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
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准备:每组3只小纸蛙、3条纸带
学生准备:铅笔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聚焦:
师:我们班哪位同学跳远跳得最远?
师:要比较谁跳得远,大家的起点要一样,看谁的终点远。

二、探究:
让小纸蛙向前跳
师: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用小纸蛙代替我们跳远吧。

试试看,你能让小纸蛙向前跳吗?
学生尝试,练习让纸蛙向前跳。

交流演示:
请学生演示让纸蛙向前跳,说说怎么才能让纸蛙向前跳的更远。

表扬奖励纪律、发言、操作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落实课堂常规。

比一比哪只小纸蛙跳得远
师:接下来,我们比一比哪只纸蛙跳得最远。

思考讨论:
为了比赛公平需要怎么做?
怎么标记起点和终点,以哪里为准?
一次比赛结果可靠吗,要多比几次吗?
学生发言、探讨,教师小结提出要点:
为了比赛公平,尽量用一样大的力按纸蛙,让它们向一个方向跳跃。

划一条直线作为纸蛙的起跳线,让纸蛙头最尖的地方贴着直线开始起跳。

标记出纸蛙停下后最前端的为准作为终点,并在纸带上标出3只纸蛙分别跳了多远。

为了让比赛结果更可靠,可以比三次看看谁跳得更远。

一条纸带只记录一次比赛结果,看看结果怎样。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维持课堂纪律。

汇报交流:在黑白展示各小组的纸带,请学生说说比赛结果和比赛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尽量让每个小组都多说说。

三、课堂检验与总结:
师:哪只纸蛙跳得更远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总结: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叫做长度。

我们可以借助纸带测量长度来比较谁跳得更远。

四、课后延伸:
你还想比较哪些物体的长度呢,也可以用纸带测量、比较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