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作文素材的发掘与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学生作文素材的发掘与积累
发表时间:2018-09-14T15:26:44.87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2期作者:马建伟[导读] 中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无病呻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作文题材普遍存在着陈旧化、模式化、抽象化、虚假化、平庸化等不良现象。
山东省平度市西关中学唐田校区266709 中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无病呻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作文题材普遍存在着陈旧化、模式化、抽象化、虚假化、平庸化等不良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太少,即缺乏生动活泼的生活素材。针对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近几年来,我在创新写作实验研究中重点探讨了学生摄取素材的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广泛阅读,涉猎素材
1.课本的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也无非是例子。”教材中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应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而教师、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写作技巧。如教授《孔乙己》《范进中举》等小说时,我让学生掌握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的基本方法,并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课外阅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在写作时想引用某句名言或某个事例,但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常常因无从查考而遗憾地放弃。在广泛阅读过程中,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可以分专题笔录下来备用。摘记的方式一般有四种:一是原文照录。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尽可能将精彩的原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二是扼要概括。若原文较长,可以概括其要点。三是抄录精华,只选取最精彩的局部抄录。四是标示索引。若阅读的书报是容易找到的,就可以列出目录和查找的出处,以备日后回读。适合中学生的摘记手段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专用的笔记本,最好在前面留下数页制成目录,再将整个笔记本大致分为几个专题分开记录;另一种是专用的卡片,事先也应按专题将卡片编号,用专用的档案袋或文件夹等收集好,经常性地回读与整理。
二、回顾生活,挖掘素材
真正观察、体验的功夫,主要靠平日养成。要告诉学生,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用心回忆体悟,你会发现在看似枯燥的两点一线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
由于鉴别能力、思维水平等的限制,中学生们搜集到的很多素材往往存在良莠并存的状况。教师们如果能选取典型例子,训练学生分辨其中的可取之处,剔除没有价值的内容,就能逐渐提升学生的甄别能力,保证素材积累工作的意义。
一个学生在对过去一周的回顾中写了自己家里一连串“倒霉”的新事:冰箱坏了,空调电线被白蚁蛀断了,墙壁弄坏了要找人修理……这些生活琐事虽然真实,但粗一看确实没有什么意思。经过诱导,我们弄清楚了事情的具体细节——原来家里有了白蚁,蛀坏了墙壁,连电线也弄断了。爸爸和“我”找到白蚁在墙壁上进出的洞口后,先是一只只的碾死,再是用开水烫灌,白蚁却还是源源不断。最后还是找来专业人士,只消一点点蚁药便大功告成了。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他情节意义不大,灭蚁的过程才有意思,因为这恰好证明了“蛮干不如智取”的道理。
类似的训练旨在让学生明白,写作不等于记生活的流水账,不是照镜子式的实录生活琐事,应当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有所取舍、提炼和详略,这样的题材才真实而有意思。
三、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1.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多彩的空间,体验观察生活。(1)用心领略视听内容,及时梳理见闻感悟。中学生们闲暇的时间有限,但若养成眼、耳、脑并用的良好习惯,也一样能收获多多。比如欣赏影视节目,可以从新闻类节目中“足不出户而知晓时局”,从动物世界类节目中“了解习性而反观人类”,从名胜古迹类节目中“增长见识而心驰神往”……但这些见闻往往只能给人短暂的印象,若能引导学生们概述见闻、畅谈感悟、形成文字,常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2)留心吸收言语信息,适时整理趣闻轶事。除教师、家长、同学外,中学生们通常有机会听到其他人的言论,如某个长辈回忆家族悠长的历史,或发表对时局现象的个人见解;一位亲朋讲述自己的曲折经历,或某个熟人的传奇历程等。虽然中学生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但通过他人的陈述,及时用文字加以整理,也多多少少能积累人生经验、丰富写作素材。
2.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1)看全面。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谈道:“多看看,不能看到一点就行。”老舍先生也强调:“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究底,把它看全。”如何看全呢?既要在观察中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又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细节,因为忽视细节往往会影响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离了细节就不能全面地认识和表现事物。举个例子,学生写雨,总是“瓢泼”“倾盆”,写不出雨的其他特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有在急风暴雨发生时,才对窗外发生的自然现象感兴趣,而对“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则不太注意观察。这样,对雨的各种形态没有看全,也就不能全面地认识雨。(2)抓特征。只看全面还不够,还要善抓特征。不管是写人还是写事,一定要抓住本质特点来写。这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要观其景,闻其声,品其味,分析比较,从而捕捉事物的特点。为此,我经常训练一些写作片段,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再写人物时,学生对人物肖像特点的把握就非常准确了。
通过“看全面”“抓特征”,学生就能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素材。 “广泛阅读,涉猎素材;回顾生活,挖掘素材;观察生活,捕捉素材”,这就是我日常教给学生摄取素材的三种途径。只有引导中学生们以科学的方法日积月累有用的写作素材,并反复阅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写作中左右逢源、运用自如,为自己的写作开拓一汪源源不绝的活水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