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_WEF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_以中国为例_肖红叶(已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1期Vol .23 No .1

统计与信息论坛

Statistics &Information Fo rum

2008年1月Jan .,2008

收稿日期:2007-12-30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化研究》(2006ZD80)作者简介:肖红叶(1949-),男,河北定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统计分析;

郑华章(1963-),女,四川万源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竞争力理论与应用研究。

【统计理论与方法】

IM D -WEF 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

———以中国为例

肖红叶,郑华章

(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

摘要:从IM D 和WEF 对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出发,基于两机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评价结果数据的比较研究,得到了以下基本结论:I M D 和W EF 对竞争力概念的不同认识,是产生差异的理论背景;其相应的竞争力模型、指标体系、综合信息处理方法设计,是评价结果产生差异的决定因素;就中国而言,决定差异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与GDP 相关的指标、对外收入指标及就业人口规模等指标数据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评价差异;IM D ;WEF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08)01-0005-06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u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简称IMD )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 rum ,简称WEF )是目前

国际上从事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最著名的两家机构。近两年,两家机构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排名出现分化,特别是2006年,IM D 评价中国大陆竞争力有明显提升,在61个经济体中位居第19位,而WEF 的排名显示中国大陆竞争力在继续下降,在125个经济体中仅排在第54位。由此引发了国内各界对两种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有效性的质疑,并对中国竞争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而感到困惑。本文通过对IMD 和WEF 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正确理解国外对中国竞争力水平的评价信息,以及如何开展中国竞争力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一、评价差异的统计描述

图1、图2展示了近六年IM D 和WEF 对中国

大陆竞争力排名情况,其中图1是当年公布的排名,图2则是为保持可比性,将同年份,同时参加两家机构评价的经济体重新编序的排名。由于2003年

WEF 竞争力核算方法有较大变动,更早时期的排名不具

可比性。2002

年WEF 的排名是WEF 按照2003年方法修订的结果。

图1 中国大陆竞争力图

图2 可比参评体下的中国大陆竞争力图显然,IMD 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评价始终高于WEF ,即便剔除了经济体不可比因素,也是如此。在2002~2005年期间,两家机构对中国的评价差异

保持在10位左右,而2006年评价差异突然扩大,位差达到25位。

这种评价差异是否也体现在其他经济体上,抑或中国大陆存在特殊性?图3是2006年IMD 和WEF 对53个可比经济体的排名差异情况:横轴是按照WEF 评价结果排列的53个可比经济体,柱高表示IMD 与WEF 对经济体排名位次之差,空心柱表示IMD 对经济体的排名高于WEF ,实心柱表示WEF 排名高于IMD

图3 2006年IM D 和WEF 排名差异图图3、图4显示两家机构对全球53个可比经济体竞争力评价信息

图4 2006年IMD 和WEF 排名差异分布图由图4知:排名差异在2位以内的经济体有15个,且按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分布大体均匀,因此其差异可视为随机扰动;排名差异在3位及以上的经济体有38个,比重为71.7%,表明两机构的评价差异具有普遍性。

位差大于4位的参评经济体,表现为两方面特征:其一,具有经济总量较大,且人口、自然资源丰富的经济体,如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印度等;其二,经济增长较快,处于转型期的经济体,如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其中由于中国同时具备两方面特征,因此评价差异也就比较显著。

二、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IMD 和WEF 自1989年开始合作共同开发世界竞争力评价项目,1996年因在理念与方法上出现分歧,两家开始各自独立研究。10余年来,随着全球化国际态势的变化和竞争力理论的发展,IMD 和WEF 对其竞争力评价体系都进行过多次修订,其理论与方法逐步形成各自特点。两家的基本分歧首先表现在对国际竞争力概念的认识方面。

(一)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在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较一致。但对国家(地区)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却存在巨大分歧,各种解释多达十几种[1]。1989年WEF 与IM D 合作开展研究,两家机构共同将国际竞争力解释为“分析国家或地区营造与维护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环境,并增进人民福祉的能力的事实与政策”[2-3];这一认识一度成为学术界的主流。IMD 始终坚持这一认识至今未变。

1996年WEF 则因与IMD 有分歧而开始独立研究,分歧点在于WEF 将生产率作为国家(地区)竞争力。WEF 认为国际竞争力是“考察决定一国生

产率水平,进而决定国家经济繁荣和人们生活福祉水平的要素、政策、制度的集合”[4]。正如现任WEF 国际竞争力评价项目主持人之一、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迈克·波特(M ichael E Porter ,1998)所言“生产

率就是竞争力[5]

”。

解读两家国际竞争力定义。IMD 的基本逻辑为,国家作为竞争主体其竞争力表现为一种综合能力,该能力以国家(地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水平和人民福祉增进水平为标准,利用经济、科技、社会、教育和政治方面的信息进行描述。因此竞争力水平的评价信息,应是被评价经济体的社会、经济、科技、体制现状的全部信息。WEF 的基本逻辑为:人民生活福祉、国家繁荣是由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所以,竞争主体的生产率就是竞争力。竞争力评价信息来自决定生产率高低的各方面包括生产要素、政策和制度。

上述逻辑的根本差别体现在:WEF 认定的生产率与竞争力等价,而IMD 则认为生产率是竞争力的表现之一。如果使用模型变量概念加以区分,那么IMD 的被解释变量是综合能力,其中生产率仅是综合能力的一个解释变量而已。而WEF 的被解释变量就是生产率,因此,生产率不能作为解释变量进入评价指标。

(二)竞争力决定模型

虽然两家都采用牛顿层层分解的还原论方法,将竞争力复杂系统,用要素—子要素—指标的层级描述范式,构建起竞争力水平描述与竞争力决定要

统计与信息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