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_WEF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_以中国为例_肖红叶(已读)
WEF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路径
样的结论 :即 WE F所做 的 国际 竞争力评 价 ,貌似 竞争力评价 ,而实际上是竞争效
率评价。这结论可 以从 下述 两方面加 以佐
W E F 国 际 竞 争 力 评 价 中 存 在 的
问 题与改 进 路径
■ 柴小 青 ( 中国政 法 大学商 学院 北京 1 0 0 0 8 8 )
和人们生 活福祉水平 的要素、政策、制度
评价指标 基本 上都是效率类指标 ,例如评
价教 育状 况的指标 中,只有大 中小学 的入 济 发展 水平 、基础设施状况 、教 育与职 业 训 练等的满意程度 ,依据 问卷调查信 息进 行评价 存在两大 问题 :其一 ,问卷调查结 果 是被评价 国企业界人 士的主 观判断 ,基
学率 ,而没有教育规模指标 ;评价宏观经
济表现的指标 中, 主要是储蓄率 、 通胀率 、
利率差等 ,而没有反映 总体经济 实力的指 标。因此 ,将WE F国际竞争 力评价理 解为
竞 争 力概 念 内涵 的 基 础 上 ,指 出 W E F 的 国 际 竞 争 力 概 念 的 本 质 是 国 际 竞 争 效 率 , 而 不 是 通 常 意 义 上 的 国 际 竞 争 力;接 着文章指 出W E F在评价指标权 重分配 、评价 指标 获取和 归并等 方 面 存 在 的 问题 ;最后 ,提 出了基 于 黑 箱理 论 的 评 价 模 型 并 运 用 于竞 争效 率评 价 。 关键 词 :W F E 国际竞 争 力 竞 争 效率
本 文 以WE F 国际竞争 力评 价为研究对
象 ,剖析其 国际竞争 力定 义的内涵 ,分析 评价逻辑 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其在评价指 标体系选择 方面存在 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 提 出基于黑箱理论 的评价 模型 ,运用该模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生产性服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服务,包括商务咨询、管理咨询、会计、法律、金融、科技研发等。
中美是全球两大经济体,也是全球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重要参与者,本文将对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
从市场规模来看,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市场规模较大。
美国拥有发达的金融、科技和咨询等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和人才。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市场规模也非常庞大,正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贸易市场潜力巨大。
中美市场规模的差距在缩小,中国市场快速增长使得其竞争力逐渐提升。
从服务质量来看,美国在生产性服务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提供的服务质量较高。
美国的科技水平、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都非常强大,吸引了很多国际企业选择在美国购买生产性服务。
中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方面也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培养出大量专业人才和优秀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从国际化程度来看,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度国际化特征。
美国很多服务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布局,拥有较强的全球竞争能力。
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在国际化程度上相对较低,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在逐渐国际化。
从政策环境来看,美国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支持政策较为完善。
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强,法律环境稳定,营商环境良好,为生产性服务贸易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中国在营商环境改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政策环境有待提高。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和改革措施,将为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服务质量提升,国际化进程加快,政策环境改善等因素都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中美两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领域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可以进行技术和人才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评价
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评价作者:葛家玉来源:《对外经贸》2015年第05期[摘要]在分析2003—2012年我国出口商品规模及结构的基础上,选取纺织类商品和机器类商品,运用实证分析法对这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两大类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偏低。
我国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出口结构;纺织类商品;机器类商品;国际竞争力[中图分类号]F7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5-0032-02[作者简介]葛家玉(199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一、引言我国经济增长伴随着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以及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1992年我国开始实行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已有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中商品出口的贡献最大,基于此关于我国出口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影响的研究很多:根据海关数据研究中国出口多样化结构变迁特点(沈程翔,1999),从要素禀赋、环境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出口结构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利用中国工业制品出口数据实证检验得出劳动要素抑制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而促进其他类型行业出口、增加投资和扩大开放抑制各类行业出口、提高劳动报酬促进各类行业出口等结论(马建平,2011)。
研究出口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出口结构的优化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孙永强、巫和懋,2012)。
寻找优化我国出口结构的策略,得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国民收入对我国出口结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肖文、潘家栋,2013)。
本文并不打算研究出口结构的影响,而是试图探讨2003—2012年我国出口规模结构变化以及我国两种主要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加速,生产性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可以从经济规模和财富创造方面进行分析。
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其经济规模庞大,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并且具备先进的科技和创新能力,可以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充分的市场需求和物质基础。
中美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可以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创新人才。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可以从行业结构和产业链配置方面进行分析。
中美都具备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链条,涉及制造业的研发和设计、营销和销售、物流和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可以为制造业提供全面的生产性服务支持。
而中美的生产性服务业链条又有所不同,中美的生产性服务业链条相对较为成熟和完善。
美国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达,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数据分析和管理服务;而中国的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发展迅速,具备全球领先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运输网络,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供应链管理和流程优化服务。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可以从政府政策和市场开放方面进行分析。
中美都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通过降低税负、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来美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
而中国则通过扩大对外资市场准入、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等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来华投资和开展业务。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还可以从国际合作和创新能力方面进行分析。
中美都积极参与全球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合作和竞争,通过国际分工和创新合作,提高其在全球生产性服务市场中的竞争力。
微观经济国际竞争力理论与中国微观经济竞争力评价
微观经济国际竞争力理论与中国微观经济竞争力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为了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发展动向和各国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消长趋势,开始组织开展国际竞争力研究,到2000年为止,已经就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近20年的年度评价。
两家机构分别构建了系统的评价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方法。
到2000年为止,参加IMD评价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共计47个,参加WEF评价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已多达59个,基本包括了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全部主要国家和地区,涵盖了世界总产出、贸易总量和投资总量的95%以上。
两家机构每年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经济和实业界把握国际竞争格局的工具和分析经济形势、调整竞争战略和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激烈竞争。
这些挑战和竞争即来自国际,又存在于国内,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激烈,已经引起政府和经济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为了对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进行准确定位,并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信息,自1995年起,我国正式进入WEF和IMD国际竞争力世界评价体系。
本文首先介绍WEF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世界各国和地区微观经济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之上,重点介绍和分析中国1998~1999年微观经济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
鉴于2000年WEF对其微观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作出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另文介绍该年度评价体系并对中国2000年微观经济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WEF从1998年起,世界经济论坛在其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除了继续根据八大类国际竞争力要素指标(即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劳动力素质和相关机构)对各参评国家和地区进行整体国际竞争力评价之外,开始增加各参评国家和地区微观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数评价。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研究作者:梁家坤 刘亚运 万亚晨来源:《商情》2015年第01期围绕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
将 IMD竞争力决定模型的“线性”结构扩展为非线性网络结构。
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方法,通过对各指标数据的学习,研究各竞争要素及其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路径与效应,并为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进行有效的评价和预测。
贝叶斯网络国际竞争力IMD1前言国际竞争力是以实现一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为目标的,决定一国企业和产业创造更多财富的一系列制度、要素、环境的集合。
目前,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各自形成了较成熟的竞争力决定理论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而IMD和WEF两种理论框架均是采用线性研究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变量间复杂的网络关系。
本文在讨论IMD和WEF评价指标信息线性合成方法的局限性基础上,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方法,将 IMD竞争力决定模型的“线性”结构扩展为非线性网络结构,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方法,通过对各指标数据的学习,研究各竞争要素及其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路径与效应。
2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国际竞争力决定理论模型设计国际竞争力的决定理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框架。
IMD基于其“竞争力是国家创造的维护企业环境的制度、要素和政策的集合”,将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分为4个竞争要素和20个子要素。
本文采用IMD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假设一国竞争力由4个竞争要素和20个子要素组成的一整套政策环境组合来决定。
四大竞争因素为: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
每个竞争要素分别由5个子要素测度。
每个子要素由若干指标信息进行测度。
竞争要素之间贝叶斯网络结构假设可具体分解为:考虑到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假设基础设施要素影响经济运行要素,基础设施要素影响政府效率要素,基础设施要素影响企业效率要素;考虑到一国的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假设企业效率要素影响经济运行要素。
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体系综述
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体系综述【内容提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迅速兴起。
目前,国际竞争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竞争优势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IMD国际竞争力理论等,颇具影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有IMD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WEF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和UNIDO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等。
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作出评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与发展。
尽管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体系是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对各种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创造性地综合应用的产物。
一、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问题之一。
由于国际竞争力主体的多元性、结构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广泛性,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仍存在不少争议,对其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早在1985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就首次提出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企业能够提供比国内外竞争对手更优质量和更低成本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
1991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和世界经济论坛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在世界范围内一国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其价格和非价格特性比国内外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吸引力”。
? 1994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修改了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评价准则,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 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
? 2003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创造与保持一个能够使企业持续产出更多价值、人民拥有更多财富的环境的能力”。
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研究——基于IMD的数据分析
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研究——基于IMD的数据
分析
吴翌琳
【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从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出发,结合瑞士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IMD)国际竞争力理论,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该指标体系对世界各国的旅游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中国在各个方面的排名和状况进行分析,为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高旅游业竞争力水平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总页数】12页(P126-136,142)
【作者】吴翌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O21
【相关文献】
1.近十年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J], 张静;朱红兵
2.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技术及其应用——以中国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为例 [J], 肖红叶;郑华章
3.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区域竞争力研究——基于IMD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经
验分析 [J], 肖红叶;王健
4.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J], 张汝飞;赵彦云
5.近十年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J], 张静;朱红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讲义
(一)国有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分析
❖ 资产流动性指标分析
表1 资产流动性指标比较(2007年)
银行名称
现金资产比率 存贷比率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05年数据)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民生银行 花旗银行集团 汇丰控股集团
13.73%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13.14%
15.45%
14.66% 11.65% 11.99% 0.01% 0.60%
二、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 现状的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
❖ 国有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分析
➢ 资产流动性指标分析 ➢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 风险抵御能力指标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分析
❖ 资产流动性指标分析
银行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由于其经营货币 并应付日常的提取、结算及法定准备金要求,故 必须保持相当的流动性。如果银行出现了流动性 不足的问题,就可能导致银行支付风险的出现。 流动性反映银行以合理价格获取可用资金的能力, 主要包括流动比率、现金资产比率、存贷比率和 备付金比率等。见表1。
ICBC Banco Santander
Bank of China BNP Paribas Barclays Bank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1.39%
0.48% 1.79%
(一)国有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分析
❖ 风险抵御能力指标分析
⑴ 资产安全性指标:资本充足率是国际银行业 监管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银行能否承受坏帐风险 和银行经营管理是否稳健的一个重要尺度。目前我 国商业银行通过各种途径补充资本金,除农业银行 外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甚至超过8%的要求, 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充足,资产安全性较好。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一、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定义与特点生产性服务贸易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人力资源、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等服务的贸易活动。
具体包括研发与设计、咨询与管理、信息技术服务、建筑与工程技术、教育与培训、金融与保险、医疗与健康等领域。
中美两国在这些领域中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高附加值。
生产性服务的提供需要专业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因此其附加值往往较高,对国家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跨国性。
生产性服务贸易具有跨国性特点,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促进了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作交流。
3. 创新驱动。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对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1. 服务出口规模比较中美两国在生产性服务领域均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出口规模。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美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方面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尤其在科技服务、管理咨询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其在生产性服务领域也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尤其在信息技术服务、建筑与工程技术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出口增长率和发展潜力。
3. 服务贸易合作比较中美两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方面也存在着广泛的国际合作。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的国际合作伙伴,尤其在金融、科技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而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贸易合作,与东盟国家、中东地区国家和非洲国家等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
1. 加强政策支持。
中美两国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生产性服务贸易领域的投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合作。
2. 加强技术创新。
中美两国应加大对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3. 加强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IMD和WEF体系比较
中国国际竞争力:2006年I M D和W E F排名的比较与思考∗程大中∗内容提要瑞士洛桑管理研究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被认为是当今全球最权威的发布相关经济体竞争力排行榜的重要机构。
前者发布的指数称为“世界竞争力指数”(World Competitiveness Index,WCI),后者的指数称为“全球竞争力指数”(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GCI)。
本报告对IMD的WCI指数与WEF的GCI指数的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这两家机构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排名及其差异性进行了讨论。
我们发现:(1)IMD的WCI指数与WEF的GCI指数的构成都是比较复杂的,并且存在巨大差异。
(2)这两大指数对一些经济体的排名也存在很大差异,但从所有被考察的经济体来看,两大指数的排名却具有令人感到惊奇的正相关性(2005年和2006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4和0.836)。
这也就是说,对于在WCI指数中排名较高的经济体,其GCI的排名也是较高的。
(3)2006年,IMD和WEF两大机构对中国竞争力指数的排名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对中国的排名明显比较靠前(第19位),而后者则把中国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第54位),两者相差35个位次。
如果与2005年的排名进行比较,中国在IMD的排名中是趋于上升的(上升12个位次),但在WEF的排名中则是下降的(下降了6个位次)。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世界竞争力指数、全球竞争力指数∗作者于2006年10月10日下午在复旦大学“985”项目“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国际环境研究”课题组例行学术会议上对本报告的相关内容作过汇报。
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兼课题组负责人华民教授、孙立坚教授、庄起善教授、唐朱昌教授、强永昌教授、田素华副教授、郑辉副教授、刘军梅副教授、吴力波副教授、蔡晓月博士等参加了讨论。
感谢各位专家的评论和建议。
除非特别说明,本报告的相关数据及信息均来自于IMD和WEF的官方网站:、http://www.imd.ch。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在研究背景部分,分析了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在研究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旨在比较中美两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建议。
在研究意义部分,强调了本研究对于中美贸易合作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概述、竞争力比较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提升建议和合作前景展望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合作模式和市场拓展策略。
整体而言,本研究为进一步推动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合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竞争力分析、影响因素、提升建议、合作前景、研究成果、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逐渐成为各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生产性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美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贸易水平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竞争愈发激烈,因此对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分析两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领域的优势和劣势,为两国在未来的贸易合作中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国家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深入研究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合作和促进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深入分析两国在此领域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提出合理的建议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探讨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全面了解两国在这一领域的情况;二是比较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导致竞争力差异的原因;三是剖析影响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找出影响因素的根源;四是提出提升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建议,为双方合作与发展指明方向;五是展望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合作前景,为两国未来的合作谋划发展路径。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和德国的比较
37.15
造纸及印刷业
61.2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45.67
械制造业
化学工业
45.97电气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9.52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120.85其他制造业
16.35
搓膣塑魁制品业
3窆1马克=5.83人民币元
万从方表数中据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的相对价格水
相比也是相对较低的(为10625.14人民币元/人· 具体方法是:从基准年份k(本文是1995年)推算任
年),仅高于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这同较高的 相对价格水平,较低的增加值比率是相互联系的。
(二)1991—2000年中德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
一年t国家j的实际人均增加值指数公式为:
Rjt=如×G业ut/Gu连k
经济论坛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注:‘中国增加值数据是乡和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增加值数据。
的劳动生产率对德国的比率仍然是各行业中最低 动态比较
的(其相对价格水平比较高),仅有3.59%。在中
以1995年的劳动生产率数据为基础,利用各国
国,该劳动生产率与中国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 的相应时间序列资料把它外推到1991—2000年。
三、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研究 (一)1995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国际可比的劳动生产率的计算过程:利用I. COP—PPP把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增加值,调整为 以美元表示的增加值,然后用各行业生产过程中 所使用的劳动投入要素数量来计算单位产值,以 此来进行两国间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从增加 值数据得到,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在1995年已经 达到了德国的64.33%。与美国进行比较,根据 Bai Manying和Ren Ruoen(2000)的估计,1995年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大约为美国的19.04%【3|,低于 中德的类似比例。1995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两 国比较见表2(具体方法及计算见Ren Ruoen和 Bai Manying(2001))。 表2的中德制造业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数字说明,如果按人均增加值指标作为比较标准, 参与比较的中国制造业17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都 低于德国,只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业的比例超过30%。其中,服装业和皮革制品业 的比例大于20%;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电气电 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等四个行业大 于10%;其他11个行业都小于10%。这样,整个 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只有6.94%。纺织服装和 机电是中国对德国出口的两大“龙头”,相应地,它 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处在整个制造业中相对较高的 位置,其中一个例外是纺织业,这在文章最后会有 专门研究。另外,这些差异再一次体现了中德制 造业行业结构上的差异。特别地,造纸及印刷业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中美两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基于相关数据和文献,对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定义及形式生产性服务贸易是指企业为了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需要而向国外提供的有偿服务。
它具有可贸易性、可跨境流动性和技术含量高的特点。
其形式主要包括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运输服务、科技服务等。
二、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总体情况中美两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WTO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生产性服务贸易额为47597亿美元,中美两国占比为39%左右。
其中,美国是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最大的国家,占全球出口总额的24%;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国,其出口额占全球总出口额的15%左右。
三、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四、商务服务商务服务是生产性服务贸易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商务服务主要包括商业咨询、市场研究、会计、审计等服务。
在商务服务领域,美国占据了全球先锋地位,其出口额达到了2801亿美元,占全球总出口额的19%;中国在商务服务出口领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出口额为1037亿美元,占全球总出口额的7%左右。
五、金融服务六、科技服务七、结论总体来看,中美两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领域都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其中,美国在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的优势,而中国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表现也十分突出。
对于中美两国来说,生产性服务贸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未来的竞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自具备的优势也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改进,以掌握更多的市场份额。
WEF与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
WEF与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摘要:世界经济论坛(wef)和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是评价国际竞争力最权威、最成熟的两大机构。
本文主要比较了两者评价的理论基础、逻辑、方法和指标的差异,分析了两者评价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为后续学者客观地认识其评价结果、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wef;imd;国际竞争力;比较作者简介:郝华(1982-),女,山西临汾人,吉林财经大学吉林经济研究中心经济模拟研究所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林秀梅(1956-),女,吉林临江人,吉林财经大学吉林经济研究中心经济模拟研究所教授,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c062.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3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79-02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各个国家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也日渐成为国家、政府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和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 development,简称imd)是评价国际竞争力最权威、最成熟的两大机构,国外和国内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都借鉴其研究成果,以其作为研究基础,因此,分析比较其研究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认识其评价结果,深入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一、wef与imd机构的介绍世界经济论坛(wef)是由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先生于1971年在瑞士达沃斯创立的非营利国际组织,原名欧洲管理论坛(european management forum)。
1976年改为会员制组织,成员都是位居全球前1000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沃尔玛等)。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对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概述进行分析,并对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在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部分,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差异和相似之处。
最终,结论部分对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总结比较,并提出相关启示和建议,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国际合作与竞争。
【关键词】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影响因素、案例分析、启示和建议、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是中美两国之间积极发展的合作领域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美两国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生产性服务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世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国之一。
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是世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主要进口国之一。
中美两国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对双方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两国在该领域的优势与劣势,为进一步促进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合作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为双边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生产性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贸易是当前国际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对社会经济统计的影响(一)一、国际竞争力的发展1.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国际竞争力研究距今也就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最初的系统应用工作是由世界经济论坛(英文缩写WEF,简称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英文缩写IMD,简称IMD)进行的。
早在1980年,世界经济论坛即开始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讨论,并于1986年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评价体系,同年发表了颇具轰动效应的研究报告。
1989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联手协作有力地推进了这项工作。
但由于研究理念的不同,这两大最为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机构于1996年又再度分开,各自进行较为独立的研究。
WEF和IMD的研究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共性主要体现在:1)、两者的研究方式都是通过设置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来对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测算、评价和排序,并每年发布一次;2)、两者在指标的设置上都包括硬指标,又包括软指标;3)、两者在竞争力评价上均采用了相似的综合指数评价方法;4)、两者在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都试图从结构平衡的角度进行深入解释。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具体指标的设置、选择及分类上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国际竞争力要素理论和评价原则上差异所导致的。
再者就是两者在指标得分的汇总和解释上也存在技术上的差异。
目前,除WEF和IMD以外,在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机构和单位对此进行研究,如:1)、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但它的评价侧重于从劳动力的角度进行,主要指标由劳动法规、相对生产力、劳动者的工资态度和技术水平等四个大类来概括。
2)、韩国的产业研究院,它主要从竞争力的创出因素、出口结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政府竞争力的国内四个方面来设置指标对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3)、韩国的大宇经济研究所,它是从国内经济实力、经济结构潜能、产业内部的效率性、市场潜力、人力资源潜力、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经济自由化程度等几个方面来设置指标对OECD成员国和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及中国台湾等进行评价。
中国红茶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红茶国际竞争力研究作者:胡君茹来源:《时代经贸》2017年第33期【摘要】本文主要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价格指数四个方面对中国红茶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并与其它茶叶贸易大国进行比较,然后对提升中国红茶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茶叶;竞争力;建议世界市场上茶叶出口以红茶为主,红茶世界出口额占世界茶叶出口总额的80%左右。
而中国的茶叶出口以绿茶为主,红茶出口额只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额的20%左右。
中国必须扩大红茶出口。
本文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和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红茶被分为两种:小包装红茶和其它红茶。
中国指中国大陆。
一、中国红茶出口总体情况(一)中国红茶出口总额2005年中国红茶出口额为1.06亿美元,2014年为2.73亿美元。
从2005年到2014年中国红茶出口除了2009年外,基本保持出口总额增长的趋势,但是年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
(二)中国红茶出口结构中国小包装红茶出口总额占中国红茶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已经从2005年的18.14%增加到2014年的41.36%。
而其它红茶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81.86%下降到2014年的58.64%。
(三)中国红茶出口地理方向中国红茶出口地理方向相对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北美洲。
2014年小包装红茶出口的十大贸易伙伴中6个在亚洲,占中国小包装红茶出口总额的47.55%,2个在北美洲,占中国小包装红茶出口总额的26.28%。
其它红茶出口的十大贸易伙伴中7个在亚洲,占中国其它红茶出口总额的63.64%。
二、中国红茶国际竞争力比较根据2005年到2014年各年小包装红茶和其它红茶出口金额前十位国家排名情况,选择了斯里兰卡、肯尼亚、德国、英国和印度作为比较对象。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斯里兰卡小包装红茶从2005到2014年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在30%以上,国际竞争力很强。
这十年间斯里兰卡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排世界第一位。
2001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来自IMD和WEF的报告
2001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来自IMD和WEF的报告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小组》【期刊名称】《统计研究》【年(卷),期】2002(000)004【摘要】@@ 一、关于WEF和IMD的国际竞争力报告rn发端于20世纪后期的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人们对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注.1980年,位于日内瓦的瑞士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n,WEF)初步创立了一套评价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原则、研究方法、评估体系以及数据指标,开始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并出版<世界竞争力报告>(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公布研究和分析的结果.1989年,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m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加盟WEF,共同组织国际竞争力研究和出版年度报告.20多年来,参与国际竞争力测评的国家不断增多,到20世纪末,占世界GDP总产出95%以上、包括了所有OECD国家在内的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该项国际竞争力测评,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国家的竞争力.每年出版的竞争力报告也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了解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总页数】6页(P14-19)【作者】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小组》【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相关文献】1.来自WEF的警示:亟待改善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软环境——解读我国在《全球竞争力报告2006~2007)中的评比结果 [J],2.IMD-WEF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以中国为例 [J], 肖红叶;郑华章3.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技术及其应用——以中国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为例 [J], 肖红叶;郑华章4.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研究——基于IMD的数据分析 [J], 吴翌琳5.WEF《全球便利贸易报告》:中国香港居冠中国内地列第48位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1期Vol .23 No .1统计与信息论坛Statistics &Information Fo rum2008年1月Jan .,2008收稿日期:2007-12-30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化研究》(2006ZD80)作者简介:肖红叶(1949-),男,河北定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统计分析;郑华章(1963-),女,四川万源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竞争力理论与应用研究。
【统计理论与方法】IM D -WEF 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以中国为例肖红叶,郑华章(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摘要:从IM D 和WEF 对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出发,基于两机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评价结果数据的比较研究,得到了以下基本结论:I M D 和W EF 对竞争力概念的不同认识,是产生差异的理论背景;其相应的竞争力模型、指标体系、综合信息处理方法设计,是评价结果产生差异的决定因素;就中国而言,决定差异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与GDP 相关的指标、对外收入指标及就业人口规模等指标数据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评价差异;IM D ;WEF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08)01-0005-06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u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简称IMD )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 rum ,简称WEF )是目前国际上从事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最著名的两家机构。
近两年,两家机构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排名出现分化,特别是2006年,IM D 评价中国大陆竞争力有明显提升,在61个经济体中位居第19位,而WEF 的排名显示中国大陆竞争力在继续下降,在125个经济体中仅排在第54位。
由此引发了国内各界对两种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有效性的质疑,并对中国竞争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而感到困惑。
本文通过对IMD 和WEF 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正确理解国外对中国竞争力水平的评价信息,以及如何开展中国竞争力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一、评价差异的统计描述图1、图2展示了近六年IM D 和WEF 对中国大陆竞争力排名情况,其中图1是当年公布的排名,图2则是为保持可比性,将同年份,同时参加两家机构评价的经济体重新编序的排名。
由于2003年WEF 竞争力核算方法有较大变动,更早时期的排名不具可比性。
2002年WEF 的排名是WEF 按照2003年方法修订的结果。
图1 中国大陆竞争力图图2 可比参评体下的中国大陆竞争力图显然,IMD 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评价始终高于WEF ,即便剔除了经济体不可比因素,也是如此。
在2002~2005年期间,两家机构对中国的评价差异保持在10位左右,而2006年评价差异突然扩大,位差达到25位。
这种评价差异是否也体现在其他经济体上,抑或中国大陆存在特殊性?图3是2006年IMD 和WEF 对53个可比经济体的排名差异情况:横轴是按照WEF 评价结果排列的53个可比经济体,柱高表示IMD 与WEF 对经济体排名位次之差,空心柱表示IMD 对经济体的排名高于WEF ,实心柱表示WEF 排名高于IMD。
图3 2006年IM D 和WEF 排名差异图图3、图4显示两家机构对全球53个可比经济体竞争力评价信息。
图4 2006年IMD 和WEF 排名差异分布图由图4知:排名差异在2位以内的经济体有15个,且按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分布大体均匀,因此其差异可视为随机扰动;排名差异在3位及以上的经济体有38个,比重为71.7%,表明两机构的评价差异具有普遍性。
位差大于4位的参评经济体,表现为两方面特征:其一,具有经济总量较大,且人口、自然资源丰富的经济体,如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印度等;其二,经济增长较快,处于转型期的经济体,如中国、印度、菲律宾等。
其中由于中国同时具备两方面特征,因此评价差异也就比较显著。
二、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IMD 和WEF 自1989年开始合作共同开发世界竞争力评价项目,1996年因在理念与方法上出现分歧,两家开始各自独立研究。
10余年来,随着全球化国际态势的变化和竞争力理论的发展,IMD 和WEF 对其竞争力评价体系都进行过多次修订,其理论与方法逐步形成各自特点。
两家的基本分歧首先表现在对国际竞争力概念的认识方面。
(一)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在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较一致。
但对国家(地区)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却存在巨大分歧,各种解释多达十几种[1]。
1989年WEF 与IM D 合作开展研究,两家机构共同将国际竞争力解释为“分析国家或地区营造与维护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环境,并增进人民福祉的能力的事实与政策”[2-3];这一认识一度成为学术界的主流。
IMD 始终坚持这一认识至今未变。
1996年WEF 则因与IMD 有分歧而开始独立研究,分歧点在于WEF 将生产率作为国家(地区)竞争力。
WEF 认为国际竞争力是“考察决定一国生产率水平,进而决定国家经济繁荣和人们生活福祉水平的要素、政策、制度的集合”[4]。
正如现任WEF 国际竞争力评价项目主持人之一、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迈克·波特(M ichael E Porter ,1998)所言“生产率就是竞争力[5]”。
解读两家国际竞争力定义。
IMD 的基本逻辑为,国家作为竞争主体其竞争力表现为一种综合能力,该能力以国家(地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水平和人民福祉增进水平为标准,利用经济、科技、社会、教育和政治方面的信息进行描述。
因此竞争力水平的评价信息,应是被评价经济体的社会、经济、科技、体制现状的全部信息。
WEF 的基本逻辑为:人民生活福祉、国家繁荣是由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所以,竞争主体的生产率就是竞争力。
竞争力评价信息来自决定生产率高低的各方面包括生产要素、政策和制度。
上述逻辑的根本差别体现在:WEF 认定的生产率与竞争力等价,而IMD 则认为生产率是竞争力的表现之一。
如果使用模型变量概念加以区分,那么IMD 的被解释变量是综合能力,其中生产率仅是综合能力的一个解释变量而已。
而WEF 的被解释变量就是生产率,因此,生产率不能作为解释变量进入评价指标。
(二)竞争力决定模型虽然两家都采用牛顿层层分解的还原论方法,将竞争力复杂系统,用要素—子要素—指标的层级描述范式,构建起竞争力水平描述与竞争力决定要统计与信息论坛素分析的统一逻辑框架[6]。
但基于竞争力概念的不同认识,仍然形成两类根本不同的竞争力决定模型。
1.IMD竞争力决定模型:国家竞争力(综合能力)=F(经济运行,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基础设施) IMD竞争力决定模型是按线性设计的。
其评价体系由4个竞争要素构成,各竞争要素下设5个子要素,共计20个子要素,子要素下设若干指标。
2.WEF竞争力决定模型:生产率=G[基础条件,效率提升,创新与成熟度]WEF竞争力决定模型是按类型线性设定的。
其由三大要素决定。
在实际评价中,WEF则更侧重于决定各要素的9个支柱的分析。
其中基础条件要素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和健康与初等教育4个支柱,效率提升要素包括高等教育与培训、市场效率和技术准备3个支柱,创新与成熟度要素包括商业成熟性和创新2个支柱。
每个竞争支柱均视为经济增长的一种驱动力,利用历史数据建模估计出各支柱对生产率的贡献程度,以此作为竞争力评价的依据。
在竞争力评价中,WEF实际上对生产率概念作出一定的扩展,不仅包括人均GDP,还包括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如GDP增长率)、充分就业(如就业率)、平衡的国际收支(如经常项目差额及结构)等方面。
其在WEF竞争力决定模型中也都作为被解释变量处理,不能进入WEF评价指标体系。
由此形成了可称为广义生产率,或均衡生产率的竞争力概念。
应当指出,没有进入WEF评价体系的约40个指标,在IMD竞争力决定模型中都是作为解释变量处理的。
其在竞争力总指数计算中占有近25%的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两家评价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既可以在WEF体系下解释生产率,也可以在IMD体系下解释综合能力,如征税效率、股东权利保护、贷款融资难易度、基本基础设施质量、知识产权保护、高级人才是否充足等。
本文称这些指标为共有指标,其他指标则称为非共有指标。
(三)评价信息综合处理方法IMD竞争力模型线性设计,是由其评价信息综合处理方法表现的。
假定其四大竞争要素对综合能力的影响作用相同,各子要素对其所属要素的竞争力水平影响作用相同,以及硬指标数据较调查指标更为客观可靠。
因此其综合评价信息处理方法中,指标权数设定原则为:要素等权、子要素等权,子要素下硬指标等权、调查指标等权,并在硬指标与调查指标之间设有固定的权数折算系数,以保证硬指标和调查指标在竞争力总指数中的权数比率为2比1。
WEF则以经济增长具有俱乐部趋同性为前提,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因各类型经济体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存在较大差异,其各竞争要素的贡献是不同的。
依据上述类型确定各项竞争力决定要素的权重,即权数设定有两个要点:其一,各支柱权数不同,并且不同发展阶段类型的经济体,支柱权数结构也不同;其二,竞争支柱权数,依据历年其对人均GDP贡献的统计经验规律研究成果设定。
2006年WEF对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在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以及健康与初等教育4个支柱的权数较大,共占到50%,而创新支柱的权数仅为10%。
而对于高级发展阶段经济,其创新支柱的权数达到30%。
因此,WEF 的竞争力模型表现为类型线性特征。
由此可以看到,两家机构竞争力概念界定不同,直接体现于其相应的竞争力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以及采用不同的评价综合信息处理方法,最终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差异。
三、评价差异的经验分析[7]基于上述理论与方法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以中国为例,对IMD和WEF评价结果进行差异性分解。
(一)IMD和WEF评价差异的分解总体看,引起两家机构评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两家机构选择了相当数量的不同指标;即使是共有指标,其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也不同;信息综合处理方法不同。
利用比较静态方法进行分解需实施三个步骤:第一步,分别在IMD和WEF各自的评价体系下,通过固定共有指标和其他非共有指标,依次考察各类非共有指标对经济体总排名的作用程度与方向;第二步,利用WEF中的共有指标数据,分别采用IMD和WEF的两种综合信息处理方法进行评价,考察综合信息处理方法对经济体评价结果的系统影响;第三步,模拟筛选影响竞争力排名的主要指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