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合集下载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说课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说课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谢谢欣赏!
《宿建德江》说课
讲教法 论学法
一、析 教 材
讲教法 论学法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 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 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 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 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 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 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藉与亲近的感 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 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 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改进措施: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诗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 体上对古诗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 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 ,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 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 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注释,达到悟诗情的效果。
讲教法 论学法
[讲教法]
根据古诗的特点及教学中以“愁”为线索,以 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另外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 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 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 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讲教法 论学法
三、论 学 法
讲教法 论学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我对教材的认真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教 学难点分别为: 教学重点: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ppt课件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ppt课件
楼醉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在古诗词中常寄托游子 对故乡的思念。
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 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 家乡 )去了。
讨论:“江清月近人”一句中,“近”字 该如何理解?仅仅指实际距离的“近”吗?
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 仿佛与人接近。 精神、情感上的接近。
以空旷清远之景,衬孤寂愁苦之情。
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这两句运用对偶手法,描写诗人停宿江边 见到的景色,表达诗人内心的愁思与孤独。 “旷”与“低”相互对照,营造一种萧瑟低 沉的氛围;“江清”与“月近”相互映衬,表 面是说月与人离得近,给人以慰藉,其实衬托 了诗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从十岁左右开始 愁
读书,到40岁,孟浩然自认为一事无成,于是想逃离洛阳, 去吴越寻找好山好水,排遣出仕不得的失意。
诗人除了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外,还为什么而愁呢?
划动小船。
停泊靠岸。
移舟泊烟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日暮客愁新。
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游子心头。
自读要求: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初读诗歌,明确节奏。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 舟/泊 烟 渚 , 日 暮 客/ 愁 新 。 野 旷/天 低 树 , 江 清 月/ 近 人 。
划动小船。 亲近。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 属浙江)的一段。
宿
孟 浩
建 德
然江

3 古诗词三首

六上古诗词三首诗意

六上古诗词三首诗意

六上古诗词三首诗意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3首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思如下:
1、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①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2、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课文主题:《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

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在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景入情,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景入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有人曾说我们的汉字音美如歌,形美如画,意美如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古老的汉字,你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字?1.出示“宿”的甲骨文并渗透字理知识。

2.板书课题:宿建德江3.指名读课题强调:朗读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4.介绍作者:孟浩然设计意图:出示“宿”的字源字形,让学生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不一样的认知体验,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

对于课题的朗读技巧的点拨,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读准字音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强调字音泊渚(翘舌音)旷强调“德”的书写,注意不能丢了心上面的一横2.把字词送回句子再读。

3.关注后两句对偶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对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5.补充其他对偶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这是学生初步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的内容,只有充分地朗读,才能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

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内容的一种方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关注对仗这种修辞手法,有效的资源链接加深学生对这一修辞的理解,进而通过读强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读通文意1.回顾理解古诗诗意的方法看插图、参考注释、查阅工具书……2.借助注释自己理解,不懂得勾画出来小组内交流,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3.指名谈理解,强调重点字词:天低树、月近人4.描述自己仿佛看到的画面以及感受。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空旷的原野下,有一个人孤零零地立在船头,感觉他很孤独寂寞。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举例:探讨诗人在唐代游历四方、寄情山水的背景,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生僻字词的理解:对于诗中的生僻字词,如“建德江”、“旷”等,学生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在教学中予以突破。
举例:通过讲解字词的起源、演变,以及结合诗句语境来解释字词的意义。
(2)诗句的意象解读:学生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宿建德江》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有过寄宿他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抒发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总结回顾环节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在提问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为了鼓励学生提问,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宿建德江》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宿建德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背诵、仿写等环节,加强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宿建德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精品教案(第一课时)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精品教案(第一课时)

3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时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明确:“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

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诗人“宿”的地方是小船。

2.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以故事激趣。

(1)教师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学生自主交流有关孟浩然的知识。

(2)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师:《宿建德江》一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

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山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

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

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

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3.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

(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

提示:“泊”是一个多音字,通过读诗句可知这里指的是“停泊”,所以要读成“bó”。

(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知识点

《古诗词三首》课文主题思想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是一首通过刻画秋江暮色来抒发内心愁思的诗。

诗人围绕一个“愁”字,通过写夜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仕途失意的羁旅之思和孤寂情怀。

第一句写羁旅夜泊,为下文写景抒情做准备;第二句写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

愁思似乎因亲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风雨大作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翻滚、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云散天晴的明朗,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表达了对望湖楼奇美风光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第二句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跳”“乱”写出了雨势大、急的特点。

第三句写风,“忽”字用得十分巧妙,写出天色变化之快,突显了风的巨大威力。

第四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静,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湖面上水天一色。

仿佛一切都l不曾发生似的,以静衬动,让人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词人将在乡村夏夜行路时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六上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课文解析笔记

六上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课文解析笔记

六上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课文解析笔记主要内容:《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

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孟浩然,字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及羁旅行役的心情,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字词解释: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客:指诗人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古诗大意: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诗文简析: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

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

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

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

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寻味。

重难点:1.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了自己的孤寂情怀。

2、四年级下古诗词三首之宿新市徐公店诗句解读①字词释义: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荫。

急走:奔跑。

②古诗词大意: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一、教材分析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要“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意义;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背诵优秀诗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宿建德江》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一首诗,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习鉴赏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明白内容。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加深对诗人的了解,感悟诗人的忧愁情感。

四、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品读优美语句。

五、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画面和体会诗人内心情感。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课内探究《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五言绝句,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下了这首诗,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思。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宿建德江》古诗词三首课件古诗词三首压缩

《宿建德江》古诗词三首课件古诗词三首压缩

作者:孟浩然Βιβλιοθήκη 诗词内容:移舟泊烟 渚,日暮客愁新。野 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
诗词背景:该诗描写 了作者旅途中的孤寂 和思乡之情,通过对 建德江的美丽景色的 描写,表达了作者内 心的感受。
主题思想:旅途孤寂 ,思乡之情。
05
三首诗词的异同点分析
风格特点
01
杜甫诗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
对比
通过译文和原句的对比,可以看出原句使用了富 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和生动的比喻,如“烟渚”、 “愁新”、“天低树”、“月近人”等,形象地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艺术鉴赏
诗词风格
分析《宿建德江》的诗词风格 ,包括语言简练、意象生动、
意境深远等特点。
表现手法
探讨《宿建德江》中使用的表 现手法,如比喻、象征、意象 等,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作者
诗词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首诗词介绍
作者:李白
诗词背景:该诗描绘了作者在异 乡思乡之情,通过月光表达了对 家乡的深深思念。
诗词名称:《静夜思》
诗词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主题思想:思乡之情,离别之痛 。
第三首诗词介绍
诗词名称:《宿建德 江》
主题思想
1 2 3
杜甫诗
该诗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为主,表达了 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和思考,主题思想深 刻而广泛。
李白诗
该诗以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为主,主题 思想主要集中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 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色彩。
孟浩然诗
该诗以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为主,主题思 想主要集中在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 人生境遇的感慨。

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以下是一篇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诗词的讲解和学习要点:一、《宿建德江》《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在旅途中,夜宿建德江畔,面对江水孤舟,寒风夜月,心中充满了孤寂和思乡之情。

1. 写作背景:诗人离开家乡,四处游历,途中遭遇了许多艰辛和挫折,这时他来到了建德江边,面对江水孤舟,心中充满了感慨。

2. 主题: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旅途生活的无奈与孤独。

3. 重点词句:(1)野旷天低树:旷野无垠,天空显得很低,树木似乎都在天空之中。

(2)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见底,月亮似乎与人更近了。

(3)日暮客愁新:夕阳西下,旅途中的诗人又增添了新的忧愁。

(4)烟渚江上晚来船:烟雾缭绕的江面上,夜晚来临,船只点点。

4. 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建德江畔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孤独。

(2)对仗工整:诗歌中多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野旷天低树”与“江清月近人”等。

(3)用字简练:孟浩然在诗中运用了许多简练的字眼,如“野”、“天”、“树”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面对突然降临的暴雨和湖面的变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雨中画卷。

1. 写作背景:诗人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常去望湖楼欣赏风景。

这一天,他坐在望湖楼上,突然遇上了暴雨,便写下了这首诗。

2. 主题:诗歌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3. 重点词句:(1)黑云翻墨未遮山:黑云翻滚,像打翻的墨水一样,但还没有遮住山峰。

(2)白雨跳珠乱入船:暴雨像珠子一样跳起来,纷纷扰扰地落进船里。

(3)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狂风吹来,将雨吹散了。

(4)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的湖水波涛汹涌,水天一色。

《宿建德江》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古诗词三首

的心态,对后人有启示作用。
隐逸文化
02 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古代隐逸文化的传统,
对后世的文人墨客有一定的影响。
诗歌艺术传承
03
诗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经
典传承,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04
CATALOGUE
《宿建德江》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的影响
传承经典
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宿建德江》被 后人广泛传颂,使古代文学的精髓得以流传 。
借代
诗人通过使用“孤灯”、“青枫浦”等词语,借代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突出了诗人身世飘零、羁旅无依 的悲凉心境。
诗词意境
孤寂
诗人通过描绘“宿鸟”、“沙洲”、“ 孤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萧瑟 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 乡之情。
VS
凄清
诗人笔下的“秋江夜泊”景象,给人一种 凄清、冷寂的感觉,突显了诗人的内心感 受和情感色彩。
《宿建德江》古诗 词三首
目 录
• 《宿建德江》简介 • 《宿建德江》的文学价值 • 《宿建德江》的解读与赏析 • 《宿建德江》的影响与传承 • 《宿建德江》的改编与演绎 • 《宿建德江》的诗词鉴赏与学习建议
01
CATALOGUE
《宿建德江》简介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诗人, 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 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 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歌多写自然 景色和隐逸生活,风格清幽淡远,以 五言古诗著称。
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离开长安赴江南吴越漫游时所作,描 绘了江南水乡的夜景和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诗人旅途漂泊,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复习要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复习要点

第3课古诗词三首1.诗词概述:《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所作,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2.理解记忆: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别枝:横斜的树枝。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社。

社林:社庙丛林。

社,社庙,土地庙。

见:xiàn,同“现”。

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 2年3月 下午11 时32分 22.3.22 23:32 March 22, 2022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2年3 月22日 星期二 11时32 分7秒2 3:32:07 22 March 2022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11时3 2分7秒 下午11 时32分 23:32:0 722.3.2 2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3:32:0723 :32:072 3:32Tuesday, March 22, 2022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2. 3.2222. 3.2223: 32:0723 :32:07 March 22, 2022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 022年3 月22日 星期二 下午11 时32分 7秒23: 32:0722 .3.22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2.3.2 222.3.2 2Tuesday, March 22, 2022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 3:32:07 23:32:0 723:32 3/22/20 22 11:32:07 P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2.3.2223:32: 0723:3 2Mar-2 222-Ma r-22
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孤独、沧桑、凄凉
词语解释
移舟:漂浮的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客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客:作者自己。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近:亲近。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3 古诗词三首
整体感知首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划动小船
诗人自己
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 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3 古诗词三首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空阔远大。 天幕低垂,好 倒映在水中的月 像和树木相连。 亮好像来靠近人。
大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 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 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3 古诗词三首
假如你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起了从前,想 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和朋友,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在一个火热的夏夜,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西瓜 。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朋友们围坐在火炉旁闲聊 。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与好友登高望远,把酒言欢 。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与家人到田中劳作,收获果实。
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了满怀愁绪 的诗句,你能说一句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 古诗词三首
一起来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 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股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 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 远方的天空好像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 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 带来些许安慰。
3 古诗词三首
朗读指导
诗句体现了淡淡的愁绪,我们在朗读 时可以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背诵指导
我们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也 可以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3 古诗词三首
结构梳理
宿 建 德 江
泊舟烟渚 日落黄昏 旷野无边 江清月明
借景抒写愁思
3 古诗词三首
主题概括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 秋江暮色 的诗。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 往的事情,因而以 舟泊暮宿 作为自己抒发感 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说课稿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说课稿

《宿建德江》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教案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教案

3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德、鹊、蝉”3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4. 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难点: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准备搜集作者资料,课件资源。

课时目标1. 认识3 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

2. 学习古诗《宿建德江》,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宿建德江》教学过程Ⅰ谈话导入,揭示题目1. 师:我们的祖国有壮丽的大好山河,不仅现代人经常为祖国的山水风景写诗写文章,古代唐诗宋词中,也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你还知道哪些诗句是描写山水景色的?预设: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主动回忆自己之前接触到的古诗,拉近与古诗的距离,回想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

2. 介绍作者。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 今湖北襄阳) 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

Ⅱ初读诗词,了解诗意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节奏划分。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移舟/ 泊/ 烟渚,日暮/ 客/ 愁新。

野旷/ 天/ 低树,江清/ 月/ 近人。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着说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留宿在建德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689—740)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 家之一。其诗多写山水田园 的幽清境界。代表作有《春 晓》《过故人庄》等,收录 于《孟浩然集》中。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 舟/泊 烟 渚 , 日 暮/客 愁 新 。 野 旷/天 低 树 , 江 清/月 近 人 。
对求仕希望破灭的忧愤、 对长期羁旅的孤寂、 对故乡的
日暮客愁新
触景生情
寓情 情景
德 江 所见
野旷天低树
借景抒情
于交 景融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通过描写诗人停船 夜宿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羁旅 的惆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宿建德江》作于作者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 的悲愤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诗眼
触景生情
空旷的原野
亲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处天空比树 木还低;江水清澈,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借景抒情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由远及近描绘 了一幅辽远空旷的 江色图。
从诗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绪?
自由朗读古诗,根据注释, 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停泊靠岸
黄昏时分
划动小船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 黄昏时分新愁又涌上游子心头。
写作背景
孟浩然的一生交织着复杂的出仕和归隐的矛盾,早年 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 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