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作业含解析3
寡人之于国也[基础演练]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属予作文以记之C.数罟不入洿池D.才美不外见解析:A。
“涂”通“途”,B.“属”通“嘱”,D。
“见"通“现”.答案:C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B.邻国之民不加.少C.勿夺.其时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解析:A。
古义:庄稼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暴躁。
B。
古义:更加.今义:增加。
C。
古义:耽误、错过。
今义:抢、强取。
答案:D3.下面各项对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B.河内凶.凶:庄稼收成不好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D。
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罪:罪过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读shǔ,计算)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只,副词)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抗)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没有)解析:A。
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5.下列各句中,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C.则移其民于.河东(在)D.寡人之于.国也(对于)解析:于:到。
答案:C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生、死:活着的人,死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D王:称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7.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然,籍何以至此?A.非我也,兵也B.申之以孝悌之义C.未之有也D.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解析:“未之有也"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答案:C8.名句填空。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 B.空自苦亡人之地C.拜送书于庭 D.员径八尺2.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C.何以伐为D.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组是A.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不必贤于弟子(《师说》)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C.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D.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求人可使报秦者/ 蔺相如者,赵人也C.师不必贤于弟子/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以勇气闻于诸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没有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规矩C.隳名城,杀豪杰高大的城墙D.吾从而师之学习6.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A.非我也,岁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不拘于时,学于余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为天下笑者,何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下列名句默写,不正确的项是(3分)A.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8.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所守或匪亲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青雀黄龙之轴 D.数罟不入洿池9.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本来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讨厌C.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相:辅佐10.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例:未之有也A.申之以孝悌之义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C.无乃尔是过与D.又闻子规啼夜月二、语言表达11.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饶有趣味。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de)注音无误(de)一项是( )A.曳.(yè)兵数罟..(cù ɡǔ)洿.(wū)池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yǎng)序C.孝悌.(dì) 饿莩.(piǎo) 供.(ɡōnɡ)养D.衣.(yī)帛王.(wàn ɡ)天下不可胜.(shēnɡ)用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答案:A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de)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de)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答案:D3.下列加点(de)字解释不正确(de)一项是( )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者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庠、序都是学校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解析:或:有(de)人.答案:A4.下列句中加点词(de)词义,与现代汉语(de)词义相同(de)一项是( )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食肉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B项“养生”,古义指供养活(de)人;今义指保养身体.C项“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示同意认可.D 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转折连词.答案:A5.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de)一组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解析:①项(de)“鼓”、②项(de)“王”、③项(de)“树”、④项(de)“衣”都属于活用,用排除法,选出A 项.6.下列句子中加点(de)词(de)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de)一组是( )A .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C 项“之”都是助词“(de)”;A 项①这样,②形容词词尾;B 项①表转折,②表承接;D 项①在,②引出对象(de)介词.答案:C7.选出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de)判断正确(de)一项是( )⎩⎨⎧ 或百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河东凶亦然.A .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B .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C .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D .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解析:前一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转折;“然”都是代词,译为“这样”.答案:C8.对下列两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de)分析,正确(de)一项是( ) ⎩⎨⎧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野芳发.而幽香⎩⎪⎨⎪⎧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①中(de)“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中(de)“发”指开花;③中(de)“焉”是语气助词;④中(de)“焉”是兼词,于之(到您这里来,来这里归顺您).答案:D9.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de)一项是( )A .树之以桑B .申之以孝悌之义C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 、B 、C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 项为宾语前置句.答案:D10.下列句子中加线部分(de)解说,不恰当(de)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请允许我用战争作比喻来说说其中(de)道理.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着算起来还不到一百步.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对于生与死都没有什么遗憾.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de)缘故.解析:B项“直”通“只”,应为“只是不到一百步罢了”.答案:B二、能力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6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1.对下列加点词在文中(de)意义理解不正确(de)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de)谦称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更减少C.王好战..无憾丧死:死亡,..,请以战喻好战:喜欢打仗D.养生丧死安葬解析:丧:名词作动词,为……办丧事.死:动词作名词,死去(de)人.为死了(de)人办丧事.答案:D12.下列句子中(de)“之”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de)一项是( )①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⑦/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⑦C.①③/②/④⑥/⑤/⑦D.①③/②④/⑤/⑥/⑦解析:结构助词“(de)”/音节助词/代词,代事作宾语/代词,代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D13.选出完全表达孟子“仁政”观点(de)一项(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A.①②⑤ 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③④解析:①指出梁惠王(de)想法不正确,③④说(de)是结果.答案:C14.下列说法错误(de)一项是( )A.孟子用比喻(de)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de)“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de)比喻说明梁惠王(de)“移民移粟”(de)方式不是好方法,从而告诉他要实行仁政.C.“不违农时”(de)意思是:不耽误种庄稼(de)季节.语段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说,种庄稼不耽误季节,打(de)粮食就吃不完.而“五十步笑百步”则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同.二者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D.本语段分析“民不加多”(de)原因,运用排偶句式.第一次使用三组排偶句式,提出了发展生产(de)三种措施,这是“王道之始”;第二次使用四组排偶句式,则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de)治国良方.解析:说明梁惠王(de)“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de)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答案:B1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解析:(1)注意关键字两个“食”,“检”,“涂”,“发”(de)翻译.(2)注意关键字“于”“刺”“兵”(de)翻译,语序(de)调整.答案:(1)贵族家(de)猪狗吃人所吃(de)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de)人,不知道开仓赈济.(2)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de)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16.为什么孟子认为梁惠王不可以“望民之多于邻国”用文中一个形象(de)比喻句回答,并加以解释.解析: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围绕“仁政”去思考.答案:“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用这一形象(de)比喻,说明梁惠王(de)措施与“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还不是真正(de)“仁政”.(二)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归市者②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③我后,后来其苏④.’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⑤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注①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de)征兆.②归市者:指做生意(de)人.③徯:等待.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累:束缚,捆绑.⑥重器:指贵重(de)祭器.⑦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de)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de)一项是( )A.天下信之,东面..而征东面:面向东B.徯我后,后来其苏后:后面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攻打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动词,扩充一倍解析:“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答案:B18.孟子反对不义(de)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de)一组是(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⑥是动天下之兵也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de);⑤齐宣王伐燕(de)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de)分析答案:A19.下面对文章内容(de)理解正确(de)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de)局面,齐宣王与孟子(de)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de).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de),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de)反应.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de)正义之举.解析:B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de),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de)人本来就害怕齐国(de)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de)解决眼前危机(de)途径之一.答案:A20.翻译画线(de)句子.(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2)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答案:(1)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2)诛杀那些暴虐(de)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de)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参考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de)国土就统一天下(de),商汤(就是)这样.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de)国土而害怕别国(de).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de)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de)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de)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de)照常做生意,种地(de)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de)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de)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de)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de)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de)军队去征伐他,燕国(de)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您(de)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de)父兄,抓走他们(de)子弟,毁坏他们(de)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de)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de)俘虏,停止搬运燕国(de)宝器,再和燕国(de)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de)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三、高考热点21.一辆较为拥挤(de)无人售票车在某车站停靠后,一位老人和一位抱着婴儿(de)妇女挤上了车.假如你是这辆无人售票车(de)司机,请你就此引用孔孟(de)仁爱色彩(de)名句,作爱心提示,让大家给老人、妇女提供一个好(de)乘车环境.爱心提示(de)话语要文明得体.解析:注意名言、称谓语、感谢语、请求语.答案:乘客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人皆可以为尧舜”等),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de)美德,也是我们每位(de)义务,请帮助我们照顾好车厢内(de)老弱乘客,谢谢22.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de)一段话.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de)苦行侠人格,________;杨朱(de)贵我人格,________;孟子(de)大丈夫人格,________;荀子(de)君子式人格,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de)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de)姿态中显出格外(de)美丽与洒脱.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解析:根据横线前面一句话(de)内容,来填写符合人物(de)人格.答案:③④①②23.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de)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饶有趣味.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de)故事,把梁惠王“移粟”“移民”(de)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请模仿这种用法,根据下面(de)情景,写一段含有比喻(de)话.分别对小王和其母亲进行劝说.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de)“独立”打基础.而小王(de)妈妈却对16岁(de)儿子(de)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独立”(de)基础.(1)对小王,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2)对小王(de)母亲,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出去“闯荡”一下(de)想法固然好,但“独轮车”不好掌握方向,也容易翻车,更何况你是一个没有任何驾驶经验(de)“司机”.(2)孩子是风筝,早晚要“飞”(de),不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de)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跑到九霄云外去.24.以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de)“爱民”思想为话题,仿照示例中(de)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忧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答:答案:孟子奔走天下,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5.文中有“数罟不入洿池”(de)话,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de)说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采滥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de)共识.请针对这一共识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工整,20字以内.答案:(示例)呵护环境,取用有度;持续发展,希望无限.。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9.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10、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二、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三、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四,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5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学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2、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在那里B.什么C.助词D.代词“之”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3、“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蟹六跪而二螯4、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子亦有不利焉C.朝济而夕没版焉D.将焉取之5、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6、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陋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寒于.水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斗折蛇.行B.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意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4蚓无爪牙之利三、一词多义,1.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4.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先达德隆望尊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博闻强志初闻涕泪满衣裳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以勇气闻于诸侯扫后更闻香过秦论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音、义都正确的一组是A.蒙故业méng承接膏腴之地gāo yú肥沃B.履至尊lǚ实行振长策cè马鞭子C.瓮牖绳枢yǒu窗户鞭笞天下chí打D.制其弊bì疲惫逡巡jùn xún徘徊2、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A.赢粮而景从;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C.振长策而御宇内; D.余威震于殊俗;E.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之郡;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4、对下列加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因遗策:沿袭B、揭杆为旗:打开;C、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D、不爱珍器重宝:吝惜;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二、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的意义;1、因: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②蒙故业,因遗策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2、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4、致:①以致天下之士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5、及: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三、词类活用指出活用字的类型和意义1崤函之固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4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9陈涉瓮牖绳枢之子,10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1履至尊而制六合12外连横而斗诸侯13伏尸百万,流血漂橹1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15吞二周而亡诸侯16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17序八州而朝同列四、指出下列句子类型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4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7陈利兵而谁何;8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五、一词多义1 制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2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吞二周而亡诸侯河曲智叟亡以应3利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4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蒙故业,因遗策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6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师说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加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4.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5.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6.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7.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或师焉,或不焉三、找出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意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小学而大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今之众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年十七,好古文四、写出句中词类活用词的用法和意义吾师道也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从而师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五、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不拘于时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而耻学于师..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六、一词多义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之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学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君将哀而生之乎蚓无爪牙之利吾欲之南海寡人之于国也答案一、选择题1、B2、D E3、A D4、B5、B、EG6、C7、D8、C9、D10、D二、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三、词类活用2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称王3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5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作动词-----归罪 7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少、变多;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四、特殊句式状语后置斧斤以时进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学答案一、选择题1.C2.1C 2A 3B3.①c ②b ③f ④d ⑤f ⑥a4.B5B6A7 C 点拨:于:从/比;而:表并列/表转折;8、C 点拨:C.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其余三项是名词作状语;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意义;1“博学”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2“寄托”在本句中是“藏身”意;今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用心”在本句中是“因为用心”的意思,“用”,以,因为的意思;今天是集中注意力或怀着某种念头的意思;3“以为”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把……当作”;今义通常是“认为”的意思;4爪牙在句子中的意思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党羽,帮凶,是贬义词;三、一词多义,1.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以为妙绝极点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断绝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强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qiǎng,勉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强盛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利用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3.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声望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十五日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见识初闻涕泪满衣裳听说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上级听见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声望、声名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出名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过秦论答案一、选择题1、A2、C D3、A4、B揭:举起5、D例句中“斗”是动词的使动用法,D中“归”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中“善”为形容词用作动词,B中“箕畚”是名词作状语,C中“先”、“后”是形容词意动用法;二、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的意义;1、因1趁着2沿袭3就着2、延1引进、迎接2延续3、爱1吝啬2爱护4、致1招纳2获得5、及1等到2赶得上追得上三、词类活用指出活用字的类型和意义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崤函之固坚固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形势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词类活用之名词作动词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用绳系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得弱小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使动用法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使---------漂浮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削弱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四、指出下列句子类型1判断句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宾语前置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利兵而谁何;4介宾结构后置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五、一词多义1 制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制度、规模2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3利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锋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形势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4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既、已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蒙故业,因遗策遗留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6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计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师说答案一、选择题:1.B2.B3.C4.B5.B6、C.7、A.同为判断句;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⑵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三、学习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年十七,好古文..古:先秦两汉散文今:五四以前文言文统称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学习、或师焉,或不焉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2、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动词以……为羞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3、形容词作名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五、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2、不拘于时被动句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4、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意为“难道……吗”六、一词多义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余嘉其能行古道他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猜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表感叹之郯子之徒这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些古之学者的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无实义君将哀而生之乎作代词,指代自己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标志吾欲之南海作动词,“到”、“往”。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测试)选择题1、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8、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9、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10、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1、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1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14、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1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1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18、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19、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20、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国君治理国家应以_________为本。
2. 孟子认为,国君应_________,使民不饥不寒。
3. 孟子提出,国君应_________,使民有恒产。
4. 孟子强调,国君应_________,使民有恒心。
5. 孟子主张,国君应_________,以养民。
6. 孟子认为,国君应_________,以教民。
7. 孟子指出,国君应_________,以安民。
8. 孟子提出,国君应_________,以富民。
9. 孟子认为,国君应_________,以强民。
10. 孟子强调,国君应_________,以乐民。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国君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什么?A. 富国强兵B. 民为邦本C. 礼教为先D. 法度严明2. 孟子认为,国君应如何对待百姓?A. 严刑峻法B. 宽以待人C. 以德服人D. 以利诱人3. 孟子提出,国君应如何使民有恒产?A. 征收重税B. 轻徭薄赋C. 强制劳动D. 限制自由4. 孟子主张,国君应如何养民?A. 以兵养民B. 以食养民C. 以财养民D. 以德养民5. 孟子认为,国君应如何教民?A. 以武教民B. 以文教民C. 以礼教民D. 以法教民6. 孟子指出,国君应如何安民?A. 以武力安民B. 以德行安民C. 以财宝安民D. 以权势安民7. 孟子提出,国君应如何富民?A. 以战争富民B. 以贸易富民C. 以农业富民D. 以工业富民8. 孟子认为,国君应如何强民?A. 以武力强民B. 以教育强民C. 以财富强民D. 以权力强民9. 孟子强调,国君应如何乐民?A. 以娱乐乐民B. 以文化乐民C. 以宗教乐民D. 以政治乐民10. 孟子主张,国君应如何使民有恒心?A. 以法律约束B. 以利益诱导C. 以道德感化D. 以权力压迫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的“民为邦本”的观点。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及答案一、双基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 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答案】C(A.洿:wū;B.莩:piǎo,D.畜:xù)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答案】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 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答案】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答案】 B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寡人之于国也 练习题(基础题 带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基础题有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洿.池(wū) 纨袴.(kuà) 垮.台(kuǎ) 夸.父(kuā) B.庠.序(yánɡ) 手痒.(yǎnɡ) 打烊.(yànɡ) 祥.和(xiánɡ) C.孝悌.(tì) 宅第.(dì) 睇.眄(dì) 线绨.(tì) D.鸡豚.(tún) 豕.突(zhǔ) 追逐.(zhú) 遂.心(suì)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接:接触,交锋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错过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察,规范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河东凶.亦然凶:战乱②填.然鼓之填:拟声词,模拟鼓声③数.罟不入洿池数:众多④养生丧.死无憾丧:为……办丧事⑤非我也,岁.也岁:年成,收成⑥王无罪.岁罪:不好的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⑤⑥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一组是( )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 .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 .《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________。
2.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那么他的行为可以被描述为________。
3. 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取决于物质财富,还取决于________。
4. 孟子提出,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________,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5.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在________中,那么这个国家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繁荣。
6. 孟子强调,统治者应该________,这是获得人民支持的关键。
7. 在孟子的观点中,一个国家要想长久发展,必须________,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8. 孟子提倡,国家应该________,以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9.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够________,那么他就能够赢得人民的爱戴。
10.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这是国家和谐稳定的标志。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什么思想?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国家至上D. 社会至上2. 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关心人民的哪些方面?A. 物质生活B. 精神生活C. 政治权利D. 所有以上选项3. 在孟子看来,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是什么?A. 增加税收B. 强化军事C. 保障民生D. 扩大领土4. 孟子提倡的“仁政”是指什么?A. 以武力征服B. 以德治国C. 以法治国D. 以利诱民5. 孟子认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什么?A. 强大的军队B. 丰富的资源C. 人民的拥护D. 君主的英明6.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么意思?A. 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人口多B. 不担心资源少,而担心资源分配不均C. 不担心国家小,而担心国家大D. 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平等7.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什么有关?A. 统治者的智慧B. 人民的勤劳C. 国家的地理位置D. 国家的自然资源8. 孟子提倡的“王道”是指什么?A. 以武力征服其他国家B. 以德行感化人民C. 以权谋控制人民D. 以利益诱导人民9. 孟子认为,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A. 国家的强大B. 人民的幸福C. 君主的威望D. 国家的统一10.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的“民为邦本”是什么意思?A. 国家是人民的根本B.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C. 君主是国家的根本D. 法律是国家的根本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的“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小练习及答案(最新整理)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不过”。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5.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公将战,曹刿请见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请君听我弹一曲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申之以孝悌之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9.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20.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胜食也/刑人如恐不胜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4.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
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D.弃甲曳兵而走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4.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D.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②④⑥B.①⑦⑩C.③⑥⑧D.④⑤⑨8.翻译句子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笞怒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
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
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
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寡人之于国也的体例是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2.孟子的作者为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为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凶”字的含义是A.凶恶 B.战乱 C. 恶狠 D.灾荒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孟子的政治思想是A.王道B.霸道C.大同 D.小康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 D.墨子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A.铺垫B.对比C.反衬 D.象征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A.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的是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二、填空题1.寡人之于国也说理的特色是_______;2.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有两个生动的比喻最后演化成为了两句成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三、词语解释题1.寡人之民不加.多;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3.王好.战,请以战喻;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7.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8.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9.河东凶.亦然.10.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11. 数罟.不入洿池12.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4. 或.百步而后止四、判断题1.孟子散文善于采用纡徐委婉的论辩手法;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的实行王道的措施之一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3.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是指楚王;4.“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出自于寡人之于国也;5.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一书多采用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出自论语;7.孟子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着,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8.孟子用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9.寡人之于国也的“寡人”是指梁惠王;10.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类比胆小韵逃兵.11.寡人之于国也采用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五、简析题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请回答:⑴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⑵ 体现孟子哪些政治思想⑶ 从开头至“材木不可胜用也”几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请回答:1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话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孟子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3.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⑴这段话是谁说的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⑶这段话反映了寡人什么样的心理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⑴在这段话中孟子为实行王道提出了哪些主要措施⑵这段话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⑶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二、填空题1.舍本而问末者耶2.王其国,子万民乎3.下不治其家三、词语解释题1.加:更加;2.走:逃走;3.好:喜欢,爱好;4.胜:尽;5.谨:谨慎,认真;申:重复,一再;6.检:约束,制止;发:打开粮仓;7. 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表明自己是寡德之人;8. 直:只9.凶:发生灾荒10. 斤:斧子的一种;尽11. 罟: 网12. 斯: 这样13. 树:栽种;衣:穿14. 或:有的人四、判断题1.×2.√3.×4.√5.×6.×7.√8.√9.√ 10.× 11.√五、简析题1.⑴ 中心论点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⑵ 这里陈述的是实行王道的初步措施,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保民而王的王道政治思想;⑶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2. 1比较法中的类比法;2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黑暗现实;用的是对比手法;3这段话告诫统治者应端正治国态度,从改善人民生活入手,施行仁政,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3.⑴梁惠王⑵提出问题,为孟子论述如何使民加多作铺垫⑶反映了梁惠王并没有真正弄明白如何治理国家,也没有看到他的治国方式与邻国有什么根本的不同4.⑴主要措施有四条:鼓励蚕桑,发展家畜,致力农耕,加强教育⑵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其次是经济观念和教育观念⑶排比。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测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弃甲曳.(yè)兵饿莩.(fú)养生丧.(sāng)死B.鸡豚.(tún)不入洿.(wū)池畜.(chù)养C.数.罟(shù gǔ)狗彘.(zhì)不可胜.(shēng)食D.孝悌.(tì)衣帛.(bó)庠.(xiáng)序之教解析:A项“莩”读“piǎo”;B项“畜”读“xù”;C项“数”读“cù”。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解析:C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意思是“(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
“检”,应解释为“约束”。
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可以.无饥矣(能够,动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代词,指代战鼓)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虚词“于”“以”“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寡人之于国(对于,介词);④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⑦填然鼓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答案:D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带宾词“帛”,作动词,穿上。
D.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解析:考查词类活用:A项中“填然鼓之”的“鼓”作动词,敲鼓。
答案:A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A.孝悌(dì)鸡豚(tún)养生丧死(sāng)不可胜食(shēng)B.数罟(gǔ)庠序(xù)畜牧(xù)弃甲曳兵(yè)C.饿莩(fú)狗彘(zhì)撼动(gǎn)然而不王者(wáng)D.洿池(k uā)颁白(fēn)粟米(lì)衣帛食肉(jǐn)2.下列文字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B.养生丧死憾也。
王道之始也。
C.不可,只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木材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下面的分类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③必勿使反④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⑥夜缒而出,见秦伯⑦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⑧河曲智叟亡以应⑨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⑩少益耆食,和于身也A.①③⑤⑦⑨B.②④⑥⑧⑩C.①②③④⑤D.⑥⑦⑧⑨⑩4.下列各句,都有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③养生丧死憾也。
王道之始也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5.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②或五十步而后止③河东凶亦然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B.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D.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
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加少:更减少。
C.王好战,请以战喻。
好战:喜欢打仗。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四、简答题1.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王道仁政思想2.“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是什么?梁惠王与邻国之君在治国方法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两句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一是揭露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二是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
4.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以“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为线索。
5.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什么是连锁推理?在这篇文章中哪部分运用了连锁推理?以前一次推理所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推理方法叫做连锁推理。
这篇文章中论述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时运用了连锁推理。
五、分析题1.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说明梁惠王与邻国之君在治国方法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2)作者是怎样在大比喻中套用小比喻的?作者以“战”喻治国;以“弃甲曳兵而走”喻治国失败;以“百步而后止”喻邻国之君;以“五十步而后止”喻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喻梁惠王笑邻国之君。
(3)这段话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类比法。
2.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推理方法?连锁推理(3)这种推理方法有什么好处?增加文章前后的承接关系,使文章新意层出,气势充沛。
3.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的体例是()
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
2.《孟子》的作者为()
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
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
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
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
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为()
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凶”字的含义是()
A.凶恶 B.战乱 C.恶狠 D.灾荒
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
A.王道
B.霸道
C.大同 D.小康
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 )
A.铺垫
B.对比
C.反衬 D.象征
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 )
A.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
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的是( )
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
二、填空题
1.《寡人之于国也》说理的特色是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有两个生动的比喻最后演化成为了两句成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
三、词语解释题
1.寡人之民不加.多。
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王好.战,请以战喻。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 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8.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9.河东凶.亦然.
10.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11. 数罟.不入洿池
12.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4. 或.百步而后止
四、判断题
1.孟子散文善于采用纡徐委婉的论辩手法。
()
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的实行王道的措施之一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3.《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是指楚王。
()
4.“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出自于《寡人之于国也》。
()
5.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一书多采用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出自《论语》。
( )
7.《孟子》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
( ) 8.孟子用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 )
9.《寡人之于国也》的“寡人”是指梁惠王。
( )
10.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类比胆小的逃兵.()
11.《寡人之于国也》采用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
五、简析题
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第一段: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⑴这段话是谁说的
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这段话反映了寡人什么样的心理
2.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第五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请回答:
⑴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⑵体现孟子哪些政治思想
⑶从开头至“材木不可胜用也”几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第六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⑴在这段话中孟子为实行王道提出了哪些主要措施
⑵这段话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⑶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第七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请回答:
(1)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孟子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二、填空题
三、词语解释题
1.加:更加。
2.走:逃走。
3.好:喜欢,爱好。
4.胜:尽。
5.谨:谨慎,认真;申:重复,一再。
6.检:约束,制止;发:打开粮仓。
7. 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表明自己是寡德之人。
8. 直:只
9.凶:发生灾荒
10. 斤:斧子的一种;尽
11. 罟:网
12. 斯:这样
13. 树:栽种;衣:穿
14. 或:有的人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五、简析题
1.⑴梁惠王
⑵提出问题,为孟子论述如何使民加多作铺垫
⑶反映了梁惠王并没有真正弄明白如何治理国家,也没有看到他的治国方式与邻国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2. (1)对比论证。
(2)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黑暗现实。
(3)这段话告诫统治者应端正治国态度,从改善人民生活入手,施行仁政,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
3.⑴主要措施有四条:鼓励蚕桑,发展家畜,致力农耕,加强教育
⑵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其次是经济观念和教育观念
⑶排比
4.⑴中心论点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⑵这里陈述的是实行王道的初步措施,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保民而王的王道政治思想。
⑶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