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管理体制创新
内容摘要
(选择动机)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动,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想心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科学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深刻把握我国社会深层次矛盾,有助于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段落大意)一、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内涵。“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建立多元兼容,活动有序,彼此和谐的社会,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的呼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联系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整个社会得以有序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从总体上讲,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括社会管理的主体、社会管理的方式和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的转变,以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努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政府范式转型,二是遵循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格局。
(个人新观点)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面对我国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只有切实加强和
改进社会管理,才能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面对我国公共需求的急剧增长,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面对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引导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扩大社会共识。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公共政策和谐社会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目录
一、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3)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4)
(一)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矛盾和
平衡社会利益 (4)
(二)社会管理由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
公民共负责任 (4)
(三)政府由微观管理改为宏观管理,社会政策是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载体和有效手段 (5)
(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是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当务之急 (5)
(五)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自我调节机制 (5)
三、努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成,必须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6)
(一)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政府范式转型 (6)
(二)遵循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格局 (6)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管理体制创新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社会更加和谐”,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再到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和谐社会”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入,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开始了新的价值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必将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科学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深刻把握我国社会深层次矛盾,有助于政府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一、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要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首先要了解“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建立多元兼容,活动有序,彼此和谐的社会,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的呼唤。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的言论中,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孟子的“天人合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治国理想,荀子“和则一,一则多力”的社会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毕达哥拉斯所说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是最早提倡的和谐,在文艺复兴以后,笛卡尔、莱布尼茨、黑格尔等人都把和谐认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筹谐和的整体。
而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以及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书中,一再“提倡和谐社会”。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
在党的历史上,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和谐思想的重要论述。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指出,社会主义存在的诸多矛盾,可以通过自身制度的完善来加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经济社会要综合平衡,不能搞单打,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和谐社会”在现阶段提出来也有深刻的现实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科学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把经济增长作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也造成了我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潜在根源,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继续进一步发展。
因此,过去的几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社会进步,漠视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忽视公平,使社会问题积压下来,加剧了爆发的趋势,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共产党执政能力之一。
胡锦涛同志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联系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整个社会得以有序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重心的重大转变,即由经济管理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现阶段,我国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性。在过去一个时期,政府忽视了社会建设和发展,结果是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深入研究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矛盾和平衡社会利益
社会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一个社会里,如果多数人认为是不公平的,他们具有“相对剥夺感”,那么这个社会就很难做到“和谐”。社会公平公正就是在分配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以公平作为准则向所有人分配价值和利益,并尽可能使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受益,不追求结果平等,但追求过程平等和机会均等。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已经造成了贫富分化严重,城乡差距拉大的社会现象,导致人们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影响了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阶段,政府应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矛盾,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