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电极中的气水两相微观渗流

合集下载

8高等渗流力学-第八章-物化渗流-曹仁义

8高等渗流力学-第八章-物化渗流-曹仁义

这一公式表明,当时间趋于无穷时,平衡吸附浓度等于极限吸附浓度 Cr* ,
也就是只有在无脱附时,吸附量才可能达到极限情况。
而在K2≠0时,在时间趋于无穷以后,可以得到平衡浓度
Cr




1
aC bC
a K1Cr* / K2
b K1 / K2
此为真实平衡吸附浓度公式,又叫做兰格缪尔等温吸附线。

D0 (1
1K1 f
'(C)
C ) x
2C x2
第二节 带吸附和扩散的渗流规律
进行坐标变换,即取新的自变量
x1 x vt ,
t1 t
得到
C C v C
t t1 x1
代入基本方程,得
C C
x x1
和 2C x2

2C x12
C t1
高等渗流力学
曹仁义
第八章 物理化学渗流
第一节 物理化学渗流基本现象
一、多孔介质中的扩散现象 二、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现象
第二节 带吸附和扩散的渗流规律
一、一维理想扩散渗流方程及解 二、考虑粘度差的互溶液体的扩散理论 三、具有吸附作用的单相渗流问题
第三节 具有多组分溶质的水溶液驱油时的两相渗流问题
一、多孔介质中油、水两相物化渗流的基本方程 二、油、水两相物化渗流方程的求解
L0.5 0.5
0 L0
过渡带半长度与前沿距离之比:
L0.5
L0
x
L0 D*t D*
L0.5
vt
vt
经过一段时间后,即随t增大 ,扩散速度比对流速度越来越小。
对于室内实验,若减小扩散影响,需增大佩克列数 L*v / D*。

测井技术及资料解释

测井技术及资料解释

水层:低阻,高侵剖面
深感
2.与孔隙度测井组合,计算地层

水电阻率
3.确定地层真电阻率,计算含
水饱和度
中感
4.油田地质应用

油层对比和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D、声波测井
资料应用
1.确定地层岩性和计算孔隙度 2.识别气层和裂缝
声波时差:△t水<△t油<△t气 气层特点:① 周波跳跃
② 声波时差增大 3.合成地震记录 4.检测压力异常和断层
(U/K:估计泥岩生油能力,愈高愈好); 6、地层对比; 7、划分水淹层; 8、判断地层界面。
H、井径测井
资料应用: 1、计算固井水泥量; 2、测井解释环境影 响校正:
井径
3、提供钻井工程所 需数据;
4、辅助判断储集层。
I、其它测井技术
地层倾角
地层压力测试 FMT SFT RFT MDT
井温+泥浆电阻率(TEMP+RM) 井斜+方位(DAZ、DEV) 井径(CAL)
❖ 5、烃源岩评价
❖ 传统的烃源岩评价采用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录 井岩屑在实验室进行测量获得有机碳的含量。这种方 法受岩样数量的限制,给出的结果在纵向上往往是不 连续的,不能反映生油岩层的全貌,同时存在着实验 分析周期长、价格昂贵以及在一盆地内只能对少数井 的岩样进行分析。利用连续的密度、声波、电阻率、 自然伽马能谱等测井数据评价生油岩的有机质丰度, 对盆地资源的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6、产能预测
❖ 综合利用测井资料,特别是地层压力测试、核磁 共振测井资料,建立束缚水、相对渗透率、可动水等 参数模型,可进行储层产能预测。
❖ 7、地震资料层速度标定
❖ 利用声波测井纵、横波速度测量结果,对地震资 料进行约束处理,更准确确定地震层速度,制作合成 地震记录,标定地层,追踪储层。

燃料电池专业词汇

燃料电池专业词汇

Fuel Cell Glossary Activation voltage loss: 活化电压损失Activation energy: 活化能Activation impedance loop:活化阻抗回路Activation kinetics: 活化反应动力学Activation barrier: 活化壁垒Activation overpotential: 活化过电位Air relative permeability: 空气相对渗透率Air-water two-phase flow: 水-气两相流Anode heat exchanger: 阳极热交换器Anode subsystem: 阳极子系统Arrhenius relationship: 阿伦尼乌斯关系Associative pathway: 旁路,侧路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大气CO2浓度Automotive fuel cells: 汽车用燃料电池Avogadro’s number: 阿伏伽德罗常数AC/DC converter: 交流/直流转换器Alkaline fuel cell: 碱性燃料电池AF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原子力显微镜Air blower: 风机Air pollution: 空气污染Air supply: 供气Aqueous potassium hydroxide: 氢氧化钾溶液Ammonium borohydride:NH4BH4硼氢化铵Anaerobic digester gas(ADG): 厌氧沼气Anode Galvani potential: 阳极伽伐尼电位Anode supported MEA: 阳极支撑膜电极Aqueous alkaline electrolyte: 含水的碱性电解质Aqueous electrolyte/ionic liquids: 含水电解质/离子溶液Area-normalized reaction rates: 面积归一化的反应速率Area-specific resistance: 面阻抗Arhenius conductivity equation: 阿伦尼乌斯导电率方程Aromatic hydrocarbon membranes: 芳香族碳氢化合物膜Asiplex(Asahi Chemical Industry): 朝日化工Back-diffusion water fluxes: 反扩散水通量Backward flux: 反向通量Batteries: 电池Binary diffusion coefficient: 二元扩散系数Biological fuel cells: 生物燃料电池Bipolar plates: 双极板Blocking electrode: 阻断电极Boltzmann’s constant: 波尔兹蔓常数Bonding energy: 键能Bottleneck processes: 瓶颈技术Boundary conditions: 边界条件Boundary layer theory: 边界层理论Bonding energy: 键能Built-in voltage: 内置电压Bulk reactant: 总体反应物Butler-Volmer equation: 巴特勒-沃尔默方程Bypass valve: 旁通阀BYZ:Yttrium doped barium zirconate:钇掺杂的锆酸钡Bruggeman correlation: 布鲁格曼相关系数Capacitive double-layer impedance: 电容式双层阻抗Capacitors: 电容器Carbon cloth(paper): 碳布(纸)Carbon dioxide: 二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tolerance: 一氧化碳耐受度Carbon emission: 碳排放Carnot cycle: 卡诺循环Carrier-gas based fuel-processing subsystem: 载气燃料处理系统Carrier hydrogen storage system: 载波储氢系统Carriers concentration:载流浓度Catalyst layer: 催化层Catalyst layer interface: 催化层界面Catalyst reactant: 催化反应物Catalyst deactivation: 催化剂失活Catalytic electrode: 催化电极Catalytic fuel reformer: 催化燃料重整器Cathode Galvani potential: 阴极伽伐尼电位Cathode-membrane interface: 阴极-膜界面Cathode subsystem: 阴极子系统Cathode intercooler: 阴极中冷器Cathode degradation: 阴极衰减Cathode intercooler: 阴极中冷器Cathode activation overvoltage: 阴极活化过电位Cathode supported MEA: 阴极支撑的膜电极Ceramic electrolytes: 陶瓷电解质Ceramic materials: 陶瓷材料Chemisorptions: 化学吸附Current density: 电流密度Cell voltage variation: 电池电压变化Cluster-network model: 串网络模型Cold-start cell voltage: 冷启动电池电压Ceria-based anodes: 铈基阳极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计算流体动力学Charged species: 带电粒子Charge flux: 电荷通量Charge carriers: 电荷载体Charge conservation: 电荷守恒Charge transfer mechanisms: 电荷传输机理Charge transfer reactions: 电荷传输反应Charge transport: 电荷传输Chemical bonds: 化学键Chemical determinations: 化学测定法Chemical energy: 化学能Chemical free energy difference: 化学自由能差Chemical potential: 化学电位Chemical reaction: 化学反应Chemical surface oxidation: 化学表面氧化Chemical Structure:化学结构Chemisorbed hydrogen charge transfer reaction: 基于化学吸附的氢气传输反应CHP: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热电联产(供)Chromium-based metallic interconnects: 铬基金属连接Circuit diagram: 电路图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Climate mitigation: 减缓气候变化Closed system: 封闭系统Coal gasification plant: 煤气化工厂Cold stream:冷流Compressed hydrogen/air: 压缩氢气/空气Compression force: 压缩力Composite membranes: 复合膜Concentration gradient: 浓度梯度Concentration losses: 浓度损失Condenser heat: 冷凝热Conductivity: 导电率Conservation laws: 守恒定律Conservation equations: 守恒方程Constant-current-density assumption: 恒电流密度假设Constant flow rate condition: 流量恒定条件Constant and variable-flow models: 恒流-变流模型Constant-pressure process: 恒压过程Constant stoichiometry: 恒定化学计量比Constitutive equations:本构方程Continuity equation: 连续性方程Continuum diffusion coefficient: 连续性扩散系数Control volume method: 体积控制法Consumption rate: 消耗速率Contact resistance: 接触电阻Convection diffusion: 对流扩散Convective-dominated flow: 对流控制流体Convective fluid transport: 对流流体传输Convective forces: 对流力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对流换热Convective heat-transfer coefficient: 对流传热系数Convective mass transport process: 对流传质过程Convective transport: 对流传输Cooling requirement: 冷却条件Cooling systems: 冷却系统Coupling coefficients: 耦合系数Coupled thermal-water management: 耦合的水热管理Crystal structure: 晶体结构Cross-membrane interconnections: 膜间互连结构Cross section: 断面Crystalline electrolyte: 晶体电解质Current interrupt technique: 电流中断技术Current-voltage curve: 电流-电压曲线Cyclic voltammetry: 循环伏安(法)Capillary flux: 毛细通量Darcy’s law: 达西定律Derivation: 衍生,推导Diffusion coefficients: 扩散系数Diffusion mechanism: 扩散机理Diffusion transport: 扩散传输Diffusivity: 扩散系数Diffusion flux: 扩散通量Diffusion Layers:扩散层Dimensionless groups: 无量纲组Dimensionless factor: 无量纲因子Dissociative pathway: 分解途径Dual-layer cathode electrode: 双层阴极Dusty-fluid model: 尘流模型DC-DC converter: 直流-直流转换器Dead zones: 盲端Decay rate: 衰减速率Dependent variables: 独立变量Dielectric breakdown: 介电击穿Dilute solution(ideal solution): 稀溶液(理想溶液)Direct alcohol fuel cells: 直接醇燃料电池Direct electro-oxidation: 直接电氧化Direct formic acid fuel cells: 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opant ions: 掺杂离子Doped carbon: 碳掺杂Double-layer capacitance: 双层电容Dual-layer approach: 双层接触Durability: 耐久性Dynamic equilibrium: 动态平衡Economic trade-off: 经济权衡(效益/性价比)Electro-osmotic flow: 电渗流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kinetics: 电化学反应动力学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电极-电解质界面Electrolyte membrane: 电解质膜Electromotive force: 电动势Empirical correlation: 经验相关性Energy balance: 能量平衡Enthalpy change: 焓变Entropic heat: 熵热Effective diffusivity: 有效扩散Effective porosity: 有效孔隙率Effective resistance: 有效阻抗Efficiency loss: 效率损失EIS: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电化学阻抗谱图分析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kinetics: 电化学反应动力学Electrical efficiencies: 发电效率Electrical driving forces: 电子驱动力Electrical potential: 电压Electrical field force: 电场力Electric power: 电功Electric wall conditions: 电壁条件Electrical work: 电功Electrochemical half reactions: 电化学半反应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heterogeneity: 电化学反应异质性Electrode-electrolyte microstructure: 电极-电解质微观结构Electrode materials: 电极材料Electro-osmotic drag: 电渗拖拽Endothermic reaction: 吸热反应Exothermic reaction: 放热反应Energy buffers: 能量缓冲器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能量转换装置Equivalent circuit elements: 等效电路元件Equivalent circuit (fuel cell) model: 等效电路(燃料电池)模型Equivalent weight: 当量Exponential Boltzmann factor: 指数波尔兹曼因子External heat transfer: 外部传热Extrinsic carriers: 外源载体Exchange current: 交换电流Experimental visualization: 可视化实验Extrinsic carriers: 外源载体Faraday’s law: 法拉第定律Fick’s law: 费克定律Fickian diffusion (coefficients): 费克扩散系数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热力学第一定律Flooding: 水淹Flow equations: 流量方程Fluid mixer: 混合流、流体混合器Four-point membrane –conductivity measuring cell: 四点法膜导电率测定Fourier’s law: 傅里叶定律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 冰点抑制法Free-electron model: 自由电子模型Free volumes: 自由体积Frictional pressure drop: 摩擦压降Feedback loop: 反馈回路Fermi level: 费米能级Fixed stoichiometry condition: 固定化学计量比Flip-flop designs: 触发器设计Flow channels: 流道Flow field plates: 流场板Forced convection: 强迫对流Formation enthalpy: 生成焓Formic acid: 甲酸Forward activation barriers: 正向活化能Forward current density: 正向电流密度Forward flux: 正向通量Freezing/thawing: 冻结/融化Fuel crossover: 燃料穿透性Fuel processors: 燃料处理器Fuel reformers: 燃料重整器Fuel cell vehicles: 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 stacks: 燃料电池堆Fuel cell systems: 燃料电池系统Galvanostatic techniques: 恒流技术Gas-phase mole fraction of species i: i粒子气相摩尔分数GDL de-wetting and voltage loss: 气体扩散层脱湿及电压损失Green house gas emissions: 温室气体排放Gross heating value: 总热值Gibbs free energy: 吉布斯自由能Gadolinium-doped ceria: 钇掺杂的氧化铈Galvanic cell: 原电池(伽伐尼电池)Galvani potential: 伽伐尼电压Gas flow channels: 气体流道Gas diffusion layer: 气体扩散层Gasification: 气化Gasoline vehicle supply chain: 汽油车供应链Generalized mass-transfer driving force: 广义的传质驱动力Geometric design guidelines: 几何设计指南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全球变暖潜力Governing equations: 控制方程Gravimetric energy density(specific energy): 重量能量密度(比能量)Gravimetric Power density(specific power): 重量功率密度(比功率)Gravimetric Ragone plots: 重量比功率-比能量曲线图Heat capacity: 热容Heat capacity effects:热容效应Heat and mass transfer: 传热传质Hydrogen reduction reaction: 氢还原反应Heat conduction: 热传导Heat pipe effect: 热管效应Heat radiation: 热辐射Heat spreaders cooling: 散热器冷却Heat transfer modes: 传热模式Heat engine: 热机Heat management: 热管理Heat release: 放热Heat exchangers: 热交换器Henry’s constant: 亨利常数Heat recovery efficiency: 热回收效率Helmholtz free energy: 亥姆霍兹自由能Heterpoly acid catalyst: 杂聚酸催化剂High current density region: 高电流密度区High-frequency intercept: 高频截距High-potential-energy initial state: 高势能初始状态High-temperature fuel cells: 高温燃料电池High-temperature oxidizing: 高温氧化Honda Home Energy Station: 本田家庭能源电站Hopping activation barrier: 跃迁活化能垒Hopping mechanisms: 跃迁机理Hopping model: 跃迁模型Hot reformate stream: 热重整气流Heuristic percolation theory: 启发式渗流理论High-frequency resistance: 高频阻抗Higher heating value: 高热值Hydrocarbon fuel: 碳氢燃料Hydrocarbon polymer: 碳氢高聚物Hydrogen-oxygen combustion reaction: 氢-氧燃烧反应Hydrogen-oxygen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氢-氧电化学反应Hydrogen oxidation reaction: 氢气氧化反应Hypothetical condition: 假设条件Hydrogen utilization: 氢气利用率Humidification changes: 湿度变化Hydraulic permeation: 液压渗透Hydrogen and oxygen concentration contours: 氢气氧气浓度轮廓图Hydrophilic GDL: 亲水气体扩散层Hydrophobic GDL: 疏水气体扩散层Hydrostatic pressure: 静水压Hydrogen-hydrogen bond: 氢键能Hydrophobic treatment: 疏水处理Hydroscopic oxide: 吸湿氧化物Hydroxide compounds: 氢氧化物Hydroxy radicals: 氢氧自由基ICE(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内燃机Ideal gas: 理想气体Impedance behavior: 阻抗行为Impedance response: 阻抗反应Incremental voltage loss: 增量式电压损失Inertial forces: 惯性力Infinite Warburg impedance element: 无限沃伯格阻抗元素Infinite Warburg behavior: 无限沃伯格行为Ink deposition: (催化剂)喷墨技术Inlet condition: 入口条件In situ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电化学原位表征技术Interdigitated flow: 交指型流动Interfacial potential: 界面电压Intermediate-strength bond: 中强化学键Internal fluid friction: 内流摩擦Internuclear separation: 核间距Intrinsic carriers: 內源载体Internal energy: 内能Intrinsic hopping rate: 内在跃迁速率Irreversible reaction process: 不可逆反应过程Isothermal reaction: 等温反应Ice dynamics and removal: 成冰动力学及除冰Ice formation: 结冰Ice melting: 冰融化Ice volume fraction: 冰体积分数Impedance model: 阻抗模型Ionic conduction: 离子传导Ionic conductors: 离子导体Ionic/electronic conductivities: 离子/电子导电率Ionic charge transport: 离子电荷传输Iterative process: 迭代过程Joules heat: 焦耳热Jump attempt frequency: 频率跃变Kinetic energy: 动能Kinetic Monte Carlo technique: 动力学蒙特卡洛技术Kinetic properties: 动力学性质KOH aqueous solution: 氢氧化钾水溶液Kinematic viscosity: 动力学粘度Knudsen diffusion: 努森扩散Lambert-Beer law: 朗伯-比尔定律Laminar flow: 层流Lanthanum gallate(LaGaO3): 酯酸镧Lanthanum Strontium Manganite(LSM):掺锶的亚锰酸镧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能量守恒定律Life cycle assessment: 生命周期评价Linear approximation: 线性逼近Linear voltage gradient: 线性电压梯度Linear Tafel fit: 线性塔菲尔拟合Liquid-gas transport models: 气-液传输模型Liquid-tin anode SOFC: 液态锡阳极SOFCLiquid water dynamics and removal: 液态水动力学及除水Liquid water transport model: 液态水传输模型Liquid saturation contours: 液态饱和廓线Lumped-system model: 总系统模型Logarithmic form: 对数形式Lone pair substitution: 孤对电子取代Low carbon fuels: 低碳燃料Low current densities: 低电流密度Low-potential-energy final state:低势能终态Low-temperature fuel cells: 低温燃料电池Lower heating value: 低热值Lumped-system model: 总系统模型Mass transfer: 传质Mass and momentum conservation: 质量和动量守恒Membrane hydration: 膜的湿化Microporous layers: 微孔层Macroscopic model prediction:宏观模型预测Mass and momentum conservation:质量与动量守恒Maxwell-Stefan flux equations: 麦克斯韦-斯特凡通量方程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s: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膜电极Membrane ionic conductivity: 膜离子导电率Membrane resistance profiles: 膜阻抗特征Methane: 甲烷Methanol: 甲醇Migration energy barrier: 迁移能垒Micro- , macro-transport: 微观,宏观传输Multiphase flow: 多相流Multiple-layered cathode catalyst layers: 多层阴极催化层Mass flow controllers: 质量流量控制器Matrix material: 基体材料Mechanical integrity: 机械优异性Membrane degradation: 膜降解Metal-air cells: 金属-空气电池Metal-based GDL materials: 金属基扩散层材料Metal hydride: 金属氢化物Metallic electron conductor: 金属电子导体Metal surfaces: 金属表面MEA fabrication: 膜电极制备Min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 最小温差Mixed ion-conducting and electronically conducting: 混合离子-电子传导Molecular weight: 分子量Mobile fuel cell application: 手机燃料电池应用Modeling two-phase flow: 模拟两相流Monitoring system: 检测系统Molar concentration: 摩尔浓度Molar flow rate: 摩尔流速Molar flux: 摩尔通量Molar reaction quantities: 摩尔反应量Molar-weighted reactant: 摩尔加权反应Multicomponent gas diffusion: 多组分气体扩散Multiphase mixture formulation: 多相混合物配制Nafion:杜邦公司生产的质子交换膜,商品名,分117,115,112,212系列Nafion-based fuel cell system: 基于Nafion膜的燃料电池系统Natural desulfurized gas fuel: 天然脱硫气体燃料Natural gas fuel: 天然气燃料Natural greenhouse effect: 天然气温室效应Negative energy change: 负能量变化Nernst equation: 能斯特方程Nernstian concentration losses: 能斯特浓度损失Nernst voltage: 能斯特电压Net electrical efficiencies: 净电效率Net flux: 净通量Net reaction rate: 净反应速率Neutral water balance: 中性水平衡Net current extraction: 静电流输出Neutron radiography: 中子照相Net water transport coefficient: 净水传输系数Neutron radiography: 中子成相Newton’s law of cooling: 牛顿冷却定律Nickel-based electrodes: 镍基电极Nitrates: 硝酸盐Nitrogen flux: 氮气通量Nonplatinum ORR catalysts: 非铂氧气还原反应催化剂Nonuniformities: 非均一性Nonspontaneous reaction: 非自发反应Norminal diffusivity: 校正扩散Numerical analysis: 数值分析Nusselt number:努赛尔数Nyquist diagram/plot: 奈奎斯特图One-dimensional analysis: 一维分析Operational sweet spot: 操作优化点Ohmic loss: 欧姆损失Ohm’s law: 欧姆定律Ohmic voltage loss: 欧姆电压损失Ohmic activation loss: 欧姆活化损失Ohmic overvoltage: 欧姆过电位Ohmic resistance: 欧姆电阻Overall efficiency: 整体效率Oxygen/water concentration: 氧气/水浓度ORR(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氧气还原反应Open circuit voltage: 开路电压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常微分方程Optical microscopy: 光学显微镜On-board fuel processor: 板载燃料处理器One-phase AC power: 单相交流电源Operating temperature: 操作温度Organic matter: 有机物质Orthorhombic tungsten bronze: 斜方晶钨青铜Outlet condition: 出口条件Oxidant species: 氧化剂粒子Oxide electrolytes: 氧化物电解质Oxide ions: 氧离子Oxygen-deficient perovskites: 缺氧型钙钛矿Oxygen-oxygen bonds: 氧-氧(共价)键Oxygen vacancies: 氧空位(穴)PEM fuel cell: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arasitic non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寄生的非电化学反应Parasitic power: 寄生功率Partially humidified air: 部分加湿的空气Partial oxidation: 部分氧化PBI(polybenzimidazole): 聚苯并咪唑(一种高温质子交换膜)Phase change:相变Phase equilibrium: 相平衡Phase mobility: 相流动性Phase-change-based cooling: 基于相变的冷却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fuel cell: 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ore-level heat transfer: 孔隙传热Pore-scale transport: 孔尺度传输Porous media: 多孔介质Power density: 功率密度Power-law conductivity model: 幂律特征的导电率模型Proton conductivity models: 质子导电模型Proton transport: 质子传输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 磷酸燃料电池Palladium membrane: 钯膜Parallel flow: 平行流Power control unit: 动力控制单元PEEK(polyether ether ketone): 聚醚醚酮(一种低温质子交换膜)Perfectly smooth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完美的电极-电解质界面Perfluorinated polymers: 全氟聚合物(以Nafion为代表)Permeability: 渗透率Perovskite anode materials: 钙钛矿阳极材料Perovskite structure: 钙钛矿结构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 聚四氟乙烯Phase-shifted current response: 基于相转移的电流响应Phosphoric acid doped PBI: 磷酸掺杂PBI膜Phosphotungstic acid: 磷钨酸Pinch point analysis: 夹点分析Planar connection designs: 面连接设计Planck’s constant: 普朗克常数Platinum-free catalysts: 非铂催化剂Poisoning effect: 中毒效应Polarization curve: 极化曲线Polymer: 高分子,聚合物Polymer chains: 高聚物链Power density: 功率密度Polymer ion conductors: 高聚物离子导体Pore size distributions: 孔径分布Porosity: 孔隙率Portable fuel cell: 可携带燃料电池Potassium hydroxide: 氢氧化钾Potential energy: 势能Pre-leaching process: 预浸工艺Pressure gauges: 压力表Pressure-swing absorption: 变压吸附Pressurized fuel cell system: 增压燃料电池系统Primary fuel reforming reactions: 主要燃料重整反应Proton conducting polymer: 质子导电聚合物Pt-based catalyst: 铂基催化剂Pulse-width voltage modulation: 脉宽电压调制方式Pyrochlore-type oxides: 焦绿石型氧化物Physical properties: 物理性质Planar structures: 面内结构Platinum electrodes: 铂电极Potentiostatic techniques: 恒压技术Proton transport: 质子传输Phase-change-based cooling: 基于相变的冷却Quantum mechanics: 量子力学Radiator: 散热器Reaction spontaneity: 反应自发性Reduction reaction: 还原反应Relative humidity:相对湿度Renewable fuel: 可再生燃料Reversible thermodynamic efficiency: 可逆热力学效率Reversible voltage: 可逆电压Reaction enthalpy: 反应焓Reverse current density: 反向电流密度Reynolds number: 雷诺数Radial frequency: 径向频率Reactants concentration: 反应物浓度Reaction rates: 反应速率Real fuel cell efficiency: 真实燃料电池效率Redox active dye molecules: 氧化还原活性染料分子Reforming process: 重整工艺Relaxation parameters: 松弛参数Resistors: 电阻器Reverse current density: 可逆电流密度Reverse reaction: 可逆反应Reversible thermodynamic efficiency: 可逆热力学效率Rotational diffusion transfer mechanisms: 旋转扩散传输机制Ruthenium: 钌Salt bridge: 盐桥Salt water battery: 盐水电池Scenario analysis: 方案分析Sealing method: 密封方法Solid state ionic conductor: 固态离子导体Spatially varying properties: 空间变化特性Species convection: 离子对流State of subfreezing water: 零下水状态Steady-state galvanostatic measurement: 静态恒流测试Steady-state properties:静态性质Stoichiometric number: 化学计量数Sulfonic group: 磺酸基Supply chain: 供应链Species transport equation: 粒子传输方程Stochastic material reconstruction: 随机材料重构Scaling and dimensionless groups: 缩放及无量纲组Schmidt number: 施密特数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热力学第二定律Serpentine flow: 蛇形流Sherwood number: 舍伍德数Solid oxide fuel cells: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tanton number: 斯坦顿数Stefan-Boltzmann constant: 斯特凡-波尔兹曼常数Stefan-Boltzmann law: 斯特凡-波尔兹曼定律Samaria-doped ceria: 氧化钐掺杂的氧化铈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扫描电子显微镜Sealant degradation: 密封胶降解Selective oxidation reactor: 选择性氧化反应器Semi-empirical expression: 半经验方程Shear force: 剪切力Shorting: 短路Silicotungstic acid: 硅钨酸Sintering: 烧结Sinusoidal current response:正弦电流响应Step-down converter: 降压转换器Step-up converter: 升压转换器Sulfonated polymer: 磺化聚合物Sulfonated hydrocarbon polymers: 磺化碳氢聚合物Symmetry condition: 对称条件Tafel equation: 塔菲尔方程Tafel slope: 塔菲尔斜率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热膨胀系数Thermal subsystem: 热系统Thermal conductivity: 热导率Thermodynamic voltage: 热力学电压Transport delay: 传输延迟Thermodynamics: 热力学Teflon: 聚四氟乙烯Temperature evolution and voltage loss: 温度变化与电压损失Transient phenomena: 瞬态现象Transversal membrane hydration: 横向膜加湿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Triple phase boundary: 三相界面Triple phase zones: 三相反应区Temperature-enthalpy diagram: 热-焓图Thermal balances: 热平衡Thermodynamics: 热力学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三维分析Test conditions: 测试条件Turbulent flow: 湍流Two-fluid modeling:双流体模型Two-phase flow patterns: 两相流模式Vapor-phase diffusion: 气相扩散Vapor-liquid phase change: 气-液相变Variable-flow model: 变流模型Vehicular-diffusion mechanism: 汽车式扩散机制Volumetric condensation/evaporation rate: 体积冷凝/蒸发速率Volumetric storage capability: 容积储存能力Vacancies:空穴Vaporization latent heat: 蒸发潜热Viscous drag interaction: 粘性阻力作用Viscous forces: 粘性力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挥发性有机物Volumetric air flow rate: 体积空气流速Volumetric power density: 体积功率密度Void space: 空隙间隔Vulcan XC-72: 炭黑催化剂,商品名Water content: 含水量Water droplet dynamics: 水滴动力学Water holding capacity: 保水容量Water vapor saturation concentration: 水气饱和浓度Weber number: 韦伯数Wall condition: 壁面(边界)条件Water back diffusion: 水的反扩散Water gas shift reactors: 水气转换反应器X-ray diffraction(XRD): X射线衍射X-ray imaging: X射线成像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Zinc-air cell: 锌空电池Zirconia: 氧化锆Zirconium cations: 氧化锆阳离子Zr4+。

buckley-leverett方程

buckley-leverett方程

buckley-leverett方程Buckley-Leverett方程是描述多孔介质中多相流动的经典方程之一。

它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Darcy定律推导得出的,用于描述油水两相流动中物质的平均移动速度和相对渗透率的关系。

该方程在石油工程、地质工程和水资源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多相流动中液体的相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描述了在多孔介质中不同相的渗透能力比例,通常用$K_{ro}$表示油相的相对渗透率,用$K_{rw}$表示水相的相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的值在0到1之间取值,且随着相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加。

相对渗透率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者模型计算得到。

Buckley-Leverett方程可以用来描述多相流动中油相前进速度和相对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在平均饱和度变化较小的情况下,Buckley-Leverett方程可以写为如下形式:$\frac{\partial S_0}{\partial t} + \frac{1}{\phi}\frac{\partialq_{o}}{\partial x} = \frac{1}{\phi}\frac{\partial(S_{0}q_o)}{\partial x}$其中,$S_0$是饱和度(油相的饱和度),$t$是时间,$x$是空间坐标,$\phi$是多孔介质的孔隙度(表示空隙占据体积的比例),$q_o$是油相的产量。

方程的左侧表示油相饱和度的变化率,由于油相的移动导致饱和度的变化。

方程的右侧第一项表示油相的平均移动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流体体积),第二项表示由于油相与水相的相互作用导致的饱和度变化,即剩余油相的产生。

Buckley-Leverett方程是一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一般需要通过数值求解的方式得到解。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结合实验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的校正,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Buckley-Leverett方程,可以研究多相流动中的各种现象,如相渗透率曲线的形态、溯流曲线(表示在流动过程中从进水面到达出水面的各相饱和度变化情况)等,从而为地下油气开发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细观渗流的研究与进展

细观渗流的研究与进展

Figure 6. An achievement of CT scanning technique 图 6. CT 扫描成果图
d2 p 2 =0 dx x 0= ) pe p (= x L = ) pw p (=
容易得到压力分布,界面流量 Q 和渗流速 V 分别为:
30
细观渗流的研究与进展
Figure 1. The 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 图 1. 特征体元
Advances in Porous Flow 渗流力学进展, 2014, 4, 29-41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journal/apf /10.12677/apf.2014.42004
4. 逾渗理论
逾渗[14]就是指在一元或多元体系中,体系以外的一种介质通过一定的路径进入体系内的过程。
Figure 4. Reconstruction by computed tomography 图 4. 断层扫描重建成像
33
细观渗流的研究与进展
Figure 5. The flow chart of CT scanning technique 图 5. CT 扫描技术流程图
th th st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epage mechanics in various fields, many problems demand the flow process of micro seepage such as the movement of gas-liquid interface in porous medium.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single phase and multi phase micro seepage based on the classical seepage mechanics, CT scanning technique, percolation theory, micro seepage simulation technique and topology network model in porous medium are expounded.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ethod were analyz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as prospected.

第二章(第一次课) 两相流动流型

第二章(第一次课)  两相流动流型
若加热流道受均匀热流密度加热热流密度不太高以入口为单相液体出口是单相蒸汽的加热管道的向上流动这一典型情况为例会依次发生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与雾状单相流区域入口单相液体被加热到饱和温度时壁面形成一热边界层从而建立了径向温度分布由壁面向流道中心温度递减
第一课 两相流流型分类
尚智 上海交通大学 核工系
一、绝热通道
搅拌流(搅乳流)

搅拌流:在弹状流动下,随 着含气率或气相流量进一步 增加,气泡发生破裂,在较 大的流道里常会出现液相以 不定型的形状作上下振荡, 呈搅拌状态。在小尺寸流道 中则不一定发生这类搅拌流 动,而可能会发生弹状流向 环状流的直接平稳过渡。
环状流

环状流:当含气率更大时,气相 汇合成为气芯在流道芯部流动, 而液相则沿流道壁面成为一个流 动的液环,呈膜状流动,故名之 环状流。实际上,呈现纯环状流 型的参数范围很窄,通常是呈环 状弥散流状态,即通常总有一些 液体被夹带,以小液滴形式处于 气芯中。
水平管道内加热流动的流型
水平受热流道在承受低热负荷均匀加热时的
典型流型变迁。其流型变化过程与垂直受热 流动流型大致相同。由于受重力作用,导致 气相分布的不对称,出现了层状流动。相分 布的不对称与流体受热还导致波状层状流区, 流道顶部会发生间断性再湿润与干涸。在环 状流区,顶部会出现逐渐扩大的干涸区。
弹状流

弹状流:当气相流速增加到大于波速时,在气液分 界面处的波浪被激起而与流道上部壁面接触,并呈 现以高速沿流道向前推进的弹状块而形成类似冲击 波的轻型,这就形成弹状流型。它与塞状流的差别 在于气弹上部没有水膜,只是在气弹前后被涌起的 波浪使上部管壁周期性地受到湿润。
环状流

环状流:如果继续增大气相速度,液体将会被挤向 周围的管壁面,而形成环绕管周的一层液膜沿管壁 流动。而气相则在管子中心流动,称为气芯。这样 的流型称为环状流。通常总有一些液体以小液滴形 式被气芯夹带。由于重力作用,流道下部的液膜较 上部为厚。

稠油活化剂的驱油效果及数值模拟反演

稠油活化剂的驱油效果及数值模拟反演

第50卷第3期当代化工V〇1.50, No.3 2021 车j月Contemporary Chemical In d u stry March, 2021稠油活化剂的驱油效果及数值模拟反演王旭东U2,施雷庭3\张健1'杨光1'赵娟U2,梁旭伟、(1.海洋石油高效开发H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8;2.中海石油(屮国)有限公h'】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8;3.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T.程W家*点实验室.成都610500)摘要:通过所研发的稠油活化剂在微观刻浊模哦,平板均质岩心模咽和^层非均质岩心模®中的驱油实 验,综合评价了稠油活化剂的驱油效果和作用机理,冋时针对稠油活化剂提出了数值反演流程结果表明:稠油活化剂能够增加水相黏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还能拆解分散稠油重质组分,使原油易于流动.而原油分散 成的细密油滴也具备调剖作用因此稠油活化剂能够增加波及效率和洗油效率,在后续水驱阶段能够持续起到 控水增油效果,从而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针对稠油活化剂提出的数值反演流程.能够帮助活化水职的数值投 拟V.作实现较高的反演精度关键词:稠油活化剂;稠油;驱油效果;数值模拟;提高采收率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460(2021)03-0677-05Oil Displacement Effec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nversion ofHeavy Oil Activator in Different Types of Porous Media WANG Xu-dong x2,SHI Lei-ting', ZHANG Jian 2,YANG Guang'2,ZHAO Juan2,LIANG Xu-wer(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ffshore Oil Exploitation, Beijing 100028, China;2.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 Beijing 100028, China;3. State Key Laboratory o f Oil & Gas Reservoir and Exploitation Engineeri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 China)Abstract: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ect and mechanism o f the developed activator wer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bycarrying out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in microscopic etching model, flat homogeneous core model and three-layerheterogeneous core model. In the meantime, a numerical inversion process was proposed for heavy oil activator. Th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avy oil activator increased the viscosity of water phase, reduced the interfacial tensionbetween oil and water, disassembled and dispersed heavy components o f heavy oil and enhanced the flow ability o f oil.Therefore, heavy oil activator increased sweep etTiciency and oil washing efficiency. In the subsequent water floodingstage, activator decreased water production, increased oil production continuously, thus improving heavy oil recoveryeffectively. The proposed numerical inversion process for heavy oil activator can help to achieve high inversionaccuracy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 f activator water flooding.Key words: Heavy oil activator; Heavy oil; Oil displacement eff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渤海油田可流动稠油储M丰富.但对于黏度超 过150 m P a-s的稠油资源,预测水驱开发采收率 19.1%~26.7%,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31。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拟推荐项目公示材料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拟推荐项目公示材料
印度工程院院士R.Ganguli在【APPL MATH COMPUT218 (2012):10435-10442】中,用大幅度的文字肯定该项目建立的分形模型工作(代表性论文5)。(部分原文:Kou et al developed a fractal model based on the thermal electrical analogy technique and statistical self-similarity of fractal saturated porous media. They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 of dimensionless thermal conductivity with porosity, pore area fractal dimension (Df) and tortuous fractal dimentsion (Dt).”)。东华大学纤维材料专家长江特聘教授顾伯洪在文章【PHYS LETT A 374 (2010) 4411-4414】肯定了该项目所建立的分形模型(部分原文:Kou et al developed a statistical self-similarity model for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fibrous porous media, and the model predictions are in a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
发现点三:发现了基岩和微裂缝区域的渗流与大缝和溶洞区域的自由流耦合界面上的流动控制机制并建立了油水两相界面条件,创建了离散缝洞网络(DFVN)模型,实现了渗流与自由流的耦合,形成了相应的多尺度有限元数值算法,解决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数值模拟这一国际难题。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德州农工大学教授J. Killough用大篇幅对DFVN模型的原创性给于了高度评价,认为首次提出的DFVN模型不仅描述出了缝洞型介质的多尺度特征,相对于连续介质模型更适用于表征缝洞型油藏的复杂流动,DFVN模型已成为国际上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的常用模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马余强利用该项目提出的“电共振理论”(代表性论文1),研究了纳米孔隙内的水流动,并利用该项目的研究结果对其结果进行验证【PHYS CHEM CHEM PHYS, 2016, 18, 28290-28296】(部分原文:“This is because that the 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 has resonance with hydrogen bonds inside the CNT, which will break the hydrogen bonds and eventually decrease the number of water molecules inside the CNT28.”,文献28是代表性论文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吴恒安教授也利用“电共振理论”论证其文中得到的结果【SCI REP2016,7,41717】(部分原文:“Similarly, in many previous works, fast transport of water through nanochannels can be achieved b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hydrogen bonds, such as breaking hydrogen bonds using electric resonance16”,文献16是代表性论文1)。

化学反应工程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化学反应工程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化学反应工程》试题XXX大学化学反应工程试题B(开)卷(答案)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反应器中等温进行着A→P(1)和A→R(2)两个反应,当降低A的浓度后,发现反应生成P的量显著降低,而R的生成量略降低,表明(A )A.反应(1)对A的反应级数大于反应(2) B.反应(1)对A的反应级数小于反应(2)C.反应(1)的活化能小于反应(2) D.反应(1)的反应速率常数大于反应(2) 2.四只相同体积的全混釜串联操作,其无因次停留时间分布的方差值为( B )A. 1.0 B. 0.25 C.0。

50 D.03.对一平行—连串反应,P为目的产物,若活化能次序为:E2<E1〈E3,为了目的产物的收率最大,则最佳操作温度序列为( B)。

A.先高后低 B。

先低后高 C.高温操作 D.低温操作4.两个等体积的全混流反应器进行串联操作,反应为一级不可逆,则第一釜的反应速率—r A1与第二釜的反应速率-r A2之间的关系为( A ).两釜反应温度相同。

A.—r A1 > —r A2 B.-r A1 = -r A2 C.-r A1 〈—r A2 D.不能确定何者为大5。

已知一闭式反应器的,该反应器若用多釜串联模型来描述,则模型参数N为( B )。

A. 4。

5 B. 5。

6 C.3。

5 D.4。

06.固体催化剂之所以能起催化作用,是由于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与反应组分的气体分子主要发生( C).A.物理吸附 B.化学反应 C.化学吸附 D.质量传递7.包括粒内微孔体积在内的全颗粒密度称之为( B )A.堆(积)密度 B.颗粒密度 C.真密度 D.平均密度8.在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中,内循环式无梯度反应器是一种( C )。

A.平推流反应器 B. 轴向流反应器 C。

全混流反应器 D。

多釜串联反应器9.某液相反应,其反应式可写成A+C R+C这种反应称为(B )A.均相催化反应 B.自催化反应 C.链锁反应 D.可逆反应10.高径比不大的气液连续鼓泡搅拌釜,对于其中的气相和液相的流动常可近似看成( B ) A.气、液均为平推流 B.气、液均为全混流C.气相平推流、液相全混流 D.气相全混流、液相平推流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1.一不可逆反应,当反应温度从25℃升高到35℃时,反应速率增加一倍,则该反应的活化能为 52894 J/mol 。

两相与多相流动力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两相与多相流动力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2008级研究生课程“多相流动力学“考试复习大纲1.自然界和工业界中的两相流主要包括哪几种?并各举一例说明之气液两相流:相变换热工质;气固两相流:沙尘暴;液固两相流:河流;液液两相流:石油开采。

2. 试说明下列各组概念的物理意思,并用公式建立它们之间的互推关系:1)质量流量、质量流速和质量相含率质量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过通道总流通截面积的流体质量,用W表示;质星流速是单位流通截面积上的质量流量,用G表示;各相质量流量与总质量流过之比称为质量相含率或质量相分数,用x表示。

W = W1 + W2;G = W / A;G1 = W1 / A;G2 = W2 / A;x = Gg / G = Wg / W.2)容积流量、容积流速和容积相含率容积流量是指单位时间流过通道总流通截面积的流体容积,用Q表示;容积流速是单位流通截面积上的容积流量,又称折算速度,是容积流量除以通道总流通面积A,用J表示;容积相含率是指各相容积流量与总样积流量之比,用b表示。

Q = Q1 + Q2 = W1/p1 + W2/p2J = Q/A = J1 + J2J1 = Q1/A = W1 / (p1 A)J2 = Q2/A = W2 / (p2 A)b = Qg / Q = x/[x + (1 - x)pg / p l]3)各相真实流速各相容积流量除以流动中各相各自所占流通截面积即为各相的真实流速。

v i = Q i / A i4)真实相含率或截面相含率某相的流动在任意流通截面上所占通道截面积与总的流通截面积之比称作该相的真实相含率或截面相含率,用a表示。

a = Ag / A5)滑动比、滑移速度、飘移速度和飘移流率两相流中各相真实速度的比值称为滑动比。

S = v g / v l滑移速度是指两相流各相真实速度的差,用v s表示v s = vg– vl= Jg / a – Jl/ (1 - a)漂移速度是指轻相(如气相)速度与两相混合物平均速度v H之差,用v D表示v D = v g– v H漂移流率是指滑移速度v s两边乘以通分后的分母项,消去分母后的等式,用j D表示,有j D = (vg - v l)a(1-a) = Jg(1 - a) – J l a3. 什么是物质的“相”?从宏观上看,物质的相的性质特点是什么?相同成分及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物质部分称为相。

油气两相流理论

油气两相流理论
Qo = 2π Kh ∫
Pe Pw
(4.5.19)
K ro dP Bo ( P) µ o ( P) R ln e rw
(4.5.20)
根据(4.5.14)式,在上式中: Pe K ro dP = H e − H w ∫Pw Bo ( P)µ o ( P) 于是得产量表达式为
Qo = 2π Kh( H e − H w ) R ln e rw
进一步化简得:
∇ C ( P )


∇P + ∇


ρ p K ro ( So ) φ ∂ ρ p ∇P = S o + C ( P )(1 − S o ) K ∂t Bo ( P ) Bo ( P ) µ o ( P )
81
图 4.5.1 溶解气驱压降变化图
图 4.5.2 环形单元体示意图
下面进一步分析上述变化的物理实质,当井底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井底附近形成压 降漏斗,在此范围内原来溶解在油中的天然气从油中分离出来,由于存在压力差,使得气 体膨胀,气体的膨胀作用(弹性力)将油驱向井底,如图 4.5.2 所示,在压降区内取一环形单 元,进入环形单元的油量 qo1,自由气量为 qg1,同时刻从单元体中流出的油量 qo2、自由气 量为 qg2。在单元体气体体积膨胀是由于: (1)在压力从 P+dP 降到 P 的作用下,从油量 qo1 中又分出部分溶解气。流入的自由气 qg1 及油中分出的溶解气都会发生体积膨胀; (2)在单元体内产生 dP/dt 的压降速度,单元体内原来溶解在石油中的部分溶解气又将 分离出来,随着压力下降,气体体积膨胀,将占据更多的孔隙空间,也就驱出更多的油, 这就使得流出单元体的自由气量 qg2 和油量大于流入的量。显然单元体内油气饱和度发生 变化。

6.1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6.1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7
kkrw ( s ) Pw kkro ( s ) ' S Pw q (t ) A( x) [ Pc ( s ) ] A( x) w x o x x q (t ) k A( x)[( krw ( s ) kro ( s ) Pw kro ( s ) ' S ) Pc ( s ) ] o x o x
vw
k w Pw w x
vo
ko P o o x
2.连续性方程
水相:
油相:
Hale Waihona Puke qw S A( x) w x t qo S A( x) o x t
div(vw ) div(vo )
S w 0 t So 0 t
vw S w x t vo S o x t
※ 上式即为考虑毛管力的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10
第一节 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二、不考虑毛管力的三维油水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
1、运动方程
油相: 水相: vo vw ko ( s )
o
grad P grad P
kw ( s)
w
2、连续性方程
油相: vox voy voz So ( ) x y z t
式中 : C1 krw
w
; C2
kro
o
16
q(t ) g sin A( x)k (C1 w C2 o ) p x (C1 C2 )kA( x)
C1
krw
w
; C2
kro
o
kkrw p qw ( w g sin ) A( x) w x
1、不考虑重力毛管力的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2、考虑毛管压力的一维油水两相单向渗流的数学模型 ★★★ 3、考虑重力作用的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一种气水两相渗流预测模型及其建立方法和应用

一种气水两相渗流预测模型及其建立方法和应用

一种气水两相渗流预测模型及其建立方法和应用
气水两相渗流是指在地下岩石孔隙中同时存在气相和水相,并通过岩石孔隙中的渗流作用相互影响和传递的现象。

预测气水两相渗流的模型的建立对于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油气勘探开采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以下是一种气水两相渗流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应用:
1.建立气水两相渗流方程:根据渗流理论和岩石孔隙介质的特性,可以建立气水两相渗流方程。

常用的方程包括达西定律、负渗透率方程和气相和水相的质量守恒方程等。

通过这些方程描述气水两相在岩石孔隙中的流动规律。

2.确定模型边界条件:根据实际问题的情况,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包括渗流体的环境参数、孔隙介质的特性、初始条件等。

边界条件的合理选择对于模型的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3.选择数值解法:由于气水两相渗流通常涉及到复杂的非线性方程,常规的解析方法难以求得解析解。

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值方法进行求解。

常用的数值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等。

通过数值方法可以在计算机上求解数学模型,预测气水两相渗流的变化规律。

4.模型验证和应用:建立气水两相渗流预测模型后,需要进行模型的验证和应用。

可以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和实验室试验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验证通过后,可以应用该模型进行相关问题的预测和分析,比如预测地下水位变化、优化注水开采方案、评估油气储层的产能等。

该种气水两相渗流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应用可以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油气勘探开采等领域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该模型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水两相渗流的规律,为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多孔介质自发渗吸研究进展

多孔介质自发渗吸研究进展

多孔介质自发渗吸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多孔介质自发渗吸是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它涉及到多孔介质内部流体的传输机制、孔隙结构对渗吸过程的影响以及渗吸过程中能量的转换与耗散等多个方面。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多孔介质自发渗吸研究的最新进展,从渗吸机理、影响因素、实验方法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文章首先介绍了多孔介质的基本概念和自发渗吸的定义,阐述了渗吸研究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接着,重点分析了渗吸过程中孔隙结构、润湿性、毛细力等因素对渗吸速率和效率的影响,并介绍了近年来在渗吸机理和模型建立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文章还综述了不同实验方法在多孔介质自发渗吸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微观观测技术、数值模拟方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文章展望了多孔介质自发渗吸研究的前景,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二、多孔介质自发渗吸基础理论多孔介质自发渗吸是一个涉及流体在多孔材料中自然流动的过程,其基础理论主要包括毛细管现象、达西定律以及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模型。

毛细管现象是多孔介质自发渗吸的基础。

当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液体会在固体表面形成凹形弯液面。

这种弯液面产生的毛细压力,是驱动液体在多孔介质中自发渗吸的主要动力。

毛细压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的表面张力、接触角以及孔隙的尺寸。

达西定律是描述多孔介质中流体渗流速度与压力梯度之间关系的经典定律。

它指出,在稳定渗流条件下,流体的渗流速度与压力梯度成正比,与流体的粘度以及多孔介质的渗透率成反比。

达西定律为多孔介质自发渗吸的定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模型主要描述了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行为。

常见的渗流模型包括单相渗流模型、多相渗流模型以及考虑毛细力和重力作用的复杂渗流模型。

这些模型基于流体力学、热力学以及多孔介质物理学的原理,为多孔介质自发渗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多孔介质自发渗吸的基础理论涉及毛细管现象、达西定律以及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模型。

考虑扩散的CO_2驱多相多组分分区渗流模型

考虑扩散的CO_2驱多相多组分分区渗流模型

组分渗 流数学模型 。
从文献【 ] 卜3可以得 到传 统油 、气 、水 三相多 、 、l,分 别 表 示 油 、 lw i
C 分 ( ) 流连续 性方 程 O组 f 的渗 =1
地带 到远井 地带 ,由于地 层压 力 由高到低 衰减 ,导 致气驱 方式 也相应 的由混 相驱 向非 混相驱 转变 。故 在注气 开发过 程 中存 在混 相驱 区域 和非混相 驱 区域 ( 文不 考 虑过 渡带 区域 ) 本 ;同时 在注 气 的过 程 中 , 注入气 与地层 流体 之间存 在分 子间 的扩散作 用 。 目
f 1 0 试验 研 究/ 2j 1

考虑扩散的 C 2 O 驱多相多组分分区渗流模型
徐 阁元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在 注 C 开采 原油 的过程 中,当注入 井井底 压力 高于最 小混相 压 力时 ,注入 气与原 油 O
体 系达到 混相 ,流体的 渗流 阻力 降到 最低 ,大幅度 地提 高 了原 油采 收率 。此过程 中 ,存 在 混相驱 区域 和非混相 驱 区域 ; 同时注入 气与地 层流体 之 间存 在 分子 间的扩散 作 用。从相 平衡 和物质 平衡 规律 出发 。利 用 达 西线性 渗 流定律 ,推 导 出传 统 的注 C 多相 多组 分渗 流 数 学模 型 。在 此基 础 O 上 ,考虑 C 的扩散 作 用 ,首 次推 导 出考虑 扩散 的 CO 非混相驱 和 混相驱 多相 多组分 的分 区渗流 O
[] 1 杨振字 ,周浩 ,姜江 ,等.大庆油 田复合 驱用表面活性剂的性
能 及 发 展 方 向【】 精 细化 工 ,2 0 ,2 (1:2 — 3 J _ 0 5 2S ) 2 2 .
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 0 ,2 () 9 8 . 0 5 45 :7 - 1

气水两相渗流及封闭气的形成机理实验研究

气水两相渗流及封闭气的形成机理实验研究

气水两相渗流及封闭气的形成机理实验研究渗流是空气和水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现象,对于岩石、储层等实际应用中的许多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两相渗流的流动机理以及封闭气体的形成机理进行实验研究,旨在掌握渗流的流动特性,分析封闭气体的形成机理。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实验所研究的材料主要包括铝垫片、不同孔径的网格纱、聚乙烯泡沫、水浴解决剂、温度控制仪、有效渗流系数测定仪等。

二、实验方法
1.造两相渗流试验装置:将温度控制仪与含有不同孔径的网格纱和一层铝垫片的聚乙烯泡沫铺在一起,形成一个容器。

2.闭气体形成机理实验:将水浴解决剂按一定的百分比掺入容器中,调节温度控制仪达到一定的温度,开始温控,直到容器中形成封闭气体。

三、实验结果与结论
1. 两相渗流特性研究中,随着孔径尺寸的减小,有效渗流系数也相应减小,气体流量随着孔隙度的减小而下降,水流量随孔隙度增大而增加;
2.闭气体形成机理实验中,当温度控制仪达到指定温度时,容器中封闭气体形成,气水两相渗流稳定,温度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本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构建两相渗流实验装置,可以研究孔径尺寸对实验研究中有效渗流系数、气体流量以及水流量的影响,
掌握渗流的流动特性;同时,通过控制温度,可以实现封闭气体的形成,并且气水两相渗流稳定,温度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四、研究贡献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两相渗流的流动机理,分析了不同孔径尺寸对渗流流量的影响,同时该研究也对封闭气体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从而形成了渗流特性和封闭气体形成机理实验研究。

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孔隙物质和气体复杂流动机理,为实践中渗流性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气水二相渗流数学模型

气水二相渗流数学模型

式中:
gw=
dg
dS w
z
Tg g g
k+1= g g
Tg z
k+1
= g g
dTg dS w
S w z
k+1

g
gTgw
Sw z
k+1
式中:

g
gTgw
S w z
k
+
g gTgw
z
Sw
+
g
gTgw
z
Sw
Tgw=
dTg dSw
qgk 1=qgk
qg Pg
Pg
qg Sg
S 'g
f P1,P2, ,S1,S2, =0
i=1,2, N
按上述原理处理,就可以得到一组用牛顿迭代法 求解的方程形式:
f i P1
k
P1+
f i P2
k +

f i Si
k
S1+
f i S 2
k
S 2+
=bik
(i 1,2, ,N,k=0,1,2, )
3.2.2方程的建立
a. 考虑方程(1)式 1. 方程(3)左端项的展开
2T k+1 gzk+1 2
zk zk+1+zk
P -P k gi, j,k+1
k gi, j,k
zk
2Tgkzk-1 2
zk-1+zk
P -P k gi, j,k-1
k gi, j,k
....(19)
k+1
S P g gw w
k g
P -P k+1
g
gw xi+2 1
(1)借助水气饱和度关系式,通过乘以适当系 数,合并气方程和水方程,消去差分方程中的 变量和,从而得到一个只含变量和的压力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孔电极中的气水两相微观渗流1)周 平 * 吴承伟 *,2)*(工业装备与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于力学学部,大连,116024)摘要本文基于微流体流动的基本理论, 采用Lattice Boltzmann 方法,对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多孔介质内的液滴变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微液滴在多孔电极中的形成、长大、聚集和传输机理与规律, 提出仅仅控制疏水纤维所占的比例的传统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液态水在气体扩散层中的传输能力,研究表明,疏水化处理方式也就是疏水纤维的分布形式对液态水传输有决定性影响。

液态水的分布形态主要取决于气体扩散层的微观结构,但在不同润湿性能纤维区域的连接处,其形态一定程度受到纤维润湿性能的影响。

这些结论对研制高性能的多孔电极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燃料电池,多孔电极,两相流引 言燃料电池是直接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

由于最终产物只有水,燃料电池是非常环保的发电装置。

尤其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由于结构紧凑、启动快、效率高、无噪音、工作温度低等优点,不仅被认为是现代环保汽车的最佳动力源,而且是潜艇等需要高隐蔽性能等军事武器装备的理想动力源之一。

多孔电极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由气体扩散层和催化层组成。

其中气体扩散层是最关键的功能结构材料,它一般是由随机分布的碳纤维或正交编织的碳纤维束组成的高孔隙度材料,厚度在100-300μm左右,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渗透性能。

气体扩散层不但可以和催化剂有效结合,而且更重要的作用是将“燃料”(阴极中的氧气或空气和阳极中的氢气)从外部储气设备输送至催化层发生电化学反应并将反应产物(水)和未反应完的气体排出电极。

所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多孔电极的理论分析模型都涉及到多孔介质内两相流传输问题。

两相流模型主要用来分析气体扩散层内的液态水平衡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管理技术——一项影响燃料电池性能和寿命最关键的技术难题。

过多的含水量会阻碍燃料气体的传输,而当含水量太少,质子交换膜的质子传导能力下降,会导致电极的电化学反应无法进行,如何平衡水的分布是燃料电池正常运转的关键。

传统的宏观均匀化结合非饱和流理论的分析方法高效、简单,过去已经被大量使用。

但是这种基于宏观尺度的分析方法无法揭示两相流在多孔介质内部传输的本质,因而不能指导气体扩散层微结构设计。

由排水困难所经常产生的水淹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燃料电池电极设计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Paganin等[1]在他们的实验研究中发现15wt% PTFE 含量的气体扩散层可以获得最佳的性能。

Jordan 等[2]通过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实验测试比较提出气体扩散层的形态也是决定其性能的重要因素。

气体扩散层内通常都是不同尺寸孔隙共存,并且有着不同的润湿性能[3]。

这些特点在水的传输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控制这些参数已达到最佳的性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了解扩散层内水传输机理可以用来指导设计气体扩散层的微结构和疏水处理方法。

Lee等[4] 提出扩散层内的孔径分布特性要比孔隙度更为重要,因为微孔的体积控制着气液传输模式。

传统的宏观均匀化方法借助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系数来分析流体在多孔介质内部的运动[6][7]。

这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72035,10721062, 10802019)资助2) E-mail: cwwu@类方法虽然计算效率高,但不考虑微结构,无法分析诸如孔径分布,混合湿润性能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实际上,气体扩散层也不是均匀介质。

对碳布而言,纤维束的特征尺寸大约是200μm ,和整体厚度(约~300μm )非常接近。

对碳纸而言,最大孔径超过100μm ,也比较接近气体扩散层的厚度[4][3][8]。

要了解非饱和流在气体扩散层内的传输机理,分析模型必须包含微结构有关参数[5],如:局部纤维表面的润湿性能,孔径分布和纤维直径。

LBM(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格子波尔兹曼方法)是一种新的计算两相流在复杂几何空间流动过程的方法,并且已经尝试在气体扩散层内水分布模拟中应用[9][10][11][12]。

LBM 的基础是细观运动论方法,基本思想是构造简化运动论模型,在微观上反映微观物理本质,并且宏观平均上满足所遵循的宏观方程。

本文尝试采用LBM 来分析气液两相流在气体扩散层微结构内部的传输过程。

LBM 两相流方法包括很多模型,本文所采用的是基于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多相单组分模型,可以模拟相变过程,最早由Shan 和 Chen (SC)[13]提出。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液态水从扩散层传输到双极板流道的过程,分析了碳纤维的分布形式、混合润湿性能对液态水分布的影响。

1 LBM 两相流方法1.1 基本理论LBM 基于细观动力学方程,适用于模拟边界条件复杂的介质内的单相和多相流,并且能得到更细微的流动特性。

LBM 从微观粒子尺度出发建立离散的速度模型,在满足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的条件下,得出粒子的分布函数,然后对分布函数进行计算平均得到压力、速度、密度等宏观量。

其动力学演化方程是:()()()()()b i t f t f t t t f i i i i ......,1,0,,,=Ω+=++x x e x δδ (1)其中,f i 表示沿速度方向i 的粒子分布函数;Ωi (f (x ,t ))是碰撞因子,表示由于碰撞过程引起f i (x ,t )的改变率。

本文采用D2Q9(二维9个离散速度)模型,微观粒子的离散运动方向为:)0,0(0=e (2a)4,3,2,1),2)1(sin ,2)1((cos=−−=i i i i ππe (2b) 8,7,6,5),2)1(sin ,2)1((cos 2=−−=i i i i ππe (2c) 格点处的宏观密度和速度为:∑=ii f ρ (3a)∑=ii i f (3b)c e u ρ在求解过程中,一般把动力方程(1)分成碰撞然后再流动过程中把值传递给相邻格点的对应方向。

Shan 和 Chen 提出的多相LBM 方法采用相邻流体分布函数(PDF) f i 的演化过程:过程与流动过程。

在碰撞过程中计算方程右端项,粒子间微观作用力的概念来实现两相流模拟,作用力的大小由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控制,用这种作用力作为外力项修正速度场。

采用二维SC-LBM 模型来分析单组分多相流系统,在D2Q9模型中,采用BGK (Bhatnagar-Gross-Krook)碰撞项描述粒子()()()()[]t i i i i i τ, i =0,1,2,…,8 (4)其中f i eq 是平衡粒子分布函数,δt 是时间步长,下标i 表示离散速度方向。

有关:. f t f t f t t t f eq ,,1,,x x x e x −−=++δδτ 是松弛时间,与运动粘性t c s δτυ2)5.0(−= 在Shan 和Chen 提出的单组分多相格子波尔兹曼模型中,引入了位于x 和x ’的粒子间的长程作用力: ()()()()()x x x x x x x F −′′′=x ∑′其中ψψ,int G (5)()x ψ被称作有效质量或者势函数,是只跟当前点密度有关的函数:()()()()()x x x ρρψp c s −=22. (6)非理想气体压力p 由状态方程得到。

在S-C 模型中,虚假流量(数值模拟引起的非真实物理速度)是普遍采用不同状态方程时产生的虚假流量,并提出使用P-R 状态方程可存在的,并且无法与真实流量区分。

Peng and Schaefer [14] 讨论了以使虚假速度下降,以保证计算的收敛性。

用P-R 状态方程得到的非理想气体压力为: ()2221ραρT a RT p −= 21ρρρb b b −+− (7) ()()()T T ,12−[]c c c c cp RT b p T R a T /08778.0 /445724.0with 26992.054226.137464.01222==×−++=ωωα (8) 其中T c 使临界温度,p c 是临界压力,ω 是偏心因子,对于水取值0.344[14]。

对于流固界面的润湿现象可以通过给固壁面指定一个赝势来模拟流固界面的相互作用力,相当赝势ψw 从气相有效质量间存在的相似性。

就本文的分析而言,最终要分析的是多孔介法对气体扩散层内两相流流动模拟的可行性,考虑到液态水在气体扩散层内的节用LBM 两相流模型分析了单管毛细驱动流,并与解析解作了比对。

于指定了界面张力[15]。

固壁面从完全疏水到完全亲水的变化可以将固壁面的的ψg 到液相有效质量ψl 调整来实现。

通常的LBM 模型都采用无量纲参数进行分析,本文的所有参数都是无量纲的。

用LBM 来分析实际流场时要借助于模拟模型和实际流场质内部液态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的准静态流动过程,其中固体表面润湿性能和多孔介质微结构是决定这一过程的主要参数。

LBM 两相流模拟流动和实际物理流动的参数很难做到完全相等,如在LBM 模拟中采用的密度比和气态水的扩散速度和实际物理量是有差别的。

在分析中对不真实的密度比可能产生的误差和如何消除气态水扩散速度的影响都作了分析说明。

分析中的边界条件都采用了无滑移边界条件。

1.2毛细驱动微流体流动模拟为了验证以上方主要驱动力是毛细压力,因此本根据Washburn 方程,毛细流的动力方程描述的是五种力的平衡,包括惯性力、表面张力、静水压力、粘性力和重力。

动力方程为[16][17]:()()()()()()()()()()−−+⎣t h t h d t h t h g d l l c 2out 22ρ (9) ′+=⎥⎦⎤⎢⎡′+″+p t h m t h x t h l 23)cos (2μθσρ其中,μl 是液体的动力粘度,x 和m 分别是惯性力和的动能压头的修正因子。

Szekely 等[16]和Batten[17]建议x 取7d/12, m 分别为2.45和3.41。

在本文研究中,采用Batten 的建议,也就是x =7D m=3.41。

/12 ,图1 液体毛细上升示意图毛细流动LBM 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整个方形计算区域划分成301×400个格子,中间两垂直平行板分别被划分成5×240个格子,这些被进行计算的,两平行板间的的距离为51个格子。

计算温度设为0.8T c ,静态接触角35º。

动态接触角是毛细驱动流的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平行板占据的格子是不考虑动态接触角时,如图2所示,模拟结果与Batten 修正的Washburn 方程所求得的解析解几乎完全一致。

图2 LBM 数值模拟结果和解析解的比较2 气体扩散层微液滴的形成、长大与传输过程模拟上面一小节是关于微流体多相流动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本小节将这种方法用于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微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