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犯罪原因的社会因素

合集下载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的社会原因

(2)贵州湄潭县抄乐乡小五年级二班 的班主任罗远寿宣布过一个规定,谁上 课时转头看后面的同学,就要令后面的 同学吐10口唾沫给他吞下。1999年12月 13日,学生冯航上课时向后张望,被罗 老师厉声呵斥,当即吓得发抖。尽管如 此,后排的同学还是被强令向冯强吐口 水。吐到第三口时,冯航受不了,回吐 了一口唾沫。
◆ 中国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弊端
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表现: 其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
其二,基础教育不够普及;
其三,教育方式陈旧 。
案例Leabharlann (1)2000年5月22日星期一上午,陕西澄 城县庄头乡柳池小学某班级上第三节数学 课,班主任李某检查作业时发现,她星期 五中午布置的56道数学应用题,班上有8 名同学未完成,于是,这些同学被老师叫 上讲台站成一排,让做完作业的18名同学 上去,每人打这8名同学10个耳光。挨了 180记耳光之后,这8名二年级的小学生都 哭了,脸也被打得肿起来。
家住湖南涟源市伏口镇的吴某已跑了近30年的 运输。地下六合彩蔓延到这里时,他也慢慢参与 买码(买六合彩),最后不但花光全部积蓄,甚 至还将自己新盖的房子也抵押给了码庄(庄家)。 2006年4月,他与同一条街上的其他生意人一样, 在特码(中奖号码)连出8期“双号”之后包“单” (包单:把1-49个数中的奇数全买下,以提高中 奖概率),结果一条街的人都赔傻了:“在听到 开出10号特码之后,街上顿时哭声骂声一片。” 那次开码,整个村子一下就流出了68万元资金。
凶手其人: 1. 23岁韩国学生赵承熙; 2. 1992年从底特律入境; 3. 性格孤僻独来独往; 4. 老师曾发现其文字描述暴力; 5. 曾被送入精神病院; 6. 3月份花571美元购买手枪及子弹。 作案动机: 1. 不满有钱人作风,宣言报复快乐主义; 2. 案发前在宿舍与女友发生争吵,怀疑女 友有外遇。

刑法中的犯罪诱因与犯罪动机社会环境与个人心理

刑法中的犯罪诱因与犯罪动机社会环境与个人心理

刑法中的犯罪诱因与犯罪动机社会环境与个人心理刑法中的犯罪诱因与犯罪动机:社会环境与个人心理犯罪作为一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其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犯罪诱因和犯罪动机。

这些因素既包括社会环境的诱发,也涉及到个人心理的驱使。

本文将探讨刑法中的犯罪诱因与犯罪动机,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与个人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犯罪诱因犯罪诱因是指那些直接导致个体选择犯罪行为的因素。

它们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

1.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指社会环境中的贫富差距、社会阶层分化等因素。

经济贫困、收入不均等问题常常成为人们选择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

缺乏基本的经济保障和社会福利,迫使一些个体为了生计而选择违法犯罪行为。

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社会价值观念产生剧烈变革时,可能导致一些个体违背传统道德标准,从而选择犯罪行为。

比如,社会道德观念的松散化和道德滑坡现象,会使得一些违法行为逐渐被认同并接受。

3. 种族与文化因素种族与文化因素是指不同族群或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对于个人对待犯罪行为的态度及其选择上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一些宗教中对于某些行为的容忍和纵容,可能使得该宗教信众在特定情况下更容易选择犯罪行为。

二、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指个体内部心理需求和动力对犯罪行为的驱使。

它们可以分为自我动机和社会动机两大类。

1. 自我动机自我动机是指个体从满足自身需求和欲望出发进行犯罪行为的动力。

其中,最常见的犯罪动机包括财富、权力、报复、自卫等。

这些动机通常源于个人对于某种物质或心理上的渴望,从而引导个体选择犯罪手段去实现这些需求。

2. 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指个体认为通过犯罪行为可以获得社会认可、尊重或者其他社会地位的动机。

一些个体出于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对权威的挑战等因素,可能选择犯罪来满足某种社会动机。

比如,一些犯罪团伙是为了在社会上获得权力和地位,不惜违法犯罪。

我国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对策

我国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对策

浅析我国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对策摘要:社会因素是犯罪产生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社会,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不良的经济结构、变迁的文化体系、缺失的家庭及学校教育。

作者认为,现阶段,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来预防和控制犯罪,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法治观念建设并完善教育体制。

关键词:犯罪;社会因素;社会对策自人类社会产生开始,就有了犯罪,犯罪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延续了几千年,人类社会一直在寻求控制和预防犯罪的方法。

古代社会重视犯罪产生的个体因素,犯罪预防以刑法为中心,注重通过刑罚来控制和减少犯罪,但是历史表明,不管多么严酷的刑罚,都不能有效地预防犯罪。

近代以降,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并认识到社会预防对控制犯罪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论断。

一、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在本质上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

”对于一定的社会形态而言,犯罪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社会因素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犯罪而言,个体的原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只是条件因素,而社会原因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进行着剧烈的变革,产生了许多有利于犯罪滋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因素。

研究这些因素有利于制定相应的社会对策,预防和控制犯罪的产生。

(一)经济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从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找到根据。

首先,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的其他方面都面临着剧烈的变革,变革必然会引发一些摩擦和冲突,在国家的调控机制不健全时,一些冲突会以犯罪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次,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处于待业、失业的状态,这部分人群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最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居民收入严重不均衡,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社会矛盾突出,社会分层严重。

对犯罪原因的认识描述

对犯罪原因的认识描述

对犯罪原因的认识描述
犯罪是一种违反法律规定,危害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的利益,依照法律规定应受到法律惩罚的行为。

对犯罪原因的认识,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犯罪原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
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等。

例如,贫穷可能导致犯罪率的增加,因为贫穷的人可能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和缺乏机会,从而增加了他们犯罪的可能性。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因素包括个人性格、心
理状态、情绪稳定性等。

例如,一些人可能因为情绪不稳定或存在心理障碍而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或犯罪行为。

3.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也可以影响犯罪的发生。

生理因素包括遗传、生物化学
因素、药物滥用等。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可能增加一个人犯罪的风险,而药物滥用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犯罪的发生。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
环境、社交环境等。

例如,家庭暴力或虐待可能导致儿童长大后更容易发生暴力犯罪,而学校环境的不良也可能增加学生发生欺凌或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认识和预防。

为了减少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从社会、心理、生理和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因素

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因素

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因素犯罪行为是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产生巨大影响。

而在探究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时,社会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是社会环境中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大因素。

经济的落后和贫困是犯罪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缺乏经济机会,一些人可能被推向犯罪的边缘。

而在繁荣的城市中,尽管经济机会较多,但是贫富差距也带来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一些贫困的人可能因为追求物质享受而选择犯罪行为。

因此,经济因素对于犯罪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教育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影响犯罪行为的因素。

教育的程度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通过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人们对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认知和遵守程度会相应提高,从而减少可能的犯罪行为。

另外,早期教育对个体的行为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培养出有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群,从而降低犯罪的产生。

第三,家庭背景也是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之一。

研究表明,家庭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后代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家庭的稳定和和谐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相反,家庭的问题和冲突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学习模仿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通常影响着一个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形成。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例如,在一些尊重法律和道德的社会中,犯罪行为相对较低。

但是,在一些社会文化背景比较复杂的地区,犯罪行为受到不同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暗示。

总结起来,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教育、家庭背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都能够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并重视这些因素,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摘要:本文对犯罪产生的社会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

主要是从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进行具体的分析。

探讨并指出研究犯罪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打击犯罪,更重要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关键词:犯罪;社会原因;预防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严重危害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严重干扰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原因,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不例外,在微观上犯罪作为个体行为,其原因是内在现实的;而在宏观上,其原因是极其复杂的,犯罪是社会中诸多矛盾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另外,犯罪原因作为一个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动态性,即犯罪原因的具体内容永远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因而对犯罪原因的研究也处于一种动态环境中,但犯罪原因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犯罪原因由外因和内因组成,是我国犯罪学界关于犯罪原因结构的最有代表性的认识,外因是指犯罪主体以外的一切促使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犯罪主体以外的社会环境即社会存在的种种因素,而内因则是指犯罪主体本身的诸种促成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因,主要是个体的犯罪意识。

实施犯罪行为是犯罪与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犯罪的社会原因是一个与犯罪的个体原因相对应的集合概念,它是能够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它的内容十分广泛而复杂,是犯罪原因系统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因素,其中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主观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而对于具体犯罪的产生,一般并不只是某种社会原因单一或孤立作用的结果,犯罪的社会原因本身也是一个多层次、多成份的综合体系。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秩序的结构,以纵向看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构成,以横向看是由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环节构成,因而犯罪的社会原因也可以说是由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维构成。

首先,从社会纵向结构分析,第一个层次是生产力,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都同其发展状况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而犯罪也是一种社会矛盾,它是社会矛盾对立、斗争、尖锐化到相互冲突状态的表现形式和结果。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有果皆有因,犯罪学是一个因果关联非常紧密的学科。

社会中的某些因素决定、促使、引发了犯罪的产生,犯罪作为一种“果”,那么我们就要去探寻犯罪产生的原因,在此浅析一下犯罪产生的社会原因。

社会就是一个复杂关系关联起来的综合体,这也就造成了犯罪的社会原因的复杂化。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政治因素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不完善甚至是缺陷的地方如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以权代法,以法代政,法制机制不协调等。

这些弊端减低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功能,在客观上给各种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为滋生犯罪提供条件。

犯罪份子往往利用这些缺陷逃避犯罪惩罚,对别人产生错误影响。

2.经济因素经济作为物质生活的基础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各种行为也包括犯罪行为。

它在决定和影响犯罪行为的诸要素中占据着主导和决定作用。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每个人都会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就使他们会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甚至铤而走险——犯罪,由于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有让每个主体都享有自由竞争和等价交换的平等地位。

但是那些大型的企业就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某一领域内形成垄断,让那些在该领域的中小企业不能从中获利,甚至只能破产或被吞并。

所以这也会让他们去破坏市场的制度,打乱市场的秩序,违法经营或不正当竞争;商品经济的开放性打断了地域的限制,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犯罪现象。

集团型和智能型犯罪,使诱发和刺激犯罪的因素增多,从而导致犯罪率上升。

3.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一种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一些畸形文化影响深远,比较根深蒂固。

比如:重男轻女、特权思想等,造成了虐待妇女、遗弃甚至杀害女婴、买卖妇女的犯罪现象。

以及官僚主义,以权代法,滥用公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封建迷信的存在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大肆的聚敛钱财的同时也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这些都是封建思想留给我们的后遗症。

而现代文化中影响到犯罪的就更加的普遍了,由于社会价值观的重大转变,传统的信仰被抛弃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泛滥。

犯罪发生的社会环境因素]

犯罪发生的社会环境因素]

内容摘要:自从人类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和法律以来,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病态,一直伴随着人类,给人类带来灾难。

犯罪的存在迫使人们去探索犯罪的原因,本文试从社会存在角度出发,探讨犯罪与环境,特别是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为预防犯罪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犯罪犯罪的根源环境社会环境一、关于犯罪的根源早在公元前3、4世纪,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在《国家论》中就指出“人们为了金钱常常是犯罪的原因。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在《政治学》中指出“贫困导致造反和犯罪。

”19世纪下半叶,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剥削的加重和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犯罪大规模蔓延,迫使许多学者对犯罪原因作深入的研究。

随着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理论学的发展,这些领域学者从各自领域出发研究犯罪原因和寻找控制犯罪的对策,形成以各种犯罪原因为特征的一系列犯罪学流派。

由此可见,犯罪根源的研究在犯罪学是一直处于核心地位。

犯罪根源是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犯罪根源从根本上决定着犯罪的产生,变化,消亡。

实质上,它是犯罪的本源,起源,是预防犯罪要寻找和根除的东西。

它不仅冲击到犯罪的本质,本源,预防和减少犯罪等犯罪学的重大问题,而且与有关社会的一些基本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只有准确地找到犯罪根源,才能建立起完整科学的犯罪原因和犯罪理论体系,才能克服在犯罪问题上的感情因素,真正认清犯罪本质,科学的说明犯罪的产生以及发展变化规律,制定正确的犯罪对策,有力地推动犯罪的治理和预防。

犯罪是一定的人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在意识支配下实施的行为。

犯罪行为的直接动因是犯罪人的主观意识,这是所有犯罪学家毫无异议的认识。

但是,犯罪学所研究的犯罪显然不是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意识,而是犯罪意识形成的原因,即引起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从哪里来的。

由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而出现了众多不同的犯罪学说。

概括起来说有两种:一种认为引起犯罪的主要因素存在于犯罪人个人身心之中,或本能固有,或先天遗传,或生理异常,或精神疾病等。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论犯罪的社会原因姓名:2222专业:社会⼯作班级:09级院系:⽂法学院学号:33333论犯罪的社会原因摘要:当代社会,尤其对于我们这个正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犯罪率不断升⾼,有着其深厚的社会背景。

俗话说,“⼈之初性本善”,并⾮那些罪犯⽣下来就会犯罪,他们的⾏为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纷繁复杂的联系,甚⾄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例如教育、⽂化、经济⽔平等各种因素等有可能诱发犯罪的发⽣。

关键词:犯罪、危害、社会、⽂化、经济、价值观正⽂:犯罪,在刑法学上被严格的定义为“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它是⼈类社会发展中的⼀种社会现象,严重危害着⼈⾝安全和财产安全等,严重⼲扰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个重⼤的社会问题。

犯罪作为⼀种社会现象,严重地威胁到社会安定和民众安全,影响到政权的有序运⾏和法律确⽴的统治秩序,国家打击犯罪的⽴场是⼀贯的,态度是严厉的。

但是,犯罪作为社会现象,不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消失,因为,社会作为⼀个系统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存⼟壤和发展条件。

⽽这些正是引发犯罪的社会原因,是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的社会因素的总和,是指犯罪产⽣的社会根源和引起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

⾸先,社会犯罪率的⾼低相当程度上受到社会物质⽂明和精神⽂明协调发展⽔平的制约。

在当前社会精神⽂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明发展⽔平的条件下,对我国物质⽂明的快速发展社会没有提供必要的⽂化和⼼理准备,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在经济发展的⼤潮中被冲刷的五颜六⾊。

经济发展取得巨⼤成就的同时,社会没有并驾齐驱地确⽴主流的价值体系,没有建设完善的道德体系和制度规范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的精神⽀持和⽂化⽀撑。

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修养、法治意识等存在的多元化和滞后性,⽆法与当前社会物质⽂明协调同步发展,精神⽣活的贫乏不能与当前物质⽂明成果的丰富同步前进,价值观异化、道德沦丧、腐化堕落等造成的犯罪现象就会因时⽽⽣。

犯罪社会原因

犯罪社会原因

犯罪社会原因目录一、概念二、分析一、概念二、分析一、概念犯罪社会原因是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的总和,是指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起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

二、分析1、政治体制中的某些弊端,降低了预防犯罪的功能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不完善甚至是缺陷的地方,如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以权代法,以法代政,法制机制不协调等。

这些弊端减低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功能,在客观上给各种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为滋生犯罪提供条件。

2、经济方面的某些不良因素,诱发了青少年犯罪一是指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多元化分配方式所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引起人们利益关系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又会助长一些人以非法手段猎取财富,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导致违法犯罪。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期,自我控制力差,容易被激发违法犯罪。

二是商品经济中的某些消极因素,诱发一些人的投机心理和冒险心理,为追求个人、集团、单位的非法利益,而不顾人格,不择手段,进而走向犯罪。

三是指在改革中管理上出现了某些漏洞和真空,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这个机会,投机获取非法所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其中有部分就是青少年。

3、社会矛盾激发某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相矛盾,青少年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采取非法获取的方式,走向违法犯罪;不同社会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不能及时解决,使矛盾激化、滋生不安定因素,进而激发青少年犯罪;人与人间利益摩擦的冲突不能正确解决,激发了青少年犯罪。

4、不良的文化教育影响,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不良的文化教育影响主要是文化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有严重的腐蚀作用,使其受到损害,进而违法犯罪。

如:文化生活中的封建残余思想,家庭教育的溺爱纵容等,学校忽视理想和品德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血色怀念感,课余生活单调等。

7 犯罪原因概述

7 犯罪原因概述

犯罪条件围绕犯罪的直接原因发生作用;
没有犯罪所需要的条件,犯罪原因便无法转化 成犯罪事实。而有了犯罪条件,犯罪直接原因 便会借助它造成犯罪事实。(邯郸农行盗窃)
犯罪的相关因素对犯罪的产生只具有间接
影响作用。有它,犯罪发生更便利;没它,犯 罪也会照样发生。
【案例1】手表指针仍跳动,少女生命已逝
• 根据济源市检察院的调查,由于网络传播信息形象直观, 无论是赤裸裸的色情影视画面,还是充满挑逗性的文字,对青 少年都充满了诱惑,一些青少年由“尝试”色情刺激发展到实 施性犯罪。19岁的杨小帅,是河南省太康县人,初中毕业后便 在外闯荡,经常在网吧上网聊天。2006年4月,他结识了一位 18岁的女性网友“冷心女”,聊了几次后他们相约见面。见到 身材苗条的“冷心女”后,杨小帅趁醉酒之机将其强奸。受辱 后,“冷心女”说要报案,于是杨小帅将其活活掐死,并抛尸 河中。 • 同样悲惨的命运,也降临在了河南省东部两名初中女生身 上。通过网上交友聊天,两名案犯先后将她们诱骗到家中,强 奸后杀害,并将尸体埋藏在自家院内。一年后案件被侦破,两 名女生的尸体被挖出时,其中一名死者戴的手表指针仍在跳动, 但如花的生命却永远凝固了。后来,这两名案犯被枪决。 •
1
犯罪根源(最高层次)
犯罪根源:犯罪的历史社会根源,即引
起犯罪产生的最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犯罪发生的根本原因,对产生犯罪起根本作用
和最主要作用的原因,是原因的原因,属于犯罪 产生的最终原因。
那么,这种终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自从犯罪学在西方问世以来,犯罪根源就成为犯罪学无 法回避的重大基础理论,100多年来,这个领域观点最多,分 歧也最多。 在人无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时候,曾把罪恶看成是受神的力 量左右,后来古典犯罪学认为是犯罪是犯罪人“自由意志” 选择的的结果,实证主义学派的行为决定论认为犯罪是环境 和遗传的产物,其实都是以人性为基础的犯罪根源的理论。 犯罪生物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社会学产生后,试图从人的 生物性、人的潜意识、个人因素与社会原因的关系等不同角 度解释犯罪的根源。

影响犯罪的社会因素研究

影响犯罪的社会因素研究

影响犯罪的社会因素研究犯罪是一种对社会和公共安全构成威胁的行为。

它不仅让受害者蒙受损失,也会使其他成员感到不安和恐惧。

犯罪的成因有很多,包括个人心理和社会因素。

而本文将探讨的就是影响犯罪的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状态是影响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穷人、失业、缺乏经济保障的人更容易犯罪。

贫困家庭的孩子也比中产阶级的孩子更容易陷入犯罪的圈子。

经济上的压力和贫困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和对未来的希望感,从而使他们更加容易受到非法活动的吸引。

教育和文化犯罪率也与教育和文化有很大关系。

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的就业机会,更能帮助人们提高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缺乏正义感和自我约束能力,从而更容易犯罪。

另外,一些犯罪行为可能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些暴力文化、性别歧视的观念,甚至是街头文化都会增加犯罪的风险。

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社会道德和价值观也是影响犯罪的因素之一。

对道德和价值观缺乏关注和教育,会使人的行为更容易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

如果社会放纵了暴力和犯罪行为,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从而麻痹了自己的自我控制力。

此外,压抑性和文化冲突也会引起犯罪。

这些因素通常使人感到被忽视,不平等和损失,从而导致对社会不满和报复行为。

政策和执法政策和执法是影响犯罪率的重要因素。

一些国家更注重打击犯罪,而一些国家则采取了更温和的立场。

政策和执法机构的水平也会影响犯罪率。

机构不够有效,犯罪者可以几乎没有惩罚而逃脱惩罚,这会降低犯罪的恐惧感。

另外,执法机构的偏见和不公正也会导致罪犯和无辜者之间的不公。

心理和社会支持心理和社会支持也影响犯罪。

犯罪是一个复杂的行为,涉及个体对环境的反应和情感。

心理因素是引发犯罪的一种常见因素。

个人心理和健康问题,如药物滥用和精神障碍,可能会导致犯罪行为。

此外,受支持和监管的个体不太可能犯罪。

社会支持可能是减少犯罪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它可以减少个人的社会统合缺陷和沮丧感。

结论因此,影响犯罪与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试述犯罪原因

试述犯罪原因

试述犯罪原因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它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经济、心理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犯罪的原因。

首先,社会因素是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问题、社会不公平、社会不稳定等都会导致犯罪的发生。

比如,社会不公平会导致一些人感到不公正,从而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另外,社会问题也会导致一些人无法获得合法的生活来源,从而不得不通过非法手段来维持生计,这也是犯罪的原因之一。

此外,社会不稳定也会导致犯罪的增加,因为社会不稳定会导致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困难会导致一些人无法获得正当的生活来源,从而不得不通过非法手段来维持生计。

另外,经济不发达也会导致一些人无法获得正当的工作,从而不得不通过犯罪来获取生活来源。

此外,经济不平等也会导致一些人感到不公平,从而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再次,心理因素也是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问题、心理压力等都会导致犯罪的发生。

比如,一些人可能因为心理问题而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从而导致犯罪的发生。

另外,一些人可能因为心理压力而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从而导致犯罪的发生。

此外,一些人可能因为心理问题而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犯罪的发生。

总之,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经济、心理等各个方面。

要想减少犯罪的发生,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可以通过改善社会问题、解决社会不公平、稳定社会等来减少犯罪的发生。

另外,可以通过改善经济状况、解决经济不平等等来减少犯罪的发生。

此外,可以通过改善心理健康、减少心理压力等来减少犯罪的发生。

只有从多个角度来解决犯罪问题,才能够真正减少犯罪的发生,建设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

试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试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试论犯罪的社会原因犯罪的社会原因是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的,它与犯罪的产生和存在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它对行为人主体的或者社会成员个体的作用也是广泛的和必然的。

对于犯罪在某些或者某部分不特定的人身上产生来讲,它也是必然的。

在这个意义上应当说,不特定的主体犯罪是必然的,没有犯罪才是偶然的。

社会原因是犯罪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刑罚的根据,作为应受惩罚的犯罪并不关注社会原因,而关注个人原因,刑法是针对的犯罪的个人,而具有同样社会原因的并不一定都犯罪。

比如贫穷是某人犯盗窃罪的社会原因,犯罪人的贫穷是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公平造成的,当然社会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并不是因犯罪人的犯罪才承担责任,而是因为其不公的分配政策才承担责任,应承担改善分配状况的责任,也并不针对犯罪人而是对处于同样处境的人都要承担,这实际上形成一种新的政策,是社会政策,而不是刑事政策,如果社会仅对犯罪人承担责任的话,这等于是对犯罪的鼓励。

一、现阶段出现犯罪的原因在现在有大量的犯罪正在我们周围发生,而且还有许多新的犯罪手段和犯罪类型正在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正在呈上涨的趋势、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犯罪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不法之徒多利用而进行犯罪活动。

1、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发展生产力。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繁荣,城市化的程度的提高和新城市的出现将是必然趋势。

由于人口的过分集中到城市。

使人口密度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和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增长过快。

这就必定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现种种不协调的现象。

使社会控制失控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发生。

2、商品经济带来的问题发展商品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但是商品经济在一定的时期内必将促使犯罪的发生。

首先,商品交换活动增强了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和平等观念。

不可避免的突出了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因素。

“重利”并非绝对的坏事,但是如果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过分重利就会导致惟利是图将伴生“忘义”。

犯罪行为与社会因素的关联分析

犯罪行为与社会因素的关联分析

犯罪行为与社会因素的关联分析犯罪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与许多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都可以影响一个人是否会从事犯罪行为。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犯罪行为与社会因素的关联。

首先,社会经济因素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普遍犯罪率低,而经济落后地区的犯罪率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经济状况良好的地区通常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使人们更有动力去追求正当的生活方式,减少犯罪的诱因。

而经济困难地区缺乏就业机会和低收入,使人们陷入绝望和贫困,从而诱发一些人选择犯罪行为,以谋取生计。

因此,改善社会经济状况有助于减少犯罪发生。

其次,个人教育水平也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教育程度低的人通常更容易从事犯罪行为。

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在受过教育的人中,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合法的职业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因此不太可能选择犯罪的道路。

教育还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冲动控制,使他们更能够按法律规定的行为准则行事。

因此,全社会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普通民众的教育水平,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高犯罪率地区往往存在着社会腐败、道德沦丧等问题。

这些社会环境问题容易导致人们内心的价值观扭曲,从而推动他们从事犯罪行为。

相反,社会环境良好的地区往往有着法治意识强、社会秩序井然的特点,这种环境容易让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道德底线,遵守法律法规。

因此,我们需要从整体上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此外,家庭因素也是可能影响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缺乏家庭温暖和亲子关系紧张的人更容易从事犯罪行为。

这是因为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容易感到孤独和挫折,从而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亲子关系紧张的人常常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容易通过犯罪行为来满足个人利益。

第七章+犯罪的社会原因

第七章+犯罪的社会原因

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 有相适应,又有相矛盾的一面。其主要矛盾是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之间 的矛盾。 在一定历史时期,整合矛盾的过程中,会出现 种种矛盾和新的社会关系失调。如多种所有制。 多元化的分配方式,多种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 突,贫富差距的扩大,体制改革中的漏洞,上 层建筑领域的一些混乱现象等。所以,犯罪上 升难以避免。一定意义上,这是社会发展进程 中所付出的“代价”。国外学者普遍持“在现 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犯罪率同步增长”。
三、社会经济管理与犯罪
社会经济管理主要是指处于“动态”中的社会 经济和人们对社会经济的主观参与。经济管理 的状况受制于上述各种经济因素,同时又对生 产力的发展、所有制形式的实现和社会经济制 度的完善等会起到促进或阻碍的反作用。 社会经济管理必然处于不断地变革和发展之中, 经济制度和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经济利益的 再调整和再分配,因而会发生人们利益关系的 相应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在新的机制建立过程 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犯罪
原始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形成 了阶级及私有制产生的物质基础,这次生产关 系的变革,对古已有之的社会危害行为来说, 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决 定了社会的不平等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 私人占有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力的 高度发展,但不能解决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 其犯罪的不可避免。
村落中的家庭关系比较密切,成员间的同职 性较高,道德关系对人的约束力比较强,因 而村落因矛盾冲突而引发的犯罪较少。 地域比较开 阔,人口相 对稀少、分 散,犯罪的 客观诱因或 条件较少。 村落内部对犯罪的 防御功能较强,由 于交通不便,人与 人之间的往来较少, 村落之间也较少了 解,给异村间的犯 罪提供了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犯罪原因与条件 • ——西方犯罪学通常不对犯罪原因与犯罪条 件的区别。
第一节 文化与犯罪
• 一、犯罪的文化原因的概念 • 所谓犯罪的文化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 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 系,作为构成主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文化 背景的诸因素及其过程。 • 二、文化冲突与犯罪 • 1、文化冲突
• 二、社会化的执行机构
• 社会化的执行机构:对人的社会化起到重 要影响的社会化主体。 • 家庭 • 1、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 的开端 • 2. 家庭环境的独特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 爱的培养
• 3. 家庭中的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巨大影 响 • 主体、阶段、方式、内容、途径 • 学校和日托中心 • 1.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 2. 学生面临家庭以外广大社会,接触更广泛的 社会角色和文化,聆听老师告诉他们的社会对 他们的期待(调整价值观),接受同学和他人 对他们比较系统的评价(调整行为)。
• 中国的大盗,偷不了美国保险箱,除非他 得到美国教育和现代工具及技巧。
第二节 现代化与犯罪
• • • • • • 一、现代化与犯罪研究概况 谢利:《犯罪与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 现代化进程与反照率上升之间的关系: 1、国外研究 肯定说 否定说
• • • • • •
2、我国的观点 直接关系论:同步论、代价论 间接关系论:中介作用(社会控制) 二、现代化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现代化的概念 现代化.docx
• 3. 非个人权威 • 现代社会,学校教育还起到筛选作用,决 定着今后发展和职业生涯。 • 主体、阶段、方式、内容、途径 • 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
• 由拥有相同社会地位、兴趣爱好相近、年 龄相仿的人构成。 • 1. 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下,青少年能较为 独立地交流,扮演多种角色,解决人际冲 突,更加充分社会化。 • 2. 在潜移默化中,按照兴趣,产生共鸣, 有时甚至是形成群体亚文化。
• • • • • • •
二、文化概念及其构成 1、文化的概念 文化.docx 2、文化概念的特征 内容丰富 关系密切 动态发展
• 三、犯罪原因的文化要素 • 1、构成要素:社会群体、意识价值、制度 规范(个别特征对犯罪的作用) • 2、整合机制:社会群体、意识价值、制度 规范(相互作用关系对犯罪的影响) • (1)不同要素的竞合 • (2)相同要素的竞合
• 社区
•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 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 是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也成为占 有一定地域的人口集中体,它由五个要素 组成,分别是人口、地域、制度、政策和 机构。如学校、公园、居委会都属于社区。
• 形成社区的四个要素包括: • 1、人民:社区由人所组成。 • 2、地方或地理疆界:以地理的范围来界定 社区的大小疆界是一般人最能接受对社区 的定义 • 3、社会互动:社区内居民由于生活所需彼 此产生互动,特别是互赖与竞争关系。
• 4、社区认同:社区居民习惯以社区的名义 与其他社区的居民沟通,并在自己的社区 内互动。同时社区居民形成一种社区防卫 系统,居民产生明确"归属感"及"社区情结"。
• 工作单位 • 1. 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社会地位、 生活经济状态、人生(职业)目标对个人 有着重要的影响 • 2. 真正踏入社会后,人们学习技能,遵守 规范,扮演角色,真正适应现实生活。
• 性的社会化 • 指个体形成符合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性 观念和性行为的过程。 • 性的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性的解剖生理知 识、性的心理卫生知识、性疾病的防治知 识、计划生育、性道德、性犯罪的预防等 方面的教育。
• • • •
3、社会角色的形成 社会角色.docx 4、个性形成理论 佛洛依德:本我(欲望) 自我(理性) 超 我(道德良知)
• 文化冲突外化为具体的社会规范(包括礼 仪、法律、道德和习俗)与行为规范的冲 突,进而导致犯罪;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 的规模、强度成正比,其所引发的社会动 荡与无序及其所促成的犯罪率之间亦成正 比。
• 文化冲突能导致行为规范上的冲突。
• 文化冲突能促进犯罪心理的形成:心理承 受能力降低、私欲恶性澎涨、畸型的补偿 心态。 • 文化冲突能弱化犯罪控制:弱化法律控制、 弱化道德控制、。
• 2、文化影响:强调犯罪文化的具体特征及 其对犯罪形成的影响。 • (1)犯罪文化:亚文化 • 犯罪亚文化的概念.docx • (2)文化作用:亚文化是犯罪形成的社会 文化环境。
• 总之,文化影响着犯罪的形成。


当社会面临非常态的急剧文化突变而陷入 无序的耗散状态时,会出现暂时的社会失 控与行为失范,越轨行为的浪潮般上升成 为正常现象。 • 伴随文化的结构性变化会出现社会结构与 社会秩序的局部或整体、长期或暂时的紊 乱,其极端形式便是反社会的犯罪行为的 激增。
• 大众传媒mass media • 传到广大人群之中,互通信息情报的通讯手段, 如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近来, 网络和电视(电影)已成为社会化的主要主体, 其中的形象会被年轻人当做人生追求目标或直 接模仿对象。 • 目前的传媒文化空前多元,模糊了权威与平民, 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但较之成年人,儿童更容 易误解接受的信息。在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观 看电视和上网时,这些内容既可能强化、也可 能抵触其他社会化主体所教导的观念与价值。
• 3、动态演进
• 社会群体、意识价值、制度规范(随着时 间的延续而变迁对于犯罪的的影响)
• 文化对犯罪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 1.文化能直接影响犯罪观。 • 2.文化能直接诱发犯罪发生。
• 例如,以“我”为中心,以个人需要为最 高标准,用“私”字作为衡量、评价事物 的价值,追求满足个人畸形发展的低级需 要,追求个人生理上的刺激,对生理需求 的满足给予最高评价。 • 3.文化能直接促进犯罪手段发展。
第三节 社会化与犯罪
• • • • • • 一、社会化的概念特征 1、社会化 社会化.docx 注意: 人的属性 人与动物的区别
• • • •
2、社会化的内容 语言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与性别角色 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 情感、道德行为 • 价值观:持久的理想、信念 • 社会规范 • 生活技能
• • • • • • •
2、社会形态。不同社会形态与犯罪的关系 农业社会形态 工业社会形态 知识社会形态 3、转变内容 经济、政治、意识、家庭等社会因素 核心:社会结构与犯罪的关系
• 4、我们的观点 • 犯罪率波动不是现代化的必然现象,但现 代化却在特定时期影响犯罪率的波动。 • (1)成熟的社会形态,犯罪率稳定。 • (2)社会急剧转型、犯罪率波动。
• • • • • •
2、现代化的核心 现代化的核心.docx 3、现代化过程 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四个过程.docx 4、现代化的阶段 现代化两大阶段.docx
• • • • • • •
5、现代化社会形态 现代化社会形态.docx 三、犯罪原因的现代化要素 1、历时进程的要素 社会变迁与犯罪 (1)变迁模式对犯罪率的影响 (2)现代化进程某个侧面(工业化、城市 化)对犯罪率的影响。
• • • • • •
5、社会化过程 基本社会化(婴儿—少年):培养生活技能、 行为规范、情感、自信、荣辱等心理倾向 继续社会化(青年期—):各种新角色培养 再社会化:环境突变的再社会化、越轨行 为的在社会化

对死亡的社会化。根据库布勒罗斯的研究, 就身患绝症的病人而言,濒临死亡的体验通常 包括五个反应阶段:拒绝和与世隔绝、愤怒、 讨价还价、沮丧、接受。这些阶段并不一定是 必须连续有序的,但可能当病人走向死亡并试 图接受它的时候再现出来。 • 因死亡的悲痛通常在死亡时间发生之前就开 始了。(亲人)死后,活着的人的悲痛可能经 历几个阶段,包括震惊、拒斥死亡事实、绝望 与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