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2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2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5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5一.形成期:1844—18465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6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6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7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7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8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8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一、实践性9二、阶级性9三、科学性9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

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 导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影响力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威力,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之路。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立志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和高远的理想,需要关心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需要对宇宙、社会和人生有深刻的思考,为此就需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诗、融会贯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导论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研究第一章文艺本质论一、关于文艺本质的几种观点(一)20世纪以前,除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外,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摹仿说”和在它的阻碍下所形成的机械反映论的文艺观。

亚里士多德以为艺术摹仿自然,但并没把摹仿看成是被动和机械的。

在提出艺术即仿照的同时,提出艺术即形式,以为形式是能动的制造性力量。

从文艺振兴开始,“摹仿说”慢慢变成了“镜子说”、“再现说”,以为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复制,是对生活本来来本的“再现”,而轻忽了文艺制造的能动性。

二、艺术本质的“表现论”观点。

柏拉图以为艺术表现理念,黑格尔以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都属于表现论观点。

文艺上的表现论要紧指随着浪漫主义的产生而显现的主张文艺是作家自我表现的观点。

该理论进展到极至,产生了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罗齐等人以为艺术是表现人的本能的盲目冲动的理论,即艺术即直觉表现的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作家创作个性、情感等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有着“再现说”没有的优势,但由于过度夸大创作中的“自我”因素,便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二)今世文艺美学研究中,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20世纪西方主流派都进行了探讨和解答。

前苏联美学界围绕文艺本质问题展开的讨论大体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艺术熟悉本性论”、“艺术意识形态本质论”、“艺术审美本质论”。

我国对文艺本质的研究归纳起来有几种大体观点,一是形象反映论,二是情感特质说,三是审美本质说,四是综合说。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的本质是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的:其一、以为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故意识形态的性质。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以为意识是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1.“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一词最先由法国的观念论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在1801年提出,其大体含义是观念学的意思。

他的观念学强调“感觉”在熟悉论上的作用。

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观

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观

二、 关于优秀古典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历史意 义 希腊艺术“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在不 平衡理论基础上引申出的来的难题,为探 究一切经典艺术审美价值的超越性本质意 义开拓出新的理路。
(一)希措艺术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又具有“超时代”的审美价值和典范性 产生于某一时代并与一定历史形式相关联 的优秀古典艺术,为什么没有伴随旧的时 代逝去,反而显现出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甚至成为后世艺术的范本?
恩格斯一方面科学地分析了歌德的世界观 和创作及其社会思想根源,指出歌德对当 时德国的态度的两重性;另一方面,格律 恩不过是借用歌德的“权威”,通过歪曲 歌德的方式来宣扬自己的反动的政治思想 而已。
(2)白尔尼为代表的“青年德意志”文学派别, 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或激进民主主义立场出发, 竭力颂扬席勒而贬低歌德。 观点:责备歌德不是自由主义者,没有爱国主义 良心,对德国的解放漠不关心,创作中缺乏自由 主义的倾向等。 恩格斯的批评:这些批评虽不乏合理成分,但由 于只从某种政治、学派的立场出发,忽视了艺术 的特点,缺乏历史主义态度,因而失之褊狭、简 单。
再次,从逻辑上讲,那种把文艺的一般规 律(或曰外部规律)与特殊规律(或曰内 部规律)截然分开,断言马克思主义只涉 及了前者而未涉及后者的说法也是说不过 的。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因 素之间的本质性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把美学、 文艺学理论建构与文艺事业作为无产阶级 历史事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的 文艺论述与文艺批评的特殊形态反映了二 者内在的紧密联系。 绝不能把文艺事业与美学、文艺学理论的 这一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狭隘地理解为文 艺充当“阶级斗争的工具”,或文艺是单 纯的“阶级意识形态宣传”。
其次,从客观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文艺文 献本身来看,只要不带偏见,认真研读,人们就 会发现,这些文献不是仅仅重复历史唯物主义一 般原理,而是深入到审美——艺术领域内部,相 当充分而精微地论述、探讨了文艺自身种种特殊 的性质和规律。 美的本质、文学中的人性、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 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希腊艺术为何具有永久的 魅力等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创作的相互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理论的影响以及它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理论观点和现实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使读者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的相互关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19世纪末,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这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表达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觉悟。

因此,他们对文艺创作的研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理论观点1. 唯物史观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利益,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文艺作品应当关注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 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它能够描绘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提供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文艺作品应当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3. 人民大众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发扬人民大众的创造性。

人民大众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他们的观点和声音应当在文艺作品中表达出来。

文艺创作应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满足和鼓舞。

现实应用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文艺创作受到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强调为人民服务和社会现实反映,鼓励艺术家关注劳动人民和工农大众的生活。

许多文艺作品描绘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的奋斗和牺牲。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手法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上海戏剧学院规划建设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准确凝练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发展,系统完整地构建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知识体系,精当得体地编好了适用对路的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总结。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高等学校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程。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编写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材,对提高高校文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至社会上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国以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编写和出版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材,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从学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来说,大都不尽完善,差强人意。

最近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课题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的文学活动实践,广泛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理论资源,吸取以往文学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当代中国文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

一、准确凝练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该书首先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过去世界上一切文学理论的不同特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创立后文学理论出现的历史性变化。

接着简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分别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划时代贡献,以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其中关于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和文学艺术与人学理论的关系的论述,在以往的文学理论教材中是没有提到或很少提到过的。

特别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内涵,做了全面、正确而深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既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具体的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立足于人民,强调文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对于指导文艺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一、实践是文艺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的扎根于实践,认为文艺作品的创作应该立足于人民的实际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创作方面,文艺家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素材,创作出贴近人民、引领人民的优秀作品。

二、文艺反映社会的矛盾与冲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文艺创作中,应该突出描绘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性别矛盾等重要矛盾,通过作品的表现力,引导人民认识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三、文艺要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文艺作品应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文艺家要充分关注人民的实际需求,积极参与到改善人民生活的进程中,以文艺的力量为人民服务。

四、文艺的观念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既要有观念性,又要有艺术性,二者要统一于作品中。

观念性是指文艺作品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明确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

艺术性是指文艺作品要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要通过艺术的表现力来打动人心。

文艺创作要注意把观念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

五、文艺要具有批判视野和解放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文艺作品具有批判视野和解放作用。

批判视野是指文艺作品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批评和揭示,通过揭露现实的弊端和不公,激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反思。

解放作用是指文艺作品要启迪人民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自觉性,有助于人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是一门研究文学艺术创作规律以及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学科。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文学艺术现象,也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理想模式。

本文将从理论阐述、社会实践、文化建设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在现实中的意义。

一、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文学艺术创作规律和社会现实的反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它强调文学艺术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对社会现象的再现和反映。

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在理论层面上为我们认识文艺作品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观念,从而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和深层内涵。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还提出了“艺术反映现实”的原则。

艺术作品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再现,揭示社会的本质,并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这个原则帮助我们认清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思想启示和精神动力。

二、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的理论指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上,更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文学艺术是宣传和歌颂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塑造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指引着文艺工作者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文艺为人民服务”。

这个理念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内涵。

它要求文艺作品紧密联系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关注人民的疾苦和幸福,并通过艺术手段唤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在社会实践中,文学艺术的服务对象不再是资产阶级,而是人民大众。

这种转变有助于凝聚人民力量,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学对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不可忽视。

文艺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倡导新风尚具有重要作用。

45第二章__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

45第二章__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当时 的一些文学创作,提出 了一系列现实主义创作 的重要原则。
首先是关于文学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问题。
恩格斯明确地表示了自己不反对作品的倾向 性,并列举了西欧文学史上一些有影响的作 家来说明他们的作品无不具有强烈的倾向性, 但他又进一步指出:“可是我认为,倾向应 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 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者 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 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第一,“莎士比亚化”是指莎 士比亚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创作 方法。
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表现创作与 现实的关系上,真实的反映了 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在人物 的塑造上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二,“莎士比亚化”是指莎士比亚剧作 中人物形象的典型化描写方法。
真正意义上的(狭义的)“莎士比亚化”, 指的是不但要塑造出典型人物,而且要给 作品中的人物提供真实反映现实关系和时 代特点的特定环境,也就是典型环境,恩 格斯曾形象地称为“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第二,典型人物应该塑造成有代表性的性格。 恩格斯认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
一定的单个人,说明典型塑造既要有卓越的 个性刻画,又要写出代表性的性格。就是说, 一个典型,应该具有阶级特征、时代特征、 民族特征等,应该通过艺术描写揭示人物所 属的阶级的某些本质方面。
但是,恩格斯还强调,不能为了代表性和 普遍性而牺牲了个别性和特殊性,也不能 在典型塑造中有理想化、概念化、抽象化 的倾向。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 中曾指出拉萨尔席勒式地把人物变成时代 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使得人物在典型化、 个性化表现方面远远不够。
(2)明确性,即在诸多性格特征中,必须有 一个主要方面作为统治方面。
(3)坚定性,即人物要始终如一地忠实于自 己的情致,根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而不是 让外人来替他决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艺创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对于文艺创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艺创作所带来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的立场和价值,这对于文艺创作意义重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和力量的源泉,因此,文艺创作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应该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愿望,通过作品反映出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

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艺术家才能够创作出贴近人民生活的作品,获得人民的认可和喜爱。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这对于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题材和创作空间。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社会也在不断地演进。

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描绘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来展现人民的奋斗和进步。

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反思,艺术家可以为人民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引导人们认识社会现实,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改造,这对于文艺创作提供了积极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该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通过艺术的形式呼吁人们对社会进行批判和改造。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艺术家可以唤起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艺术的人民性和大众性,这对于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人民的艺术,艺术家应该创作出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需要的作品。

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应该注重表现形式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使作品能够被广大人民接受和理解。

同时,艺术家也应该关注人民的文化需求,创造出有益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品。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要求艺术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命运;通过揭示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展现人民的奋斗和进步;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改造,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注重艺术的人民性和大众性,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文学
▪ 恩《致康·施米特》:艺术属于“更高地悬浮 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
(二)“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马 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命题
首先,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中 心概念,它直接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 史观为哲学基础,同时也蕴涵了唯物主 义关于意识与存在关系最基本的哲学思 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对文艺问题的全面而深入的理 解和把握,具有根本性的革命转换意义。
▪ 再次,文学为什么能够能动反映现实,这 是由作家的创造性所决定的。
3、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根本方向 ▪ 毛泽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文艺和人民的关
系的理论
▪ 首先,毛泽东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作为文 艺理论的核心问题,并从思想高度和理论高度 上加以系统论述。
▪ 人民:工农兵、城市小资产阶级分子和知识分 子
▪ 主要著作《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 会上的祝词》
▪ 基本内容; ▪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
为指导,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所面临 的任务。 ▪ 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贡献。 ▪ 一方面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发挥 文艺作为意形态所具有的批判作用。 ▪ 2、辩证地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 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 ▪ 但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 ▪ 3、关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
▪ 形成“不平衡”现象的原因:A文艺具有相 对独立性。B文艺受其它意识形态的影响, 其中受政治的影响尤为直接。C艺术经验的 积累和承传,可能促进文艺的发展和繁荣。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内在特征的论述;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的真实性与倾 向性相统一的思想
▪ 恩格斯明确地表示了自己不反对作品的倾 向性,并列举了西欧文学史上一些有影响 的作家来说明他们的作品无不具有强烈的 倾向性,但他又进一步指出:“可是我认 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 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 时我认为,作者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 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马克思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在文艺领域中,马克思的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文艺理论进行论析,探讨其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主要包括对于文艺创作的目的、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阶级性以及文艺作品的批评等方面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文艺创作的目的是要改变世界。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当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边,为他们争取权益,批判社会不公。

艺术家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揭露社会的问题,鼓舞人们的斗志,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强调文艺作品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文艺作品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文艺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群体、阶级的集体创作。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文艺创作必须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马克思还在他的文艺理论中强调了艺术的阶级性。

他认为艺术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不同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和创作风格。

通过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其中蕴含的阶级意识形态,发现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对于文艺作品进行批判的思考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文艺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本身而存在,更应当具有社会批判的功能。

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揭示,艺术家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以上所述是对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论析。

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不仅仅是对于文艺创作的一种指导思想,更是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文艺作品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马克思的文艺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还提醒着我们,艺术家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作品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的文艺理论对于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一节: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导论

第一节: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导论

(2)形成期(19世纪40年代 -1948),科学社会主义创建 后的对文艺的新认识
•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 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 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 规律。 • 表现: •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艺术起源、创作规 律、美的本质、人物与环境、批评原则提出新的认识 • (代表作:《巴黎手稿1844》《神圣家族》《德意志 意识形态》《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诗歌和散文中的德 国社会主义》)
第一国际
• 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即国际工人协会。第二 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K.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 际上的领袖。它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 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反压迫反剥 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以往分散的斗争常 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 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 合。 • 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马克思 和恩格斯通过国际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各国工人中 去,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 程,使各国工人逐渐摆脱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为马克思 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主导地位作好了准备。
第一节: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 总论
一、导论
• 诞生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马克 思主义,其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构想,让人 类历史开始了一次重大转折,它 • 从理论上指明了光明道路:推翻资本主义 • 从实践上影响了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与社 会主义一争高下。 • 这一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文艺将从文艺的外 部、内部规定着文艺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原理,对文学和艺术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利益、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武器。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
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受到社会阶级和生产关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作品应该服务于劳动人民的利益,倡导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反对唯美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艺术的干扰。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来源于它对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情感的深刻把握,而社会价值则表现在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学艺术作品既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又要具有批判现实的社会意义,这种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艺术创作的根本要求。

此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大众化和社会主义性的文艺创作。

马克思主义
认为,文学艺术应该服务于人民大众,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反对庸俗化和唯美化的文艺作品。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艺术家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为人民群众创作高品质的文学艺术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文艺创作观念和评价标准,
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注重审美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提倡大众化和社会主义性的文艺作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引导文学艺术创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推动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一、导论(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论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简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论。

2、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诞生于马克思的《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诞生于19世纪的中期,并且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成熟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3、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审美能力产生于劳动,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审美对象产生于劳动。

劳动成果的美的创造又反过来要求劳动过程的美的创造,即劳动组织,劳动场景乃至劳动秩序的和谐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使劳动本身变成一种最高的需要,一种能使身心愉悦的活动,即建立劳动本身的美。

4、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文论原则。

恩格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可以看作马克思主义文论关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经典规定。

典型化原则(恩格斯):对于这两种环境里的人物,我认为您都用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给刻画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该如此。

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指出:“我局不是反对倾向诗本身……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5、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属性:其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其二,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无产阶级。

其三,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达工人们的普遍情绪。

其四,他们坚持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的发展,主要精力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

马克思文艺理论启发论析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种新型文艺理论体系,其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质和阶级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是靠个人天分创造出来的,而是由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创作和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的根本作用是反映和表达阶级斗争。

文艺作品所反映的阶级斗争,不仅是在对抗阶级的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还包括人类对自然、工具和生活体验等方面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的优秀之处应该在于其较好地反映和表达了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的创作和表现形式必须遵循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

文艺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依靠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更需要深入了解社会现实,进而在文艺作品中体现社会的发展趋向和社会服务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同时在实践领域中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引领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而且扩大了社会意识领域,提供了新的任务和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思潮转型期间促进了文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文艺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促进了文艺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当前多元文化时代的背景下,中国文艺需要迎来一次更新的思想和理论创新,推动文艺与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对现代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引领和推动文艺的创新和进步。

其次,在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话语权的回归,以增加对人民的信息把握和社会思潮的敏锐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实践中必须承认文艺创作的多样性,不断聚焦文艺创作的实际问题,发现和消除文艺创作中的困难和矛盾,提升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南]

艺术生产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精神生产分为艺术生产和科学研究两种,艺术生产和科学研究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即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艺术生产主要靠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内容不同于抽象思维的内容的,形象思维是以社会生活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的形象为思维对象的,而社会生活中的形象是千差完别无限多样的,因而,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形象的反映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就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况其次艺术生产的形象思维过程中是离不开形象的,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形象思维时,因为他们的思维是形象的,所以就带有形象的多样性,鲜明性和独特性,再次,从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的结果看,形象思维的结果是艺术形象,在艺术形象的过程中,生活的形象变成了艺术的形象一般说来。

这种艺术形象同别的艺术形象有差别性,因为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活形象,所以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艺术形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8月在巴黎写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巴黎手稿”。

它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

这些手稿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论和改造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础上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涉及并阐述了美和美感等问题,包含有丰富、深刻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答:(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内部固有的矛盾已经暴露,工人运动迅速开展。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这个时期最不复存在的革命运动。

(2)1844全巴黎工人举行了频繁的起义,巴黎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此时住在巴黎的马克思同很多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

(3)马克思根据斗争实践的需要,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4)1843年夏,马克思感到需要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后他阅读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著作,着手物质生活关系的研究,并在1844年8月完成了这部手稿的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研究第一章文艺本质论一、关于文艺本质的几种观点(一)20世纪以前,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外,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观点:1、“摹仿说”以及在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机械反映论的文艺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摹仿自然,但并没把摹仿看成是被动和机械的。

在提出艺术即模仿的同时,提出艺术即形式,认为形式是能动的创造性力量。

从文艺复兴开始,“摹仿说”逐渐变成了“镜子说”、“再现说”,认为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复制,是对生活原原本本的“再现”,而忽视了文艺创造的能动性。

2、艺术本质的“表现论”观点。

柏拉图认为艺术表现理念,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都属于表现论观点。

文艺上的表现论主要指随着浪漫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主张文艺是作家自我表现的观点。

该理论发展到极至,产生了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罗齐等人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的本能的盲目冲动的理论,即艺术即直觉表现的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作家创作个性、情感等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有着“再现说”没有的优点,但由于过分夸大创作中的“自我”因素,便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二)当代文艺美学研究中,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20世纪西方主流派都进行了探讨和解答。

前苏联美学界围绕文艺本质问题展开的讨论大体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艺术认识本性论”、“艺术意识形态本质论”、“艺术审美本质论”。

我国对文艺本质的研究概括起来有几种基本观点,一是形象反映论,二是情感特质说,三是审美本质说,四是综合说。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的本质是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的:其一、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是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11.“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的观念论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在1801年提出,其基本含义是观念学的意思。

他的观念学强调“感觉”在认识论上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借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并对之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我们认为,“意识形态”在马克思著作中的具体使用,根据其含义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青年时代所写《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最早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马克思在第一阶段是在“虚假意识”的含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

第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运用“意识形态”概念。

一方面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独特的意识,“而意识必须从社会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阶级性质。

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运用基本上还是从否定意义上来运用的,把代表资产阶级思想观点的意识形态,看作是他们的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是在特定社会集团、阶级或阶层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对现实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第三阶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出发,立足于整个的社会结构来考察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这一传统观念的改造最后完成,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意识态作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主要作用于社会结构中的精神表现及精神领域的精神活动,属于社会结构中的精神部门,区别于作为设施性的上层建筑。

因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所以它被经济基础所决定,受其制约。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诸形式也将发生变革。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带有阶级性。

2.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一)文学艺术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把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的艺术归入上层建筑的范畴,强调它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他认为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形式。

可见马克思所阐释的“意识形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思想体系”了。

除思想方式、世界观这些属于思想体系的要素外,还包括艺术、宗教,甚至道德等非系统化、非理论化的内容。

情感、幻想不仅是文学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而且也是文学艺术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有方式。

因此,文学艺术当然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二)把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看待,其基本含义:第一,认为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首要意义在于表明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同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文学艺术时,不能把它看作一个不与现实发生任何关系的“空中楼阁”,一个自我封闭的精神圈子,要从人类特定的社会结构中,联系其所处时期的社会形态,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中寻找其根源。

第二,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精神活动,必然要受其他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不能忽视意识形态中的其他诸如政治、宗教等对艺术的作用。

第三,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在意识形态中有特殊地位。

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的距离时不等同的,意识形态的各要素在上层建筑中分别处于不同的位置,并以各自特殊的方式同经济基础发生关系。

三、文艺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1.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指出了文艺的独特性,它通过“艺术的”方式来掌握世界。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这一思想是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用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维地、理论地活动着。

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一定要经常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

”马克思指出,同从科学或理论上掌握世界方式相并列的,掌握世界的方法,还有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

近年来,随着文艺美学研究的深入和对文艺自身规律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

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掌握”的含义和掌握方式的具体分类:(一)“掌握”一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的含义:3“掌握”一词并不直接就是“认识”或“反映”的意思。

“掌握世界”就是使世界变成头脑自己的东西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能动的、积极的,是动作的发出者,带有主动占有的性质。

因此,我们认为,对世界掌握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反映,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发挥其主体能力,进而在对象中肯定自身的价值。

(二)对“掌握方式”的分类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层面,应区别理论掌握的方式与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理论掌握方式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

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是把整体作为思维整体在头脑中呈现的,是形象的形式。

第二层面,应注意进一步考察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各自的特性。

马克思把人对世界的掌握方式分为四种,一方面接受了黑格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另一方面又对之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及其历史唯心主义,把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看作人的实践活动。

从历史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出发,马克思看到同人的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经验性的意识也应是人对世界掌握方式的一种。

因此,他又在黑格尔的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三种方式基础上,又提出了“实践——精神”的方式。

2.艺术掌握方式的特点:(一)对“实践——精神”的方式的理解:马克思所讲的“实践——精神”的方式,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直接获得的在精神上对世界占有的方式。

(二)宗教的方式的特点:(1)从宗教产生的根源看,它是“人的自我异化”的产物。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以及终结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从本质上讲,宗教对现实的反映是虚幻的,甚至是歪曲的,带有神秘主义的性质,但宗教的产生有着现实基础。

在宗教世界中,人与自然是“疏离”的,人与社会是对立的,宗教的产生是以丧失人的主体性为代价的。

(2)宗教掌握世界的具体方式是以情感为基础,通过幻想制造“幻像”。

(三)艺术掌握方式的特征:(1)艺术地掌握是一种审美的掌握。

(2)从思维活动看,想象与情感是艺术思维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3)形象化是艺术加工的方式和结果。

(四)艺术掌握方式的理论对文艺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1)把文艺看成掌握世界的方式,肯定了艺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认为文艺是一种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是对“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强调了文艺自身的规律和特性。

(3)文艺掌握方式还应是包含“文艺是一种生产”的理论。

总结:艺术掌握世界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强调,是对人的历史主动性的充分肯定。

第二章文艺发生发展论一、探索文艺起源的各种观点:1.文艺起源与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类摹仿本能。

该观点起源于古希腊。

其总的意思是,最初的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客观外在世界的一种摹仿意识。

代表: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

亚里士多德——诗起源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时就具有摹仿本能,人对摹仿的作品总感到快感。

柏拉图——音乐摹仿“善或恶的灵魂”。

我们认为,摹仿说在某种意义上有其合理因素,但也有其片面性,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释艺术产生的真正动因。

摹仿是原始文艺的基本手段,但并不是原始文艺产生的动因。

2.文艺起源于游戏:首倡者:席勒、斯宾塞席勒——认为游戏冲动才是产生艺术的真正根源。

人类的过剩精力使人产生了装饰5自己,追求不具实用目的的审美外观的需要。

斯宾塞——认为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美感起源于游戏冲动。

游戏说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起源的主体方面的原因,认为艺术是游戏,得出艺术的本质是自由的结论,有很大进步性。

但也有不足:游戏说偏重于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意义上来看待游戏(艺术),而忽视了其他社会意义。

因此,游戏说探讨艺术起源,脱离了原始人的社会实践。

3.文艺起源于巫术说首倡者: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泰勒——提出“万物有灵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巫术仪式活动。

其后: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进一步发展了泰勒的观点,认为早期人类相信可以通过自身的象征性活动——仪式,达到干预、控制自然环境的目的。

他也用巫术理论来解释艺术的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指出人类原始的巫术阶段发展,并催熟了人的想象力。

我们认为,原始艺术中有很多作品确实于巫术有联系,但也不能不看到巫术活动又与人类当时的劳动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4.文艺起源于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需要提出者:十九世纪以来欧洲所兴起的多种心理流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