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PPT

合集下载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特等奖作品_word版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特等奖作品_word版

全国⼤学⽣油⽓储运⼯程设计⼤赛特等奖作品_word版全国⼤学⽣油⽓储运⼯程设计⼤赛R油⽥输油管道及沿线站场设计⽇期2016年7 ⽉20 ⽇全国⼤学⽣油⽓储运⼯程设计⼤赛组委会制⽅案简介本作品根据《第⼀届全国⼤学⽣油⽓储运⼯程设计⼤赛赛题及基础数据》和相关标准,秉承经济、⾼效、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对R 油⽥输油管道⼯程进⾏了设计。

主要设计内容包括:A-B、B-C段管道⼯艺及运⾏管理,河流穿越⽅案,沿线站场及阀室⼯艺,⽕车装车⽅案,辅助⽣产及配套⼯程技术⽅案以及投资估算等内容。

输油管道设计⽅⾯:采⽤加热输送⼯艺,从技术经济⾓度优选管径,通过逆向推算得到设计压⼒及布站情况,通过考虑油⽔乳化状态提⾼了⽔⼒计算的准确性。

使⽤商业软件对其进⾏了模拟及优化,并编制相应程序辅助计算。

河流穿越⽅案⽅⾯:分析了穿越区岩⼟层可钻性,确定并设计了⽔平定向钻(HDD)管道穿越河流施⼯⽅案,并进⾏了管道强度校核和施⼯风险评价。

沿线站场及阀室⽅⾯:设计了原油脱⽔及污⽔深度处理⼯艺,确定了沿线各站场及阀室的分布,并对其进⾏了设计。

⽕车装车⽅案⽅⾯:对装车站进⾏了详细设计,从可靠性的⾓度采⽤了“双管、双泵、双⽤单鹤管”的装车⼯艺;针对来油量衰减较快特点,从经济的⾓度对装车操作的运⾏与管理进⾏了优化,制定了⾼效益、低成本的⽕车装车⽅案。

此外,本⽂还对整体输油管道⼯程的防腐、⾃控、消防、HSE管理、辅助⽣产及公⽤⼯程等进⾏了设计。

设计中使⽤了OLGA,PIPESIM等商业软件对各种⼯况下的管道进⾏了模拟,并且基于VB平台编制了相应软件辅助计算,校核了整体⽅案的可⾏性和可靠性,完成了管道及站场⼯艺的优化,提⾼了⽅案的经济性。

本设计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原油输送及装车的成熟技术,优化了管道及站场的⼯艺流程及运⾏⽅案,选⽤了⾼效设备,降低了投资及运⾏维护费⽤,具有⼀定的⼯程应⽤价值。

⽬录第1章总论 (1)1.1 ⼯程概况 (1)1.2 编制依据 (2)1.3 编制原则 (2)1.4 设计范围 (2)1.5 国家级地⽅有关法律、法规 (2)1.6 国家、地⽅、⾏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3)第2章R油⽥输油管道设计基础 (6)2.1 ⼯程概况 (6)2.2 设计基础资料 (6)2.2.1 基础数据 (6)2.2.2 原油物性 (7)2.2.3 设计环境 (8)2.2.3.1 ⼟壤条件 (8)2.2.3.2 铁路依托条件 (8)2.2.3.3 ⽓象条件 (8)第3章输油管道⼯艺设计 (9)3.1 输送⼯艺 (9)3.2 设计参数 (10)3.2.1 管道设计参数 (10)3.2.1.1 设计输量 (10)3.2.1.2 设计压⼒ (10)3.2.1.3 管径优选 (11)3.2.1.4 钢管类型选择 (11)3.2.1.5 管道纵断⾯图 (11)3.2.1.6 管道埋深参数 (12)3.2.1.7 管道防腐层 (12)3.2.2 原油物性 (13)3.2.2.1 油品密度 (13)3.2.2.2 油品粘度 (13)3.2.2.3 原油乳化 (15)3.2.1热⼒设计参数 (16)3.3.1.1 加热站出站油温 (16)3.3.1.2 加热站进站油温 (16)3.3.1.3 管道周围介质温度T0 (16)3.3.1.4 管道保温层设计 (16)3.3 A-B段⼯艺设计 (17)3.3.1 设计输量下的设计⽅案 (17)3.3.2 最低输量下的设计⽅案 (19)3.3.3 设计压⼒及管道壁厚 (21)3.3.4 经济性分析 (24)3.3.5 适应性分析 (26)3.4 B-C段⼯艺设计 (28)3.4.1 设计输量下的设计⽅案 (28)3.4.2 最低输量下的设计⽅案 (32)3.4.3 设计压⼒及管道壁厚 (34)3.4.4 经济性分析 (37)3.4.5 适应性分析 (44)3.4.5.1 冬季运⾏⽅案 (44)3.4.5.2 夏季运⾏⽅案 (44)3.5 设备选型 (46)3.5.1 泵机组选型 (46)3.5.2 原动机选型 (48)3.5.3 加热炉选型 (48)3.6 管道强度校核 (49)3.6.1 进出站压⼒校核 (49)3.6.3 静⽔压⼒校核 (49)3.6.4 动⽔压⼒校核 (49)3.8 设计成果 (49)第4章穿越河流设计⽅案 (51)4.1 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 (51)4.1.1 法律法规 (51)4.1.2 标准规范 (51)4.2 穿越河流⽅式⽐选 (51)4.3 ⽔平定向钻穿越设计 (52)4.3.1 HDD可钻性评价 (52)4.3.1.1 穿越场地地层岩性结构 (52)4.3.1.2 穿越场地⼟的物理⼒学性质指标 (53) 4.3.1.3 穿越区域岩⼟层可钻性评价 (55) 4.3.1.4 施⼯条件评价 (55)4.3.1.5 地下障碍物评价 (55)4.3.2 HDD穿越曲线设计 (56)4.3.3 HDD设备选型 (58)4.3.3.1 钻机选型 (58)4.3.3.2 钻具选型 (59)4.3.4 场地布置 (61)4.3.5 穿越段管道设计 (62)4.3.5.1 穿越段管道壁厚设计 (62) 4.3.5.2 穿越段管道防腐与防护 (63) 4.3.5.3 穿越段管道热⼒校核 (63) 4.3.6 穿越管道应⼒校核 (63)4.3.6.1 管道回拖⼯况应⼒校核 (63) 4.3.6.2 管道试压⼯况应⼒校核 (66) 4.3.6.3 管道运⾏⼯况应⼒校核 (66) 4.3.6.4 管道径向屈曲失稳校核 (67) 4.3.7 套管结构设计 (68)4.3.7.1 套管最⼤夯⼊长度计算 (68) 4.3.7.2 套管壁厚选取 (69)4.3.7.3 套管强度验算 (69)4.3.7.4 套管稳定性验算 (71)4.4 穿越施⼯⽅案 (72)4.4.1 施⼯⼯艺流程 (72)4.4.2 施⼯技术措施 (72)4.4.2.1 施⼯准备 (72)4.4.2.2 泥浆配制 (74)4.4.2.3 钻导向孔 (75)4.4.2.4 预扩孔⼯艺 (76)4.4.2.5 管道回拖 (77)4.4.2.6 管道焊接检验和试压 (77) 4.5 对⽔⽂地质和环境的影响 (78) 4.5.1 对地貌的影响 (78)4.5.2 对河床结构的影响 (78)4.5.3 对⽣物的影响 (78)4.5.4 施⼯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78) 4.6 消防、安全 (79)4.6.1 设计采取的安全及消防措施 (79)4.6.2 施⼯中的主要安全措施 (79)4.7 施⼯风险及应对措施 (80)4.7.1 穿越风险分析 (80)4.7.2 施⼯应急处置预案 (81)4.7.2.1 导向施⼯应急预案 (81)4.7.2.2 扩孔过程中发⽣卡钻、抱钻、断钻的应急预案 (81) 4.7.2.3 管线回拖中卡死的应急预案 (82)4.7.2.4 冒浆应急预案 (82)4.7.2.5 塌孔的处理预案 (82)4.8 主要⼯程量及投资估算 (83)第5章输油管道的流动保障 (84)5.1 管道运⾏管理 (84)5.1.1 热⼒冬季运⾏⽅案 (84)5.1.2 热⼒夏季运⾏⽅案 (85)5.1.3 ⽔⼒运⾏⽅案 (85)5.2 清管 (86)5.2.1 清管的作⽤ (86)5.2.2 清管器选择 (86)5.3 停输再启动 (86)5.3.1 停输后的管内温降 (87)5.3.2 管内原油温度场 (87)5.3.3 停输再启动过程 (88)第6章沿线站场 (89)6.1 站场设置 (89)6.2 站场⼯艺 (89)6.3 A联合站 (89)6.3.1 联合站⼯艺 (90)6.3.2 联合站主要⼯程量 (90)6.4 B外输⾸站 (90)6.4.1 进站计量 (91)6.4.2 加热⼯艺 (91)6.4.3 脱⽔⼯艺 (91)6.4.4 污⽔处理 (93)6.4.4 储油⼯艺 (95)6.4.5 外输⼯艺 (95)6.4.6 B外输⾸站⼯艺流程 (96)6.4.7 主要⼯艺设计参数 (98)6.4.8 平⾯布置说明 (98)6.4.9 ⾸站主要⼯程量 (100)6.5 中间输油站 (100)6.6 线路阀室 (101)6.7 C装车站 (102)6.8 沿线站场及阀室分布总结 (102)第7章装车站设计 (103)7.1 装车站总体设计 (103)7.1.1 装车站功能 (103)7.1.2 装车站⼯艺流程设计 (103) 7.1.3 装车站分区 (103)7.1.4 装车站总平⾯布置 (104)7.1.4.1 总平⾯布置原则 (104)7.1.4.2 总平⾯布置 (104)7.1.4.3 站内道路 (105)7.1.4.4 围墙 (105)7.1.1.5 绿化 (106)7.2 储油区设计 (106)7.2.1 储油区容量确定 (106)7.2.1.1 周转系数法 (106)7.2.1.2 储存天数法 (107)7.2.1.3 库容确定⽅法对⽐优选 (108) 7.2.2 储油罐数量确定 (108)7.2.3 储油容量等级 (108)7.2.4 油罐类型选择 (109)7.2.5 储罐强度设计 (110)7.2.5.1 罐壁厚度计算 (110)7.2.5.2 浮顶计算 (111)7.2.6 油罐加热与保温 (113)7.2.6.1 原油储存温度 (113)7.2.6.2 油罐加热⽅式 (114)7.2.6.3 油罐加热器选⽤ (114)7.2.6.4 油罐保温 (116)7.2.7 油罐防腐 (116)7.2.7.1 防腐部位 (116)7.2.7.2 防腐涂层结构及材料 (117) 7.2.7.3 阴极保护 (117)7.3 铁路装车设计 (117)7.3.1 铁路装车⼯艺 (118)7.3.2 铁路油罐车设计 (118)7.3.3 铁路专⽤线设计 (120)7.3.3.1 铁路装卸线布置形式 (120) 7.3.3.2 装卸线的有效长度 (120) 7.3.4 铁路装油设施设计 (121) 7.3.4.1 铁路装油鹤管选⽤ (121) 7.3.4.2 鹤管数量确定 (122)7.3.4.3 鹤管与集油管的连接 (122) 7.3.4.4 集油管与鹤管的连接 (123) 7.3.4.5 栈桥设计 (124)7.4 装车⽅案设计 (124)7.4.1 ⽅案设计出发点 (125)7.4.2 不同⽅案所需装油设施 (125) 7.4.3 不同⽅案每年装车次数 (126) 7.4.4 ⽅案对⽐优选 (126)7.5 站内管道设计 (127)7.5.1 管道作⽤ (127)7.5.2 管道分类 (128)7.5.3 常⽤的管道⼯艺流程 (128) 7.5.4 管道⼯艺流程对⽐优选 (129) 7.5.5 管道保温层设计 (129)7.5.6 管道强度设计 (130)7.5.6.1 站内管道管径计算 (130) 7.5.6.2 站内管道壁厚计算 (131) 7.5.6.3 站内管道强度校核 (131) 7.5.7 管路⽔⼒计算 (133)7.5.8 管道敷设与防腐 (135)7.6 发油泵站设计 (135)7.6.1 泵站形式 (135)7.6.2 泵站⼯艺流程 (136)7.6.3 泵的选⽤ (137)7.6.3.1 油泵选型 (137)7.6.3.2 油泵数量 (138)7.6.3.3 原动机选择 (138)7.6.3.4 电动机功率计算 (139)7.6.3.5 油泵基本参数 (139)7.6.3.6 油泵规格参数 (141)7.6.4 油泵站布置 (141)7.7 站内污⽔处理 (142)7.7.1 污⽔来源 (142)7.7.2 含油污⽔处理 (142)7.7.3 ⽣活污⽔处理 (142)7.8 油品计量 (143)7.8.1 液⾯⾼度的⼈⼯测量 (143) 7.8.2 液⾯⾼度的⾃动测量 (143) 7.8.2.1 常⽤测量液位计 (143)7.8.2.2 液位计的选⽤ (145)第8章辅助⽣产系统及配套⼯程 (146) 8.1 通信 (146)8.2 供配电 (146)8.3 建筑结构 (147)8.4 供热与暖通 (148)8.5 ⾃动化控制 (148)8.5.1 ⾃动化控制系统 (148)8.5.2 储油区⼯业⾃动化系统 (149) 8.6 防⽕防爆 (152)8.6.1 ⽕灾和爆炸原因 (153)8.6.2 防⽕防爆措施 (153)8.7 站场消防 (154)8.7.1 灭⽕原理与⽅法 (154)8.7.2 灭⽕⽅法及设备 (155)8.7.3 消防给⽔ (157)8.8 防雷 (158)8.9 防静电 (158)8.10 防杂散电流 (162)8.11 穿越施⼯安全 (163)8.11.1 设计采取的安全及消防措施 (163) 8.11.2 施⼯中的主要安全措施 (163)8.12 管道⽔⼯保护 (163)8.12.1 冲刷防护 (164)8.12.2 坡⾯防护 (164)8.12.3 ⽀挡防护 (164)8.13 管道标志 (165)第9章HSE风险管理 (166)9.1 长输管道HSE管理 (166)9.1.1 长输管道危害性因素分析 (166)9.1.2 管道系统安全防护对策 (166)9.2 站场HSE管理 (168)9.2.1 站场危害性因素分析 (168)9.2.2 站场安全防护对策 (168)9.3 HSE管理体系建设与运⾏ (170)9.3.1 HSE体系建设 (170)9.3.2 HSE体系实施 (170)9.4 应急保障体系 (171)9.4.1 突发事件分类与分级 (171)9.4.2 应急⼯作原则 (172)第10章投资成本估算 (173)10.1 长输管道⼯程投资 (173)10.2 站场投资 (173)10.3 ⽅案⼯程总投资 (174)参考⽂献 (175)附录 (177)附录A 管道⽔⼒摩阻计算 (177)附录B 不同管道钢级投资表 (178)附录C 河流穿越施⼯图 (179)附图1 (179)附图2 (180)附录D ⾃编程序Visual Basic 程序代码 (181)附录E 穿越轨迹设计程序代码 (189)第1章总论1.1 ⼯程概况R油⽥开发是将井场原油通过集输管道汇集⾄位于区块南部的A联合站,通过外输管道170km外输管道将原油输送⾄装车站。

第五章 油气储运PPT课件

第五章  油气储运PPT课件
破乳剂——破乳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它能使乳化状的液 体结构破坏,以达到乳化液中各相分离开来的目的。
原油破乳是指利用破乳剂的化学作用将乳化状的油水混合液 中油和水分离开来,使之达到原油脱水的目的,以保证原油 外输含水标准。
13
第七章 油气集输与储运
§7.1 原油集输与储运
二、原油处理
电脱水
适合将于脱原处水油理过乳含程状水中液量,置在水于3滴0高%在压左电直右场流的中或油以交包电流水泳电型聚场原结,油、在乳偶电状级场液聚力。结的、作振 用 荡下聚,结促三使种水方滴式的进合 行并聚、结聚、结合形并成。较大粒径的水滴,实现油 水分在离交。流电场中,以偶级聚结、振荡聚结方式为主;
在直流电场中,以电泳聚结、偶级聚结方式为主。
14
第七章 油气集输与储运
§7.1 原油集输与储运
二、原油处理
2.原油脱气——油气分离 通过油气分离器和原油稳定装置把原油中的气态轻烃
组分脱离出去的工艺过程。
合格原油主要标准
国家规定在净化后的原油中含水不能超过0.5%,含盐 不大于50毫克/升,每吨原油含气不超过1立方米。
7
第七章 油气集输与储运
§7.1 原油集输与储运
一、井场集油系统
管线集油: 如果铺有输油管线,只需用流量表记下输走的油量,
而不用罐或其他地面设备,就可直接将原油输往集油站。 适用于油井比较集中或各油井产量较高的油田。
罐车集油: 用油罐车将分散在各油井的原油运往集油站。 适用于油井比较分散或各油井产量较低的油田。
通过加热增大油水密度差,加快水滴沉降速度。 通过加热降低原油黏度,加快水滴沉降。
热沉降脱水的主要设备是沉降罐。
12
第七章 油气集输与储运

三等_fractune_采气2014

三等_fractune_采气2014

团队编号:14204027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作品比赛类别采气工程单项组完成日期 2014年4月15日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作品简介本作品根据沁端区块煤层气田地质和储层特点、开发方案及钻井井身结构,完成了压裂方案设计与排采工艺设计。

在压裂方案设计方面,完成了压裂射孔设计、压裂工艺优选、压裂液优选、支撑剂优选、压裂施工程序设计,同时也完成了压裂设备选择、井下工具选择、压裂管柱设计、返排优选、安全和环保控制设计和区块压裂改造建议,进行了初步的投入预测。

并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①采用加纤维滑溜水压裂液作为压裂液体系;②采用组合支撑剂作为支撑剂体系;③直井分层压裂和水平井分段压裂;④综合评价优选返排模式;⑤提出区块压裂改造技术展望。

在排采工艺设计方面,完成了排采工艺优选、排采设备优选、合理排采工作制度优化及防煤粉工艺设计,同时完成了排采作业程序设计、煤层气监测系统设计和生产监测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投入预测。

并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①采用参数量化综合评价法优选排采设备;②采用极限煤粉浓度管控技术来控制煤粉;③采用经济适用设备监测煤层气井的生产。

本作品是在阅读了大量的煤层气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并和许多老师和现场高工进行讨论,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完成。

在此,对各位帮助完成该作品的老师、高工以及同学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同时,由于设计时间和团队成员水平有限,设计方案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目录第一部分压裂方案设计 (1)第1章直井压裂方案设计 (5)1.1基础资料 (5)1.2射孔设计 (6)1.3压裂工艺方法优选 (7)1.3.1 压裂井的选择 (7)1.3.2 压裂工艺方式选择 (7)1.4压裂施工设备 (9)1.4.1 地面动力机械设备 (9)1.4.2 井下工具 (10)1.5压裂管柱设计 (11)1.6压裂液优选——纤维压裂液体系 (12)1.7支撑剂选择 (14)1.8压裂施工程序设计 (16)1.8.1 施工准备 (16)1.8.2 压裂施工程序 (16)1.9施工参数设计 (18)1.10压裂返排设计 (22)1.10.1 基本参数 (22)1.10.2 返排模式优选 (22)1.10.3 返排程序优化设计 (22)第2章水平井压裂方案设计 (24)2.1基础资料 (24)2.2射孔设计 (25)2.3压裂管柱设计 (25)2.4压裂液优选——纤维压裂液体系 (25)2.5支撑剂优选 (25)2.6施工参数设计 (25)2.6.1 压裂裂缝条数设计 (25)2.6.2 泵主程序设计 (25)2.7压裂返排设计 (39)2.7.1 基本数据 (39)2.7.2最佳返排模式优选 (39)2.7.3返排程序优化设计 (39)第3章煤层压裂技术展望 (41)3.1体积压裂 (41)3.2通道压裂 (42)第4章安全及环保控制 (43)参考文献 (46)第二部分排采工艺设计 (48)第1章煤层气排采工艺选择 (49)1.1煤层气的排采机理及产气特征 (49)1.2排采工艺技术 (54)1.2.1 排采制度及排采控制 (55)1.2.2 排采参数相互关系 (57)1.2.3排采控制设计 (60)1.2.4 排采的作业程序 (60)第2章排采设备优选 (62)2.1煤层气排采设备的选择 (62)2.2排采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 (64)2.3排采设备的适应性 (66)2.4最佳排采设备的优选 (68)2.4.1 参数量化综合评价法 (68)2.4.2 评价法的用法 (69)2.4.3 有杆泵排采设备的参数优化 (72)2.4.4 煤层气井有杆泵设计及其结果 (77)第3章防煤粉工艺设计 (79)3.1煤粉对排采的影响 (79)3.2煤粉产出规律 (79)3.3煤粉浓度预警指标 (80)3.4极限煤粉浓度管控技术 (81)第4章煤层气井的生产管理 (82)4.1煤层气井自动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82)4.1.1数据采集系统 (83)4.1.2信息传输系统 (83)4.1.3数据监控系统 (84)4.2煤层气井生产监测 (84)4.2.1煤层气井的监测参数 (84)4.2.2煤层气井监测方式及控制技术 (84)参考文献 (89)第一部分压裂方案设计水力压裂是一种广泛用于油气开发的增产措施,其历史已有近40年历史。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R油田输油管道工程
评价内容
具体要求
分值
1、完成赛题所有给定任务,主要应完成的内容有:根据基础数据以及R油田
开发上产需要,进行原油外输管道及火车装车方案设计。主要任务包括:输
油管道方案设计(主要包括管道管径选取和强度稳定性校核、热泵站方案设
设计格式 计、正反输方案设计、河流穿越方案设计、截断阀室设置等)、末站火车装
设计格式 发指标确定143口井集输方案,进行集输管网优化、集油增压方案设计、已
(25分) 有站/线/设备的利用和校核、 供电系统、自控系统、通信系统、消防、公
用工程等部分的方案设计以及相关站场优化布局及主要工艺流程设计等; C(15-10) 2、报告格式规范,论述充分、详细、严谨,术语专业,图纸清晰,符合国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目前赛况
参赛高校 26所高校提交了参赛作品。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目前赛况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目前赛况 校赛情况
26所高校产生有 效 作 品 204 件 , 参赛人数达到 810 人 。 参 赛 学 生涵盖了博士、 硕士、本科、专 科各类学生。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3、设计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集输处理方案科学合理,方案论述充分、详 尽、有理有据。
A(35-25) B(25-15) C(15-10)
1、依据设计书中关于问题的呈述,判断设计者对设计中重大技术问题的发 现能力;
A(30-25)
分析解决问题 2、依据设计书中呈现的问题分析,判断设计者对重大问题的把握能力和分
组织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大 赛委员会聘请。设主 任委员一名,副主任 委员若干名,委员若 干名
设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赛题及基础数据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赛题及基础数据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赛题及基础数据赛题一:G区块油气集输处理工程G区块位于已建M油区东西两侧,该区块共规划建设油井143口,建成原油生产能力22.88×104t/a。

要求对143口油井所产油气的集输、处理进行方案设计,并实现安全经济的目标。

一、环境概况1、地理位置M油区位于已开发的X油田东南部约9km。

区内公路交通可依托已建井排路和农田路,外部可依托油田道路和地方道路,交通相对便利。

2、地形地貌工程所在地境内无山岭,地貌表现为波状起伏的低平原,稍高处为平缓漫岗,较低处是泡沼和沼泽,平地上为耕地、草地和盐碱荒地。

地面平均海拔在135~140m。

3、气候气象本地区属积水闭流区,无天然河流;本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影响较大,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暂而温湿多雨,春秋季风交替,气温变化大,冰封期长,无霜期短,冻土深度2.0-2.2m;年平均气温5.0℃,月平均最低气温-19.6℃,极端最低气温-37.5℃,月平均最高气温23.6℃,极端最高气温36.2℃。

二、区块建设现状M油区已建有X1脱水站1座,新井产液全部输至该站进行脱水处理。

区域内有已建转油站1座(M1转油站)。

规划基建143口油井的井位图详见附件1(注:井位间距离以CAD图中井位进行测量,比例为1:1000)。

部分新井可依托已建M1转油站转油及道路、电力等系统。

M1转油站至X1脱水站已建输油、输气管道(φ89×4.5)9.25km。

X1脱水站已建卸油池1座,该卸油点能力完全满足接收拉油的需求。

三、设计基础数据表1 G区块开发指标表5 M1转油站老井产量表表6 M1转油站主要设备赛题二:R油田输油管道工程R油田投入开发,初期原油通过汽车外运。

为了满足油田开发上产需要,降低汽车拉油成本,需进行原油外输管道及火车装车方案设计。

输油干线起点是A联合站,途经B外输首站,终点是C装车站,该站原油3、原油物性表3 A联合站油品物性4、管道的纵断面数据表5 管道纵断面数据5、铁路依托条件C装车站地势平坦,该站位于铁路编组站东侧8km处。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特等奖作品_word版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特等奖作品_word版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R油田输油管道及沿线站场设计日期2016年7 月20 日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组委会制方案简介本作品根据《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赛题及基础数据》和相关标准,秉承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对R 油田输油管道工程进行了设计。

主要设计内容包括:A-B、B-C段管道工艺及运行管理,河流穿越方案,沿线站场及阀室工艺,火车装车方案,辅助生产及配套工程技术方案以及投资估算等内容。

输油管道设计方面:采用加热输送工艺,从技术经济角度优选管径,通过逆向推算得到设计压力及布站情况,通过考虑油水乳化状态提高了水力计算的准确性。

使用商业软件对其进行了模拟及优化,并编制相应程序辅助计算。

河流穿越方案方面:分析了穿越区岩土层可钻性,确定并设计了水平定向钻(HDD)管道穿越河流施工方案,并进行了管道强度校核和施工风险评价。

沿线站场及阀室方面:设计了原油脱水及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确定了沿线各站场及阀室的分布,并对其进行了设计。

火车装车方案方面:对装车站进行了详细设计,从可靠性的角度采用了“双管、双泵、双用单鹤管”的装车工艺;针对来油量衰减较快特点,从经济的角度对装车操作的运行与管理进行了优化,制定了高效益、低成本的火车装车方案。

此外,本文还对整体输油管道工程的防腐、自控、消防、HSE管理、辅助生产及公用工程等进行了设计。

设计中使用了OLGA,PIPESIM等商业软件对各种工况下的管道进行了模拟,并且基于VB平台编制了相应软件辅助计算,校核了整体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完成了管道及站场工艺的优化,提高了方案的经济性。

本设计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原油输送及装车的成熟技术,优化了管道及站场的工艺流程及运行方案,选用了高效设备,降低了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目录第1章总论 (1)1.1 工程概况 (1)1.2 编制依据 (2)1.3 编制原则 (2)1.4 设计范围 (2)1.5 国家级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2)1.6 国家、地方、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3)第2章R油田输油管道设计基础 (6)2.1 工程概况 (6)2.2 设计基础资料 (6)2.2.1 基础数据 (6)2.2.2 原油物性 (7)2.2.3 设计环境 (8)2.2.3.1 土壤条件 (8)2.2.3.2 铁路依托条件 (8)2.2.3.3 气象条件 (8)第3章输油管道工艺设计 (9)3.1 输送工艺 (9)3.2 设计参数 (10)3.2.1 管道设计参数 (10)3.2.1.1 设计输量 (10)3.2.1.2 设计压力 (10)3.2.1.3 管径优选 (11)3.2.1.4 钢管类型选择 (11)3.2.1.5 管道纵断面图 (11)3.2.1.6 管道埋深参数 (12)3.2.1.7 管道防腐层 (12)3.2.2 原油物性 (13)3.2.2.1 油品密度 (13)3.2.2.2 油品粘度 (13)3.2.2.3 原油乳化 (15)3.2.1热力设计参数 (16)3.3.1.1 加热站出站油温 (16)3.3.1.2 加热站进站油温 (16)3.3.1.3 管道周围介质温度T0 (16)3.3.1.4 管道保温层设计 (16)3.3 A-B段工艺设计 (17)3.3.1 设计输量下的设计方案 (17)3.3.2 最低输量下的设计方案 (19)3.3.3 设计压力及管道壁厚 (21)3.3.4 经济性分析 (24)3.3.5 适应性分析 (26)3.4 B-C段工艺设计 (28)3.4.1 设计输量下的设计方案 (28)3.4.2 最低输量下的设计方案 (32)3.4.3 设计压力及管道壁厚 (34)3.4.4 经济性分析 (37)3.4.5 适应性分析 (44)3.4.5.1 冬季运行方案 (44)3.4.5.2 夏季运行方案 (44)3.5 设备选型 (46)3.5.1 泵机组选型 (46)3.5.2 原动机选型 (48)3.5.3 加热炉选型 (48)3.6 管道强度校核 (49)3.6.1 进出站压力校核 (49)3.6.3 静水压力校核 (49)3.6.4 动水压力校核 (49)3.8 设计成果 (49)第4章穿越河流设计方案 (51)4.1 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 (51)4.1.1 法律法规 (51)4.1.2 标准规范 (51)4.2 穿越河流方式比选 (51)4.3 水平定向钻穿越设计 (52)4.3.1 HDD可钻性评价 (52)4.3.1.1 穿越场地地层岩性结构 (52)4.3.1.2 穿越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53)4.3.1.3 穿越区域岩土层可钻性评价 (55)4.3.1.4 施工条件评价 (55)4.3.1.5 地下障碍物评价 (55)4.3.2 HDD穿越曲线设计 (56)4.3.3 HDD设备选型 (58)4.3.3.1 钻机选型 (58)4.3.3.2 钻具选型 (59)4.3.4 场地布置 (61)4.3.5 穿越段管道设计 (62)4.3.5.1 穿越段管道壁厚设计 (62)4.3.5.2 穿越段管道防腐与防护 (63)4.3.5.3 穿越段管道热力校核 (63)4.3.6 穿越管道应力校核 (63)4.3.6.1 管道回拖工况应力校核 (63)4.3.6.2 管道试压工况应力校核 (66)4.3.6.3 管道运行工况应力校核 (66)4.3.6.4 管道径向屈曲失稳校核 (67)4.3.7 套管结构设计 (68)4.3.7.1 套管最大夯入长度计算 (68)4.3.7.2 套管壁厚选取 (69)4.3.7.3 套管强度验算 (69)4.3.7.4 套管稳定性验算 (71)4.4 穿越施工方案 (72)4.4.1 施工工艺流程 (72)4.4.2 施工技术措施 (72)4.4.2.1 施工准备 (72)4.4.2.2 泥浆配制 (74)4.4.2.3 钻导向孔 (75)4.4.2.4 预扩孔工艺 (76)4.4.2.5 管道回拖 (77)4.4.2.6 管道焊接检验和试压 (77)4.5 对水文地质和环境的影响 (78)4.5.1 对地貌的影响 (78)4.5.2 对河床结构的影响 (78)4.5.3 对生物的影响 (78)4.5.4 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78)4.6 消防、安全 (79)4.6.1 设计采取的安全及消防措施 (79)4.6.2 施工中的主要安全措施 (79)4.7 施工风险及应对措施 (80)4.7.1 穿越风险分析 (80)4.7.2 施工应急处置预案 (81)4.7.2.1 导向施工应急预案 (81)4.7.2.2 扩孔过程中发生卡钻、抱钻、断钻的应急预案 (81)4.7.2.3 管线回拖中卡死的应急预案 (82)4.7.2.4 冒浆应急预案 (82)4.7.2.5 塌孔的处理预案 (82)4.8 主要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83)第5章输油管道的流动保障 (84)5.1 管道运行管理 (84)5.1.1 热力冬季运行方案 (84)5.1.2 热力夏季运行方案 (85)5.1.3 水力运行方案 (85)5.2 清管 (86)5.2.1 清管的作用 (86)5.2.2 清管器选择 (86)5.3 停输再启动 (86)5.3.1 停输后的管内温降 (87)5.3.2 管内原油温度场 (87)5.3.3 停输再启动过程 (88)第6章沿线站场 (89)6.1 站场设置 (89)6.2 站场工艺 (89)6.3 A联合站 (89)6.3.1 联合站工艺 (90)6.3.2 联合站主要工程量 (90)6.4 B外输首站 (90)6.4.1 进站计量 (91)6.4.2 加热工艺 (91)6.4.3 脱水工艺 (91)6.4.4 污水处理 (93)6.4.4 储油工艺 (95)6.4.5 外输工艺 (95)6.4.6 B外输首站工艺流程 (96)6.4.7 主要工艺设计参数 (98)6.4.8 平面布置说明 (98)6.4.9 首站主要工程量 (100)6.5 中间输油站 (100)6.6 线路阀室 (101)6.7 C装车站 (102)6.8 沿线站场及阀室分布总结 (102)第7章装车站设计 (103)7.1 装车站总体设计 (103)7.1.1 装车站功能 (103)7.1.2 装车站工艺流程设计 (103)7.1.3 装车站分区 (103)7.1.4 装车站总平面布置 (104)7.1.4.1 总平面布置原则 (104)7.1.4.2 总平面布置 (104)7.1.4.3 站内道路 (105)7.1.4.4 围墙 (105)7.1.1.5 绿化 (106)7.2 储油区设计 (106)7.2.1 储油区容量确定 (106)7.2.1.1 周转系数法 (106)7.2.1.2 储存天数法 (107)7.2.1.3 库容确定方法对比优选 (108)7.2.2 储油罐数量确定 (108)7.2.3 储油容量等级 (108)7.2.4 油罐类型选择 (109)7.2.5 储罐强度设计 (110)7.2.5.1 罐壁厚度计算 (110)7.2.5.2 浮顶计算 (111)7.2.6 油罐加热与保温 (113)7.2.6.1 原油储存温度 (113)7.2.6.2 油罐加热方式 (114)7.2.6.3 油罐加热器选用 (114)7.2.6.4 油罐保温 (116)7.2.7 油罐防腐 (116)7.2.7.1 防腐部位 (116)7.2.7.2 防腐涂层结构及材料 (117)7.2.7.3 阴极保护 (117)7.3 铁路装车设计 (117)7.3.1 铁路装车工艺 (118)7.3.2 铁路油罐车设计 (118)7.3.3 铁路专用线设计 (120)7.3.3.1 铁路装卸线布置形式 (120)7.3.3.2 装卸线的有效长度 (120)7.3.4 铁路装油设施设计 (121)7.3.4.1 铁路装油鹤管选用 (121)7.3.4.2 鹤管数量确定 (122)7.3.4.3 鹤管与集油管的连接 (122)7.3.4.4 集油管与鹤管的连接 (123)7.3.4.5 栈桥设计 (124)7.4 装车方案设计 (124)7.4.1 方案设计出发点 (125)7.4.2 不同方案所需装油设施 (125)7.4.3 不同方案每年装车次数 (126)7.4.4 方案对比优选 (126)7.5 站内管道设计 (127)7.5.1 管道作用 (127)7.5.2 管道分类 (128)7.5.3 常用的管道工艺流程 (128)7.5.4 管道工艺流程对比优选 (129)7.5.5 管道保温层设计 (129)7.5.6 管道强度设计 (130)7.5.6.1 站内管道管径计算 (130)7.5.6.2 站内管道壁厚计算 (131)7.5.6.3 站内管道强度校核 (131)7.5.7 管路水力计算 (133)7.5.8 管道敷设与防腐 (135)7.6 发油泵站设计 (135)7.6.1 泵站形式 (135)7.6.2 泵站工艺流程 (136)7.6.3 泵的选用 (137)7.6.3.1 油泵选型 (137)7.6.3.2 油泵数量 (138)7.6.3.3 原动机选择 (138)7.6.3.4 电动机功率计算 (139)7.6.3.5 油泵基本参数 (139)7.6.3.6油泵规格参数 (141)7.6.4 油泵站布置 (141)7.7 站内污水处理 (142)7.7.1 污水来源 (142)7.7.2 含油污水处理 (142)7.7.3 生活污水处理 (142)7.8 油品计量 (143)7.8.1 液面高度的人工测量 (143)7.8.2 液面高度的自动测量 (143)7.8.2.1 常用测量液位计 (143)7.8.2.2 液位计的选用 (145)第8章辅助生产系统及配套工程 (146)8.1 通信 (146)8.2 供配电 (146)8.3 建筑结构 (147)8.4 供热与暖通 (148)8.5 自动化控制 (148)8.5.1 自动化控制系统 (148)8.5.2 储油区工业自动化系统 (149)8.6 防火防爆 (152)8.6.1 火灾和爆炸原因 (153)8.6.2 防火防爆措施 (153)8.7 站场消防 (154)8.7.1 灭火原理与方法 (154)8.7.2 灭火方法及设备 (155)8.7.3 消防给水 (157)8.8 防雷 (158)8.9 防静电 (158)8.10 防杂散电流 (162)8.11 穿越施工安全 (163)8.11.1 设计采取的安全及消防措施 (163)8.11.2 施工中的主要安全措施 (163)8.12 管道水工保护 (163)8.12.1 冲刷防护 (164)8.12.2 坡面防护 (164)8.12.3 支挡防护 (164)8.13 管道标志 (165)第9章HSE风险管理 (166)9.1 长输管道HSE管理 (166)9.1.1 长输管道危害性因素分析 (166)9.1.2 管道系统安全防护对策 (166)9.2 站场HSE管理 (168)9.2.1 站场危害性因素分析 (168)9.2.2 站场安全防护对策 (168)9.3 HSE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 (170)9.3.1 HSE体系建设 (170)9.3.2 HSE体系实施 (170)9.4 应急保障体系 (171)9.4.1 突发事件分类与分级 (171)9.4.2 应急工作原则 (172)第10章投资成本估算 (173)10.1 长输管道工程投资 (173)10.2 站场投资 (173)10.3 方案工程总投资 (174)参考文献 (175)附录 (177)附录A 管道水力摩阻计算 (177)附录B 不同管道钢级投资表 (178)附录C 河流穿越施工图 (179)附图1 (179)附图2 (180)附录D 自编程序Visual Basic 程序代码 (181)附录E 穿越轨迹设计程序代码 (189)第1章总论1.1 工程概况R油田开发是将井场原油通过集输管道汇集至位于区块南部的A联合站,通过外输管道170km外输管道将原油输送至装车站。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设计说明书-NH 长距离输气管道工程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设计说明书-NH 长距离输气管道工程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方案设计书
项目名称 赛题类型 团队编号
NH 长距离输气管道工程 赛题一
完成日期 2018 年 4 月 23 日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组委会制
作品简介
本作品根据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内同类输气管道设计经验和 工程项目要求,进行 NH 长距离输气管道工程设计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气源和 气体分析、管道线路工程、输气工艺、线路用管、输气站场、防腐、仪表及自动 控制、通信工程、供配电工程、公用工程、消防、节能、环境保护、安全、职业 卫生、组织机构及定员、经济评价等部分的设计。
管道防腐设计中,从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性质等方面对管道的运行环境进行测 评;通过判断管道内部腐蚀等级,确定内涂层的材质和厚度;通过对外部环境的 测评,确定了外部防腐层和外加电流联合防护的方法;确定了管道的补口补伤、 弯管、站场阀室及设备的防腐措施。
辅助工程பைடு நூலகம்计中,对仪表及自动控制、通信、供配电、组织机构及定员等进 行了相应的介绍和设计计算。针对大型天然气项目的特点,进行 HSE 管理工作概 述。
最后估算整个工程投资,从固定投资和运行成本两方面对整个工程的费用进 行初步的估算,并在此基础上为管道方案选优提供依据。
本设计方案的亮点: 1. 借助流程模拟软件,对天然气物性参数进行了详细计算,计算精确度较高, 并对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作出合理预测。 2. 结合实际地形、计算初选等条件,综合、灵活地确定了 18 种工艺可行的 方案。 3. 使用 C++编程软件计算 18 种方案的费用现值,选得工艺满足、布站合理 且投资最少的方案作为最优。 4. 借助工艺模拟软件,对所选最优方案的末段初期能力、不同年份运行调节 工况、管道适应性和管道流动保障方面进行计算分析。 由于团队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工程设计技术及经验不足,本设计中难免存在 不合理之处,在此敬请各位专家、评委的批评指正。

大赛方案设计书-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大赛方案设计书-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附件3: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书项目名称赛题类型团队编号完成日期年月日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组委会制说明1.内容规范参赛作品应包括封面、作品简介、目录和作品正文等内容。

其中正文内容由参赛小组参照有关油气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规定的要来完成,包括必要的工艺计算、图纸等内容,对环境保护、经济评价内容不做要求。

此外,作品当中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现团队成员姓名、学校、学历、专业年级等相关信息,否则作品被视作无效处理。

2.格式要求以工程项目报告的形式编写作品,详细的计算过程以附录形式在作品最后给出,详见后文。

文件命名方式:项目编号-赛题[一/二]-负责人姓名页面布局:纸张采用A4,页眉采用报告中出现的各章节的名称,黑体,五号,居中;页脚采用页码,Times New Roman,五号,居中。

封面:格式详见上文,项目编号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分配。

目录:标题“目录”,字体:黑体,字号:小三。

章标题,字体:宋体,字号:小四。

(各级标题间采用1.5倍行距,对齐方式:分散对齐,数字和英文字母选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

正文:页边距:上3.0cm,下3.0cm,左3.0cm,右3.0cm;页眉:2.0cm;页脚:2.0cm;字体:正文全部宋体、小四;行距:多倍行距:1.25,段前、段后均为0,取消网格对齐选项;每章的章标题:黑体,居中,字号:小三,1.5倍行距,段前为0,段后1行,每章另起一页,插入分节符(不要使用分页符,因为每章的页眉不一样),章序号为阿拉伯数字(如第1章,不要使用汉字一、二等);章中的各级标题:黑体,居左,字号:小四,1.5倍行距,段前0.5行,段后为0.5。

正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

如图1.2,表2.3,附注4.5,式6.7等。

如“图1.2”就是指本论文第1章的第2个图。

文中参考文献采用阿拉伯数字根据全文统一编号,如文献[3],文献[4,5],文献[6-10]等,在正文中引用时用右上角标标出。

第一届油气储运工程大赛-矿场油气处理与集输工艺设计

第一届油气储运工程大赛-矿场油气处理与集输工艺设计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书项目名称矿场油气处理与集输工艺设计赛题类型 G区块油气集输处理工程负责人联系电话指导教师所在学校兰州理工大学完成日期 2016 年 6 月 12 日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组委会制作品简介对G区块地面工程进行了初步设计,初步确定了集油系统的布站方式以及站内工艺。

联合站是油田地面集输系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继油田勘探、油田开发和采油工程之后很重要的的生产阶段。

它是对油井产物油、气、水集中进行综合净化处理,从而获得合格的原油、天然气、稳定轻烃、液化石油气和可回注的处理采出水的中心站。

联合站一般包括如下的生产功能:油气水分离、原油脱水、原油稳定、天然气脱水、轻油回收、原油储存及向矿场油库输送、污水处理、净化污水回注地层、接收计量站、转油站输来的油气混合物、变配电、供热及消防等,一般建在集输系统压力允许的范围内。

站内原油的计量采用罗茨流量计。

流量计前安装过滤器,过滤器前后安装有压力表,用来检测过滤器的工作情况。

流量计出口端装有温度计,气体计量采用孔板流量计。

整个联合站以油气集输系统为中心,其他辅助系统互相结合,协调发展,使生产正常进行。

依据所给数据,将143口新油井进行了了布置,采用支状与环状相结合的布管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将资源进行整合,达到资源的最优化。

依据该条件,对各个油井进行了布置,并完成了平面布置图。

联合站的液体处理量为27.44×104吨/年。

分析该油田的各项特点及已知条件,对站内电脱水器、三相分离器进行了设计与选取;对缓冲罐、储罐、加热炉等设备进行了选型和校核,并进行了工艺计算确定管径及压力校核。

依据规范进行了联合站平面布置,完成了联合站平面布置图及工艺流程图。

关键词:经济计算;联合站;工艺计算;工艺流程;平面布置目录第1章绪论 (1)1.1 简介 (1)1.2 联合站的概述 (1)1.2.1 油气水混合物的生成 (1)1.2.2 油、气、水的初步分离 (2)1.2.3 原油脱水 (3)1.2.4 原油稳定 (3)1.2.5 轻烃回收 (4)1.2.6 天然气脱水 (4)1.2.7 酸性气体的净化 (5)1.2.8 含油污水的净化 (5)1.2.9 辅助生产系统 (5)1.2.10 污水处理系统 (6)1.3 油气集输系统任务 (7)1.4 油气集输系统的工作内容 (7)第2章联合站工程说明 (22)2.1 油田环境概况 (22)2.2 工程概述 (22)2.2.1 联合站基本情况 (22)2.2.2 管道基本情况 (23)2.3 设计基础数据 (23)2.3.1 物性参数 (23)2.3.2 工艺设备操作参数 (23)2.3.3 原始数据 (23)2.4.1 站址选择与平面布置概述 (25)2.4.2 工艺处理区 (27)2.4.3 原油罐区 (28)2.4.4 污水处理区 (28)2.4.5 消防区 (28)2.4.6 变配电区 (28)2.4.7 行政管理区 (28)2.4.8 土地利用及绿化 (28)2.5 设备及管线的安装布置 (28)2.6 联合站主要设备选型 (30)2.7 工艺流程设计 (30)2.8 联合站原油处理流程示意图 (30)2.8.1 油气集输流程 (31)2.8.2 原油处理系统 (33)2.8.3 天然气处理系统 (34)2.8.4 污水处理系统 (35)2.9 原油脱水处理流程 (36)2.9.1 工艺流程设计原则 (39)2.9.2本站的工艺流程 (39)2.10 管道的公路穿越 (40)2.10.1 穿越方式的选择 (40)2.10.2 无套管公路穿越的校核计算 (40)第3章三相分离器结构设计及选型 (41)3.1 三相分离器设备研究 (41)3.2 三相分离器的主要设备 (44)3.2.1 整流填料 (44)3.2.2 聚结填料 (45)3.2.3 聚结分离填料 (45)3.2.4 捕雾器 (45)3.2.5 降液管 (46)3.3 三相分离器设计的理论基础 (47)3.4 三相分离器的详细设计 (51)3.4.1 油滴沉降速度计算 (51)3.4.2三相分离器直径计算 (52)3.4.3 分离器高度计算 (53)3.4.4 捕雾器面积计算 (55)3.4.5 三相分离器其他尺寸计算 (55)第4章高频脉冲静电聚结器结构设计及选型 (41)4.1 静电聚结器技术研究 (58)4.1.1 静电聚结器选择研究 (59)4.2 静电聚结理论研究 (60)4.2.1 高频脉冲绝缘电极静电聚结器的优点 (60)4.2.2 静电聚结机理 (61)4.2.3 静电聚结影响因素 (62)4.3 静电聚结器的结构设计 (68)4.3.1 管径计算 (69)4.3.2 静电聚结器外形尺寸计算 (72)4.3.3 法兰设计 (76)4.3.4 稳流板设计 (78)4.4 电极的设计 (79)4.5 电极的涂覆工艺 (82)4.5.1 PVDF的喷涂成型工艺 (82)4.5.2 涂层制备 (83)4.5.3 电极固定 (84)4.6 供电系统 (85)4.6.1 电场类型 (85)4.6.2 设备采用高频脉冲电场 (87)4.6.3 供电设备 (88)4.7 设备装配 (88)第5章联合站工艺计算 (92)5.1 相关流量的计算 (92)5.1.1液相进站流量计算 (92)5.1.2气相流量计算 (92)5.2 原油物性计算 (93)5.2.1 原油密度的计算 (93)5.2.2原油粘度计算 (94)5.2.3原油比热容的计算 (94)5.3 缓冲罐的选取与校核 (95)5.3.1 三相分离器到缓冲罐的管线选取与压降计算 (96)5.4 加热炉的选取 (97)5.5 储罐的选取 (98)5.6 防火堤的计算 (99)5.7 站内工艺管线的选取和压降计算 (100)5.7.1游离气相的物性 (100)5.7.2游离液相的物性 (101)5.8 进站阀组到三相分离器管线选取及压降计算 (103)5.8.1管径的选取 (103)5.8.2水平压降的计算 (104)5.9 三相分离器到缓冲罐的管线选取与压降计算 (107)5.9.1 管径的选取 (107)5.9.2 压降计算 (108)5.10 缓冲罐到脱水泵之间的管线选取与压降计算 (110)5.10.1 管径的选取 (110)5.10.2 压降计算 (110)5.11 脱水泵到加热炉的管线选取与压降计算 (112)5.11.1 管径的选取 (112)5.11.2 压降计算 (112)5.12 加热炉到电脱水器管线的选取与压降计算 (113)5.12.1 管径选取 (113)5.12.2 压降计算 (114)5.13 电脱水器到稳定塔之间的管线及压降计算 (116)5.13.1 管径的选取 (116)5.13.2 压降计算 (117)5.14 储罐到外输泵管线的选取与压降计算 (118)5.14.1 管径的选取 (118)5.14.2 压降计算 (119)5.15 外输泵到加热炉管线的选取与压降计算 (121)5.15.1 管径的选取 (121)5.15.2 压降计算 (121)5.16 加热炉至外输计量管线的选取与压降计算 (122)5.16.1 管径的选取 (122)5.16.2 压降计算 (123)第6章结论 (92)参考文献 (127)致谢 (131)第1章绪论1.1 简介联合站是油田地面集输系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继油田勘探、油田开发和采油工程之后很重要的的生产阶段。

《油气储运-绪-论》课件

《油气储运-绪-论》课件

油气储运是石油天然气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国 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
油气储运形式多样化
以管道、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方式运输,多种运
油气储运的发展历程
1
2 0世纪50年代
2
石油天然气工业高速发展,储运规模迅速壮

3
1 9世纪70年代
石油工业的起步和油气储运的雏形
21 世纪初
科技创新带来储运方式和安全性质的转变, 油气储运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油气储运-绪-论》PPT 课件
本次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油气储运的定义、重要性及其发展历程,解析油气 储运领域的关键问题,展望油气储运的挑战与发展趋势,最后通过案例分析 总结并展望其未来。
油气储运的定义与重要性
什么是油气储运?
油气储运是指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石油天然气及 其产品的全过程。
为什么油气储运重要?
发展新能源
新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正在成为油气储 运的有力补充。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提高了油气储运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 了绩效和效益。
智能化建设
智能化建设为油气储运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如无
国际化发展
油气储运业越来越国际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
油气储运的国内外典型案例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美国页岩气热潮 中国岛礁工程 北极地区油气勘探 中亚油气合作
总结与展望
优势
油气储运作为石油天然气产业链 重要环节,将始终保持其战略位 置。
挑战
油气储运将面临许多新挑战,需 要不断拓展、升级,以适应新的 发展环境。
未来
未来油气储运将朝着数字化、智 能化和节能环保的方向不断发展, 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贡献更多力量。

国内油气储运工程概论PPT课件

国内油气储运工程概论PPT课件
第18页/共85页
四、中国能源结构
• 中国是能源大国 • 一次能源总产量高:据统计,2000年中国一次能源总产量达10.9亿 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 • 能源消耗大国:200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耗达12.8亿吨标准煤,居世 界第二位。 • 中国能源结构极不合理
第19页/共85页
IEA成员国与中国能源结构的对比

四末 站


• 正在筹划建设中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东至广州和上海, 途径12个省、市、区,包括1条干线和5条支线,干线管道设计输气能力300 亿立方米/年,管道全长7700公里(干线4860公里,支线2840公里),工 程总投资估算为1021亿元。
• 气东输二线管道主供气源为引进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天然 气,国内气源作为备用和补充气源。中国石油今年7月与土库曼斯坦签署协 议,将通过已经启动的中亚天然气管道,每年引进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 霍尔果斯进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




嘉 兴

















字 镇




坛 分 输
宣 城 分



京 末







怀 宁 分 输






武 汉 分 输

潜 江 压 气






昌 清


油气储运简介ppt课件

油气储运简介ppt课件

节能与环保
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推 广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 储运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CHAPTER 02
油气储存方式及特点
地下储气库
地下储气库是一种利用地下岩层空隙储存天然气的设施 ,具有储存量大、安全可靠、成本低等优点。
地下储气库的储存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可以长期 储存天然气,保证天然气的供应稳定。
CHAPTER 06
油气储运工程实例介绍
国际某地下储气库建设实例
储气库类型
地下储气库,利用地下岩层构 造进行油气储存。
规模与设施
拥有数百万立方米的储存能力 ,配备先进的油气处理和输送 设施。
地理位置
该项目位于国际某重要能源枢 纽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功能与作用
主要用于调峰、应急储备、气 体回收等,对保障该地区能源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储气库的建设需要在地下岩层中挖掘坑道,然后在 坑道中填充天然气,形成天然气储气库。
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可以满足大规 模天然气的储存需求。
油罐储存
01
02
03
04
油罐是一种常见的石油储存设 备,由钢板焊接而成,具有储 存量大、安全可靠、成本低等
优点。
油罐的容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 调整,可以长期储存石油,保
应急处理
油气储运企业应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当发生事故时,应立
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组织专业人员处理事故,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பைடு நூலகம்
环保与节能减排
减少排放
油气储运企业应采取措施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例如,使用环保材料、优化 储存工艺、开展废水回收利用等。
节能减排
油气储运企业应采取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例如,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开展能源审 计和管理、实施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2.2 沿线里程高程分布图
图 2.1 管道走向图
▪9
第2部分:工程背景
本项目将新建R油田AB段油水混输管道和BC段原油输送管道。R 油田的混合液通过AB段输送到B站点,AB段之间设计穿越方案,B外 输首站已建脱水站、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站各 1座,满足接收A联合站 输送含水油的需求。然后从B进行外输,最终在C站进行铁路发油。
(1035.60, 569.75)
图3.3 方案2穿越处入土端管道布置图
图3.4 方案2穿越处出土端管道布置图
▪15
第3部分:河流穿越设计
穿越位置选取
取点 (63.93,567.77) (1063.8,562.15) 计算角度 (° ) 10 (入) 8 (出)
表3.3 穿越位置选取方案3
入土点坐标 (32.57, 573.32) 出土点坐标 (1125.60, 570.83) 入土段长度 (m) 121.43 中间段长度 (m) 902.15 出土段长度 (m) 123.27 穿越砾砂层长度 (m) 8.22
适用条件
从松软黏土层到泥砂 浅、透水性差、地 砾和岩石均可 质构造简单、完整 性好河床 基本不受限制 较长 高 基本不受限制 长 较低
穿越长度 工期 投资
受限 较短 较低
施工、运行 及维护
质量易于控制,管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理维修方便,不影 高,施工劳动强度低, 响通航,一隧多用; 安全性高;检修方便, 施工条件稍差,风 不影响通航,可一隧 险性较高,防治水 多用;施工机械复杂, 难度大,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费用高 和运行费用高 不大 较大
无需大型施工设 备、施工速度快; 安全性较好;维 施工质量难以控 护工作量大,施 制,安全性差, 工较困难 检修困难,影响 通航 很大 较大 ▪12
对环境影响
第3部分:河流穿越设计
穿越方式比选
表 3.1 河流穿跨越方案对比
穿跨越方式 水平定向钻穿越 适合于黏土、粉土、亚 黏土、成孔条件好的砂 层和软岩石。砾、卵石 层穿越困难 受穿越管径定向钻设备 限制 钻爆法隧道穿越 适用于基岩埋藏较 从松软黏土层到泥砂 浅、透水性差、地 砾和岩石均可 质构造简单、完整 性好河床 基本不受限制 基本不受限制 盾构隧道穿越 顶管穿越 河床为松散、黏土等较 软弱地层且宽度不大的 河流 受限 大开挖穿越 水深较浅的季节 性河流 跨越 河流两岸陡峭、 河床不稳定、跨 度不太大的河流 受限
▪2
第1部分:总论
成果一: 定向钻穿越设计
• 方案比选 • 强度、应力校核 • 钻机、钻具选择
穿越 总长度 (m) 1196.17 1102.71 1146.85
方案 一 二 三
入土段 长度(m) 183.56 127.04 121.43
中间段 长度(m) 800.39 867.01 902.15
穿越长度
受限
对环境影响
较大 ▪13
第3部分:河流穿越设计
穿越位置选取
取点 (0,574.01) (163.71,557) (963.78,557) (1163.49,571.3) 计算角度 (° ) 5.9 (入) 4.1 (出) 入土点坐标
表3.1 穿越位置选取方案1
出土点坐标 (1163.49, 571.3) 入土段长度 (m) 183.56 中间段长度 (m) 800.39 出土段长度 (m) 212.22 穿越砾砂层长度 (m) 40.31
里程 (km) 0 86 86 114 142 170
站间距 (km) — 86 — 28 28 28
高程 (m) 562 584 584 561 528 578
管径 (mm) Ф219.0× 6
Ф168.3× 5
▪7
汇报内容
第1部分: 总论 第2部分: 工程背景 第3部分: 河流穿越设计 第4部分: 输油工艺计算 第5部分: 输油站场设置 第6部分: 管道线路工程 第7部分: 辅助配套工程
▪8
第2部分:工程背景
R油田初期通过汽车外运,现需进行原油外输管道及火车装方案设计。 研究目标:设计原油外输管道、穿越方案、输油工艺、站场工程及配套工 程方案。
表2.1 R油田产量规划及外输方案表
年份 产油(104t/a) 产液(104t/a) 年产水(104t/a) 体积含水率(%) 2016 49.6 86.7 37.1 38.4 2017 45.7 83.6 37.9 40.9 2018 39.2 77.3 38.1 44.8 2019 34.1 72.6 38.5 48.5 2020 29.9 68.8 38.9 52.0 2021 26.5 65.6 39.1 55.20 2022 23.6 63.1 39.5 58.2 2023 21.2 61.4 40.2 61.29 2024 19.2 59.8 40.6 63.8 2025 17.4 58.7 41.3 66.47
穿越 总长度(m) 1196.17 1102.71
穿越砾砂层 长度(m) 40.31 40.72 8.22
3
121.43
902.15
123.27
1146.85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方案2穿越长度最短,但考虑到方案2出土段穿越砾砂 部分较长,穿越砾砂对定向钻钻机要求较高,故选择穿越长度为1146.85m的方 案3。管线定向钻入土角为10°,出土角为8°。
(0,574.01)
图3.1 方案1穿越处入土端管道布置图
图3.2 方案1穿越处出土端管道布置图
▪14
第3部分:河流穿越设计
穿越位置选取
取点 (0,574.01) (963.78,557) 计算角度(°) 10(入) 8(出) 表3.2 穿越位置选取方案2 入土点坐标 (0,574.01) 出土点坐标 入土段长 度(m) 127.04 中间段长度 (m) 867.01 出土段长度 穿越砾砂层 (m) 长度(m) 108.66 40.72
30 0 20 40 60 80 100
里程(km)
里程(km)
▪4
第1部分:总论
成果三: B-C段输油工艺
• • • • 方案比选 适应性分析 事故工况模拟 超前保护措施
▪5
第1部分:总论
成果四:输油站场设置
• • • • 站内流程 平面布置 C站发车装置 设备选型(泵、炉、罐)
▪6
第1部分:总论
Hale Waihona Puke 适用条件根据穿越处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结合管道穿越对河流的影响和投资费 工期 较短 较长 长 较短 较短 较短 用等方面综合考虑,推荐该河流穿越采用水平定向钻方式。初步估计长度在 投资 较低 高 较低 较高 较低 较高 施工人员少,占地省, 质量易于控制,管 施工不受季节影响,机 1150m左右,选择在较为稳定的黏土层内,确保河床中定向钻最小覆盖层厚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无需大型施工设 效率高,不受季节天气 理维修方便,不影 械化程度较高,安全性 高,施工劳动强度低, 备、施工速度快; 度达到6m 。 影响;对地表干扰小, 响通航,一隧多用; 较好,不影响通航;若 安全性较好;维
17
第3部分:河流穿越设计
钻机选型
钻机最大回脱力可按下式计算值的1.5倍~3.0倍选取。
πD 2 FL Lf m π D s Wf KπDL 4
钻机型号 GD130B-L GD180E-L GD320D-L GD380A-L GD650F-L GD800C-L GD1100-L GD1600-L GD2400-L 主要性能指标 最大拉力(kN) 135 324 637 812 915 1300 1500 1700 2460 入土角范围(°) 8~18 8~18 12~20 12~20 12~20 10~18 10~18 8~18 9~16 最大泥浆排量(L/min) 最大泥浆压力(MPa) 最大回拖管径(mm) 200 250 320 450 600 600 750 7 8 8 8 10 10 10 700 750 1100 1100 1400 1300 1500 1600 2000
▪10
汇报内容
第1部分: 总论 第2部分: 工程背景 第3部分: 河流穿越设计 第4部分: 输油工艺计算 第5部分: 输油站场设置 第6部分: 管道线路工程 第7部分: 辅助配套工程
▪11
第3部分:河流穿越设计
穿越方式比选
表 3.1 河流穿跨越方案对比
穿跨越方式 水平定向钻穿越 适合于黏土、粉土、亚 黏土、成孔条件好的砂 层和软岩石。砾、卵石 层穿越困难 受穿越管径定向钻设备 限制 较短 较低 施工人员少,占地省, 效率高,不受季节天气 影响;对地表干扰小, 施工精度好,不影响通 航,安全性较好;卵石、 硬质岩石穿越困难,且 需预制和拖管场地 小 盾构隧道穿越 钻爆法隧道穿越 适用于基岩埋藏较 顶管穿越 河床为松散、黏土等较 软弱地层且宽度不大的 河流 受限 较短 较高 施工不受季节影响,机 械化程度较高,安全性 较好,不影响通航;若 两岸地层软弱,竖井施 工困难;穿越长度较长 时,所需推力太大硬质 岩石施工困难 较大 大开挖穿越 水深较浅的季节 性河流 跨越 河流两岸陡峭、 河床不稳定、跨 度不太大的河流 受限 较短 较高
出土段 长度(m) 212.22 108.66 123.27
穿越砾砂层 长度(m) 40.31 40.72 8.22
▪3
第1部分:总论
成果二: A-B段输油工艺
压力(MPa)
6
60
5
4
• 方案比选 • 适应性分析
方案号 设计输量(104t/a) 设计输量(m3/h) 管径(mm) 长度(km) 首站/泵站 中间热泵站数 中间加热站数 设计压力(MPa) 管材 壁厚(mm) 内径(mm) 方案1 219\6.4MPa 86.7 114.87 219.1 86 1 0 0 6.4 #20 6 207.1 方案2 245\5MPa 86.7 114.87 244.5 86 1 0 0 5 #20 6 232.5 方案3 273\4MPa 86.7 114.87 273 86 1 0 0 4 #20 6.3 26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