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算缗告缗政策考述

合集下载

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

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

经过汉初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一四O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汉武帝继承文景之治造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继续打击地方割剧势力推恩令:汉武帝于公元前一二七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

左官律: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

“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

“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这样才最后解决了皇胡同王国的矛盾,使中央集权体制全面巩固下来,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2、打击地方豪强。

西汉前期,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

对于这种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采取了限制和打击的政策,一方面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

公元前一O六年(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

通过上述措施,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此后,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3、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丞相权力的措施。

与此同时,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

这样,在朝宫中有了“中朝”(或称内朝)和外朝之分。

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其一为察举制。

其二为“征召”之制。

其三,博士弟子,考试成绩优异者,也可入仕),注意选拔入才,充实官僚机构。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限时练习题5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限时练习题5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限时练习题5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限时:30分钟一、选择题1.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财产多少纳税。

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

这一政策( )A.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混乱B.强化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C.保障了民间经济的繁荣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太和十年,孝文帝颁行新的租调制,规定:“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

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

”孝文帝的新税制( )A.为后来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提高了征税数额,增加了农民负担D.扩展了征税对象,提高了国家收入3.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

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使大商人必须纳税从而抑制了土地兼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资产4.下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

这一变化( )时期内容清朝初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

地赋是农民需要交纳的地税,丁年赋是百姓丁徭、均徭的役银,这两者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康熙年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万历九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后颁布一条鞭法。

具体政策是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然后把夏秋两税和杂税也合编为一条,无论粮税、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官府雇人充当,从此劳役从赋税领域消失。

关于西汉算缗、告缗令的财政效应问题研究

关于西汉算缗、告缗令的财政效应问题研究

关于西汉算缗、告缗令的财政效应问题研究摘要:西汉政府为摆脱财政危机,抑制土地兼并,出台了打击富商大贾及高利贷者的算缗、告缗令等系列财政经济政策。

文章从财政职能、民主监督以及财产税地位三个角度进行论证,得出了算缗、告缗制度对当代中国政府构建健全的财政体制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汉;算缗告缗令;财政职能;民主监督1算缗、告缗制的主要内容所谓算缗,就是向商贾、销售商品的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高额财产税。

据载,汉代于景帝后二年(公元前142年),就已对商贾之人开征了财产税,当时称“赀算”或“算赀”。

商人按一贯千钱征税20钱,即2%的税率交纳,税率高于平均一般财产税的税率1.2%。

武帝执政后,法令规定:凡商人、高利贷者或囤积货物乘时求利者,不论有无市籍,都要据实自报财产并将其折价计钱,每2000钱为一算,征税120钱;属于自产自销的手工业品,则每4000钱为一算。

所谓告缗,是对算缗制度的延伸。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武帝命杨可主持告缗,即对不如实呈报财产的商人、高利贷者等,鼓励大家告发,经调查属实者,除了被告发人的财产被全部没收、戍边一年外,告发的人可得到被没收财产一半的奖赏。

由于检举告发有赏,告举之人遍及全国。

据载,在这次告缗中,中产以上的商贾之人,大都被告发。

2政府发挥财政职能的有效手段政府具有三大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宏观经济稳定职能。

对西汉政府而言,虽然是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其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军事政策等都是为了实现其自身君主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不得不否认,在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同时,统治阶级不得不兼顾到整个社会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才能保证皇权与政权的稳定。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其推行的各项政策在客观上是有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提升的,尽管主观上并不是如此期望。

对西汉推行的算缗告缗制度,很好的贯彻了政府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三大职能,是发挥政府财政职能的有效手段。

汉初的经济政策

汉初的经济政策

汉初的经济政策
汉初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休养生息、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均输平准、颁布算缗、告缗令等。

1.休养生息: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限制土地兼并,减免赋税,实行以农
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

2.盐铁官营: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
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3.改革币制:统一铸造五铢钱,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

4.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5.颁布算缗、告缗令: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是汉武帝采取的两项重要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轨道发生了根本性转向,由先前“无为而治”政策下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转向社会经济受王朝政权垄断经营和干预操控的轨道,由先前基本的自由放任经济,转向了国家财政经济和政治经济。

这两项政策也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三一轮复习——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1. (2023·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月考试卷)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颁布“榷酒酤”,规定由官府控制酒的产销,官酿官卖,不准私人自由酿酤。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令民得以律占租,卖酒升四钱”,朝廷明确规定了酒的价格,“榷酒”政策被废除,改行酒税制度。

这一转变()A. 有助于加强财政集权B. 有利于节制过度的粮食消费C. 抑制了商业自由发展D. 源于统治者治国策略的调整2. (2023·广东省佛山市·月考试卷)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奏请汉武帝批准,正式在全国各地推行“均输”和“平准”。

“均输”即地方官用土特产折抵赋税,由均输官运往其他地区高价出售,所获收人皆归朝廷。

“平准”即设置平准机构,将全国各地运来的物资交由大农令支配,大农令在商品价格高时卖出,在价格低时买进。

据此可知,汉武帝实行“均输”和“平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财政收人B. 抑制商业以惠农C. 加强君主权威D. 平抑物价以利民3. (2022·天津市·单元测试)汉武帝采纳文帝时贾谊“上收铜,勿令布”的建议,禁止郡国铸钱,让各郡(国)把以前铸的钱全部销毁,将铜料输送给三官,并在产铜的地方设置铜官,负责采矿冶铜并把铜输送到中央。

这些做法()A. 旨在稳定市场秩序B. 体现西汉政府的抑商政策C. 加重地方财政危机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 (2023·江苏省淮安市·月考试卷)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

汉武帝的这些举措()A. 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B. 加强了商人的户籍管理C. 抑制了富商大贾势力D. 加剧官营与民营的竞争5. (2023·月考试卷)公元前119年,汉朝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并命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钱作废熔化,把铜料送到长安的上林三官。

习题(全)

习题(全)

(1)对于每一个参与人而言,是否存在占优战略或被占优战略? (2)什么时候战略 M 会成为甲的最优反应?什么时候战略 m 会成为乙的最优反应? (3)假设参与人乙认定甲总会用最优反应来应对自己的战略。那么,他有可能会选择战略 m 吗? (4)本博弈中有几个纯战略纳什均衡?几个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3. 考虑如下博弈: 乙财产,以防止上述三种使自然状态很不安全、很不方便 的缺点。 结合你的分析,谈谈对洛克上述言论的看法。 2.博弈参与人甲和乙同时选择自己的战略,并且其支付状况如以下矩阵所示: 乙 m 7,3 3,7 7,3
l U 甲 M D 4,6 6,4 9,1
n 9,1 6,4 4,6
第三章 多重均衡与制度和文化
1.(猎鹿博弈)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描述过一个著名的博弈: 如果大家在捕一只鹿,每人都很知道应该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岗位。但是如果有一只兔 从其中一人的眼前跑过,这个人一定会毫不迟疑地去追捕这只兔;当他补到了兔以后,他的 同伴因此而没有捕到他们的猎物这件事,他会不大在意,这是无须怀疑的。 在此,我们对“猎鹿博弈”进行正式考察。 猎人 2 猎鹿 猎人 1 猎鹿 猎兔 2,2 1,0 猎兔 0,1 1,1
5. (罪与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芝加哥大学教授 Gary Becker 教授曾研究过对犯罪的“最 优惩罚水平”,本题将用一个简化的模型介绍 Becker 的研究。 考虑一个博弈,博弈的参与双方是政府(G)和罪犯(C) ,双方同时决策。对于政府来 说,可以选择执法力度 x 0 来控制罪案的发生,而罪犯则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犯罪频率
(1)请问,对于博弈双方来说,各自的最优反应曲线是什么? (2)博弈的纳什均衡是什么? (3)随着参数 c 的变动,均衡时的执法力度和犯罪频率会发生什么变化?请给出一个 直观的解释。 * 如果读者对“罪与罚”问题感兴趣, 可以进一步阅读 G. Becker, 1968, “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6, pp. 169-217. 6.(38 个目击者) (较难)在美国的法制史上,有个被称为“38 个目击者”的著名案例:1964 年 3 月 13 日夜,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的女子在回家途中遇刺。其间, 尽管她大声求救,并且至少有 38 位目击者看到了犯罪经过或听到了呼救,但竟没有一人拨 打电话。本题将通过一个博弈模型来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 假设朱诺比在街道上遭遇劫匪并大声呼救,周围至少有 n 个目击者听到了呼救。当听到 呼救后,目击者可以选择报警或漠视。如果选择报警,他需要支付的成本为 c 。只要有一个 人报警,朱诺比就会得救,所有目击者会因此而获得效用 v 。而如果没有人报警,则所有目 击者都只能获得效用 0。 (1)当我们考虑所有目击者的同时决策博弈时,这个博弈有纯战略纳什均衡吗? (2)这个博弈有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吗?如果有,请解出来。 (3)请计算至少有一个人报警的概率,并回答这个概率如何随着 n 变动。这个结果对 你有什么启示? * 如果读者对 “38 个目击者 ” 这个故事感兴趣,可以进一步阅读 Rosenthal.A,1964 , Thirty-Eight Witnesses,New York: McGraw-Hill。

汉武帝的财政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汉武帝的财政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254汉武帝的财政改革及其历史影响王婷婷(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0)摘要:西汉前期一直奉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到汉武帝时期已出现了许多问题,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

西汉王朝与匈奴政权之间常常爆发战争,在这一时期又连年出现自然灾害,同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趋势愈演愈烈,势力逐渐膨胀,威胁中央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导致西汉王朝的国库空虚,社会危机加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及其桑弘羊等理财家开始实施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这些改革措施有统一货币制度、实行算缗和告缗、推行盐铁专卖、实施均输与平准等,改革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对汉王朝的发展及其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汉武帝;财政改革;历史影响一、汉武帝财政改革的背景西汉武帝时期实施的财政改革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形势都有密切的联系,是当时环境下的产物。

从政治方面来说,当时的汉朝对外面临着来自匈奴的威胁,对内面临着诸侯王的威胁;从经济方面来说,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民间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是朝廷则面临着严重财政危机;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富商大贾逐渐膨胀,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地方豪绅地主的垄断和对土地的兼并则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了解决西汉王朝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缓和财政紧张局面,汉武帝对汉朝建立以来的财政经济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变革。

二、汉武帝财政改革的主要措施(一)禁止私自铸钱,改革货币制度从建元元年至元鼎四年的20多年中,汉武帝先后实行了6次货币制度改革,最终使汉朝的货币制度确立并稳定下来。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次:第二次货币改革,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又废三铢钱,实行第二次货币改革,废除三铢钱,实行半两钱。

这其实是恢复了文景时期的四铢钱。

这样名为半两,实重四铢,又重新使得货币的名实不符。

但不同之处是有外郭,以便防止私铸伪钱。

此次货币改革是在西汉王朝与匈奴发生战争的前夕实行的,其目的是敛财以充实国库,解决战争军费问题,缓和财政紧张局面。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1.增加政府收入的币制改革,当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无事,府库余财,西汉政府的经济状况比较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但是,到武帝当政十几年以后,过去的积累被消耗殆尽,政府经济即呈提襟见肘之势。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对匈奴战争的浩大军费和皇室的奢侈所造成的。

为巩固中央集权,解决政府的经济、财政困难,西汉王朝必须实行适应形势的经济政策和对过去的财政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曾进行过几次币制改革,改革的目的:一是制止私铸之伪币流通,二是从改币制中剥夺商人和贵族的财富,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自元光二年(前133年)西汉王朝与匈奴的长期战争爆发以后,货币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是封建政府财政的日趋困难,另一方面是商人利用手中货币,或私铸伪币大发其财,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为了打击那些兼并之徒,西汉王朝又决定改币制:“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元狩四年(前119年)下诏日“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同时,还令更铸三铢钱,并重申“盗铸诸金钱者罪皆死”这里所说的“白金”即银,“皮币”就是以白鹿皮作币。

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每块鹿皮“直四十万”。

这一政策是相当巧妙的,中央不需成本,只需将禁苑中的白鹿,杀取其皮,加以缘馈,即成。

因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用此物,只得向朝廷购买,只一块皮就值40万。

这样,宗室贵族手中的金钱,便流入到中央政府之手了。

不过,这次改币,并未能解决伪币的问题,而且币制更加混乱,除了三铢、四铢以外,白金及皮币也进人流通领域,这就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尽管重申对“盗铸”者处以死刑,仍不能有效地制止私铸。

所以,上述命令发布不到一年,武帝又下令:郡国铸五铢钱,“周廓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铅(熔)”,即铸有廓之钱,以防磨取铸沿或改铸。

但这种办法仍不能禁止盗铸,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而赦吏民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

总结汉武帝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总结汉武帝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总结汉武帝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汉武帝的经济“妙策”》
汉武帝呀,那可是个有大能耐的皇帝。

在经济方面,他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呢!
他推行了盐铁官营,这就好比把家里最能赚钱的买卖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

盐和铁,那可是生活中少不了的东西呀,以前那些商人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好了,都归国家管啦!这样一来,国家的钱包就鼓起来了,能办的事儿也就多了。

还有那个均输平准政策,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招儿。

就好像有个智慧的大管家,在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让东西都能去到该去的地方,价格也能稳稳当当的。

既避免了一些地方物资短缺,又防止了商人趁机哄抬物价,老百姓也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汉武帝还对商人下起了手,搞了个算缗告缗。

这就是告诉那些有钱的商人,别光想着自己发财,也得为国家做点贡献呀!让他们交税,那些隐瞒财产不交的,一旦被告发,那可就惨咯。

这就好比给商人戴上了一个“金箍”,让他们不能太任性。

汉武帝还改革了币制呢,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以前那些诸侯、商人都能自己铸币,那市场得多乱呀!现在好了,国家统一铸币,质量有保障,货币也稳定了,经济自然也能更健康地发展啦。

汉武帝的这些经济措施呀,就像一套组合拳,拳拳到肉。

把国家的经济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汉朝变得更加强大。

他就像是一个高明的棋手,每一步棋都下得恰到好处,为国家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咱老百姓过日子,不就图个安稳、富足嘛。

汉武帝的这些举措,让咱的生活更有保障了,国家也更强大了。

虽然可能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小问题,但总的来说,他的这些经济措施真的是很了不起呀!咱得给他点个赞,也得好好学学他的智慧和魄力,让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告缗算缗名词解释

告缗算缗名词解释

告缗算缗名词解释《告缗算缗名词解释》告缗算缗这事儿啊,得从古代说起。

告缗算缗是汉武帝时期的一种经济政策相关的名词。

先说算缗吧,算缗就像是给商人还有那些有高额财产的人做的一次财产大普查加上税收政策。

那时候商人啊,做买卖赚了不少钱,还有那些有很多田产啊、钱财的富裕人家。

政府就觉得,你们这么有钱,得交点税来支持国家建设啊。

这个算缗呢,就是按照他们的财产多少来计算该交多少税。

比如说,有多少辆车,多少亩地,多少货物,都得算进去。

就好比咱们现在去超市买东西,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价格,最后结账的时候根据买的东西算总价一样,那时候根据财产算该交的税钱。

那告缗又是啥呢?这可就有点像现在的举报奖励制度。

如果有人发现某个商人或者富裕人家在算缗的时候偷奸耍滑,没有如实上报自己的财产,那就可以向官府告发。

这告发的人呢,一旦查证属实,他就能得到被告发者被没收财产的一部分作为奖励。

这就像是你发现邻居偷偷地少交物业费,你去告诉物业,物业要是因为你的举报追回了损失,就给你一点小奖励一样。

这政策一出来啊,很多人就开始盯着那些富商大贾,眼睛都放光呢,都想从这事儿里捞一笔。

这告缗算缗政策可把当时的社会搅得沸沸扬扬的。

那些富商们可就头疼了,本来想偷偷藏点财产少交点税,这下可好,说不定身边哪个眼红的或者有仇的就去告发自己了。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呢,有些人觉得这政策好啊,那些富商平时赚那么多钱,交点税也是应该的。

但也有些人觉得这有点像互相揭发,让社会的风气变得有点紧张。

比如说啊,有个小镇上的大商人,家里有好多马车和商铺,本来想少报一点财产,结果被隔壁家的伙计给告发了。

这伙计呢,就盼着能拿点奖励好改善改善自己的生活。

而这个商人呢,不仅要补缴大量的税款,剩下的财产还被没收了不少。

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告缗算缗政策对国家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方面国家能从富商们那里收到更多的钱,这些钱可以用来打仗啊,修水利啊,做很多大工程。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让商业环境变得有点复杂。

汉武帝采取的相关经济措施及其作用

汉武帝采取的相关经济措施及其作用

汉武帝采取的相关经济措施及其作用
经济措施:采取重农抑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一)积极作用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政府的军事政治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对商业和市场的管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方豪强巨贾,规范了社会秩序。

(二)消极作用在取得了巨大的辉煌的同时,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也暗含了危机,高度国家垄断的经济和重税导致了市场和社会的凋敝,对西汉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汉宣帝整肃吏治:平冤用贤,正本清源

汉宣帝整肃吏治:平冤用贤,正本清源

汉宣帝整肃吏治:平冤用贤,正本清源作者:张文婷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6年第1期文/张文婷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大破大立,功绩卓著,然而,在他统治的中后期,由于战争太久,拖累了国民经济,几大昏招对国家伤害甚大:算缗、告缗、不告缗,让全国的中产人家几乎悉数破产;盐铁酒官营,追求进度,不顾质量,官商勾结腐败严重;大肆重用酷吏,败坏民风,流民剧增,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总之,汉武帝早期到中期,西汉王朝步步走向鼎盛;到了晚期,形势却急转直下。

司马迁评价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曾孙,历经磨难才登上皇位。

他大力改革,既学汉文帝休养生息,又学汉武帝霹雳手段,“以霸王道杂之”,兼具汉文帝和汉武帝两帝之长,力避两帝之短,文治武功,皆有大成。

治大国如烹小鲜。

最厉害的厨子,不是用山珍海味做满汉全席,而是把已经串味的饭菜给正过味来。

汉宣帝就是这样一个厨子。

那么,在吏治方面,汉宣帝是怎样“标本兼治”、正本清源的呢?正本清源,从“打老虎”、平冤狱开始改革,正本清源,通常从反腐“打老虎”开始,汉宣帝也不例外。

原因很简单,“打老虎”能最快立竿见影,能最快赢得民心,能最快赢得主动。

汉宣帝打的第一个“大老虎”,是位高权重名列九卿之一的大司农田延年,田延年在尊立汉宣帝时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叫作“决疑定策”,因此被汉宣帝封为阳成侯,出任大司农一职,主管全国财政。

这可是一个大肥差,田延年也确实是把这个岗位当作大肥差对待的,结果就倒在了这个大肥差上。

事情是这样的:话说汉宣帝的前任汉昭帝年纪轻轻就忽然去世了,皇室事先并没有预备好修造陵墓的物资,所以非常着急。

而茂陵的富户焦氏、贾氏等人,曾经花费了几千万钱,收购了大量用于修造陵墓的物资。

焦氏、贾氏以为这次能卖个好价钱发笔横财,谁知高兴得太早,田延年不仅不肯花钱从他们手里购买,反而生出了一个恶毒的主意:上奏皇帝,指焦氏、贾氏等商人蓄积建陵物资为非法勾当,应该全部予以没收。

历史趣闻什么是算缗告缗?汉代的算缗告缗是什么

历史趣闻什么是算缗告缗?汉代的算缗告缗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算缗告缗?汉代的算缗告缗是什么导语: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经济改革之一。

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实行算缗。

汉代的算缗告缗是什么?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经济改革之一。

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实行算缗。

汉代的算缗告缗是什么?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把大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是历史上空前的抑商运动。

增加了国家收入,打击了奴隶制残余,缓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但是也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

为汉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保证,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但西汉后期,商人与官僚、地主逐渐合流,加剧了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

这两项法令,实际上都是秦和汉初以来抑商政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汉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对匈奴进行长期的频繁的战争,再加上各项水利、土木工程的兴建,以及统治者的挥霍浪费,损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汉初六、七十年间“休养生息”的积蓄,象流水般消耗殆尽;不过二十几年,便出现了“县官(即官府)大空”(《史记·平准书》),财政濒于崩溃的危机。

广大农民由于天灾人祸而陷于绝境,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山东(太行山以东)发生水灾,七十余万饥民无以为生,到处流亡,阶级矛盾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而一些富商大贾拥有大量资财,过着奢侈无度的豪华生活。

他们不但“不佐国家之急”,而且还趁火打劫,大发国难财,严重地破坏了地主经济的基础。

这就使汉朝地主政权面临着危机四伏的局面。

生活常识分享。

汉武帝算缗和告缗的制度

汉武帝算缗和告缗的制度

汉武帝算缗和告缗的制度
汉武帝在位期间,对缗的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和管理措施,其中包括算缗和告缗的制度。

算缗是指按照一定的法则计算罚款的制度。

汉武帝规定,凡是罪犯被判处罚款的,都必须按照规定的算缗标准进行计算,并在罚款之前将计算结果公布于众。

这样可以确保罚款的公正和透明。

告缗是指公开揭发罪犯行为并举报罪行的制度。

汉武帝规定,凡是有人揭发罪犯行为,并且能够提供有力证据,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奖金或赏赐。

这样可以激励人民积极揭发罪行,维护社会治安。

这两项制度的出现,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的司法制度和社会治安维护奠定了基础。

算缗(mín)令和告缗令

算缗(mín)令和告缗令

算缗(mín)令和告缗令算缗(mín)令和告缗令——绝对的祸国殃民(2012-03-02 09:11:27)转载▼标签:文化这个"缗"字,一看就跟绳子有点关系。

汉朝时人们习惯把一千文钱串在一起,称为一缗,算是面值比较大的货币了。

而"算"呢,其实也是货币单位,是一百二十文钱。

所谓"算缗",是针对商家的税收法令,规定价值二缗的货物要上缴一算的税;小手工业者的产品税收减半,每四缗收一算;农民不用缴这个税。

虽然是对货物征税,但那个时候做生意的少,商品竞争不激烈,很少出现货物积压卖不出去的情况,其实也基本等同于对收入征税。

你仔细算一下,二缗交一算的税,120除以2000,才6%而已。

好低的个人所得税啊!看到有人说武帝算缗令是横征暴敛、迫害商人,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但是人有一个很有趣的心理。

自己本来没有的东西,如果没得到,往往可以接受;可自己本来拥有的东西,如果失去了,却很难接受。

比方说一个人错过了一个可以赚到一千块钱的机会,可惜固然是可惜,但想想也就过去了;可他要是平白丢了一千块钱,可就心痛得很了。

那个时候的汉朝商人就是这样子的。

对于平白多出的6%的税,他们感觉到很难忍受。

听到这个法令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琢磨怎样偷税漏税。

史书上清楚的记录下了几个字:"富豪皆争匿财"。

商人总是爱财的,为了守住自己的财产,甚至有些时候表现得很狡猾,他们可不愿意这么乖乖地交税。

然而可悲的是,他们遇上了更加狡猾的对手,发明算缗、告缗的那个人——张汤。

在历史上,张汤通常都是以酷吏的形象出现的。

司马迁写《史记》,就把他归入《酷吏列传》里头去了。

可司马迁先生也明确地写了,张汤向汉武帝奏事,动不动一谈就谈到天黑,谈得汉武帝时常忘了吃饭。

到后来,有段时间干脆"天下事皆决于汤",那是真正的权倾朝野。

张汤生病,汉武帝都会亲自到他家中去探病。

算缗告缗名词解释

算缗告缗名词解释

算缗告缗名词解释
算缗告缗的解释:算缗告缗是西汉武帝时封建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缗,本意是穿铜钱的绳子,后来就成为了货币单位,一缗钱就是一贯,一千钱。

而一算也是个单位,为一百二十钱。

所以算缗告缗是写在脸上的经济政策。

算缗的出现,是和当时汉武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有直接关系。

算缗告缗的影响:
算缗告缗令的实施,既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有效措施,又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国家扩充了公田,使国家从中获得了可观的田租收入。

也应该看到,算缗告缗扩大化,伤及中小地主和一般商人。

导致“民如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业”等副作用。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即在告缗令实施五年之后,就由桑弘羊建议停止告缗。

汉武帝历史成就记载

汉武帝历史成就记载

汉武帝历史成就记载汉武帝用人标准是惟才是举,其在位期间曾于元光元年及元封五年两次颁布求贤诏。

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汉武帝历史成就记载,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汉武帝人物简介刘彻(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

他十六岁即位,政治上,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抑制商贾。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但他崇信方术,兼以穷兵黩武,晚年爆发巫蛊之祸。

公元前87年驾崩,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汉武帝历史记载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前156年)【而据《史记》《汉书》的后妃传记载,汉武帝生于汉文帝后七年(前157年)】。

母王氏,汉景帝中子。

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

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汉景帝后,汉景帝说:“此贵征也。

”刘彻还未出生,他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

汉景帝即位后,刘彻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儿子。

刘彻初名彘,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

三岁时,景帝抱于膝上,试问刘彘:“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

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

”刘彘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

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

景帝深感诧异。

刘彘“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

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刘彘名“彻”。

“彻”字表示充满智慧,达到圣德的要求。

前元四年(前153年),刘彻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

同年,景帝的长子、他的异母长兄刘荣获封为太子。

前元六年(前151年)秋九月,无子无宠的薄皇后被废。

第二年(前150年)春正月,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夏四月乙巳,其母王氏被立为皇后,丁巳,刘彻被立为太子。

他成为太子与其母孝景王皇后和其姑母馆陶公主刘嫖有很大关系。

刘嫖许诺将她的女儿陈氏嫁给当时四岁(古代按虚岁计算)的胶东王刘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时期算缗告缗政策考述[摘要]本文从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算缗告缗政策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经济表象下的政治原因,汉武帝通过经济手段达到加强了中央集权、扫除地方势力、打击豪强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汉武帝;财产税;压制豪强算缗、告缗是汉武帝时期实施的一种针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税收政策。

商税在高帝时曾实行过,惠帝时一度废除,武帝元光六年,开始对商人征收车船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颁布实施算缗、告缗令,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算缗政策是历代统治者重农贱商思想的体现,之所以在汉武帝时得到最广泛、最严厉地推行,虽然有当时经济窘境的原因,但其政治目的却更为明显,就是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所采取的政治行动。

一、时代背景1. 历代统治者重农轻商的统治思想的体现和延续;士农工商,商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一向很低,被自命清高的士人所不耻,也被大多数其他阶层的人所不耻。

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联的,重农思想源远流长,其萌芽于上古传说,形成并巩固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家的经济思想中,在其后古代漫长的岁月中,重农思想一直占据支配地位,以农为本,一切围绕农事治国,成为历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奉行不替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治统治思想。

贱商重农同样是汉朝统治者的基本政策,《汉书·食货志》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说明贱商重农不仅是普遍思想,而且形成“法律”政策了。

为什么历代统治者如此轻视商人呢,《汉书·食货志》说商人“男不耕耘,女不蚕织”却“衣必文采,食必梁肉”,而且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认定行商者都是不劳而获的人,其富裕的生活都是兼并农人所得。

2. 商人、高利贷者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汉书·食货志》曾举农人例进行分析,说一个五口之家,需要承担服役的不下两人,其耕种所得,除去赋役及“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已所剩无几,再一遇天灾人祸就得卖田卖地卖儿卖女,而商人和高利贷者,却乘机囤积货物、抬高物价,大放高利贷,牟取暴利,在农人摇摇欲坠的生活中又吹了最后一口气,将农人逼上绝路。

“高利贷是破坏农民纳税能力的最敏捷最残酷的手段”,所以汉代法律对高利贷是有限制的,如旁光侯殷、多陵侯訢都因贷息过律被免侯爵。

统治者有意淡化苛政和赋税劳役是农人生活窘迫的根本原因,无视商业行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强调高利贷者利用天灾人祸,放贷谋取暴利,兼并农民的房宅土地以及子女,才是农人丧失土地、被迫流亡的原因,其实是为打击商贾找了一个借口。

言外之意是农人是国家的,所以只能由国家进行剥削和榨取,而这些商人和高利贷者却轻而易举的获得了高额利益,“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享乐却与封君一样,过着富裕奢侈的生活,这被称作“素封”,而“素封”的发达是以封君利益为牺牲的,当然是不被统治者所容忍的。

3.豪强地主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央集权统治造成威胁;豪强地主自高祖时就受到保护,刘邦是以起义者的身份夺取政权的,他想要得到大小贵族和封建地主的支持和认可,所以必需要给他们足够的的地位和利益,虽然西汉建立后逐渐通过分封子孙为王的方式加强刘姓统治,但对那些势力贵族和封建大地主一直不敢过于打压,到武帝时已经历六朝,他们的经济及政治势力越发强大,已经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必须要加以致命打击。

商人与豪强地主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些地主积累一定的资本后经营货物成为商人,有些商人获取利润后购买土地成为地主,二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身份也往往难以明确区分。

虽然商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但商人往往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商人一旦拥有了财富,就不满足自己的地位,他们就会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捐买官爵,或者结交、扶植权贵,这一切都对汉家刘姓统治者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他们占有大量财物、土地和人口,更为统治者所痛恨和难以容忍的。

4.由于连年战争、灾荒以及加强边疆治理造成财政匮乏;汉武帝时期,对胡人和匈奴发动连年战争,“数万骑击匈奴”;“伐胡,盛养马,马之往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并且对“胡降者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加上对有战功者的赏赐,都不是一笔小数字,由于财政紧张,还出现拖欠军饷的现象,这对于当时军事不断的情况,绝对是严重甚至是危险的事情。

又动辄数万人之力治理黄河,还往往“历二三期而功未就,费亦各以巨万十数”;为加强对两粤和巴蜀等周边地区的统治,还常召数万人修筑开往这些地区的道路。

以上这些严酷的现实,加剧了汉王朝经济危机,统治者急需大量钱物予以解决。

当时国家缺钱到什么程度了呢,《汉书·食货志》说连皇帝都“损膳,解乘輿驷,出御府禁藏以澹之。

”甚至到了卖官鬻爵以及交钱赎罪的地步。

国家财政到了需要皇帝节衣缩食的地步,而面对如此天灾人祸,富商贾们却“或墆财役贫,转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这时候不向他们这些有钱人下手才是怪事,也正是这个是最迫切的现实原因,才促使在高帝时曾实行过、惠帝时废除的商税政策得以最广泛、最严厉地推行。

二、内容及实施1.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颁布实施算缗、告缗令。

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规定商人财产每2000钱,抽税一算;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每4000钱,抽税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者,每辆抽税一算;商人的车则征收两算;船五丈以上者,每船抽税一算。

轺车者,小车也,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具,竟然也算在抽税之列,车船是商人行商运货的主要交通工具,普通人家有一二已经不错了,此一项明显就是专为商人设立的,这从抽税额是其他行业的两倍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同时重申,只要一人有市籍,其本人和家属都不得占有土地,违者没收。

2.由于有隐匿或虚报的现象发生,元鼎三年(前114年)又发布“告缗令”,对于那些隐瞒不报或者没有实报者,鼓励知情者揭发,称作“告缗”。

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发者的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奖励给告发者被没收财产的一半。

同时任用酷吏负责告缗工作,对商贾巨富进行残酷打击。

杨可主管告缗事物时,告缗之风,在全国盛行。

告缗运动使缗钱税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是课税范围由原先以现钱和车船为主扩大到包括田宅、畜产、奴婢在内的一切财产,将全部财产均按一定价格折合成现钱以充作纳税基数;二是课税对象由初时“只为商贾居货者设”,扩大到“凡民有蓄积者,皆为有司所隐度矣,不但商贾末作也。

”将课税对象扩大化,直指占有大量财物和土地的豪强地主。

因为有没收财产一半的奖励政策,使得告缗成风,不但相互间进行告发,甚至出现诬告现象,整个社会直接乱成一团,而统治者乐得其所,成为真正的获益者。

三、效果及历史意义1.首先是直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汉书·食货志》载“ 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宅亦如之。

”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暂时缓解了因战争和奢侈浪费造成的财政困难。

由于战争、灾荒等各种原因,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十分拮据的地步了,在这种情况之下,通过打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所得,对当时的经济破落状况起到了一定缓解作用。

2.解放大量奴婢和依附人口,使之成为国家税户。

《汉书·食货志》载得“奴婢以千万数”,而这些数以千万的人口重新成为国家的劳动人口,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国家,劳动人口对农业经济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数以千万计的人口加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去,既解决了这些人的土地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又增加了国家税户。

换句话说,因为破产,沦为私家佃户,遭受商人及大地主盘剥的农民们,又直接回到了国家的掌控之中,由国家来进行盘剥了。

3.随着大量商人的破产,与之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政治势力也大大削弱了。

由于国家鼓励人们相互之间检举揭发,并且给告发者被没收财产一半的奖励,此法一行,告缗成风。

《汉书·食货志》记载“中家以上大氐(抵)遇告。

……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

”拥有中等财产以上的商贾大多被罚没至破产,这是何等惊人啊,这些商人富贾所遭受的打击是何等致命,而这也正是汉武帝的本意。

算缗、告缗政策与均输平准、盐铁酒官营等一样,是汉武帝所实施的一系列针对商人的经济政策中的一项,都是为了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垄断市场为目的的,其中尤以算缗告缗政策最为直接和明显,但它更具明显的政治目的,它对商人富贾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这项政策本身就是针对商人和与商人有密切关系的豪强地主的,汉武帝希望通过这个严厉的经济手段,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当时国内的经济困境,最主要的是借此打击豪强地主,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为刘氏江山长久之计考虑,而这,才应该是它真正的目的。

四、重农轻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重农轻商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将农业作为治国之本,其治国理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首的领导人就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并将其作为巩固民主政权、富国强民的基本思想。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所以说,重农轻商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并且也深深影响着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针和决策。

[参考文献]1. 《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96.52. 《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96.53. 《西汉经济史》商务印书馆陶希圣 1931.84. 《毛泽东选集》5. 《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新发展》.易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