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第一,毛泽东率先提出以苏为鉴,且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书本P89)《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道路。
(书本P90)第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学说和解决方针。
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书本P92)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因此要求各级党委要抓住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书本P93)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提出,在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在科学文化领域,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书本P94)第三,毛泽东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化道路。
(书本P96)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名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等等。
第三专题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专题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江泽民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面对建国初期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毛泽东和党中央从中国国情出发,带领全党认真实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
1953年6月,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制定了以“一化三改造”为中心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到1956年底,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些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从此,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一、新中国的成立与执政党地位的确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与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变成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极其错综复杂的。
在国际上,新中国的成立,得到苏联、东欧与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以及一些民族独立国家的承认、同情和支持,这有利于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不但坚持敌视和拒不承认新中国的立场,还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我国,阻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企图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我国并支持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破坏和捣乱,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这是新中国来自外部的主要威胁。
在国内,解放战争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人民盼望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这是当时形势的主流。
但是,还有许多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就,也产生了一些失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把它当作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寻找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只有弄清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的寻找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来。
因而,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毛泽东等人的探索是以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为起始的。
在探索实践中,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和主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探索者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有过成功,也发生了严重失误。
这一探索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探索陷入歧途的阶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和理论成果(难点)1、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1956年,国内外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为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①从国内情况看,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但是,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中,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怎么搞,这是整个国际共运中尚未很好地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方式方法上,毛泽东等人大胆地创造性地开拓出了一条带有中国色彩的成功的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引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实践的结果。
这一知识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深化。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紧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核心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性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理和方法。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特点与实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内容:一、探索的历程二、探索的初步成果三、探索发生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教学重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中的经验教训教学内容: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全新课题;(2)苏联模式暴露出学多弊端,党已经开始觉察到;(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以苏为鉴】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它们依次是:(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其中,前五种关系主要涉及经济建设的问题,后五种关系主要是如何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指出: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和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照抄照搬;(2)对外国资产阶级地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要进行抵制和批判;(3)学习外国要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学习外国的目的是为了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显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已经阐明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956年9月召开。
(1)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政治形势,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大会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大会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展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
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 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一)破坏及影响:
1、直接损失5000亿元; 2、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3、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 机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实行改革开放
(三)意义 伟大转折: “ 1决3转2新”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 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 发展缓慢。 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人口总数80%,农业不发展, 农村就不稳定。 ③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根本条件。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内 容:一化三改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
过渡的含义:
①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 地位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②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半殖半封社会Βιβλιοθήκη 社会主义社会1840
①内容(一化三改):
1949 1956
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主
体”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变革生产关系)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摘要】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道路,强调工业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
他还提倡人民公社化运动,通过这一运动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他的实践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思想、指导、农业、工业化、人民公社、阶级斗争、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重要意义1. 引言1.1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程。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和思想理论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他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道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他提倡人民公社化运动,通过实行集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的集体化和社会化。
毛泽东还重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手段,还需要加强对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他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的方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 正文2.1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作用毛泽东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强调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辟蹊径。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剥削和压迫的旧中国解放出来,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紧密围绕着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军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
在经济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集中体现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经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经济体制相对不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发展,逐渐实现工业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在政治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体现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行人民民主,通过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民主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化保障,为人民提供了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的机会。
同时,也不断加强法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文化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包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问题,还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卫生事业、体育事业等,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军事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坚持人民军队的建设。
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启示篇 1、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 2、马列主义理论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学 习外国长处,但不能照搬外国模式。要依据中国国情,实 事求是,积极进取,锐意创新。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辛,要艰苦奋斗,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5、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6、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党, 又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错误的党。 7、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巨的、复杂的、 曲折的。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持不懈地探 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成就篇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虽然出现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 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但是,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 如:香港、澳门回归;申奥成功;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嫦娥一 号;大庆油田的建成;APEC会议;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颁布 《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下面我们归纳一下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 成过程 1、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 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将从中国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历史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秉持着自己的独特的治理理念和模式,这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和社会问题。
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革命、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革命措施,成功地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
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
经过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开放措施,中国逐渐走上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以农村经济的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还通过引进外资、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经济特区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始终坚持发展以人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中国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改善民生措施和扶贫攻坚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推动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坚持了政治稳定的原则,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国家法治等举措,确保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历史背景下,通过改革开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中国走向主义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中国走向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和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走向主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坚持高度集中统一领导,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经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经济建设。
中国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实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全面发展,积极引导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和实施。
2. 政治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是以人民民主为根本,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加强党的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加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3. 文化建设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4. 社会建设中国积极推进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权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二、中国走向主义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和长期奋斗目标,通过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走向主义是党和人民无数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的结果。
1. 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实践探索,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也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 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请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实施:安徽、四川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产 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初见成效。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迅速推广。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 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 (3)内容: ①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②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返回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 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 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2.(2018·绍兴学考诊断)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毛泽东曾说:“一个 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说
这话最有可能是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沈飞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一)建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二)“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1、依据 2、主要任务 3、主要成就 (1)工业化 (2)社会主义改造 概况: 影响: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949—1957)
(一)曲折前进的十年(1956—1966) 1、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1956) (1)背景 (2)内容 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当前主要任务: 制定了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3)意义
第 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建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原因 (1)落后的农业国; (2)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2、表现 (1)在中共领导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 国民经济; (2)进行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力,为工业 化准备条件。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949—1957)
D
(2014·课标)“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 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 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 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2014·安徽文综)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 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 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 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 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 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949—1957)
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在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各种社会矛盾丛生。
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目标,中国领导层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背景与挑战中国建国时期,国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与殖民统治,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几乎一片废墟。
同时,社会阶级矛盾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严峻问题。
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形成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他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的特点与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社会主义化中国建国初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劳动群体。
为了解决农民问题,中国探索出农村社会主义化的道路。
这一道路以土地改革为基础,通过农业合作化和农业集体化,使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提高。
四、工业发展的探索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中国建国后,通过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
中国政府积极引进外资,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提高国家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国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与调整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例如,1956年开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学术界、艺术界进行自由讨论;而后经历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则是相对闭塞的时期。
这些经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六、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注重农业和农民问题的解决;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注重国家宏观调控;中国积极推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注重大众利益。
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与经验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显著成绩。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心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 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知识延伸:全面理解计划经济体制
(2012·天津文综,4)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
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革”十年时
十年时期
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 1953 1954 1956 1958 1961 1966
“
新 中 国 成 立
一 五 ” 计
宪 法 颁 布
划
和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开
三 社大 恢 大 会跃 复 改 主进 国 造 义、 民 完 建人 经 成 设民 济 , 总公 八 进 路社 字 入 线化 方 初 运针 级动 阶和 段
B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1)建立:通 的过 社“ 会一 主五义”计计划划经和济三体大制改。造,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2)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
(3)积极作用:对超集额中 完人成力,、保物证力市、场财稳力定进和行 人国民家的重基点本建需设求,,发促挥进过“重一要五作”用计。划
◆知识延伸: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结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社会主义改造后
经济成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①1949—1956年: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历史条件)●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②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③1966--1976年:“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④1978—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1.背景:经济恢复(土地改革)和政权巩固2.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1956):①过渡时期:半殖半封社会(1840—1949)——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1956—)②内容:一化三改③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④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3.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化建设的开始)⑴一化: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成就、意义p47)⑵三改:1953-1956①内容: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②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私有制变为公有制)③意义:p47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历史上最深远的社会变革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论十大关系》:提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中共八大19561)、背景:①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苏共二十大后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2)、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社会生产力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⑴、指导思想: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⑵、“大跃进”: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⑶、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⑷、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为什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材料一:毛泽东痛切地感到:大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新中国为什么 会选择向苏联学习。
新中国选择向苏联学习,除了两党 两国性质一样,有共同的前途和理想之 外,还有另外一些原因——
经济建设经验相对不足
苏联当时的成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是真诚的、实质的。
2、关于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关于经济所有制结构。毛泽东、刘少 奇、刘伯承。 (2)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毛泽东、陈云。 (3)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设想。 ★这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类同
(1)经验主义。夸大意识和精神的反作用。中国革命是在难以
想像的情况下胜利的。革命与建设不同。如“大跃进”运动。“人有多大 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教条主义。毛泽东曾说:“教条主义连牛粪都不如。”可 自己最后也陷入教条主义泥坑。不切实际地搞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用政治斗争打压反对派。如,“彭德怀反党集团”事件。 (3) :中国经济没有搞上去,政治问题成堆, 人民生活改善不大。
完
三、社会主义主要 矛盾的偏离
1、主要矛盾的偏离。
(1)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 继续革命的理论。十年“文革”。 (2)政治斗争第一,经济建设受到轻视。 重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处于 次要地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 的苗”。
2、主要矛盾偏离与毛大有关系。
毛泽东搞曾坚决反对主观主义
(1)既要搞社会主义,又要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马 恩的一些设想不对,苏联的搞法不对,毛泽东的搞法也不对。 重新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2)既要发展社会主义,又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发展社会 主义。 (3)共产党领导要坚持,又要提高执政能力。资产阶级 执政不可能共同富裕。
2、辩证的方法。
(1)以主要矛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就是 硬道理”,“紧紧扭住这个中心不放”。为了发展,稳定是最大的政 治。 (2)为解决主要矛盾,不搞争论。 4次姓“资”与 姓“社”的争论:第一次,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 二次,1979年党中央决定在福建和广东两省开办“经济特 区”。第三次,关于商品经济。第四次,关于市场经济。 (3)勇于实践,反对急于求成。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著作是()A、《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人民民主专政》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是()A、进一步变革生产关系,以便迅速进入共产主义B、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制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D、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3.5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选择的模式是()A、苏联模式B、欧洲模式C、美国模式D、日本模式4.()正式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强国A、中共七中全会B、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共八大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其关键是()A、加强人民民主专政B、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C、加强党的领导D、发展社会生产力6.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大干快上,超英赶美7.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B、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8.()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陈云9.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A、发展生产B、人民民主专政C、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D、社会主义制度本身10.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健全民主和法制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11.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文化工作基本方针是()A、发展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2.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应该是()A、古为中用,洋为中用B、厚今薄古C、厚古薄今D、中学为主,西学为用二、多项选择题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A、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B、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C、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出发点D、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目的2.毛泽东提出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是()A、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B、发展马列主义理论的需要C、苏共二十大前后,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D、新中国在几年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3.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理论成就有()A、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B、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C、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D、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涉及到的主要方面有()A、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B、经济建设C、经济体制改革D、民主政治建设E、思想文化建设5.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6.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错误有()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B、急于求成,盲目冒进C、不重视发展生产力D、把变革生产关系绝对化,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最主要的关系有()A、重工业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B、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C、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D、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8.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A、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统筹兼顾C、自力更生为主D、争取外援为辅9.毛泽东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中,提出重工业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应该是()A、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B、在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C、三大类别的排序应为重、轻、农D、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三、简答题1.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四、论述题1. 试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2. 如何正确认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同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之间的关系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A4.C5.B6.A7.C8.D9.D 10.B 11.C 12.A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CD3.ABCD4.ABCDE5.BC6.ABCD7.ABCD8.ABCD9.ABD三、简答题1. 答:(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 “文革”中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受挫(1966--1976)
是……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 (3急)结于果求:成19的56情年绪底,完在成合了作生社产的资发料展所上有盲制目的求变多革求快,
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 (4羊)意卖义牛:,不①积标极志生…产…,②甚是至中出国现历破史坏上农最具深的刻现的象变。革
(5)存在的问题: 改造后期,急躁和粗糙(急于求成)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导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①1949—1956年: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历史条件)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
失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的“文革”
教训: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材料一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 问题……农业生产从60年代以来有些年份处 于停滞和徘徊状态。1977年,全国有1.5亿农 村 人 口 的 口 粮 不 足 。1978 年, 全 国有 将近 30%的生产队年人均分配在50元以下。
危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周恩来(71-73)
工农业生产总值
邓小平(73-75)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年代
71年 73年 75年
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
哪些重大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在极“左”思想指导下,1962年萧山全县农村实行“三级(公社、 大队、生产队)所有、 队(生产队)为基础”的生产分配体制,搞平 均主义、“大呼隆”,严重地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部分农民 出工不出力,部分农民出力 而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致使劳动效率 低下,产量不高,农民连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
——《萧山百年百事》 错误: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
当时的“卫星田” 能承受得住一位 小姑娘
1958,甘肃武威, 农场里,几个穿破 棉袄的光腿孩子。
安徽省枞阳县一块号称亩产1.6万斤的“卫星田” 地里的稻子实际上是从各处移栽来的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 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 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 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 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 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 (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个体农业
工商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 商业 个体经济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工农业生产总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年代
71年 73年 75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刮“浮夸风”,和 “共产风”,年平均递增率下降2.7%,在三年调整时期,由于贯 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年平均递增 率又上升到8.6%……
——《萧山乡土史》
9000万吨
大
跃
进
时
期
3000万吨
的
1070万吨
炼
535万吨
钢
指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标
实际上当年合格的钢产量仅800万吨
“大跃进”时的宣传 画
错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规律 危害: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产,影响了人民生活
据查:即使在今天,小麦、早稻亩产最多一千斤左右。
52 57 60
年代
66 71 73 75
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 在这里?
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
(1)内容到:19对 对56资 农年本 业底主 、全义手国工工建商业立业和了改改75造造.6((万形形个式式农、) 政业策生)产合表 (2作)实社质,:入生社产农资户料达所1.有1亿制,的占社农会户主总义数变的革96.3%。但
成就:①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 “一五”计划的执行,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党 的主要任务,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 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改造前:
农业、手工业: 个体私有制
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性质: 社会主义公 有制(集体所有制) 改造后: 途径: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性质: 社会主义公 有制(全民所有制)
途径: 公私合营的国家 资本主义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农村实行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为特征 的人民公社体制……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 材料二 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 干活“大呼隆”,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挫 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弊端 *
1.原因:
经营方式:集体生产
①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