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 》赏析
《许三观卖血记》书评
![《许三观卖血记》书评](https://img.taocdn.com/s3/m/eca1889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8.png)
我还记得《许三观卖血记》我是站着看完的。
这部小说在当年属于畅销书,按惯例书店会把它摆在入门最显目的位置,要是蹲坐个人在那,不像话。
我是花了一周多的中午时间,装作体面的浏览完,很感谢店员的心照不宣。
也是几乎在同一时期,我在报纸上看到河南血灾的报道,这不能说是一个巧合,我想某些讳莫如深的事情似乎在大家的努力下,开始可以拿出来讨论了。
但其实《许三观卖血记》全篇并没有讨论这个话题,它从头到尾只关注两件事:人之所以为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我比较欣赏余华在这部作品里对历史的处理方式,也可能是因为看了太多苦大仇深的所谓“伤痕文学”,不是说怨怼没有意义,但是老像怨妇一样自怨自艾就有点让人厌倦了。
历史始终是回避不了的,包括余华早期的作品和他的那些同伴们的“先锋文学”,都采取了冷静自省的态度,旁观这一场场的历史闹剧,但是他也明白,他接下来需要面对的这批读者,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没有作者想象中的感同身受,所以他在这部作品的处理方式,变成了悬空历史,让那一场场的运动细化到普通人的生活的点滴,让主人公自己口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具体事情和见闻。
这样的处理方式我在另一种艺术媒介上看到过,比如电影《蓝风筝》、《站台》,我想那些影评人有一句评论用来评价这部小说很贴切:一个平民的史诗。
之所以在讨论这两个命题之前先谈历史的处理方式,是因为我觉得历史和阶层与这两个命题的关联有,但并不大。
我理解作者认可的“人”有两个特性:有欲望、有恻隐之心。
卖血的逻辑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生命的一个隐喻。
许三观前面几次卖血不是为了性欲就是为了食欲,更甚为了生存欲,有欲望所以有了一切是非善恶,所以才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的世界。
许三观后几次的卖血都是为了一个恻隐之心,物伤其类也罢,一路卖血拼命救助孩子(其实是不是他的并不重要)也罢,无非求一个心安——不能忍受他人痛苦。
正是这一点恻隐之心才把人跟其他物种的弱肉强食区分出来。
叔本华在讨论自由与道德的关系时分析过人的动机有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他人快乐。
主人公的人生哲学《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
![主人公的人生哲学《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936a04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f.png)
主人公的人生哲学《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主人公许三观的血泪奋斗,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艰难与不公。
作为一部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品,小说深刻体现了主人公的人生哲学,呼唤着我们对于生命与尊严的思考。
首先,许三观这个角色在这部作品中承载着作者对于“活着”的思考。
整个故事中,许三观通过卖血为生,艰难度日,但他对于生命的态度却从未动摇。
他坚信每一滴血都有价值,每一份生命都值得尊重。
这种坚定的人生哲学让我们深思,每个人的生命都应得到重视,无论贫富贵贱,生命的平等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其次,小说通过许三观的遭遇,引发了我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
在小说中,许三观在卖血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不公,但他始终坚信努力付出会有回报,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
这让我们思考,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应该如何缩小?如何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同时,许三观的人生哲学也体现在他对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上。
他一直保持着善良和真诚的心,以真心对待身边的人,与人为善。
小说中的许三观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了身边的人,他的善良得到了回报,这点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建立?善待他人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善意回馈?最后,小说通过许三观的思考,还引发了我们对于幸福的思索。
在生活的艰辛中,许三观依然保持着对于幸福的追求。
他虽然生活简单,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
这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否与物质拥有有关?如何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通过《许三观卖血记》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余华对于生命、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和幸福等方面的思考。
作为读者,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来进行思考,思考人生的哲学问题,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
只有不断思考,不断追求,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意义。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cdaa07915f804d2b16c13a.png)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将1948至1988年的时代大历史悬置,关注的是许三观的个人小历史,以一种“小民视角”去折射时代巨变的光辉。
“小民”是指这样一群人:“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头脑简单,虽然他睡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没有梦想。
”总之,他们是一群“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他们对时代历史的感知,也有世俗的烟火气息在里面。
这种“小民视角”在文本的表层首先表现在叙事立场上“,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他们有自己的声音,同时余华也放弃了全知全能的姿态“,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
书中总是力避叙述话语,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话语推动情节的发展,“许三观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他们说”,总是他们先看到再说出,然后我们才能了解到,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是“无所事事”的,小民的声音掩盖了叙述话语。
其次在文本内容上,“大历史”一经日常生活过滤、折射,已经蜕变为一种很情境化的东西,它关注的是个体命运的变迁。
从许三观的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已经被淡化为背景的宏观历史,“今年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此前,许三观的生活始终游离于时代之外,他个人成长、婚恋的小历史占据文本前台,从此时“小历史”和“大历史”开始合流。
但是“小历史”依然有自己的声音,那一句“我现在是丝厂的炼钢工许三观”,直指历史,闪烁着民间的智慧光芒。
面对底层小民的生存状态,余华也一改往日冷峻的笔调,从人性之恶的汪洋肆虐中走出来,而关注起日常生活中那些温情的细节。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是作为小民们“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而出现,他调侃他们,也理解他们,鼓舞他们也批判他们,而不再像《现实一种》之类作品中毫不动容地分崩离析着人和人性。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0a6003caaedd3383c4d3eb.png)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小说最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许三观卖血记中对对爱情与亲情的描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经降至感情的冰点. 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
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
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
”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
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
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子再活一次。
”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二次血第一次:因为乡里人的话好奇而去卖血,娶了许玉兰第二次:为了给被大儿子一乐打破头的方铁匠的儿子赔偿去卖血(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是何小勇强奸许玉兰有的)第三次:为了给和自己有过一场交欢摔断了腿的林芬芳买补品去卖血第四次:人民公社以后,三年灾荒为了让家人吃顿饱饭去卖血第五次:为了让一乐在乡下过得好些能早点回城去卖血第六次:为了请二乐的生产队队长吃饭去卖血第七~十一次:为了给得了肺炎的一乐治病,在一个月左右卖了五次血第十二次:他老了忽然有了想卖血的冲动可血头说他太老了,看不上他的血了许三观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底层人民,为了家庭作出了如此牺牲,甚至为了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是他男人尊严耻辱的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的卖血救他,也许余华想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凡但伟大的男人,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大作为,可为了家庭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血;生命是平等的,这又或许是余华想表达的另一层意思。
苦难中的坚韧与顽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分析
![苦难中的坚韧与顽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f64fce9ec3d5bbfd0a74f9.png)
承 担的复合体 , 是神义论之后人 义论 的一种人的 自我拯救方
式, 是信仰 与审美逃 遁后 , 现代人 面对死之 畏和生之烦 的一
、
许三观乐观的生存信 仰
服救命 的药剂 ”3 L。在 《 ] 许三 观卖血记 》 中血 缘和家庭构筑
了坚韧赖 以存在 的坚实而强大根基 。表面上看 , 三观的家 许
苦
难 中 的
坚
姜
韧
泳
与
顽
强
余华《 三观 卖血记》 许 分析
( 岗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 , 鹤 黑龙江 鹤 岗 14 0 ) 5 10
摘
要 : 《 三观 卖血记》 作 家余 华 以许 .x不 断重复 卖血的 事件 为 线 索, 现 了 三观 生命苦难 的历 在 许 中, zL . 展 许
血, 我们窥探到 了一种 生 的苦难 与生的辛 酸 。正如法 国《 读
强忽弱地维持下来 , 关键 的原 因就是他对 自己有血可卖 的生 命状态抱有信念 。
书》 杂志评论 的那样 , 许三 观卖血 记》 “ 《 是 一部精 妙绝伦 的 小说 , 是外表朴实简洁 和内涵意 蕴深 远的完 美结合 ”l。在 _
许三观一次次用卖血来缓解苦难对现实人生 的压迫 的同时 , 也真诚地表现出一个平凡 人在 苦难 面前 的坚韧 和顽 强。我 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许三观 的坚韧 和顽强 。
一
二、 血缘和家庭 观念
许三观在 1 次被苦 难驱 使的卖 血行为 中, 2 以无 比的坚
韧 向世界展示 了他的不死 。而他的坚韧是“ 被动承受பைடு நூலகம்主动
21 0 1年 1 1月 第3 0卷第 1 1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79d8d943cfc789eb162dc847.png)
精心创作,质量一流,排版规范,望你认可。
通用精品文稿《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的父亲是一位退休了的外科医生。
多年之前,这位外科医生给余华讲了一个关于“卖血”的故事。
成百上千个人在一位姓李的“血头”的组织下,长途跋涉五百多公里,从浙江一直到江苏。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卖血”。
这样的故事离我们今天已经很遥远了,我们听说过“献血”,但却不知道“卖血”是怎么回事。
于是余华提笔写下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不是为了告诉读到这本书的人什么是“卖血”,而是为了讲述一个“卖血为生”的人——许三观背后的人生故事。
相对于《活着》一书中的福贵,许三观的人生离我们更近,也更加自然和真实。
他是旧时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人民的集体群像映射,他的形象塑造更具普世价值。
当你读到这个形象的时候,你会不假思索地想,我是不是在哪里也认识这么一个许三观。
许三观也有可能不叫“许三观”,他有可能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也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小人物。
作为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人物,许三观的人生面临了诸多的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许三观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卖血,来不断战胜自己人生之中的惊涛骇浪,用自己单薄的力量去化解人生之中不断遭遇的噩运,最后捍卫家庭和幸福的故事。
许三观一生忠厚、善良,亦不乏担当和责任感,但却一生命途多舛。
为了活着而活着,是那个特定年代大部分底层百姓的缩影。
在当时的农村,卖血被当作检验一个男人体质是否强健的标准。
荒诞而落后的乡野理论,影射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活的愚昧无知,以及由于愚昧无知而导致的悲剧性。
对于年轻的许三观而言,生活还没有给他出难题。
出于好奇,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第一次进城卖血,认识了医院里的李血头。
通过卖血,许三观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巨款——三十五块钱,并很快和“油条西施”许玉兰结婚了。
婚后,妻子生了三个儿子,许三观分别给他们取名为一乐、二乐和三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551ded4028915f804dc29a.png)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1960年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起初为医生,后转行写作,被誉为文坛的“鬼才”,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4部,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其中《许三观卖血记》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得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胸章、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读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给人一种绝境中的希望,就如开在悬崖峭壁上的雪莲,在绝境中绽放着人性之美。
它没有《活着》七世轮回的无奈,也没有《第七天》阴阳相隔的造化弄人,更没有《兄弟》中相残的人性之恶,虽然以“卖血”的荒诞入手,但是没有以许三观因卖血死亡的残酷来结束,给人一种活着的希冀。
“卖血”是许三观的救命稻草,是战胜贫穷和困苦的“法宝”,是他的信仰,他总是顶礼膜拜,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他相信通过卖血总能使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化险为夷。
余华没有让他心中的“信仰”坍塌,让“卖血”解决了他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无一例外。
每个人心中都有信仰,信仰是人活下去的信念,如果没有信仰或者信仰坍塌,人就会“奔溃”,就如你信奉的佛,有一天你发现其实是最邪恶的魔。
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在他们那个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娶不到媳妇,不卖血就一位着身子骨不结实。
在这样的氛围的影响下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走上了卖血之路,在卖血之前他们要喝足井水,喝到马上吐为止,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血多一点,卖的钱更多,这透露出农民的愚昧和狡猾,第一次卖血许三观纯粹是为了好奇,卖血后有猪肝可以吃,有黄酒可以喝,这给了许三观卖血的甜头。
许三观和许玉兰结婚后,生了一乐、二乐、三乐三个儿子,尽管一乐是何小勇的,在一乐把方铁匠儿子的头打破后,面对何小勇的置之不理和方铁匠绝情的抄家后,许三观想起了他的救命稻草——卖血。
《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https://img.taocdn.com/s3/m/b5411167ed630b1c59eeb5f1.png)
龙源期刊网
《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
来源:《广东教学·初中语文》2017年第05期
【作者介绍】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
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以下是他获得的一些奖项: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2005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获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作品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主人公许三观饱经沧桑、坎坷一辈子,为了生计,以卖血养活了整个家。
刚开始的他,是个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干劲的年轻小伙,渐渐地,生活、责任成了他活下去的动力。
他拼命工作,艰难地维持一个家,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卖血来支撑自己的家庭,这既是他作为男人的责任,又是人生的一种无奈。
【推荐词】
人活一世不是为了能活得多么精彩,而是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这本书讲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主人公许三观被周围生活不断地压迫,为了生活,不得不拼命地工作,最后只能用卖血来维持。
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
我佩服许三观的坚持,也佩服他的隐忍。
也许,你也曾被生活磨光了你所有的斗志,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吧,许三观他会用一种淳朴的方式告诉你:即便再坎坷,也不会有过不去的坎。
余华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0cb878227916888586d732.png)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读完书名大家应该也了解不少吧!对了,这本书主要写了许三观卖血。
但是这本书是充满父爱的一本书,也许大家会认为这很平常。
因为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但是你们见过这么一位父亲吗?一位为了不是亲生儿子“卖命”的父亲;一位为了儿子而受尽折磨的父亲;一位意志坚强的父亲……人心是可以被打动的,世上没有铁打的心!当许三观发现大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时,他非常愤怒。
因为她觉得她像个傻子一样,为别人养了十多年的孩子。
于是他决定将大乐送还给亲生父亲,可大乐的母亲万般不愿,当然大乐也不愿。
因为他已经认定许三观是他的父亲。
许三观无可奈何,但他暗暗决定,不能对大乐好。
于是他便一次次冷落大乐,但大乐却仍不变心。
时间慢慢过去了,他们却迎来了灾难—闹粮。
但是他们还是熬了过去,过去后许三观又去卖血了。
因为他想让他家人去吃一顿好的,但他唯独留下了大乐。
给他一块钱,让他去买红薯吃。
但是小小的红薯并不能满足大乐的肚子,只好静静的坐在门槛上等待父母。
当他们回来时,已经夜深了,大乐看着他们有说有笑。
顿时说不出话来,二乐对大人说:“哥你的红薯好吃吗?”许三观什么也没说他们四人进去了。
唯独大乐,大乐一直向前走。
越走越远,越走越黑。
正在另一方许三观在睡觉。
大乐的母亲着急,他求许三观去找大乐。
许三观气冲冲的去了,当找到大乐时,怒火已收到心头。
他走到大乐前面,大乐不理他。
只是边走边喊:“谁给我买一碗面,我就是他儿子!”许三观大喊:“你别回来了。
”大乐一直向前走,许三观这时不禁一震,心想:“这小兔崽子!”便跑向大乐,板着脸说:“回家!”于是便蹲下身子,把大乐背了起来。
一分一秒过去了,大乐说:“这不是回去的路。
”许三观告诉他,带他去吃面。
也因为这件事,许三观下定了决心。
有一次他在大众面前,用刀划开了脸。
庄严地对大家说:“下次谁要是说大乐不是我儿子,我就拿刀子和他对着干。
”转身便拉大乐走了……父爱,比天大地大!几十年过去了,许三观的几个儿子都有了各自的生活。
幽默与沉思《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风格
![幽默与沉思《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3360b0e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1.png)
幽默与沉思《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风格《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一部小说作品,以幽默与沉思的文学风格著称。
本文将从情节、语言与描写、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这部小说的文学风格。
首先,小说的情节设计以幽默和讽刺为主要元素。
通过描写主人公许三观卖血为生的经历,余华通过幽默的笔调展示了社会的冷酷与人性的无奈。
在许三观卖血的过程中,小说运用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情节,例如许三观与其他卖血的人拼命比赛的场景、他被捐献的鸡血炒饭等等。
这些情节让读者在笑声中体验到了许三观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也唤起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其次,小说的语言与描写手法独具特色。
余华通过简练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用独特的幽默表达出来。
他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和嘲讽的修辞手法,使得小说中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还通过描写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许三观乐观向上的心态、他与妻子之间的亲情等。
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读者对人物的形象感知,更使得故事更加贴近现实。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幽默与沉思的体现。
主人公许三观作为一个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人物,他独特的幽默风格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尽管生活给予他许多困境,但他始终充满希望。
与之相对应的是小说中其他的人物形象,如妻子银兰的乐观和坚强、许三观的好友比尔·盖茨的冷静和睿智。
这些角色在小说中不仅展示了各自的特点,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总之,《许三观卖血记》以幽默与沉思的文学风格打动了无数读者。
小说通过幽默而讽刺的情节设计、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写以及独特而深刻的人物刻画,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人性和社会现实。
这种幽默风格与深刻内涵的结合,使得《许三观卖血记》成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
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963569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2.png)
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思考而著称。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两部作品让读者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现了人类不屈的生命力量。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小说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开始,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
福贵在家族的压迫和外部的动荡中苟延残喘,经历了家庭的破裂、饥饿、苦难和生死离别等一切困境,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小说中,福贵一再遭受挫折和折磨,但他坚持不懈地为生命的延续而战斗,无论是销售自己的牲畜还是吃下疯牛病牛肉,他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保持了对生存的渴望。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能在绝境中寻找生活的希望。
《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让人震撼的作品,它通过许三观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革结束后的艰难岁月里,一位老少爷们为了给儿子治病而卖血的故事。
许三观是一个乐观坚强、善良正直的人,他拥有顽强的生命力量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许三观千方百计地为了儿子的生活费用而卖血,无论是经历身体上的疼痛,还是面对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他都选择顽强地生存下去。
小说通过描写许三观的艰辛经历和面对困境时的乐观积极态度,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这两部小说都展现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奇迹,表达了对生活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它们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同时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通过福贵和许三观的命运,余华关注了在社会风暴中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经受着种种磨难却坚强不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歌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余华的这两部小说,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伟大。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鉴赏欣赏余华小说代表作小说的人物形象豆腐西施许玉兰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鉴赏欣赏余华小说代表作小说的人物形象豆腐西施许玉兰](https://img.taocdn.com/s3/m/8008f44658fb770bf78a55ad.png)
《许三观卖血记》赏析初识余华的作品是在高中,因为那时候余华的作品能够满足我们心中对往事的好奇,无论是《活着》还是今天的赏析题目《许三观卖血记》都是发生在六七十年的背景下,客观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意义深刻且又富含哲理的历史画卷。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他娴熟的笔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但却又十分真实的故事,发人深省。
《许三观卖血记不管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从各个部分来看都是一部十分完美的小说,它不失为中国现实小说的代表作。
首先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来说,本部小说主人公就是许三观,作者用大篇笔墨来刻画了主人公许三观的人物生平,从幼年生活状况一直写到他的老年老年生活状况。
主人公许三观是一个孤儿,父母早亡,他在他爷爷和四叔的照顾下才得以长大成人。
作者写这些人物背景主要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做下铺垫。
也许正因为小时候的影响,成年后的许三观性格中就多了些懦弱少了些坚强。
成年后的许三观为了养活家人和自己,不得不去当地的一个丝厂做一个廉价的送茧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血汗来维持家庭的运转。
从这个方面来看许三观这个人物形象可以反映出许三观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可是在那个动乱的岁月和年代里,他的这份工作根本不能够让自己的家庭吃饱甚至一星点温饱,为了让家庭和自己活下去,他选择了一种在我们看来无奈又极端的方式——卖血,用自己的血来维持生计。
从这个方面来看,刻画了许三观这个形象的内心的无奈何对世事弄人的一种妥协。
许三观为了娶“豆腐西施”许玉兰时,他用自己的幽默和睿智博得许玉兰父亲的欢心,因为许玉兰父亲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
于是许三观就笑着对许父说:“你如果把你的女儿嫁给我有很大好处,你女儿姓许,而我也姓许,嫁给我后也等于你们许家也有后了,这和倒插门一个样呀”。
听了他的话,许父欣然答应了这门婚事,因此许三多也得以娶得有名的“豆腐西施”许玉兰。
从这个方面来说,许三观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非常幽默和睿智。
当许三观得知自己的妻子对自己不忠,而且自己一直疼爱有加的大儿子一乐竟然不是自己亲生的而是何小勇的儿子后,勃然大怒,与往日的性格和个性都一反常态,他不在对许玉兰言听计从,也不再关心一乐。
赏析《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中的坚韧与顽强
![赏析《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中的坚韧与顽强](https://img.taocdn.com/s3/m/ac95172369eae009581becfb.png)
40赏析《许三观卖血记》——苦难中的坚韧与顽强罗雯轩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摘要:《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作家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在文中刻画了一群在苦难中不断挣扎却不自知的人,许三观在与苦难进行一次次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坚韧与顽强的精神。
本文通过分析许三观卖血的前因后果,阐述许三观如何与现实的虚假平等进行抗争,希望帮助高中生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看清社会与人性。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苦难;坚韧顽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一篇揭露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的小说,苦难是小说的主题,是余华为了透视人性和社会所营造出的特定环境。
小说的叙述时间囊括了许三观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许三观以卖血解决生活困境的行为让我们窥探到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也表现出普通人在面对生活困苦时的坚韧与顽强。
一、生存信仰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小说中讲述了许三观从青年到老年共四十年的人生经历。
纵观全文,每次许三观遇到生活困境时,都会去卖一次血,以此换来足以对抗苦难的金钱,他靠卖血度过了生活的一个个苦难,从另一方面来讲,许三观的这种行为就是以命换钱。
许三观全文一共卖了12次血,第一次卖血只是因为好奇,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结实,但在尝到卖血的甜头之后,他逐渐将卖血作为一种骄傲,正如小说中许三观在向别人传授卖血之道时自己所说的“卖了血身体弱了吗,没有,为什么?这是老天爷赏我的,我就是天天卖血也死不了。
我身上的血就是一棵摇钱树,这棵摇钱树就是老天爷给我的。
”[1]从许三观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已经将卖血当成了一种生存信仰,正因为有着这种卖血求生的信仰支撑他,才让他坚持卖血四十年不动摇,将自己笼罩在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幸福中。
二、血缘与家庭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缘与家庭为许三观构筑了坚实而强大的生存基础。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许三观的家庭是靠着他卖血才得以构筑,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着家庭和血缘的牵绊,许三观才能完成自我拯救,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的抗争精神。
文中描述大儿子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但是许三观却肯多次卖血救他性命,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许三观为了不让方铁匠拉走家里的东西,不得已去卖血,这是他第二次卖血;当许三观得知在乡下当知青的一乐病了,许三观进行了第五次卖血;后来一乐病重,许三观在借钱无果后,只能先让妻子许玉兰带着一乐去上海,而他自己则设计好前往上海的路线,“一路卖着血去上海”,这一路上频繁的卖血行为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但是他仍就没有放弃利用卖血换钱的想法。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生存哲学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生存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2e11ffe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5.png)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生存哲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解读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深入探究作者余华的生存哲学。
余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人性画卷,展现了人在极端困境下如何坚韧地生存,如何面对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
本文将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余华如何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他对生存哲学的深刻理解。
通过解读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余华对于生命、命运、人性等问题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如何在文学中表达这些观点。
二、余华生存哲学的核心思想余华的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不仅展示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波折,更深刻地揭示了余华独特的生存哲学。
这一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对生命无常、生活苦难的坦然接受,以及在此基础上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余华看来,生活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变故和无法逃避的苦难。
无论是《活着》中的福贵,还是《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他们都身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之中。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余华认为,人们应当学会接受命运的无常,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生活的苦难。
然而,接受命运的无常并不意味着消极地放弃生活。
相反,余华强调,在苦难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生存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活着》中,福贵虽然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和亲人的离世,但他依然坚持活下去,因为他深知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意义。
同样,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通过卖血这一行为,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生存的支持,更在精神上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
余华的生存哲学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上。
他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既有善良和美好,也有丑陋和自私。
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人们往往会展现出不同的人性面貌。
然而,无论人性如何变化,余华都强调人们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
余华的生存哲学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苦难、坦然接受命运无常并在其中寻找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思想。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b033db1a37f111f0855b3b.png)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同样是一个普通人“活着”的故事,相对于《活着》而言,这篇小说留下了更大的叙述空间,它着重表现人物的人性内涵,而不仅仅是命运对人物的压迫。
《许三观卖血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承续了《活着》的基本主题——生命的受难本质。
所不同的是,《活着》里的福贵面对一次次无情的死亡打击仍然要顽强地活下来;而《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鲜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
对许三观来说,他对付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卖血”,但每一次卖血在余华笔下却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内涵。
血在中国人的生存观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血与生命几乎处于等同地位,本质上,血是“生命之源”,但许三观恰恰以对“生命”的出卖完成了对于生命的拯救和尊重。
许三观共有十二次卖血经历,除了开始和结尾的两次外,在剩余的十次卖血过程中,有七次是为了一乐,一次是为了二乐,一次是为了私情,一次是为了全家,其卖血的结果,也都基本上达到了许三观的预期效果。
他的血越卖越淡,但他的生命力却越来越强盛,他的血是为家庭、为子女、为妻子而卖的,他的生命自然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延续。
小说的关键在于,许三观先后用七次卖血来拯救一乐,但一乐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妻子与别人的私生子。
在中国这个非常传统的国家里,妻子的背叛使丈夫丧失了男人做人的尊严,在道德观念的驱使下,许三观决心用自己的鲜血供养“别人的儿子”,显然需要经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承受内心的巨大煎熬。
许三观的卖血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他的血也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商品的血”,卖血与施爱的过程超越了父与子的伦理范畴。
在这种伦理冲突中,许三观仍选择了为一乐卖血,足以体现了伦理温情的力量。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二)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
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
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
——王安忆《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https://img.taocdn.com/s3/m/6b9d36e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1.png)
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部代表作品。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贫穷家庭的生活,描绘了社会变革时期普通人生存的艰辛。
本篇论文将从文学形式、叙事策略、社会批判等方面分析该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文学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以许三观这个普通人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生动细致的叙述和细心构筑的历史背景,呈现出一个社会变革时期家庭的兴衰史。
作者将许三观“卖血”这一特殊经历作为小说的主线,通过这一经历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弊端,以及普通人在改革开放中的生存状态。
二、叙事策略余华采用了一个“半自传”的写作方式,通过跟随许三观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
这样的叙事方式有利于增强小说的现实感和生命力。
同时,作者在描写事件和人物时采用了“冷静”的策略,避免过多情感化的描写和煽情语言的运用,让读者在冷静的氛围之中充分感受到小说传达的信息。
三、社会批判小说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评。
它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较大缺陷,而且对人性的深层次的探讨也非常成功。
例如,作者对许三观的家庭生活进行了细循环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这个家庭的贫穷和苦难。
这种深度描写和细节入微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情感上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综上所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通过紧密的文学构造、不失冷静的叙事策略和深入的社会批判方法,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缺陷,深刻反思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冷酷。
此外,余华的语言极简明了,读来十分流畅。
小说不涉及一些突兀、压抑的事情,能够给读者一种清新的感觉。
在今天,《许三观卖血记》显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论是对于小说情节、文学形式还是叙事策略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许三观卖血记》doc
![《许三观卖血记》doc](https://img.taocdn.com/s3/m/a89df86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4.png)
《许三观卖血记》.doc一、背景介绍《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首次在《收获》杂志上发表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余华用尖锐而冷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起伏,以及生活的辛酸与快乐。
二、深入分析小说以许三观为主线,刻画了一个平凡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沉浮起伏。
许三观是一个平凡的市民,他在浮躁而荒诞的社会中,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然而,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冷漠让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卖血来维持生计。
通过许三观的生活经历,余华揭示了当代社会的残酷与不公,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首先,小说中许三观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在一个物质匮乏、社会动荡的时代,许三观为了生存而卖血,他的生活困顿而艰辛。
这种生活状态不仅是对个人梦想和追求的挑战,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质疑和反思。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许三观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他在社会变迁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爱。
这种坚持和执着不仅是对人性的肯定,也是对社会价值的探索。
同时,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命运与许三观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画卷。
再次,小说的叙事手法独特而深刻。
余华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真实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许三观的生活困境和内心世界。
同时,小说中穿插了许多民间谚语和俚语,这些语言形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三、个人观点《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以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生活场景,揭示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也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价值。
在小说中,许三观通过不断地卖血来维持生计,但他的坚持和执着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
他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爱。
简评《许三观卖血记》
![简评《许三观卖血记》](https://img.taocdn.com/s3/m/78cbc5b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1.png)
简评《许三观卖血记》作者:汪菊庆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2期余华的作品总是以真实而让人印像深刻,他自己也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我的这个真实不少生活里的真实。
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而他的这种真实在小说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中,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在他回村的时候,虽然他之前对于卖血这档子事一无所知,但俨然卖血赚钱已经成了村子的一种风尚了。
甚至于女方找对象的首要条件便是看你能不能吃,对于村里人来说能吃就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就能卖血赚钱。
而对于许三观来说,第一次卖血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结实,也算是跟着阿方和龙根长长见识。
第一次的卖血描写不是很悲伤,甚至还略微有些喜感,我也不知道憋尿憋到牙龈反酸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虽然略微有些心酸,但还是被许三观第一次在酒店点猪肝温黄酒给逗笑了。
也正是自此以后许三观明白了,如果缺钱用了,就可以去找李血头卖血。
而后的卖血就不再如第一次这般轻松了。
得益于第一次卖血的收入加上自身的姓氏优势,许三观得以战胜自己的情敌何小勇,娶了许玉兰,还生下了三个儿子。
眼看着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许三观最喜欢的儿子许一乐恰巧不是自己亲生的,这又是何等残酷的现实呀。
而第二次的卖血便是起源于此,许一乐因为将方铁匠的儿子打伤,许三观最初是不愿意赔钱的。
在他看来一乐不是自己的孩子,这钱理应由何小勇出。
甚至逼迫着许玉兰去找何小勇要钱,何小勇自然是不肯出。
最后方铁匠执意要搬东西抵账,最后许三观还是靠卖血才凑足了钱给方铁匠。
第三次卖血也包是于对许玉兰的报复心理,在看望厂里受伤的场工林芬芳时,许三观和她在半推半就之间发生了关系。
而后他便觉得自己能为了别人的孩子一乐献血,那么凭什么不能为了别的女人献血。
而后拿献血得来的钱给林芬芳买了一大包东西,也正是因为这番“好意”被林芬芳的丈夫发现了,跑过来质问和辱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许三观卖血记》共29章,讲述了一个叫许三观的丝厂送茧工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多次卖血求生的故事。
他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
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他的大儿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他不赔钱,方铁匠就带人拉走了许家的东西,无奈,只好再一次去卖血。
第三次卖血是因为他一直暗中喜欢的女工林芬芳踩上西瓜皮摔断了右脚,他趁虚而入,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了报答她的好心,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早日痊愈,于是,他走进了医院。
第四次卖血是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和大食堂之后,全民大饥荒,无论他老婆许玉兰怎样精打细算也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他的“嘴巴牙祭”也无济于事,在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粥之后,又找到了李血头。
第五次卖血是因为下乡当知青的一乐生病了,并将卖血的钱直接给了一乐。
第六次卖血是在刚送走一乐后,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又来了,为了招待队长,万般无奈的许玉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开口求丈夫:“许三观,只好求你再去献一次血了。
”然而,这次卖血却遇到了麻烦,由于“血友”根龙连续卖血后死亡,让他感到了恐惧。
就在这之后不久,二乐背着病重的一乐回来了,为了救一乐,许三观一个上午借到了63元钱,他一边让许玉兰护送一乐去上海,一边再次找到李血头。
可李血头不再理他,他只好拼死一搏,设计好旅行路线,在六个地方上岸,“一路卖着血去上海”。
这一路卖血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
40年以后,当许三观一家“不再有缺钱的时候”,他又突发奇想,想再卖一次血,可已经没有人要他的血了。
40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开始哭。
创作背景:余华曾经被认为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在现实力量的感召下,创作了《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他真切地体会到描写现实比形式探索有着更为感人的力量。
余华通过《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文本回击了文学界对于先锋作家所谓的现实失语和玩弄形式的指责,确立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现代作家。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1983年开始写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人物形象:许三观许三观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
许三观卖血喂养的别人的儿子,他老婆和别人的儿子。
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使他成了英雄。
像他这样一个俗世中人,纲常伦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但他却背离了这个常理。
一个小人物的善良、热心、狡猾、盲目乐观、自我满足等种性格体现在他的身上,许三观有着浓厚的喜剧色彩。
许玉兰许玉兰是许三观的妻子,在余华小说中,她是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女性的形象,具有民间女性的特有的性格,面对生活的苦难,她表现出了坚韧跟顽强。
在跟许三观结婚前,许玉兰是一个人称“油条西施”的卖油条的女性。
婚前,她用为数不多的衣服能搭配出迷人的效果。
结婚后更加显现出她的精明她的能干。
一个女人能干是一种能力,“撒泼”就是这种能干的附属品,她的撒泼并不是摔盆砸碗,而是坐在自家门槛上号啕大哭,用哭来表达生活的不幸与她内心的哀愁,但是哭过之后她不会自甘堕落而是选择坚强的去面
对。
一乐许三观的大儿子,知恩图报,他在知道自己不是许三观的孩子时依然还是一心向着许三观,他最听许三观的话,他一直在不是许三观亲生孩子的观念下成长。
作品评价:法国《读书》杂志1998年第1期的一篇介绍说:“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是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比利时《南方挑战》杂志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一个寓言,是以地区性个人经验反应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寓言。
意大利《日报》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本书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其内容的典型性,和他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这部小说不同于普通的喜剧或悲剧,他是一出悲喜剧,全书充满了精巧的讽刺手法的运用,使人悲喜交加。
意大利《GRAZIA》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即使在现如今充斥着过度消费风气的中国,卖血依然是一个真切存在的事实。
然而在余华壮烈而又富有喜剧性的小说中,卖血成为了许三观家陷入窘境时一种极端的解决办法。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对这本书的评价是:“ 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语,没有绚烂的情节,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民间故事:一个中国家庭忍受贫穷、饥荒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这听起来似乎很严峻,或者很糟糕,但余华令人惊悚而滑稽的风格使小说避免了感伤主义的情调……小说看似普通,却结构巧妙、文字优美,让人难以拒绝,令读者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
王安忆在《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9年1月12日上撰文说,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
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
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
比如许三观,倒不是说他卖血怎么样,卖血养儿育女是常情,可他卖血喂养的,是一个别人的儿子,还不是普通的别人的儿子,而是他老婆和别人的儿子,这就有些出格了。
像他这样一个俗世中人,纲常伦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他却最终背离了这个常理。
他又不是为利己,而是问善。
这才算是英雄,否则也不算。
许三观的英雄事迹且是一些碎事,吃面啦,喊魂什么的,上不了神圣殿堂,这就是当代英雄了。
他不是悲剧人物,而是喜剧式的。
这就是我喜欢《许三观卖血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