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祛湿药和方剂

合集下载

除湿健脾的中成药方剂

除湿健脾的中成药方剂

除湿健脾的中成药方剂脾虚湿困时,应健脾去湿,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利尿)或者减少、清除引起身体免疫反应的物质,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除湿健脾的中成药方剂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除湿健脾的中成药方剂除湿汤【处方】半夏麹(炒.一钱半) 厚朴(姜制.一钱半) 苍术(米泔浸.二钱) 藿香(一钱) 陈皮(去白.一钱半) 白茯苓(去皮.二钱) 白术(二钱) 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痛,大便溏泄,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除湿蠲痛汤【别名】除热蠲痛汤(《金匮翼》卷六)、除湿捐痹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

【处方】苍术(米泔浸,炒)6克羌活茯苓泽泻白术各4.5克陈皮3克甘草1.2克【功能主治】主风湿外客,周身骨节沉重酸痛,天阴即发。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入姜汁、竹沥各20~30毫升同服。

上肢痛,加桂枝、威灵仙、桔梗;下肢痛,加防己、木通、黄柏,牛膝。

【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健脾除湿汤【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草蔻10克,生薏米30克,生扁豆30克,萆解10克,枳壳15克,黄柏15克,芡实15克,桂枝10克,花粉10克。

【功能主治】滋阴养胃,健脾和胃,除湿清热。

主脾胃湿热内蕴。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中医杂志》除湿健脾的中药荠菜:荠菜可以连同根和草一起放到药里面,幼嫩的叶受到了人们喜欢,在很早以前的时候,荠菜被记录食用,荠菜是味甘、炎以及性微寒,具有凉血止血、补虚健脾以及清热利水的作用,对于血热吐血以及湿热泄泻、便血以及湿热胃痛的患者非常适用。

木瓜:提起木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番木瓜,番木瓜有健脾胃的作用,但是入药的话还是木瓜或者是皱皮木瓜,木瓜性温味酸,归肝、脾经,有着很好的舒筋活络的功效,并且还可以起到化湿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一、组成羌活、独活各一钱(各6克)、藁本、防风、甘草、川芎各五分(各3克)、蔓荆子三分(2克)。

二、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空心食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2.蠲痹汤蠲痹汤治风湿痹,羌防归芍并黄芪;姜黄甘草姜煎服,体痛筋挛一并祛。

四、功用祛风胜湿。

五、主治风湿在表。

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多系汗出当风,或久居卑湿之地,风湿之邪,着于肌表所致。

风湿相搏,郁于太阳经输,故见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

邪中于表,当从表解,使风湿之邪随汗出而去,故治以祛风胜湿之法。

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羌活入太阳经,能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二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

以防风、藁本为臣,祛太阳经风湿,且止头痛。

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综合全方,共成祛风胜湿之功。

服后当微发其汗,使风湿尽去,其痛即止。

本方与九味羌活汤相比,少苍术、细辛、白芷、生地、黄芩,多独活、藁本、蔓荆子。

其功效均可祛风除湿,止头身痛。

但九味羌活汤解表之力较本方略胜,兼能清内热,故其主治以恶寒发热为主,兼口苦微渴;本方能祛周身风湿,而解表之力较弱,故其主治以头身重痛为主,恶寒发热之表证不著。

七、附方及方论蠲痹汤(百一选方)羌活、姜黄、当归、黄芪、蜜赤芍、防风各一两半(各9克)、甘草炙,半两(3克)、上㕮咀,每服半两,水二盏,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温服(现代用法:加姜3克,水煎服)。

功用:益气和营,祛风胜湿。

主治:营卫两虚。

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等。

八、文献摘录(方论)汪昂:“此足太阳药也。

经日,风能胜湿,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

湿气在表,六者辛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一、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

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

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

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

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

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七、附方及方论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

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10克)、五苓散五分(5克),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ヒ(6克),日三服。

15-祛湿剂

15-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g)藿香去土,三两(9g)甘草炙,二两半(6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和胃之基础方,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使用要点。
2.加减变化:若证属湿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若呕者,加半夏以和胃止呕。
3.现代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子宫颈炎、小儿厌食症、婴幼儿腹泻、急性湿疹等证属湿滞脾胃者。
(2)藿香正气散常用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近代又有许多新的进展。①治泄泻,30例患全身不适、食欲不振,腹痛,肠鸣腹胀,腹泻昼夜4~8次,便稀呈粥样或水样,淡黄色或有泡沫,给服藿香正气散方加减治疗,2d之内痊愈。②痢治疾,某患者腹痛腹泻、发冷发热,里急后重1d,大便化验,福氏痢疾杆菌阳性,服霍香正气散片剂后,1d后里急后重消失,继续服5d痊愈.③治恶阻,100例,患者口淡纳呆,恶心呕吐,头晕困倦,服药后效果显著,痊愈.④治酸中毒,98例,其中急性胃肠炎失水性酸中毒5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1例,急性肾炎尿毒症酸中毒23例,总有效率87.7%。⑤治热滞证,以霍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茯苓、白芷、苏叶、大腹皮、佩兰、竹叶、黄芩、甘草)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兼滞者20例服药后显效5例,有效13例,有效率90%。[周仲贵,等.藿香正气散方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新用.中成药,1991,13(12):353]

方剂学 祛湿剂

方剂学 祛湿剂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清热祛湿
适应证
湿热外感(在表)、内盛(中 焦),下注所致病证 配伍用药
清热利湿+三焦分消+理气+寒 下+补益+清热燥湿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
茵陈蒿六两(18g),栀子十四 枚(9g),大黄二两(6g)。

概述·分类
化湿和胃剂——湿浊中阻
清热祛湿剂——湿从热化
利水渗湿剂——水湿壅盛
温化水湿剂——湿从寒化 祛风胜湿剂——外感风湿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化湿和胃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利水渗湿· 五苓散
功效: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a.蓄水证太阳表邪未解——循经传腑
——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
(水蓄下焦)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主证分析:
•表邪未解:头痛微热
•水蓄膀胱:小便不利(“蓄水证”)
•水蓄不化,津液不布:渴欲饮水
水入即吐(“水逆证”)
•水邪泛滥:水肿、泄泻、
•水气上逆: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短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表里双解,长于治里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发热恶寒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卫阳被郁 湿浊内阻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气机不畅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一、组成防己一两(12克)、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克)、甘草半两炒(6克)、白术七钱半(9克)。

二、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三、歌括1.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2.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加芪桂,肢肿在皮宜煎尝。

四、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五、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风水、风湿,乃由正虚表气不固,外受风邪,以致水湿郁于肌表之证。

因表虚不固而汗出恶风;水湿停滞肌腠而身体重着,小便不利;舌淡属虚;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

风邪在表,理当汗解,表不解则邪不去,欲解其外,表气尚虚,若强汗之,必重伤其表,反招风邪,故不可单用解表除湿法,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行。

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配伍,扶正驱邪,相得益彰,共为君药。

臣以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配黄芪,更有实卫之功。

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加姜、枣调和营卫。

六药相合,使表气得固,风邪得除,水道通利,脾气健运,则风水、风湿诸证自解。

七、附方及方论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防己三两(9克)、黄芪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茯苓六两(18克)、甘草二两(6克)水煎服。

功用: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皮水。

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以上二方均为治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用于风水表虚证,见有汗出恶风,脉浮身重者而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而兼阳虚者,症见四肢、皮肤肿盛,四肢聂聂动者。

八、文献摘录(方论)尤怡: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

中药常用方剂9祛湿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药常用方剂9祛湿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九、祛湿剂燥湿和胃1、平胃散【处方1】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

甘草(炒)三十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

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

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别名】受拜平胃散(《杂类名方》)、节金饮子(《普济方》卷一九七)、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

【处方2】苍术120克(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厚朴9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60克(洗令净,焙干)甘草30克(炙黄)【制法】上药四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治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枣2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备注】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陈皮行气化滞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共成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摘录】《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2、不换金正气散【处方1】苍术、橘皮、半夏曲、厚朴(姜制)、藿香,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解散寒邪。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2】厚朴(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半夏(煮)、苍术(米泔浸)、陈皮(去白),各等分。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头疼壮热,腰背拘急;五劳七伤、山岚瘴气,寒热往来,五膈气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或霍乱吐泻,脏腑虚寒,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一、组成茯苓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附子炮去皮,一片(9克)。

二、用法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真武汤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尝。

2.附子汤少阴阳虚附子汤;人参白术苓芍藏;体痛背寒肢逆冷,温阳益气自复康。

四、功用温阳利水。

五、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

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六、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

脾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

水湿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水湿下注,则腹泻便溏;水气上冲,则或咳或呕;聚而不行,则小便不利;清阳不升,则头眩短气;至于发汗后,身瞤动者,殆为汗出过多,阴随阳伤,经脉失养之故。

治以助阳行水之法,俾阳气胜,水气消,则诸症自愈。

方中君以附子之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

臣以茯苓之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既助附子之温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

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

其用白芍者,一者取其利小便;一者取其缓急止腹痛。

《本草经》尝言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或取其敛阴缓急,以解身之瞤动。

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故为脾肾阳虚,寒水为病的有效之剂。

原书方后有: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加重生姜。

可资临床参考。

七、附方及方论附子汤(《伤寒论》):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剂学-各论(祛湿剂)

方剂学-各论(祛湿剂)
两(120g)
•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 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 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 脉濡数或滑数。 • 煎服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汤 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甘露消毒丹
方 剂 学
祛湿剂
•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 • 属八法中“消法”。 • 分类: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 湿、祛风胜湿。 • 应用祛湿剂注意事项: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 之分。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挟等因 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祛 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 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八正散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湿热壅滞 水道不利 湿热蕴结 尿频,尿急,涩痛, 淋漓不畅,癃闭 清浊不分,尿色浑赤
湿热下注膀胱 湿热阻滞气机 少腹急痛
邪热伤津 舌脉 口燥咽干 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散
滑石 君 木通 萹蓄 臣 瞿麦 车前子 栀子 佐 大黄 生甘草 佐使 灯心 清利湿热,滑利窍道 清热利水 清热利水,利膀胱之湿,清心和小 肠之热 清热利水 清热通腑 清热泻火,又保护脾胃 药引,也增加清热利水清心
二妙散 附方
• 三妙丸 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两足麻木或肿痛,或如 火烙之热,痿软无力。 • 四妙丸 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苡仁。 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主治:湿热痿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第三节 利水渗湿
• 适用病症: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 泄泻等证。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中成药用药指导13祛湿中成药

中成药用药指导13祛湿中成药
片 羊开口、积雪草--清热利尿通淋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 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尿频尿急;急慢性肾盂肾 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10
【临床运用】
➢药理研究:本品具有抑菌、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
三 ➢本品以金樱根为主药,酸涩性平,补肾壮腰止痛,

故本品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等反 复发作,迁延不愈者。
水 外感风寒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
17
【临床应用】 ◇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
藿 苔白腻。 香 ◇ 现代应用: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 正 肠型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 气 疗。也可用于水土不服者。 水 ◇ 剂型规格:酊剂。每支装10ml。

风 除
肝主筋、肾主骨,外邪久羁,五体之病影响
湿 其所合之脏,而致肝肾不足;邪气痹阻,气血不
畅,日久而致气血两虚。
36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腰膝
独 冷痛,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 活 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寄 生 汤 治法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37
配伍意义
正 合
下 注 膀
小腹急满; 膀胱脉络受损:小便浑赤;

胱 津液耗损:口燥咽干;
苔黄腻,脉滑数
◇心经热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目赤睛痛,烦躁不宁
26
【临床运用】
◇现代应用:用于泌尿系结石、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
肾盂肾炎、淋病、急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属湿热
八 下注者。

◇注意事项:本品组成药物苦寒渗利,久病体虚及孕妇 慎用。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皮散(《华氏中藏经》)一、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各9克)。

二、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四、功用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五、主治脾虚湿盛,皮水。

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振水肿等,苔白腻,脉沉缓。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皮水,乃由脾虚湿盛,泛溢肌肤所致。

脾虚湿盛,运化失常,水湿泛滥,故一身悉肿,肢体沉重;湿阻气机,则心腹胀满,上逆迫肺而上气喘急;水湿壅盛,水道不通,故小便不利。

治宜健脾理气,利湿消肿。

方中以茯苓皮利水渗湿,兼以补脾助运化;生姜皮辛散水饮;桑白皮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大腹皮行水气,消胀满;陈橘皮和胃气,化湿浊。

五药相合,共奏理气健脾,利湿消肿之效。

本方为治皮水之通用方,功以行水消肿为主,若脾虚甚者,宜加白术、黄芪补气健脾;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当加防风、羌活以散风除湿;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者,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消肿之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五皮散,为本方去桑白皮、陈皮,加五加皮、地骨皮所组成。

主治亦基本相同,但行气之力较差。

《麻科活人全书》所载五皮饮,为本方去桑白皮,加五加皮而成。

主治基本相同,但五加皮性较温,能通经络而祛风湿。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此亦肺之治节不行,以致水溢皮肤,而为以上诸症故以桑皮之泻肺降气,肺气清肃,则水自下。

而以获苓之从上导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凉解散,陈皮理气行痰。

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

然肺脾为子母之脏,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

故肿满一证,脾实相关。

否则,脾有健运之能,土旺则自可制水,虽肺之治节不行,决无肿满之患。

是以陈皮、茯苓两味,本为脾药,其功用皆能行中带补,匡正除邪,一举而两治之,则上下之邪,悉皆涣散耳。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祛风胜湿)——鸡鸣散(《证治准绳》)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祛风胜湿)——鸡鸣散(《证治准绳》)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祛风胜湿)——鸡鸣散(《证治准绳》)一、组成槟榔七枚(15克)、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各9克)、吴萸、紫苏叶各三钱(各3克)、桔梗、生姜和皮各半两(各5克)。

二、用法上㕮咀,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滓,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两次药汁相和,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服亦得。

服了用干物压下,如服不尽,留次日渐渐服之亦可。

服药至天明,大便当下黑粪水,即是元肾家感寒湿毒之气下也。

至早饭痛住肿消,只宜迟吃饭,候药力作效。

此药不是宣药,并无所忌(现代用法:水煎,两次相和,凌晨空腹冷服)。

三、歌括鸡鸣散是《准绳》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榔晨冷服,脚气浮肿效非常。

四、功用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五、主治湿脚气。

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

亦治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六、方解本方为治湿脚气主方。

证系寒湿之邪,下着两足所致。

寒湿壅阻经络,气血不得宣通,故两足麻木冷痛,足肿重无力;气逆上壅于胃,则胸闷泛恶;初起外感风邪,则恶寒发热。

至于风湿流注,亦不外寒湿下侵为患。

治疗大法,当逐湿祛邪,宣通气机,正如杨大受所说:“脚气是为壅疾,治以宣通之剂,使气不能成壅也。

”方中以槟榔为君,质重下达,行气逐湿。

吴又可谓:“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

”臣以木瓜舒筋活络,并能化湿;陈皮健脾燥湿,更能理气。

佐以紫苏叶、桔梗宣通气机,外散表邪,内开郁结;吴茱萸,生姜温化寒湿,降逆止呕。

诸药相合,祛湿化浊,宣通以散邪,温散寒湿,行气开壅。

但总以宣通为要,适用于湿脚气而偏寒者。

本方所治之寒湿脚气,以初起者效果较好。

若表证明显者,可加桂枝、防风以祛风解表;寒湿较重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散寒湿。

七、文献摘录(方论)王子接:“《经》以脚气名厥,汉名厥风,宋齐后始名脚气。

按前贤论,皆由风寒暑湿乘虚袭于三阴经,宜急为重剂以治之。

田八味医案整理

田八味医案整理

田八味医案整理一、田八味的来源和特点1. 田八味的起源田八味是一种传统中医方剂,起源于明代医学家田一块。

田一块在《黔中问答》一书中首次提到了这个方剂,后来经过后辈医家的不断丰富和改进,逐渐形成了现在被广泛使用的田八味方剂。

2. 田八味的组成田八味方剂由八味药物组成,包括黄芩、黄连、苦参、连翘、赤芍、黄柏、半夏、生姜。

这八味药物各自具有独特的药性,通过合理的配伍和用量,相互协同作用,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效果。

3. 田八味的特点田八味方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清热解毒:田八味中的黄芩、黄连、苦参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反应。

- 祛湿化痰:田八味中的半夏和生姜等药物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痰液,改善水湿困滞的症状。

- 调理脾胃:田八味方剂中的黄芩、黄柏等药物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二、田八味的临床应用1. 清热解毒,用于感染性疾病田八味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通过清热解毒,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病情的好转。

2. 祛湿化痰,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田八味方剂中的半夏和生姜等药物有祛湿化痰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湿性哮喘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痰液,改善呼吸道症状。

3. 调理脾胃,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田八味方剂中的黄芩、黄柏等药物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减轻脾胃不适的症状。

三、田八味的剂型和用法1. 田八味的剂型田八味方剂可以制成多种剂型,如颗粒剂、丸剂、煎剂等。

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患者和疾病类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进行治疗。

2. 田八味的用法田八味方剂一般需要口服,每次剂量和用药频率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下,成人每次口服10克左右,每日2-3次;儿童口服剂量相应减少。

执业兽医 中兽医 祛湿方药 祛风湿 利湿 化湿

执业兽医  中兽医   祛湿方药  祛风湿  利湿  化湿
祛风湿药 (1)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木瓜、 及方剂 五加皮、防己的主要功效及主治
(2)独活散、独活寄生汤的功效及主治
利湿药及 (1)茯苓、猪苓、泽泻、茵陈、车前子、 方剂 金钱草的主要功效及主治
(2)五苓散的组成、功效及主治;八正 散的功效及主治
化湿药及 (1)藿香、苍术、佩兰、白豆蔻、草豆 方剂 蔻的主要功效及主治
于风湿热痹证
利尿(水)消肿 水肿
【临床应用】
1.用于风湿痹证。本品性味苦寒,故宜于 风湿热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因本品祛 风湿及止痛之力均较强,治风湿痹证而 有寒者,亦常选用。
2.用 于 水 肿 。 较 宜 于 下 焦 湿 热 壅 盛 所 致 的 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水肿因于阳衰气 虚者,本品亦可利水退肿以治标。
Rupr.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 【临床应用】
只要求了解功效。它既是祛风湿止痛药, 又是祛风湿舒筋活络的药。作用一般。
防己
(Fangji)
为防己科植物粉 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 re的 干燥 根。
马兜铃酸肾病 ?®
功效
主治
风湿痹证,尤宜 祛风湿,止痛
泽泻 ── 性寒,又能泄热,尤善于泄肾与膀胱之热,故下焦 湿热者尤为适宜。并可用治痰饮病眩晕,以及肾阴不足、相 火亢盛之遗精盗汗,骨蒸潮热等症。
车前子
(Cheqianzi)
为车前科植物车前 Plantago asiatica
L.或平车前 Plantago depressa Willd.的干燥成熟
种子。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克)。

二、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温服,食后临臣与之(现代用法:为散,每服6~9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1.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天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2.五淋散五淋散治血热淋,归草栀芍赤茯苓;脐腹急痛小便涩,研末煎服水道清。

四、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五、主治湿热下注。

热淋,血淋,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膩,脉滑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系湿热蕴于下焦所致。

湿热结于膀胱,则溲时涩痛,淋沥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邪热内蕴,故口燥咽干,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通淋。

方中集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篇蓄诸利水通淋之品,清利湿热。

伍以山梔仁,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灯芯导热下行;甘草和药缓急。

各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凡淋证属湿热者,均可用之。

用治血淋,宜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涩痛者,宜加金钱草、海金砂以化石通淋;膏淋混浊者,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现代临床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孟肾炎等,证属下焦湿热者。

七、附方及方论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赤茯苓六两(183)、当归、甘草生用各五两(各15克)、赤芍、山栀各二十两(各60克),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有热。

血淋涩痛,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

本方与八正散所治之证均属湿热蕴结膀胱。

本方重在清热凉血,故以治血淋为主;八正散重在清热利湿,故以治热淋为主。

八、文献摘录(方论)汪昂:“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

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也。

八宝惊风散

八宝惊风散

八宝惊风散《八宝惊风散》是一种中药配方,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功效。

该方剂由八味中药组成,包括桂枝、防风、葛根、红花、川芎、当归、牛膝和芍药。

这些中药都具有独特的药性,相互配伍后能够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为人体健康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八宝惊风散》主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病,由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引起的自身免疫功能失调所致。

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八宝惊风散通过疏风祛湿、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病情,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桂枝是《八宝惊风散》中的首要成分,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

桂枝可以温暖人体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不畅的状况。

防风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的功效,可减轻关节肿胀、红肿的症状。

葛根是一味常用的抗风湿药材,能够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对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红花、川芎、当归、牛膝和芍药等成分则能够活血化瘀,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八宝惊风散》的用法是将配方中的各味药材按照一定比例研磨成粉末,每次取3克,用40-60度的温开水冲服,一日服用2次。

配方的用量和服用次数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剂量要适中,避免过量使用。

中医认为,《八宝惊风散》主要是通过疏风祛湿、活血化瘀的作用来改善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这些疾病多为寒湿内盛、气血瘀滞所致,导致关节功能异常,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八宝惊风散中的各味药材通过其相应的药性,可以疏通经络、温暖关节,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变区域的局部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局部的抗病能力。

八宝惊风散的有效成分可以渗透到病变部位,发挥直接的治疗作用。

八宝惊风散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对于其他类型的关节炎疾病效果不佳。

此外,由于《八宝惊风散》属于中药配方,药效较温和,治疗需持续一段时间方可见效。

健脾祛湿减肥中药方剂

健脾祛湿减肥中药方剂

健脾祛湿减肥中药方剂
中医药历来强调“脾主运化”,脾胃功能的失调往往是导致湿气滞留和肥胖的重
要原因。

因此,针对湿气重、脾胃功能不佳导致的肥胖问题,中医药提供了一些健脾祛湿的方剂。

这些方剂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分解湿气,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健脾祛湿减肥中药方剂。

方剂一:四物汤
组成
•当归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6克
•生姜10克
作用
该方剂主要是温补气血,调和气血,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湿气积聚的情况,有利于减肥。

用法
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用。

方剂二:苓苦饮
组成
•苦参30克
•茯苓20克
•独活10克
•川芎10克
•甘草6克
作用
此方剂主要起到清热化湿、祛风活络的作用,能够改善体内湿气滞留的情况,
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肥。

用法
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用。

方剂三:六君子汤
组成
•人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生姜10克
•大枣5枚
作用
此方剂主要作用于健脾和胃,益气和中,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湿气,有助于减肥。

用法
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用。

通过合理选择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剂,结合适量运动和科学饮食,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

但在服用中药时,应该遵循医生的嘱咐,避免不当使用或超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有所启发,更多关于健康和养生的信息,欢迎咨询中医师或营养师。

中医祛湿方剂集锦

中医祛湿方剂集锦

中医祛湿方剂集锦16祛湿剂16.1燥湿和胃平胃散组成: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甘草9g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

特征:腕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苔多奢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霍香正气散组成: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g神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60g霍香90g甘草75g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特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腕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峦瘴疟等。

六和汤组成:砂仁3g半夏杏仁人参白术霍香扁豆茯苓各6g木瓜5g厚朴3g甘草2g功用:健脾化湿,升清江浊。

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

特征:霍乱吐泻,胸膈痞满,舌苔白滑。

16.2清热祛湿茵陈蒿汤组成:茵陈30g枝子15g大黄9g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特征:一身面目具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者。

枝子柏皮汤组成:枝子15g甘草6g黄柏9g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茵陈四逆汤组成:茵陈炮姜各9g附子甘草各6g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阴黄。

特征:黄色灰暗,神倦食少,肢体逆冷,脉沉细无力者。

三仁汤组成: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白蔻6g竹叶6g厚朴6g苡仁18g半夏10g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

特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者等。

霍朴夏苓汤组成:霍香6g半夏5g赤苓9g杏仁9g苡仁12g白蔻2g猪苓5g豆豉9g泽泻5g厚朴3g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

特征: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黄芩滑石汤组成:黄芩9g滑石9g苓皮9g腹皮6g白蔻3g通草3g猪苓9g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邪在中焦。

特征: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白而滑,脉缓。

甘露消毒丹组成:滑石45g茵陈33g黄芩30g菖蒲18g川贝15g木通15g霍香12g射干12g元召12g薄荷12g白蔻12g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经:入胃、膀胱经。
功能;利尿通淋,清解暑热。
主治与应用:
(1)清热利尿:适用于热结膀胱,小便赤热涩痛之淋证,常配车前子、冬葵子、通草等。
(2)有通乳作用,用于产后乳汁不通或稀少,可与穿山甲、王不留行及猪蹄同煎服。
用量:茎髓3~6克,根10~15克。
注意:孕妇慎用.
3.清热利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甘淡寒或苦寒,甘淡能渗湿,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适用于水湿内停,或湿从热化的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蕴蓄膀胱的小便不利、尿道灼热涩痛、淋沥不畅等证。常用的药物有泽泻、车前子、滑石、海金砂、金钱草、木通、扁蓄、瞿麦等。
处方用名:薏苡仁、生苡仁、炒苡仁、焦苡仁、苡米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入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
主治与应用:
(1)利水渗湿:用于脚气、水肿或脾虚水肿,可配伍利水渗湿的茯苓、猪苓或健脾去湿的扁豆、白术、玉米须等。
(2)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有湿泄泻,多用炒苡仁,并配用党参、白术、茯苓等。
(3)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等证,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配用,且常以朱砂拌用以增强安神效果。
用量;6~18克。
参考资料;
含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麦角甾醇、胆碱、钾盐、酶、腺嘌呤等。有缓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Na+K+等电解质的排出。此外还有祛痰、镇静与降低血糖的作用。
猪苓
《本经》
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猪苓菌寄生于枫、槭、桦及槲树根部的菌核。
用量:6~8克。
参考资料:
含麦角甾பைடு நூலகம்、粗蛋白、多糖、无机物质及微量生物素(维生素H)等。正常人口服和动物实验均证明,猪苓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并能促进Na+Cl-K+等电解质的排出。所含多糖类物质有抗癌作用。
薏苡仁
《本经》
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
别名:药玉米、苡米、苡仁米、苡米天谷、沟子米。
八 祛湿药和方剂。
凡具有祛除湿邪作用的药物,都叫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祛湿剂。运用祛湿的药、方以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治法,叫做祛湿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者,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者,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
(2)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湿热下注膀胱引起的尿痛、淋浊等,常配用车前子、瞿麦、滑石。
(3)性寒入肾而能泻相火,用于肾阴虚火旺之梦遗等。
用量:9~12克。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寒湿证或肾虚滑精者忌用。
参考资料:
本品能增加尿量及尿素和氯化钠的排泄量;有减轻尿素与胆固醇在血内滞留作用;能使血中胆固醇含量轻度下降,减轻脂血症,缓和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且能使血压下降;有使血糖下降的作用;抑菌试验发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3)清热排脓:用于湿热壅滞所致的肺痈、肠痈等证。治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配伍,治肠痈常与败酱草、冬瓜仁、桃仁、丹皮等配伍。
(4)祛湿清热还可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急等证,配防已、苍术等。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
(1)本品入药有生用、炒用之分,生用利湿清热,炒用键脾止泻。
(2)本品性较滑利,孕妇慎用。
使用祛湿药和方剂的注意事项:
1.治疗水湿证宜联系有关脏腑,辩证施治。人体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水湿病与肾脾肺有密切联系。如肾虚水泛,需配伍温补肾阳的药;脾虚生湿需配伍补气健脾药;肺失宣降,水失输布,则需配伍宣降肺气药。
2.湿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故在祛湿剂中,往往配伍行气药,即“气行湿自化”之意。
(2)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肿痛(配以菊花、青箱子、龙胆草等),或肝肾不足之视物昏花(配以枸杞子、桑椹等)。
用量:9~15克。
注意:无湿热者忌用。
参考资料:
(1)车前子有利尿作用,并能增加尿素、氯化物及尿酸的排泄。
(2)能使气管及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呼吸运动加深变缓,而有祛痰止咳作用。临床有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者。
藿香
《别录》
为唇形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藿香的全草。
别名:土藿香、猫把虎、山猫把、藿去病、迦算者、广藿香、排香草。
处方用名:藿香、广藿香、苏藿香、藿香叶、藿香梗。
药用部分:全草或单用叶、梗。
性味:辛、微温、 芳香。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能;解表祛暑,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与应用:
(1)芳香化湿而适用于脾湿内阻运化失常所致的胸脘痞闷,食少作呕,神疲体倦等证,多与苍术、厚朴等配伍。
泽泻
《本经》
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生草本植物泽泻的球状块茎。
别名:水泽、如意花、车苦菜、天鹅蛋、天秃、一枝花。
处方用名;泽泻、炒泽泻、光泽泻。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甘、淡、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能;利水渗湿,泄热。
主治与应用;
(1)甘淡能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停滞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等,常与茯苓、猪苓等同用。
白豆寇
《开宝本草》
为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豆寇的种子。
别名;白寇,波寇。
处方用名;白豆寇、白寇仁。
药用部分:果实内的种仁。
性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芳香化湿,温中止呕,行气除满。
主治与应用:
(1)芳香化湿,适用于湿温病之胸闷不食、舌苔腻浊等,可与薏仁、杏仁等配用。
(2)温中止呕,其性味辛温能温散里寒,适用于脾胃寒湿呕吐,常配以砂仁、半夏、生姜等。
(2)本品含挥发油,故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减低疗效。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挥发油,辛散解表,扩张毛细血管,其气味芳香,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并对胃肠神经有镇静作用,抑制胃肠蠕动。
(2)本品含有少量鞣酸,有收敛止泻作用。
(3)据药理研究,藿香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故有外用于治疗手,足癣。
(2)清暑解表,用于治疗暑湿表证之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四肢倦怠等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配伍。
用量;4~9克,鲜用加倍。
注意:辛香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的病人宜慎用。
参考资料;
全草含挥发油1.5~2%,其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
鲜叶或干叶的醇浸出物含有一种有毒成分,具有急性毒性,家免给药后,能使其麻醉,甚至抑制呼吸,使心搏变慢,体温下降,血糖过高及引起糖尿病等。也能引起牛、羊慢性中毒,侵害肾、肝,发生糖尿病。
湿病范围广泛,可泛滥各处而有湿滞脾胃、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痰饮等不同病证,又困体质不同,湿证可有兼寒兼热之不同。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或健脾除湿;小便不利、水肿、淋浊诸证,宜利水渗湿法;湿兼热者,宜清热利湿法;兼寒者,宜湿化水湿法。以下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三方面分述。
别名:野猪粪。
处方用名;猪苓、粉猪苓。
药用部分:寄生于枫树等根上的菌块。
性味:甘、淡,平。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能;利水渗湿。
主治与应用:
利水渗湿作用比茯苓强,但无补益心脾的作用。用于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等证,常与茯苓、泽泻、白术等配用。也可配伍阿胶、茯苓、滑石等治阴虚小便不利、水种等证。
(3)行气除满,其气味芳香能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胸脘痞满,不思饮食等,多与砂仁,陈皮等同用。
用量:3~6克。作散剂冲服1~3克。
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煎药时宜后下,或作散剂服用。
参考资料;
含挥发油右旋龙脑及左旋樟脑,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驱除胃肠内积气,并有止呕作用。
(2)芳香能散表邪,又能解暑化湿,故适用于暑湿病或脾胃湿滞且兼表证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等证,多与苏叶、白芷、厚朴、陈皮等同用。
(3)和胃止呕又能祛湿,适用于湿浊过盛引起的恶心、呕吐、或脾湿引起的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腹泻等,常配以半夏、生姜或砂仁、木香等。
用量;5~9克,鲜用加倍。
注意事项:
(1)阴虚无湿及胃虚作呕者忌用。
车前子
《本经》
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的种子。
别名;车轱辘菜子、驴耳朵菜子、猪耳朵菜子、牛舌草子。
处方用名:车前子、炒车前子。
药用部分:种子。全草为车前草,可入药。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肾、肝、肺、膀胱、小肠经。
功能;清热利水,清肝明目。
主治与应用:
(1)清热利水:适用于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水肿等(配以茯苓、猪苓、泽泻等),或湿热泄泻,淋浊尿痛等(配以薏苡仁、木通、滑石、瞿麦等)。
3.祛湿药及方,多属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伤耗阴津。对阴虚津亏之证,虽受湿邪,不宜过分利用,以免阴津愈伤,即使必要,亦应配伍使用。病后体虚或孕妇均应慎用,虽需祛湿利水,亦应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顾正气。
(一)祛湿药
1.芳香化湿药
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温而燥,芳香能助脾健运,燥可去湿,故有芳香化湿,辟秽除浊的作用。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胸腹痞闷,食少体倦,口淡不渴,或呕吐泛酸,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证。常用的药物有霍香、佩兰、白豆寇、苍术等。
佩兰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草的全草。
别名:省头草、醒头草。
处方用名;佩兰、佩兰叶、佩兰梗、鲜佩兰、省头草。
药用部分:全草,或单用叶梗。
性味:辛、平。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芳香化湿,清暑解表。
主治与应用:
(1)芳香化湿而助脾之运化,适用于湿浊内阻中焦,运化失常而致脘腹胀闷、呕吐、口中甜腻、不思饮食、舌苔白腻之证,常配以藿香、厚朴、白豆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