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ppt课件
![《长亭送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f8660990c69ec3d5bb7557.png)
张君瑞形象: 诚实厚道、痴情忠贞
本折戏内容层次:
(一) (二) (三) (四)
赶赴长亭 长亭饯宴 临行叮嘱 依依送别
“赶赴长亭”经典曲段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 人泪。
活动: 评——写——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 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 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 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两句是莺 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 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 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 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 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 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造了委婉深沉、 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 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 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 谁知?
【端正好】因景生情,以凄凉的暮秋 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 由情及景,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 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等所有这些 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 之情引发出来的。 对莺莺内心活动的刻画,借助鲜明生 动的形象。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车马首饰 统统拿来,赋予丰富的联想和夸张,作为 表情达意的手段。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 现得十分具体真实,细腻动人。
长亭送别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 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 “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本折戏内容层次:
(一) (二) (三) (四)
赶赴长亭 长亭饯宴 临行叮嘱 依依送别
“赶赴长亭”经典曲段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 人泪。
活动: 评——写——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 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 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 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两句是莺 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 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 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 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 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 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造了委婉深沉、 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 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 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 谁知?
【端正好】因景生情,以凄凉的暮秋 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 由情及景,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 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等所有这些 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 之情引发出来的。 对莺莺内心活动的刻画,借助鲜明生 动的形象。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车马首饰 统统拿来,赋予丰富的联想和夸张,作为 表情达意的手段。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 现得十分具体真实,细腻动人。
长亭送别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 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 “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长亭送别(共43张PPT)
![长亭送别(共4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9f4c409c5da50e2524d7fbf.png)
王实甫(约1260—— 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 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 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 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 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 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入百家,创造了五彩斑 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 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 风格。
元曲
•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 •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 白(对白) •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悲剧
• • • •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 • • •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王实甫和《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 魁。 ——贾仲明续 编《录鬼簿》
第六才子书——金圣叹
• 第一才子书:战国庄周所著《庄子》 第二才子书:战国屈原所著《离骚》 第三才子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第四才子书:唐朝杜甫的《杜工部集》 第五才子书: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原书一百回, 金氏删定为七十回 第六才子书:元朝王实甫所编《西厢记》
在这幅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 这样? 松了金钏,减了玉 肌 有甚么心情花儿、 靥儿,打扮得娇娇 滴滴的媚。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滚绣球】【叨叨令】【端正好】三者相比,在 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端正好】主要采取因景生情的手法,通过景 物描写,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 恨。 【滚绣球】主要采取融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心 理描写(希望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 快随),抒发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 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之情。 【叨叨令】则更是直白的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 直抒胸臆。
长亭送别 PPTPPT课件
![长亭送别 PPT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51270fc8d376eeafaa3152.png)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 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 杂剧的高峰。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 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021/8/22
4
第4页/共64页
➢王 实 甫 的 杂 剧 《 西 厢 记 》 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时越 复恨 杂越 感深 情, 。表
现 了 离 别
[叨叨令]排比、反复手法;先用儿 化词,后用五个叠词;排比、反复 和叠词的运用使剧中人物哽咽泣诉 的口吻毕现,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 回环流转,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悲苦 之情。
第26页/共64页
第27页/共64页
分析第二部分
思考下列问题:
1、[脱布衫]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用 了什么手法?与哪一句诗表情达意手法相 同?
第9页/共64页
3、舞台角色(脚色) 末:男主角,如张生(正末、副末、大末等); 旦:女主角,如莺莺(正旦、花旦、老旦等); 净:花脸、扮刚强狞猛的人物,如:张飞; 丑:小花脸,男性次要人物,鼻尖、眉骨皆白,
主要是插科打诨。(元杂剧中无此角色) 杂: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
色 外: 末、旦、净的次要角色。
高一不努力,高二徒伤悲。等闲度日,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不寐,长了白发, 又赔泪,悲也,叹也,悔也。
回首高一,重品往事。欲寻些催人泪下,日月同悲之事,转念一想,何必添忧,遂 作罢。便去寻些喜上眉梢,普天同庆之事,却又不知从何谈起。唯独老师们的轻声细语, 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为这色调偏暗的高一,添上了不少颇亮的色彩,才不使人生显得无 趣。
故事之美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长亭送别》_课件__ppt
![《长亭送别》_课件__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50fcdeb9f3f90f76c61b5e.png)
2.[收尾]中“一鞭”、“残照”其 含义是什么?
“一鞭”指张生远去的背影。 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收尾】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二)熟语应用
根据解释及语境填写恰当的熟语。 1.在我们这个时代,善于解剖别人的人多,露自个儿拙的 人少;有的甚至为“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移花接木, 弄虚作假,不择手段。
2.端午节期间,各地活动异彩纷呈,浙江的一群汉服爱好 者中有一位女子席地而跪,为大家表演了“ 举案齐眉”
的节目。 3.朋友相聚,美味佳肴,大吃大喝是难免,可是,结束却 只留下一片 杯盘狼藉 ,令人感慨。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杯盘狼藉: 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 2.举案齐眉: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
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人用来形容
夫妻相敬。案,古时放食器的木制短脚托盘。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 轼《满庭芳》词的头两句。“蜗 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 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 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 《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亦名《董西厢》)
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 材取自唐 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 《会真记》) 。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 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 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 厢记》命名的由来。故事中的张生,有诗 人元稹自己的影子, 。金朝时,说唱家 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董西 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 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 《西厢记》(《王西厢》)的基础。
《长亭送别》经典ppt(精品课件)
![《长亭送别》经典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27959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6.png)
艺术成就
王实甫的戏曲作品以曲词 优美、情节曲折、人物形 象鲜明著称,被誉为“花 间美人”。
《长亭送别》故事梗概
01
故事背景
唐代洛阳书生张君瑞赴长安赶考,途经蒲东时,与驻军将领之女崔莺莺
邂逅并相爱。
02 03
故事情节
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崔莺莺私定终身。然而,崔母得知后却以门第 不由拒绝了这门婚事,并逼迫张生上京赶考。张生无奈离去,崔莺莺十 里长亭送别张生,二人依依惜别。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主要人物形象
人物间的关系
分析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主要人物 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及其在故事中 的作用。
探讨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 分析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人物塑造手法
通过肖像、心理、行动和语言等多种 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
优美文辞欣赏与解读
经典语句欣赏
选取《长亭送别》中的经典语句 进行欣赏,感受其语言之美。
04 主题思想与社会价值
爱情观念在《长亭送别》中体现
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作品通过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展现了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 面临分离和困难,也始终坚守着对彼 此的承诺和感情。
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观
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受到了封建礼教 的束缚和压迫,但他们并没有屈服, 而是勇敢地反抗,追求自由和真正的 爱情。
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命运思考
女性地位的卑微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往往由男性 决定,缺乏自主权和尊严。
女性对命运的反抗
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崔莺莺等女性角色并没有放弃对自由和幸福的 追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封建礼教和命运的不公。
社会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长亭送别》PPT课件完整版
![《长亭送别》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7a415069eae009581bec8b.png)
古道烟霭图:
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二、《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 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 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 经霜 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 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 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 惘失意之情。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意象的选择) 情 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暮秋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霜林醉
染
离人泪
[端正好]
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浓郁, 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 五万言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 格局、人物、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二华里的峨嵋 岭有一座古寺,称为普救寺。它始建于隋, 扩建于唐;今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 点之一。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 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西厢记长亭送别》PPT课件
![《西厢记长亭送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726d6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9.png)
创新与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当代艺术家们对《 长亭送别》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发 展。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 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带来 更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同时,他们 还尝试将《长亭送别》与其他艺术形 式相结合,如舞蹈、音乐等,创造出 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2024/1/28
18
05
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024/1/28
25
组织课堂讨论或小组辩论活动安排
组织学生就《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爱情观、婚姻观等主题进行课堂 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024/1/28
安排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围绕《西厢记》中的某个争议性话题展开辩 论,如“张生是否应该放弃功名追求爱情”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 口头表达能力。
互动环节设计
通过设置互动环节,如观众投票、现 场连线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 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互动环节 ,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厢记长 亭送别》的艺术魅力。
14
04
历史文化背景挖掘
2024/1/28
15
元代社会风貌及戏曲发展概况
2024/1/28
元代社会背景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024/1/28
22
06
拓展延伸活动建议
2024/1/28
23
观看经典版本演出或录像资料推荐
推荐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 的《西厢记》经典版本,欣赏 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2024/1/28
建议观看越剧名家袁雪芬、徐 玉兰主演的《西厢记》录像资 料,体会不同剧种间的艺术差 异。
可选择观看昆曲、豫剧等不同 剧种的《西厢记》演出或录像 ,拓宽学生的戏曲艺术视野。
《长亭送别》课件
![《长亭送别》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8b446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e.png)
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诗歌欣赏
长亭送别 原文
诗歌原文和注释
长亭送别 注释
诗歌原文和注释
长亭送别 音乐
美图和背景音乐,引导听众感受 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总结
离别之诗
长亭送别是经典的离别之诗,具有强烈的情感亲和力和文化内涵
唐诗的韵味
通过诗歌欣赏和分析,可以领略唐诗的韵味和传达的哲理
思考与探索
激发观众对文化传承和人生哲学的思考和探索
《长亭送别》PPT课件
# 长亭送别 PPT 课件 ## 简介 - 作者:王之涣 - 内容:表达离别之情,寓意深长 - 风格:唐诗的严谨与深远
诗歌分析
1
抒发离愁别绪和依依不舍的情感
描绘乡愁和怀旧之情
表达离别是人生必经之路,顺应大自然
3
下片
规律
总结全诗寓意:感悟生命和人世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句警人,满口余香”---林黛玉
.
22
解 读 意 象 , 体 会 别 情
.
23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 夕阳古道、禾黍秋风
深秋郊外黄昏 古道烟霭图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
在剧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欢乐悲喜
如果人间失去多彩的面具
是不是也会有人去留恋 去惋惜 .
4《Biblioteka 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该剧取材于唐人元 稹的传奇《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 诸宫调》(《董西厢》)。
王世贞评: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贾仲明评:西厢记天下夺魁。
.
5
.
6
整体感知
1. 这折戏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哪四个场面?
科介,简称“科”,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
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
3
折子戏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 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 正是多了一种残缺不全的魅力 才没有那么多含恨不如意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 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 如果人间拭去脂粉的艳丽 还会不会有动情的演绎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老旦。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
2
元杂剧简介
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唱词:核心部分,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
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宫调变化随剧情变 化而定。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有正旦或正末主唱。
说白:以唱为主,说白为宾,所以称为“宾白”。
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
女儿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
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
10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 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 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搵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 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元杂剧简介
结构:元杂剧基本上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四折之间,大多表现 出起、承、转、合的变化。
楔子是一个段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间, 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 不能放在末尾。
王实甫突破元杂剧每剧4折的体例,《西厢记》 全剧共分为5折21本。
.
1
元杂剧简介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
12
.
13
文本研读
张生此去,是为了上京取应,获得科举 功名,对此,老夫人和张生是怎么想的? 莺莺又是怎么想的?(划出相关语句)
.
14
老夫人: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 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张生:
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
9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 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 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 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
金圣叹评点:
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车儿既快快随,
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
一个不与时代同步,活出心灵需要的多情女子。
.
20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唐·元稹――《莺莺传》“始乱终弃” 王实甫《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又跳出 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
理想。他歌颂了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 的斗争,具有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 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成就。
.
18
崔莺莺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生命意识与危机意识?
相国之女的学识
(理解别人的世界是保障幸福的能力,不满母亲而守 礼,牵挂张生而有节制,知书达理,矜持有节)
传统女性的地位
男权社会里女子的尴尬地位与共同困境。
.
19
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强烈的爱 勇敢的心 敏锐的灵性
敢于挑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敢于挑战科举功名的主流价值观。 挑战女子被动接受爱情观念,自我的意识。 勇敢地追求爱情,对内心绝望作顽强的抵抗。
整段曲词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叠音形
容词、排比句,造成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的艺术 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 态。
.
11
◆《西厢》为化工而非画工。 ——明代文论家李贽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 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 洛浦。
.
21
封建卫道士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 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 “《西厢》、《玉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 不得鬻卖也”。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 了《西厢记》,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
《西厢记》在林黛玉和贾宝玉心中引起的强烈 共鸣,也正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
功名至上的主流价值观
.
15
莺莺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爱情至上的女子情怀
.
16
除了叮嘱,莺莺还有那些
忧虑?
.
17
莺莺的忧: ⑴忧张生羁旅荒村雨露风霜行路苦; ⑵忧张生落第后“金榜无名誓不归”; ⑶忧张生考中后“栖迟异乡”“停妻再娶妻”; ⑷忧离别后,自己“相思只自知”,无人可诉。
.
8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选取了蓝天白云,满地 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 的大雁,醉红的霜林等意象, 营造了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
以一组具有深秋时节特征 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 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总是离人泪。
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赴亭送别:【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 【幺 篇】【上小楼】
【幺 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 煞】
【四 煞】【三 煞】【二 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 尾】
.
7
这些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