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石化公司“2011.8.29”火灾事故

合集下载

大连石化四次事故学习体会材料

大连石化四次事故学习体会材料

事业部关于大连四次火灾事故的学习材料自2010年7月16日至2011年8月29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共发生四起火灾爆炸事故。

8.29事故(2011年)一、事故经过2011年8月29日10时许,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储运车间875号柴油储运罐起火爆炸。

爆炸发生后,引发大火并伴有浓浓的黑烟。

由于着火的这个柴油罐存有800吨柴油,处于企业油品罐区内,周边遍布存储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航空燃油的罐体,到13时20分左右,火灾基本被扑灭。

二、事故原因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发生静电起火引发爆炸。

三、油品作业需注意事项油品在收发、运输、灌装过程中,油品分子之间、油品与其它物质之间的摩擦会产生静电,其电压随着摩擦的加剧而增大,如不及时导除,当电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两带电体之间调火(即静电放电),引起油品爆炸着火。

静电电压越高越容易放电,而电压的高低或静电电荷量大小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灌油速度越快,摩擦越剧烈,产生的静电电压越高;空气越干燥,静电越不容易从空气中消除,电压越容易升高;油管出口与油面的距离越大,油品与空气摩擦越剧烈,油流对油面的搅动和冲击越厉害,电压就越高;管道内壁越粗糙,流经的弯头阀门越多,产生的静电电压越高;油品在运输中含有水分比不含水分产生的电压也要高;非金属管道,如帆布、橡胶、石棉、水泥、塑料等管道比金属管道更容易产生静电。

1、静电接地。

油品生产和储运设施、管道等必须进行有效静电接地,静电导体其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4Ω。

对于船岸之间的静电连接要做到“一先一后”,即船靠好后先接静电接地线,船离泊时最后再拆静电接地线。

2、改善工艺操作条件。

在生产工艺的操作上,应控制油品处于流速范围内;应避免混入其他不相容的第二物相杂质,如水等;宜采用管道或部件;用软管作业时,要注意对软管的支撑和固定,防止滑动、摩擦产生静电;严禁向塑料容器里倒装轻质燃料油。

3、采用静电消除器。

进入码头前,必须先触摸入口处的静电释放器。

大连中石油5起事故

大连中石油5起事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大连所属企业五起事故简要情况自2010年7月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辽宁大连的所属企业接连发生5起事故,分别是:2010年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和“10·24”火灾事故,2011年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7·16”火灾事故和“8·29”爆炸火灾事故,2013年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6·2”爆炸火灾事故。

调查认定,这5起都是责任事故。

一、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一)事故简要经过。

2010年7月16日,在油轮向原油库卸油过程中,上海祥诚公司的作业人员通过输油管道放空阀加注“脱硫化氢剂”(过氧化氢)。

13时,现场人员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将剩余的22.6吨“脱硫化氢剂”加入管道。

18时02分,靠近加注点东侧的立管低点处发生爆炸,导致罐区阀组损坏、大量原油泄漏,引发大火。

(二)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上海祥诚公司使用含有强氧化剂的“脱硫化氢剂”,违规在输油管道上加注“脱硫化氢剂”,并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加注,造成“脱硫化氢剂”在管道内局部富集,发生强氧化反应,导致油管爆炸、火灾、原油泄漏,造成污染。

间接原因:一是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整个罐区管理混乱,层次较多,直接将原油脱硫化氢作业承包给上海祥诚公司,以包代管。

二是忽视变更管理,当改变脱硫化氢剂时,没有事先进行风险分析。

三是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监管不力,未及时制止承包商违规加注行为。

四是储罐根部阀设计有缺陷,当电控阀门无法操作时,手动操作用时过长。

二、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10·24”火灾事故(一)事故简要经过。

2010年10月24日16时,在施工人员切割事故储罐浮盘的顶板及桁架时,T103号储罐罐壁与浮盘间隙冒出黑烟,随即产生明火,火势迅速扩大,81台消防车先后投入灭火,至25日凌晨1时才扑灭明火。

突发中石油大连石化起火起火原因是?为啥总是大连爆炸?

突发中石油大连石化起火起火原因是?为啥总是大连爆炸?

突发中石油大连石化起火,起火原因是?为啥总是大连爆炸?【快报】8月17日18时40分许,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重油催化裂化车间原料泵密封失效,引发火灾。

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启动应急预案,大连市领导在现场指挥。

数百名消防官兵在现场实施救援,目前暂无人员伤亡报告,火势可控。

目前火势已经开始减小,消防队员正严阵以待,直到着火设备里南的燃料完全燃烧后为止。

央视官微截图18时40分左右,大连石化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装置裂化装置分馏区域燃料泵着火。

目前火势已得到控制,无人员伤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

现场进、出物料已全部切断,原料无泄漏,厂界4个监测子站数据正常。

目前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现场未发生爆炸,网传不实。

下面这个恐怖的现场爆炸视频也是此次事故不相符的,谣言止于智者,有谁知道这是哪里爆炸的视频,请给我们留言!在公众印象中,大连经常爆炸,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给全国人民带来的创伤也是永恒的。

而准确的数据是7年8起事故: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大连市大孤山新港一艘30万吨级外籍货轮在卸油的过程当中,发生操作不当引发的爆炸,并引发输油管线爆炸和原油泄漏,1500吨原油倾入海洋。

2010年10月24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大连新港码头油库储油罐区7·16爆炸事故现场拆除曾着火油罐时,引燃罐体内残留原油,再次发生火情。

起火的正是7.16发生爆炸的103号油罐,3人在火灾中遇难。

2011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厂区内10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发生泄漏并引起大火,大火燃烧了6个小时后才被熄灭。

2011年8月29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的875号柴油罐因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发生静电起火引发爆炸,火灾。

2011年11月22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大连的大港集团油品码头海滨北罐区31、32号两个十万吨级原油罐因雷击密封圈着火。

2013年6月2日14时20分许,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发生油罐爆炸事故,造成2人失踪,2人重伤。

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四起火灾爆炸事故案例

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四起火灾爆炸事故案例

四起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学习一、2011年发生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7·16”火灾事故(一)事故简要情况7月11日至14日,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上海祥诚公司大连分公司和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石油储运公司的工作人员共同选定原油罐防火堤外2号输油管道上的放空阀作为“脱硫化氢剂”的临时加注点。

16日13时,油轮停止卸油。

上海祥诚公司和天津辉盛达公司现场人员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将剩余的约22.6吨“脱硫化氢剂”加入管道。

18时02分,靠近加注点东侧管道低点处发生爆炸,导致罐区阀组损坏、大量原油泄漏并引发大火。

(二)事故的直接原因使用含有强氧化剂过氧化氢的“脱硫化氢剂”,违规在原油库输油管道上进行加注“脱硫化氢剂”作业,并在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加注,造成“脱硫化氢剂”在输油管道内局部富集,发生强氧化反应,导致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和原油泄漏。

二、2010年发生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10·24”火灾事故(一)事故简要情况2010年10月24日,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在拆除“7·16”事故损毁的103号储罐过程中又发生火灾事故。

(二)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施工人员违反拆除方案要求,擅自切割储罐浮船底板,引燃浮船底板下残留的油污等可燃物,导致储罐内起火。

(三)事故的间接原因1、制定的拆除施工方案存在缺陷,且未按拆除方案要求进行作业,安全措施不落实;2、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监理工作不到位;对作业过程安全监管不力。

三、2011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联合装置减压蒸馏塔塔底换热器泄漏引发火灾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7.8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的直接原因换热器管箱法兰检修更换的垫片不符合设计要求,且垫片安装不正,经7月13日、14日2次紧固后,垫片局部被“压溃”,造成原油泄漏。

泄漏的原油流淌到泄漏点下方的换热器高温表面被引燃。

中石油大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中石油大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中石油大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报告一、事故单位及事故罐区基本情况(一)事故单位基本情况1.大连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大型炼油企业,现有炼油化工主体装置37套,具备205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能力和27万吨/年的聚丙烯生产能力,员工总数6659人,主要从事原油加工、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树脂制造等业务。

大连石化公司持有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5年2月23日。

2.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七建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注册地为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苗岭路36号,法定代表人郝春生。

经营范围为:石油化工装置工程施工;铁路建设;城市道路、桥梁、液化气储罐、水气管道工程施工;钢结极及网架制造安装;消防设施施工;无损探伤和管道工程等。

具有化工石油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和GA1级、GB1级、GB2级、GC1级压力管道安装维修许可证。

2011年5月30日取得了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4年5月29日。

中石油七建公司在大连设有项目部,项目部经理贾立志,下辖一、二、三、五、六、七等6个施工队。

3.大连林沅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林沅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19日,注册地为大连市甘井子区松江路4号2层4号,法定代表人杨赸,总经理杨福顺(受法定代表人杨赸委托,全权处理公司日常一切事务)。

经营范围为: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租赁;钢结极及网架制造安装;园林绿化工程;压力管道安装;工业设备及管道防腐;绝热、电器仪表安装维修;道路工程施工;储存罐安装(以上涉及行政许可的凭资质证经营)。

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化工石油设备管道安装工程与业承包三级资质和GB1级、GB2级、GC2级压力管道安装维修许可证。

2008年取得辽宁省建设厅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2014年。

林沅公司以中石油七建公司大连项目部第七工程队的名义在这次事故现场进行施工作业。

(二)事故罐区基本情况大连石化公司第一联合车间三苯罐区(分大罐区和小罐区)建于2000年,为1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配套罐区。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附件4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2011年8月29日9时56分44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罐在收油过程中发生一起着火事故。

事故造成875罐被烧坍塌,874罐罐体过火,罐组周边地面管排过火,部分变形;东、南侧管廊上管排部分过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未造成污染。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789.0473万元。

一、事故的基本情况(一)事故罐区基本情况事故罐875位于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与874、876、877罐组成罐组,该罐区位于厂区西南侧,东邻5万立柴油罐组,西邻无铅汽油罐组,南邻汽油罐组,北邻南运罐组。

始建于1991年,当时四台储罐均为拱顶结构,直径40.5m,罐壁高度15.86m,罐容20000m3,安全储存量18000m3。

主要用于储存重质油。

经2006年对这四座储罐实施改造后,成为主要用于柴油调合成品罐。

储罐结构类型为内浮顶。

事故发生时,该储罐正在收油作业,罐内储存0#国Ⅲ柴油(885.135吨/1061.695 m3)。

875#罐为常压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原是第四联合车间二催化装置的原料罐,2006年改造为内浮顶罐,具体改造内容:安装不锈钢内浮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17.193吨;罐壁开通气孔(12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1米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1米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300微米;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部位工艺流程说明柴油组份主要来自以下装置:40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300万吨/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36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年煤油加氢;45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B2(常2)、B3(常3)、C1(减1)线(以下简称二蒸馏B2、B3、C1线);8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火灾事故报告.docx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火灾事故报告.docx

附件 4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 8.29 ”火灾事故报告2011 年 8 月 29 日 9 时 56 分 44 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 875 罐在收油过程中发生一起着火事故。

事故造成 875 罐被烧坍塌, 874 罐罐体过火,罐组周边地面管排过火,部分变形;东、南侧管廊上管排部分过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未造成污染。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789.0473 万元。

一、事故的基本情况(一)事故罐区基本情况事故罐 875 位于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与874 、 876 、 877 罐组成罐组,该罐区位于厂区西南侧,东邻5 万立柴油罐组,西邻无铅汽油罐组,南邻汽油罐组,北邻南运罐组。

始建于 1991 年,当时四台储罐均为拱顶结构,直径40.5m ,罐壁高度 15.86m ,罐容 20000m3 ,安全储存量18000m3 。

主要用于储存重质油。

经 2006 年对这四座储罐实施改造后,成为主要用于柴油调合成品罐。

储罐结构类型为内浮顶。

事故发生时,该储罐正在收油作业,罐内储存 0# 国Ⅲ柴油 (885.135吨/1061.695 m 3 )。

875# 罐为常压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原是第四联合车间二催化装置的原料罐,2006 年改造为内浮顶罐,具体改造内容:安装不锈钢内浮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 17.193 吨;罐壁开通气孔( 12 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 1 米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 1 米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 300 微米;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部位工艺流程说明柴油组份主要来自以下装置:400万吨 / 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300万吨 / 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360万吨 / 年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 / 年煤油加氢;450 万吨 / 年常减压蒸馏B2 (常 2)、 B3(常 3)、 C1(减 1)线 (以下简称二蒸馏B2 、 B3 、 C1 线 );80万吨 / 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附件4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2011年8月29日9时56分44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罐在收油过程中发生一起着火事故。

事故造成875罐被烧坍塌,874、877存量后,3)。

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17.193吨;罐壁开通气孔(12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1米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1米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300微米;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部位工艺流程说明柴油组份主要来自以下装置:40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300万吨/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36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年煤油加氢;45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B2(常2)、B3(常3)、C1(减1)线(以下简称二蒸馏B2、B3、C1线);氢、馏B3(管径万加氢8产运行处调度徐锋通知,将柴油馏出油从877罐切换到875罐收油。

当时,877罐液位6.612米,温度40℃;875罐液位0.969米,温度37.6℃。

8时30分左右,吴胜指令操作员刘长青和多玮进行转油操作。

9时50分左右,内操多玮通过DCS将馏出油从877罐转875罐收,整个切换过程为自动操作。

此时,当班班长周铁在现场检查电动阀门状态是否正常。

在确认875罐调合一线阀门打开正常,并与多玮确认875罐液位上升正常后,准备确认877罐调合一线阀门是否已经关闭。

9时56分44秒左右,当班长周铁行至875罐至877罐走梯位置时,听到875罐“嘭”的一声,出现闪爆,随即着火。

现场操作人员立即报警,并进行转油、关阀等应急处理。

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下达调度指令,紧急切断了相关, Array左右的875罐含硫量小于350PPm,主要为有机硫,不易生成硫化亚铁。

硫化亚铁在与空气接触后,一般在几分钟内(最长时间不超过30分钟)就会发生自燃,875罐停止付油到开始进油,间隔9个小时23分钟,已远远超过硫化亚铁自燃时间。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附件4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2011年8月29日9时56分44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罐在收油过程中发生一起着火事故。

事故造成875罐被烧坍塌,874罐罐体过火,罐组周边地面管排过火,部分变形;东、南侧管廊上管排部分过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未造成污染。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789.0473万元。

一、事故的基本情况(一)事故罐区基本情况事故罐875位于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与874、876、877罐组成罐组,该罐区位于厂区西南侧,东邻5万立柴油罐组,西邻无铅汽油罐组,南邻汽油罐组,北邻南运罐组。

始建于1991年,当时四台储罐均为拱顶结构,直径40.5m,罐壁高度15.86m,罐容20000m3,安全储存量18000m3。

主要用于储存重质油。

经2006年对这四座储罐实施改造后,成为主要用于柴油调合成品罐。

储罐结构类型为内浮顶。

事故发生时,该储罐正在收油作业,罐内储存0#国Ⅲ柴油(885.135吨/1061.695 m3)。

875#罐为常压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原是第四联合车间二催化装置的原料罐,2006年改造为内浮顶罐,具体改造内容:安装不锈钢内浮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17.193吨;罐壁开通气孔(12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1米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1米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300微米;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部位工艺流程说明柴油组份主要来自以下装置:40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300万吨/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36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年煤油加氢;45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B2(常2)、B3(常3)、C1(减1)线(以下简称二蒸馏B2、B3、C1线);8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

大连油罐1122事故

大连油罐1122事故
经扑灭, 火情得到基本控制。
2010.7.16 大连中石油输油管道爆炸 2010年7月16日晚18时50分左右,大连市大 连新港一艘30万吨级外籍货轮在卸油的过程 当中,发生操作不当引发的爆炸。引发输油 管线爆炸,并引发原油泄漏。
2010.10.24 大连7.16爆炸油罐拆除时再 次引发火情 2010年10月24日下午,大连新港码头油 库7.16爆炸事故现场拆除曾着火油罐时, 引燃罐体内残留原油,再次发生火情。事 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各部室车间,要在日常检查中对设备设施的 防雷防静电设施进行检查,确保各防雷防静电接 地设施良好,以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安全环保部 2011年11月23日
2011.7.16 减压蒸馏装置泄漏并引起大火 7月16日电16日14时25分,中国石油大连 石化公司厂区内10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 置换热器发生泄漏并引起大火。消防官兵 及时赶到现场灭火,事故没有人员伤亡。
2011.8.29 中石油大连油罐起火 8月29日10时06分,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875 号柴油罐发生火灾,具体原因尚不清楚。目前, 尚无人员伤亡,情况可控。
2011年11月22日18点30分,大连的大港 集团罐区31号和32号两个十万吨级的油 罐起火。
大连消防接报之后迅速出动了700 多名官兵,180辆消防车,迅速的赶往现 场,经过了1个多小时的紧急扑救,大火 已经基本扑灭,目前没有人员伤亡报告。
据大连公安称,今晚18时35分,大连港 油品码头海滨北罐区31、32号原油罐因 雷击密封圈着火,一个小时后,火情扑 灭,无人员伤亡。

大连石化“8.29”火灾扑救总结

大连石化“8.29”火灾扑救总结

大连石化“ 8.29 ”火灾扑救情况2011 年8 月29 日9 时58 分,大连石化分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柴油储罐发生火灾,经全力扑救,于13 时20 分左右扑灭明火,历时3 小时22 分。

在本次火灾扑救中,大连石化消防支队参战车辆共21台(艘),其中战勤车辆17台,消防艇1 艘、后勤装备车1 台,指挥车2台,208名消防指战员参战。

10 时15 分,大连市消防局到达现场。

一、基本情况罐区的消防道路为环形,消火栓沿道路设置,储罐设有固定喷淋系统和固定泡沫灭火系统。

事故时主风向为南风,风力4-5 级。

二、扑救经过(一)接警出动8月29日9时58分,消防支队接生产运行处通知填海四区着火立即出动。

9时59分,火警调度室接储运车间八七操作室报警875# 柴油罐着火,支队值班员立即发警,调集四个战勤中队全部出动,并通知三蒸馏现场监视车辆立即赶赴现场,通知消防艇备航,设备中队做好启泵供水准备。

(二)火情侦察10 时03 分,消防支队指挥员到达现场,经现场侦察,确认875 号罐已经陷入火海,同一防火堤内的874 号罐受到火势威胁。

经与车间确认,875 号罐着火介质为柴油,储罐内油量大约为800吨,相邻的874 号罐内存柴油约14000 吨,罐区东南两侧均为公用输油(气)管排,西侧与同罐组内876 号、877号罐的管线连通,现场无人员被困。

(三)确定战术鉴于着火介质为轻质油,燃烧热值高,且已形成流淌火,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对临近罐体和管线构成极大威胁,消防支队指挥员当即决定:采取四面堵截包围,重点保护,逐片消灭的原则,防止火势进一步扩大。

(四)战斗展开第一阶段:冷却保护,控制扩散特勤中队、一中队、二中队、三中队及三蒸馏现场监护车辆先后到达现场。

各中队按支队指挥员的部署迅速展开战斗。

为加强第一时间冷却力量,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开启着火罐及相邻罐的喷淋设施,并中转泡沫线阀门。

1、特勤中队特2 车(卢森堡亚重型泡沫车)停在874号罐北侧,出车载炮对防火堤内流淌火实施控制。

2-大连石化两次火灾(安全经验分享)

2-大连石化两次火灾(安全经验分享)
3、由于这次两次事故采取了水的应急三级防控 等环保措施,消防水全部被排入应急池中,未进 入海域。
安全经验分享
事故起因分析
此次发生火灾的生产新区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 在半个月前刚刚进行过检修,就是在这刚检修的设备上却 发生了闪爆引起此次火灾的发生。根据事故起因分析: 1、对事故发生点未进行安全隐患风险辨识,导致隐患 点没得到应该的的重视。 2、检修过程不严谨导致隐患处漏检,或检修后恢复不 到位,致使运行一段时间后法兰漏油。
中石油大连石化 “7.16”“8.29” 两起火灾事故情况介绍
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验分享
事故经过
事故一:
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厂区内1000万吨常减 压蒸馏装置换热器发生泄漏并引起大火。
该常减压蒸馏装置是一座4层、高约15米的建筑,一 层是泵房,四层是空气冷却器,二、三层是换热器。引 发火灾的是其三层的换热器。参与调查的人士称“散热 器的法兰可能漏油了,在两次不大的闪爆后就着了”。
安全经验分享
火灾现场照片
7.16现场火势
远看火势
安全经验分享
火灾现场照片
火势得到控制后的火灾现场 工 艺设备完全烧毁 安全经验分享
火灾现场照片
8.29火灾现场 现场浓烟滚滚 安全经验分享
火灾现场照片
被烧坍塌的875号 储油罐
安全经验分享
事故造成影响
1、时隔整一年,7月16再次发火灾,13个月中 石油大连石化发生四起事故。性质严重,造成的 社会影响十分恶劣。 2、“7.16”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 案,及时关闭进料阀门,未造成人员伤亡。
安全经验分享
谢 谢 大 家!
安全经验分享
在场的工人听到了这两声沉闷的闪爆。闪爆威力虽 然不大,但一方面撕裂了散热器中密封的油管,另一方 面提供了引燃油品的火星。

大连“8.29”爆炸事故案例分享

大连“8.29”爆炸事故案例分享

大连石化灌区爆炸事故一、事故经过2011年8月29日上午10时左右,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油品罐区一个可存储数千吨柴油的罐体突然发生火灾,经消防官兵全力扑救,截至13时20分,火已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

起火原因正在调查中。

由于该大型储油罐内存放了约800吨成品柴油,并且位于该公司厂区成品油储藏区中心位置,周边还有许多各类化工产品储藏罐,大火很快危及到了周边存储罐的安全。

事故发生后,大连市有关方面迅速调集了包括航空消防车在内的约70辆消防车,近300名消防战士,紧急赶往现场参与灭火和增援,对处在危险中的其他化工存储罐降温防火。

火灾发生后,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在从大连市中心赶往火灾现场的路上,隔海就能看到远处冒起的冲天浓烟,路上到处都是拉着警报赶往现场的消防车。

离厂区还有一段距离,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

大连市有关方面表示,由于采取了水的应急三级防控等环保措施,消防水全部被排入应急池中,未进入海域。

根据环保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均未超过国家相关环保标准。

目前,环保滚动监测仍在进行中。

起火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二、事故处理动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8月30日在大连石化公司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免去蒋凡大连石化公司总经理职务,调大庆炼化公司总经理冷胜军任大连石化公司总经理。

中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8月31日表示,大连石化在一年内连续发生安全事故,充分暴露了安全管理、基础工作、队伍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中石油集团公司同时决定,成立集团公司事故调查组,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廖永远任组长,抽调技术和管理专家进驻大连石化,在国家安监总局指导下,配合大连市事故调查组,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做更深层次的事故分析,尽快查清事故原因,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完善防范措施;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开展扎实深入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隐患大排查和“三基”工作全面督查。

三、事故延伸2011年7月16日:千万吨常减压装置换热器“大帽”泄漏着火。

安全事故案例

安全事故案例

企业管理不善,安全生产无保障


某石化分公司2002年2月23日 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
2002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二, 从凌晨3点左右开 始,聚乙烯新线工艺参数不正常,降负荷生产, 到早上7点负荷降到了40%。7时20分,当班班长发 现悬浮液接受罐压力急速上升,反应速度下降, 于是安排3名操作工到现场关阀门,进行停车处理。 操作工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有物料泄漏,立即打 电话向装置主控室报告,在班长跑向现场不到1分 钟,新线就发生了剧烈爆炸。结果造成8人死亡, 1人重伤,18人轻伤,事后统计,公司直接经济损 失高达452.78万元。
【吸取教训】
二、加强设备管理: 1、重视压力容器年度检查和压力管道在线 检验工作,重点放在高温、高压、易燃易 爆设备、强酸、强碱等腐蚀性介质的设备 和管道、法兰面和螺纹连接件、阀门密封、 管件弯头、三通、异径管等易腐蚀部位, 对易燃易爆设备、强酸、强碱等腐蚀性介 质管线要标明输送的介质名称及输送方向;
【吸取教训】
1、对于危险化学品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严格 执行“三同时”制度; 2、设备设施的安装、选材必须经过科学论证,选择 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安装,严禁私自改 动设计要求,如果需改变原设计应经过原批准部 门同意后方可实施; 3、新装置开车前必须制定详实的试车或开车方案; 4、对于存在的事故隐患应立即消除,防止“带病” 运行。
抑制频发事故出台的一些政策和法规
2、严格执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工作。从今年开始,要全面统 计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运输和废弃6环节的事故情 况,弄清全口径危险化学品事故底数,为科学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控 制考核指标提供依据 4、《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 8令 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和试生产(使 用)方案备案工作的意见》(安监总危化〔2007〕121号)等法 6、山东省早在2005年颁发了《山东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办法》(第117号)和 2006年制定了《山东省井工开采非煤矿山、烟 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认定办法 (试行) 》(鲁安监发〔2006〕84号)

大连石化“8.29”火灾扑救总结

大连石化“8.29”火灾扑救总结

大连石化“8.29”火灾扑救情况2011年8月29日9时58分,大连石化分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柴油储罐发生火灾,经全力扑救,于13时20分左右扑灭明火,历时3小时22分。

在本次火灾扑救中,大连石化消防支队参战车辆共21台(艘),其中战勤车辆17台,消防艇1艘、后勤装备车1台,指挥车2台,208名消防指战员参战。

10时15分,大连市消防局到达现场。

一、基本情况罐区的消防道路为环形,消火栓沿道路设置,储罐设有固定喷淋系统和固定泡沫灭火系统。

事故时主风向为南风,风力4-5级。

二、扑救经过(一)接警出动8月29日9时58分,消防支队接生产运行处通知填海四区着火立即出动。

9时59分,火警调度室接储运车间八七操作室报警875#柴油罐着火,支队值班员立即发警,调集四个战勤中队全部出动,并通知三蒸馏现场监视车辆立即赶赴现场,通知消防艇备航,设备中队做好启泵供水准备。

(二)火情侦察10时03分,消防支队指挥员到达现场,经现场侦察,确认875号罐已经陷入火海,同一防火堤内的874号罐受到火势威胁。

经与车间确认,875号罐着火介质为柴油,储罐内油量大约为800吨,相邻的874号罐内存柴油约14000吨,罐区东南两侧均为公用输油(气)管排,西侧与同罐组内876号、877号罐的管线连通,现场无人员被困。

(三)确定战术鉴于着火介质为轻质油,燃烧热值高,且已形成流淌火,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对临近罐体和管线构成极大威胁,消防支队指挥员当即决定:采取四面堵截包围,重点保护,逐片消灭的原则,防止火势进一步扩大。

(四)战斗展开第一阶段:冷却保护,控制扩散特勤中队、一中队、二中队、三中队及三蒸馏现场监护车辆先后到达现场。

各中队按支队指挥员的部署迅速展开战斗。

为加强第一时间冷却力量,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开启着火罐及相邻罐的喷淋设施,并中转泡沫线阀门。

1、特勤中队特2车(卢森堡亚重型泡沫车)停在874号罐北侧,出车载炮对防火堤内流淌火实施控制。

加油站静电火灾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加油站静电火灾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加油站静电火灾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王志伟二汽物资我分公司加油站是二汽唯一一个储存和销售柴汽油的营运单位,肩负着二汽公司各车队的后勤工作,同时也对外销售柴汽油。

汽油是易燃易爆液体,搞好加油站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这里主要分析加油站静电火灾产生的几种情况,静电产生的原因,预防静电火灾的措施。

关键词: 加油站静电火灾静电产生预防措施静电是加油站起火爆炸事故主要点火源之一,同时也是最具特发性和严重的火灾事故之一。

加油站的油品在储存、运输、输送、装卸、加注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静电。

油品本身属于易燃易爆液体,当静电放电能量超过油蒸的最小引燃能量时,就会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事故案例2011年8月29日上午10时许,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储运车间875号储运罐起火爆炸。

据现场知情人称,是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发生静电起火引发爆炸。

2010年7月16日下午18点50分左右,中石油大连大孤山新港码头一储油罐输油管线发生静电起火爆炸事故,大火燃烧了15个小时,此次事故至少造成附近海域50平方公里海面污染,据估算,有1500吨原油进入海洋。

大连消防支队士官张良在清污时不慎坠海牺牲。

由于静电比明火引发的事故更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火灾危险性强,所以对静电灾害的预防已经成为加油站安全技术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加油站发生静电火灾的几种情况1.1卸油时易发生火灾1) 静电起火。

由于油管无静电接地或静电接地不良、采用喷溅式卸油、卸油中油罐车无静电接地等原因,造成静电积聚放电点燃油蒸气,会产生爆炸燃烧。

2) 油气回收管路破裂密封垫破损,大量积聚油蒸气从管路卸油口喷出会产生静电爆炸燃烧。

3) 卸油过程中,油罐漫溢。

卸油时对液位监测不及时易造成油品跑冒。

油品溢出罐外后,与空气摩擦可形成很高的静电电位,从而引发静电着火爆炸燃烧。

4) 由于卸油胶管破裂、密封垫破损、快速接头紧固栓松动等原因,致使油品滴漏至地面遇火花立即燃烧;1.2量油时易发生火灾油罐车到站后立即开盖量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石化公司“2011.8.29”火灾事故
2011年8月29日9时56分44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罐发生爆炸火灾事故。

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单位简介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874#~877#罐区位于厂区西南侧,东邻50000m3柴油罐区,西邻成品汽油罐区,南邻成品汽油及汽油调和组分罐区,北邻成品汽油罐区。

874#、875#为一罐组,876#、877#为另一罐组,两罐组间有一道隔堤。

875#罐建于1986年,原是第四联合车间二催化装置的原料罐,拱顶结构,罐体高15.86m、内径40.5m,设计油品储存能力20000m3。

2006年改造为内浮顶罐,储存介质为轻质柴油,2007年11月投用。

具体改造内容:安装不锈钢内浮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17.193t;罐壁开通气孔(12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1m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1m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300µm;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经过
2011年8月29日8时10分左右,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大班长吴某接到公司生产运行处徐某的调度指令,要求将柴油调合一线从877#罐改至875#罐。

在与车间工艺员尤某核实确认后,8时30分左右,吴某通知一班班长周某准备做此项工作,周某通知内操员多某让她联系上游装置操作员等相关人员;9时30分左右,多某通知周某切换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于是,周某赶到875#罐组立确认收油流程,并在现场用对讲机通知多某可以切换,多某随后开始切换作业;9时52分40秒,875#罐入口电动阀开启,液面从静置状态的0.969m逐渐上升;9时56分44秒,875#罐突然发生爆燃,罐底撕裂,并引起火灾。

三、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875#罐在浮盘未浮起的情况下,收油管出口流速达4.34m/s,超过1m/s 的安全界限,产生大量静电并发生放电,在浮盘下引燃油雾、可燃性气体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80万t柴油加氢装置波动,造成较多轻组分进入875#罐),发生爆炸。

由此确认,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静电放电引起的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