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合集下载

六味地黄汤治疗肾虚腰痛临床体会

六味地黄汤治疗肾虚腰痛临床体会

六味地黄汤治疗肾虚腰痛临床体会【摘要】目的对于肾虚腰痛病人采取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加以讨论。

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1年1月我科收住院的肾虚腰痛病人116例作为本次课题的观察对象,根据所选肾虚腰痛病人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给予其中一组肾虚腰痛病人腰痛宁胶囊进行治疗,一共58例纳入成为对照组,剩余一组肾虚腰痛病人接受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一共58例纳入成为研究组,两组病人全部接受一个疗程的治疗之后,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接受六味地黄汤治疗的研究组肾虚腰痛病人的临床整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

结论临床中对于肾虚腰痛病人,为其提供六味地黄汤治疗的疗效确切,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肾虚腰痛;六味地黄汤;腰痛宁胶囊;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腰痛也可以称之为腰脊痛,疼痛的主要部位在脊中、一侧或是两侧,属于临床中十分多见的一类疾病,腰属于肾脏之府,肾属于精气所在,腰痛一般会累及肾虚,最近几年以来的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对于肾虚腰痛疾病采取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的疗效理想[1]。

本文选择2020年1月至20211年1月我科收住院的肾虚腰痛病人116例作为本次课题的观察对象,对于肾虚腰痛病人采取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加以讨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至20211年1月我科收住院的肾虚腰痛病人116例作为本次课题的观察对象,根据所选肾虚腰痛病人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给予其中一组肾虚腰痛病人腰痛宁胶囊进行治疗,一共58例纳入成为对照组,剩余一组肾虚腰痛病人接受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一共58例纳入成为研究组;对照组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在50岁至80岁,平均64.22±2.30岁,病程时间在2个月至6年,平均2.21±0.37年;研究组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在51岁至79岁,平均64.67±2.40岁,病程时间在3个月至6年,平均2.34±0.44年。

六味地黄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分析

六味地黄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分析

六味地黄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分析目的:分析研究六味地黄汤的加减方应用于治疗痤疮、肾精亏虚型耳鸣及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六味地黄汤方作为病症治疗的基础,对三种病症进行临床辨证,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对基础方进行临证加减,根据患者治疗之后的具体症状表现,评定、记录各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论:基于六味地黄汤的加减方剂,可以有效地治疗痤疮、肾精亏虚型耳鸣、慢性肾炎,减轻患者的痛苦,在临床上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标签:六味地黄汤;加减;临床应用六味地黄汤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以及泽泻六味中药组成,主滋补肾阴,作为该功能的主方以及基础方存在。

熟地黄补肾养血、滋阴填精,山药健脾、补肺、清热,山茱萸补肾、滋肝,丹皮泻火、凉血、退蒸,福林写脾脏之热、交通心肾,泽泻可泻肾经火邪,本方为滋养补强的方剂,但是,结构严谨,补泻相贯通二存,相辅相成,可避免补泻任何一方面过度,在临床多种相关症状中的应用均有良好的疗效。

本文以六味地黄汤的加减方对于痤疮、肾精亏虚型耳鸣以及慢性肾炎的辨证治疗为例,谈论了该方的加减方剂在治疗这些病症中具有的实际疗效。

1 痤疮常见于青年人群,俗称为”青春痘”,该病是在性腺发育成熟的基础上,由过盛的皮脂腺分泌、排泄口堵塞、细菌入侵等几种原因共同导致,中医学理论将其病因归为肺脏与胃脏的郁热上蒸颜面、风热外侵、过食辛辣厚味等,青春期的女性患痤疮时,常伴有月经失调症状[1]。

1.1 证治概论该病症初起于毛囊口部位,为小米粒状的红色丘疹,在得不到及时治理的状况下,逐渐发展成脓包,最终成为硬结性的囊肿,多发于面部、胸背部,常伴随皮脂分泌溢出。

面部痤疮,颜色潮红或暗红,痤疮中存在脓点或白色的小粉刺,严重者出现疙瘩、脓头,部分女性患者月经不调、经量少。

此病症常由于饮食不调、过食肥甘厚味、偶感外邪等病因造成。

1.2 治疗方剂以自拟的六味地黄汤方作为基础,方为:生地12d,茯苓、泽泻各12g,丹皮20g,淮山12g,山茱萸、知母、白花蛇舌草各为15g,桑白皮、浙贝、赤芍各10g。

浅谈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运用中医中药39康复网医源世界

浅谈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运用中医中药39康复网医源世界

浅谈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运用中医中药39康复网医源世界六味地黄丸出自于北宋名医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原方组成是根据《金匮要略》所记“肾气丸”去桂、附而成。

方由熟地八两(24g),山萸肉四两(12g),干山药四两(12g),泽泻三两(9g),茯苓三两(9g),丹皮三两(9g)组成。

研末,炼蜜为丸,也可作汤剂,剂量酌增减。

钱乙用于治疗小儿禀赋不足,肾气未充而引起的“五迟”、“五软”证。

现广泛用于肾阴亏虚的各种证候,《医方论》所解说,“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

有熟地之腻补肾水,既有泽泻之宣泻肾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既有丹皮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既有茯苓之淡渗脾经以和之。

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鹄也。

”《内经》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又主水液,司泄浊,开窍于二阴,故从生理上看,肾藏泄相助,开合相济,以实现其功能。

因而在病理上看,肾病即能失封藏而精少,又可失疏泄而水停。

所以在治疗肾病时必须考虑肾在生理,病理上的特殊性,即不能过用清利之品以免伤津,须佐以调补肾精之品,又不可过用收涩之药,以防留邪,应少加淡渗之药。

此乃开合相济,补利兼施,肾之所喜也,六味地黄丸的组方用药正是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法则。

1 主方化裁(1)本方加五味子,名都气丸,主治肾虚气喘、面赤呃逆等。

(2)本方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主治阴虚咳喘、带血、潮热盗汗、梦遗滑精等证。

(3)本方加菖蒲、锻磁石、五味子,名耳聋左慈丸,主注肾虚耳鸣、耳聋、目眩者。

(4)本方加枸杞、菊花,名杞菊地黄丸,主治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视物不清及眼珠涩痛等症。

(5)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主治阴虚火旺、骨蒸牢热、盗汗遗精、小便涩痛。

(6)本方加当归、菊花、刺蒺藜、枸杞、白芍、石决明,名明目地黄丸,主治肝肾虚热而致的目涩羞明、视物模糊、内障云翳、迎风流泪、夜盲等证。

综上所述:本方治症虽多,总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

六味地黄汤的临床应用体会(全文)

六味地黄汤的临床应用体会(全文)

六味地黄汤的临床应用体会(全文)宋代儿科医生钱仲阳,根据小儿生机蓬勃,表现阳多阴少的特点,取张仲景肾气丸(八味地丸)减云附子、桂枝,以熟地黄易干地黄,成为六味地黄丸,用治小儿多种疾病。

后世亦常用于成人,每作煎剂,成为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的组成:熟地25g,山萸肉12g,准山12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水煎服,后人用于阴虚火炎,以生地换熟地,名为生六味。

方解: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少阴、厥阴、太阴)并治之列,补中有泻,寓泻于补。

如方中以熟地养血补肾,益阴填精,配泽泻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温补肝肾,固涩精气,配丹皮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准山健脾补肺,兼能涩精,配茯苓淡渗脾湿以和之。

此方药性平和,统治六经,而功专于肝肾。

功用:滋阴补肾(能益五脏之阴)。

适应症:善治肝肾阴亏,精血不足,虚火上炎者。

如腰痛足酸,骨热跟痛(足跟痛),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遗精,咽干喉痛,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牙齿动摇,舌红苔少,脉象细数或虚大;小儿行迟,齿迟,肢软,囟开,阴虚发热等症。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体正气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二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反映。

六味地黄汤是补真阴的良方,若人体因阴虚而致的阴阳相对平衡失调,或阴虚兼有邪气而发生疾病,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每每取得疗效。

因此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已散见于医科各书,恕不备述,现笔者仅就个人的体会举例如下:(1)血崩证:因肝肾阴虚,血热妄行,从阴道大量出血不止,其色鲜红,有血块,自觉心悸,头晕,面唇淡白,但舌质红,有黄白苔,脉沉取有力。

以生六味去泽泻加旱连草30g,侧柏叶15g,益母草30g,莲蓬炭6g,凉血止血;肉苁蓉25g,龙骨30g,牡蛎30g大补肝肾,益阴止血。

(2)高血压眩晕:因阴虚阳亢,而症见头痛,头晕,眼花,面赤唇红,舌红而光,或有黄白苔,脉弦滑数而有力。

以生六味加生石块30g,龟板24g育阴潜阳;知母12g,黄柏10g清肝降火;地龙10g,双钩藤12g镇肝熄风止晕。

谈谈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的加减应用

谈谈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的加减应用

谈谈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的加减应用谈谈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的加减应用(转载)一、出处六味地黄汤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基本功能是滋阴补肾。

很显然,本方是从金匮肾气丸化裁而来。

钱乙制此方时,谓“小儿纯阳之体,无补阳之法,故去附子、桂枝,主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小儿“五迟”证。

二、组成与药量比例熟地八钱山萸肉四钱干山药四钱泽泻三钱牡丹皮三钱白茯苓三钱比例关系是:8:4:4 :3:3:3三、方义此方可称得上“貌似平易而实隽永”,历代临床医家亦多重视。

主治小儿先天阴虚,成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见腰膝酸软、咳嗽咽干、耳鸣、低热、盗汗等。

考肾为水脏,中含一点真阳,便为呼吸之母。

人呼吸司于肺,而实根于肾。

肾主封藏,若真阳不秘,水泛火逆,故用大量熟地大滋肾水而固封藏;山萸肉之用,借其酸温之性滋养肝阴潜敛少阳相火;用山药入脾,借脾之转输之能培土制水以安肾;用丹皮色赤入心以清少阴心火;用茯苓、泽泻以行水饮,通调水道;如此六味壮水制火则肾气足矣。

四、传统加味方1、桂附地黄丸:即金匮肾气丸。

主治肾阳不足见腰痛脚软、小腹冷痛、小便不利或尿频、甚则阳痿不育等。

方中桂枝引火归元,附子温肾助阳,助肾中一点真阳有生化之机;2、济生肾气丸:即上方加车前子、牛膝,强化利水消肿功能,主治腰部痛重、脚肿、腹胀便溏等。

3、麦味地黄汤:即六味地黄加麦冬、五味子,突出生津液以治肺气,取金水相生之义,主治某些慢性咳喘属肺肾阴虚者,见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干咳少痰、消瘦、体倦、劳热等。

4、知柏地黄汤:即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突出壮水制火之能,主治肾阴虚火旺、相火妄动,。

六味地黄丸(汤)古今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丸(汤)古今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丸(汤)古今临床应用摘要: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属于中成药,由熟地24g,山萸肉12g,干山药12g,泽泻9g,牡丹皮9g,白茯苓9g[1]组成。

其组方简单,治疗面广。

笔者从方剂溯源、古代应用、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角度探讨六味地黄丸(汤)治疗疾病谱的范围,明确六味地黄丸(汤)药理作用及肝肾阴虚病理实质。

1方剂的溯源1.1六味地黄丸方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条,方中药物六味: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原书用以治疗小儿肾怯失音、囱开不合、神气不足、目白晴多、以及肾疳、骨疳、筋疳及肝疳等证。

1.2六味地黄丸(汤)重用熟地为君药,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大补真阴的功效;用补肝肾而涩精的山茱萸和健脾固肾而固精的山药为臣药,三味补药相配伍有滋肾、益肝、益脾的作用。

佐以泽泻利水渗湿、泻肾水,防熟地之滋腻恋邪,丹皮清泄相火,凉肝而泻阴中伏火,制山茱萸之湿涩;茯苓渗湿健脾,既助山药补脾,又助泽泻利水,且防熟地滋腻有碍运化。

合方三补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诸药合用,滋而不寒,温而不燥,三补治本,三泻治标,标本兼顾,滋补而不留邪,降泻而不伤正,被历代医家推崇,广泛用于临床。

2古代临床应用2.1在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中,六味地黄丸主要运用于儿科疾病临床治疗,如:小儿肾怯失音,囱开不合,肾疳、筋疳等。

到宋代刘昉所撰《幼幼新书》里,六味地黄丸可治疗鹤节,慢惊风以及虚寒等多种儿科疾病。

2.2至元代,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已超越儿科范围,如朱震享《丹溪心法》用于治疗咳嗽、小便不禁、虚损、淋证以及消渴等多种疾病。

杜思敬《济生拔粹》述:肾脏虚损,久病之后身体羸弱不堪,虚烦盗汗,骨蒸发热,肢体瘘软,诸般血症,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2]。

2.3至明代,六味地黄丸(汤),临床应用范围又得到进一步拓展,虞抟《医学正传.卷之三.虚损》载,”治肾经虚拈,欠新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瘘弱,下血,咯血等证”。

六味地黄汤临床上的加减应用

六味地黄汤临床上的加减应用

六味地黄汤临床上的加减应用六味地黄汤被誉为滋阴补肾之祖方,为肾气丸化裁而来,二者之精髓均系“三补三泻”,《医方论》曾赞其“药止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六味地黄汤流传甚广,亦被后世医家化裁成各种名方,或温阳、或滋阴、或益气、或利水,功效不一。

因该方主入肝脾肾三阴经,且以足少阴肾经为主,故被诸多医家用治各种原发性及继发性肾脏病。

一、六味地黄汤出处六味地黄汤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是一应用极为广泛的传统滋阴补肾方,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临床各科疾病,但主要应用于辨证为肾阴不足、肝肾亏虚,或兼有虚火上炎的疾病,为“异病同治”代表方剂之一。

二、六味地黄汤组成与比例熟地12 g,山萸肉6 g,山药6 g,丹皮4.5 g,泽泻4.5 g,茯苓4.5 g,比例关系是8∶4∶4∶3∶3∶3。

三、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

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

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

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

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四、传统加味中成药(一)桂附地黄丸(即金匮肾气丸)(1)组成:上方加肉桂、附子。

(2)功效:引火归原,温肾助阳。

(3)主治:肾阳不足,症见腰痛脚软、小腹冷痛、小便不利或尿频、甚则阳痿不育等。

(二)济生肾气丸(1)组成:上方加车前子、牛膝。

(2)功效:强化利水消肿功能。

(3)主治:腰部痛重、脚肿、腹胀便溏等。

(三)麦味地黄汤(1)组成:上方加麦冬、五味子。

(2)功效:突出生津液,以治肺气,取金水相生之义。

六味地黄汤加减临床应用分析_赵兴裕

六味地黄汤加减临床应用分析_赵兴裕

193第16卷 第3期 2014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3 Mar .,2014中医学是我国悠久历史的灿烂宝藏,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味地黄汤药仅六味,是补肾滋阴基础方和总方,六经备治,平补其阴,具有较为严谨的结构。

通过调整剂量,对方剂进行加减,可在临床多种疾病中应用,效果显著[1]。

本文主要对分析六味地黄汤加减在肾炎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同时概括六味地黄汤加减在其他疾病上的临床应用,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组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9~38岁,平均年龄(18.2±4.3)岁;发病原因:感染11例,药物使用不当13例,代谢疾病引起10例,自身免疫疾病引起10例,其他原因3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8~40岁,平均年龄(18.5±4.6)岁;发病原因:感染12例,药物使用不当14例,代谢疾病引起11例,自身免疫疾病引起8例,其他原因2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血尿、少尿、蛋白尿、水肿、肾功能损伤,伴随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病因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予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对照组 患者口服氯噻酮(上海华氏制药有限公司天平制药厂,国药准字H31022190)100~200 mg,每周连服3 d ;口服卡托普利(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986)30~40 mg,3次/d ;口服氨酰心安(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259)15~20 mg,1日2次。

1.2.2 观察组 采用丹皮10 g,熟地20 g,茯苓10 g,山茱萸15 g,泽泻10 g,山药15 g 治疗,水煎服,1剂/d。

六味地黄汤加减临床应用分析论文

六味地黄汤加减临床应用分析论文

六味地黄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使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对治疗淋症、消渴、和眩晕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来院治疗淋症、消渴、和眩晕等症状的患者50例,使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通过使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对患者进行治疗,50例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者消失。

结论对淋症、消渴、和眩晕使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效果明显。

得到患者认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六味地黄汤;加减;中药药剂;临床效果六味地黄汤主要用于滋阴补肾的基础方剂,他对治疗由肾不足、虚火上炎有引起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有明显效果[1]。

主要是有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共6味药组成[2],熟地黄具有滋补肝肾,山茱萸肉取有补肾滋肝、固涩精气,山药具有健脾补肺作用,保证脾气旺盛,茯苓取有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作用。

丹皮具有凉血退蒸,通小便。

这六味药中补中有泻,相辅相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来院治疗淋症、消渴、和眩晕等症状的患者50例,使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进行治,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来院治疗淋症、消渴、和眩晕等症状的患者50例,50例患者年龄在45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60.8±12.4)岁,其中包括2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患者病程在3个月-1年之间,平均病程(5.8±2.9)个月。

其中有21例淋症患者,15例消渴患者,14例和眩晕患者。

使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对50例患者进行治疗1.2治疗方法1.2.1淋症治疗方法淋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障碍或者涩痛,总感觉尿不尽,淋症又为为“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

主要包括泌尿系感染、结石、前列腺炎等,中医为主要是是由于湿热积于下焦,渗入膀胱引发的,或者由于肾虚而导致湿浊下注,气化不利而膀胱热所引起的。

六味地黄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分析

六味地黄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分析

六味地黄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分析六味地黄汤最早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中,是目前临床比较广泛的方剂,其组成有:牡丹皮、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六味中药,该方是在张仲景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减桂枝、附子而成。

其主要功能主治為:滋阴补肾。

临床上目前主要治疗肾阴亏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骨蒸潮热等症。

根据六味地黄汤基本药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随症加减可有效治疗多种由于肾阴亏虚的疾病,并经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为进一步提高六味地黄汤的临床应用准确性,提高治疗效果,本文作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近期学术著作对六味地黄汤的加减变化应用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标签:六味地黄汤;加减;辨证施治;临床应用六味地黄汤最早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中,是目前临床比较广泛的方剂,其组成有:牡丹皮、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六味中药,该方是在张仲景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减桂枝、附子而成。

其主要功能主治为:滋阴补肾。

临床上目前主要治疗肾阴亏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骨蒸潮热等症。

根据六味地黄汤基本药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随症加减可有效治疗多种由于肾阴亏虚的疾病,并经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为进一步提高六味地黄汤的临床应用准确性,提高治疗效果,本文作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近期学术著作对六味地黄汤的加减变化应用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现报告如下:1 方剂组成及主要功效六味地黄汤的成分为牡丹皮、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六味中药。

其中,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入心肝血分,可清伏火;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是养血补虚的临床要药,性温味甘,常用于精髓亏虚患者的治疗;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临床常用于肾脾俱虚患者的治疗;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性微温微酸,可平补阴阳;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性甘寒,可泻肾经之虚火;茯苓利水消肿、健脾宁心、渗湿,药性平和,可健脾补中,交通心肾。

六味地黄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5例的临床观察

六味地黄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5例的临床观察

六味地黄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5例的临床观察目的:比较中西医不同的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别。

方法:将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医组用甲氨喋呤加小剂量强的松治疗;中医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比较疗效差别。

结果: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以中药六味地黄汤为主方,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的效果。

结论:中西医结合较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在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体征、功能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标签:六味地黄汤;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属中医“痹病”范畴。

我国的发病率为0.38%~0.44%,现临床所用西药和激素虽能使部分病人得到缓解,但起效慢,副作用明显。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5例患者均为我院风湿科2001~2004年期间住院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对本病的分类标准。

均长期服用1~2种慢作用药(甲氨喋呤﹑柳氮磺胺嘧啶)及小剂量强的松治疗(6个月以上),疗效不佳,仍有关节痛及晨僵。

按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6例。

治疗组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2.18±3.92)岁,对照组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41.37±1.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西医方面:主要表现晨僵、关节疼痛肿胀以及畸形,活动障碍等,有些病人伴有关节外表现,如类风湿结节、间质性肺炎、神经系统损害等。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加。

中医方面:主要表现头昏、腰痛、腰膝酸软无力,小腹凉,偶有心悸、胸闷,肢体关节酸痛、麻木、屈伸不利,舌尖边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诊断:顽痹,证属肝肾阴虚,痰瘀阻络,寒热错杂。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静脉注射甲氨喋呤10 mg,每周1次;静脉注射强的松10 mg,每天1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以六味地黄汤为主方加黄芩、黄连、野菊花;待患者自觉心悸消失,头昏减轻,腰痛及腰膝酸软无力稍好转,将上方各味中药加量继续服用;待头昏消失,腰痛、腰膝酸软明显好转,将山药、牡丹皮加量,同时加用徐长卿、桑寄生、鸡血藤、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补血养血、活血通络;待肢体关节酸痛、麻木,屈体不利较前好转,加附子、肉桂温补肾妇,服至小腹凉感、腰痛、腰膝酸软消失,并将汤剂改为丸剂巩固治疗。

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运用

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运用

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运用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运用六味地黄丸(汤)方出于北宋儿科名医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

原方的组成是根据《金匮要略》所记载的肾气丸即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等八味,去助阳之桂、附,而专取地黄等六味,成为补阴的代表方。

本方药味不温不燥,它的功效主要是滋补肝肾之阴不足。

一、治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并伴失眠、盗汗或遗精等病例介绍:林××,男,32岁,平常形神疲倦,头晕目眩,食纳不佳,每至晚间久久不能入睡,睡后则有汗出,舌无苔淡白,脉象弦细,拟肝肾阴虚,予六味地黄汤(熟地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加枸杞10克,甘菊6克,五味子3克,夜交藤10克,酸枣仁10克,荞麦10克。

水煎服。

服三剂后,精神好转,其他症状亦有显效。

二、治慢性肾炎属于阴虚火旺者病例介绍:陈××,男,6岁。

因急性肾炎住院半年转为慢性,肾阴虚,四肢及脸部均浮肿,面色苍白,环唇带赤,舌质淡红,尺脉细数。

检查:尿蛋白+++,红细胞++。

治宜补肾利尿为主,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之:干地黄12克,丹皮6克,山萸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淮山12克,地骨皮6克,旱莲草10克,半边莲12克。

服3剂后,尿量增加,浮肿减退,以六味地黄汤加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白茅根12克。

续服5剂,症状显著好转。

尿检:尿蛋白消失,红细胞+ ,嘱其继续服用六味地黄丸,日以半边莲,白茅根代茶。

三、治高血压病见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病例介绍:林××,男,42岁。

肝肾阴虚,常觉头晕,腰酸,近月来血压190/105毫米汞柱,耳鸣,脸红,心烦不眠,曾服降压灵,利血平等,效果不稳定,察其脉沉弦,舌质淡红,有阴虚阳亢之象,宜从养阴潜阳为主,以六味地黄汤加石决明,牡蛎,龟板,钩藤,天麻,甘菊,枸杞等,服了3剂后,诸证均瘥,唯觉腰膝酸软,以前药加杜仲,牛膝,再服 3剂,血压已降正常,其他症状亦次第消失。

六味地黄汤加减六法的临床应用探讨

六味地黄汤加减六法的临床应用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03期 195 六味地黄汤加减六法的临床应用探讨刘忠1,董重阳2(1.驻京老干部服务管理局海淀十九离休所门诊部,北京 100083;2.内蒙古自治区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摘要:结合临床经验,对六味地黄汤的加减六法以及相应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探讨和总结,提出了参芪地黄汤、归芍地黄汤、杞菊地黄汤、知柏地黄汤、丹鸡地黄汤、麦味地黄汤六种方剂分类,以期对中医临床人员的辨证治疗有所裨益。

关键词:六味地黄汤;加减六法;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03.165本文引用格式:刘忠,董重阳.六味地黄汤加减六法的临床应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3):195.0 引言六味地黄汤出自钱乙先生的六味地黄丸,而其本源则从仲景先师的肾气丸减去附子、桂枝,易干地黄为熟地黄,主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和、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晄白等。

钱乙认为小儿阳气旺,去掉附子、桂枝等辛热之药可防止小儿服药后出现鼻衄等副作用。

笔者在临床应用该方广泛,加减用于多数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消渴、咳嗽、自汗、盗汗等。

愿将自己浅显的心得分享出来,望同道们斧正。

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纵欲过度、看电脑手机等诸多因素,无疑会出现伤精耗血的情况,尤其是熬夜和看电脑、手机,临床出现肝肾亏虚的患者较多,并且趋于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六味地黄类的方剂有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所在地域不同,单纯应用六味地黄丸效果一般,需要临证随机应变,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总结出了六味地黄丸变化应用的六种加减方法,如下所述。

1 参芪地黄汤此种加减法主要适用于气虚严重的患者,乏力明显,怠惰嗜卧,面色较黄,活动后容易头晕、汗出,平常容易感冒,舌体偏胖,脉沉弱。

该方在肾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多,尤其是伴有水肿和蛋白尿,黄芪性偏温,味甘,是补气的要药,可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人参健脾补中益气,两者合用补肺脾之气,肺脾之气充足,精气得布,参芪之用即在于此用。

六味地黄汤治疗脑梗塞临床体会

六味地黄汤治疗脑梗塞临床体会

六味地黄汤治疗脑梗塞临床体会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科20例来院就诊的脑梗塞患者,采用六味地黄汤结合西医进行治疗。

结果临床治愈9例,临床显效8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可明显的缩短疗程,降低患者致残率。

标签:六味地黄汤;脑梗塞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尤其是脑梗塞,严重威胁中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

原因在于它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目前虽有多种药物可以治疗,但上述的“四高一多”还是无法避免[1]。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采用六味地黄汤结合西医方法进行治疗,降低危险因素,预防再次发生,针对本病发生有正气内虚的发病根据,我科采用六味地黄汤的方法进行治疗。

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治疗脑梗塞患者2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0例均为我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住院患者。

男9例,女11例。

年龄57岁~78岁,治疗前进行相关检查,均无严重的心、肝、肺、肾病变,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2]。

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状况、用药方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 一般治疗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

西药治疗:①溶栓治疗:前2~3d用尿激酶3万~4万单位,2次/d静脉滴注,以后1万~2万单位/d,维持7~10 d;②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1~2次/d,一般7~10 d为1个疗程;③补充血容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1次/d,10~15 d为1个疗程;④脑代谢活化剂:用脑活素20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一般10 d 为1个疗程。

1.2.2 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風患者多为老年人,主要病机为年老体弱,肝肾阴虚,阴虚不能制约肝阳以致肝阳上亢,化风夹痰蒙蔽清窍所致,以六味地黄汤加补气活血药品,方用熟地、山芋、山药、太子参、丹皮、茯苓川芎各15g,桃仁、红花、当归各10g,黄芪40g,丹参20g,水蛭3g,血压高加夏枯草30g,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9g,伴肢体麻木者加陈皮12g,半夏12g,伴大便秘结者加山栀10g,杏仁12g,上肢偏废者加桑枝9g,下肢偏软无力者加续断12g,桑寄生18g,若半身不遂者加穿山甲5g,地龙3g。

浅谈古方六味地黄汤的应用

浅谈古方六味地黄汤的应用

95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中 医 中 药六味地黄汤为宋代钱乙所创立,出自《小儿药证直决》,取张仲景肾气丸(八味地丸)减云附子、桂枝,以熟地黄易于地黄,成为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汤的组成:熟地黄25g、山萸肉12g、准山12g、丹皮l0g、茯苓l0g、泽泻l0g、水煎服。

本组方严谨,以熟地黄滋肾补精为主,辅以山茱萸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脾肾而固精,又配以泽泻泻肾浊以防熟地之滋腻,牡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以助山药之益脾。

三补三泻,以补为主,滋补而不留邪,降泄又不伤正。

此方药性平和,统治六经,而功专于肝肾及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

适应证:善治肝肾阴亏,精血不足,虚火上炎者。

如腰痛足酸,骨热跟痛(足跟痛),头晕,眼花,耳呜,耳聋,遗精咽于喉痛,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牙齿动摇,舌红苔少,脉象细数或虚大;小儿行迟,齿迟,肢软,囟开,阴虚发热等症。

1 药理研究1.1 免疫调节作用六味地黄汤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力,六味地黄汤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力,临床研究也显示六味能显著提高肝肾阴虚症病人红细胞C3b受体的免疫粘附活性,有效地促进红细胞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并改善临床症状[1]。

1.2 防肿瘤的作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可能是六味防治肿瘤的原因之一。

人体缺硒与癌症的发生有关,有人应用荧光光度法则定出六味煎剂中有较高的硒含量,六味汤剂中硒的化合物亚硒酸钠能抑制绣法肺癌和肠癌的发生率[2]。

1.3 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六味地黄汤的正常血压有明显降低作用,但对其心肌收缩力及心率无明显影响,因此,推测其降压作用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而产生的。

动物实验表明,六味能明显缩小心肌缺血的梗死面积。

临床研究证实,六味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用药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普遍降低。

1.4 对泌尿生殖系统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六味对肾具有可靠的药理作用。

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体会

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体会

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体会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名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

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两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后来,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

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自成方以来,历代中医都十分注重对它的临床研究,使用范围由原来的儿科拓展到内、外、妇、五官等,涉及病症140余种,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糖尿病:糖尿病与中医“消渴”相对应,肾阴虚为其根本原因,六味地黄丸能明显提高空腹肝糖元含量,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也有一定作用,可缓解消渴状态。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称更年期综合征为“绝经前后诸证”,呈现出头晕头痛、失眠健忘、潮热盗汗、焦虑、心慌气乱等症状,肝肾阴虚为其根本原因。

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可提高更年期患者生活质量。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六味地黄丸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可防治高血压病心血管损害,并有肯定的降血脂作用,对冠心病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骨质疏松症: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得到髓的滋养才会坚固有力。

六味地黄丸对骨质疏松症可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医学界有补钙先补肾的说法。

老年性痴呆的预防: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对健忘症具有预防效果,用于正常老化及早老性痴呆患者,特别对神经衰弱、易忘事和学习能力差有疗效。

且给药时间越长,药效越明显。

抗衰老作用: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人体衰老过程密切相关。

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补的正是人的根本,所以能延缓衰老。

药理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能对抗自由基,具有显著的抗衰老作用。

辨证加减应用六味地黄丸的配方具有“三补三泻”的特点:熟地、山茱萸、山药为三味补药,泽泻、茯苓、丹皮为三味泻药,补药的用量大于泻药的用量,以补为主。

六味地黄汤之临床运用

六味地黄汤之临床运用

六味地黄汤之临床运用发表时间:2013-03-04T13:14:03.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8期供稿作者:马士柱[导读]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医学家钱乙所创,其将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地黄丸去附桂而成。

马士柱(河南省桐柏县朱庄乡朱庄村特色诊所河南桐柏 474735)【摘要】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医学家钱乙所创,其将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地黄丸去附桂而成。

原治小儿肝肾阴虚之“五迟”证,组方科学严谨,六药合用,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肾肝脾三阴并补,而以滋补肾阴为主。

笔者改为汤剂,临证加减治疗肾亏腰痛、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前列腺炎、视网膜脱落、更年期综合症之属肝肾阴虚者,疗效显著。

【关键词】钱乙六味地黄丸中医疗法六味地黄汤源自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其原为丸剂,共有六味药物组成:熟地八钱、山药、山茱萸各四钱,泽泻、茯苓、丹皮各三钱。

本方为滋补肾阴之名方。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常以此方加减,改为汤剂,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分述于后。

一、眩晕眩晕一症,常由多种原因所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如脑动脉硬化、脑梗塞、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病均可致眩晕。

例:杨×荣,女,66岁,2012年6月8日初诊,患者头晕目眩,伴恶心,耳鸣,口苦、舌根痛、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血压156/92mmhg,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拟滋补肝肾、镇肝潜阳、熟地20g,山芋肉12g,山药15,云苓15g,泽泻15g,丹皮12g,生龙牡各15g,勾丁15g,草决明12g,磁石15g,甘草6g,服五剂诸症减轻,头晕大减,大便正常,续服5剂,诸症消失,嘱其常服六味地黄丸以善其后。

二、消渴消渴,祖国医学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均为阴虚内热,消耗津液所致,曰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即现代医学之糖尿病之范畴。

例王某,男,61岁,2008年7月8日初诊,患者精神萎糜,饭量大,喝水多,常觉劳累乏力,腰疼腿软,舌质红、苔白、脉细数,查血糖7.91,血脂2.45,证属脾肾两虚,中土不健,饮食之精华不能吸收,即消渴症。

六味地黄汤治疗31例男性不育症临床体会

六味地黄汤治疗31例男性不育症临床体会

六味地黄汤治疗31例男性不育症临床体会
王宏艳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6(35)12
【摘要】近年来,我在门诊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70例,疗程短,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70例病例中,男53例;女17例;年龄15—57岁。

以成年病例为多;病程最长30天,最短1周。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
酶(ALT)350—1700IU/L,
【总页数】1页(P18-18)
【关键词】急性黄疸型肝炎;辨证论治;中药治疗
【作者】王宏艳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加味五子汤治疗男性不育症38例体会 [J], 兰喜祥
2.五子衍宗汤治疗21例男性不育症临床体会 [J], 王宏艳; 张莉
3.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少弱精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观察 [J], 张广涛; 包振虎; 史学珍; 高敬峰; 马永宏
4.补肾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价值体会 [J], 黄仁珍; 茹婷巧
5.聚精壮阳汤治疗男性不育症30例体会 [J], 陈祖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儿科医生钱仲阳,根据小儿生机蓬勃,表现阳多阴少的特点,取张仲景肾气丸(八味地丸)减云附子、桂枝,以熟地黄易干地黄,成为六味地黄丸,用治小儿多种疾病。

后世亦常用于成人,每作煎剂,成为六味地黄汤。

?
六味地黄汤的组成:熟地25g,山萸肉12g,准山12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水煎服,后人用于阴虚火炎,以生地换熟地,名为生六味。

?
方解: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少阴、厥阴、太阴)并治之列,补中有泻,寓泻于补。

如方中以熟地养血补肾,益阴填精,配泽泻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温补肝肾,固涩精气,配丹皮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准山健脾补肺,兼能涩精,配茯苓淡渗脾湿以和之。

此方药性平和,统治六经,而功专于肝肾。

?
功用:滋阴补肾(能益五脏之阴)。

?
适应症:善治肝肾阴亏,精血不足,虚火上炎者。

如腰痛足酸,骨热跟痛(足跟痛),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遗精,咽干喉痛,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牙齿动摇,舌红苔少,脉象细数或虚大;小儿行迟,齿迟,肢软,囟开,阴虚发热等症。

?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体正气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二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反映。

六味地黄汤是补真阴的良方,若人体因阴虚而致的阴阳相对平衡失调,或阴虚兼有邪气而发生疾病,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每每取得疗效。

因此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已散见于医科各书,恕不备述,现笔者仅就个人的体会举例如下:?
(1)血崩证:因肝肾阴虚,血热妄行,从阴道大量出血不止,其色鲜红,有血块,自觉心悸,头晕,面唇淡白,但舌质红,有黄白苔,脉沉取有力。

以生六味去泽泻加旱连草30g,侧柏叶15g,益母草30g,莲蓬炭6g,凉血止血;肉苁蓉25g,龙骨30g,牡蛎30g大补肝肾,益阴止血。

?
(2)高血压眩晕:因阴虚阳亢,而症见头痛,头晕,眼花,面赤唇红,舌红而光,或有黄白苔,脉弦滑数而有力。

以生六味加生石块30g,龟板24g育阴潜阳;知母12g,黄柏10g 清肝降火;地龙10g,双钩藤12g镇肝熄风止晕。

?
(3)产后眩晕:因阴血不足,肝风内动,症见头晕,眼花心跳,心慌,舌淡,薄白苔,脉细。

以六味地黄汤加桑寄生30g,川仲15g,龙骨24g,牡蛎24g,大补肝肾,熄风止晕。

?
(4)石淋(泌尿系结石):由于湿热蕴结下焦,灼烁津液,使尿中杂质胶凝成砂成块,腰部稳痛,或绞痛难忍,尿中夹有砂石,排尿刺痛,有时因砂石堵塞,致尿来中断或排尿不出,或是血尿(但本病不发作时,可无明显症状),大便干结,舌红有齿印,黄白湿苔,脉弱细数,中按无力,面色萎黄,全身乏力,以生六味加血珀6g,金钱草30g,党参24g,砂牛末3g冲服,补气化石利尿。

?
(5)胃痛便黑(溃疡出血):胃痛时作,由于素体肝肾阴亏,血不潜藏。

症见上腹部隐痛,大便色黑如柏油,面黄,舌淡苔薄,脉弱细。

以六味地黄汤去萸肉,加白芨24g,侧柏叶18g,地榆炭6g,海蛸10g,清肝止血止痛。

?
(6)腰痛:肾虚腰痛,不能久坐,面色不华,舌质淡,薄白苔,夜尿较多,脉象弦细。

以六味地黄汤加杜仲15g,川断15g,狗脊18g,桑寄生30g,补肾壮腰止痛。

?
(7)筋挛拘急:病后失调,精血大伤,筋失所养,手足活动不灵,甚至两脚屈而不伸,动之则痛,难以入睡,面色不华,舌质淡,薄白苔,大便结,脉沉细。

以六味地黄汤加双钩藤15g,宽筋藤12g,舒筋活络。

?
(8)疟疾:疟疾发8~10次,正气已伤,每日逐有轻微寒战,发热,或热少寒多,面唇舌淡白,薄白苔,脉弦细无力,精神萎靡。

以六味地黄汤加附子18g,肉桂15g(?服),川楝皮12g,扶正祛邪,乌梅2个截症。

?
(9)夜尿多或遗尿:因肾虚不能固摄,小便清白,次数多及量多,甚至夜尿5~6次,睡
眠不安,舌质淡,苔薄白而湿润,脉虚,两尺较弱。

以六味地黄汤去茯苓、泽泻,加附子15g,玉桂1g(?服),覆盆子15g,桑螵蛸10g,温肾固摄。

?
(10)喉痛难愈(慢性咽喉炎):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由于阴亏,虚火上炎,咽喉作痛,日久难愈,面白颧红,舌红苔少,口干,脉沉细数,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以生六味加元参24g,麦冬12g,甘草10g,桔梗12g,牛膝15g,养阴解毒利咽。

?
(11)消渴(包括糖尿病、尿崩症):因阴虚火旺,阴液受伤,多饮,多食,多尿,缠绵难愈,小便清长泡沫多而味甜,大便或溏或结,面颊潮红,舌质娇红有齿印,舌苔薄白,脉微弦滑数。

以生六味加元参15g,知母10g,黄柏10g,滋阴降火。

?
(12)秃发症(头发一片一片地脱落):因肾阴虚,血有郁热,头发突然一片一片地脱落(或有稍看书即头晕、遗精等肾虚症状),舌红,脉滑。

以生六味去茯芩,加旱莲草18g,丹参12g,首乌24g,凉血生发。

?
(13)小儿耳痈难愈(慢性中耳炎):因小儿体质阳多阴少,肾热久蒸,两耳流脓,数年不愈,面黄形瘦,眼分泌物多,舌质红,黄白苔,小便短赤,脉细滑数,以生六味加葫芦茶10g,蒲公英10g,黄柏6g,知母6g,清热解毒消导。

连服7~8天,每见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