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事业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达2.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近30%。

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加。

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2000多万人,成为举世公认的减贫效果最显著的国家。

特别是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以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社会保障为例,“十一五”时期,我国全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国23%的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

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

民生问题的解决策略及其效果

民生问题的解决策略及其效果

民生问题的解决策略及其效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尽管各国都在努力改善公民的福祉,但民生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将探讨民生问题的解决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所产生的效果。

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重要保障机制。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等。

通过提供各种社会福利,如失业救济金、医疗费用报销等,可以有效缓解贫困问题和社会不公平现象。

实施这一策略的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增强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公平,并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的推进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首先,促进教育公平可以有效减少教育差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教育公平有助于社会流动性,使更多人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三、加强就业创业支持就业问题一直是民生问题中最突出的一个。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提供创业补贴、职业培训等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人参与创业就业,提高就业机会和创造力。

就业创业支持的效果是明显的。

首先,加强就业创业支持能够有效减少社会的失业问题,缓解经济压力。

其次,创业就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推进精准扶贫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然而,传统的扶贫方式存在着系统性的问题,导致扶贫效果有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推进精准扶贫,通过精确的贫困定位和精准的扶贫措施,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精准扶贫的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精准扶贫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其次,精准扶贫有助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篇一: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对策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对策摘要: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因此,深入分析我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根源,并以战略的眼光,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实际出发,探讨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措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生问题原因对策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民生问题却日益凸显,贫富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加大、生存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关注的焦点。

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

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第一,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只有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和和谐稳定,而且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

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我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历史性成因。

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方面在宏观上实行“高积累”政策,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又否定个人争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思路出现偏差。

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

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

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投入了一笔笔紧系人民福祉的真金白银,启动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

这一项项民生政策,一笔笔民生投入,一个个民生工程,既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民生情怀的充分反映,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及时之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策,不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也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支持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再到及时保障汶川、玉树地震等抗灾救灾资金需要……国家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国家更是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确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

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1.27倍、1.41倍和1.3倍。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到1.6万亿元。

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

其中,重点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同时,还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支出增幅都在20%左右,高的甚至超过30%。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农村民生改善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农村民生改善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农村民生改善的宝贵经验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大规模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农村贫困、落后的基础设施等等,这些问题对农村民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措施,不断改善了农村民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村民生改善的宝贵经验。

一、扶贫攻坚政策贫困是农村的普遍问题。

中国通过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成果。

过去六年来,全国9899个贫困村摆脱贫困,消除了8320万农民的绝对贫困,创造了中国减贫的一个世纪奇迹。

扶贫的有效措施包括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卫生保健、改善住房条件等。

此外,相应的财政资金也在不断投入,更好地实现了全面脱贫。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我国政府在农村基层设立了养老服务中心,配备专业护工,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使他们得到了更好的生活保障。

此外,我国政府还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农民提供老年金。

这一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

三、健康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医疗技术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长期处于不足的状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医疗水平的提高,加强了医疗资源的投资和管理。

我国政府近年来推行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设,建设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三医联动等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服务。

此外,政府还成立了农村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扩大了中医药在农村的影响力。

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政府将农村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同时,为解决农村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政策,使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教育。

中国的民生问题以及国家的应对措施

中国的民生问题以及国家的应对措施

中国的民生问题以及国家的应对措施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近些年来民生问题成为热点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我国主要的民生问题以及国家的应对措施。

一、文化教育(一)农村教育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2. 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3. 学校债务。

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

4.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1. 招生公平性问题。

2. 提高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

3. 贫困生的教育问题。

4. 择校制度。

(三)教育内容1. 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造成恶性事件。

2. 正当渠道的性教育缺失引发社会问题。

3.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乏影响文化传承。

4. 灾害与安全教育的提倡。

5. 心理教育。

随着就业、升学等社会压力的增加,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否进行心理的自我调剂?大学校园的跳楼时间层出不穷,反映出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

6 网络教育。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互联网上信息安全,网络交友规则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二、医疗卫生(一)医疗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 医德问题。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防止药物的滥用。

3. 异地统一医保的问题。

我国有1.4亿多老年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2011-07-07 15:54:30作者:胡建兰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浏览次数:4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使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为丰富,极大推动了我国民生改善的步伐,中国人民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关系、个性自由等几乎所有人类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由于经济、社会、资源及实践中的偏差等多方面的制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问题。

一、中国民生现状(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统计,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从1975年的0.530上升到2008年的0.793,排名从1999年的全球第10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1位,成为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

1.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979—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高6.8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也大幅提升。

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我国人均GNI只有19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改革开放后,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达到277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3%。

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1%。

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贫困标准),城镇家庭为57.5%;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在2000年也下降到50%以下,表明中国城乡居民整体达到小康水平。

改善民生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改善民生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改善民生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民生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焦点。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对于教育、医疗、居住和就业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然而,改善民生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首先,教育问题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之一。

教育是孩子们成长的基石,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和师资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鼓励和支持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才参与农村教育事业,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其次,医疗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

在城市,人们可以方便地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在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医疗设备和人才,使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得到改善。

此外,可以鼓励和引导医生到农村地区开展义诊活动,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居住问题是城市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住房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公共住房建设的力度,提供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减轻居民的经济负担。

此外,通过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兴建住房,增加住房供给,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

就业问题是改善民生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对于此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就业机会的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推行创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失业人员提供另外一种就业选择。

综上所述,改善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但是也是我们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全面改革相关政策和制度。

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作为一个国家,解决民生问题是其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极为严峻的任务。

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也可以增强政府的执政合法性。

但实际上,想要解决民生问题并非易事,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建议。

本文将会就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和建议进行讨论。

一、改善环境保障环境保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改善环境保障可以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强制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加大环保投入等方式来进行。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企业使用环保技术,推动节能降耗等措施,逐渐达到环境友好型生产的目标。

同时,加强城市垃圾处理、废水处理等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它可以让人民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提高工作技能从而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因此,教育投入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优秀教师的数量,完善教育设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另外,政府可以支持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为他们提供更高的就业和收入机会。

三、改善医疗保健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改善医疗保健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不可或缺的一环。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完善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实施医保政策等方式来改善医疗保健。

此外,通过提高医生和护士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开展扶贫工作扶贫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贫困家庭生活补贴、加大创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就业机会等方式,有效地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也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扶贫教育、健康教育等社会工作,提高当地百姓的文化水平和生活素质,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

五、合理调整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整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调整财政政策,政府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个人解决涉民生等领域的问题的整改措施和方法

个人解决涉民生等领域的问题的整改措施和方法

个人解决涉民生等领域的问题的整改措施和方法一、问题概述近年来,我国在涉民生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民众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民生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整改措施和方法1. 增加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涉民生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和资源保障。

政府可以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入,并对资金使用进行透明化监督,确保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性。

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方合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善制度,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制度是提升民生水平的重要途径。

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还需要加强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3. 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民生科技水平科技创新对于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向民生领域转化。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民生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4.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才素质教育是改善民生的基础。

应该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要注重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5. 建立健康医疗体系,保障民众健康权益健康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方面。

政府可以加大对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的医疗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要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解决涉民生领域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投入,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民生。

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共同为提升民生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让民众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解决涉民生领域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通力合作。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生改善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生改善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生改善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这其中,对民生的改善始终是中国政府关注和努力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生改善。

一、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人才和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中国政府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推动全面发展教育事业。

例如,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扩大基础教育覆盖范围,改善教育设施条件,中国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改革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鼓励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提高教育质量。

二、医疗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推动医疗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政府加大医疗资源配置力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努力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例如,在乡村地区推行“两癌”免费筛查计划,以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癌症患者的治愈率。

此外,通过建设多级医疗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三、就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解决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和努力的重点领域。

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例如,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中国还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减少就业障碍。

四、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民生改善措施。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民众的社会保障水平。

例如,全面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绝大部分人口,为居民提供了健康保障。

此外,中国还加强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提供老年人和失业人员的经济保障。

五、农村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注重推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改革和扶贫政策,加强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例如,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改善农民的教育和健康条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改善与保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改善与保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改善与保障当前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以民生改善和保障为核心目标。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分析和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改善与保障。

一、经济发展与就业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改善首先要依靠经济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不断推进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还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应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二、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教育是民生改善与保障的重要方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确保人民群众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中国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推进行业教育的改革,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建设更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此外,政府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三、医疗卫生与健康保障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因此医疗卫生与健康保障也是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

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

政府还加大对重大疾病的防控力度,提供更多的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此外,中国还推行全民医保制度,为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

四、社会保障与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与养老保险是民生改善与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致力于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在退休后能够得到养老金的保障。

政府还加大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保障力度,为失业人员、残疾人和特困家庭提供相应的救助和扶持。

五、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同样是民生改善与保障的重要方面。

中国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与引导,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产生和传播。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一)经济发展给环境和资源状况带来的严峻挑战(环境问题)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的形式是“局部治理,总体恶化”。

特别是大江南北,非旱即涝;长城内外,沙暴连连。

自然灾害愈演愈烈。

原因: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性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过快地消耗了大量资源和宝贵的环境容量,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保障能力不足,解决方法:必须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充分听取公众和其它受影响方的意见,使他们充分参与相关决策过程,各方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有效促进资源和环境合理利用。

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着力解决布局和结构造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硬化资源和环境产权,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健全地区之间竞争的约束机制以健康文明的消费,引导企业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二)经济增长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于缺乏有效调控机制,垄断行业及一些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增速过快,导致行业差距不断扩大。

地区收入差距扩大,虽然近几年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原因:自然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市场经济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国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实施的某些倾斜政策;不合理的战略思维和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的某些漏洞;国家和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不力;等等。

解决方法: 政府应该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通过公平的教育制度、平等的就业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为全体国民提供更为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合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

(三)医疗改革问题原因:.医改不成功,各方不满意。

医疗收费价格偏高,医患矛盾突出。

患者与医院普遍缺乏信任度。

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虚高,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卫生监管不力,导致医疗问题严重。

解决方法:要善于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几十倍,经济发展迅速,但民生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需要重视人民的福祉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以下是一些民生问题:教育问题:中国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些地区的教育设施条件较差,教育资源不足,导致教育质量低下。

此外,一些学生还存在严重的学习压力和过度竞争。

医疗卫生问题:尽管中国已经努力扩大医疗保障范围,但在很多地区,医疗资源仍然不足。

同时,医疗费用也较高,让许多家庭难以承受。

一些患者在等待紧急治疗时甚至会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死亡。

住房问题:由于房价高涨,很多人都无法在城市买到合适的住房。

另外,很多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房中,也面临着居住不稳定的风险。

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工业和城市化的大规模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些城市的空气和水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关注。

此外,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增加。

改进对策为了解决这些民生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例如:加强教育改革:政府应该扩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改善教育设施条件,并加强教师培训和晋升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同时,应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应对现代产业的需要。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提高医疗设施水平,协调城乡医疗资源,加强公立医院改革等。

同时,政府还应该大力推广健康教育,并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

加强住房保障:通过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市场机制,建立住房租赁市场,创新住房财政支持方式等途径来解决住房问题。

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保护和改善环境:增加环保投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和监测,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关于改善民生福祉的措施

关于改善民生福祉的措施

关于改善民生福祉的措施改善民生福祉一直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国内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各国都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本文将探讨一些关于改善民生福祉的措施。

首先,教育是改善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之一。

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育环境等手段,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

教育能够为人们提供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创造力,进而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并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其次,医疗卫生是改善民生福祉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

这包括提高医疗设施和技术水平,增加医护人员数量和培训,推行医保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等。

只有人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可负担的医疗服务,才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除了教育和医疗,社会保障也是改善民生福祉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就业困难等问题。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主动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障。

这将有助于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和谐度。

此外,改善民生福祉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环境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提倡绿色出行和环保消费,推动可持续发展。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好的健康状况。

最后,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改善民生福祉的根本保障。

社会公平体现在各个领域,包括就业机会、收入分配、教育机会等。

政府应该积极推进社会公平,打破阻碍社会公平的各种壁垒和障碍。

只有社会的资源和机会能够公平地分配,人们才能够在公正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而提高自身福祉。

综上所述,改善民生福祉需要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领域采取一系列措施。

通过投资、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等手段,可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引言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成为了我国政府在多个领域着力推进的工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我们去重视并加以整改。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这一主题,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1.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不断完善,但在覆盖范围、保障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不足。

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仍有很大差距,很多弱势群体仍然面临着保障缺失的情况。

2.教育资源不均衡尽管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但是各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直接影响了贫困地区孩子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3.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4.就业困难和劳动权益保障问题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年轻人面临就业困难。

一些企业存在拖欠工资、违法裁员等现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整改措施1.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确保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2.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当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加教师数量,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3.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政策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4.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建立完善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加大对用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五篇)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五篇)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五篇)第一篇: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而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因此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民生最根本的途径。

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久治安。

关键词:民生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一、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

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

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上学难问题由于教育产业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应试教育等因素造成的影响,造成了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教育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教育薄弱和边缘化等问题。

当前,在广大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城市贫困群体中间,上学难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二)、就业难问题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复杂,解决就业的任务更繁重。

因此,就业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下岗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逐渐增多以及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形势开始变得越来越严峻。

(三)看病难问题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调查报告

中国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调查报告

中国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调查报告第一篇:中国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调查报告中国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调查报告——浅谈国内旅游服务业乱象小组成员:钟慧君、凌晓宇、陈佳娜、徐锐冰、杨翔好、李刚、赖安、廖伟健、潘启浩、黎梓轩、严子麒(环境工程专业)一、活动目的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

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进一步改善民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我们就国内旅游服务业乱象对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二、关于旅游服务业当今世界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不断衍生出了全新的发展方式,使之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发展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成为区域和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旅游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旅游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新型的服务业;狭义的旅游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技能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旅游服务业更突出了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

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而中国的现代旅游产业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以接待入境外国人的国际旅游为先导发展起来的。

20余年来,中国旅游业完成了从“事业接待型”到“企业经营型”的转变,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合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多,在国民经济中确立了一个规模巨大、产出水平较高,引人注目的新兴产业。

30余年来,中国新兴的旅游业相继经历了三个发展高峰:一是80年代以星级饭店大量兴建为代表的入境旅游接待高峰,二是90年代以大量旅行社的设立为代表的国内旅游服务高峰,三是2000年之后以中国游客出境游消费为高潮的发展高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2011-07-07 15:54:30作者:胡建兰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浏览次数:4 网友评论0 条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使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为丰富,极大推动了我国民生改善的步伐,中国人民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关系、个性自由等几乎所有人类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由于经济、社会、资源及实践中的偏差等多方面的制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问题。

一、中国民生现状(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统计,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从1975年的0.530上升到2008年的0.793,排名从1999年的全球第10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1位,成为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

1.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979—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高6.8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也大幅提升。

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我国人均GNI只有19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改革开放后,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达到277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3%。

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1%。

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贫困标准),城镇家庭为57.5%;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在2000年也下降到50%以下,表明中国城乡居民整体达到小康水平。

到2008年,中国城镇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到37.9%,农村恩格尔系数则降到43.7%。

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改善,食品、服装、住房、教育、健康及其他必需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也极大增加。

2.教育科学文化发展与进步。

教育科学文化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活动以及活动能力的发挥与扩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94.2亿元(约为年GDP的2.5%)增长到2007年的12148.1亿元(占中国GDP的3.2%)。

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教育方面,全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五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用于文化体育事业的支出五年累计3104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3倍,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免费义务教育让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520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免费教科书,780万名寄宿学生享受了生活费补助。

西部地区大约有20万名因贫困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农村家庭承担的学龄儿童教育费用继续降低。

2000年以来,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88.6%上升到2008年的98.5%,中国中小学教育发展在有些指标上逼近甚至超过了工业化国家。

中国在公共卫生和健康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1973—197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63.6岁,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73岁。

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人口预期寿命的数据,世界平均水平为67岁,中国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

1998年以来,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的重点是建立和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证个人有能力支付所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

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五年累计6294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7倍;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五年累计1.95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41倍。

3.人们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等。

首先,我国的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低到高、由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向“一主多元”转化,产业结构优化。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8年的11.3%,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47.9%上升到2008年的48.6%,第三产业由1978年的23.9%大幅上升至2008年的40.1%。

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商品和服务从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部分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

社会流动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并且更加公平、开放与合理,阶级阶层结构也逐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先赋性的身份分层、政治分层淡化,通过对城乡二元化政策、户籍管理制度、单位制度、所有制制度等把各个阶级阶层封闭隔离的社会制度进行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通过法律、制度和政策人为地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和身份制度,但这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大分化、大改组,现代化阶级阶层结构的雏形和基本要素雏形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

其次,政治关系日益民主化。

中国人民在政治民主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取得稳步进展,公民权利意识逐渐觉醒,选举质量不断提升,各级政府更加开放,重视民意、民情和民生,政治关系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4.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改革开放后,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促使社会生活多元化、经济利益差别化,也使得人们的个人能力、权利、利益受到尊重和提高。

在现代化亦即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社会成员实现个人成功的机会空间空前扩大。

建立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并把这一制度确立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等改革措施,承认人的个性、人格的差异,激励其充分发挥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了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

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精神生活的丰富。

人们的行为选择、思维模式、情感范式、交往方式逐步发生变化,开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人生之路和认识世界。

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对政治体制改革、对民主化和观念更新的关注和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社会评价机制日益多样化,社会包容性增强,个人生活方式多姿多彩,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当前中国民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尽管发展速度在全球屈指可数,但由于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制度等制约,中国仍然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社会公平、正义、和谐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待推进。

首先,人均GDP低。

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7月4日公布的数据,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增长水平,但是在更能体现百姓贫富情况的人均GDP方面,2008年中国仅排在世界第104位,与全球前几位比较,差距显著。

其次,我国人均教育经费和卫生医疗经费不足。

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巴西为2.29%。

公共卫生方面,1997—1998年,在低收入国家中公共卫生平均预算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26%,而中国的这一比重还不足其一半,仅为0.62%。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对全球191个国家的卫生体系表现进行了评估,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居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排在第188位,为全世界倒数第4位。

再次,资源环境制约。

中国过去30年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伴随着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石油、铁矿石等资源贫乏,约束着中国经济和人民的发展;另一方面,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已经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环境,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

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森林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为表现的生态环境退化,更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44亩,不足世界水平的40%;支撑经济增长的水资源、石油、铁矿石、铜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5%、8%、45%、26%。

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能源利用率(单位GDP能耗)大,严重制约着中国人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包括经济收入、社会资源等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地区、职业、性别差距。

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5153元,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2009年的3.33倍,相距甚远;1978—2009年,东、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关系从44.9∶34.3∶20.8变为54.3∶19.3∶17.8,按人口加权的人均GDP之比从1.65∶1.01∶1变为2.48∶1.16∶1;资源垄断和行政垄断、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腐败以及再分配制度的不完善等一些非市场因素导致我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利益分化,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女性、农民工、残疾人士在就业和收入等资源占有上处于弱势地位。

与经济收入差距相对应,在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人的发展差异也很明显。

最后,经济发展不足导致人们就业和价值选择的“物的依赖”性。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多元主体的出现、经济效益的刺激等,使中国社会价值观从一元价值观向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互动转变。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足,导致价值主体的价值评价既对理想目标和精神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又为世俗生活和物质利益所左右。

近年来对大学生择业倾向的调查显示,政府机关和能源、电信等垄断性行业一直居于前列。

关于“选择工作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薪酬待遇、福利保障和职业稳定性。

关于“对实现就业影响较大的因素”,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排在前两位。

这样的就业图景,折射出一些深层社会问题。

在人潮汹涌中很少有人去思考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的兴趣,什么样的工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调查显示,在人们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中,“专业对口”和“兴趣爱好”比较靠后。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忽视专长和兴趣的就业,对社会来讲往往是效率较低的。

二、推进我国民生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要求我们赋予人的发展问题以新的时代意蕴和价值定位,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为民生发展提供现实条件、实现路径和前景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