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_逆向技术溢出与国内_省略__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_沙文兵
O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全国及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
O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全国及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吴建军;黄飞霞;仇怡【摘要】作为国际技术扩散的有益载体,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提升母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章运用2003—2012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检验O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ODI对我国高、中、低创新能力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提升作用,且影响程度逐渐减小,而FDI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研发资本存量对我国创新能力有显的提升作用,且大于FDI和O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As a useful carrier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diffusion,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mother country. 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2 in China,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ODI on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ODI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on effect on all areas with high,medium or low innovation ability,but the influence degree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FDI has a dif-ferent effect on China’s regional techno 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he effect of R&D capital stock on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s significant,and goes further than the effect of FDI and ODI.【期刊名称】《广西财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ODI;技术创新;FDI;R&D投入;专利授权【作者】吴建军;黄飞霞;仇怡【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1.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本国自主研发,还应充分利用各种国际技术外溢渠道。
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N O 6 Vo 2 . 12 4
J OURNAL OF BUS NES I S ECONOM I CS
Jn 00 u .2 1
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溢 出效应
基 于 吸 收 能 力 的 实证 研 究
阚 大 学
( 中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 0 7 ) 30 4
去” 的经济 效应 , 虽然 受 到 了一些 学 者 的关 注 , 系 统研 究 不 多 , 中关 于 我 国 对外 直 接 投 资 的反 向技 术 但 其 溢 出效应 的研究 就 更少 。 本文 基 于吸 收能 力视 角 , 用2 0 — 0 8 的省 级 面板 数 据 对 我 国对 外 直 接 投资 利 0320年
5 4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21 0 0正
日本研 发投 入 正相关 , 把它 解释 为技 术寻求 引 起 的 ; ee 并 N v n和 So s 1 9 ) 采用 相 似方 法 对 西 欧 国家 it ( 9 3 i 引进 的 F I 行 了研 究 , 现 流入 欧洲 的 F I 大 多集 中在技 术 密集 度 较高 的领域 ;a e ( 9 3 研 D 进 发 D 也 Jn 等 19 ) 究认为, 由于知 识 、 术在 地理 位置 上具 有集 中性 , 些 没有 特 定竞 争 优势 的跨 国公 司可 以通 过在 技 术 丰 技 那 裕 国家 ( 区 ) 资 , 地 投 直接 获取技 术 或 间接 吸 纳 技术 溢 出 ; rntt r 2 0 ) 的实 证 研究 表 明 , 多 日本 B as t ( 0 0 ee 许
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分析
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分析摘要: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视角,利用1991-2010年的数据,利用数理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以及科研资金(r&d试验内部经费支出)和人力资本投入(r&d人员当时量)对国内技术创新(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直接对外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方面的影响并没有很明显的正效用。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逆向技术溢出一、引言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居民以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取管理权的一种投资活动,跨国企业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技术创新,则包括概念的产生,研发,生产和营销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高度动态的,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也是极难定量的对其进行度量和描述。
近几年,随着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产生的ofdi也造成了人们对ofdi对母国的技术进步效应的关注。
近几年人们在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研究odfi的技术溢出效应却很少。
我们选取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作为技术创新的一个度量,因为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了解我国的创新发展现状,同时也是较好度量的变量。
进而,本文通过ofdi 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三个变量对申请专利授权量的回归得出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technology sourcing fdi)的发现是国际上对反向技术外溢的研究开始。
kogut和chang ( 1991)以及neven 和siotis ( 1996)的研究发现,日本在美国和欧盟国家投资的增加的同时,而日本国内的研发投入也随之增加,因此可以得出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典型的技术寻求型投资。
而我国自从实施“走出去”(十五计划期)战略以来,也导致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持续增加,同时引起了国内学者对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极大关注。
2(管理世界)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_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
现有文献中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影响盛行的一个观点是“污染天堂”假说(Pollu⁃ tion Haven Hypothesis)。国外不少学者对“污染天堂”假说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Smarzynska and Wei,2001;Keller and Levinson,2002;Dean,2000)。其中一些学者的研究为“污染天堂”假说 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认为 FDI 恶化了区域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发展中国家为了吸 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往往会放松环境管制标准,加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生产更多的污染密 集型产品,因此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从事“肮脏行业”的生产,出口的也往往是污染密集型和资源 消耗性产品,从而沦为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Markusen,1999;List and Co,2000)。而持续下降 的环保标准将会出现“向(环境标准)底线竞赛”现象,因而 FDI 会加剧东道国的环境污染(Dua et al.,1997)。另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认为 FDI 的进驻不但没有恶化东道国的环境质量,反而有利于 改善区域环境污染(Antweiler et al.,2001;Feng Helen Liang,2005;Jie He,2006)。首先,FDI 的生
OFDI反向技术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我国东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以分成三 类 : 第一类是探 究 O F D I 反向技术溢 出的影响因 素, 比如刘明霞和王 军 ( 2 0 0 9 ) 提 出了可 以把 人力 资本 和
O F D I 的交 叉项作 为反映 O F D I 反向技术溢出吸收能 力的
代理变量 , 比如陈岩 ( 2 0 1 1 ) 提 出 了一国经 济开放 程度 会 影 响反向技 术溢出的效率等 ; 第二类是探究 O F D I 反向技 术溢 出的实现机 制 , 比如陈 菲琼和 虞旭 丹( 2 0 0 9 ) 提 出的 经 营成 果反馈机 制 , 陈岩 ( 2 0 1 1 ) 提 出海外 研发溢 出机 制
2 0 1 2 年通过对 外直接 投 资获 得 的 O F D I 反 向技 术 溢 出 ;
l
i 术 鼾 … F D I 肭 技 … … “ 一 ' I 目 黜 嬷
首次成 为世界第 3大对 外直接投资经济实体 ; ( 2 ) 我 国对
理论 层 面 的 探 讨 , 并 没 有 实 证 支 持 。K o u g h t和 C h a n g ( 1 9 9 1 ) 在 分析 日本企业 1 9 7 6年至 1 9 8 7年对 美国海外 投 资 的数据 中 , 发现了 O F D I 反 向技 术溢 出 的存 在 , 首次 建 立模型 并运 用数据 来量化 O F D I 反 向技术 溢 出的 是 C o e 和H e l p m a n ( C— H, 1 9 9 5 ) 。受到 c—H模型 的启发 , 许 多 学者修改模 型并 运用不同国家 、 不同行 业 的数据 , 实证 检 验了 O F D I 反向技 术溢 出的存在 。 我国学 者对 于 O F D I 反向技 术溢出的研究起步较晚 ,
进入 2 1世纪以来 , 我国政 府加快实施 “ 走 出去” 战略 的步伐 , 大力推行海外投 资便 利化 , 鼓励 有实力 的各种所 有制企业跨 出国门对外投资 。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所获技术与国内企业和市场发展需求 二
的错位 在企 业 层 面逆 向溢 出效 应发 生 作 用 的 个重 要环 节就 是 , 外子 公 司或研 发 饥构 海 所获得 的先 进 的技术 或信 息 , 通 过有 效的 要 内部渠 道转 移 到 中国的母 公 司 , 切实 得到 并 应用 和服 务于 国内市 场 的开拓 与 发展 。 ( 三)可能存在对国内研发投资的挤出效应 国 际直 接 投 资 必须 在 前 期投 人 大 量 的 资金 ,由于 资金 实力 有 限 , 可能 导致 企业 就 忽视了对国内研发的投入。 ( 四)产业和国家层面的溢出机制较弱 国 际直 接 投 资 的反 向溢 出效 应扶 公 司 层面 延伸 到母 国 的产业 乃至 国家层 面 , 而 从 促 进 整个 国家 全要 素生产 率 的提 高 , 各种 是 因素 共 同发生 作用 的结 果 , 并且需 要 较长 的 时 间跨度 。
我 国对外直接投资逆 向技术溢 出效 应 分析
陈 琦 浙江 树人大 学外 经贸学 院 3 0 0 5 1 1
【 章摘 要】 文 对 外直 接 投 资逆 向技 术 溢 出效 应是 指 国际 直接般 资进 入 东道 国 以后 不仅 没有 技术溢出, 相反的却从 当地 企业吸取 先进 技术 , 此时技 术 流动 方 向为从 东道 国企业 流 向投 资 国企业 。 术逆 向溢 出现 象多存 技 在于发展 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中, 其 通过 技 术获取 型 国际直 接投资 获得 东道 国 技 术逆 向 溢 出效 应 带 来 的技 术 水 平 的提
和流 动性 差的 生产 要 素 。
四 、我国企 业利用对外 直接投资获 得 逆向技术溢 出的策略
. ( 一)提高在发达 国家的技术导向型对外直 五 、 结 论 接投资 当前 我 国企 业 技 术 获取 型 国 际直 接 投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摘要】本文在借鉴已有关于国际直接投资母国效应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进步角度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本文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制约因素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现状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大,其内涵得到丰富,水平不断提高,逆向技术效应逐渐显现。
例如,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而上的实现了增长。
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
其中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456.7亿美元,占76%;利润再投资144亿美元,占24%,这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大且取得了显著成绩。
另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由最初在国外开展一般贸易型企业为主到开办合营企业,到今天已逐步发展成绿地投资、跨国购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创办境外工业园区和研发中心等各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现状呈现如下特征:第一,从理论上看,FDI具有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由于我国的OFDI 规模比较小,且区位和行业分布不均衡,即对亚洲投资最高,对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明显偏小,总体上我国的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是很明显。
第二,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不足和产业间技术溢出的渠道不通畅,导致从源头和渠道上弱化了技术的溢出效应。
第三,我国的海外投资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的认知和全面的把握,不够熟悉国际惯例、通行规则,不太善于与当地开展公共外交等限定因素,这些都影响我国海外企业的吸收能力。
OFDI逆向技术溢出: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OFDI逆向技术溢出: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OFDI成为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领域主要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技术差距一、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手段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设想最早来自于Kogut和Chang(1991)的研究[1]。
投资母国通过OFDI来接触东道国先进的技术、信息等研发资源,从而实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技术实力雄厚的东道国向技术相对落后的投资母国的转移和扩散的过程,被称为是“逆向技术溢出”。
在测算OFDI逆向技术溢出时,首先需要寻找技术的代理变量,在国内外研究中,常用效率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知识进步等要素来衡量技术提升,在具体的选择中,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效率,用专利申请水平衡量企业创新能力。
研发资本存量最早由Coe和Helpman(1995)提出,是研究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关键变量,其C-H范式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Lichtenberg和Potterie(2001)在此基础上提出了L-P范式,被国内外逆向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广泛沿用[2]。
另外,Bitzer和Kerekes(2008)提出了B-K范式,该范式亦被国内部分学者沿用。
二、OFDI逆向技术溢出研究主题(一)研究主题一: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的证明Potterie和Lichtenberg(2001)研究发现,OFDI可以实现技术的逆向溢出,从而促进母国的技术进步。
Prandhan和Singh(2009)则利用印度汽车行业企业层级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印度汽车行业企业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OFDI均能产生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
毛其淋和许家云(2014)使用PSM-DID方法验证了OFDI存在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3]。
Bitzer和Kerekes(2008)发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国与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仅有部分国家能够获得OFDI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现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 对外
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其 中对于采矿业 和制造 业的投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更为重要 的促
进作用闭 (
; 冯春 晓( 2 0 0 9 ) 通过构建测度制造业产业结 构
关键词 : 对外直接投资 : 产业结构: 系统广义矩估计 中图分类号 : F 1 2 4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4 7 7 ( 2 0 1 3 ) 0 5 — 0 0 8 2 — 0 4
一
、
引 言
进作用I ] ( p 5 6 - 5 8 ) ; 王英和刘思峰 ( 2 0 0 8 ) 利用 2 0 0 3 — 2 0 0 6年我 国
摘要 : 根据 2 0 0 3 — 2 0 1 1 年度 间的省级动 态面板数据 , 运用 系统广义矩估计 方法实证研究我 国对外直接投 资对 产
业结 构 的 影 响 , 主要 得 到 以 下两 点 结论 : 一是 全 国 的对 外 直接 投 资促 进 了产业 结构 升 级 。 通 过 了显 著 性 检 验 . 但 回 归
国内学者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 的实证研 究主要有范欢欢和王相 宁( 2 0 0 7 ) 利用 自回归分布滞后模 型, 实证 发现我 国对外直接投资 比例变化 与第一 、 三产业结构 比
变动基本无关 ,仅与第二产业结构 比有 正的弹性 系数 比关
进产业 结构升级的机理和路径 。 对于我 国对外直接投资 的产 业结构效应 的实证研究不多 。 仅有的实证研究是基于时间序
期 稳定 的关 系 , 且前者 是后 者的格兰杰原 因 , 制造业对外直
内生门限回归实证运用:技术差距双门限效应
内生门限回归的实证运用:技术差距的双门限效应摘要:本文利用我国2004-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双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区域技术差距的“双门限”效应。
研究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在我国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双门限效应。
在低技术差距地区,“退后优势假设”效应更为显著,ofdi溢出效应的充分发挥需要更大的赶超空间;在中等技术差距地区,由于ofdi溢出效应有缩小该区域技术差距的趋势,该地区仍体现了微弱的“退后优势假设”,并且应该注重从吸收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在高技术差距地区,“技术积累假设”效应更明显,需提高技术水平才能充分吸收ofdi技术溢出。
同时综合三个区域来看,ofdi逆向溢出的边际效应随技术水平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中等技术差距地区溢出效应最显著。
关键词:技术差距;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双门限模型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3)06-000-02一、文献综述及假设提出在技术差距与fdi溢出效应存在非线性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少数学者将其拓展到ofdi领域,认为ofdi溢出效应与技术差距之间也应具有某种关系,并进行了少量初步研究。
其中,周春应(2009)[32]认为技术差距的扩大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果具有正向的促进效应,与之相反,李梅和柳士昌(2012)的研究则表明技术差距越大,越不利于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产生。
而刘明霞等(2011)[33]利用我国2003-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交叉项检验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内外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指出技术差距与逆向溢出之间非线性关系模型比线性模型拟合得更好,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perez(1997)和lai et al(2009)的理论对研究技术差距影响ofdi溢出效应的行为有参考价值。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技术溢出效应对比研究——基于35个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1 8 1期
财经 理 论 与 实 践 ( 双月刊)
THE TH EORY AND PRACTI CE 0F FI NANCE AND ECONOM I CS
Vo 1 . 3 4 NO . 1 8 1
2 0 1 3年 1月
J a n . 2 0 1 3
度 将所 有产 业分 为劳动 密集 型和 资本技 术密集 型进
行 分样本 估计 。
( 二) 指 标 选 择 与 数 据 处理
生 的横 向溢 出 , 以及 向上游 产 业 购 买 中 间产 品或 服 务 而 发生 的后 向链 接 , 对 各产 业 内资 企业 的技 术 水
平产 生影 响 , 进 而 作 用 于 各 产 业 内资 企 业 的 产 出 。 为此 , 我们构 建 内资企 业 的产 出模 型 如下 :
份额, 即各 产业 外 资企 业 人 业 人数 占本 产业 从 业 人 数的比, 代表 F DI 的人员 流 动 效应 。为进 一 步考 察 不 同产业 的溢 出效 应 差 异 , 我 们还 按资 本 技术 密集
我 们 以行业 为 研究 对 象 , 基于 C — D总 量生 产 函 数, 来 研究 F D I 的横 向溢 出 与后 向溢 出效 应 。除 劳 动与 物质 资本投 入 影 响各 行 业 内资企 业 的产 出外 , 各 产业 的 F D I 也 通过竞 争 、 示 范 与人 员 流 动等 所 产
・
证券 与投 资 ・
外商直接投资 的产业 技术溢 出效应对 比研 究
— —
基于 3 5个产 业 面板 数 据 的 实证 分析
杨 晶晶, 曾春 花
( 湖 南 大 学 经 济 与 贸易 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7 9 )
中国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_基于吸收能力的分析视角_陈岩
中国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基于吸收能力的分析视角陈岩(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摘要:利用中国2003至2008年省级对外直接投资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无特定优势中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是否产生逆向溢出效应。
结果显示,以各省的对外投资额为基础构建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变量与对外投资企业所在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表明逆向溢出效应确实存在。
然而,本文进一步发现,对外投资的逆向溢出效应并非是普遍和一致的,而是取决于跨国公司所在省市的吸收能力。
通过发现逆向溢出证据,本文不仅在实证证据上提供了对于“资产寻求型”对外投资动机假说的支持,为中国企业通过跨国经营获取外生性创新驱动要素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的解释,同时为我国各省区提升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指明了战略创新方向。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溢出效应;吸收能力;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11)10-0061-09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a’s O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An Absorptive Capacity PerspectiveCHEN Ya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100876,China)Abstract:Employing provincial level data of China over the period of2003and2008,this study examines empirically the existence of reverse spillover effec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OFDI)by emerging-market multinationals that are often regarded as lacking of the typical firm-specific advantages possessed by conventional multinational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our OFDI-based measure of foreign stock of R&D enhance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region where the multinational comes from,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reverse spillovers.Our results,however,further suggest that such effects are not uniform but rather depend on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the individual home regions.The finding of such reverse spillovers provides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strategic assets-seeking OFDI”and offers powerful and novel explanation of why emerging-market multinationals exist.At the same time,the finding points out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innovation for China’s provinces to enhance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the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sKey words: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reverse spillover effects;absorptive capacity;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收稿日期:2011-08-05修回日期:2011-09-2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及其决定研究”(10YJC790028)的部分研究成果。
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将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OFDI、逆向技术溢 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构建计量经济学模 型,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分别考察OFDI和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的直接影响。其次,考虑到二者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将引入交叉项,进一步考 察OFDI与逆向技术溢出共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结论
本次演示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全要 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OFDI和逆向技术溢出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 生积极影响,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 应充分考虑二者的协同作用,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未来研究方向
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全 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结果与讨论
05 结论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未来研究方向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的焦点。如何在追求经济 发展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绿色全要素生 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平衡状态的重要指标,正逐渐引起学界的。 本次演示将围绕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 响展开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与影响机制。
结论
本次演示从互联网金融与技术溢出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 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应用场景和市场动力, 而技术溢出则使得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商业银行。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数字化建设等方法,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
国际商贸International Trade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杜悦摘 要: 本文截选我国1985~2011年对14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确会对技术 创新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逆向技术溢出 对外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00(2012)12(b)-171-03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 国内研发投入以及国外研发技术溢出 都可以影响一国的研发创新能力, 而国外研发技术溢出主要来自 于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简称ODI)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在过去10年, 中国的对外直 接投资增长率达到25%, 远高于传统的发达国家的6%, 并且在全 球的十大投资国中位列第九, 2011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到 746.5亿美元。
随着中国企业 “走出去” 的步伐不断加快, 研发外溢 的获取也逐渐成为了企业关注的重点。
动的投入产出视角, 运用1987~2007年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技术 寻求型FDI的母国技术进步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我国目前的 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创新活动有正面影响, 但效果并不显著[9]。
汪斌(2010)在研究了技术寻求型FDI与自主创新之间影响机理的基础上, 运用1991-2006年我国省际层面的相关数据对其影响 进行了经验性检验。
结果表明, 技术寻求型FDI在整体上对我国自 主创新存在显著正面的反向溢出效应, 但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效应 存在较大差异[10]。
本文截选我国1985年至2011年对14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 资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进一步检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 在性。
1 理论回顾国外 技术寻求型F DI研究主要集中于 通 过计 量统计分析 论证外资对东道国是否存在技术获取行为, 在这方面 Kogut 和 Chang(1991)是先行者。
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别面板数据的非线性门槛技术回归
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别面板数据的非线性门槛技术回归韩玉军;王丽【摘要】本文首先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以2003-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3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本文的实证结果发现,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东道国研发(R&D)支出、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是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正相关因素.同时,本文以技术差距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差距存在单一门槛值,当中国与东道国之间技术差距较大时,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产生了正向影响;当技术差距缩小后,正相关关系仍然存在,但影响程度有所下降.【期刊名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12页(P94-105)【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门槛效应【作者】韩玉军;王丽【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0087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及地区日趋广泛。
《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企业投资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 078.4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量的7.6%,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位居全球第11位。
投资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战略资产寻求”的特征,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得发达国家知识、技术和技能(know-how)的重要途径。
[1]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我国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高技术产业创新——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高文玲 , 李
涛: 对外 直接投资 、 逆向技术 溢出与高技术 产业创新
本行 业 R&D、 本 国 其 他 行 业 R&D、 外 国 本 行 业
上 并不 能反 映技术 含 量 的 高低 , 并 且 新 产 品销 售 收
R &D以及外 国其他行业 R &D。结果显示 , 其他行 业R &D对 T F P的影响不确定, 其他三种资本均对 TF P产 生显著 的正 面影 响 。
第2 6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1月
西安 财经 学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c o n o mi c s
V0 1 . 2 6 No . 1
入较大的成本 , 而且正面临着各种风险, 尤其要吸取 他 国 R&D溢 出研究经 验 。 刘伟利用中国 1 9 9 6 -2 0 0 7 年1 6 个高技术行业 的面板数 据 , 分析 了外 资 企业 的进 入对 内资企 业 技
术创 新 的影响 。结果 显示 : 从 短期来 看 , 外 资进入对
J 吼
2 0 1 3
对外直接投资 、 逆 向技术溢 出与高技术产业创新
— —
基 于 中国省级 面板 数据 的实证 研 究
高文玲 , 李 涛
6 1 1 1 3 0 )
(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摘
要: 文章使用 中国省级面板数据 , 研究 了 OF D I 的逆 向技术 溢 出对 国内高技 术产业创新 产出的影 响。结
依赖于本 国的 自主创新外, 还要 吸取他 国的 R &D
溢 出 。 目前 , 中国的科研能力 不强 , 自主研 发需要 投
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对我国技术创新影_省略_研究_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_郑展鹏
第35卷第4期2014年4月科研管理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35,No.4April ,2014收稿日期:2012-01-04;修回时间:2012-08-22.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GH -2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00107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BJL015)。
作者简介:郑展鹏(1978-),男,河南新县人,河南大学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人员,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技术溢出、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0-2995(2014)04-008-0018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对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郑展鹏(河南大学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摘要:文章借鉴国际经典技术溢出模型,构建包含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国际技术溢出渠道的国际R&D 溢出模型,利用2003-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将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创新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比较而言,对外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强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仅存在地区差异,还与技术本身所属的创新层次有关,但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国际技术溢出渠道;技术创新;比较研究;面板数据模型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1引言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度影响全球经济及我国亟待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加强研究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三位一体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
q it = α + β1 k it + β2 l it + β3 sf ofdi + u i + ε it it
( 1)
i 代表截面单元( 省份) , t 代表各个年度, 其中, α为 u i 为反应个体效应的虚拟变量, 常数项, ε it 为随机干扰 项。我们重点关注由 OFDI 渠道溢出的国外 R&D 资本
*
“技术创新中的标准锁定效应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编号: 11BJY027 ) 。 作者感谢 2011 年中国世界经济 及反锁定规制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陈岩教授、 北京联合大 学会年会期间北京大学王跃生教授、 学郑春芳博士、 天津财经大学杨珍增博士等专家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
《世界经济研究》 2012 年第 3 期 ·69·
中图分类号: F 831. 6
一、 文献回顾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 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 要源泉。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有二: 一是通过国内研发 活动提升本国技术能力; 二是通过开放获取国际技术溢 出。国外相关研究表明, 在 OECD 国家, 导致生产率增 长的主要源泉并非来自国内的研发活动, 即便像法国这 样的发达国家, 国外研发的溢出效应也可以解释其生产 1999 ) 。 对于发展中国 率增长的 87% ( Eaton 和 Kortum, 家而言, 由于本国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匮乏, 通过 对外开放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 更是其 实现技 术 进 步 和 经 济 增 长 的 重 要 途 径 。 根 据 Keller ( 2004 ) 的研究, 技术国际溢出的渠道主要包括国际贸 FDI、 易、 人口迁移以及信息交流等。 不过, 迄今为止的 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国际贸易和内向 FDI 渠道的国际 技术溢出效应。 最近的研究表明, 对外直接投资( OFDI) 也是重要的国际技术溢出渠道。通过 OFDI, 企业可 以嵌入国外研发密集地区, 利用当地研发与技术资源提 升自身技术实力。 Jaffe、 Trajtenberg 和 Henderson ( 1993 ) 指出, 由于知 识、 技术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积聚性, 那些不具备特定竞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 、 逆向技术溢出 * 与国内创新能力
— — —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沙文兵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 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国内创新能力
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以专利授权数量为表征的国内创新能 力产生了显著的正面效应; 同时,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地 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以专利授权数量为表征的国内创新能力的逆向溢出效应最大, 中部地 区差异, 而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则没有对国内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逆向溢出效应。 区次之, 关 键 词 作者单位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 技术创新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文献标识码: A 2012] 03-111024-0636 文章编号: 1007-6964[
争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在知识丰富国家进行投资, 直接 获取先进技术或间接获得技术( 知识) 溢出。 Fosfuri 和 Motta( 1999 ) 进一步指出, 技术溢出的效果会随地理距 通过在领先的创新企业附近设 离的增加而下降。因此, 立工厂, 跟随者可以从技术溢出中获益。他们建立了一 个引入逆向技术溢出因素的 OFDI 决定模型, 从理论上 OFDI 决策 分析了溢出效应对企业进行“技术寻求型 ” 的重要影响。 Kogut 和 Chang ( 1991 ) 在考察日本 实证研究方面,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发现, 日本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 并倾向于采取合资方式。 集中分布在 R&D 密集型产业, 他们据此推测, 获取东道国逆向技术溢出已成为跨国公 司对外 直 接 投 资 的 重 要 动 因。 Potterie 和 Lichtenberg ( 2001 ) 基于改进的国际 R&D 溢出模型, 检验了 OFDI 1971 ~ 的逆向溢出效应。 他们运用 13 个工业化国家、 1990 年的数据, FDI 流入和 OFDI3 种渠道 对进口贸易、 的国际 R&D 溢 出 效 应 进 行 了 检 验。 结 果 表 明, 内向
被解释变量 q 表示国内创新产出。 创新产出衡量 指标的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事实上, 很难找到 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创新产出的指标。 目前文献中广泛 使用的指标有二: 一是新产品销售收入 ( Liu 和 Buck, 2007 ) , 2002 ) 。 新产品销售 二是专利授权数量( Acs 等, 收入较为客观地体现了创新活动的市场价值, 能够反映 由于缺乏严格而统一 从创新到产业化的全过程。然而, 的新产品划分标准, 许多新产品事实上并不能反映技术 含量的高低。专利授权数量作为技术发明唯一可以观 察的测度, 能够直观地反映一个地区或行业的技术创新 水平。然而, 有些专利缺乏商业化价值, 这将导致高估 创新产出的真实价值①; 一些企业出于保密需要而不申 这又将低估创新产出的真实价值 ( 魏守华等, 请专利, 2009 ) 。基于数据可获得性考虑, 本文选择各地区专利 授权数量作为国内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 k 表示 R&D 经费投入, 是反映自主 R&D 投入的变 对创新产出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选取各地区 量之一, R&D 经费内部支出作为 R&D 经费投入的衡量指标。 l 表示 R&D 人力资源投入, 也是反映自主 R&D 投 入的变量。现有文献一般用科技活动人员数或 R&D 活 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来衡量 R&D 人力资源投入水平。 本文认为,R&D 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更能体现人力 因此本文选择各地区 R&D 活动人员 资源投入的本质, 折合全时当量作为 R&D 人力资源投入的衡量指标。 sf 表示 OFDI 渠 道 溢 出 的 国 外 R&D 资 本 存 量。 对于 OFDI 渠道溢出的国外 R&D 资本存量的测算, 现 有文献大多采用 Potterie 和 Lichtenberg ( 2001 ) 的方法, 本文也沿用这一方法。 但由于本文使用的是省际面板 数据, 在具体测算时分两步进行。 首先, 依据公式( 2 ) 计算全国经由 OFDI 渠道溢出的国外 R&D 资本存量: SF ofdi =∑ c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与国内创新能力
FDI 对国内生产率并无显著促进作用, 而进口和 OFDI 则对国内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Driffield 和 Love ( 2003 ) 利用英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 OFDI 的 确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但仅限于 R&D 相对密集的 产业, 并且受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 Pradhan 和 Singh ( 2009 ) 对印度汽车产业的研究表明, 其对发达东道国 和发展中东道国的 OFDI 均产生了显著的逆向技术溢 Bitzer 和 Kerekes ( 2008 ) 采 用 17 个 出效 应。 不 过, OECD 国家 1973 ~ 2000 年的产业层面数据, 检验了 OFDI 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却得出与 Potterie 和 Lichtenberg( 2001 ) 完全相反的结论: FDI 流入对国内技术进步 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 而 OFDI 则并未产生显著的逆向 技术溢出效应。 “走出去 ” 随着 战略的实施, 国内企业 OFDI 规模持 续扩张, 中国现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 国。在此背景下, 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 OFDI 的逆 向技术溢出效应。 赵伟等 ( 2006 ) 从研发成本分摊、 海 逆向技术转移和外围技术研发剥离等 外研发成果反馈、 4 个方面分析了外向 FDI 对母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 刘明霞和王学军( 2009 ) 基于 2003 ~ 2007 年省际面板数 OFDI 对中国 TFP 的溢出效应存在较大 据的研究表明, 而吸收能力是影响溢出效应大小的主要因 的地区差异, 素。阚大学( 2010 ) 以及李梅( 2010 ) 等研究也得出了类 似结论。王英和刘思峰 ( 2008 ) 基于国际 R&D 溢出模 OFDI、 型, 比较了 FDI、 出口和进口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 FDI 和出口贸易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 效应。结果表明, 而 OFDI 和进口渠道的国际技 是中国 TFP 增长的源泉, 术溢出并没有对 TFP 增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邹玉 白洁( 2009 ) 、 谢申祥等( 2009 ) 、 刘 娟和陈漓高( 2008 ) 、 OFDI 对中国技术进步的 伟全( 2010 ) 等研究同样表明, 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以上文献多是从技术进步视角研究 OFDI 对投资 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本文则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 关研究成果 的 基 础 上, 从 创 新 能 力 视 角, 选 择 2004 ~ 2008 年省际面板数据, 研究 OFDI 对中国国内创新能力 并考察这一影响的区域差异性。 的溢出效应, UNCTAD( 2005 ) 所指出的, OFDI 引致的研发活动对于 提升以专利申请衡量的母国国内创新水平具有积极的 影响。鉴于此, 本文拟从创新能力视角, 实证研究中国 OFDI 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结现有文献, 影响创 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两大类: ( 1 ) 自主 R&D 投入。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新知识 ( 新产品、 新方法) 的生产过程, 企业通过 R&D 投入可 以生产出新知识。 正如 Jaffe ( 1989 ) 所指出的, 新的有 经济价值的知识( new economic knowledge ) 是企业追求 的重要目标, 它是 R&D 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的结 果。此外, 自主 R&D 投入不仅可以直接产生新知识( 即 形成创新能力) , 还可以增强企业吸收现有知识的能力, 从而可以促进知识的溢出, 由此进一步提升其创新能力 ( Cohen 和 Levinthal, 1990 ) 。 ( 2 ) 国 际 技 术 溢 出。 在 开 放 经 济 条 件 下, 除自主 R&D 投入之外, 他国的 R&D 行为也会通过各种传递渠 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本国的创新能力, 即国际知识溢 出。Keller( 2004 ) 指出, 国际知识溢出的渠道包括 FDI、 国际贸易、 人口迁移以及信息交流等, 其中又以 FDI 和 国际贸易为主。 而本文仅考虑经由 OFDI 渠道传递的 即 OFDI 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根 国际技术溢出效应, OFDI 可能通过技术集群吸收 据王谦等( 2010 ) 的研究, 机制、 海外市场竞争机制、 研发资源共享机制和技术双 由于创新过程中 向交流机制实现逆向技术溢出。首先, 技术溢出往往局限于产业集群的小范围 的知识保密性, 内, 对于一个投资范围仅限于国内的企业而言, 要想获 最好的方法便是 得这些先进技术的相关信息非常困难, 嵌入集群网络之中以获取地方化的知识资源, 这就是技 OFDI 能够刺激企业在面对全球 术集群吸收机制; 其次, 竞争者时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加强研发活动, 进而增强 这就是海外市场竞争机制; 再次, 通 母公司的技术实力, OFDI 企业可以与东道国企业 过技术战略联盟的形式, 共同组建研发机构从事技术研发, 共同创造并共享新的 技术知识, 这就是研发资源共享机制; 最后, 通过跨国并 购方式在发达国家并购高科技企业、 跨国公司研发部 门, 获得先进技术与研发资源, 可以迅速提升对外投资 企业的技术实力, 这就是技术双向交流机制。 2. 计量模型设定及指标选取 综合以上分析, 本文设定如下经济计量模型: 1. 理论分析 如上所述, 现有文献一般是从 OFDI 对投资国全要 素生产率影响的视角来研究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 而 正如 很少关 注 其 对 投 资 国 创 新 能 力 的 影 响。 然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