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识记内容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13c94a3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7.png)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082795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f.png)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c677c76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3.png)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
这些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了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歌、词曲、小说等形式,代表作品有《诗经》、《红楼梦》等。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情感表达和人性探索,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艺术。
四、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意境的表现和审美的体验。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
五、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主要表现工具,注重音乐的意境和节奏。
中国传统音乐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娱乐、宴会、祭祀等场合。
六、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和人际交往,寓意吉祥、祈福和庆贺。
七、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传统服饰注重颜色、样式和细节的搭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和身份。
八、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注重空间的布局和礼制的体现。
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和古典的建筑风格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方式。
九、中国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理论。
传统医药包括中草药的应用、针灸、气功等治疗方式,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的部分重点知识,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https://img.taocdn.com/s3/m/2af5e46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8.png)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与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就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与共时多样性;就其就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与精神性。
它的核心就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就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与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 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 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 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与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就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就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与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就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与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f52482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02.png)
4
文化的功能
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凝聚功能(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等)
5
中国文化的特点
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雅俗之分(雅文化、俗文化)、显隐之分(儒家显文化、法家隐文化)、山林庙宇之分(山林文化、庙堂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序号
知识点
描述
1
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
文化的分类
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3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结构
具有多维性特点,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6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7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8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9
血缘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1db7ac0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2.png)
5、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历史性、遗传性、现实性、变异性 6、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 道德伦理 7、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 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一统与多元、群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①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②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③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 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2、学习方法: ①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②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③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5、两词演变: ①“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 的《易 贲卦 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 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②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如“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③西方语文系统中,与“文化”对应的词汇,原形为动词, 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等多重意义,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 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就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 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类似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 另一词汇“文明”。 (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 舜典》: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 方曰明。 “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 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 6、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 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 畴。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 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3258bf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42.png)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伦理道德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4.契:商人的祖先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6.鲁国大夫公孙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范8.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爱孝悌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谦和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家,家乡,国家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先义后利,以义制利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见利思义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天理人欲24.孔子把作为重要的德目温良恭俭让25.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踏实,实在26.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体现道德理想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27.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一种伦理政治秩序周礼28.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29.儒家伦理精神的运作还需要道家的人生智慧作为结构上的补充30.道家更重视个体,无为,出世31.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汉唐32.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四书伦理体系已经形成33.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34.大学之道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的途径,大学精神就是内圣外王35.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大学、中庸36.董仲舒以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为不可动摇的名教获礼教37.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是崇拜,其余的有自然神崇拜,动物神,鬼魂38.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39.道教在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魏晋时期40、南北朝时,道教最大发展是卑微寇谦之改革五斗道米,创立北天师道41.唐宋之后一些道派逐渐合流,形成正一道42.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教的根本义是神不灭43.魏晋时期,和合流,形成玄学,佛学,六家七宗;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家七宗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44.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和成熟期是,此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隋唐二代;把佛性心性化45.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都注重用事,有强烈的入世精神46.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学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观念五行,阴阳47.周易古经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八卦48.中国哲学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49.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50.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5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的生命精神创造性52.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53.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54.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有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55.儒家精神是一种的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56.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57.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58.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59.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60.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61.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62.中国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意识,更加世俗化63.天台宗的智慧是圆融的智慧64.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65.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化平淡于神奇,寓神奇于平淡,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不用语言,“棒喝”66.宋明理学建立了以什么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理气论,心性论6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68.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于与血肉之躯相连的情感欲望的制约69.整个宋明理学讲什么提高为本体,重建了道德人的哲学70.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什么为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1.古人把什么称作宇、宙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72.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视变化为创新73.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创造美好世界74.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75.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主张,也有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交胜76.天地宇宙本身及含有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1b129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0.png)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3862881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41.png)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27c744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1.png)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深厚的影响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文化进行一次概括性的了解,从中挖掘出其独特之处和重要特点。
1. 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中国历史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变革,因此,中国文化也随之演变和发展。
从殷商到周朝、秦汉、唐宋,再到明清和现代,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遗产。
2. 哲学思想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其核心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一系列哲学思想流派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责任感,道家思想注重个人内心的和谐与自然的合一,墨家思想则倡导兼爱和非攻。
3. 文学艺术中国文化以其出色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而著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感情和思想。
中国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
凭借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国艺术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和欣赏。
4. 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风格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庄重、宏伟和优雅的风格而闻名,如万里长城、故宫和丽江古城等,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千年来独特的建筑传统和技巧。
此外,传统中国园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致的设计、独特的布局和浓郁的文化内涵而吸引人们。
5.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饮食文化之一。
中国人讲究饮食的平衡和营养,追求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烹饪技巧。
中国菜系之多样性也是其独特之处,如川菜、粤菜、湘菜等。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重要,茶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独特的仪式和韵味。
6. 道德伦理中国文化对道德伦理的重视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人注重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强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善待人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89470a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b.png)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一)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一)](https://img.taocdn.com/s3/m/29f346c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8.png)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一)什么是中国文化•定义:以汉族为主体,以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涵盖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技等方面的综合体中国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丰厚,涵盖面广泛,深厚底蕴•精神内涵独特,包含人文关怀、中庸之道、家国情怀等•多元化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文学、艺术、传统手工艺、风俗习惯等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体现民族精神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交流和国际合作•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和价值观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爱:尊重人的自由、平等、人权•和谐:和睦相处,和睦共处,和谐社会•中庸之道:平衡、和谐,适度、不极端•家国情怀:家庭至上,国家至上,爱国爱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文学:《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艺术:京剧、昆曲、民间歌舞、书法、绘画等•传统手工艺:陶瓷、丝绸、木雕等•风俗习惯:春节、中秋节、唐装、茶艺等如何推广和传承中国文化•隆重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如书画展览、音乐会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如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如文化课程普及,文化体验活动等结语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传承它,让它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上古时期•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开始有文字记载,发展出基本的礼乐体系和祭祀文化•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铸造出了“青铜器”代表,出现了舞蹈、音乐和卜筮等文化形态•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256年):发展出了官制和封建制度,出现了诗经和乐府诗歌中古时期•秦朝(221年-207年):统一文字和测量衡制,开创了儒家思想的传统•汉朝(公元206年至公元220年):弘扬儒家思想,注重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兴盛建筑和水利工程•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出现了唐诗和唐画,打造了大唐文化的黄金时代•宋朝(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诞生了宋词和宋画,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近现代时期•明朝(1368年至1644年):出现了长城、天坛、故宫等建筑,著名的《四大名著》出版•清朝(1644年至1912年):厘清了政治格局和边疆地带,兴建了故宫和颐和园•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推行“文化革命”,倡导文化自由和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降(1949年至今):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加强文化事业的建设和传承结语中国文化沿革悠久,历经多次朝代,始终保持绵延不绝,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0046dd89e314332396893a1.png)
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产品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类的衣食住行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
指人类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特性的影响❖东濒茫茫沧海,背靠高山大漠,外部有天然的地理屏障。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以华夏为天下的中心,视环绕华夏的邻邦为夷狄蛮戎。
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地域广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造成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多样性,由此产生文化的多样性。
地形复杂,内部有崇山大河,交通不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形成多样的地域文化。
❖东面临海,形成温暖的季风形气候,降雨量充沛。
地理位置优越,有广袤的平原地带。
地形、气候适宜于发展农业,很早就产生了较高的农业文明。
姓氏1、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其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关系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在金文里是“亻生”,即人所生的意思,后来改成“姓”。
“氏”的产生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2、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于血统,氏区别于子孙。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1db67e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2.png)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绪论事关人文以化为天下第一节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叠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氰化钠,载于《极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认知:1.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居多的艺术文化??马克思指出:1.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2.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二、分类与结构(一)(一)物质生产文化(二)(二)制度行为文化(三)(三)精神心理文化三、三、功能(一)(一)记录功能(二)(二)认知功能(三)(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四)教化功能(五)(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荟一二、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学说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人生的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认为,人生理想境界就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就是仁。
第一章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互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完整氏族公社变成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制度国家构成(自然经济起至同意促进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9279ac1ef7ec4afe05a1df0a.png)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db88219e31433238689387.png)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54e203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e.png)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一、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精神追求的一种综合体。
它包括了中国的语言、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建筑、服饰、风俗习惯、饮食等各个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传统和智慧。
2.多元融合:中国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综合体,吸纳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
3.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国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4.尊重传统价值观念:中国文化注重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强调孝道、礼仪等传统价值观念。
5.注重中和思维:中国文化强调平衡和谐的思维方式,追求中庸之道,崇尚“道法自然”的理念。
三、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2.礼仪: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3.诚信:强调诚实守信的品德。
4.忠诚:对国家、家庭、友谊等具有忠诚精神。
5.中庸: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2.文化活动:文化节庆活动、文化艺术表演等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方式之一。
3.传统技艺保护:对传统手工艺、戏曲、音乐等进行保护和传承,以确保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4.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
5.现代化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总结: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具有多元融合、历史悠久、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注重中和思维等特点。
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文化活动、传统技艺保护、文化交流和现代化发展等途径。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92f971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a.png)
《中国⽂化概论》知识归纳第⼀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概览(⼀)疆域1.夏朝的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秦朝后历代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3.清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政区(即⾏政区划,是国家为进⾏分级管理⽽划分的区域)1.经济发达或处于统治中⼼的地区,在⾏政区划中的地位要⽐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2.最⾼⼀级⾏政区划变化最⼤,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最基层的⾏政区划单位——县则最稳定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以⼆级⾏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以三级⾏政区为主。
(三)民族1.⼴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泛指历史上形成的⼈类共同体2.狭义: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以及表现于共同⽂化上的共同⼼理素质的稳定的⼈类共同体。
3.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的统⼀国家的建⽴。
它为具有共同语⾔、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以及表现于共同⽂化上的共同⼼理素质的汉族提供了产⽣的条件4.汉民族意识的特点:①强调“⼤⼀统”观念,不再把“四夷”看作是外国,⽽是中国的边疆。
②主动了解认识少数民族(《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传)(四)⼈⼝(五)⽓候197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仰韶⽂化到殷墟⽂化,⼤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于现在2°C左右;在那以后有⼀系列的上下摆动,范围为1-2°C;在每400-800年期间,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循环⼆、地理环境决定论功过[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候的本性”“⼟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候对婚育年龄的影响(⼆)⽓候对⽣理反应的影响(三)⽓候对⼼理感受的影响(四)⽓候对政治的影响(五)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1.当时⾮此斩钉截铁的语⾔难以逆转千年的成见→给予“同情之理解”2.外部因素:地理环境对⼈类社会的影响是绝对的,没有空⽓和⽔,地球将不可能有任何⽣物的存在,遑论⽂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554eb5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3.png)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1.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
重要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唐宋元明清等。
中国历史的特点包括:分封制、礼仪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等。
2.哲学思想:中国哲学产生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等。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礼仪,提倡社会秩序与和谐;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与自由;法家思想重视法律与利益;墨家思想倡导兼爱与非攻;名家思想注重言辞与辩论。
3.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以诗、散文和戏剧为主要形式。
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作品,以及现代作家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
4.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和戏剧等。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中国书法以汉字书写为基础,强调墨韵和意境;京剧、昆曲和豫剧等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
5.宗教信仰:中国信仰众多,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
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尊重祖先和师长;道教追求自然与长生不老;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悟道。
6.习俗与传统节日: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节日。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有特定的活动和饮食习俗,如舞龙舞狮、放爆竹、吃汤圆等。
7.饮食文化: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和餐桌礼仪等。
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鲁菜、湘菜、闽菜、苏菜、浙菜和徽菜,每个菜系有其独特的调味和烹饪方法。
8.中医与养生: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广泛运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疾病。
养生是重要的健康理念,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调节情绪等方法。
9.教育制度和科技发展: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礼仪教育。
现代中国教育制度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
中国在科技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如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等。
10.传统节庆活动:中国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舞龙舞狮、中国结、灯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能称为文化产品,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观念不能称为文化产品。
3、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5、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7、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9、民族文化: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
10、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必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二民族和各个国家各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3、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2、气候变化大势: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的大势是由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寒暖交错期、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
3、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4、古代的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5、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齐鲁(儒家文化),三晋(法家文化),南楚(道家与楚辞文化)。
6、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龙门至碣石一线。
7、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答: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②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④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⑤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⑥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8、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①土地的开垦,②水利的兴修,③运河的开凿。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
三大文化成就: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2、“三皇五帝”时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3、敬授民时: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
4、夏、商、周的年代: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公元前771年)5、百家争鸣的特点:①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象学者(老子)、教师(孔子、墨子),他们有的宁静思考,有的广收门门徒,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的竞争是捍卫并发展本派的学说,所以前期著作大多是对老师和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
②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
各学派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自己理论,努力各应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的相互争鸣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6、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①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②韩非子提出法、术、势;③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④阴阳家以战国时期邹衍为代表。
7、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①元朔二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②元狩二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③元狩四年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
8、西域:狭义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9、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0、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年间,由于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是历史上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11、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
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作礼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
所以,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12、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宏等皆出于此。
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13、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
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
晋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4、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15、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
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
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
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
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16、般若学和涅磐学: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磐学为主。
①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
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②涅盘学:涅盘意译为“圆寂”,涅盘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
在中国,涅盘学的代表人物是道生。
17、“三省六部制”: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继续和补充。
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18、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于重视。
19、中唐时期: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所系明显变化。
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
20、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参加者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
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
因为先秦、两汉的时间比六朝更古,所以,文学史上称这次运动为“古文运动”。
21、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
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22、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
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
理学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
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就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
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
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遥,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3、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
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
24、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
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25、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
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26、回回:它是元朝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