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bd65f91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2.png)
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随着历史的演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中国古代,这种交流也曾发生。
有的是两国王室之间的交流,有的则是普通人之间的交流,其中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文化,比如宗教、艺术、礼仪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一、文化的传入最早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应该是西亚地区的文化,这个时期大约是商代末期到西周初期。
此时,商周之际世界局势比较稳定,贸易往来也比较频繁,商人将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中国。
这个时期传入了早期的文字、工具制造方法、宗教信仰等。
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和公元后2世纪的汉朝时期,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度。
秦的灭亡使得中原地区进入了一个长时间的随征战而起伏不定的分裂状态,大量的移民投奔到了南方。
这时候秦的武装力量却因为颠沛的战乱而耗散殆尽,而南方的文化艺术独领风骚,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局面。
在汉朝,外来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比如达到了新高度的书写技术,雕刻技术,还有一些日常生活方面的习俗。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宗教信仰也开始了发展,道教和佛教的传入让中国的精神文化更加多元化。
二、文化的输出中国文化也在古代输出到了外国,如今降临印度尼西亚的“古文化”展品中,有一个用中国漆器制成的鱼铜器,是唐代的作品。
这证明了唐代的艺术品曾经远销东南亚。
唐代的文化输出可谓是史无前例的辉煌,唐代的诗歌发扬光大,古人称其为“诗魔”。
唐代的唐三彩也在丝绸之路的两端影响到了欧亚的艺术文化。
还有唐代的佛教格局也对周围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韩国、日本等国的佛教信仰,都是源自于唐代。
此外,元代时期,随着统治者的蒙古族族群与中央亚洲文化的传入,使很多的信仰和文化习俗得以融合。
从此中外文化交流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元代千禧年后,这些融合地区称之为“西北三路”、“滇缅通道”等,这些地区是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三、文化的融合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入、输出的一种单向的交流,恰恰相反,它是一个相互的交融过程。
列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例子
![列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3486893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f.png)
列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例子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下列举几个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例子。
一、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最重要的通道之一。
中国曾经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传播了丝绸、茶、瓷器等物品,同时接收了这些地区的文化、语言、宗教和科技等方面的影响。
这种交流互鉴不仅促进了物质文化和经济的繁荣,还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
二、希腊与中东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将希腊文化带到了中东,使希腊文化和中东文化得到了交流和融合。
希腊的哲学、艺术和科学为中东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中东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也对希腊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种文化交流互鉴使中东地区出现了新的哲学和科学,同时也使希腊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罗马与中国公元1世纪末,罗马帝国与汉朝达成一项贸易协议,使两国之间的交流得以进行。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商品和技术的传播,还使东西方文化得到了融合和发展。
罗马的艺术和哲学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中国的科技和哲学也对罗马产生了影响。
这种文化交流互鉴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化,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化和创新,而且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相互了解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文化间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 -回复
![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531837b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8.png)
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回复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共同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产物。
不同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传统、价值观、习俗和艺术形式。
而中外文化交流则是指跨越国界的人们之间分享和传播各自文化的行为。
这种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可以涉及多个方面,如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电影、时尚、体育、饮食、宗教等等。
以下将逐一介绍各个方面的文化交流内容:1. 语言交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对方的文化。
例如,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人们可以学习对方的语言,掌握其语言技能,从而加深对彼此文化的认知。
同时,语言的交流还能促进商务合作和旅游文化交流。
2. 文学交流:文学是一种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通过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推广,可以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历史传统。
例如,中国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因为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内涵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3. 艺术交流: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
不同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可以促进观念和技巧的互相借鉴,从而推动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传统绘画和书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力,而西方的印象派画家则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音乐交流: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
通过音乐的交流,不同文化间的人们可以了解对方的音乐风格和传统乐器。
例如,中国的古筝、二胡等乐器因为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而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和喜爱。
5. 戏剧交流:戏剧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表演来展示特定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
中外戏剧交流可以促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中国的京剧、西方的莎士比亚戏剧都因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文化内涵而受到世界的喜爱。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915f3d37ed630b1c59eeb5cb.png)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 千手千眼观音像
二、中古三夷教 1.景教
景教又称波斯经教、大秦教等,是基督教东 方教会聂斯托利派在唐代中国的称谓。该派 于5世纪形成于东罗马帝国,431年被斥为异 端,聂斯托利及其追随者被驱逐出境,流亡 波斯等地。在波斯得到波斯国王的支持,遂 成立教会,致力于向东方传教。在唐代传入 中国并一度颇为兴盛。在唐代后期的武宗会 昌灭佛事件中亦受牵连而遭禁。
三、学习《中外文化交流》的目 的
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视角,通过学习, 使同学们在了解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 作出伟大贡献的同时,亦能充分认识 到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影响, 从而培养世界意识。
第一专题
中国与东亚地区的 文化交流
一、华夷秩序下的东亚国际关系
1、华夷秩序论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属内以制夷狄, 夷狄属外以奉中国。”—朱元璋 “夷狄奉中国,礼之常经,以小事大,古 今一体。” —朱元璋
日本:华夷秩序中的游离者
第二专题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 第一章 传说与真实并存的先秦时期 一、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 二、上古文献中的西方国家 三、考古史上的东西方文明交往
1.洋海发现 2.关于小麦起源的研究
麦: 芒谷秋种,从来有穗。 来: 周所受瑞麦,芒束之形,天所来 也。故为行来之来。
2.异域物产传入中原
外来物种 毛皮和毛织品 金银币和金银器 西方玻璃器 奢侈品
二、中西科学技术的交流
1.中原传入西方的科技 冶铁 造纸 凿井 养蚕
2.传入中原的异域科技
玻璃制造 制糖 医药学 天文学
三、中西艺术文化的交流
2.佛典汉译
鸠摩罗什(344~413年) 法显(334~420年) 玄奘(602~664年) 义净(635~713年)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4950191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e.png)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中外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但真正有记录的文化交流则始于中国的汉朝和西汉朝的时期。
东汉时期,中国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
自此,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固有的文化因素也逐渐渗透到其他文化中去,这种文化传播模式被称为东方式传播。
当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受到了现代化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移民等多种现实因素。
随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急速发展,文化交流的新契机也在不断涌现。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对比与融合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化如何互相渗透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需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元素互相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效果。
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影响和渗透的一个历史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中西方的传统文化相互渗透,产生了很多交融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外文化的交流因为社会的先进化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和观念被引进中国,这些观念在中国社会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对比中西文化交流的对比在很多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
例如,在管理文化方面,西方文化强调多元与民主,而中国文化则强调团结与和谐。
在社会道德方面,西方强调个人能力、竞争力,而中国则强调道德原则和社会责任。
在中西文化的生活方式方面,又有差异。
生活方式的差异主要来不同于习惯和文化。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很重要的,许多中国人的家庭都有3代甚至更多的人一起生活,而在西方,则比较注重个人独立。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可以表现为文化元素相互结合、传播和转化。
这种交流和融合在文化浸润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样也对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文化融合方面,中国的文化已经被世人熟知,像春节、舞龙舞狮、太极拳等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如游戏、音乐、电影等同样在中国文化中保留,这些元素构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
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a95ae35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5.png)
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渠道广泛,这些渠道和方式既有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也有电视、电影、音乐、文学等等,而这些不同的途径与方式的交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一、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候。
早在古代,我国的丝绸之路就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唐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科技走出了国门,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
而在欧洲,中世纪的游客和商人也带着他们的文化走进了中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蒙古、元朝的西方文化影响与东方文化融合;清朝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开始加深;近代,包括中日、中美、中法、中英、中俄等交流日益密切。
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文化交流也在数码世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展示和传播。
二、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1.增进相互了解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利于不同国家之间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消除误解,促进和谐相处,进而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2.传承并倡导文化传统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融、汇聚、推广和传承。
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更多国家开始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3.提高全球文化水平文化交流能够增进不同国家的文化融合和相互借鉴,推动文化的创新,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进步和欣赏。
三、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1.文艺交流文艺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广泛和深入的方式。
通过欣赏一些好的艺术作品,能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国家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
电影、音乐、文学、绘画、舞蹈等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彰显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世界电影、音乐、文学、绘画、舞蹈等各个领域的创作与表演逐渐交融,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交流项目文化交流和项目实际上是在固定领域或更专业的主题下进行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中外文化交流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和交流方式
![中外文化交流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和交流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d4a5463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c.png)
中外文化交流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和交流方式中外文化交流: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和交流方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和内在特质的综合体现。
中外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与学习的平台,通过交流可以深入探索不同文化的异同点,加深相互间的理解与友谊。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外文化的异同之处以及在交流中采用的方式方法。
一、中外文化的异同点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包括价值观、礼仪习俗、生活方式等。
首先,中国文化注重家庭观念的重要性,强调集体意识和家族的凝聚力。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权利的尊重。
其次,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推崇米饭和面食的中式菜肴,注重与家人或朋友共享食物。
而西方人更倾向于注重个人的独立性,追求各种口味的多样性,例如汉堡、披萨等。
此外,传统的礼节和仪式对于中国人来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西方社会中,礼节和仪式相对较少。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人们采取了各种方式来了解,并且在交流中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文化交流方式:1.语言学习: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学习对方的语言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文化,还能促进交流的顺畅进行。
中外学生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可以进一步加深彼此间的交流与理解。
2.文化节日:中外各种传统的节日都是了解对方文化的绝佳机会。
例如,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在西方社会,圣诞节和复活节也是家庭聚会和庆祝的重要时刻。
通过参与对方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
3.交流访问:参与交流项目或去对方国家进行访问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
通过亲身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感受对方国家的文化,从而促进友好交流。
4.文化艺术表演:文化艺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的表演都能体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色。
通过参加文化艺术表演,我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并欣赏对方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结:中外文化的差异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思考的空间。
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例子
![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44ddbb3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5.png)
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例子
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一条重要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自公元前2世纪起,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这条路线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同时西方的宗教、艺术、科学等文化也传入中国。
2. 佛教传播: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汉传佛教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还促进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
3. 明清时期的耶稣会士:明末清初,一批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这些传教士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交流,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中国留学生赴美:自19世纪末开始,大量中国留学生赴美国求学,他们在美国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的,旨在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
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6.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如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
这些电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7. 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
主题三 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主题三 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b6be1c5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0.png)
三、认识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
生命力,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 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 要动力。
随堂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2022·襄阳)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 等。这说明鉴真东渡( B ) A.推动了朝鲜民族汉化 B.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C.促进了中华民族交融 D.缓和了中日民族矛盾
随堂达标检测
4.(2023·阿荣旗模拟)(9分)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呈现。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丧权辱国的旧外交到独立自主的新外交的转变 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为起点,清王朝遇到了来自西方列强 和西方化的日本几个回合的强烈冲击,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不仅失去了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清王朝也最终成了“洋人的朝廷”。
随堂达标检测
材料二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 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 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是一个新时期的开启。
——《全球通史》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1分)“一个新时期的开启”的含义是什 么?(1分) [答案]五四运动。(1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中 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也可给分,1分)
——摘编自徐昕《晚清中国外交—— 历史冲突中的失落与更新》
随堂达标检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使中国开始丧失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始 于哪一条约的签订?(1分)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 [答案]《南京条约》(没有书名号不给分)。(1分)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1分)
中外文化的异同与交流
![中外文化的异同与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78a4d11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d.png)
中外文化的异同与交流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比如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学术思想和艺术表达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不过在文化交流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契合和相通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活方式的差异中西文化的生活方式上有着比较显著的差异,中文化偏重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交流,而西方文化重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比如在家庭方面,中国习惯于三代同堂、团结互助,而西方则更倾向于独立生活,崇尚个人自由和独立。
在饮食方面,中国有着烹饪技艺精湛,讲究饮食文化,而西方则更倾向于快餐和速食文化。
这些文化差异既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也吸引了彼此的关注和欣赏。
二、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文化的价值观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中华文化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强调和谐、孝道和忠实,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崇尚自由、平等和竞争。
这也体现在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中,中国崇尚“以人为本”,注重礼仪和传统美德,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法律制度,推崇个性和新思维。
三、学术思想的区别中西文化的学术思想也有着差异,中国思想倡导尊老敬贤,推崇文化根源和经典传承,强调“天人合一”,崇尚和平、协调和和谐的共生关系。
而西方思想则更注重人类理性、科学思维和实用主义,强调创新、分析和评估,强调社会进步和民主制度。
四、艺术表达的异同作为历史和文化的反应,艺术表达也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内涵和象征性,以表现情感和思想为主,而西方艺术则注重实质和形式美,追求色彩、构图和技法等艺术素质。
也许正因为这些不同,中西文化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可以相互吸引,彼此借鉴,扩大了文化媒介和舞台,实现了深刻的文化交流。
五、文化交流的渠道中西文化的交流渠道也相对复杂和多元。
今天,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在媒体和文学领域,两种文化都有着广泛的表现和传媒渠道,如电影、电视、书籍等。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609586a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b.png)
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 每次人数由起初的250人左右增加到后来的 500人左右,最多的一次达651人,船只也由 两只增加到四只。他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锲而 不舍,舍生忘死。
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文物典章制度、生 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 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文化革新”为契机, 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徐福是否真的到了日本?这虽然是一个历史悬 案。但中日之间的交往开始很早,却是不容置 疑的历史事实。
二、海陆“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条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 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相互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文化。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抵达乌孙国。此后,汉使往来不 断。
东汉永平十六年,班超出使西域,副使甘英远至波斯 湾。与此同时,西域的使臣与商人也东来汉疆,带来 了他们的物产,换回中国的丝绸及其他货物,
中国文化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多元融合与交 汇的态势,而并非单因子文化;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 更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直到现在还不断吸收外 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故其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与他 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弃浊扬清,取长补短, 已达到发展进程中的良性状态。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相互影响 的.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吸纳了多元文化的成分,别具一 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
利玛窦于公元1582年来华,在澳门研习中文,次年进 入肇庆,获准建筑教堂,并开始传教。他与各级官员 和社会名流交往,宣讲欧洲文物和典章制度,介绍西 方的天文、算学、理化知识,将自鸣钟、地图、天象 仪和三棱镜陈列于室内任人参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 作用。1589年,利玛窦到韶州,大力结交官绅,攻读 儒家经典,改穿儒服,习用儒礼,企图北上进京。公 元1601年,利玛窦等人终于抵达北京,朝见明神宗, 献上天主经像、自鸣钟、万国图及西洋琴等礼物,获 准在宣武门内居住传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0b8f984d336c1eb91b375d0e.png)
12
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史记》等史籍中有关徐福东渡日 本的传说; (2)日本考古出土文物 对公元前二、三 世纪中国移民到日本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反映;
‚汉委奴国王‛金印、汉代铜镜、铜剑
13
2. 唐朝与日本文化的交流 (1)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学习唐朝
文化;
出使的经过:长安出发,过玉门关,经新疆 境内,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 结果—开辟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36
2、丝绸之路的全盛
——唐朝
概况 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
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 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 化的重要媒体。
东亚文化圈的特征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丝绸之路的作用 :
连接了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 陆路通道,对东西方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 起了重要作用。
42
唐都长安
城内外域人士众多
胡人俑
粟特人 居留长安的外国人 唐代长安文化兴盛,商业繁荣,吸引了不少外国来到长安。当 时在长安活动,甚至居留的外国人,最多达到4000多人,他们主 要来自于阗、疏勒、龟兹、昭武九姓、波斯、大食等西域诸国。长 安部分外国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迁居中国,其他的或是东来经 商的西域商旅,或是东来传教的僧侣,或是到唐朝当人质的质子。 43
文化交流如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交流如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https://img.taocdn.com/s3/m/5bb2b58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0.png)
文化交流如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动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以其独特的方式打破了地域、种族和语言的界限,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文化交流首先为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搭建了桥梁。
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演出、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等,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他文明的魅力和特色。
比如,当我们走进一场外国艺术展览,欣赏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绘画、雕塑作品时,我们会被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色彩运用和主题所吸引,从而对那个国家的审美观念、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样,当外国友人欣赏我们的京剧、书法、武术等传统文化艺术时,也会被其中蕴含的深厚哲学思想和精湛技艺所折服。
这种直观的感受能够消除人们对陌生文明的误解和偏见,拉近彼此的距离,为进一步的交流和理解奠定基础。
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是掌握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打开了一扇了解另一种文明的窗户。
通过学习外语,我们能够阅读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作品,倾听当地人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同时,外国人学习汉语,也能够深入探究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
语言的交流让不同文明之间能够进行深入的对话,分享彼此的智慧和经验。
例如,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设立,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提供了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增进了中外之间的人文交流和相互理解。
文化交流还能够激发创新和创造力,推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往往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和创意灵感。
比如,在音乐领域,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作品;在科技领域,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创新和创造力的激发,不仅丰富了各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
![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20e8d7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1.png)
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
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交流:中外艺术家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推动各自艺术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西方的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交流: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例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中外名著的翻译和传播,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思想。
3、哲学交流:中外哲学思想的交流,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本质问题。
例如,中国儒家的“仁爱”、“中庸”思想,与西方哲学的“自由”、“平等”思想相互借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4、科技交流:中外科技交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西方的现代科技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5、宗教交流:中外宗教交流有助于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理解和和谐。
例如,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同时,中国的道教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产生了影响。
总之,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艺术、文学、哲学、
科技、宗教等多个领域。
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和谐,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八大中外人文交流对话机制
![八大中外人文交流对话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35b2604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1.png)
八大中外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一、中外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重要性中外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是指中外之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机制。
它涵盖了政府间的国际交流机制,如高层对话、峰会、论坛等,也包括民间团体和个人的文化交流活动。
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外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
通过这些机制,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这种了解有助于打破旧有的偏见和误解,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其次,这些机制为各国的文化创作和艺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通过文学、艺术、电影、音乐等领域的交流活动,各国可以分享自己的文化成果,促进创新和发展。
这些文化创作和艺术交流也能够激发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兴趣和探索心理,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播。
第三,中外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有助于推动经济合作与发展。
文化和经济密不可分,通过在文化领域的对话和合作,各国可以进一步深化经贸交流。
例如,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可以拓展旅游业、跨国企业的合作,激发创意产业等,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八大中外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示例1. 高级别国际文化论坛:这是通过政府间举办的高水平文化论坛,旨在深化和拓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此类论坛邀请各国文化部门代表、艺术家和学者,共同研讨文化领域的重要问题,探讨合作机会。
2. 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各国学术界可以通过开展合作项目,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成立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科研、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活动,推动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
3. 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项目:各国可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交流。
例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展览和巡回展等形式向世界展示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 青年文化交流项目:通过组织交流和互访活动,促进不同国家的青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发展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4eba7d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6f.png)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深入,成为了中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文化交流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也必将在未来继续不断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历史进程1、古代时期的文化交流从我们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一直非常优秀,所以外部世界常常希望涉及中国,并掌握有关的技巧。
早在古代,中国就与埃及、希腊、罗马等国家有文化交流。
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带来了很多外部文化,而且还有一些外国留学生来中国留学。
唐朝时期,唐朝的繁荣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文化交流。
例如,陆羽的《茶经》被传到日本,之后在日本发展成为日本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现代时期的文化交流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深度进一步加深。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涌现了一批现代派人士,如胡适、鲁迅等,他们思想先进,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先进水平,推动了中国少数派文化的发展。
同时,外国文化也在中国迅速传播,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游客,从而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
二、现状分析1、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现在,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旅游、电影、音乐、时尚等已成为主要的文化交流形式。
此外,许多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这也带来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机会。
例如,中国娃哈哈公司和意大利费列罗公司合作生产零食,这是一项有趣的文化交流。
2、中外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深入,但其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外文化交流过于流于表面化,缺乏深入交流和共同提高。
同时,中西方文化体系有很大的差异,语言、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交流的障碍。
三、未来发展方向1、借助新技术推进文化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为中外文化交流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历史中外文化交流
![历史中外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580399f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4.png)
历史中外文化交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交流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外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历史中的中外文化交流,并分析其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一、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丝绸之路时期。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这条古老的商路,中西方文化得以相互融合和交流。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运往西方,而西方的宝石、香料、文化和宗教也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中国。
这种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西方的宗教、哲学和科学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技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近代以来,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世纪末,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殖民统治,这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自主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积极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的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翻译和传播西方的文学作品、科学理论和政治思想。
他们将西方的先进文化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变革和社会进步。
同时,一些西方人也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三、当代中外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当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跨越国界进行文化交流和互动。
各种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和学术交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当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化艺术的交流,更多地涉及到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合作。
电影、音乐、时尚、设计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电影、音乐和时尚产业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和合作伙伴。
历史古代中国的中外交往与文化交流
![历史古代中国的中外交往与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03ba7c4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4.png)
历史古代中国的中外交往与文化交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始终是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古国。
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古代中国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而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地主动与外界进行交往与文化交流,这种中外交往与文化交流不仅使得中国文化更为丰富多样,也为其他国家带来了新的思想与启示。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及其文化交流展开论述。
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往的重要纽带。
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往。
丝绸之路带来了贸易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古代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品成为了贸易的宝贵货物,传遍了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中国逐渐吸收了来自西方的文化和科技,如佛教、纸张、火药等。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与作用中外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通过长期的交往与交流,中国汲取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艺术以及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开放多元。
此外,从印度传入的菩提树,成为了中国封建帝王宣示统治权威的象征;从波斯传入的和田玉,成为了中国玺印制作的珍贵材料,影响了中国的国家象征与礼仪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哲学思想也积极地推动了东亚乃至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医药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
三、历史中国对外传播的文化成果古代中国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果,这些成果通过交往与传播走出国门,被世界所认可。
例如,古代中国的文字和书法艺术在东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汉字的形式与书写方式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文字系统。
字画艺术也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与喜爱。
此外,中国的传统医学、茶文化、武术以及中国的服饰、烹饪等都是中国对外交往中传播的重要文化成果。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与中外交往与文化交流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不仅使得古代中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带来了新的思想与启示。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f06ae9fc6529647d272852d2.png)
练习与测评1: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同意。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 运河”。
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 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朝时中国的丝绸、 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 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唐朝)意义之三
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也 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不仅成为东西方交通枢 纽,而且成为东西方文化 交融的典范。
二.遣唐使
吉 备 真 备
空 海
阿 倍 仲 麻 吕
二.东亚文化圈:含义-原因之一
唐代女子发型
1.司马迁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之行,凿空的
它的街道,增添了它的国际色彩。”这里的“它”是B
指(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南京
7.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了东亚
文化圈,此文化圈的文化核心是( D )
A.日本文化
B.朝鲜文化
C.印度文化
D.中国文化
8.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 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 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 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
意义之二: 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人称:
“文化运河” 依据:A.中国文化西传:B.西方文化东来:
纹银壶唐狮纹银
八棱金杯
盘
唐朝文化之西传
天宝十载(751)唐、大食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 西传
这次战役在东西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战争中,大批 唐朝士兵包括工匠在内被俘往阿拉伯地区。
中外文化交流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文化交流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9d7084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c.png)
中外文化交流史知识点总结中外文化交流是指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活动。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完全平等和和谐的。
然而,尽管存在差异与冲突,文化交流仍然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文化交流,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互相了解、交流思想和经验,促进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主要历史时期,分别概要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在古代,由于地理距离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是以异邦使者或商人的往来为主。
可以通过传统的丝绸之路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情况概括如下:1. 丝绸之路的建立和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西方世界之间的主要贸易通道。
它不仅促进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商品的出口,还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如佛教、道教等。
同时,也为西方世界引入了中国的玉器、香料、漆器、铜器等商品,丰富了西方文化。
2. 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在古代便有了一定的交流。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中国的宗教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等有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月牙形的斗拱、佛像的做法、金属铸造技术等,都源于印度文化的影响。
3.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
在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西方游客也来到中国。
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历使节在唐玄宗时代访华的情况。
西方人的来访使中国对西方的一些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为中国传入了一些西方技术与思想。
中外文化交流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各异,有的融合得较为顺畅,有的则经历了较多的阻碍与挑战。
中外文化的交流在古代起源,在当代发展,持续对各国文明产生深刻影响。
这一历史事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认识。
中外文化交流在近代的发展在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海洋航行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广泛和频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在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各国纷纷派遣使节前来中国朝贡或交易,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国际交流和贸易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
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
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
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
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
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
足见, 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历史上, 西洋文化的东传, 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 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
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 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
随着葡萄牙商人东来,天主教耶稣会的大批传教士也随着商船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
传教士来到澳门首先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实况; 继而进入内地传教,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
耶稣会士在了解、熟悉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欧洲自己的祖国介绍和
传播,而中国的有识之士又通过耶稣会士学习和领会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彼此互相吸收,取长补短。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是双向进行的。
(一)西学东渐
早期耶稣会传教士懂得“到中国来传教,决不是强大的舰队,或是其它人类的武力所能奏效的…要传扬圣道,总得凭书籍才行”,因此他们陆续带来了大批西方的书籍。
这些西书尽管不全是当时欧洲科技学术最高成就的反映,但不少已是西方科技高水平的代表作。
它们的传入,是给自然科学的发展已大大落后于欧洲的中国一份极好的礼物,对当时中国的天文学、算学、地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医药、文学、美术、音乐和建筑等方面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1. 西方数学、天文历学的传入
利玛窦是这一时期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
1606年,由他口授、徐光启笔译的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六卷,向中国介绍了近代数学的最基本知识,包括几何学、代数学和割圆学等。
中国的有识之士十分重视此书,康熙帝曾下令将其译成满文。
利玛窦还把由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颁布的现行公历传入中国,制作了浑天仪、地球仪、考时晷、报时具,推动了近代天文学和历学在澳门和中国内地的传播。
2.地理学、建筑学的传入
西方的建筑学和建筑术传入中国,是从耶稣会士在澳门兴建教堂开始的。
利玛窦初来澳门带来的《万国舆图》,使中国人始知天下有五大洲。
其后西耶稣会士在澳门兴建了圣保禄堂、圣母望德堂、圣老楞佐堂等10多座大教堂。
稣会士在内地所建的西式建筑,以圆明园的长春园最为典型。
这些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迥然不同的建筑,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增添了靓丽的一笔。
西方地理学、地图学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地理学、地图学的发展,使部分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大势,了解西方。
这样一来,无疑大大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
3. 近代水利、器械的传入
近代水利学的知识也是由利玛窦和意大利会士熊三拔经澳门传至内地的。
1612年,熊三拔著《泰西水法》六卷,集中了欧洲水利工程学的精萃,首次向中国人介绍西洋水利科学的取水、蓄水等方面力学机械的原理,并附有图说。
传教士东来,还将西方制造火炮的技术传入中国。
明清两朝的统治者依靠传教士的技术力量,大量制造铳炮。
从而, 使西方的数学、天文、历法、地理、物理、兵法、
火器、生物、医学、绘画、音乐、建筑艺术以及哲学和伦理学等, 由澳门传入了中国内地,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东学西渐
西学东渐,给古老的东方文明输入了新鲜血液;东学西渐,也使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赐予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份厚礼。
耶稣会士要在澳门和进入内地传教,就需要通晓中国的语言文字,熟悉中国的风俗习惯,因此对中国的文字和儒家思想学习甚勤,并对中国儒家经典加以翻译和注释,运回欧洲各国出版,积极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可以说,耶稣会士在中国古代文化和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之间起了媒介作用,使得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
1.中国文化的西传--中国儒家经典的释译及文字文学的西传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
传教士为到澳门及内地传教,编纂了多部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工具书。
其中有: 利玛窦著的《西字奇迹》; 金尼阁著的《西儒耳目资》。
葡萄牙传教士马若瑟著的《中文概论》,注重分析汉字的构造与性质,为研究汉语打下了基础。
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的编纂,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学习汉语的捷径。
通晓汉语的传教士又先后将中国古典经籍翻译、注释,陆续出版。
利玛窦首先翻译了《四书》,金尼阁亦将五经译为拉丁文。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也开始传入欧洲。
英国商人魏金森将中国小说《好逑传》翻译成英文,并向英国介绍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成就。
中国的中医学、建筑学、工艺美术等传到欧、洲,都引起过轰动,甚至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欧人也争先效仿。
茶叶大量西运,使茶成为欧洲人饮食的一部分。
家经典著作和中国文化传到欧洲,西方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研究中国文化,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中国热” ,推动了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发展。
综上所述, 16至18世纪到澳门及内地传教的耶稣会士实际上成为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的传播者和宣传者。
这些来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又紧密地和澳门相联系。
因为凡准备入内地的传教士,大都先赴澳门天主堂学习中国语言,所以澳门成为他们进入中国大陆的必经之所。
三、19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 给澳门和中国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并引发了近代中国的一系列革命, 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
首先, 中西文化交流把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异质文化通过长期在澳门的接触、交融和相
互渗透, 创造出第三文化, 即所谓的“澳门文化”。
而土生葡人的产生, 则是“澳门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
其次, 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 还为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接触外来影响,萌发革命思想提供了契机,再次, 鸦片战争以后, 面对民族危机, 中国人民不断掀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
1704年 ,由于罗马教皇的政策,清政府以罗马教皇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为由,康熙决定决定推行禁教政策,使得传教士的活动逐渐在内地销声匿迹。
后来再次来到澳门及中国沿海各口岸的,不是耶稣会传教士那样的宗教家兼学者了,而是由大炮作后盾的鸦片贩子、士兵。
前一时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在中、西双方都被对方的文化所吸引的情况下,平等的双向的文化交流,中国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地位。
而到了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需对外扩张,四处寻求原料市场;中国却沉醉在“天朝大国”的美梦里, ,已不是此前西方人向往的文明中心,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
故这一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以西学东渐为主,东学西渐则逐渐萎缩。
鸦片战争后,随着沿海的五口开辟为通商澳门的窗口、桥梁作用并没有完全消失,中国进步思想家如林则徐、魏源、梁启超、孙中山等,都透过澳门而有机会接触外国进步思想。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为“探访夷情” ,曾组织翻译“澳门新闻纸” (即得自澳门的报纸) ,涉及内容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也曾到过澳门。
澳门还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孙中山先生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四、结论----澳门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
澳门虽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地,但没有像其它地区那样发生流血冲突事件,而是不同文化间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和平共处。
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是澳门文化的特点。
澳门有多种宗教,但各种宗教和谐共存。
澳门的建筑装饰也是中西合璧的。
中西方不同的风俗礼仪在澳门互为鉴,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异族通婚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
澳门是汉语、葡语、英语多种语言共存、通用的社会。
汉语在华人和土生葡人中流通,是澳门民间的主要语言交流工具。
葡文一直是官方语言,而英语在澳门主要用于金融、现代科技大学教育等方面,是沟通现代业务与联系世界的重要语言工具。
在迈入21 世纪的今天, 我们重温澳门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以及这种交流对中国近代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