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与反思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4cb9c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8.png)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一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3、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把控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马说》教案4篇
![《马说》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207dcf52d380eb63946d22.png)
《马说》教案4篇《马说》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马说》教案篇1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培养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现实。
3、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的关系,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体会作者的感情2、掌握“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2、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预习成果展示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2、字词学习:祗(zhī)骈(pián)食(sì)3、作家作品:关于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自号昌黎先生,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补充理解词语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1)、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2)、一词多义: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3)、通假字:(1)、食马者不只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同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xiàn 同现表现出来(3)、其真无马邪邪yé同耶表示疑问,吗3、翻译课文,要做到字字落实,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
八年级语文马说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马说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c4797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6.png)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马说》。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呼唤。
培养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说》的朗读和背诵,大家表现得非常棒。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韩愈是如何论述人才的。
(2)请大家回顾一下,《马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自主学习作者为什么用“马”来比喻人才?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课堂讨论(1)请各组代表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4.深入解读文章中提到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批判当时社会对待人才的态度的?你认为如何才能发现和培养人才?(2)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2)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重要性。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短文。
四、课后作业1.背诵《马说》。
2.写一篇关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浓厚。
2.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能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3.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不足之处:在讲解文章语言特色时,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马说》经典教案(优秀12篇)
![《马说》经典教案(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087ff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13.png)
《马说》经典教案(优秀12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设计(A)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指导朗读。
一、导入新课在古代,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有许多人因才华得不到施展而写下许多直抒胸臆的诗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马说》。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三、分析课文1.教师范读。
2.正音。
乐(祇()骈)槽枥()辱(食()食马者策()见()邪()石()粟()3.(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结合课文注解,翻译第一段并找出难懂的词语。
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骄——一同槽流——喂牲口用的食器称——著称虚词:而——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
教师翻译(略)提问: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齐读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虚词:或——有时其——代“千里马”是——这种,作代词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安——怎么提问: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女生齐读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找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策之——用鞭子打执策——马鞭子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马说》教案【优秀9篇】
![《马说》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97c143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8.png)
《马说》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马说》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语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2、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设想】1、本课教学结构按“感知与积累──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
这三个环节是逐层推进的关系。
第一环节主要是教学出文言文的语体特点(基本的文言知识主要在本环节落实),第二环节主要是通过语言品味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寓意探讨要有现代意识);第三环节主要是通过与作者进行虚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地、有创意地理解文本。
要讲出韩愈作品的味道。
2、设计要朴实中见新意,课件使用要精当。
3、板书要少而精,字迹要工整。
4、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5、教学思路要清晰。
本课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15分钟,第二板块10分钟,第三板块10分钟,留5分钟机动,主要是使效果特好的环节酣畅淋漓一些。
6、由于是比赛课,因此每个环节要有亮点,结课前应有高潮。
【教学过程】(导语执教者自行设计)一、感知与积累1、解题(教师解释《马说》之“说”)。
2、学生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马,主要是写了哪种马。
3、学生二读课文,圈出课文中“千里马”字样。
4、请学生念出有“千里马(千里)”字样的句子(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马(千里)” ),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些句子的意思、。
(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研讨,力求自己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重点句子和难句,必要时教师补充订正。
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后教学的基础。
)(亮点之一)5、指导朗读重点段落。
二、探究与发现1、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古文《马说》教案
![古文《马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bd71e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c.png)
古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使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节奏。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马说》,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和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马说》为例,分析古文的表达技巧和审美特点。
3. 采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马说》的原文及其注释版本,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
2. 搜集有关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介绍。
3. 准备与合作探讨相关的PPT或黑板,方便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b29a0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e.png)
《马说》教案精选《马说》教案3篇《马说》教案篇1【设计思想】本文通篇设喻,托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阐明了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借此讽喻了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当时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忧愤。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及顺畅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汇报自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检测自学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难点部分。
【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主要文言字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活动目标媒体应用及分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导入听、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朗读课文听感知课文、激发兴趣课件(感知课文激发兴趣)学习课文教师适时点拨适时演示幻灯片交流学习内容。
看老师展示应学相关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通过学习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得发展课件(检查自学效果,熟知应学内容)逐段翻译课文教师适时点拨、讲解适时演示幻灯片讨论、交流学生学会翻译本文课件(助教、助学)深入理解课文教师设问、适时点拨1、理解第一段,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
)2、分别理解第二、三段思考、回答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意思课件(助教、助学)作业看思考课外拓展课件(助学)结论与反思 1、限于学校具体情况,课件只能做成演示形。
2、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来上此课,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演示,有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
3、此课件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但略显单薄,还需配备其他资料。
《马说》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与改进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与改进](https://img.taocdn.com/s3/m/a9954fe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a.png)
本次教学为《马说》这一课,是为八年级学生设计的。
通过这一堂课,我对于教学的反思以及如何改进也有了一些思考与总结。
一、教学反思1.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在教学《马说》这一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马在农作物种植中的重要性、马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马在农作物种植中的作用并不够清晰,对于“人与马”互动以及马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没有真正切身体会。
2.缺乏互动交流在授课中,我发现自己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中实际上是在单向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缺乏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这样的方式中,学生也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
3.未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我发现,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演示动态效果,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所讲知识内容,进而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二、教学改进1.准确制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时,我应该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掌握情况。
在教学目标之后,进行逐步的分步指导,一步步去让学生去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
2.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在课堂中增加互动交流环节,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
例如,可以使用问答的方式或分组的小组讨论方式,增加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工具演示所讲知识的动态效果,将任何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效果。
同时,这也能吸收学生在视觉上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完成。
三、总结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意识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必要性。
我认为,教师更应该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去构建一个有情境的、话题新颖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课堂,创造一个利于学习的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这不能用简单的掌握知识点就可以完成,需要我们刻苦努力,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教育更顺利地开展。
《马说》教案15篇
![《马说》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1f10f3f78a6529657d53d9.png)
《马说》教案15篇《马说》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__议论的一大特色。
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步骤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
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3.教师范读全文。
4 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补充资料〕l.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课文分析“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c99b66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0f.png)
(1)字词句的准确理解: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句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槽枥”、“食马者”等。教师需通过举例、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举例:“槽枥”一词,可结合生活实际,以马槽、马厩的图片或实际场景进行解释,使学生理解其含义。
(2)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对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难以领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表达观点。
举例:分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中的比喻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寓意。
(3)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通过评价马的品质,实际上是在表达对人才的看法和国家命运的关切。
举例: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作者对马的评价中提炼出作者对人才的看法,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二、核心素养目标
《马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设置为: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强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与传承,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字词句意,理解文章的结构与修辞手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培养独立思考与表达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从学生的讨论成果来看,部分小组在分析课文内容时,观点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到位。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马说》中的人才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有着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关注课文内容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马说》教案10篇(最新)
![《马说》教案10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d8bf622b8bd63186bdebbc6c.png)
《马说》教案10篇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7b109025c52cc58ad6be05.png)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1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关于《马说》教案范文5篇
![关于《马说》教案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66399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60.png)
关于《马说》教案范文5篇《马说》教案篇1【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
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教学建议】1、教学指津:作为一篇文言文,教学时宜通过自主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疏通全文,落实重要词句的意思,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作为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__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愤不平和穷愁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
学习__,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发掘__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关注现实,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问题导航:⑴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明确:“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⑵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斥。
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不幸,来表现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⑶说说古今中外“千里马”巧遇“伯乐”尽显才能、成就作为的故事。
提示:可以收集资料,课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还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听过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诸葛亮、陈伊玲的故事。
旨在进一步明确伯乐的重要。
⑷这是一篇“说”,读完后你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明确:议论文。
【资料链接】1、背景资料:⑴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
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著有《昌黎先生集》。
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
今存散文380余篇,诗400余首。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贞元11~16年(公元795~公元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公元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卒于824年,57岁病逝。
《马说》教案与反思
![《马说》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4a22dd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4.png)
《马说》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马说》的文意,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
(3)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韩愈的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马说》。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激发学生努力成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朗读与背诵《马说》。
2. 理解《马说》的文意,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韩愈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马说》中的抽象概念,如“人才”、“命运”等。
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马说》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韩愈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阐述《马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马说》,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遇到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总结韩愈的写作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人才”、“命运”等概念的理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激发学生努力成才的意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马说》的重要性和启示。
6. 课后作业:(1)背诵《马说》。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马说》的文意及写作技巧,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马说》与其他古代诗歌的异同,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探讨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
古文《马说》教案
![古文《马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dca75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古文《马说》教案2. 学科领域: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马说》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结构。
(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领会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尊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马说》。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结构。
(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词语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2)通过关键词句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分析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介绍《马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语气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 深入学习(1)让学生结合注释,进一步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结构。
(2)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类似《马说》主题的文章。
(2)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类似的人才问题,进行思考。
《马说》教案与反思
![《马说》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4099ca3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4.png)
《马说》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马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勇于追求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马说》。
(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联系实际生活,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韩愈及其作品《马说》。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马说》,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品读赏析:(1)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联系实际生活,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是否掌握了《马说》的文意和修辞手法?(2)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是否有所提高?2. 反思教学过程:(1)课堂讨论是否充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能够联系实际生活深入理解文章?3.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修辞手法的讲解。
(2)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说》。
2. 分析《马说》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马说”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马说教案(最新7篇)
![马说教案(最新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2a1a0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3.png)
马说教案(最新7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
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
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
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
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pián槽cáo枥lì才美不外见xiàn邪yé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重难点:
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用多媒体播放刘翔跨栏比赛的两个动作图片和与孙海平教练在一起接受采访的图片)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三幅图片上的人是谁啊?(学生答:刘翔)。
是的,他就是刘翔,他是一名跨栏运动员。
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是干什么的吗?(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那么,老师告诉你们,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是一名跳高运动员。
那么又是谁发现了他的跨栏天赋并培养了他呢?这个人就是刘翔的恩师孙海平教练。
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教练这个伯乐,就不会有刘翔这匹千里马,也许他还在跳高领域默默无闻呢。
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马说》,看看他是如何论述两者之间关系的。
二、介绍作者作品
(先让学生说,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教师最后作强调。
)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并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
解题::下面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说”这种文体。
教师: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说,也可夹叙夹议。
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往往是托物寓意。
我们学习过的的说体文章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马说”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从字面上看“马说可以理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祗zhĭ 食sì马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骈pián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翻译课文: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7、教师指出通假字和一词多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
食:(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策:(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动词)
(2)执策而临之(马鞭子,名词)
能:(1)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2)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一段,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这又说明了什么?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祗辱于奴隶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生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本段文字从侧面刻画了“食马者”的什么形象?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3.全体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全班朗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根据课文,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3、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要点提示:“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我们班暂时分四个大组,下面两个话题,每两个组讨论一个,之后展示。
)提供两个话题,学生根据兴趣任选其一作答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答案要点:1、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2、我要努力完美自己,争取做得更好。
3、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话题2:在文中,作者认为“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同意或者不同意)你认为“伯乐”与“千里马”谁更重要?
答案要点:a、认为“伯乐”重要。
重点围绕:发现人才,挖掘人才,重用人才,能推动事业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子:姜子牙被发现的例子。
b、认为“千里马”重要,可以围绕:个人素质的重要性,“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的”的角度去说。
例子:雷锋的例子。
六、总结:
同学们,《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写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做法的讽刺。
我们生活在幸福开放的时代,重用人才的时代,才能得以施展的时代,要珍惜机会,不断磨练自己,让自己成为有用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附:板书设计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马说》教学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的设计。
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想了好几种导入。
最后决定先用多媒体播放刘翔跨栏比赛的两个动作和与孙海平教练在一起接受采访的图片,以刘翔和孙教练的关系导入引出课题《马说》,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给课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导语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其次是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
因此有关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有关“说”这种文体知识,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第三,在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
在课文的朗读上,从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接着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读“可以说也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最后,这节课的“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这两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很主动、很积极,讨论也很热烈,我也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充分展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性。
这也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这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总的来说,从教学的全程来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整节
课安排有序,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充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让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导;还有在“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最后小结时时间过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