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疾病的诊断与救治

合集下载

放射科学放射诊断与放射治疗技术

放射科学放射诊断与放射治疗技术

放射科学放射诊断与放射治疗技术放射科学:放射诊断与放射治疗技术放射科学是一门研究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技术是放射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技术,以及它们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放射诊断技术放射诊断技术以放射线为工具,通过X射线、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方法,对人体进行全面的诊断。

它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分析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1. X射线X射线是最常用的放射诊断技术之一。

通过对人体进行X射线照射,可以获得骨骼和组织的影像。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X射线照片,检测病变、骨折、肿瘤等病症,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旋转式X射线扫描仪对人体进行层面成像的技术。

与传统的X射线照片相比,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清晰和详细的影像。

医生可以通过CT扫描来检测和评估心脏病变、脑卒中、肺癌等内脏病变,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3. 核磁共振(MRI)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影像。

相较于其他技术,MRI对软组织的成像效果更好,尤其适用于检测脊椎和脑部疾病。

通过MRI,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出肿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

二、放射治疗技术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对恶性肿瘤进行杀灭或控制的治疗方法。

通过精确定位和照射肿瘤,放射治疗可以破坏肿瘤细胞的DNA,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并减少其扩散。

1. 外部放射治疗外部放射治疗是最常见的放射治疗方式之一。

它通过在肿瘤部位照射高能X射线或质子束,精确破坏肿瘤细胞。

外部放疗通常需要多次治疗,每次治疗时间较短,整个治疗周期一般为几周至几个月。

2. 内部放射治疗内部放射治疗是将放射性物质插入或注射到肿瘤或其附近的组织中,使放射性物质直接辐射并破坏肿瘤细胞。

内部放射治疗通常用于特定类型的癌症,如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等。

三、放射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放射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诊断、治疗和研究等多个领域。

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优点:起效快,抗炎效力强。在症状重或病情急时
推荐静脉使用地塞米松
缺点:对HPA的抑制作用明显,半衰期长。不适宜
长程用药,在呼吸困难明显好转或3级稳定到2级后 应换成等效剂量的强的松并逐渐减量
糖皮质激素选择
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
优点:肺泡中浓度高,达峰时间短,半衰期短,HPA 抑制作用弱
缺点:抗炎作用较弱。
放射性肺损伤分级标准
CTCAE、RTOG、SWOG、Michigan、LENT-SOMA 等标准
CTCAE 4.0应用较多
CTCAE 4.0放射性肺炎分级
1级:无症状;仅有临床或影像学改变;无需治疗 2级:有症状;需要药物治疗;工具性日常活动受限(如做饭、 购物、使用电话、理财等) 3级:有严重症状;个人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如洗澡、穿脱衣、 吃饭、洗漱、服药、并未卧床不起);需要吸氧 4级:有危及生命的呼吸症状;需要紧急处理(气管切开或气管 插管) 5级:死亡
正常肺组织限量
NCCN指南:V20≤35%;V5 ≤65%;MLD ≤20Gy CAMS要求:单纯放疗 V20 ≤30%,V30 ≤20%;同步
放化疗或之前有化疗者 V20 ≤28%, V30 ≤20%;肺楔形 切除术后V20 ≤25%;肺叶切除术后V20 ≤20%;单侧肺 切除术后V20 ≤10%
PR 2016年10月复查胸部CT提示局部病灶进展 2016年10月27日至12月8日行局部放疗,95%PTV 60Gy/2Gy/30F 12月6日打乒乓球出大汗后感冒,高热,并咳嗽咳黄痰,活动后
稍有胸闷
放疗前
剂 量 曲 线
12月7日
肺炎诊治经过
放射性肺炎,2级,急性渗出期 治疗方案:激素+抗生素+止咳化痰 12月7日开始应用左氧氟沙星针0.6,QD,共10日 12月7日至10日,地塞米松针,7.5mg,QD 12月11日至14日,地塞米松针,5mg,QD 12月15日至19日,地塞米松针,3.5mg,QD 12月20日至24日,地塞米松针,2mg,QD 12月25日至29日,地塞米松片,1.5mg,QD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四)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处理原则
1.及时进行正确的现场抢救,特别是对危及生命 的损伤,以全力抢救生命。尽快使受照者脱离放 射源,洗消放射性沾染,以及采取阻滞放射性核 素吸收的措施。
2.尽快收集现场可能得到的,用于测定或评估受 照人员剂量的资料:如场所监测数据;可用于推 断受照者受照剂量的物品和可作为生物剂量计估 算剂量的生物样品。
5、法定职业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种类以法定 职业病名单中列出的疾病为准。现已纳入《职业 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的职业性放射 性疾病共有11项:
①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②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③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④内照射放射病 ⑤放射性皮肤疾病
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法律依据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与内容
(九)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
2.填写《职Leabharlann 性放射性疾病报告单》的要求。 A.关于诊断
如一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放射性疾病时, 只填一份报告单。 B.关于受照史
应写明受照原因及简要经过。如系外照射,应 写明射线种类,全身或局部,一次或多次受照, 或慢性小剂量照射。如系内照射,应写明放射性 核素名称,进入体内的途径及量。
(五)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原则
④放射性疾病的诊断必须依据其相应的诊断标准。
⑤对不能确诊的疑似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病人,可 以经必要的医学检查或者住院观察后,再做出诊 断。
⑥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和《职业病 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十三条,没有证据否定 所受职业照射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 在排除其它致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性放射性 疾病。
F.经国家指定机构培训、考核合格。
(二)从事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执 业医师应具备的条件

放射病的诊断与治疗-医学辐射防护学教学课件

放射病的诊断与治疗-医学辐射防护学教学课件
(三)脑型 全身受到50Gy以上照射或全身不均匀照射而 使头 部受到特大剂量照射后可发生脑型放射病。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障 碍为主的综合症状。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0.3×109/L。病程仅数小 时至1~2天。
七、诊断 (一)早期分类诊断
主要目的:确定受照者是否受到大剂量辐照,有无放射损伤; 对有放射损伤的患者作出分型、分段的初步判断。
2. 出血 出血部位以皮肤粘膜最明显, 极期多见便血和尿血。原 因在于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降低、血管壁脆性和通透性增加。 此外,神经体液调节紊乱、物质代谢障碍、细菌感染也使出血加 重。
3. 感染 并发感染是急性放射病重要病理特点, 影响预后。急 性放射病进程中,肺炎、出血坏死性肠炎和泌尿系统感染尤为常 见。细菌感染主要由内源性细菌引起,早期为呼吸道革兰氏阳性 球菌,晚期则为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3. 重度(4~6 Gy ) 临床分期明显。初期:临床症状多在照后 数十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呕吐发生早而频,可发生腹泻。受照 后~2天内淋巴细胞绝对值约0.6×109/L,白细胞也有一过性增高 后下降的特点,假愈期持续2~3周。极期有严重脱发,广泛出 血,严重感染,伴明显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此时白细胞最低值为1 ×109/L以下,血小板10 ×109/L以下,有 明显贫血。照 后5~8周后进入恢复期。
(四) 应急照射 核事故时为防止事故扩大或抢修、抢救等,工作
人员受到超过规定剂量限值达到1Sv以上,导致放射病。前苏联
Cherbobyl(1986)事故中消防人员和营救人员均有急性放射病例。
三. 发病影响因素 射线种类、剂量、剂量率、照射面积、照射方
四. 式、照射部位、单或分次照射、个体辐射敏感性和年龄等
恢复阶段: 白细胞恢复顺序: 单核细胞、嗜碱性、中性和嗜 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放射性疾病的诊断与救治杨宇华-2011

放射性疾病的诊断与救治杨宇华-2011

*骨髓相:每周检查一次
骨髓抑制
轻度骨髓型ARS 中度骨髓型ARS 重度骨髓型ARS
未出现 照后20天-30天出现骨髓抑制,且程度较轻 照后15天-25天出现严重抑制
极重度骨髓型ARS
照后10天内出现严重抑制
3、生化检查:血尿淀粉酶增加、尿中氨基 酸含量增加、肌酸,过氧化氢酶排除增加等。
治疗(1)
病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初期、假逾期、极期、恢复期
病情可分为四度
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初期 prodromal phase
定义:患者受照后出现症状到症状缓解这段时间。 主要症状:神经系统先兴奋,以后转为抑制,胃肠功能
紊乱,造血功能障碍,代谢紊乱。
2.特点:
(1)放射病大部分属于确定性效应,小部分属于随机性效 应;
(2)各个疾病间有共性:(1)受照史;(2)临床表现不具备 特异性;
(3)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剂量-效应关系比较明确; (4)放射性肿瘤的特殊性;
3.放射病目录
根据国家颁布的职业病目录,职业性放射性 疾病包含: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4)内照射放射病 (5)放射性皮肤疾病 (6)放射性白内障 (7)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8)放射性骨损伤
急性放射病的分型、分度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肠型急性放射病
脑型急性放射病
受照 剂量 Gy
主 要 表 现
轻度1-2 1-10 中度2-4
重度4-6 极重度6-10
主要损伤造血血液 系统,在造血抑制和 破坏的基础上发生以 全血细胞减少为主的 造血障碍综合症,主 要临床表现在出血和 感染

放射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放射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放射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发表者:黄程辉28人已访问放射性肺炎系由于肺癌、乳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或胸部其他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受到损伤而引起的炎症反应。

轻者无症状,炎症可自行消散;重者肺脏发生广泛纤维化,导致呼吸功能损害,甚致呼吸衰竭。

故对放射性肺炎逐步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复习近年文献,对其病因及诊断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危险因素1.1 与放疗有关的因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严重程度与放射方法、放射量、放射面积、放射速度均有密切关系[1-2]。

由于在放射治疗肿瘤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分割照射方法,如常规照射、超分割照射、适形照射等,为了比较不同放疗方法的生物效应,有人建议用数学模式进行生物效应归一[3]。

有认为放射量阈在3周内为2500~3000rad。

据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统计,放射剂量在6周内小于2000rad 者极少发生放射性肺炎,剂量超过4000rad则放射性肺炎明显增多,放射量超过6000rad者必有放射性肺炎。

放射野越大发生率越高,大面积放射的肺组织损伤较局部放射为严重;照射速度越快,越易产生肺损伤;常规照射较超分割照射和适形照射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机率大。

1.2 其他因素放射性肺炎发生还与受凉感冒、合并化疗、有慢性肺疾患史、有吸烟史、年龄等有关。

化疗药物的应用亦可降低肺的耐受性,增加肺的放射损伤 [3],某些化疗药物亦可能加重肺部的放射治疗反应。

个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差,肺部原有病变如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再次放射治疗等,均促进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对放射治疗的耐受性差。

2 发生机制2.1 传统学说既往观点认为放射性肺炎主要是由于照射引起在照射野局部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肺纤维化[3]。

其发生机制:①小血管及肺Ⅱ型细胞损伤急性期的病理改变多发生在放射治疗后1~2个月,表现为毛细血管损伤产生充血、水肿细胞浸润,肺泡Ⅱ型细胞再生降低 ,减弱了对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使成纤维细胞增生。

核医学核素诊断和治疗方法

核医学核素诊断和治疗方法

核医学核素诊断和治疗方法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它与传统的医学诊疗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核医学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成为现代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本文将就核医学核素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论述。

一、核医学的基本原理核医学主要运用放射性核素的特殊性质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衰变的特点,通过其自身的衰变过程释放出的放射线来观察和评估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根据放射性核素的选择和运用方式的不同,核医学可分为核素诊断和核素治疗两个方面。

二、核医学核素诊断方法核医学核素诊断方法是通过将合适的放射性核素引入人体内,利用核素自身衰变产生的射线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来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信息。

常用的核素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放射性同位素显像:该方法使用放射性核素进行显像,通过记录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来观察疾病的变化。

例如,甲状腺扫描常用碘-131进行显像,能够观察患者甲状腺的形态、功能和代谢情况。

2.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SPECT技术能够提供三维的图像信息,通过核素在人体内的发射射线,结合计算机技术生成详细的图像。

它在心脏、骨骼和脑部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PET技术是核医学中最先进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利用注射的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发射正电子,与电子相遇产生湮灭反应,生成γ射线。

这些射线被探测器捕捉,结合计算机技术生成人体内的代谢和功能图像。

PET技术在肿瘤、心脏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三、核医学核素治疗方法除了核素诊断方法外,核医学还有核素治疗方法,即利用放射性核素对疾病进行治疗。

核素治疗方法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领域:1. 甲状腺疾病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中,可以通过口服碘-131等放射性核素来破坏甲状腺组织,使其功能减低。

放射性脑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脑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脑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脑病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由于放射性物质的暴露而引起。

这种疾病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介绍放射性脑病的诊断标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这种疾病。

首先,放射性脑病的诊断需要考虑患者的暴露史。

患者是否曾经接触过放射性物质,比如核辐射或放射性医疗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暴露史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有可能患上放射性脑病。

其次,放射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头晕、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需要引起医生的重视,并结合患者的暴露史进行综合分析。

另外,放射性脑病的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脑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患者的脑部结构和功能是否出现异常。

放射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通常包括脑部白质损伤、脑萎缩等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对放射性脑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最后,放射性脑病的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的血液、尿液等样本可以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检测,以确定患者是否有放射性物质的暴露。

此外,脑脊液检查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脑部炎症情况,从而帮助诊断放射性脑病。

综上所述,放射性脑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暴露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医生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因此,对于可能患有放射性脑病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诊断检查,以便早日确定诊断并接受治疗。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疾病是指由放射性物质引起的疾病,其诊断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类疾病。

首先,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需要依据病人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医生需要了解病人
的接触史,包括是否接触过放射性物质或者在放射性污染区域生活工作过。

此外,病人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包括放射性疾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其次,放射性疾病的诊断还需要依据放射性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放射性检查包
括X射线、CT、核素扫描等,可以帮助医生观察病变部位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则
包括血液、尿液等生化指标的检测,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病人的放射性照射情况。

最后,放射性疾病的诊断还需要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检查。

流行病学调
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放射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包括高发区域和高危人群。

病理学检查则是通过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病变组织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变化,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综上所述,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临床表现、放射性检查、实
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方法。

只有全面综合这些信息,才能准确地诊断放射性疾病,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在诊断放射性疾病时,医务人员需要保护自己不受辐射的影响,同时要充分了
解和尊重病人的意愿,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希望本文所述的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放射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细胞学检查
对患者的细胞进行病理学 检查,观察是否有放射性 损伤或异常表现。
其他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其他病 理学检查,如免疫组织化 学、分子生物学等。
04
疾病分类与鉴别诊断
职业性放射性皮肤疾病分类
按照病程分类
分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和慢 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按照病理学分类
分为坏死性放射性损伤、感染性 放射性损伤和非感染性放射性损 伤。
加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与培训
加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
对于放射性工作人员来说,健康监护非常重要。应建立完善的健康监护制度,定 期进行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健康问题。
加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培训
应加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其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放射性防护知识、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应急处理措施等。
诊断的目的和重要性
准确诊断职业性放 射性疾病的类型和 程度。
有助于评估患者的 工作能力和劳动能 力,为职业病赔偿 和康复提供支持。
为制定治疗方案和 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
诊断流程简介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全身症状、 皮肤损伤等。
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 MRI等。
详细询问病史和职业史。
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 常规、生化等。
07
结论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性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是一种严重的职业病,对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 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和管理对于保护放射性工 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挑战性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需要结合医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职业史等多方 面信息,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同时,由于放射性工作人员的特 殊工作环境,其职业健康监护和管理也不同于其他职业人群。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分类
根据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可分为放射性 肿瘤、放射性损伤和放射性骨损伤等。
发病机制
1 2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可以引起DNA损伤、细胞分裂异常、 细胞凋亡等,从而引发肿瘤和不良生理反应。
辐射剂量与效应关系
接触的辐射剂量越大,患放射性疾病的风险越 高。
3
个体差异
个体对辐射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差异,部分 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辐射损伤。
促进社交互动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减轻孤独感,增强 自信心。
提供职业辅导
为患者提供职业辅导,指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职 业,避免再次接触放射线。
05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的工人
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 的工人可能面临的风 险包括
癌症:长期接触低剂 量辐射可能导致癌症 的发生,尤其是消化 系统、呼吸系统和淋 巴系统的癌症。
了解患者的工作环境、防护措施以及是否有其他有害因素的 接触史,以评估其对放射线的暴露程度。
体格检查
对患者的外表、皮肤、粘膜、淋巴结等进行检查,以寻找 可能的放射性损伤和病变。
进行全身系统和器官的物理检查,包括心、肺、肝、脾、 肾等,以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功能。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液、尿液、骨髓等样本的采集和分析,以检测放射性损伤和病变对机体生 理功能的影响。
放射线影响肺部的正常功能,导致呼吸困难 。
胸闷
放射线引起胸膜炎症,导致胸闷。
肺部感染
放射线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肺部感染 。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
放射线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导致食欲不振 。
呕吐
放射线对胃肠道产生过度的刺激,导致呕 吐。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是由于接触放 射性物质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属 于法定职业病范畴。
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和临床表现,职业 性放射性疾病可分为躯体性放射 性疾病和功能性放射性疾病两大 类。
发病机制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作用
慢性放射病
电离辐射可引起机体组织损伤,主要 与辐射剂量、辐射类型和机体因素等 有关。
影像学检查
01
02
03
04
X线检查
使用X线检查骨骼系统和肺部 等部位。
CT检查
使用CT检查内部器官和组织 。
MRI检查
使用MRI检查神经系统和软组 织。
其他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波检查、核医学检查等 。
病理学检查
活检
细胞学检查
电子显微镜检查
其他病理学方法
通过手术获取组织样本 进行病理学检查。
通过细胞学方法检查组 织样本。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减轻焦虑和恐惧,促进康复。
特殊治疗
放疗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根据 病情制定放疗方案,杀死 癌细胞并控制肿瘤生长。
手术
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 进行手术治疗,如切除肿 瘤或进行器官移植等。
免疫治疗
对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采用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调节免疫系统,控制 病情。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组 织样本的超微结构。
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03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的预防和控制
改善工作环境和防护设施
确保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辐射防护规定
01
雇主应确保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或地方的规定,提供
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定期监测辐射剂量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剂量与效应关系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发生与接触辐射的剂 量密切相关,剂量越高,危害越大。
症状多样性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症状多样,涉及多个 器官和系统,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 吸系统等。
潜伏期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潜伏期较长,一般在 几个月到数年不等。
03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种类与特
点 •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目录
•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 制
•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后与康 复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目的
确保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准确诊断,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并保障患 者的健康和安全。
慢性放射病
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导 致身体逐渐出现不适症状 ,如乏力、头晕、失眠等 。
皮肤损伤
长期接触高剂量辐射,导 致皮肤出现红斑、水肿、 脱屑等症状。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特点
辐射来源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辐射来源主要是核设 施、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和使用场所等。
诊断困难
由于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症状多样且缺乏 特异性,因此诊断较为困难,需要结合接 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了解患者职业史、接触放 射性物质的种类、剂量、 时间等,以及症状出现的 时间、表现等。
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有无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皮肤损伤等 放射性损伤表现。
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有无疲劳、乏力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腹泻、出血等放射性损 伤症状。

放射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放射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放射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在放射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放射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放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
有效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讨论放射科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
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放射学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疾病诊断
1.肿瘤疾病:放射科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分期中起到关键作用。


过X光、CT、MRI等成像技术,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范围,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心血管疾病:放射科可以通过心血管造影术来检查心脏和血管的
情况,帮助发现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从而及时进行治疗。

3.骨科疾病:放射科在骨科疾病的诊断中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都可以通过X光、骨密度检查等技术进行
诊断。

二、治疗方法
1.放射治疗:放射科医生可以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类型,制定
个性化的放射治疗方案,利用放射线精确照射肿瘤组织,达到杀灭癌
细胞的目的。

2.介入治疗:放射科医生可以通过导管等介入性手术技术,准确地
进行肿瘤切除、栓塞等治疗,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治疗效果。

3.放射性示踪:放射科还可以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追踪肿瘤细胞
的运动和代谢情况,为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在放射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中,放射科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和临床经验,准确判断各种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
解放射科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最新资料推荐------------------------------------------------------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GB 1 6390 1 99 6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是指电离辐射以内和/或外照射方式作用于甲状腺或/和机体其他组织所引起的原发或继发性甲状腺功能或/和器质性改变。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放射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放射性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工作人员,非职业性受照人员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诊断与处理。

2 引用标准 GB 16386 放射性肿瘤判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 acute radiation thyroiditis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是指甲状腺短期内受到大剂量急性照射后所致的甲状腺局部损伤及其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3. 1 诊断标准 3. 1. 1 有射线接触史,甲状腺剂量为 200 Gy 以上。

3. 1. 2 一般照后两周内发病。

3. 1. 3 有甲状腺局部压痛、肿胀。

3. 1. 4 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与体征,重症可出现甲状腺危象。

3. 1. 5 三碘甲腺原氨酸(T(下标始)3(下标终))、血清甲状腺素(T(下标始)4(下标终))及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

1 / 93. 1. 6 参考指标 3. 1. 6. 1 白细胞数减少。

3. 1. 6. 2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3. 1. 6. 3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升高。

3. 2 处理原则 3. 2. 1 避免继续接触放射线或摄入放射性核素,促进体内(上标始)131(上标终)I 排出。

3. 2. 2 对症治疗。

3. 2. 3 若转变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参照第 5 章诊断和处理。

辐射病的诊断与治疗

辐射病的诊断与治疗

辐射病的诊断与治疗第一章外照射急性辐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一﹑概念急性辐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急性辐射病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人们开始认识它,还是在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进行了核袭击之后。

那时,发生了数以万计的伤病员。

由于当时对这类疾病的经过与特点缺乏了解,加之原子弹爆炸后多种杀伤因素(如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幅射及落下灰核幅射等)的复合作用,故对当时发生急性放射病的伤病员并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观察,因而对急性放射病仍缺乏系统了解与认识。

但是,通过这一事件,人们开始重视这一特殊疾病的系统研究。

同时,随着核科技术应用的广泛发展,大型核设施逐年增加,全世界不断发生重大核事故,各种类型的急性放射病病例,成为世界各国重点观察研究与治疗的对象。

我国自60年代初期,也有各类事故病例发生,在急性辐射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急性辐射病的发病特点由于急性辐射病是一种非随机效应,故其严重程度与照射量呈正相关,并存在着照射量阈值(见表13-1)。

损伤过程复杂,病变广泛放射线作用于机体内重要分子,引起它们不同程度的原发损伤,从而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生化﹑功能和形态改变。

而这些改变,又可继发性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例如:免疫系统受损,可以引起全身或局部感染;凝血机制受损,可以引起全身或局部出血。

这些并发症,重者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同时,由于射线作用不可能全身非常均匀﹑各组织和器官的敏感性又不同,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急性辐射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变十分广泛。

由于不同器官﹑组织敏感性不同,故不同照射量引起的急性放射病,具有不同的规律性表现。

从而奠定了急性放射病各种不同类型特征的基础。

骨髓型急性辐射病病程的阶段性人体全身吸收剂量达1~10Gy,可发生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即其临床表现以骨髓造血抑制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慢性放射病(较长时间内机体受到超剂量 当量限值作用而引起的损伤)。
分类-依照疾病临床症侯
• 骨髓型(造血型) • 胃肠型 • 脑型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分类-依照辐射效应
✓ 随机性效应:组织或器官发生病变(如癌症)的 概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严重程度与 照射剂量无关的效应,称为随机性效应,如遗传 效应和癌症。
剂量阈值 1.5Sv 1.0Gy 3.0Gy 15.0Gy 2.0Gy
1.0Sv以上
诊断标准-职业卫生标准
(1)GBZ95-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2)GBZ96-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3)GBZ97-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 (4)GBZ98-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5)GBZ99-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
✓ 确定性效应:当照射剂量超过一定阈値后,组织 或器官的功能损伤才显现出来,并且其损伤程度 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效应,称为确定性效应。 如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内 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白内障等
几种放射损伤的阈剂量
放射损伤名称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性白内障 内照射放射病
放射性疾病的诊断与救治
内容
• 概述 • 分类 •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与救治 • 内照射放射病及其救治 • 放射性皮肤疾病与救治
简要回顾
➢ 19世纪末发现X射线,铀和镭,提出了放射性 概念,出现了人体放射性损伤的的报道。
➢ 早期对放射性认识不足,缺乏防护措施,人员受 到放射线损伤。
➢ 放射事故使受照人员发生放射损伤。 ➢ 核战争和核电站事故使人员产生放射复合伤。
➢ 外照射放射病(射线由体外作用于机 体)、
➢ 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核素经消化道或 皮肤或伤口进入体内而引起的疾病)
➢ 内、外混合照射所致的放射病。
分类-依据射线的作用的范围
• 分为全身性损伤(指全身较均匀的照射 引起的损伤)
• 局部损伤(指局部照射引起的损伤)。
分类-依照病情的缓急
• 分为急性放射病(一次或短时间内几次接 受大剂量照射而引起的损伤)
应医学随访原则及要求
诊断标准-国家标准
• GB/T16148-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 范
• GB/T16149-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剂量估算规范 • GB/T117-X、γ、β射线和电子束所致晶体剂量估算
规范 • GB/T18199-外照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和治疗
方案 • GB/T18197-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人员处理规范 • GB18196-过量受照人员的医学检查方案 • GB/T18201 -放射性疾病名单 • GB/T18198-矿工氡子体个人累计暴露量估算规范 • GB/T12719-染色体畸变估算受照剂量方法规范
射线
急性放射病的分型、分度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肠型急性放射病
脑型急性放射病受照 剂Fra bibliotek Gy轻度1-2
1-10
中度2-4 重度4-6
极重度6-10
>10
>50
主要损伤造血血液 主要损伤胃肠道, 小脑颗粒细胞、脑干
主 系统,在造血抑制和破 小肠黏膜上皮广泛的 部细胞大面积固缩坏死、
要 坏的基础上发生以全 变性、坏死,黏膜大 脑循环障碍,出现水肿,
定义
一次或多次 >1Gy 全身性疾病
什么情况下发生急性放射病?
• 核弹袭击
–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 >万吨核爆时受屏蔽的人员 – 千吨级核爆时的伤员 – 在严重放射性污染通过或久留人员
• 核事故:核电厂、核反应堆
• 辐射事故:各行业中的放射源
导致急性放射病的射线源
• 带电粒子:α粒子、β射线、质子 • 带电粒子:中子 • 波长极短的电磁辐射:X射线、γ
标准 (6)GBZ100-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
标准
诊断标准-职业卫生标准
(9)GBZ103-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 (10)GBZ104-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11)GBZ105-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12)GBZ106-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13)GBZ107- 放射性性腺损伤诊断标准 (14)GBZ108- 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 (15)GBZ109- 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 (16)GBZ110- 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职业卫生标准
(17)GBZ111- 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 (18)GBZ11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 (19)GBZ162- 放射性口腔炎诊断标准 (20)GBZ/T156-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和内容 (21)GBZ/T164- 核电厂操作员的健康标准和
医学监督规范 (22)GBZ/T163-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远后效
诊断标准-行业标准
(1)WS/T186-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 去污处理规范
(2)WS/188-X、γ、β和中子所致皮肤损 伤剂量估算规范
(3)WS187-淋巴细胞微核估算受照剂量 的方法
(4)WS/T204-用稳定性染色体畸变估算 职业受照者剂量方法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与救治
短时间 大剂量 全身照射
确; 放射性肿瘤的特殊性;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目录
•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 ✓ 放射性骨损伤

✓ 放射性性腺疾病
•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 放射复合伤
• 内照射放射病 • 放射性皮肤疾病 • 放射性白内障
✓ 放射性肿瘤
✓ 根据(总则)诊断的其它 放射性损伤
分类-按射线作用于机体途径
表 血细胞减少为主的造 面积脱落,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多发性点状出
现 血障碍综合症,主要 是高烧、呕吐、反复 血。临床表现为共济失
临床表现在出血和感 腹泻、血水便
调、肌张力增加和振颤、

强直性或痉挛抽搐、昏
睡、眼震
临床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bone marroe form of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定义
✓放射性疾病--放射线及放射性核素作用 于机体,达到一定剂量水平引起的体内一 系列病理变化。
✓是人体电离辐射后产生的各种疾病的总称, 包括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疾病。
特点
放射病大部分属于确定性效应,小部分属 于随机性效应;
各个疾病间有共性:受照史; 临床表现不具备特异性;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剂量-效应关系比较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