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

合集下载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篇一: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资源勘探常用资料目录区调队法律法规及技术性文件(2006年4月27)质量技术类区域地质调查1、《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2、《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3-01)3、《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1—02)4、《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5、《火山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1-1998)6、《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7、《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1998)8、《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万)》(DZ/T0179-1997)9、《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1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万)》(DZ/T 0158-95)11、《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T 0094—1994)12、《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万)》(GB/T 14158-1993)13、《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91)14、《1:5万区域地质图图例》(GB/58-89)15、《沉积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6、《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7、《变质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8、《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四川省地矿局,1992矿产勘查19、《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 2004—04)20、《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21、《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22、《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 2000—01))2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8—93)24、《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3687—92)工程地质勘查25、《1:10万~1:20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6-1994)26、《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7-1994)矿山资源储量核实27、《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DD 2002—01)28、《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2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0、《对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31、《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32、《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有关章节内容和附图要求的说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3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环发[2000]27号文34、《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35、《土地复垦规定》区域矿产规划36、《关于开展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3]108号文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制37、《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98号文3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调查39、《关于建设项目压履矿产资源审批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27号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0、《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3-141、《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42、《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区域地质灾害规划4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3-344、地质遗迹景观调查与地质公园建设45、《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1995-5-446、《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附件:<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表>、<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制度>、<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国土资厅发[2000]77号文47、《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2002-448、《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2-10-149、《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1150、《关于做好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通知》(附件:<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综合报告>、<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文本>、<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世界地质公园的画册>、<世界地质公园的光盘>、<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科学内容展示方案>、<世界地质公园景区(点)说明及标示集<、<遵循的法律及参考标准>),国土资厅发[2003]4号文51、《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及附件:<国家矿山公园申报书>、<国家矿山公园综合考察基本要求>、<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工作要点>、<国家矿山公园评价标准>),国土资发[2004]256号文,2004-11-1952、《四川省地质公园申报、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045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5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5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测量5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5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58、《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01-93)59、《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信息工程60、《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DDB9702 )61、《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DDZ9701 )62、《国土基础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3923-92 )63、《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9649-88 )人力资源64、《工人考核条例》,劳动部65、《四川省地矿局人才引进教育培训暂行规定》66、《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及有关实施意见》环境类67、《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68、《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69、《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3-2070、《国家危险物名录》1999-10-17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72、《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73、《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7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1996-4-175、《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7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7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78、《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92-10-179、《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7-180、《环境保护法》1989-12-2681、《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8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篇二:区域地质调查国家标准目录区域地质调查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1-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 1 ∶ 50000 )( GB 958 )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250000 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200000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 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 ∶ 50000)(DZ/T 0001-19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 0246-2006)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1000000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 0247-2006)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Z/T 0151-1995)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 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 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199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地质术语(GB/T 14498-199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溶地质术语(GB/T 12329-199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4538-199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2328-199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58-93)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 14497-1993)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15218-94)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 5084-1985)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1985)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行业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 ~1∶1000000)(DZ/T0095-1994)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 ~ 1 ∶ 200000)(DZ/T0096-1994)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 ~1∶50000)(DZ/T0097-1994)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 ~1∶500000)(DZ/T0059-1993)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DZ/T0060-1993)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DZ/T0061-1993)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DZ/T0062-1993)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 )(DZ/T0063-1993)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1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3-2004)1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 0227-2004)1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1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2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2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4)《地质调查项目调查技术标准与要求及工作指南应用实务全书》【目录浏览】:《地质调查项目调查技术标准与要求及工作指南应用实务全书》书籍详细目录:第一篇地调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与工作指南(24项)1、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1)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冲刷总则(DD2004-02)3、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D2004-03)4、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4)5、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1)6、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DD2005-02)……第二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与工作细则(18项)1、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5、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6、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第三篇固体矿产调查技术要求与勘查标准(34项)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大洋金属结核矿产勘规程(GB/T17229-1998)4、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5、钨、锡、汞锑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6、铜、铅、锌、银、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第四篇水工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与实施细则(37项)1、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2、工程地质术语(GB/T14498-1993)3、岩溶地质术语(GB/T12329-1990)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第五篇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标准规程(25项)1、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2、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词3、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4、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5、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0004-1991)6、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第六篇遥感技术方法与规定(9项)1、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1994)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1995)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6962-1986)4、1:5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1995)5、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1994)6、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1995)篇三:地质规范目录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行业标准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7.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固体矿产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固体矿产普查总则 (GB/T13687-92)行业标准1.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2.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3.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4.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5.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6.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7.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8.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9.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10.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11.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1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13.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14.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15.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16.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17.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18.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19.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20.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21.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1994)22.地质矿产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1992)23、《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24.固体矿产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DZ/T0222-2004)25.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02)26.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0、1∶10000、1∶50000)(DZ/T0175-1997)2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年颁布实施)28.国土资源部发文矿区矿产资源出量规模划分标准29.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2-1994)30.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3-1994)31.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32.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DZ0130.13-1994)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2.工程地质术语(GB/T14498-1993)3.岩溶地质术语(GB/T12329-1990)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7.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14158-93)8.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14497-1993)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10.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1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12.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5084-1985)13.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1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行业标准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5.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1∶1000000)(DZ/T0095-1994)6.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1∶200000)(DZ/T0096-1994)7.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DZ/T0097-1994)8.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1∶500000)(DZ/T0059-1993)9.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0-1993)10.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1-1993)11.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2-1993)12.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3-1993)13.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15.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1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17.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18.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19.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2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4)地球物理勘查国家标准1.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2.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行业标准1.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2.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3.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0004-1991)4.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5.1:500000海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编图规范(DZ/T0237-2006)6.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7.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1997)8.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1994)9.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1994)10.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1993)11.1:500000海区磁力异常(△T)平面图编图规范(DZ/T0234-2006)12.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13.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14.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0081-1993)15.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16.时间域激发激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1993)17.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18.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19.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73-1997)20.井中激发激化法技术规程(DZ/T0204-1999)21.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22.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0080-1993)23.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地球化学勘查国家标准1.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GB/T14839-1993)2.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200000)(GB/T14496-1993)行业标准1.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75-1993)2.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11-9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167-2006)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5.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6.汞蒸汽测量规范(DZ0003-1991)遥感技术方法国家标准1.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1994)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1995)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6962-1986)4.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1995) 行业标准1.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1994)2.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1995) 3.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90-1997) 4.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DZ/T0203151-1999)5.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1997)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采集技术规范要求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采集技术规范要求

二、土壤样品采集加工技术规范
-----原则上按布点位采集,而对由于新建水库、居民房等偏移 采样点的,应的采样卡备注中加以说明;
-----采样时需去除表面杂物,垂直采集地表至地下20cm深的 土壤,保证上下均匀采集。样品中应弃去动、植物残留体、砾石、 肥料团块等;
-----土壤样品原始重量大于1000g;质地较粗、含砂量高的样 品,应大于1200g,以保证足够的过筛样品量;
3、表层土壤样品采集(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土壤 样品采集)
➢ (1)样点密度:1个点/km2,4km2一组合,代表性成熟土壤; ➢ (2)采样点布设:控制到3/4个小格面积以上,最大汇水面积
的沟谷中,冲沟中或坡地的下部汇集处。 ➢ (3)样品编号。以1∶5万图幅为单元进行连续编号,样品编号
采用七位制。
34
44重复采样号
5标准控制样号
15
25
35
45
6
16
26
36
46
7
17
27标准控制样号
37
47
8
18
28
38标准控制样号
48
9
19
29
39
49标准控制样号
10
20重复样号
30
40
50
1
2
3
4
6
7
8
11
12
13
14
15
16
17
20(44)
21
22
23
24
25
26
30
31
32
33
34
35
36
40
41
42
5、2015年拟开展工作任务

1 25万地调规范

1 25万地调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DD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二00一年六月八日前言"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和最终成果提交办法。

考虑到我国西藏大部分和新疆、青海、内蒙古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省、市、自治区虽均己全面进行过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 但随着近年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原我国中比例尺填图成果和相关技术方法已显陈旧,亟需更新; 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改为按国际1:250000分幅进行;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的实际情况, 特编制此"技术要求",其目的是使不同调查程度、不同地域的1:250000图幅,按统一要求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本技术要求是在原地质矿产部1976年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等规范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1996-2000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自生效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附录A ~ D是标准的附录;其它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起草。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报批)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报批)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5-XX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二00五年一月目次前言 (Ⅱ)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设计书的编写 (2)6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3)7 近岸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8)8 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9)9 水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10)10 样品库 (12)11 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检查 (12)12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质量要求及质量控制 (13)13 水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质量要求及质量控制 (19)14 数据库与地球化学图编制 (20)15 异常查证 (24)16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报告的编写 (26)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壤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及其说明 (28)附录B(规范性附录)水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及其说明 (30)附录C(规范性附录)近岸海域沉积物、湖底沉积物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及其说明 (32)附录D(规范性附录)野外工作GPS定点及航迹监管要求 (34)附录E(资料性附录)质量检查记录表 (35)附录F(规范性附录)各省、市、自治区的编码 (41)附录G(规范性附录)标样质量监控图图式 (42)附录H(资料性附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封面、扉页格式 (43)附录J(资料性附录)地球化学图图式 (45)前言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是针对第四系发育的平原、盆地、滩涂、近岸海域、湖泊、湿地、草原、黄土高原及丘陵山地等地区开展的一项区域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属于国家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范畴。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依照有关要求制定技术标准,具体规定了调查工作性质、目的任务及设计编写、方法技术、分析指标、样品测试、异常检查、质量管理、图件编制与成果报告编写等方面,适用于在陆地和近岸海域开展区域性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工作。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在我国属于首次发布。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

4
4.1 4.2 4.3
总则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属于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范畴,调查区域主要包括第四系发育的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方法以区域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为主,辅以区域水地球化学测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依据我国经济发展与地理地貌特点采取正确有效工作方法,一般
平原、盆地、滩涂、近岸海域、湖泊、湿地、草原、黄土高原及丘陵山地等地区。 量。工作比例尺按 1﹕250000 国际分幅,工作区域按行政区划、经济区带或景观类型划分。 在东部和中部城市密集、水网发育等景观多样地区,采样密度相应较大;西部以草原为主地区, 景观单一,采样密度相应较小。 4.4 求。 4.5 4.6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主要提供高精度、高质量地球化学数据,绘制各类地球化学图,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要求对基础地质、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论述;在生态 查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特征,对发现重要异常进行查证,为各个领域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环境领域,还应依据元素分布特点,对主要元素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科学评价 和预测。 4.7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具有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向社会公众发布地学 信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层面、多领域服务功能,是一项多目标的地质大调查。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通过采集具有代表性样品,利用大型精密仪器测定其中数十种元 素及十几种有机物指标, 要求样品分析具有较低检出限与较高精密度, 以适应测区特点和调查需
1
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是依照 1﹕250000 采样网度和采样密度,系统采集湖泊沉积物样 品,测定其中数十种无机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编制地球化学图件及编写相应测区调查报告。 生态地球化学 ecosystem geochemistry 生态地球化学是研究元素或化合物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特征及在地球系统中(岩石圈、土 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循环过程和迁移转化条件、机理,并对其演化趋势进行预测 的科学。 生态地球化学预警 Ecological geochemical forecast 生态地球化学预警是指运用生态地球化学方法理论, 对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进行风险预测, 主 要针对有益与有害元素指标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对可能产生的生态安全提出警示。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 Soil geochemical baseline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是指第四纪地层未受人类作用的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值。 第四纪地层包括 不同的沉积时代、沉积相或物源类型,存在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差别,基准值是反映这些差别的系 列值。

青海省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细则(试行)

青海省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细则(试行)

青海省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细则(试行)青海省国土资源厅2017年4月目录前言 (1)1 适用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总则 (2)4 设计书编写 (3)5 野外工作方法 (4)6 野外样品加工 (9)7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11)8 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 (12)9 数据处理与地球化学图件编制 (16)10 异常查证与异常评价 (20)11 成果报告编写 (23)12 汇交资料要求 (24)附录1 1∶2.5万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卡 (25)附录2 采样点变更登记表 (26)附录3 样品交接清单 (27)附录4 1∶2.5万地球化学测量样品登记表 (28)附录5 1∶2.5万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质量验收情况汇总表 (29)附录6 地球化学测量原始资料自(互检)记录表 (30)附录7 1∶2.5万地球化学测量(野外观测部分)质量抽查记录表 (31)附录8 1∶2.5万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卡(室内部分)质量抽查记录表 (32)附录9 1∶2.5万地球化学测量样品加工质量抽查记录表 (33)附录10 航迹监控质量汇总表 (34)附录11 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 (35)参考附录A(规范性附录)野外GPS定点与航迹管理要求 (36)参考附录B(资料性附录)1:25000地球化学测量样品可供选择的分析配套方案 (38)前言位于我省阿尔金、柴北缘及东昆仑等地区的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及干旱荒漠戈壁残山区,水系沉积物元素异常流长偏短,1:5万地球化学普查不能满足地质找矿的需要。

通过近年来开展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发现了果洛龙洼大型金矿、按纳格、瓦勒尕中型金矿、浪木日铜镍矿点等一系列矿床点,积累了一定的勘查经验。

为进一步规范青海省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特制定《青海省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细则是在近年来开展的青海省1:25000地球化学测量项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167-2006)、《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 0011-2015)和《青海省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试行)编写而成。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1250000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法1.2本果提交1.3 本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参照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其开发利用与保护3.2 环境水文地质学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控制和改造的学科题3.3 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chemistry研究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3.4 同位素水文地质学isotopic hydrogeology应用同位素方法研究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3.5 地下水资源groundwater resources赋存和运移于岩层之中3.6 地下水补给资源re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在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律变化的多年平均补给量3.7 地下水开采资源exploitable resources of groundwater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取出的地下水水量3.8 地下水激发补给量induced recharge of groundwater含水层在开采条件下所获得的大于天然补给量部分的补给量3.9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potential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现状开采条件下地质问题区可采资源量扩大的量为负数3.10 地下水开发环境效应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development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正的或负的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研究评价两个方面3.1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评价地下水的防污染能力3.12 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具有水量3.1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hydrogeologic conceptual model把含水层实际的边界性质学与物理模拟的模式3.14 地下水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 of groundwater flow以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能刻划和模拟地下水系统结构一组数学关系式3.15 数值模拟numerical modeling用离散化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微分方程近似解的方法3.16 模型识别calibration of numerical model根据已知的初始条件参数识别3.17 模型检验verification of numerical model采用模型识别后的参数和初始条件得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3.18 地下水模拟预测groundwater model forecasting在模型识别和检验的基础上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4 总则4.1 调查的主要目的4.1.1 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4.1.2 为城市建设和矿山质资料4.1.3 为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种专门水文地质工作提供设计依据4.1.4 为水文地质4.2 调查的基本任务4.2.1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变化4.2.2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4.2.3 基本查明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2.4 基本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开采现状资源开采潜力4.2.5 基本查明存在或潜在的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种类度策建议4.2.6 采集和汇集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各类数据4.2.7 建立或完善地下水动态区域监测网点5 基本要求5.1 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的选择要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需要条件与研究程度确定已经产生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5.2 调查原则要求5.2.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GIS 等技术方法取样测试5.2.2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发利用发利用成有关的地质构造根据工作进展适时调整工作部署5.2.3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应以地下水赋存和补给源前景的含水层发前景地段的地下水资源量矿泉水资源进行分析统计5.2.4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根据调查区地质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结合调查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用前景综合确定5.2.4.1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类1地形平缓地下水补给题2地形起伏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较大变化3地形破碎分布不稳定问题突出5.2.4.2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分为三级1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等工作2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3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空白地区1200000以下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5.2.4.3 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其组合的不同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1和全面的资料收集2较高的高级或中级地区查工作量3务为目标4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5.2.4.4 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1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宜参照表1执行2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表 1 主要技术定额地 区 类 别观测路线 km/100km 2 观测点 个/100km 2 水点占观测点比例% 勘探钻孔数 个/100km 2 水质分析 组/100km 2 简单地区1040 520 40600.10.5 210 中等地区 2050 1030 0.10.7 515 平原地区复杂地区3060 2050 0.2 1 1020 简单530 520 2040 00.2 110 山 区复杂2050 1030 0.10.4 515 简单520 210 2050 0.10.3 1 5 戈壁平原复杂 1030 520 0.20.4 510 简单2050 1030 3050 0.20.4 515 干旱内陆 盆地区细土平原复杂2560 1550 0.30.6 1025 黄土丘陵2050 1540 2040 0.20.8 515 黄土塬区 1040 1030 3050 0.10.6 1015 黄土地区河谷平原 1545 1535 4060 0.4 1 1530 滨海平原2060 2050 4060 0.2 2 520 丘陵台地 1550 1540 2040 0.11515 滨海地区岛 屿 3080 2060 2040 不定 515 河谷平原2060 2035 4060 0.2 1 520 复杂山区 1550 1530 2040 0.10.5 210 丘陵山地区简单山区 1530 520 2040 00.3 1 5 裸 露 区4080 3050 4060 0 1 520 覆 盖 区 1060 530 3070 05 3115 岩溶地区埋 藏 区10505202070 00.515资料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2030%定1:20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地区2050%1020%5.2.5 按区域地下水系统开展调查的项目外应有必要的物探下水的交换条件5.2.6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周期一般以23年为宜5.3 调查工作阶段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主要问题6 设计书编制与审批6.1 设计书编制的原则要求6.1.1 设计书编制应根据任务书要求查区地质确定技术路线布置合理6.1.2 设计书内容应系统6.1.3 跨年度项目应编制总体设计书和年度工作方案施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书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调整工作6.1.4 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1236.1.5 设计书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6.1.6 各类地区的主要技术定额可参照表1确定6.1.7 设计书中有关区域水文地质数据库的建立及属性文件格式6.2 设计书内容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费预算6.2.1 设计书文字大纲前言包括任务来源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其调查研究程度次工作拟解决的主要的问题第一章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划工业第二章地质地下水的补给力模型第三章工作部署工作部署原则题布置的实物工作量第四章工作方法与主要技术要求简要叙述采用的工作方法发与环境效应评价第五章经费预算按第六章组织管理和保证措施包括项目组人员组成保证措施第七章预期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6.2.2 设计书附图与附件123456.3 设计书审批设计书审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审查书7 调查内容与要求7.1 基本内容与一般要求7.1.1 基础地质调查7.1.1.1 地形地貌调查调查地貌类型研究地形地貌与地下水的形成7.1.1.2 地层岩性岩相调查12统或亚统分分3岩性4生物化石等7.1.1.3 地质构造调查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过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质意义1储水构造类型2水理性质3储存和运动的关系47.1.2 地下水调查7.1.2.1 地下水类型1分析地下水的赋存和富集规律率及地表植被状况2开采历史与地下水水位3水量性的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4泉水动态及利用情况选择代表性泉进行泉水动态监测7.1.2.2 地下水补给1分带规律和流向水之间水力联系2史347.1.2.3 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调查调查确定区域性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研究人类活动对边界条件的影响7.1.2.4 地下水人工调蓄调查调查已建的和宜建设的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的位置7.1.2.5 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1234567内容包括状况渠道有效利用系数额7.1.3 气象水文调查7.1.3.1 气象收集调查区及周边地区气象站的长系列降水量7.1.3.2 水文调查地表水系水质及水温资料7.1.4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与环境地质调查7.1.4.1 一般要求调查近20年来地下水的补给及其与地下水开发及环境影响的关系从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括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衰减化7.1.4.2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调查1漏斗形成的原因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应在丰水期2调查地下水开采量衰减程度和原因347.1.4.3 水质污染1污染发展趋势2发展趋势7.1.4.4 地方病调查调查地方病类型7.1.4.5 盐渍化调查土壤盐渍化关系7.1.4.6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调查1调查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面沉降和发展趋势27.1.4.7 岩溶塌陷调查由于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岩溶塌陷的范围度7.1.4.8 生态环境恶化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绿洲与湿地消失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7.2.1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除执行第7.1条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外7.2.2 平原地区7.2.2.1 调查平原的成因类型分布7.2.2.2 调查下伏基岩的埋深的类型7.2.2.3 山前冲洪积平原区a. 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对接关系b. 冲洪积扇的形态分布c. 古河道分布d. 冲洪积平原不同部位地下水埋藏条件规律7.2.2.4 冲积平原区a. 区域地势貌的形态特征b. 第四纪不同成因堆积物的分布范围c. 划分含水层的补给条件d. 湖相及海相地层分布区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律e.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条件7.2.2.5 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位置与补给层位历史7.2.2.6 宜建设地下水库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位置范围7.2.3 岩溶地区7.2.3.1 岩溶地区按岩溶地层埋藏条件调查可划分为裸露型裸露型半裸露型覆盖型埋藏型7.2.3.2 调查岩溶地貌系露位置流速谷7.2.3.3 调查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层的分布特征的岩层7.2.3.4 调查区域构造格局与主要构造形迹的性质溶发育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7.2.3.5 调查地下河特征统7.2.3.6 划分含水层含水层组的水力联系富集规律地下水补给来源7.2.3.7 调查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人类活动引起的岩溶地下水污染范围7.2.3.8 调查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7.2.4 黄土地区7.2.4.1 根据黄土地区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平原区三类地区7.2.4.2 黄土丘陵区1层或基岩的接触关系2过民井和泉调查了解单井出水能力及地下水水质3其排泄状态456系7.2.4.3 黄土塬地区1因2古土壤层厚度及其组合特征3量457.2.4.4 河谷平原地区1结构类型规律2形成的控制作用3下水与地表水间的补给4发展趋势57.2.4.5 黄土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7.2.8条要求进行7.2.5 干旱内陆盆地区7.2.5.1 干旱内陆盆地可分为山前戈壁平原区的分布范围及分区界线7.2.5.2 山前戈壁平原区1地层时代用234出山口的径流量5件和可调节库容量7.2.5.3 山前细土平原区1地质特征234有元素和盐矿567.2.5.4 沙漠盐漠盐湖区1质与古地理环境23地下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457.2.5.5 内陆盆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可参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6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1冻土和岛状冻土的分布2与冰雪融水调查3的埋藏与分布规律水层间的水力联系4围露头的冰锥5确定气体的成份与成因6成的地质构造条件7.2.7 滨海及沿海岛屿地区7.2.7.1 滨海及沿海岛屿地区包括滨海平原围及分区界线7.2.7.2 滨海平原1三角洲的范围2陆相含水层3及新构造运动的关系4出水能力及地下水动态特征567降地表水恢复和补充地下水资源的途径和经验7.2.7.3 沿海岛屿重点调查淡水透镜体的分布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7.4 丘陵台地与平原下伏基岩地下水调查可参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8 丘陵山地地区7.2.8.1 丘陵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应以水文地质测绘为主态特征7.2.8.2 调查山地和丘陵的成因模7.2.8.3 调查含水层火成岩和变质岩裂隙水的分布和水文地质条件7.2.8.4 碎屑岩地区12单井出水能力7.2.8.5 火成岩地区1碎程度2火山的调查并注意边缘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井出水能力变类型7.2.8.6 调查山间河谷平原度7.2.8.7 调查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和分布7.2.8.8 调查矿坑水的来源疏干8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8.1 资料搜集8.1.1 目的1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概况2质量的目标8.1.2 资料搜集内容与要求8.1.2.1 基础地质123458.1.2.2 水文地质12345678.1.2.3 遥感与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包括不同时期的航片与卫片及其解译成果电法8.1.2.4 气象水文全面收集区内各气象站及水文站的气象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包括工作区所处气候带及冻结深度资料量8.1.2.5 环境地质开发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裂缝恶化及其发展趋势上游截流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发展趋势8.1.2.6 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开发的历史及现状下水开发与利用潜力等8.1.2.7 国民经济现状按行政区划收集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8.1.2.8 其它有关资料8.1.3 资料初步整理要求8.1.3.1 对收集到的资料应分类整编8.1.3.2 编制实际材料图图件草图8.1.3.3 把搜集的钻孔素测试8.2 遥感解译8.2.1 遥感解译目的提高地质工作预见性工作量8.2.2 遥感解译基本要求8.2.2.1 应尽可能选用多种类型时8.2.2.2 遥感解译工作应先于水文地质测绘收集综合解译三个步骤8.2.2.3 野外检验应与水文地质测绘紧密结合括解译判释标志检验8.2.2.4 有条件时可根据影像信息盖类型8.2.2.5 对地质的动态解译分析8.2.2.6 各种地质8.2.2.7 遥感RS GPS GIS 实现地质8.2.3 遥感解译内容1特征与地质构造23节理裂隙密集带4湿地及各种岩溶现象的分布发育规律5渍化的演变68.2.4 成果资料12348.3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8.3.1 基本任务8.3.1.1 调查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与埋藏条件埋藏深度转化量8.3.1.2 调查泉的类型8.3.1.3 调查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系统8.3.1.4 调查地形地貌集规律8.3.1.5 调查区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8.3.1.6 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势8.3.1.7 调查生态群落的适存水位以及地下水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3.2 测绘工作的基础与比例尺8.3.2.1 1250000水文地质测绘应在相同或更大比例尺地质测绘基础上进行应同时进行地质水文地质测绘8.3.2.2 野外工作底图应采用1:100000或1:250000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8.3.3 工作方法与要求8.3.3.1 基本工作方法为路线穿越—观测点法(岩体)和构造线走向含水层和构造线走向布置带井(如暗河出入口)和地表水体等有地质不应平均布置8.3.3.2 应采用数码摄影pH值率Eh值等应在现场实测8.3.3.3 精度要求1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库要求采集数据2GPS定位性点可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图定位3500m或面积大于0.25km2的地质体均应正确表示于图上体或水文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夸大表示于图上41要求8.3.4 工作程序8.3.4.1 准备工作对测区水文地质条件物资设备准备和编制水文地质测绘技术工作细则8.3.4.2 野外调查探井8.3.4.3 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采取的岩土水样或标本及时进行整理面结束后应编写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总结8.4 水文地质物探8.4.1 地面物探8.4.1.1 地面物探布置原则1步探测的地段2测线和测点尽可能与已有的或设计的钻探剖面线一致8.4.1.2 解决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1确定地质构造剖面23456透镜体的分布78.4.1.4 方法选择与技术要求1:被探测对象的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的差异测对象有一定规模野外工作不能开展的程度2交通等工作条件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方法的综合物探3试验工作应布置在有代表性地区或调查工作程度较高有钻孔控制点的剖面上42表2 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范围表探测主要目的常用物探方法地质构造剖面电测深含水层厚度浅埋区电测深深埋区电测深古河床电测深浅埋区电测深法基岩埋深深埋区电测深法浅埋区电测深法隐伏地质构造深埋区电测深法浅埋区电测深法岩溶发育带深埋区电测深法地下水矿化度电测深法冻土层下限电测深法注300500m划分5算机进行数据处理6的专门章节7和记录8.4.1.5 物探资料解释物探资料的解释推断12348.4.2 水文测井8.4.2.1 基本要求123井温等流体测量4DZ/T 0181—1997 8.4.2.2 测井的任务123456788.4.2.5 资料与成果测井钻孔应提交测井数据8.5 水文地质钻探8.5.1 目的与任务12,测定岩土物理性质和水理性质3458.5.2 水文地质钻探布置原则1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物探资料238.5.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钻孔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表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孔深钻孔深度应钻穿主要含水层或含水构造带孔径终孔直径Ф200mmФ190mm 备外径大Ф50mm钻进冲洗介质根据地层性质为钻探冲洗介质岩芯17060砂砾岩40303m 对取心特别困难的巨厚(大于30 m)卵砾石层一般不超过5m8m2号34,岩芯按设计书要求进行处理取样按设计书要求采取地下水孔位勘探钻孔应测量坐标和孔口高程止水分层或分段抽水试验钻孔项目技术要求洗孔与试抽水文地质试验孔均应进行洗孔与试抽对比根据含水层岩性与水文地质条件而定0.5h不少于2h10沉淀物0.1孔试抽之后出水量达到预计出水量要求或与附近水井出水量相一致时孔深与孔斜1100米和钻进至主要含水层及终孔时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二2100米和终孔时100米不得超过1°井1°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所有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必须做好简易水文地质观测12 348.5.4 钻孔处理钻探取样用的钻孔应进行封孔8.5.5 钻探成果所有钻孔钻探试验结束后12345678910111213Q—t及s—t关系曲线Q=f s q=f s141516171819208.6 抽水试验8.6.1 抽水试验的任务12K T a等3458.6.2 一般规定1抽水试验工作23米45质垂向分带的厚层含水层6抽水试验观测孔时78.6.3 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8.6.3.1 抽水试验一般应进行3次水位降深备能力确定2次降深值宜分别为最大降深值的1/3和2/3后小8.6.3.2 抽水试验的稳定标准定的范围内波动1238.6.3.3 抽水试验的稳定延续时间18h216h324h4中8h8.6.3.4 抽水试验时12357 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各测一次30min测一次8.6.3.5 水温2h观测一次0.58.6.3.6 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结束后8.6.4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8.6.4.1 每个试段一般宜采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水或停抽现象8.6.4.2 抽水试验延续时间1s h2—1gt关系曲线有拐点时s为动水位下降值h=H-s H为含水层厚度h2=H2-h22s h2—lgt关系曲线没有拐点时用最远观测孔的s h2—lgt关系曲线确定8.6.4.3 抽水试验时12357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各观测一次30min观测一次8.6.5 恢复水位观测每一降深抽水试验结束时8.7.3.3要求进行8.6.6 原始资料与成果12s-lgt lgs-lgt曲线s-lgr曲线3参数48.7 地下水均衡试验8.7.1 地下水均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工作区地下水均衡要素取降水入渗补给系数8.7.2 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地的位置应选择在具水文地质代表性8.7.3 试验方法可根据试验精度要求和试验条件选用地中渗透仪法或零通量面法8.8 同位素水文地质8.8.1 用同位素方法解决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12348.8.2 方法与样品采集8.8.2.1 方法选择1233H/3He研究水的形成时间43H测定年龄53H CFC方法614C测定年龄36Cl等方法测定年龄8.8.2.2 取样点布置1需要解决的问题部署取样点2析问题背景值文地质边界附近宜多投入工作量38.8.2.3 采样方法及送样要求见附录B8.8.3 资料与成果123458.9 地下水动态监测8.9.1 目的与任务123458.9.2 监测网布置基本要求8.9.2.1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布置应能控制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8.9.2.2 观测点应沿地下水区域径流方向布置8.9.2.3 为调查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8.9.2.4 为调查垂直方向各含水层8.9.2.5 为调查咸水与淡水分界面的动态特征近应加密观测点8.9.2.6 对大型集中开采地段漏斗之外8.9.2.7 为了满足数值法模拟的要求8.9.2.8 为获取地下水水量计算所需要的水文地质参数8.9.2.9 泉水应按不同类型1L/s的大泉测点8.9.2.10 对主要地表水体应设置观测点8.9.2.11 观测孔的深度必须达到所要观测的含水层内般不应小于108mm8.9.2.12 环境地质监测资料应以收集为主与地下水动态相应的环境地质监测8.9.2.13 地下水动态监测时间1个水文年8.9.2.14 项目结束后8.9.3 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地下水动态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水位当研究地表水体与地下水关系时8.9.3.1 地下水水位观测必须测量其静水位10d10日20日末月必须有一次静水位观测数据8.9.3.2 地下水水量监测包括观测泉水流量1测法时h2时间及开采量的技术档案8.9.3.3 地下水水温观测可每月进行一次0.5测气温8.9.3.4 地下水水质监测频率宜为每年两次以后可做简分析8.9.3.5 地表水体的观测内容包括水位的地下水观测同步8.9.3.6 区域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孔宜安装水位水温自动记录仪器8.9.3.7 环境地质监测环境地质监测包括与地下水有关的水环境问题件和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严重程度质监测8.9.4 资料整编与成果8.9.4.1 资料整编12温3次458.9.4.2 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与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1234567891011128.10 水8.10.1 水质分析8.10.1.1 目的与任务1价提供依据2因3价污染程度和危害情况48.10.1.2 采样范围与要求11030水点应采集全分析水样2345下水污染区应增加采集专项成分分析水样8.10.1.3 水质分析1Eh 值pH 值Ca 2+Mg 2+Na ++K ++4NH Cl-−24SO −3HCO −23CO −2NO −3NO F-味Eh 值pH 值应在采样现场实测2Fe 2+Fe 3+Cr 6+Mn 2+Hg +Al 3+Sr 2+溶性SiO 2COD CO 23射性高背景值或高异常地区可能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镇化肥等有关的有害微量元素分析下热水水质评价要求增加有关组分和微量元素分析引起的水质恶化应适当增加同位素样品的分析测定 8.10.2 岩 8.10.2.1 目的与任务1基础资料2 3源量以及评价有关环境地质问题提供水文地质参数4 8.10.2.2 土样的鉴定1 2 3 4 5份和含量6石14C 等样品 8.10.2.3 岩石实验及化学分析1定岩石的有效孔隙度2Ca 2+Mg 2+Na ++K +−24SO CL-−23CO −3NO R 2O 3SiO 2S 等3研究设计中规定 8.10.3 其它专题研究样品的采集测试求9 地下水资源评价9.1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要求9.1.1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9.1.1.1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以水均衡理论为指导9.1.1.2 地下水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9.1.1.3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对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并遵循生态良性循环9.1.1.4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按地下水盆地或地下水系统进行以及县9.1.1.5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地下水资源的潜力力做出评价水作出分质评价9.1.1.6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一个综合研究的过程文地质勘查评价的基础上9.1.1.7 可根据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应根据勘查任务的要求步建立区域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信息系统9.1.2 地下水资源评价所需资料1参数23459.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9.2.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基本要求9.2.1.1 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包括地下水补给资源9.2.1.2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方法应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法进行计算和分析对比9.2.1.3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宜选择数值法和水均衡法9.2.1.4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应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空间数据操作优势GIS技术与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相结合9.2.2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确定9.2.2.1 利用各单项补给量之和计算总补给量时重复的项目相加9.2.2.2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时均补给量及特征年份9.2.2.3 天然补给量计算12入渗补给为主时或有限差分法计算3。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编写说明_陈国光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编写说明_陈国光

6、增加了每种元素分析精密度控制合格率要求。每 种元素的分析精密度合格率要求为≥98%。 7、报出率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 当工作区中某些元 素报出率低于95%(原规范为90%)时,说明所采用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不能完全满足本测区试样分析要 求,应采取措施降低方法检出限或采取检出限更低 方法对未报出的样品重新进行分析,直至完全满足 要求。总报出率要求≥99%(原规范为98%)。 8、重复分析要求进一步提高。原规范要求:相对双 差允许限RD≤40%为合格。现规范改为:原始分析数 据含量三倍检出限以内RD≤30%为合格,样品含量三 倍检出限以上RD≤25%为合格。
4、修订了基准值的定义,增加了背景值的内容。
•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代表土壤地球化学本底的 量值,反映深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代表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的 量值,反映表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二)总则修订
• 增加了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 (1)将采用“采用双层网格化采样布局分别采集 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写”入到总则中。 • (2)将“样品分析要求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入到 总则中 • (3)将“提供高精度、高质量地球化学系列参数 值”写入到总则中。 • (4)将“对土壤碳储量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科学 研究”内容增加到总则中。
• 9、深层样采样方法 • 样品应自规定的起始深度以下连续采10-50cm 长的土柱,应避免采集基岩风化层, 若符合要 求的土层太薄或达不到规定深度时,应一点多 坑采样组合,土壤样品原始重量应大于1000g。 • 10、增加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样采集方法 • 11、增加了样品过筛的要求 • 样品过筛过程中要防止混入粗粒级样品,样品 重新过筛后筛后残留样品重量应小于1g。
(十)异常查证
1、异常查证任务:是复核异常是否存在,了解异常 产出的地质背景和生态环境,查明异常元素分布变 化规律,判定异常意义,初步查明异常元素的成因 来源、迁移转化、存在形态及其生态效应,为多目 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推断解释、应用服务。 增加了:了解异常产出的地质背景,查明异常元素 分布变化规律,判定异常意义的任务。 将“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农业区划、资源潜 力预测提供依据,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部 署提出具体意见”改为“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 查成果应用服务”。以进一步明确任务。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标准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标准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标准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标准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随着地球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已经成为研究地质、环境、资源等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地球化学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差异,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

因此,为了确保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的质量和可比性,制定一套至关重要。

一、数据库设计与建设。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附件三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是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依据。

为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规范设计的编写,特制定本要求。

一、设计编写总体要求(一)适用范围本要求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和其他国家财政调查专项。

(二)设计分类1.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专业类别分为:(1)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2)1:50000区域地质调查(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物化探异常查证(4)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5)矿产资源普查评价(6)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7)生态环境地质调查(8)地下水资源勘查(9)地质灾害调查评价(10)区域重力调查(11)矿产地球物理勘查(12)航空物探测量(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14)矿产地球化学勘查(15)遥感地质调查(16)航空遥感(摄影)(17)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18)地质调查专项研究(科研类项目)2.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工作阶段(性质)分为:(1)新开项目总体设计(2)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3.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为:(1)计划项目设计(2)工作项目设计(三)工作程序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写、设计初审等。

1.明确任务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下发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的相关准备工作。

2.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地质工作成果与资料。

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编写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3.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设计编写时,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及时组织设计编写,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及附图、表的编制。

4.设计初审设计初稿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初审。

地球化学调查(1:50000和1:250000)样品化学成分分析-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地球化学调查(1:50000和1:250000)样品化学成分分析-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1:50000 和1:250000区域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及异常检查样 品分析质量管理与控制,分析质 量检查与验收。其它勘地球化学样品分析质 量管理与控制
2 样品验收
委托书一式二份和 样品编码E-mail或数据软盘。 包括采样地区、图幅代号、 样品编号、分析项目、 送样日期、送样人, 并加盖委托单位公章。
4、分析方法的质量参数
无论是研制一个新的分析方法, 或是采用一个已知分析方法,必须 全面掌握该分析方法的全面质量信 息,包括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 测量范围、干扰允许量等。
(1)分析方法的检出限(CL)
分析方法检出限按照国际 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规定,检出限系指某一分析方 法在合理的置信度下(一般为 95%),能检出与背景空白值相 区别的最小测量值。
(2)实验室应结合具体工作特点, 编制分析全过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 程序和方案。
(3)可以选用的控制技术方法有: ⊙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选择。 ⊙使用不同级别的标准物质或控
制样品进行内部的质量控制。 ⊙接受或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试
验和能力认证。 ⊙使用相同和不同分析方法进行
重复性试验。 ⊙制作质量控制图表。
中国地质调查局文件
2007年7月25日中地调发[2007]220
《地球化学普查(比例尺1:50000) 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
正在修订的: 地球化学调查(比例尺1:50000) 规范分析测试部分(初稿)
1 适用范围:
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 调查土壤样品及异常检查样 品分析质量管理与控制,分 析质量检查与验收。
0.1
0.2
Sc
1
Se
0.01
各元素分析方法检出限要求 计量单位:μg/g

强化内蒙古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强化内蒙古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地整治,聚焦 精 准 脱 贫,以 建 设 “硒 锶 新 田、养 生 新
农业生产中 推 广 应 用,
2016 年,在 大 黑 河 流 域 实 施
富硒农产品生产企业 60 多家,富硒产业带动就业人
项目,是调查成果为数不多且较有成效的一次应用。
2
.4 其他服务领域
2
.4
.1 支撑地方 政 府 决 策 规 划。 调 查 成 果 为 政 府
不曾在该区种植过 的 农 作 物 种 植 成 功,其 中 种 植 的
管护政策研究等。
1984—),女,工程师,
通讯作者:王沛东(
1983—),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球化学、地 球 物 理 与 地 质 成 矿 规 律 综 合 研 究 以 及 自 然 资 源 开 发、
管护政策研究等。
· 94 ·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赵丽娟,等 · 强化内蒙古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万 m3 高养分、无污染土壤用于 滩 涂 围 垦 造 地,有 效
提升了围垦区耕地质量。
浙江、上海、江苏、广西等省(区、市)的土地管理中得
2
.2 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
通过调查,发掘 出 优 质 土 地 及 其 农 产 品 隐 藏 的
到广泛应用。
绿色健康价值,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产业,推广地方
2
.1
.1 服务土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根 据 土 地 质 量 等
.2 亿 元,通 过 富
硒产业 链 带 动 当 地 6000 余 人 就 业,
2000 多 户 脱
· 95 ·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应用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应用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应用附录J(提示的附录)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应用J 1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资料应用J1.1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利用任务的确定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利用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解释分析、编制有关推断图件,为区域地质调查设计的编写等提供资料和依据,其具体任务应根据拟调查的地质工作任务以及可收集到的物探资料来确定,常规的物探资料可以解决以下问题:追索、圈定与围岩有明显物性差异的隐伏岩体或岩层,以及两侧岩石物性有明显差异的断裂等,可进行基岩地质、构造填图;研究结晶基底起伏及其内部成份和构造,圈定沉积盆地分布范围;识别不同类型的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研究火山机构,地质构造,划分构造单元等。

J1.2 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J1.2.1 收集资料: 详细收集测区内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如区域重力、航磁、航放以及地区电磁测深、地震剖面和物探测井等资料,编制地球物理工作研究程度图,对以往工作进行评述,明确收集到的资料已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利用该资料能够解决的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问题。

J1.2.2 资料整理: 对收集到的资料为使其统一,应按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整理,统一到同一个系统中来。

若确因资料年代久远,一些资料的工作方法不清,在使用时应加以说明。

编图时应尽量收集使用最新资料和高精度资料,并在设计编写时提交地球物理资料推断成果图。

J1.3 物性资料物性资料是地球物理场进行地质解释的重要基础,应加强这方面工作。

物性工作除了收集到的物性进行整理外,还应对缺少的部分进行补测工作,补测的标本应尽量选择在地质剖面或路线上新鲜基岩。

物性工作还应充分利用钻孔资料,测定岩芯物性参数,也可利用物性测井资料反演物性参数,了解同种岩石的垂向变化规律。

必要时,要应用浅钻,取岩芯进行地质观察和物性测定工作。

物性测定时,还应尽量在同一块标本上取得不同参数,如密度、磁化率、剩余磁化强度、电阻率等,这样便于物性参数间的相关分析,为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地质解释奠定基础。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

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前言为加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管理,统一规范调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规定比例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与技术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湖北省地质调查院负责牵头起草。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刘广润、程伯禹、黄润秋、王德潜、陈国金、李明朗、王小平。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包括比例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前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基本术语、总则、设计书编制、调查内容与要求、调查工作技术方法、地质环境评价、报告书与图件编制及成果验收。

1.2本技术要求适于比例尺1:25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原则上也适用于比例尺1:500000、1:10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和1:250000区域地质综合调查中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2引用与参考的标准及技术要求ZB/D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GB 12329-90 岩溶地质术语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至100万)(试行) 1992年GB/T 14157-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8-93 工程地质术语DZ/T 0061-93 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试行) 1996年SL 190-9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比例尺1:50000TB 10055-98 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2001年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基本术语地质环境 geologic environment是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份,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2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

1.2 1.3 2 本《技术要求》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2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其它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

引用标准 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水文地质术语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T 13727—92 GB 10202—88 GB/T 14158—93 GB/T 14175—93 GB/T 14497—93 GB/T 14848—93 GB 15218—94 GB 50027—____ DZ 44—86 DZ 55—87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水文地质钻探规程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 0124—94 DZ/T 0128—94 DZ/T 0133—94 DZ/T 0148—94 DZ/T 0151—95 DZ/T 0181—97 3 3.1 术语与定义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3.2 环境水文地质学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并对地下水与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改造的学科。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及其进展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及其进展
安全体 系将会起 到极大 的促进作 用 。
1 多 目标 区域 地 球化 学 调 查 评价 的 内容 及 目的任 务 及 意义
多 目标 区域 地球化学 调查评 价 ,是针对第 四纪 覆盖 区开展 的 以基础 地质 、资源 潜力 与生
态 环境 等为 主要 内容 的基 础性调 查与评 价工作 。 目前它 主要包括 区域地球 化学 调查 与 区域生
将土壤 划分 为宜农 、宜林 、宜 牧三类 。福建沿 海 经 济带 表 层 土壤 均不 同程 度地 缺 乏 硼 、
钼 、硒 ,苏北 土壤 硼相对 偏 低 ,江西 高安一 丰 城 富 硒 、江 苏 苏 南 宜一溧 山脉 山前 土 壤 富 硒 等 。上述调 查成果 ,为 当地农业增 产增 收 、农 业结 构调整 提供 了重要 依据 。
展服务 。 关 键 词 : 多 目标 ; 区域 地 球 化 学 ;调 查 评 价 ;进 展
中 图 分 类 号 :P5 6 9 文 献 标 识 码 :B
0 前 言
近 年来 ,在我 国中 、东部 近 2 0个省 区开展 的 以农 业 、农 村 和农 民 为 主要 服务 对 象 的 多 目标 区域地球化 学调查 评价方 兴未艾 。该项 工作 已引起 了 中央领 导的高 度关 注 ,受 到 了相关
径 、输入输 出总量 和速率 ;就异 常元素 及有 机污染 物对 生态 系统及各 要素 可能 产生 的作 用 和 影 响进行评价 ;对 异常元 素及有机 污染 物的 变化趋 势进行 风 险预测 、危 害趋 势 预警 ;对 已污 染 的生态系统 提 出治理 、修复和监 测建 议 。
农业地 质调查 评价是 多 目标 区域地 球化 学调查 评价 的重要 内容 之一 。地球 化学 调查 研究 本 是地学范 畴的 问题 ,但 是 当大量 重金 属元 素被粮 食 、蔬菜 、水产 品等 吸收 ,影 响到农 业 土 壤 、农产 品安全和 绿色基地 建立 ,即转 化成 为农业 问题 。所 以 ,近年来我 国多 目标 区域 地球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特点及其内容分析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特点及其内容分析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特点及其内容分析地学数据搜集、共享、分发、应用开始为世界诸国所关注,逐渐发展成全球每个国家地调单位的一项日常工作与基本职责,协同操作的数据、系统、设施在全球应对环境问题与地球科学领域问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笔者在这里以探讨地球化学信息的标准化特点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细致深入的探讨其调查数据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分类等方面的知识,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标签: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标准化内容分类0引言地学空间数据逐渐发展为政府与社会决策的一项关键的支撑,在气候变化、地质灾害、资源环境等领域存在着非常方大的需求,成为应对温室效应、资源匮乏、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

地学数据搜集、共享、分发、应用开始为世界诸国所关注,逐渐发展成全球每个国家地调单位的一项日常工作与基本职责,协同操作的数据、系统、设施在全球应对环境问题与地球科学领域问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1]。

对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来说,其调研存在着非常强应用领域与专业特点,其中的有关数据和别的行业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包括地球化学、地质基础、地理背景等各方面的数据[2-4],笔者在这里以探讨地球化学信息的标准化特点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细致深入的探讨其调查数据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分类等方面的知识,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1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信息标准化特点在这里,相关调查数据库是基于全国1∶25 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搜集水、土、湖泊等信息,同时与基础地质和地理、背景信息、土地调查等进行结合,除此之外,还考虑了相关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结果。

具体来说,其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基本特点:(1)复杂性。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主要是对各个生态系统实施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与预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选取一些样品,主要涉及到基岩、土壤、植物、水等诸多方面,然后以这些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化学元素的形式、放射性核素、有机污染物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设计书的编写
5.1 设计书是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依据,应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 下达的任务书编写。 5.2 设计书编写前准备工作 5.2.1 资料收集
2
a.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土壤 类型、生态环境、地方病等基础资料。
b.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城镇发展、工矿企业布局、以及规划等方面的 资料。 5.2.2 根据测区不同类型疏松覆盖层、河流、浅层地下水、湖泊、滩涂、近岸海域沉积物分布情 况,研究和确定野外采样方法及采样点布局。 5.2.3 实地踏勘
a. 自然地理、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等情况概述; b. 调查区经济发展、农业、土壤及生态环境问题简要评述; c. 前人工作及研究程度评述。 5.3.3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要求 a. 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处理方法; b. 野外工作与样品加工的质量检查方法。 5.3.4 样品测试分析方法与监控方案:包括拟测定的元素、指标,分析方法的选定,质量标准、 质量监控方法等。 5.3.5 数据处理及编图方法。 5.3.6 重要异常查证:包括拟采用的异常圈定、筛选方法,查证方法,查证程度等。 5.3.7 实物工作量与预期成果。 5.3.8 组织管理、人员、装备。 5.3.9 经费预算。 5.3.10 质量管理与技术保障措施。 5.3.11 设计附图。 5.4 设计书应提交主管部门审查后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有较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 充设计时,应提出书面报告,经原设计审查部门批准后实施。
II
前言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是针对我国第四系发育的平原、盆地、滩涂、 近岸海域、湖泊、湿地、草原、黄土高原及丘陵山地等地区开展的区域性、基础性资源与环境地 球化学调查工作而制定的。
以往国内外均未编制过该类调查工作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的附录 A~附录 D、附录 G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E、附录 F、附录 H、附录 J 为资料性 附录。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规范由南京地质矿产所负责组织起草。 本规范起草人:奚小环 任天祥 陈国光 张德存 叶家瑜 薛水根、顾金秋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
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是依照 1﹕250000 采样网度和采样密度,系统采集湖泊沉积物样 品,测定其中数十种无机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编制地球化学图件及编写相应测区调查报告。
生态地球化学 ecosystem geochemistry 生态地球化学是研究元素或化合物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特征及在地球系统中(岩石圈、土 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循环过程和迁移转化条件、机理,并对其演化趋势进行预测 的科学。 生态地球化学预警 Ecological geochemical forecast 生态地球化学预警是指运用生态地球化学方法理论,对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进行风险预测,主 要针对有益与有害元素指标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对可能产生的生态安全提出警示。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 Soil geochemical baseline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是指第四纪地层未受人类作用的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值。第四纪地层包括 不同的沉积时代、沉积相或物源类型,存在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差别,基准值是反映这些差别的系 列值。
6.2.3 样品编号 a. 样品编号以 1﹕100000 或 1﹕50000 图幅为单元连续编号。以 4km2为单位格子(大格)。
按偶数方里网为界(2×2 km)将单位格子编号,编号顺序自左向右再自上而下。在每个单位格 子中划分为 4 个小格(1 km2),标号顺序自左向右再自上而下为A、B、C、D(滩涂不分小格)。 当小格中采集 2 个或以上样品时,分别在标号下角脚注阿拉伯数字顺序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Multi-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是针对第四纪覆盖区开展的基础性调查工作,主要目标包括基础地 质、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等三大方面。调查工作按照 1﹕250000 采样网度和采样密度,以系统开 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近岸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和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为主,水地球 化学测量为辅,测定其中数十种无机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编制地球化学图件及编写相应测区调 查报告。 区域水地球化学测量 Regional hydro-geochemical measurement 区域水地球化学测量是按照 1﹕250000 采样网度和采样密度,系统采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样品,测定其中数十种无机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编制地球化学图件及编写相应测区调查报告。 近岸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Coastline marine sediment geochemical measurement 近岸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是依照 1﹕250000 采样网度和采样密度,系统采集近岸海域沉 积物样品,测定其中数十种无机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编制地球化学图件及编写相应测区调查报 告。 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Lack sediment geochemical measurement
6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6.1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包括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两类样品。为避免玷污,两类样品采样不得混 采,不得一起加工处理。 6.2 表层土壤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6.2.1 表层土壤样品采样密度为 1 个点/km2。城区及周边地区,可加密到平均 1~2 个点/km2。滩 涂(含潮间带)一般采样密度为 1 个点/4km2。西部景观单一,以草原为主地区采样密度可放稀 为 1 个点/4km2。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5-01
多目标区质调查局
2005 年 10 月
I
目次
前言 ……………………………………………………………………………………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设计书的编写 …………………………………………………………………………2 6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3 7 近海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8 8 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9 9 水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工作方法………………………………………………………10 10 样品库 ………………………………………………………………………………12 11 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检查 ……………………………………………………………12 12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质量要求及质量控制 ………………………………13 13 水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质量要求及质量控制 …………………………………19 14 数据库与地球化学图编制 …………………………………………………………20 15 异常查证 ……………………………………………………………………………24 16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报告的编写 ……………………………………………26 17 附录 A 土壤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规范性附录)………………………………28 18 附录 B 水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规范性附录)…………………………………30 19 附录 C 近岸海域沉积物、湖积物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规范性附录)………32 20 附录 D 野外工作 GPS 定点及航迹监管要求(规范性附录)……………………34 21 附录 E 质量检查记录表(资料性附录)…………………………………………35 22 附录 F 各省、市、自治区的编码(资料性附录)………………………………41 23 附录 G 标样质量监控图图式(规范性附录)……………………………………42 24 附录 H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报告封面、扉页格式(资料性附录)………43 25 附录 J 地球化学图图式(资料性附录)…………………………………………45
III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性质、目的任务、设计编写、方法技术、分析 指标、样品测试、异常检查、质量管理、图件编制与成果报告编写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在我国陆地与近岸海域开展资源与环境调查中的区域性、基础性地球化学调 查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 后的修改单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 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3
6.2.2 采样点布设 a. 采样点要均匀分布,按采样格子布点。采样小格(1km2)中一般均应布点,点位尽量布
置在格子中间部位。不得出现连续 4 个或 4 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b. 在江河水系发育地区,采集河漫滩与岸边土壤样品。 c. 在水网、池塘发育地区,当小格中水域面积超过 2/3 时,应采集水底沉积物样品。 d. 滩涂(含潮间带)按大格(4km2)布点,点位尽量布置在格子中间部位。
GB 96948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GB/T 14496-19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GB 12999-1991 水质采样样品保管和管理技术规定 GB 17378-1998 海洋监测规范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DZ/T 0130-2002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T 0075-1993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示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 0011-19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 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0000) DZ/T 0145-19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a. 在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基础上,对测区进行实地踏勘,提出本测区切实可行的多目标区 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实施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