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分环线人口数量统计表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分析_张文新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分析张文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科学系,北京100875)[摘 要] 本文基于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北京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
同时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对北京市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即分别对照人口分布现状与城近郊区医院、中学、体育场馆、影剧院等服务设施的分布现状,分析人口与上述各项服务设施在空间分布上的适应性与不协调之处,揭示了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之间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北京市人口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市;人口分布;服务设施分布;协调性;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4)0120078207[收稿日期]2003209221[作者简介]张文新(1968年-),男,广西桂林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人口的总量、结构、质量和分布,直接关系着首都的建设和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人口问题在首都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人口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规律,探讨人口分布及其与服务设施分布在空间上的协调性,对于解决城市交通、环境、住宅、社会治安等问题,对于合理配置城市商业、文教、卫生、体育等服务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北京市人口分布现状特点,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为有关部门的城市人口管理与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一、北京市人口分布现状特征根据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同时参考北京市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通过对北京市三大区(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县)以及城近郊区各街道、乡镇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北京市人口分布现状的如下特点:(一)城区人口有所下降,近郊区人口有较大增长根据北京市第四次(1990年)与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总人口分布的变化见表1—1。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

北京市2010年人口统计情况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这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
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京人员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6%。
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
外来人口增长是我市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家庭户平均户规模继续缩小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68.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63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3.6%。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1人减少了0.46人。
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由于生育水平不断下降、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人口迁移流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三、常住人口性别比略有下降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1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1.6%;女性为94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4%。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8,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9相比略有下降。
四、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化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64岁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人口170.9万人,占8.7%。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减少15.7万人,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增加563.4万人,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56.6万人,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
另外,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5.9万人,比重没有变化。
五、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1%北京市有56个民族,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8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0.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
北京市各区面积和人口统计(2003年;2010年)

北京市各区⾯积和⼈⼝统计(2003年;2010年)北京市⾯积⼈⼝及其分布北京市第六次全国⼈⼝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11.1)北京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公报常住⼈⼝1961.2万⼈(2003年1154万)(⾹⼭梦注:7年增加800万,年均增加110余万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年底北京⼈⼝预计将达到2180多万⼈)根据《全国⼈⼝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1⽇零时为标准时点进⾏了第六次全国⼈⼝普查。
在国务院、北京市政府和地⽅各级⼈民政府的统⼀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持配合下,通过⼴⼤普查⼯作⼈员的艰苦努⼒,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
现将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全市常住⼈⼝全市常住⼈⼝为1961.2万⼈,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相⽐,⼗年共增加604.3万⼈,增长44.5%。
平均每年增加60.4万⼈,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中,外省市来京⼈员为704.5万⼈,占常住⼈⼝的35.9%。
⼆、家庭户⼈⼝全市常住⼈⼝中共有家庭户668.1万户,家庭户⼈⼝为1639.0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为2.45⼈,⽐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的2.91⼈减少了0.46⼈。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中,男性为1012.6万⼈,占常住⼈⼝的 51.6%;⼥性为948.6万⼈,占常住⼈⼝的48.4%。
常住⼈⼝性别⽐(以⼥性为100,男性对⼥性的⽐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的108.9下降为106.8。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中,0—14岁的⼈⼝为168.7万⼈,占常住⼈⼝的8.6%;15—64岁的⼈⼝为1621.6万⼈,占常住⼈⼝的82.7%;65岁及以上的⼈⼝为170.9万⼈,占常住⼈⼝的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相⽐,0—14岁⼈⼝的⽐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15—64岁⼈⼝的⽐重上升了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中,汉族⼈⼝为1881.1万⼈,占常住⼈⼝的95.9%;各少数民族⼈⼝为80.1万⼈,占常住⼈⼝的4.1%。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共704.5万人。
从常住外来人口的来源地看,呈现出分布广泛但数量相对集中,中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速快等特点。
一、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分布广泛,但数量相对集中常住外来人口的来源地涉及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82.5%的外来人口来自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及长江中游地区[1],比重较2000年上升5.8个百分点,可见,外来人口的来源地区集中程度有所增强。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看,65.7%的外来人口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湖北和四川七个省。
其中:河北省来京人口最多,为155.9万人,占常住外来人口的22.1%;其次是河南省,为98.0万人,占13.9%;山东省位居第三,为59.8万人,占8.5%;安徽省、黑龙江省、湖北省和四川省的来京人口分别为43.0万人、40.3万人、33.5万人和32.5万人。
与2000年相比,河北省、河南省依然稳居前两位,山东省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安徽省由第三位下滑至第四位,黑龙江省由第九位跃升至第五位,湖北省由第七位上升至第六位,四川省由第五位下滑至第七位。
二、中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东、南部地区来京人口数量增长较慢从各地区来京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看,与2000年相比,东北、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及大西北等中北部地区的年均增速高于全市10.6%的平均水平,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及西南等东、南部地区的年均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省份看,云南、甘肃、天津、吉林和辽宁五省市来京人口增速最高,年均增速分别为18.5%、17.1%、16.1%、15.8%、15.8%,而西藏、浙江、江苏、安徽和四川五省自治区增速最低,年均增速分别为0.8%、2.7%、2.9%、6.1%、6.4%。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来人口来源地的分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相邻因素的影响。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1. 人口集聚程度是某地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的比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呈现出集聚的特征与趋势,并且具有区域差异性。
下表为辽宁、上海、新疆和广东四省(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表四省(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1A.东北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C.西部地区D.北部边疆地区2.表1甲、乙、丙、丁所示的省(区)中,代表辽宁的是()A.甲B.乙C.丙D.丁3.丁省(区)近年人口集聚程度呈小幅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沿边经济发展B.外来游客增多C.出生人口增加D.实施生态移民2. 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
完成下面小题。
1.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2.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 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
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
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2.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三农”政策利好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份,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09倍,人口合理容量超载50%以上,加剧了贵州石漠化程度。
北京人口分布数据首次发布

北京人口分布数据首次发布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日联合发布了北京人口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环线人口分布情况。
数据显示,人口分布呈现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的特点,五环外常住人口达1097.9万人,占全市的51%。
数据显示:外来常住人口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超过六成外来常住人口住在四环至六环间,五环外常住人口达1097.9万人,占北京市总人口一半。
数据显示,北京人口分布呈现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的特点。
人口增量增速“双下降”此次统计局发布的人口调查报告,数据来自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
据了解,2014年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在全市抽选3%的居民住户进行调查,涉及300个街道和乡镇、999个社区居(村)委会、1940个调查小区。
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36.8万人,增量减少8.7万人,增速为1.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虽然增量在缩减,但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密度也逐步上升。
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311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增加81人/平方公里。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16万人,增量减少12.9万人,增速为2%,也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
与常住人口趋势相同,常住外来人口增量比重大幅下降。
五六环间常住人口最多调查显示,环路人口分布呈圈层向外拓展,即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
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1228.4万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7.1%;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941万人,占全市的43.8%;五环以外1097.9万人,占全市的51%。
以此计算,三环到四环的常住人口达287.5万,占全市的13.4%。
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在环路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且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
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637.6万的常住外来人口,占全市的77.9%;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532.1万人,占全市的65%;五环以外422.5万人,占全市的51.6%。
[整理]0101-北京市东城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整理]0101-北京市东城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d726e03503d8ce2f006623e3.png)
东城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东城区统计局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3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北京市和东城区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区常住人口全区常住人口[3]为91.9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8.2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7万人,增长4.2%,平均每年增加0.3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4%。
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2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9%。
1.原东城常住人口原东城常住人口为57.3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3.6万人相比,十年共增长3.7万人,增长6.9%,平均每年增加0.3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7%。
2.原崇文常住人口原崇文常住人口为34.6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6万人相比,基本保持不变。
二、家庭户人口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1.4万户,家庭户人口为80.2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4人减少了0.29人。
1.原东城家庭户人口原东城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9万户,家庭户人口48.6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5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8人减少了0.32人。
2.原崇文家庭户人口原崇文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2.4万户,家庭户人口31.6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5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7人减少了0.23人。
三、性别构成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为45.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4%,女性为4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6%,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0.9下降为97.8。
2020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控制数量公布

2020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控制数量公布【导语】: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减至1084.855万人。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赫然在列。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紧紧抓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坚持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规模调控与创新发展统筹推进。
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减至1084.855万人。
这个目标如何实现?北京城六区也都在翻着自己的“小账本”。
根据此前出台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为1276.3万人,下降15%左右意味着到2020年,北京六个中心区的人口数量减少至1084.855万人,将减少190余万人。
北京的人口规模调控并不是单纯地减少常住人口,而是以疏解功能带动人口调控转移,人随功能走;疏解产业,调整产业,人随业走;在管理中以依法管理带动人口调控;依法拆除违法建设。
北京大城市病的“病根”,其中之一是城六区功能太多:北京城六区占整个北京总面积的8%,但是却承载了60%的人口和70%的产业;70%的三甲医院、70%的高等院校都在城六区;71%的产业活动单位和71.8%的从业人员都集中在中心城区;仅在西城区,就存有小烟酒、小五金等“七小业态”6700余种,商品交易市场主体90家左右,经营商户近2万户。
不久前,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时表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将提升城六区服务保障能力,对城六区做减法,疏解非首都功能。
0102-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西城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西城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城区统计局北京市西城区经济社会调查队2011年5月30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北京市和西城区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全区常住人口全区常住人口[3]为124.33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32.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6.31%。
家庭户人口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44.1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08.5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5人减少了0.29人。
性别构成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为6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08%;女性为62.0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92%。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35下降为100.31。
年龄构成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4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63%;15-64岁的人口为99.0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9.6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5.7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68%。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30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34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6.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3.6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3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26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了0.22万人。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49.69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30.81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27.68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10.06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北京市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现状分析及人口增长情况分析

北京市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现状分析及人口增长情况分析2018年年末北京市市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6.5万人;2019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万人。
2015-2019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逐年减少,2018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为764.6万人,同比减少3.74%;2019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为745.6万人,同比减少2.48%。
2016-2018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但2019年较2018年有所回升,2018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数量为1863.4万人,同比减少0.7%;2019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数量为1865万人,同比增长0.1%。
2017-2019年北京市乡村人口数量逐年减少,2018年北京市乡村人口数量为290.8万人,同比减少1.1%;2019年北京市乡村人口数量为288.6万人,同比减少0.8%。
2019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数量为186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86.6%;2019年北京市乡村人口数量为288.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3.4%。
2015-2019年北京市男性人口数量逐年减少,2018年北京市男性人口数量为1095.6万人,同比减少1.1%;2019年北京市男性人口数量为1094.6万人,同比减少0.1%。
2015-2019年北京市女性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但2018年北京市女性人口数量较2017年有所下滑,2019年北京市女性人口数量较2018年有所增长,2019年北京市女性人口数量为1059.6万人,同比增长0.1%。
2019年北京市男性人口数量为1094.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50.83%;2019年北京市女性人口数量为1059.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49.20%。
2019年北京市0-14岁人口数量为226.7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0.53%;2019年北京市15-59岁人口数量为1555.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2.23%;2019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71.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7.24%。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单元复习与测试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二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单元复习与测试一、选择题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A.高纬度比低纬度多B.欧洲比亚洲多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D.平原比山区多2.关于图中①—④人口密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人口增长率高,迁入人口比重大B.②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表现明显C.③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水陆交通便捷D.④制造业发达,是产业转移的承接区3.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C.欧洲D.大洋洲4.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绝大部分位于( )A.中低纬度的大陆内部地区B.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C.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D.中高纬度的平原地区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中国的人口分布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分布于地势较高的中东部地区B.干旱地区比湿润地区人口更加密集C.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内陆地区D.城市地区的人口数量总是大于乡村地区6.“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人口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其形成的基础是()A.气候和地形B.科技和军事C.政治和军事D.宗教和科技下图是世界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所示地区人口所占百分比最多的海拔高度大约在()A.0~500m B.500m左右C.500~1000m D.1500m左右8.该海拔区域人口比重大的原因可能是()A.气候适宜B.水源充足C.林业的发展D.采矿业的发展9.图中所示现象反映的地区最有可能是()A.刚果盆地B.巴西高原C.长江流域D.湄南河平原下图是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11.若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增长态势,则以下数量关系式表达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②C.③<④D.③>④下图为巴西人口密度分布图。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2012.11摘要:本文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市人口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低高”型逐步走向“三低”型稳定增长。
北京市人口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水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发达阶段。
人口密度始终处于增长状态。
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外围区迁移,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生在远郊区。
关键词:常住人口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城市化人口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正文:人口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人——地巨系统的运行中,人口是一个关键而且敏感的要素,它既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基础,又是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核心,其变动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挥着最深刻、最活跃的作用。
研究北京市建国以来的人口变化,探讨北京市人口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探索北京市人口演变规律,研究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确立未来人口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1.1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绘制常住人口总量折线图,见图一,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见图二。
从图中发现,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自建国至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1950年至1960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
1949年北京常住人口为420.1万人,到1960年达到739.6万人,11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加31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
心酸!环京人口流动地图来了!睡在固安,梦在北京

心酸!环京人口流动地图来了!睡在固安,梦在北京在北京,每天有数百万人奔波在上班路上,如果把其中通勤距离最远的定义为极端通勤人群,我们可以发现,极端通勤者通常居住在城市边缘,他们的通勤半径表表达了这个城市的“势力范围”。
除了燕郊,还有哪些北漂聚居地?香河、固安、大厂,还是武清、涿州、永清?工作日从北京下班后,北漂一族究竟流向了哪里?今天,用大数据为你揭开这些秘密。
环京北漂通勤潮汐流图1、2-环京北漂早晚高峰通勤潮汐图图3-环京北漂居住地分布热力图艾普大数据研究院截取了今年第二季度工作日7:00-9:00上班高峰期,以及18:00-20:00下班高峰期的通勤数据。
大数据显示,白天在北京工作,晚上回到环京区域居住的北漂一族,主要流向了燕郊和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
透过热力图可以看出,人群的居住集聚密度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集聚密度最高的是燕郊,其次为北三县,而廊坊市区、天津武清、固安和涿州四地的集聚密度较低。
上述热力图还显示,环京区域北漂人群的集聚密度按照顺时针方向,从正东、东南、正南、西南依次减弱。
由于燕郊距离北京最近,通勤时间和通勤成本相对较低,因此燕郊成为北漂在环京区域的首选居住地。
今年年底,燕郊北的两条进京通道京秦高速与徐尹路将通车,燕郊的交通状况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观,其作为环京区域“第一睡城”的地位将进一步稳固。
相比燕郊,北三县距离北京较远,在交通便利性上略差,人群的集聚密度也相应降低。
图4-环京北漂职住关联度和弦图职住关联度和弦图反映出环京各区域北漂的工作地分布情况。
从图4可以看出,与环京北漂关联度最高的工作地是国贸,其次为金融街、中关村、望京,在上地工作的北漂一族人数最少。
职住关联度和弦图还显示,环京北漂工作地比较分散,分布于国贸、金融街、中关村、望京、上地等北京主要商务区。
环京北漂大数据画像大数据显示,白天在北京工作、晚上居住在环京区域的北漂一族,主要以26岁—37岁的男性为主。
图5-环京北漂性别比例从性别比例上看,环京北漂呈现性别失衡的趋势,男性占比高达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