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则、内容、方法与途径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形成和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它旨在培养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德育的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体质和美感等方面的素养。
2.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原则: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又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3.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原则:德育与智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德育不能脱离智育,智育也不能脱离德育。
德育要与智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4.德育与课程相结合原则:德育要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德育的方法1.榜样示范法:通过树立榜样,模范示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意识。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情感教育法:通过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亲密、真诚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道德故事法:通过讲述和解读道德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育的营养。
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接受道德教育。
4.道德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引导他们思考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
教师要提供适当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
5.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来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途径1.学校教育:学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德育体系,制定科学的德育计划和德育目标,通过课堂教育、活动教育、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整理ppt
6
四、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对学 生进行教育,要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 主,同时辅之纪律约束,使二者结合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正面教育,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2.树立榜样表彰先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3.正面教育和纪律的约束相结合
德育的原则首先反映了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的要求 。
德育的原则是德育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
德育原则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
整理ppt
2
❖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即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 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又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 育,培养他们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把认识与实践,思想和 行动统一起来。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 1.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 ❖ 2.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
方法 ❖ 3.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想实际,因材施
教
整理ppt
11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 1.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应是正确的、合理的、明确的,做到宽严 适度,即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得有理。
❖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 教师要培养和教育好学生集体,并通过集体力量 来教育学生,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影响集 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 1.组织和培养坚强的学生集体
❖ 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 来
整理ppt
4
❖ 三、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是指学校、家庭和社
德育的原则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1.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基本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2.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3.德育方法●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4.德育模式●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由瑞士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论述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论述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1. 价值观教育原则:德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德育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人文关怀为基础,通过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善良友好的品质。
2. 榜样引领原则: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对美好德行的追求。
学校可以通过展示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产生向上的动力。
3. 课程融合原则:德育应该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
学校可以修订课程,增加与道德、品德相关的内容,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4. 个性化关怀原则:德育应该注重发现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
5. 参与性原则:德育活动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6. 情感教育原则:德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表达情感。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情感交流活动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7. 习惯养成原则:德育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定期组织班级会议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8. 家校合作原则:德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
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分享学生的德育成长情况,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9. 自主性原则:德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设置,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自我约束能力。
10. 追求卓越原则:德育教育应该追求卓越,不断提高德育水平。
学校可以不断改进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积极引进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指导,下面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德育的原则1. 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原则:教育是指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劳动技能;德育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能够全面发展学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以人为本原则:德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
3. 环境和谐原则: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对于德育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建立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二、德育的方法1. 示范引领法: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2. 课程教育法:通过课程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可以在各个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感受道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3. 体验教育法: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的力量。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德育的途径1. 课堂教育: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来传授道德知识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活动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道德讲座、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互动和交流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德育工作任务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工作任务、原则、方法及途径一、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的主旋律。
加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要让广大学生真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要让小学生懂得,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是同现实生活,同爱家庭、爱集体、爱学校,同自己的言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学校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入心入脑。
2.加强艰苦朴素的教育加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
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有关的学科教学以及团队活动等讲艰苦朴素的道理,学艰苦朴素的榜样,见艰苦朴素的行动。
要和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参加和接受多种社会实践的磨练。
要让家长们懂得溺爱的危害,采取措施,配合学校教育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3.加强遵纪守法教育近年来,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高速发展,同时,不良的社会对学生的侵蚀增大,青少年犯罪人数也不断增多,因此,在学校重视学校法制教育是也刻不容缓了。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着重纪律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中学生则要学习法律常识,并指导学生通过实践环节,把纪律要求、法律知识变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使他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第一,倡导“关心他人”。
要在学生中开展“关心他人”的教育与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让学生知道关心他人要从关心父母、关心同学做起,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提高他们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并帮助他们逐步形成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
第二,倡导“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使学生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美德,这不仅是维系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第三,倡导“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德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培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和道德能力的一系列准则和方法。
德育方法则是指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采用的具体策略和教学手段。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德育实践中相辅相成。
下面将逐一介绍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一、德育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因此,德育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全员参与原则:德育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责任,所以需要全员参与。
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德育,并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德育贡献力量。
3.生活化原则:德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注重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德育内容和教学手段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相适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4.因材施教原则:德育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的品德特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都不同,因此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5.日常化原则: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定期的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和生活环境,通过种种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学生成长。
6.系统化原则:德育教育需要有系统的规划和组织,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制定德育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规划,形成有机的德育教育体系,确保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德育方法1.示范引导方法: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情感教育方法: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参观纪念馆、学习感人的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_【考点1】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我国德育的主要原则包括: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考点2】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
劳动。
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活动。
通过少先队、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考点3】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实际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第13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德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学生良好思想道德风貌的过程。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对于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德育的原则是德性、实践、因材施教原则。
德性原则指导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榜样力量和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实践原则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品格,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因材施教原则指导教育者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德育教育。
其次,德育的途径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三个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主要的教育场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道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德育不仅要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
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和补充,社会德育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提供学生与社会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榜样教育、情感教育、道德分析教育和德育评价。
榜样教育是通过塑造正面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教育者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意志品质,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道德分析教育是通过分析真实、复杂的社会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德育评价是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跟踪和评价,通过德育评价可以指导教育者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总之,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导。
只有通过正确的德育原则,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德德智体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新一代人。
德育原则和方法
德育原则和方法一、引言德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介绍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德育原则1. 以人为本德育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成长。
教育者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方案,促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关怀和引导。
2. 以德育为主线德育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到各个学科和活动中。
教育者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线。
3. 以示范引领德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教育者要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以情感教育为基础情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础。
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通过情感交流和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
5. 以规范引导德育工作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教育者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等各类规范,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三、德育方法1. 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德育工作既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又要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参与。
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 实践与体验相结合德育工作要注重实践和体验,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活动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育者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实践性课程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
3. 激励与奖励相结合德育工作要注重激励和奖励,通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
2024年教育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2024年教育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总则2024年教育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指南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和要求,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摆在首位,将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格局。
3. 坚持实践育人。
注重德育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成长,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坚持协同育人。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5. 坚持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6. 坚持依法治教。
遵循法律法规,保障学生合法权益,规范学校德育工作,确保德育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全国中小学应积极开展德育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健康心理和法治意识,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包括:(1)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诚实守信、爱国敬业、团结友善、敬老尊贤等优良品质。
(2)文明行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
(3)健康心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4)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法治观念,知法、懂法、守法,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备法治素养。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德育原则指的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石和指南。
德育途径则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在学校中,根据不同的学校特点和德育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素质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而德育方法则是指实施德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下面将对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德育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2.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原则:德育与教学相结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
3.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全面覆盖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文化品质和身体品质。
4.个别差异原则:德育工作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德育措施,实施个性化德育。
5.生活化原则:德育工作应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学习场所,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德育途径1.课堂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实践活动途径: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实验实践、劳动实践等,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和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
3.社团组织途径: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如学生会、班级委员会、社团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辅导员工作途径:辅导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辅导员的辅导、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德育方法1.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德育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或指导思想,它们是指导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准则。
德育方法是指实施德育原则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是德育工作的操作手段和技巧。
下面我将分别从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德育原则(一)社会主义道德观培养社会主义道德观是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德育应当以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培养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能够正确判断事物和行为的好坏、对错,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
(二)知行合一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德育工作不能仅限于知识传授,更要以实际行动来落实道德规范。
知行合一要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和行动,从而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贯彻。
(三)因材施教德育工作应当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教师要注重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点,进行精准引导,使每个学生在德育上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四)全员育人全员育人要求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德育工作,每一个教师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德育不仅仅应该在道德课上进行,而是要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校园文化、学习环境、教师榜样等方面进行全面育人。
二、德育方法(一)榜样教育榜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看到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热爱集体、尊重他人的动力。
(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情感行为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快乐自信的情感,增强学生与他人的亲情、友情和爱心,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互动教育互动教育是注重学生参与、互相交流的一种教育方式。
教师要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德育活动,进行互相讨论、互助互助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和社交能力。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常用的德育原则1. 导向性原则德育的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疏导原则疏导原则包括疏通和引导,即进行德育时首先要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打通学生的思想,然后加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与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一)导向性原则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札,欲罢不能。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第二,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第三,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二、德育的途径基本途径是恩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课外活动与枝外活动(三)劳动(四)少先队活动(五)班主任工作三、德育的方法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一)说服法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明确目的性。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法德育原则:(⼀)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的、德育⽬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法、运⽤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定的理想性和⽅向性,以指导学⽣向正确的⽅向发展。
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条重要原则,因为学⽣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另⼀⽅⾯他们⼜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向;②德育⽬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从提⾼学⽣认识⼈⼿,调动学⽣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教育。
3.尊重学⽣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原则尊重学⽣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个⼈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的品德。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个⼈,也尽可能地尊重⼀个⼈。
”4.教育的⼀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的、有计划地把来⾃各⽅⾯对学⽣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致、前后连贯地进⾏,以保障学⽣的品德能按教育⽬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学校内部各⽅⾯的教育⼒量;②要统⼀社会各⽅⾯的教育影响;③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德育要从学⽣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3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一、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把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问题的认识与指导他们的品德践行结合起来。
4、疏导原则。
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既通过集体教育每个成员,又通过对个别成员的教育来影响集体。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6、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引导、说理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二者结合。
7、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8、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9、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10、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
学校内外的教育要保持一致、连贯。
二、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学生会的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等。
德育教育模式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①、关于道德发展规律(自我中心-他律-自律);②、关于道德发展的动力(源于儿童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因此他特别强调儿童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③、关于道德原则和方法(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活动);④、关于课堂应用(鼓励学生参与道德问题讨论;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合理奖惩);(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2.体谅模式(麦克费尔):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对道德发展而言,给机会表达心中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其理论假设是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体谅;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基于此学校应做到①、营造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的气氛;②、教师在关心体谅他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麦克费尔等还编制了《生命线丛书》(《设身处地》、《证明规则》和《你会怎么办》)。
中学教资德育原则和方法
中学教资德育原则和方法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中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德育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智、道德意志等方面的能力。
在德育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道德品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2.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示范引领原则教师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示范者和引领者。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以良好的示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行为。
4.民主参与原则德育工作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和意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力的育人格局。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德育组织机构,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规划、实施和评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德育方法1.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事例、开展情感体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友爱互助等正面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
2.案例教育案例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益,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并让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3.道德讲座道德讲座是开展德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道德讲座,为学生提供深入的道德教育。
【教资】小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小学德育的途径
6.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 通过班主任工作,学校可以强有力地管理学校基层学生群体,教育每一个学生,
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
经典真题 【2018上】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小学德育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
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
生的优点和不足;②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 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③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 觉地开展思想斗争,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小学德育的方法
运用情感陶冶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健康的道德环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 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团结活泼、民主和谐、积极向上、尊师爱生的班风和校风。 ②情感陶冶法要与说服教育法相结合。情感陶冶法需与说服教育法等方法结合起 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情境中的教育因素,启发、引导 学生,使学生积极接受教育情境的影响与熏陶。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教师要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环境的净化、美化,参与 班风、校风的建设。
来,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 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小学德育的途径
2.课外、校外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
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德育 (2)
第二节德育原则、内容、方法与途径 (2)
一、本节学习要求: (2)
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 (2)
三、愿意的同学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 (2)
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 (2)
一、目前我国中学德育内容 (2)
二、德育原则 (2)
1.导向性原则 (2)
2.疏导原则 (3)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3)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
5.因材施教原则 (3)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
7.长善救失的原则 (4)
三、德育途径 (4)
四、德育方法 (4)
1.说服教育法 (4)
2.榜样示范法 (4)
3.锻炼法 (5)
4.陶冶法 (5)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品德评价法) (5)
6.自我教育法: (5)
7、品德评价法 (5)
第七章德育
第二节德育原则、内容、方法与途径
一、本节学习要求:
1.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4.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
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
三、愿意的同学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
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
一、目前我国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二、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理想性与方向性,因为学生的可塑性、易受影响性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调动主动性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不能压制。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 ——马卡连柯•贯彻要求与尊重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
②要求要明确,严宽有度。
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内容与方式的彼此协调、前后连贯。
•贯彻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目标、计划与步骤;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建立联系;
③有计划、系统、连贯地教育学生。
5.因材施教原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孔子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基本要求
①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7.长善救失的原则
•贯彻的基本要求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②发挥积极因素你,克服消极因素;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德育途径
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或形式。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教学这个途径不是万能的,会脱离实际。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依据学生兴趣加以阻止
3.劳动
在德育上有特殊的功效,往往是使后进生发生根本转折的重要途径。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要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四、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
有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方式。
谈话是最常用的方式
•运用说服法的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有的放矢,切忌空洞。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以诚待人。
注意时机。
2.榜样示范法:越形象越易接受
•运用榜样法的要求
①选好学习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法:练习、制定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运用锻炼法的要求
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4.陶冶法:创设情境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运用陶冶法的要求
①创设良好情境。
(物理情境、班风、校风)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品德评价法)
表扬:赞许与奖励
批评:处分、记过
•运用奖励与处分的要求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③注意宣传与教育。
6.自我教育法:
•运用自我教育法的要求
①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
②帮助学生制定自我教育的目标与计划。
7、品德评价法
•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
①评价要有明确的目的
②评价要民主、公正。
③评价要适应学生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