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福建方言的流播和变异
三、福建方言的流播和变异(一)福建方言的流播福建依山临海,全境布满丘陵,耕地缺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封建时代经济停滞,常有灾荒,不乏战乱,人口增加之后只得背井离乡,出外谋生。
由于外出移民往往保留浓烈的乡土观念以及在故土养成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不愿放弃自己的语言,即所谓“离乡不离腔”,因此,不但在本省境内不同方言区之间相互穿插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方言岛,而且在省外乃至国外也有广泛的流播。
在和外族语言共处接触之中,有些外族语言还借用一些福建方言的语词。
在省外流播的方言主要是闽南方言、闽客方言和闽东方言。
现分述如下:1.闽南方言的流播人多地少、生活无着是闽南向外移民的重要原因。
闽南人民长期同大海打交道,深谙捕渔、造船、航海技术,这就提供了向海外移民的条件。
唐宋之后,闽南人陆续向海外移民。
南宋时泉州港一跃成为东方一大港口,这里有了远洋帆船,与海外数十个国家通商,泉州人也大批出海定居。
《马可波罗行记·爪哇大岛条》说:“刺桐及蛮子之商人,在此大获其利”。
明马欢《瀛涯胜览》说:“杜板位爪哇北海边……此处约千余家,以二头目为主,其间多有中国广东及漳州人流居此地”(《爪哇》条);“旧港,即古三佛齐国是也……国人多是广东、漳、泉人逃居此地。
”(《旧港》条)近千年来,闽南人“过番”络绎不绝。
如今,印尼华裔300余万,马来亚华裔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加坡的占76%,那里通行最广的便是闽南话。
在菲律宾、波罗洲、缅甸、泰国和印度的华人中,闽南话也是主要方言之一。
闽南许多侨乡的出外人口,有的已经超过本土现有居民。
据估计,东南亚华人中说闽南话(包括潮州话)的在1000万以上。
宋、元的远洋船队是穿过琼州海峡南去的,大约在这时,闽南话便跟着船队散布于粤东沿海、雷州半岛乃至整个海南岛。
至今,这一带说闽南话的人还流传着他们的祖先原是从“莆田荔支村”迁来的说法。
这表明,出海的还有不少莆仙人,当年的莆田话和闽南话还未分家。
闽方言的语音结构特征
p p m t t n l ts ts s k k h p p m t t n l ts ts s k k h b m f v d t n l ts s z k x p p b m t t n l ts ts s z k k h p p b t t l ts ts s t t k k h p p m t t n l ts ts s k k h x p p b m t t n l ts ts s z k k h p p b m t t d n l ts ts s dz k k x p b m pf pf bv t t n l ts ts s z k k h
闽方言调类调值比较表5地点调类数调类和调值福州7阴平44阳平53上声32阴去213阳去242阴入23阳入5莆田7阴平533阳平13上声453阴去42阳去11阴入文21白11阳入文4白35厦门7阴平44阳平24上声53阴去21阳去22阴入32阳入5泉州7阴平33阳平24阴上54阳上22去声31阴入5阳入23大田7阴平33阳平24阴上53阳上55去声31阴入3阳入5龙岩8阴平45阳平21阴上32阳上52阴去213阳去55阴入文4白55阳入文43白52尤溪6阴平33阳平12上声55阴去53阳去31入声24永安6阴平52阳平33阴上21阳上54去声35入声12建瓯6阴平54上声21阴去33阳去44阴入24阳入42建阳8阴平53阳平甲334阳平乙41上声21阴去332阳去43阴入214阳入4石陂7阴平51阳平31上声21阴去33阳去45阴入213阳入32汕头8阴平33阳平55阴上53阳上35阴去213阳去11阴入2阳入5雷州8阴平24阳平11阴上31阳上33去声21阴入文5白55阳入1海口8阴平23阳平21上声213阴去35阳去33阴入5变入55阳入3闽方言大多没有轻声调类但正在生成轻声调位
福建方言特点
福建方言特点
福建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内,包括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
福建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语音方面,福建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与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福建方言中常存在声母的浊化、清化、腭化等现象,韵母方面则存在入声韵尾和鼻音韵尾的变化等。
此外,福建方言的声调数量也比普通话多,且调值差异较大,使得不同方言之间的声调系统存在较大差异。
词汇方面,福建方言的词汇来源复杂,既有古汉语词汇的保留,也有外来词、少数民族词以及地方特色词的融入。
因此,福建方言的词汇数量庞大,且存在一词多义、同义异词等现象。
此外,福建方言中还存在大量的俚语、俗语和方言词,这些词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语法方面,福建方言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福建方言中常存在词序的颠倒、虚词的使用以及量词、指示词等的特殊用法。
此外,福建方言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VP+O”、“一V就P”等结构,这些句式和表达方式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
总之,福建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反映了福建地区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
同时,福建方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
闽方言连读变调比较
闽方言连读变调比较普通话和汉语绝大多数方言都有连续变调现象。
本文选取闽方言区的四区八点为研究对象,对闽方言的连读变调作了初步探析,并对其特点作了简要探讨。
标签:闽方言连读变调特点连读变调是一种语流音变现象。
在语流中相邻音节的声调在调值方面发生一种相互协调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变调。
普通话和汉语绝大多数方言都有连读变调现象。
本文拟就闽方言的连读变调做一个初步探析。
选取四区八点作为研究对象。
四区八点是指闽东(福州、古田)、莆仙(莆田、仙游)、闽南(厦门、潮州)、闽中(永安、沙县)。
试图通过描写、比较,探讨各区以及区间连读变调有何特点。
一、区内比较(一)闽东方言区:福州、古田福州话有7个声调,5个变调,其中新调2个,原调调类、调值与各变调调值见表1:古田话有7个声调:6个变调,其中新调2个,原调调类、调值与各变调调值见表2:注:①古田话的变调以前字变调为主,在特定的条件下后字也出现变调。
括号外表示的是前字变调的调值,括号内表示的是后字变调的调值。
下文同此。
②这里的变调数与新调数不包括后字调的情况。
小结:1.从调类看,福州话与古田话相比有不少相同之处:都有7个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2.从变调的情况来看,福州话与古田话的变调都受到位置和后字调的影响。
从后字调对前字变调的影响来看,可以把后字调分为两个区:阳入、阴平、阳平为一区;阴去、阳去、阴入为一区;阴上、阳上或独立,或归入阳入、阴平、阳平,或归入阴去、阳去、阴入。
也就是说,当后字调为阳入、阴平、阳平时,前字的变调情况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第一种情况);当后字调为阴去、阳去、阴入时,前字的变调情况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第二种情况);当后字调为阴上、阳上时,前字的变调或者表现为与第一种情况一致,或者与第二种情况一致,或独立。
如古田话前字阴平,当后字为阳入、阴平、阳平、上声时,它的变调情况如下:55+55——→21+55(天星)55+33——→21+55(清明)55+42——→21+42(风水)55+5——→21+5(丝袜)当后字为阴去、阳去、阴入时,它的变调情况如下:55+21——→24+21(山货)55+213——→24+213(公社)55+2——→24+2(公鸭)福州、古田两地存在差别:福州话连读时,后字不变调,而古田话的连读,不仅前字变调,有的后字也变调。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导读: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
使用人口约4000万。
具体地点如下: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
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120个以上。
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
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
新发现闽北方言韵书_六音字典_音系研究
*
《六音字典》 , 新近发现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 是由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阪头村苏坑人陈文 。 , 义老先生珍藏的 据陈氏说 此书是其同宗族人明朝正德年间陈桓之兄陈相所撰。 陈桓乃明 正德六年( 1511 ) 进士及第, 后官至户部尚书。其兄陈相文化水平颇高, 只因照顾父母, 不能外 , , , 《 》 。 此书在解放前好长一段时 出发展 闲暇之时 为了教会本地人读书识字 编撰了 六音字典 间已经不见了, 是陈老先生偶然在其父母床底下翻找出来的 , 村里人也只有他会使用此部字 韵书成书时间比较早, 但确切年代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根据此韵书保存 典。据陈老先生所述, 最早也许可以上推到明代。 者提供的信息, 《六音字典》 也许是福建最早的方言韵书。其成书时间可能比明末福州方言韵书《戚参军 ( 1563 - 1568 ?) 要早一些 。《六音字典 》 是反映闽北方言的韵书, 而《戚参军八 八音字义便览》 “第四章闽 音字义便览》 则是反映闽东方言的韵书。根据黄典诚主编的《福建省志 · 方言志》 北方言” 记载, 福建闽北方言点主要有六个: 建瓯、 松溪、 政和、 浦城石陂、 建阳和崇安。 为了深 《六音字典》 入探讨 的音系性质, 有必要把该字典音系与现代闽北方言音系进行历史的比较 。 》 “十五音” 一 《六音字典 研究 《六音字典 》 “十五音” , 15 个代表字, 即立比求气中片土全人生又名言出向。 与《戚参军 》 “十五音” ( 即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莺蒙语出喜 ) 用字截然不同。 八音字义便览 《六音字典 》 “十五音” :立 比 求 气 中 片 土 全 人 生 又 名 言 出 向 《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 》 “十五音” :柳 边 求 气 低 波 他 曾 日 时 莺 蒙 语 出 喜 “十五音” “求 ” 、 “气 ” 、 “出” 3 个字母, 经比较, 两部方言韵书 字面相同的只有 其余 12 个字母则 : “立 / 柳” 、 “比 / 边” 、 “中 / 低” 、 “片 / 波” 、 “土 / 他” 、 “全 / 曾” 、 “人 / 日” 、 “生 / 时” 、 “又 / 不同 ” 、 “名 / 蒙 ” 、 “言 / 语 ” 、 “向 / 喜” 。现将 《六音字典 》 “十五音 ” 莺 与六个闽北方言点声母系统比 较如下:
变异中的闽方言
变异中的闽方言闽方言一直被视为古汉语的“活化石”,闽方言的保守似乎已成为人们一致的印象。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语言趋同的大趋势下,地域间隔被打破,有的方言逐渐萎缩,甚至出现濒危局面。
而作为东南方言中重要的、富于特色的方言之一——闽方言,也随着语言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与人们一贯的保守印象相背离。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语音的变异和新的音位产生从声母看,闽方言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声母的“十五音系统”,可以说是汉语方言中声母数量最少的方言。
其存古性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声母上,与普通话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没有f和卷舌声母。
而现代闽方言在声母系统中出现了f。
从新派发音看,f的来源有的对应于普通话的声母h,有的来源则可能是其他擦音声母。
例如,闽东一带(如福清)新派就出现将原本闽方言声母s读成f的现象。
此外,闽方言原来是尖团划然有别的,即中古精组和见系字在细音并不会出现类似普通话的j、q、x的混同。
但部分地区新派发音出现了细音前的混同,如一些新派“修”读音与“休”同。
在韵母方面,闽方言韵母一般比较多,闽南话达80多个。
除了有主元音音值差别之外,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使得韵母数量比较庞大。
新派语音出现了韵尾不同程度的合并,使原本有区别的几套韵母出现合流现象,韵母数量也随之减少。
除此之外,元音的语音特征也发生剧烈变化。
原先以元音开口度大小、圆展与否、高低前后不同作为区别特征的韵母,出现了大量合并的现象。
例如,闽东方言韵母的特征之一是圆唇前元音韵母居多,而现代新派出现央化趋势,元音高低区别也随之消失。
复合元音与单元音的对立消失,如,ei和e合并为一个元音。
闽方言的声调通常为7至8个。
相对而言,闽东和闽南新派声调数量变化不大,但闽北的声调出现归并现象,原本调值相近的几个声调,新派口中部分已失去辨义功能。
从语音结构看,随着声韵调的变化,音节组合也发生很大的改变,总体来说是向减少的方向发展。
此外,声母中原本存古的特征在部分字音中有所减少。
粤西闽语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
“
焊恨 座 碍 助 硬 币受 电亮 令 冒 治 位 任 等 比 读 阳 去 类 的 字 还 多 还 有 少 数 字 读 阴 去 调 如 捕 署
, , ,
”
“
”
。
古 清声 母 去 声 字 今 也 有 读 阴 上 的 如 腕 晌 铜 竟 垦 震 振 访 统 等
,
“
”
。
还有
少 数 读 阳 上 如 会赘 沼 泡 罩 笨爆 荷 等
的 担篮 衫 柑 等 字 读【 韵母 山 摄 寒 桓 两韵 的 散 伞 盘官 等 字 念【
“
“
”
韵母 山删两 韵 开 口 字
, ,
,
闲拣 斑 板 等 念
”
,
”
〕 母 仙 先 两 韵 开 口 字 棉钱 箭 天 等 念 韵
,
“
”
韵 母 宕 摄 唐 阳两 韵 的 汤 堂 长
“ ”
, ,
“
装 等 字 读【 韵 母 阳 韵 字 蒋 梁 枪 羊 等 读 【
, ,
。
与 其接 近 的 是 一 个 半 元 音 声 母 〔
,
。
幻 ②海 康雷 话 有个 全 浊 擦 音【 声 母 电 白雷 话 没 有 与 其接近 的是 一 个 半 元 音
,
电 白雷 话
”
,
中读
声 母 的字 海康 雷 话 一 部 分 读 〔 一 部 分 读 零 声 母
,
,
。
读 〔 的如 入 尿 热扰绕 等 读零
“ ”
。
古 山 臻两摄 的字 今 大 部 分 读【 韵 尾 韵母 们
, ,
。
尾 韵 母 及【 尾 韵 母 古 咸 深 两 摄 除 了 唇 音 字 外 基 本 保 留【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引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语言呢?目前还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这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有些语言知识还不是很完备,或者是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对于划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也不甚统一。
按国内语言界的一般看法,如果把某些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我们就有六七十种语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贺之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描写自己从小离家,垂老才得还乡,已是物是人非,唯有乡音依然如故的情景。
这里乡音就是方言,而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是指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即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
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
“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
普通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
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 [1] 。
南方方言中,闽语素有“八闽互不相通”之称,内部分歧很大,是方言差异最大的语言,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 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 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 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 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 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大抵到外地的闽北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问:你是哪里人?答:福建人问:那肯定会说闽南话吧?答:不会,我们说闽北话(或其他)。
问者愕然,表示不解。
其实除了闽南的其他地区大都有这样的问题。
籍贯三明的张静初到台湾后就被误以为会说闽南话,结果在接受采访时屡遇尴尬。
在福建语言版图上,闽南语的地位还是无与伦比的,它几乎成了福建方言的代名词。
但很显然的,闽南语在省内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也就是说,闽南语的辐射能力是相当微弱的。
(也谈闽北方言的浊弱化声母)审稿意见
(也谈闽北方言的浊弱化声母)审稿意见论文提出因接触造成的特有对应链,即使是对立的,也不能构拟为原始语中独立的音类,而只能构拟为原始语音类在某一下级方言中的“无条件分化”或“跑类”。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闽北建阳弱化声母的统计分析,并结合风格色彩以及与石陂、福州、厦门等点的比较和闽地的人文历史,认为浊弱化声母的原始形式应该是一般浊音〔如*d〕而不可能是响冠浊音〔如*ld〕;全浊擦音亦有共时弱化声母,原始形式亦是一般浊擦音。
全浊声母历史上假设有过部位的变动那么有两个弱化形式。
闽语全浊声母的无条件多分应由唐末五代北宋时期的方言混合造成,而清弱化声母那么多半是东吴两晋时期古江东方言与民族语接触的遗迹。
原始音类无条件多分是方言平等混合的结果,有特定的语音-社会条件限制。
这种无条件多分的方言混合现象与文白叠置、方言借用是不同类型的接触。
这是原始闽语研究领域的一篇重要论文,论述也较为周详,建议《论丛》作为重要的原创论文推出〔排在第一篇〕。
观点方面我没有什么意见,以下所提要紧基本上一些枝节性、技术性和行文方面的问题,按原文页码顺序罗列。
审稿人:项梦冰2018-02-28 问题清单:〔01〕副标题“兼论原始语构拟如何鉴别及处理借用成分和平等混合因的无条件分化”费解,可改为“兼论原始语构拟如何鉴别及处理借用成分和平等混合造成的无条件分化”。
〔02〕提要中的“并结合风格色彩、与石陂、福州、厦门等点的比较和闽地人文历史”,顿号的用法不能表达表达的层次,可改为:“其次,通过对闽北建阳弱化声母字音频率的细致分析,并结合风格色彩以及与石陂、福州、厦门等点的比较和闽地的人文历史而提出,”。
〔03〕第1页:“建阳音中罗杰瑞〔1969〕记作v、l、Ǿ或李如龙〔1985〕记作β、l、Ǿ/ɦ”,前者是否指“罗杰瑞〔1963〕”,后者是否指“李如龙〔1990/2001〕”?“罗〔1969、1973〕”,名字用了简称,发表年代也与参考文献对不上。
福建方言的分区
福建方言的分区一、七个主要方言区的分布福建诸方言的分布,一是和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一是与江河的流域有关。
唐宋期间这些方言形成后,福建境内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现有的方言分区和唐宋的州、军,明清以来的府、道大体是相应的。
又因为在丘陵地带,人们的聚落总是沿江河分布的,现有的方言分区又和省内几条主要江河的流域大体相当。
1、闽东方言:分布于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宁州,明代的福州、福宁二府;又大体按这两个府分为南北两片。
南片是闽江下游流域,以福州音为代表;北片是交溪流域,以旧府城福安音较有代表性。
2、闽北方言:主要分布于唐代的建州,明清的建宁府,全境属建溪流域,以旧府城建瓯音为代表。
建溪上源和崇阳溪两支流正好把闽北方言分为东西两片口音。
东片以建瓯音为代表,西片以建阳音为代表。
3、闽南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泉州、漳州,明清的泉州、漳州二府和永春、龙岩二州。
南北两片不同口音正好分布在晋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
分别以明清的泉州、漳州两个府城的口音为代表。
原龙岩州二县由于受客方言影响成为西片口音,后起的城市厦门则集南北片的特点(泉、漳口音)成为全区的代表方言。
4、闽客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汀州,明清的汀州府。
南片口音分布在汀江流域,上杭音较有代表性,北片口音则处于沙溪上游的九龙溪两岸,宁化音较有代表性。
整个区可以旧府城长汀音为代表。
5、莆仙方言区:分布在宋代的兴化军,明清的兴化府,全境为木兰溪流域,以莆田城关音为代表。
又按莆田、仙游二县,分为南北两片口音。
6、闽赣方言区:就是宋代的邵武军、明清的邵武府,属于富屯溪流域和金溪上游,以府城邵武口音为代表。
其附属的过渡片(将乐等县)原是南剑州及后来的延平府,属于金溪流域。
7、闽中方言区:是原来的南剑州、延平府,沙溪贯穿其中。
永安、沙县分别为南北两种不同口音的代表。
二、其他边界方言和方言岛除了上述7个方言区,福建境内还有一些小区域的边界方言和方言岛。
它们也各有形成的历史和特点,分别介绍如下:1、浦城县北的吴方言浦城县地处闽浙边界,历来是入闽通道,与浙江来往密切,有不少浙江人先后来此定居。
赣浙闽边界官话方言岛论文
赣浙闽边界官话方言岛论文摘要:考察赣浙闽边界的几处官话方言岛,我们认为其中有些情况显然与此不同。
本文通过对浙赣闽边界官话方言岛的语音特点的归纳以及与明清官话韵书的比较,认为方言岛也可以这样形成:在移民种类较复杂、所在地各种方言难有强势、弱势之分的情况下,当地居民以及各种移民放弃各自方言,而以当时的书面语为交际语言。
最后由于官话在交际中的作用和地位愈益重要,居民的母语方言不断萎缩直至消亡,使得这些居民成为“无方言人群”,而以官话为母语。
于是逐渐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官话方言岛”。
关键词:赣浙闽边界官话方言岛一赣浙闽3省边界地区位于江西省东部、浙江省西南部和福建省西北角。
该地区包括以浙江江山、江西广丰、福建浦城为接壤中心的10余个县市。
赣浙闽交界地区大部分属于吴语处衢方言区。
方言种类除处衢方言之外,还有畲话和官话两大类,此外还散布着众多的闽语、赣语、客家话、浙江淳安话(徽语)方言岛。
廿八都官话方言岛是这一带比较有知名度的官话方言岛,同样隶属浙江省的开化县华埠官话方言岛,影响范围也较广。
二声母的特点:1.声母个数在20-22之间。
2.大部分疑母字仍然保留鼻音声母,洪音为[?耷]、细音为[n]。
3.整个声母系统中没有卷舌声母[t?拶、t?拶‘、?拶、z],只有两套塞擦音擦音声母。
廿八都官话中同一个小韵里的知组三等字和章组混,读舌面前声母[tc、tc‘、c]或知组二等字与庄组混,读舌尖前声母[ts、ts‘、s];少数几个小韵里章组和庄组合并或知庄章三组合并,读为舌尖前声母[ts、ts、s],这几个小韵是通摄、止摄、蟹摄。
铁山官话和青桥官话情况稍有些不同,这两种官话由于受韵母影响(开口韵知庄章三组字韵母基本由细变洪)大部分开口韵(流摄除外)已实现知庄章合并,但在合口韵中,铁山官话知章仍与庄组有别,知章组仍发舌面前一组声母[tc、tc‘、c],而青桥官话中只有个别字还保留章母读舌面的读法。
4.精组和见组在二三四等韵中的腭化情况是:廿八都官话已基本完成腭化过程,在铁山官话和华埠官话中二等韵见组则有较多字仍然念舌根声母;精组在深开三侵韵、梗开三清韵中仍然读舌尖前音,如铁山官话:心[sIn44]、侵[ts‘In44];精[tsIn44]、姓[sIn213]。
闽北地域文化
闽北地域文化一、闽北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南平通称闽北,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古代就成为闽地乃至岭南沟通中原文化、经济、政治的走廊和桥梁,同时又是中原汉文化入闽的第一驻足地,闽越文化的摇篮。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文化形态、历史遗存和社会习俗。
1、文化生态相对独立。
闽北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面积的21.66%%,境内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有武夷山、杉岭、仙霞岭、鹫峰山四大山脉,其中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为华东最高峰。
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环境,形成了闽北地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福建省语言分布最为复杂的地区,从古至今没有全闽北共同认同并能相互交流的方言。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完整保存下来的民俗,成为闽北地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形成“一地一俗”的文化格局。
一千多年前黄巢起义军入闽,开山伐道700里建成仙霞古道,成为中原文化入闽的主要驿道,闽北地域文化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
2、精于耕作重农主义。
闽北有山地面积3168万亩,占全省的25%%,耕地面积309.9万亩,占全省的26.4%%,是福建省主要林区和粮区,被誉为“中国竹乡”、“南方林海”、“福建粮仓”。
受地理条件制约和地域文化影响,自古以来闽北人思想比较封闭,大多把农耕当作生产行为,满足于“粮满仓、油满缸、娶媳妇、盖新房”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按传统观念组织生产,更赋予其以“政道”之义。
据资料表明,闽北最大宗的农产品仍然是粮食,农业重粮食,粮食重产量,这一传统而单一的结构还在运转之中。
粮食面积、产量分别从1978年的584.94万亩、产量111.23万吨,1990年534.87万亩、产量162.65万吨,2001年420万亩、产量143.52万吨,到2010年376.7万亩、产量139.1万吨,虽然播种面积逐年调减,但粮食总量仍占农产品中的主导地位。
福建方言分布
福建方言分布福建人为什么说不好普通话?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福建省是汉语方言最复杂的省份之一。
全国7大方言区中,福建占着5种,分别是闽语、赣语、吴语、官话和客家话。
分布最广的是闽语,而福建境内的闽语又分为5个区。
闽语首先是闽东方言区,南片以福州话为代表,北片以福安话为代表。
第二是莆仙方言区,又分为莆田话和仙游话,两者可以无障碍交流,但有区别。
第三是闽南方言区,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3个片区、现在闽南话以厦门话为代表。
第四是闽中方言区,分布在永安、沙县、列东、列西等4个县市(区),其中以永安话为代表。
第五是闽北方言区,分布在建瓯、松溪、政和、南平、顺昌(东南部)、建阳、崇安、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没列入上述地区的福建人,他们讲的就是另外几大方言了。
首先是赣方言,分布在邵武、光泽、建宁、泰宁4个县市,邵武话比较有代表性,建宁话赣化最彻底。
其次是客家方言,分布在闽西的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以及闽南的平和、南靖、诏安的西沿,以长汀话为代表。
再次是吴方言,分布在浦城县的中北部和浙江省连界的地方,那里的话与浙江的处衢方言相近,属于吴方言。
第四是官话,在南平市区和西芹一带以及长乐县的琴江村,有两个官话方言岛。
这多是明清两代北方军人、满人南下福建定居的结果。
居住在闽东和闽北的等地的畲族同胞也有自己的语言,通常称为畲语。
看,就这么复杂。
我们福建人自己都搞不清楚,真没工夫搭理你们外地人。
福建省境内多山,自古交通不便。
历史上,逢有战乱就有多批北方的先民南迁,人们带着不同历史层次的语言落户福建,又被大量的山陵河流阻隔,造成“十里不同音”的现象。
像闽西的连城县,户籍人口不到35万,却有34种方言,真可谓“隔山隔岭隔重音,尔山不晓我山言”,大概是中国方言最复杂的县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他们彼此方言不通,但是讲普通话却有着非常一致的连城口音。
传说,连城有很多先民是黄巢军队的后代,失败后分不同兵源地各自占据山头,驻扎下来,因此口音有别;军人骁勇善战,吃牛肉也是彰显气概的方式,《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都是大口吃牛肉大碗喝酒。
闽北语介绍
闽北语介绍有必要科普一下,福建并没有福建话哦,福建人并不是都说闽南话,福建主要有以下几种语言:1、闽东方言;2、闽南方言;3、闽中莆仙方言;4、闽中永安方言;5、闽北方言;6、闽赣方言;7、闽客(客家)方言。
而且这些方言只是大概的区分,像连城、尤溪、顺昌等地,一个县内就有几种、十几种不能相通的话。
而且在福建的某些地方,还有吴方言。
所以说福建的方言是成百上千种,你们了解了吗?闽北语常被视为方言,尤其是在官方语言体系下,除了普通话与北方官话,其它则为方言了。
这其实是长期以来的错误认识。
其实,汉语是一个语族的概念,下面包含着各种汉语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将汉语族分成13种。
福建分布着9种汉语言,分别是五种闽语:闽北语,闽东语,闽南语,闽中语,莆仙语。
与另外4种汉语言:客家话,赣语,吴语,官话。
所有汉语族的成员都是用汉字书写的!所以闽北语不是神马南蛮鸟语,是可以用汉字书写的哦~在国内的学界呢,则偏向将汉语分成7个或8个语区,我们闽北语在闽语区内。
闽语是学术界公认的和上古音(大约商周~汉晋时代)最接近的现代语音体系。
而闽语中,闽北语的历史又是最为悠久的。
普通话的成型大约在宋元时代。
而闽北语在南朝梁~隋唐时代就已近基本成型了,至少早了几个世纪!因此闽北语保留了古汉语中众多的语音特点和古汉语词汇、构词方法。
如:闽北讲“脸”为“面”(音:ming),“锅”为“鼎”(音:diang),“筷子”称为“箸”(音:dou或dü),“右手”称为“正手”,“左手”称为“反手”,把“什么人”说成“孰人”(su neing),把“东西”说成“物事”(mi dī),把“还没有”称为“未能”(mī nǎing),将“漂亮”说成“雅视”(ŋǎ sí)。
此外因闽北地处史上闽越,还有少数一些类似于百越语言的构词方法。
如闽北语将“客人”讲成“人客”,“母鸡”讲成“鸡母”,“痨病”讲成“病痨”,“萤火虫”讲成“火萤虫”等等。
闽粤赣三地客家方言的语音比较
闽粤赣三地客家⽅⾔的语⾳⽐较闽粤赣三地客家⽅⾔的语⾳⽐较⼀、客家⽅⾔原来只分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即闽西、粤东和赣南。
从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由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诸⽅⾯的原因,以⼴东省东部为中⼼的闽、粤、赣之交⼤批居民迁往⼴东中部、沿海地区和⼴西、江西、湖南、四川、⾹港、台湾等地。
清代中期以后,⼜有许多客家⼈继续迁往东南亚,甚⾄远徙到欧美⼤陆。
把客家话也带到了这些地⽅,形成了今天的客家⽅⾔分布格局。
江西境内的客家话可分为客籍⼈说的客籍话和本地⼈说的本地话。
客籍⼈指明末清初从闽西、粤东(主要是粤东)迁来的客家⼈,他们的客家意识很强。
本地⼈指在客籍⼈迁来之前就已经在赣南定居的居民,对那些客籍⼈来说,他们⾃称本地⼈,没有客家意识。
客籍话主要分布在赣西北、赣中⼭区、赣西罗霄⼭脉地区及赣南南部紧邻粤东的地区,如武宁县西南、修⽔县南部、铜⿎县⼤部、上犹县西北和崇义县西北、井冈⼭、寻乌县、定南县、龙南县等。
本地话主要分布在赣南中部地区,如赣县、于都、⼤余、南康、上犹、信丰、安远、瑞⾦西南等。
宁都、⽯城话也属本地话的范畴,他们本来也都没有客家意识。
在福建,客家话主要集中在闽西⼭区的明溪、将乐、顺昌、建宁、泰宁、邵武、光泽、宁化、清流、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这⼗四个县,⼜以宁化、清流、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等七个为主。
此外,在闽中、闽东、闽北还有⼀些⼤⼩不⼀的客家⽅⾔岛。
闽西客家话以长汀客家话为代表。
在⼴东,主要分布在梅县、⼤埔、兴宁、五华、蕉岭、丰顺、和平、龙川、紫⾦、河源、连平、始兴、英德、翁源、仁化、平远等县,另外还有44个县分布有客家话。
由于明末清初迁往各地的客家⼈多来源于⼴东嘉应州,即今天的梅州,因此梅县被认为是粤东客家话的代表。
闽、粤、赣三地客家话虽然有共同的特征,也有各地⾃⼰的特点。
其共同的语⾳特征是:1.古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今逢塞⾳、塞擦⾳时不论平仄都合流为送⽓清⾳。
2.都有⼀部分轻唇⾳字读重唇。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以建瓯方言为例
厦 门话 为 代 表 ) 、 闽 中( 以永 安话 为代表 ) 等, 存 在 比普 通 话 更 多 的一 致 性 。 但 是 , 既 然 作 为 一 个 闽语 次 方 言 独 立 存 在 , 它在 实 词 特点 方 面 , 跟 闽语其 他 姐 妹 方言 , 也 存 在 明 显 的 差异 . 体 现 了 闽 北 方 言 自身 的 特 点 。因 此 , 调 查 闽北 方 言 生 存状 况 , 尤 其 是建 瓯 方 言作 为其 代 表 , 具 有 刻 不 容 缓 的 必 要性 。
龄逐渐增大 , 对 方 言 的 使 用 频 率 逐 渐 增 大 。无 法 熟 练使 用 普 通 话 的 主要 人 群 集 中在 中 老 年 龄 分 段 。 其 原 因 是 这 类 人 长 期 居住在 本地 . 方 言 是 他 们 交 流 的 主 要 语 言 。 青 少 年 在 校 期 间 较多地使用 普通话 , 这 与 近 年 来 社 会 上 大 力 普 及 普 通 话 有 着 密 不 可 分 的联 系 。并 且 , 流动 人 I : 1 在本 地 区 居住 的 时 间 不 长 ,
因 为 不 会 讲 方 言被 孤 立 。 其次 , 传统的乡音变了味道 , 它被 贴 上 “ 土、 俗” 的标 签 , 并 成为“ 有无文化” 的衡 量 标 尺 。 打 工返 乡 的 青 年 们 羞 于 它 的 腔 调, 刚 刚入 学 的 孩 童 在 学 会 标 准 发 音 的 同时 , 也 在 遗 忘 自己 曾 经 熟 悉 的 语音 。方 言 的 日渐 式微 , 牵 动 我 们 的不 仅 是 乡愁 , 它
重要 。
首 先 ,小 学 生 用普 通话 难 以 与 习 惯讲 方 言 的 年 长 长 辈 沟 通 导 致 方 言无 法在 年 轻 一 代 流 传 。 方言甚至会消失。 从 宏 观 角 度看 , 小 学 生 不 会 讲 方 言 将 使 得 该 地 区失 去 了地 域 的特 色 、 民 俗 和 地 方 文 化 的 重 要组 成 。 不利于语言研究 , 同 时 小 学 生 容 易
闽语闽北片塞音声母的弱化现象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2No.4 July2020第42卷第4期2020年7月闽语闽北片塞音声母的弱化现象谢建娘(武夷学院人文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摘要:闽语闽北片塞音声母的弱化是该区域重要的语音演变现象,其弱化有多种类型,弱化程度自北向南逐次递减,弱化现象的产生既是语音自然演变的结果,也是区域语言地理环境、内部语言结构及自身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闽语闽北片;塞音声母;弱化中图分类号:H17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20)04-0038-06福建闽语闽北片的通行范围包括建瓯、建阳、政和、松溪、武夷山五县市区的全部以及南平市延平区(城区及其周边西芹、大横、水南、茫荡等乡镇街道为北方官话方言),浦城南部的六个乡镇:石陂、水北、濠村、山下、临江、枫溪,顺昌北部的七个乡镇:高阳、洋墩、大力、仁寿、浦上、岚下、际会(顺昌话受邻近方言的影响,兼有闽、客、赣方言的特点,主要通行于顺昌县西南的双溪、水南、浦上、大干、元坑、郑坑等六乡镇,此外的仁寿、洋墩、岚下、高阳、大历、际会、洋口、建西八乡镇通行闽北方言)。
闽北方言指的就是这八县市区通行的方言。
本文闽北方言延平区以峡阳为代表,顺昌以洋墩为代表,浦城以石陂为代表,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下文这三区县就分别以峡阳、洋墩、石陂为代表点来行文。
我们讨论的是这八县市区声母的弱化音变现象,主要是塞音声母的弱化音变。
一闽北方言塞音声母今读情况闽北方言三组塞音声母p-、t_、k-齐全,其辖内建瓯小片的建瓯市、延平区、政和县、松溪县、顺昌县五个方言点古全浊声母已完全清化,建阳、武夷山两区市古全浊声母见组声母已清化.端组、帮组声母部分未清化,今读为浦城(石陂)塞音三分,古全浊声母部分未清化,今读为b-.d-.g-o表1闽北八点方言塞音声母对照表古声母建瓯松溪政和峡阳洋墩建阳武夷山石陂帮组帮P p P P P p、B p、B P 並p、ph p、ph p、ph P、ph P、ph ph、p、h、(B ph、p、h、B p、b 滂Ph Ph Ph Ph Ph ph、h h、ph Ph端组端t t t t t t、l t、l t 定t、th t、th t^th t、th t、th t、l、h t、l、h t、d 透th th th th th th、h th、h th见组见k、x、0k、x、0k、x、0k、x、0k、x、0k、x、0k、x、0k、g、x、6、0群k、kh k>kh k、kh k、kh k、kh k、kh kh、k、j kh、k、g 溪kh kh kh kh kh kh kh kh语料来源:建瓯、建阳、松溪、政和、式夷山、石陂等点均本人技立或参与调查,峡阳点据陈章太、李如龙《闻语研究》(1991)注:①建阳、式夷山两地並■母今读送气清塞音的例字很少,主要为不送气清塞音、浊擦音及清擦音②建阳、武夷山两地透母擦音化为h,今读送乞清塞音th的很少,尤其是年轻一代很少说了。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获奖科研报告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获奖科研报告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普通话越来越普及,建瓯方言面临危险处境,它正逐步淡出建瓯人的生活。
针对这一情况,本团队对建瓯方言生存现状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村落。
通过实地调查,利用问卷、采访等形式调查研究得出建瓯方言生存现状并归纳总结出如何保护建瓯方言,以期对其他研究者研究建瓯方言提供材料。
关键词:建瓯方言调查结果生存现状建瓯方言是闽语的一个次方言,因此,它的实词特点,跟闽语其他姐妹方言——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中(以永安话为代表)等,存在比普通话更多的一致性。
但是,既然作为一个闽语次方言独立存在,它在实词特点方面,跟闽语其他姐妹方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闽北方言自身的特点。
因此,调查闽北方言生存状况,尤其是建瓯方言作为其代表,具有刻不容缓的必要性。
一、调查及调查结果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可看出,小学年龄段不会讲方言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1.普通话的推广使得小学生在校期间习惯使用普通话,对方言一知半解;2.部分小学生觉得方言难听,不愿意学习方言;3.学校和老师不提倡讲方言;4.家长没有教小学生说方言;5.大部分小学生认为讲方言不重要。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青年都能够听懂家乡本地话并且会说家乡本地话。
但是在既可以使用本地话又可以使用普通话的情况下,选择使用普通话的人远远超过选择用方言交流的人,其中有40%的人居中选择普通话和方言混合使用。
通过这段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不论对于方言的了解还是方言的使用,都占很大的比例,而且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示更愿意使用方言,对于普通话的普及,接收面积不够宽泛。
此外,不难发现,在使用方言这一方面,年龄大的本地人远远高于年轻人。
这说明普通话是近十年才大范围地影响年龄大的人,而且影响将持续下去。
二、生存现状分析通过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推测出建瓯方言生存现状问题所在:首先,小学生用普通话难以与习惯讲方言的年长长辈沟通导致方言无法在年轻一代流传,方言甚至会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引言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语言呢?目前还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这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有些语言知识还不是很完备,或者是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对于划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也不甚统一。
按国内语言界的一般看法,如果把某些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我们就有六七十种语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贺之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描写自己从小离家,垂老才得还乡,已是物是人非,唯有乡音依然如故的情景。
这里乡音就是方言,而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是指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即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
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
“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
普通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
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1]。
南方方言中,闽语素有“八闽互不相通”之称,内部分歧很大,是方言差异最大的语言,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一、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大抵到外地的闽北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问:你是哪里人?答:福建人。
问:那肯定会说闽南话吧?答:不会,我们说闽北话(或其他)。
问者愕然,表示不解。
其实除了闽南的其他地区大都有这样的问题。
籍贯三明的张静初到台湾后就被误以为会说闽南话,结果在接受采访时屡遇尴尬。
在福建语言版图上,闽南语的地位还是无与伦比的,它几乎成了福建方言的代名词。
但很显然的,闽南语在省内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也就是说,闽南语的辐射能力是相当微弱的。
因此,在福建省内也就几乎没有出现像粤西一些地区那样的当地方言、粤语和普通话三归并行的情况。
闽南语,说白了在福建省内就是闽南人的语言。
方言除了闽南方言,福建还有闽北方言、莆仙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北方方言。
论起源,闽北方言大致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形成的。
闽北是闽越族领地,土著居民有自己跟汉族不同的文化与语言,早期虽有汉人到闽北开发、定居,但对土著语言冲击不大。
到了三国鼎立时,东吴人大批进入闽北地区聚居,随之而来的汉语及其他方言,有力地冲击了当地土著语言,对闽北方言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宋末元初由于战乱,大批浙赣人涌入闽北,闽北语言又渗入了吴楚语言和赣方言的成份,“闽北方言区”从而形成。
在我看来,闽北方言最大的特色是:“方言岛”现象复杂,同时也存在许多“语言飞地”,这是令人诧异的语言现象,所谓“方言岛”就是在一个较大的方言区内有个较小的说法完全不同于另一种方言的地面,这个地面可以是县,也可以是镇、乡、村。
在方言地理学上,被另一种方言包围的方言我们称其为“方言岛”。
就如闽北方言的中心区毗邻的南平“土官话”方言岛,它是明代从北方南下的军旅长期驻留造成的,今天岛内方言词汇系统显然接近于北方话,而与邻接的建、瓯话大异相趣,兹举例如下:南平话:房子锅筷子眼泪茶叶建瓯话:厝鼎箸目泽茶箬但是南平话也从包围它的闽语吸收了一些词汇和某些造词法。
对于“方言岛”,在方言学著作上许多分析都很模糊,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方言岛”,它并非被单一的方言所包围,一类称为“方言过渡区”,一类成为“方言孤岛”即“语言飞地”。
所以闽方言中有闽赣方言和闽客方言之分。
这两种都是属于方言的过渡区。
而所谓“方言飞地”是方言岛的变异,也称“方言孤岛”。
以上南平话更确切的说,应该属于“语言飞地”。
这些现象在闽北方言中都非常普遍。
然而,由于近代以来人口来源复杂、变动大,闽北方言的内部差异也比较严重,代表点的权威性显得不够,加上南平官话“方言岛”在区内的长期影响,闽北地区早有推广普通话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普及,推广普通话的进程更快。
如今从城镇到农村,普通话已大体可以通行。
“方言岛”也成消亡的趋势,当然趋向消亡前一般要经历双言阶段,即岛民兼用岛内外方言,经过这个阶段后,岛内原有方言再向高年龄层次退缩,渐至湮灭,岛民们完全使用单一的岛外方言。
闽北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不占优势,人口也不是很多,在加上岛民们没有强烈的“语言忠诚”的态度,保存方言的意识淡薄,所以闽北许多方言已经开始呈现消亡的趋势。
(一)泰宁方言“汉语方言中,影响可懂度的主要因素是词汇,而不是语音或语法”[2]。
下面我们以泰宁方言为例来看闽北方言的特殊性。
“泰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的交界地——武夷山脉中段东南侧;北靠邵武,东连将乐,南邻明溪,西接建宁,西北与江西黎川接壤。
县境大山环绕道路险阻,素有‘福建的西伯利亚’之称”[3]。
独特的地理位置,封闭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其与周边省内县市差异甚大的独特的地域方言。
宁方言词汇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其词汇跨越了方言本属区而被赣语异化,具有赣语化的特征。
泰宁县古时候原属于邵武军、邵武府,语言也属闽北方言。
然而,由于这里远离闽北方言中心区(南平、建瓯、政和、松溪一带),加之县境四周群山环抱道路阻隔,自然环境闭塞,致使该地域与外界(尤其是中心方言区)的交流甚少。
久而久之,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受中心方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又由于该地域与江西接壤,历史上曾经繁荣的赣东,如抚州、南城、黎川等地与这里往来频繁交流密切,许多江西商人、工匠来此经商做工等,并陆续定居下来。
此外,还有几次的赣人入闽迁徙,这些因素不断强化了赣方言对该区域的渗透作用。
数百年来,泰宁方言在大量吸收赣方言的成分的同时,逐渐放弃了自身的一些闽北方言的特点,其结果使得闽北方言在该区域逐渐成为弱势语言,而赣方言逐渐成为强势语言。
两种语言在长期的渗透融合演变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变体。
这一特点较之其周边县市方言,显得独具特色:形容词在表程度时,词语结构产生变体。
普通话里,表示形容词的程度一般是在形容词前加状语,兹举例如下:普通话:很高极好非常优秀泰宁方言:懒得高尽得好懒得优秀或是在形容词后加补语,如下:普通话:疼极了好吃得很漂亮极了泰宁方言:疼又疼好又好吃那那漂亮在泰宁方言中,没有“很”、“极”、“非常”这些表程度的副词。
形容词表示程度的方式,主要是采用特殊的程度副词“懒得”和“尽得”来修饰。
如普通话说“很白”、“非常白”,泰宁方言(书面语除外)不用“很”“非常”来修饰“白”,可以用“雪雪白”、“雪白雪白”,更常用的是“懒得白”、“尽得白”来表示。
普通话说“很长”、“非常长”,泰宁话也说“那那长”、“长又长”、或“懒得长”、“尽得长”等。
这比闽北方言多采用双音偏正式形容词,如“喷香”、“雪白”,或双叠音形容词“红红”“绿绿”等来表示程度的结构更为特殊。
泰宁方言除了有闽北方言这两种常见的结构形态外,还常用复杂的重叠式结构形态,这是泰宁方言形容词表程度时的特殊的结构变体。
这种复杂的结构形态一般由三至四个字组成,有词根重叠和词缀重叠,重叠的方式也有多种。
如果用“X”表示重叠的词缀,用“A”、“B”表示词根,重叠的形式则有:XXA、A又A、AABB、XAXA。
这些不同的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均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应属复杂形容词,因其本身表达程度,所以不再被程度副词修饰。
此外,也不被否定副词修饰。
如以上“喷香”在泰宁方言中说“喷喷香”或“香又香”或“喷香喷香”。
这样看来,宁方言是闽北方言的异化和另类,其赣语化的特征是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因素所致;其词汇在结构上的特殊变体,是闽北方言与赣方言结合的产物,变体形式之多是闽方言少有的,这些特殊的变体形态使该地域方言在独特中更显生动形象富有魅力。
(二)邵武方言这里为了进一步了解闽北方言的特色和内部差异,我们以邵武话为例加以说明,邵武与江西赣方言区交界,明清时期江西移民大批进入这地区,从而在这里形成了闽方言与赣方言过江渡地带。
邵武话属客赣方言,但又具有闽方言的某些特点,充分体现了闽北方言“方言岛”影响下形成的方言内部差异。
汉语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其中的差异我将以邵武方言(以城关方言为准)与普通话的日常用词作一比较加以说明,括号内的是普通话的日常用词,这里只做词汇的对比,如邵武话“爷佬”与普通话“父亲”同义,而读音却是“yāláo”。
热头(太阳)落雨(下雨)月光(月亮)落雪(下雪)天乾(天旱)烊雪(化雪)晚头(晚上)天光(天亮)上昼(上午)下昼(下午)整工(整天)半边(旁边)厢间(厢房)客厢(客厅)猪栏(猪圈)鸡宿(鸡窝)鼎(锅)砧片(砧板)笼床(蒸笼)索(绳子)做债(欠债)大花边(银元)票儿(纸币)赚龙钱(赚钱)做戏(演戏)做洗(游泳)墨笔(毛笔)摸脉(号脉)猪公(公猪)猪嬷(母猪)水鸡(甲鱼)黄生(鲤鱼)乌米(苍蝇)老鸦(乌鸦)树箬(树叶)树尾(树梢)小柑儿(桔子)马荠(荸荠)蒜子(蒜头)金瓜(南瓜)厨官(厨师)人客(客人族间(堂亲)亲情(亲戚)爷佬(父亲)妹儿(妹妹)娘佬(母亲)爹爹(祖父)妈妈(祖母)借借(伯母)背手(左手)正手(右手)屎窟(臀部)毛毛子(婴儿)晓得(知道)话搞笑(开玩笑)话事(说话)识得(认识)畏丑(害羞)撞倒(碰见)以上是从文字表达上的对比,下面从读音上综合对邵武话与普通话常用语作一对比:例句一:那是你的父亲。
邵武话文字表达:那是你的爷佬。
邵武话读音:òxīhián géyālào。
例句二:我是邵武人。
邵武话文字表达:我是邵武人。
邵武话读音:hán xīxiáo wūnīn。
例句三:他是男人。
邵武话文字表达:他是倽人。
邵武话读音:húxīsānīn。
以上两个地区的方言都呈现出闽北方言独特的语言魅力,但又都有消亡的迹象。
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批江西人、福州人、闽南人、上海人、浙江人、东北人来到这里。
各地人杂居一处,共同使用普通话交际,加之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在当地相当普及。
邵武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极大,以致一些方言的音和方言的词汇逐渐被普通话的字音、词汇所融合代替,某些方言特点正在消失。
在邵武青少年中,许多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不会说邵武方言。
再看泰宁方言,改革开放后,泰宁县经济、文化、交通、教育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该地域与外界的往来交流日益频繁,同时也促进了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
作为共同语的普通话对闽北方言的不断渗透,种种消亡的趋势和迹象已经很明显,但是否表明它将逐渐失去其原本的特殊性,而向新的方向发展,还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