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论_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
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城邦高于公民,但是他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
他还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
亚里士多德是现实主义的鼻祖。
不同于他的老师柏拉图以自己假定的理想国衡量现实,他主张从现实的国家出发,防止国家堕落和促进国家的发展。
他对人性和理性持怀疑态度,主张法治,而法律的来源也不是人的理性或者学者的思考,而是来自于历史和传统中为人们所遵循和认知的东西,也就是历史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是:1、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高于公民,但是他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
他还确立了均衡正义原则。
一方面对于不同出身、财产、地位、能力的人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的任务也可以给予特殊的优待。
为此他非常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在立法问题上实行民主,行政上实行君主制。
3、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正义的体现,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必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而这样一个衡量是非曲直的恰恰就是法律,遵从法律便是遵从正义,所以,衡量法律的良恶与否,其标准为是否合乎正义。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主要是站在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上而存在。
在柏拉图晚年,柏拉图自身已经进行一个深化和修订,说明,柏拉图已经意识到了他的理论的问题。
1、是不是所有事物都具有理念?比如恶的理念是什么?如果恶具有理念,而柏拉图的最高理念是善,两者是不是有冲突。
亚里士多德正义法律思想
亚里士多德正义法律思想
1、关于人、城邦的论述。
“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城邦是正义的产物,是实现正义的手段;
2、正义与善德。
人应该有善、美德和正义这三种品质;
3、关于什么是正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法律来源于正义、体现正义并以实现正义为根本目的,这是他法律思想核心的所在。
他将正义分为“自然的政治正义”和“习惯的政治正义”,前者各个城邦都相同,后者则因国而异;正义更重要的是可以被分为普遍(守法)正义和个别正义,个别的正义又可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平均的)正义两种。
以及中庸之道及其标准,就是“取其中”。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观就是正义的法律观,法律离不开正义,离不开美德,因为法律本身是从社会的政治正义演化而来的,正义的原则必须寓于法律之中。
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
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中,城邦是其重要概念之一,体现了他对政治组织和社会制度的思考。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是个体的集合体,是为了人们共同生活和实现幸福而建立的。
城邦内部的正义和良政是保障城邦稳定和繁荣的关键,而城邦的最高目标则是实现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参与是每个市民的责任和权利,通过参与政治活动来实现个人和城邦的共同利益。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对今日政治实践仍具有重要启示,城邦理念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城邦概念的当代意义在于引导我们建设和维护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政治秩序,实现人们共同的幸福和发展。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治哲学、意蕴、定义、关系、正义、良政、最高目标、政治参与、启示、思考、当代意义1. 引言1.1 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对城邦的概念在其政治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人类社会中最完善的形式,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本单位。
城邦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上的存在,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共同体,是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共同实现价值和理想的集体。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是由多个家庭组成的整体,每个个体在城邦中有特定的位置和角色。
城邦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体的生存和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和理想。
城邦内部存在着正义和良政,通过公正的法律和政治制度来维护城邦的秩序和稳定。
城邦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和共同幸福,而个体的价值也在于为城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政治参与是城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城邦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概念对今日政治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城邦理念,并将其运用到现代社会中,以实现共同利益和社会公正。
城邦概念的当代意义在于强调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参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正文2.1 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的定义始于他关于政治社会组织的思考。
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和老子的小国寡民
文化长廊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和老子的小国寡民田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摘 要:作为古代希腊和中国的两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和老子各自在其相距近两个世纪的著作里提出了理想的社会类型。
本文从政治理论层面研究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的不同之处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关键词;城邦;国家;政体作者简介:田捷(1989-),女,河南安阳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师,政治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B50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182-02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后世奉为政治理论的开山之作载誉颇多,而老子的《道德经》以及以其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却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经历坎坷,除了在问世之初乃至汉初黄老、魏晋玄谈中风头甚劲之外,几乎都处于孔孟之道的排挤之下,成为儒家正统之外的一个文化支流,但是其流传下来的精华在注重由内而外、以内驭外的传统文化中仍然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
由于二人在各自著作中分别使用“城邦”和“国”的概念,在意指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以及这一范围内的人类活动方面并无不同,故为避免下文论述中的语词频繁转换,笔者将在某些地方省去这种称谓,而直接探讨与其相关的诸因素。
(一)地理条件(1)范围大小。
在《政治学》第七卷第五章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城邦的境界应是“容易望见”的,并且“应当以足使它的居民能够过先下的生活为度,使一切供应虽然宽裕但仍须节制”1。
老子也在《道德经》第八十章中提出其心中的理想国家类型,即“小国”,至于“小”到何种程度,则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2。
在二者所处的公元前四世纪和公元前六世纪,对于一个正常的普通人而言,目力所及与听力所及在范围上大体上并无多大差别,因此他们二人所描述的邦国面积可以说并无大小之分,以我们今天的观念来看,甚至都可以称作弹丸之地。
不仅在疆域要小的主张上二者基本一致,就连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也大体相当,亚氏在这一问题上继续沿用其四美德的观点,以“节制”的目的来规定城邦的范围,而根据其著名的四因说,目的因则是事物变化的终极缘由;老子虽然并未在同一章节中表明该主张的原因,但是综合考量整部《道德经》的基调和核心思想以及老子自言其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如何理解人是城邦的动物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2008-6-6 22:12提问者:www860311|悬赏分:10 |浏览次数:1280次2008-6-7 16:32最佳答案这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这一命题被人们引述为“人是政治的动物”。
对人的本性的这种定义在哲学史上是第一次的和开创性的。
他的意思是说,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人不可能独立存在,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人的向善本性,使得人不断追求善的生活根据他的观点,自然所造的每种事物都有一个目的。
人类的目的是实现所谓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其中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是最本质性的。
人只有实现了灵魂的善,才真正有别于动物,才实现了人的本性。
而任何孤立的个人和小规模的社会团体都不能使人实现这三种“善业”,只有城邦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人要实现自己的本性,就必须成为城邦的成员,过城邦生活。
人类天生是合群的动物,必须过共同生活,起初由男女和主奴这两种关系的结合而组成了家庭,它是人类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的基本形式。
而后,人类为了适应更广大的需要,又由若干家庭联合起来而组成村社,村社的最自然形式就是部落,最后,若干村社又进而联合起来组成城邦。
至此,社会组织就进化到了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所以,城邦完全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
因为人类生活可在城邦范围内得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人的善业得以在城邦中完成,虽然家庭和村社都以善为目的,而城邦的目的是至善,是公民“优良的生活”。
①这里的人主要指希腊城邦中的公民。
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②城邦是一个公民集团,公民只有生活在公民群体即城邦中才具有意义,离开了城邦这个公民群体,公民也就不成其为公民了。
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参加城邦的政治生活。
公民的政治生命高于一切。
③在有多个城邦参与的希腊世界集会上,公民的公众形象代表他所在的城邦,各城邦对自己公民的表现也十分在意。
亚里士多德城邦理念
亚里士多德城邦理念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城邦(Polis)是他的政治哲学
中的重要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实现个体的完善和幸福。
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邦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式,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共同生活、共同追求幸福的完善社区。
2. 城邦的目标是实现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所有成员的幸福。
他认为幸福是通过理性和德性的追求而获得的,而城邦为个体提供了实现这种理性和德性的社交和政治环境。
3. 城邦是合作的社会: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中的个体应当通过相互合作和协作来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和公共利益。
他强调了权力的共享和平等的重要性,认为城邦应当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决策和治理。
4. 城邦的公共事务是个体的责任: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责任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和政治活动。
他认为政治活动是个体完成自身理性和德性的一种方式,也是对社会贡献的方式。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念强调了个体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提倡通过共同合作和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来实现个
体和社会的幸福。
这一理念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论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政治学》是一部政治哲学史上的名著。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当代政治学的教科书一般都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著作的体系——先泛论国家性质,然后再讲政治制度。
事实上,当代政治哲学所讨论的问题并没有超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所涵盖的范围。
例如:国家的权力问题、国家的代表性问题、“国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笔者在本文中选取了《政治学》中的《公民与政体理论》的部分加以介绍和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公民与政体理论》篇章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论公民、论政体、公民资格和政治权利的分配、君主政体的种类。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此章节中的核心关切是,什么样的城邦是好的,城邦与公民之间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是好的。
[2]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公民身份问题。
他认为,一个城邦是由一个个公民组成的。
如果一个城邦是好的城邦,那么它的公民就应该是好公民。
这样,好公民聚少成多、聚沙成塔,城邦就会成为好的城邦。
但亚里士多德又指出,好公民与善人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那么如何把握这个问题——“善人的品德和良好公民的品德应属相同,还是相异?”[3]“好公民不必统归于一种至善的品德。
但是善人却是统归于一种至善的品德的。
”“作为一个好公民,不必人人具备一个善人所应具有的品德。
”[4]从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出发,由于在一个城邦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存在差异的,这包括公民的品德和职分,因而,他们的这些差异必然会导致城邦的不同。
“所有的公民都应该有好公民的品德,只有这样,城邦才能成为最优良的城邦。
”[5]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中好的公民是怎样的呢?他可能不是店主、工匠或农民;他可能不是一个水手。
但如果需要的话,他们会将自己的闲暇时间用于城邦的公共生活。
[6]从而,亚里士多德得出了一个结论:城邦中好公民的品格和善人的品德并不全然相同。
那么“两者是否可能局部相同?”[7]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公民职分的不同,有的公民成为了统治者,有的公民没有成为统治者。
城邦理论
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而存留至今的著作仅有《政治学》和《雅典政制》,其《政治学》一书不仅系统的论述了古希腊的城都政治思想,而且第一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一.城邦理论的来源伯罗奔尼撒战争极大的削弱了希腊城邦的军事政治力量,奴隶大批外逃,农民破产,贵族专权,豪强横行,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愈趋愈烈,使希腊各城邦内部纷纷陷入政局动荡,僭主篡权,宗派纷争之中,残酷的现实和危机使他抛弃了老师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他不满足于在“理念”中构建遥不可及的“理想国”,不赞同用虚无缥缈的理想原则剪裁和批判现实的政治制度,把思维的重心转向了现实的“实体”,采取积极的态度,采用基于事实的理论研究,追根溯源,探讨产生危机的原因,寻求克服社会危机,使城邦奴隶制中兴的途径。
因此,时代性赋予了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丰富的内涵,同时他出生于一个中等的奴隶主家庭,作为中等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他所开出的挽救危机的药方,提出社会改良的方案,以中等奴隶主阶级为基础,为其政治思想构建了基本的轮廓。
二.城邦理论的主要内容1.城邦国家是一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起源于家庭。
家庭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社会基本形式。
人类在建立家庭以后,为了适应更广大范围的生活需要,于是若干家庭便联合组成村坊。
村坊最自然的形式是由一个家庭繁殖而衍生的“聚落”,人们把这样的聚落称为“子孙村”,家庭由亲属中的老人主持,村坊同样也由平辈最高的长老统率。
后来,若干个村坊又联合组成为城邦,于是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2.理想城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引述了大量史实,考察了各种政体变化,总结历史变迁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理想城邦的基本原则:第一,最良好最稳定的政体是由中产阶级掌权的共和政体,是贫富两要素混合的政体。
第二,反对过分的贫富差距,主张产业私有而财务合用。
财产的活的目的在于觅取适当的生活资料,因此必须对过度的财富追求作出限制。
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9400字
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9400字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言必称希腊”就表征了希腊文明在世界思想文化系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因此,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它的今天的各种一般原理的形式史和发展史,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1]而“城邦”这一概念就是在古希腊这一文化系统中孕育生成的。
当前,学界对亚里士多德“城邦”哲学的研究多从单一视角进行(未见进行多维视角),且少见对自然本性和伦理政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思考和辨析。
基于此,本文做出一点尝试和努力,以求教于同仁。
一、“城邦”的自然涵义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自然”这一概念出现的频率极高,且使用频繁。
他认为,事物依本性而自然存在,而且其发展运动的动因在事物内部,而不依于它物。
“本性就是自然万物的动变渊源”。
(《形而上学》)。
可见,亚里士多德主要从事物的自在本性和发展根据两方面来理解和运用“自然”概念。
这是一般层面的物质宇宙意义上的概念。
与上述有别,进入政治哲学领域,在阐述城邦概念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则指涉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具有自然生发意义事物的功能。
他认为,作为一种社群性的组织形式,城邦是从家庭、村坊中自然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人类出于自然本性和繁衍后代的本能需要,“由于男女同主奴这两种关系结合,首先就组成‘家庭’……。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论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颇丰,主要包括《论正义》、《论诗人》、《论财富》、《论灵魂》、《论快乐》、《论科学》等等。
涉及了当时科学的所有门类,其中有关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的著作。
其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是《政治学》、《雅典政制》《家政学》。
《雅典政制》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史,是亚里土多德对158个城邦政治制度调查分析的成果的一部分。
《政治学》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该书将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现存《政治学》分八卷,分别论述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理想城邦的原则,城邦的性质及现实城邦等问题。
对城邦的考察和分析是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城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是一种伦理共同体,是为实现某种善业而建立的,是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是至善。
同时,城邦也是一种政治共同体,因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城邦的至善在政治上体现为公正。
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城邦起源时,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他认为,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他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必定存在着这样的结合体,他们一旦互相分离便不可能存在,例如,男人和女人,主人和奴隶。
在这两种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了构成城邦的最简单要素――家庭。
家庭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当多个家庭为着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东西而联合起来时,村落便产生了。
当多个村落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为了生活得美好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大到足以自主或近于自足时,城邦就产生了。
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是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即由家庭——村社——部落——城邦逐步演进的结果。
人类天生是合群的动物,必须过共同生活。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城邦不只为生存而存在,它本质上是为优良生活而存在。
同样,城邦的目的也不仅仅为寻取互助以防御一切侵害,以便利物品交换以促进经济的往来。
亚里士多德“城邦优先于个体论”的共同体主义阐释
亚里士多德“城邦优先于个体论”的共同体主义阐释城邦是否先于个体和家庭,这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他认为,城邦在本性上优先于个体,并给出了相应的论证。
但是,这个主张却引起后世许多学者的争论和批评。
当代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两位重要学者大卫·凯耶特和弗雷德·米勒分别对这个主张做出阐释,但他们的解释也存在诸多问题。
根据共同体主义的解释,我们不仅可以恰当理解亚里士多德“城邦在本性上优先于个体”的深刻含义,而且可以认识到个体是由他们所属的共同体创造的,每个人都被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所塑造,个人依赖共同体获得道德、自我同一性以及自我价值。
自然主义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贯穿他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政治学》第1卷中,亚里士多德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政治自然主义的一个重要主张:城邦在本性上优先于个体。
城邦之于个人的优先性常常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遭受极大的误解和批评,围绕这个主张,后世学者给出一系列阐释并展开激烈争论。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共同体主义的视角,尝试论证“城邦在本性上优先于个体”这个主张的合理性。
一、城邦在本性上优先于个体在《政治学》第1卷中,亚里士多德提出政治自然主义的前两个主张“城邦由于自然而存在”、“人类本性上是政治动物”之后,紧接着提出第三个主张:我们现在就进而论述城邦,城邦(虽在发生程序上后于个人和家庭),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
就本性来说,全体必然先于部分;以身体为例,如全身毁伤,则手足也就不成其为手足,脱离了身体的手足同石制的手足无异,这些手足无从发挥其手足的实用,只在含糊的名义上大家仍旧称之为手足而已。
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一个隔离的个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才能让大家满足其需要)。
事实上,这个主张与前两个主张都是有关系的,“城邦在本性上优先于个体”可能与城邦的本体论地位以及“人类本性上是政治动物”相关联。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一种政治模式,被称为“城邦自然法”。
这一理论是他在《尼克泰勒物语》中提出的,它强调城邦政治的本质。
在中国,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被认为是政治学可供参考的一个重要范例,一直受到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视和讨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理想应该是“自然法”,他主张政治形式应当是一个有关系的政权,它被叫做“城邦自然法”。
自然法指的是法律应该依据客观规律来制定,从而保证所有公民都能受到公平和正当的对待,而并不只是随意的政府命令。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亚里士多德认为,政府应当依据城邦自然法来运作,以保护公民的权利并提高城邦的繁荣。
《尼克泰勒物语》的主要想法是,从抽象的思想角度来看,城邦政治形式应当是一个自然的体系,由几种离散的政治元素组成。
这种政治制度应当以统一的准则和规定共同运作,以确保和谐的共存。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城邦应当有几个独立的元素,其中最基本的两个是“财政的邪恶”和“武力的压迫”,同时又应有种种宪法制度,以保障公民权利受到尊重。
同时,城邦应当有一个有效的司法机构来处理法律纠纷,以确保公平正义。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在现代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他认为,城邦不应该受到宗教、种族、国籍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并且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形态。
这就构成了一种被称为“公共权利观念”的概念,即,城邦管辖之下的公民,因其所拥有的公民权利,具有平等的地位和同等的责任,无论是出于职位、宗教、国籍或社会等级。
为了维护这种理念,亚里士多德还主张实行民主管理,以有效地维护公民权利,并为政府行政建立合理的程序。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在今天依然十分重要,因为它注重公民的权利和社会的良善,以便建立一种包容的、和谐的社会氛围。
它也构成了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许多政治思想家的广泛关注。
因此,了解和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以及现代政治哲学都非常重要。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写的一部著名的哲学著作,旨在为集体生活建立一套具有道德性和政治性实践上可行的法制。
在这部作品中,亚里士多德介绍了一种政治理论,以及如何从社会普遍的道德义务中形成一个和谐的政治社会。
他的经典理论“四城”,指的是议会政治、贵族政治、首领政治和共和政治,被认为是建立一个统一形式政体所必需的四个城市类型。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个国家中,人们需要共同遵循一组共同的原则来确保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他的理论的核心是,实施一系列不同的政治制度来对抗国家内部的利益矛盾,并推行实施各项政策的责任和连贯性,从而保护和促进国家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在后来的政治及哲学理论中发挥了巨大影响力,很多西方经济政治理论及道德观念都得益于他的著作。
尽管今天,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受到了质疑,但其仍然为学者和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照和借鉴,积极推动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法律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自然法理论的著名代表作。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法律思想”和“封建政治思想”的建构者,《城邦自然法》把哲学法律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宇宙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深远地影响了现代法律思想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的思想体系主要围绕“社会规律”和“宇宙规律”之间的关系展开,在这篇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事物受宇宙规律的调节,社会也不例外,也应该遵循宇宙规律。
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规律是公正的,人们应该遵循它;当宇宙规律被破坏时,社会道德规范也会受损,从而破坏社会正义,所以人们应该坚持遵守宇宙规律,以达到个人及社会正义的最高要求。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法理论主张,通过遵循宇宙规律,可以建立一个公正而和谐的社会秩序,为实现社会正义创造了可能性。
因此,亚里士多德在《城邦自然法》中强调,人们应该遵循宇宙规律,服从自然,只有在遵守宇宙规律的同时才能保持社会秩序,也就是社会正义。
在《城邦自然法》中,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宇宙规律有助于培养人民正派的道德品质,随着人们的不断改进,它们也会持续不懈的影响和改善人们的道德品质。
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法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保持个人及社会正义的关键在于遵循宇宙规律,坚持自然法,鼓励人们遵从宇宙规律,避免违背法律,并尊重社会公平原则,让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权利,为人人公平就业和发展机会提供保障。
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可以建立一个自由公平的国家,一个包容和谐的国家,一个尊重人权的国家,以此来实现公正的社会正义。
总而言之,宇宙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是许多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问题。
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城邦自然法》在现代法律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保持个人及社会正义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同时也拓展了自然法理论的研究范围,对现代社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古希腊早期哲学之父”。
他的哲学之一,《城邦自然法》,在古典哲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这本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对社会关系、政治机构和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理论进行了探讨。
《城邦自然法》的核心思想在于研究城邦政府的自然法。
与其他古希腊哲学家不同,亚里士多德否定了古典哲学界关于真理的概念。
他认为政府应当按照自然法来实行,而不是按照人为的法律来实行。
这一理论被称为“自然法”,把政治制度与自然界的规律结合起来,认为政治规律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它是客观的、外部的,无法被人改变。
他强调政府应使用自然法来决定社会关系,以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例如,他认为人类本性安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在原则上基于对平等与自由的尊重,而不是受到特定政治机构或法律的约束。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重视政府的责任,认为政府应当将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对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自然法思想对西方哲学有着重要意义,在改革运动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英国议会解放世纪初就是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的,它要求维护公民的权利,把政府的权力限制在自然法的范围内。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影响了美国宪法的制定,这一宪法规定了美国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观点对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它为社会关系、政治机构和政治法律等领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把社会与自然界的规律结合起来,启发了西方哲学界对政治关系的认识,也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仍然激发人们审视社会关系的规律,维护自由权利和保护民主公正,为人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主要内容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的思想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智慧珠宝。
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他哲学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拼图,每个部分都相互关联。
他对世界的看法可独特了。
他觉得世界是由各种实体组成的,这实体啊,就好比是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件,像桌子、椅子、人,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他认为这些实体都有自己的本质属性,这本质属性就像是每个东西的身份证,决定了这个东西是什么。
比如说人,人的本质属性可能就是有理性、能思考、会说话啥的。
这就跟别的东西,像石头、树木区分开了。
你想啊,如果人没有了理性,那还能叫人吗?就像椅子要是没有了四条腿,那它还能稳稳当当被叫做椅子吗?他还特别重视因果关系。
这因果关系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世界上的事情都串起来了。
他觉得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就像你今天出门摔了一跤,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你没看路,或者地上有个坑啥的。
他把原因还分成了好几种类型呢。
有质料因,这就好比是做蛋糕的面粉,是构成事物的材料;有形式因,这就像是蛋糕的形状,决定了事物的样子;有动力因,就像做蛋糕的师傅,是推动事物产生的力量;还有目的因,这就像做蛋糕是为了吃,是事物存在的目的。
这一套因果关系的理论,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把世界的运转解释得明明白白。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也很有意思。
他觉得人追求的是一种善的生活。
这善啊,不是说单纯的做好事,而是一种整体的幸福状态。
他说就像射箭,善就是那个靶子,人活着就是要朝着这个靶子努力。
他还提到了一个叫“中庸”的概念。
这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那种和稀泥的中庸。
他的中庸是说,在各种品德和行为之间,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中间点。
比如说勇敢,勇敢可不是莽撞,也不是胆小。
莽撞就是过度勇敢,胆小就是勇敢不足。
只有找到那个中间的平衡点,才是真正的勇敢。
这就好比走路,走太快容易摔倒,走太慢又到不了目的地,只有不快不慢才刚刚好。
他在政治哲学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
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
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概念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强调个体与城邦之间的关系、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正义与城邦的实现以及城邦的政治结构。
通过深入分析城邦的定义与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个体实现自身幸福的场所,是正义与公共利益得以实现的地方。
城邦的政治结构也体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平衡与合作。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认识到城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与意义,同时也可以对城邦概念进行思考与拓展,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治哲学、定义、特点、个体、公共利益、私人利益、平衡、正义、政治结构、启示、重要性、当代意义、思考、拓展。
1. 引言1.1 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是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对“城邦”这一概念的探讨,揭示了政治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不仅是个体生活的根本单位,也是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认为,城邦是由人类共同生活和合作组成的,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工具和场所。
在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观中,个体与城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城邦是个体的延伸,个体依靠城邦实现自身价值和幸福。
通过参与城邦事务,个体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城邦也提供了规范和秩序,保障了个体的权利和利益。
在城邦中,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个体应该为城邦的利益而奋斗。
但个体的私人利益也是需要被尊重和保护的。
城邦的正义实现就是要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概念体现了他对政治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通过对城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的本质和价值,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启示着我们在当代社会建设中的方向和目标,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本性是政治动物,城邦是平等自由的公民所组成的社会团体,城邦政治生活是人类所能够经营的最高的生活形态。
人的幸福生活,是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是人所能过的最好的生活。
人们组成城邦,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目的就在于提升自己的美德,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从而实现人之为人的本性。
城邦提供了一个人类活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得以超越生物学意义的存在,进入人之为人的存在。
城邦生活的参与者都是自由的平等的公民,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平等的。
在城邦政治领域,统治者需要展示自身作为统治者的美德,被统治同样需要展示出遵纪守法和服从命令的美德。
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根据平等原则,城邦里的各种官职应该由公民轮流执掌,让现实生活中的公民们,有时当统治者,锻炼统治者必需的品德,有时当被统治者,锻炼遵纪守法、服从命令的美德。
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对城邦公共政治生活的参与,通过轮番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砥砺自身的德性,使自己具备正义、勇敢、节制、智慧等成就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美德,最终获得人性的圆满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颇丰,主要包括《论正义》、《论诗人》、《论财富》、《论灵魂》、《论快乐》、《论科学》等等。
涉及了当时科学的所有门类,其中有关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的著作。
其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是《政治学》、《雅典政制》《家政学》。
《雅典政制》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史,是亚里土多德对158个城邦政治制度调查分析的成果的一部分。
《政治学》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该书将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现存《政治学》分八卷,分别论述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理想城邦的原则,城邦的性质及现实城邦等问题。
对城邦的考察和分析是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城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是一种伦理共同体,是为实现某种善业而建立的,是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是至善。
同时,城邦也是一种政治共同体,因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城邦的至善在政治上体现为公正。
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城邦起源时,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他认为,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他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必定存在着这样的结合体,他们一旦互相分离便不可能存在,例如,男人和女人,主人和奴隶。
在这两种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了构成城邦的最简单要素――家庭。
家庭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当多个家庭为着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东西而联合起来时,村落便产生了。
当多个村落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为了生活得美好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大到足以自主或近于自足时,城邦就产生了。
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是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即由家庭——村社——部落——城邦逐步演进的结果。
人类天生是合群的动物,必须过共同生活。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城邦不只为生存而存在,它本质上是为优良生活而存在。
同样,城邦的目的也不仅仅为寻取互助以防御一切侵害,以便利物品交换以促进经济的往来。
亚里士多德阐述了城邦的本质和目的。
他把城邦比作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城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个人的价值依赖于城邦。
离开了城邦,人就无法完善自身。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
因为人类生活可在城邦范围内得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人的善业在城邦中得以完成。
只有成为城邦的一员,人的本性在城邦生活中才得以充分显现,他才成为真正的人。
虽然家庭和村社都以善为目的,而城邦的目的是“至善”,是公民“优良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用复杂性看待城邦,并相对突出城邦的政治性质。
他认为关于把整齐划一是最优良的观点的论据明显不足,而且把整齐划一作为实现城邦目的的手段是无法付诸实施的。
首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个城邦趋于并达到整齐划一将会不再是一个城邦了……因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化,若以倾向整齐划一而论,城邦将变成家庭,家庭又将变成个人”。
家庭比城邦、个人比家庭更是“一”。
因此,即便是能够使城邦趋向优良,而是促使城邦毁灭。
其次,城邦不仅是由多个人组成的,而且是由不同种类的人组成的。
种类相同是不可能产生一个城邦的。
城邦不同于军事同盟,同盟的目的是相互支援,其力量在数量,至于异质还是同质,并不影响同盟作用的发挥。
城邦也不同于民族,民族并不必须使其人口按村落为生。
一个统一体在构成元素上必须是多元的,而且,各个元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互利互惠,平等互惠是政治共同体的运行规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尽管由同一些人一直执政可能要优于轮番为治,但是,“根据所有公民天生平等的理由,这并不可能,同时,所有人都共享统治权才是公正的”。
同样一些人,若当政,他们是统治者,若不当政,就成为被统治者,这样就消除了自由人不愿意完全被统治的烦扰。
因此,一个城邦并不能在本性上是整齐划一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追求城邦的这种极端齐一性显然并不是某种好事;因为家庭要比个人自足,城邦又比家庭要自足;而且只有在共同性达到了足够的自足时,一个城邦才能形成。
”因此,整齐划一对城邦有百害而无一利,且只有多样性才能确保城邦的自给自足。
城邦从本质上说是多元而非整齐划一的,是所有公民共同参与其中的共同体。
城邦的统治不
同于家庭中的主人对奴隶、父亲对子女的统治,更类似于丈夫对妻子的统治,是一种轮流为政的统治。
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对自由人的统治显然不能采用主人对奴隶那种专制的统治方法,自由人是不甘于只服从命令的;也不能采用君王式的统治方式,人们还希望能够在做好被统治者的同时,在一定的场合下也能成为统治者,因为他们的价值是相等的,而一个既能统治也能被统治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既然城邦是自然演化的产物,是以人的自足和至善为目的,那么“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具有这种本性的人乃是好战之人,就仿佛棋盘中的孤子”。
当然,亚里士多德这里所讲的“人”主要是指享有城邦公民权的公民,而非是指所有的人,不仅不包括奴隶,而且也不包括妇女和儿童。
与蜜蜂以及所有其他群居动物比较起来,人作为一种政治动物的特征更为突出。
人是惟一具有语言的动物,而语言则能表达利和弊,以及诸如公正与不公正等。
和其他动物比较起来,“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具有善与恶、公正与不公正以及诸如此类的感觉”,家庭和城邦乃是人的结合体。
在个人与城邦(国家)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城邦)动物,过城邦生活乃人的本性使然,并认为一个人离开城邦如若还能活下去,非神即兽。
以为在当时的希腊世界里,各个城邦之间连年征战,各邦不仅对其成员享有公民权的资格作出严格限制,法律也只保护拥有公民权的公民,对于外邦人一般都不赋予公民权。
正是基于此,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人与城邦血脉相连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
他认为,公民的本质就是平等享受政治权利。
亚里士多德指出“全称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即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
因为这两个机构是城邦最高权力所寄托的地方。
有权参加这两个机构才是真正的公民。
而“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是“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同职能参加而合成的一个有机的独立体系”。
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
亚里士多德指出,一个既能统治他人又能受人统治的人应该受到人们的称赞,公民的德性即在于他既能出色地统治,又能体面地受治于人。
如果将公民的内涵界定为是既能出色地统治又能体面地受治于人的话,那么是否意味着只有参加行政统治的人才是公民?亚里士多德认为:“并非所有人都是城邦不可分离的成员;儿童和成年男子就不是同样的公民,后者是单纯意义上的公民,而前者是有前提条件的公民,因为他们虽是公民,却尚未获得完全的资格。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不同政体对公民条件的规定是不同的。
在一种政体下是公民的工匠和佣工,在另一种政体下却不能够成为公民。
在论述城邦本质时,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城邦与家庭及东方君主制国家的不同。
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
城邦政治家的权威是对自由人的治理,是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嘱托的权威。
亚里土多德的城邦概念包含着很深的公民偏见,它完全否定了奴隶、外邦人和妇女的政治权利。
显然,亚里士多德在为奴隶制进行辩护,认为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分符合自然,是城邦生活所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