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案单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章节一:郭沫若生平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掌握郭沫若的重要作品和文学风格。
教学内容:1. 郭沫若的生平经历。
2. 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3. 郭沫若的文学风格特点。
教学步骤:1. 介绍郭沫若的生平背景。
2. 分析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3. 探讨郭沫若的文学风格特点。
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郭沫若的其他作品。
2. 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郭沫若的作品及原因。
章节二:《女神》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欣赏郭沫若的《女神》诗歌,理解其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女神》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内容:1. 《女神》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女神》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1. 朗读《女神》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其表现手法。
3. 欣赏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如形象描写、比喻、象征等。
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女神》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2.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女神》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三:《天上的街市》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欣赏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诗歌,理解其主题和意境。
2. 分析《天上的街市》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内容:1. 《天上的街市》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天上的街市》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1. 朗读《天上的街市》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探讨其表现手法。
3. 欣赏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如形象描写、比喻、象征等。
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天上的街市》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2.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天上的街市》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四:诗歌创作技巧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2. 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教学内容:1. 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如韵律、节奏、形象描写等。
2. 郭沫若诗歌中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两篇诗歌《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
本课时从语文教育的多重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审美涵养、文学知识普及方面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的背景及意义;2. 理解诗歌的手法和翻译难度;3. 能够借助《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4. 引导学生拓展诗歌阅读广度,形成以情感为基础,以知识为辅助的阅读风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诗歌的认读与体味,借助诗歌内容和形式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学生对两首颇具气势的诗歌不易轻松读懂,翻译难度较大,需要由教师带领学生较为深入地体味诗歌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操作,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如朗读诗歌、翻译诗歌、讨论等。
五、教学过程A. 情境化导入课题1. 课前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分发两篇诗歌的原文和译文,带领同学们通读,自行翻译,表格整理感受。
2. 小组汇报教师从每个小组收集表格并随机邀请代表发言。
学生通过彼此的翻译和意见交换,探究诗歌的意蕴。
B. 详细分析课文1. 读《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原文2. 朗读和翻译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解答不理解之处,帮助学生补充或矫正有误的表述。
3. 进行文学翻译考虑相应的汉语表达方式来诠释英文单词和短语,以确保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含义和诗歌的构成方式。
4. 进一步探究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语汇、文学元素、修辞技巧以及生动的形象与比喻。
C. 文本中的感知1. 就文本中的美感展开讨论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感悟,比如阅读时的感观、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用法、理解和应用语境等等。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能够把握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郭沫若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郭沫若的生平介绍、两首诗歌的文本和解读。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郭沫若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两首诗。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象征手法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悟。
4. 情感表达方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的手法。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3)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两首诗歌的symbolism and imagery.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所学手法的程度和创造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正确理解和创作。
2024年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
一、教案基本信息《郭沫若诗两首》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了解其写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郭沫若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郭沫若的两首诗,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品味诗歌: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了解诗歌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品味诗歌: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一步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两首诗。
2. 写一篇关于郭沫若诗歌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作文写作: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分析郭沫若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理解诗中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 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
2. 学生准备诗歌阅读和分析的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女神之再生》的诗稿,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解释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3. 讨论诗中的主题和寓意。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女神之再生》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四、诗歌欣赏与创作(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炉中煤》的诗稿,阅读和理解。
2. 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小诗,尝试运用郭沫若的诗歌风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郭沫若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六、课堂活动扩展(15分钟)1. 教师组织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郭沫若的诗歌进行朗诵。
2. 学生通过朗诵,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七、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郭沫若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2. 学生需要在作业中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引用诗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支持。
八、作业反馈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和评价。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使学生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以及如何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郭沫若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文学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郭沫若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诗歌解析:教师对两首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5. 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郭沫若诗两首》。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沫若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诗歌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把握。
2.教学难点:(1)诗歌主题的深入挖掘。
(2)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读诗歌的感受,讨论诗歌的主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4.诗歌鉴赏(1)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郭沫若诗两首》。
3.搜集郭沫若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深入解读了《郭沫若诗两首》,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使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郭沫若诗歌的魅力。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附:教学资源1.郭沫若诗歌鉴赏文章。
2.郭沫若诗歌朗读音频。
3.郭沫若诗歌鉴赏PPT。
重难点补充: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
大家听说过郭沫若吗?知道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请分享一下你们对郭沫若的了解。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学生能够把握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了解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分享,培养创作诗歌的兴趣和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情感和审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资料和背景知识。
学生准备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郭沫若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郭沫若诗歌的兴趣。
学生分享对郭沫若的初步了解和期待。
5.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笔记和问题思考。
5.3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4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解读诗歌,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5 创作练习(10分钟)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运用学习的诗歌创作技巧。
学生互相分享并给予反馈,促进写作技巧的提升。
5.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表达对郭沫若诗歌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的质量。
6.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在阅读笔记和问题思考中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歌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
六、扩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情感的诗歌。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郭沫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体会郭沫若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较为深奥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 课堂讲解: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郭沫若的其他作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郭沫若的诗歌作品,掌握其文学特点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对诗歌进行初步的阅读和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5则范文)
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建议安排2课时)[学法引导] 学习这两首诗,首先要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1921年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绪,准确把握这两首诗的主题。
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是这两首诗的一个学习重点。
这两首诗都选自郭沫若的诗集《星空》,它们的结构、手法、情调都颇为相似,但描写的具体景致不同,由此唤起的联想和想像也不同。
《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繁星满天的晴朗的夜空,想像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而《静夜》描写的则是白云遮空的夜空,想像了“鲛人”在天河岸边的“对月流珠”,突出了静谧的氛围。
学习中,要仔细体会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培养想像力。
此外,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学习中应反复吟咏,分清节奏,念准重音,把握其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读出其内含的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天上的街市》一诗中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的?试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文是考查学生对联想和想像这两个概念的了解和掌握。
所谓联想,就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
两个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彼此有一定的联系:或在空间或在时间上相接近;或相似;或有对立关系,或有因果关系……所谓想像,则是在原有感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参考答案:在本诗中,诗人根据“街灯”和“明星”的相似点——星星点点,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顺着这一联想,诗人在后三节进而展开想像:天上有美丽的街市、天市上陈列着珍奇物品、天上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样,将虚构的“ 仙境”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欢迎大家分享。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1【教学要点】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
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承上启下,引发联想。
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
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用得好。
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
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
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引导、讨论、实例分析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课后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6.拓展阅读:推荐与郭沫若诗歌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深入理解郭沫若诗歌的主题、意境、手法等,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力,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例:《天安门》中“天安门上红旗飘”,这里的“红旗”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向学生解释这一象征意义。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成果展示环节仍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后组织一些专门的口语表达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成果。
至于小组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确保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例:《天安门》中“天安门上红旗飘,亿万人民心欢笑”,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人民的欢乐和团结。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目标:1. 理解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分析并欣赏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主题。
2. 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郭沫若的诗集或选集。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期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诗歌一:《女神之再生》(15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二:《天上的街市》(15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诗歌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比较它们的异同。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3. 各组分享对诗歌的分析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讨论。
三、诗歌创作与展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一首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诗歌。
2. 学生将自己的诗歌创作写在纸上,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提供改进的建议。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人物郭沫若,通过学习他的两首著名诗作《木兰诗》和《雨巷》来探索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一、诗人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29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孟瑞,字沫若,号东坡居士,山东诸城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多产诗歌、诗词、杂文及学术著作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古典文学、文艺理论、古文字学、甲骨学等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理解并分析《木兰诗》和《雨巷》的主题、情感和艺术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 帮助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关怀他人。
三、教学内容1. 《木兰诗》《木兰诗》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替父杀敌的感人故事。
通过这首诗,郭沫若展现了爱国主义和女性的坚强形象。
2. 《雨巷》《雨巷》是郭沫若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雨夜的寂静和孤独。
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勾勒出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间真情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学习《木兰诗》: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和意境,分析诗中的形象、语言和意义,让学生领略其真挚的爱国情怀。
3. 学习《雨巷》:通过阅读和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领悟诗人的内心世界并展开讨论。
4. 讨论互动环节:组织学生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展开互动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5. 创作写作环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仿写或创作,并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郭沫若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创作的态度和水平,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六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郭沫若的两首诗歌,掌握了修辞手法、朗读技巧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2.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都很棒!但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接下来,我会给出我的建议,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
-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播放配乐朗诵,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兴趣。
-利用问题导入,如“你们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2.逐层深入,理解诗意
-通过对诗歌的逐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其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促进知识的内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讨论。
-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讨论。”
2.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意象、情感等,形成讨论成果。
-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并将讨论成果整理出来。”
4.学生对于文学创作具有较大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自信心不足、创作思路不清晰等问题,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勇于表达。
5.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到积极向上、富有激情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积极心态。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一章:郭沫若及其诗歌创作背景1.1 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经历1.2 郭沫若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1.3 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第二章:《女神》诗歌赏析2.1 《女神》诗歌的主题和内容概述2.2 分析《女神》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2.3 解读《女神》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第三章:《天上的街市》诗歌赏析3.1 《天上的街市》诗歌的主题和内容概述3.2 分析《天上的街市》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3 解读《天上的街市》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第四章:对比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自然描写4.1 选取郭沫若不同诗歌中的自然描写片段进行对比4.2 分析对比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4.3 探讨郭沫若自然描写的意义和影响第五章:郭沫若诗歌中的情感表达5.1 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情感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5.2 选取具体诗歌进行情感解读和分析5.3 探讨郭沫若诗歌情感表达的艺术效果和影响第六章:郭沫若诗歌中的历史与文化反思6.1 郭沫若诗歌中的历史主题及其表现6.2 分析《恢复》等诗歌中的文化反思与民族自信6.3 探讨郭沫若如何通过诗歌塑造国家与文化认同第七章:郭沫若诗歌中的现代性问题7.1 探讨郭沫若诗歌中的现代性特征7.2 分析《瓶》等诗歌中的现代性焦虑与探索7.3 讨论郭沫若诗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八章:郭沫若诗歌中的女性形象8.1 郭沫若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8.2 分析《炉中煤》等诗歌中对女性美的赞颂8.3 探讨郭沫若诗歌中的女性观及其时代意义第九章:郭沫若诗歌的教学策略9.1 设计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郭沫若诗歌教学计划9.2 探讨如何利用多媒体和课外资源辅助教学9.3 分享郭沫若诗歌教学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第十章:总结与评价10.1 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和目标10.2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10.3 对郭沫若诗歌教育的展望和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经历解析: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郭沫若的诗两首:《女神之再生》和《天上的街市》。
(2)能够分析并欣赏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郭沫若的诗两首。
(2)学会从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
(2)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郭沫若诗两首的意象、主题和艺术特色。
(2)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背景知识的理解。
(2)如何深入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女神之再生》和《天上的街市》,理解诗歌内容。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2)学会评价诗歌的优劣,提高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
(2)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启示。
四、作业布置1. 背诵郭沫若的诗两首:《女神之再生》和《天上的街市》。
2. 写一篇短文,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写,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1【学习目标】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习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2、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19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
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
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静夜》最初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时世新报学灯》,原题《静夜吟》。
3、关于联想和想象: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在学作品中,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环境场面描写更充分发挥衬托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
想象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
想象可以加深对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
【自主学习】1、指导、训练朗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试着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这两首诗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漏出()鲛人()3、填空。
这两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籍贯________,是著名________、________,代表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郭沫若诗两首》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姓名:组别:设计者:
【学习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2、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自学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且解释词语。
缥()缈():鲛()人:
疏()星:定然:陈列:
2、《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
3、《天上的街市》一诗以________和________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
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________和对理想生活的________,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4、《静夜》全诗紧扣住一个“_______”字,对人间世界和天上世界进行了描写,以笼罩天地的“_______”营造出_________的氛围,使这首诗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5.《天上的街市》一诗表现主题的方法是()
A.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评价B.运用民间故事曲折反映现实生活C.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民间故事作素材进行丰富想象D.用象征手法
6.《静夜》中直接触发诗人想象鲛人对月流珠的事物是()
A.月光B.白云C.天河D.海雾
7.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你看,/那浅浅的/天河B.定然/是/不甚/宽广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8.将“言谈”“德行”“美貌”三个词语分别填入下诗括号中:
德国近代文化巨匠歌德写下这样的诗歌:
少年,我爱你的()壮年,我爱你的()
老年,我爱你的()。
形象地写出了人生成长的经历:由外表到内心的成熟与完美。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郭沫若诗两首》问题生成、拓展训练——评价单班级:姓名:组别:设计者:
一、教师预设问题:
1、《天上的街市》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2、《静夜》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3、《静夜》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4、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二、我的生成问题:
拓展训练
1、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2、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①这首诗属于()(散文诗、抒情诗、叙事诗、寓言诗),朗读这首诗时应该把握的感情基调是()(亲切爱怜、激越豪放、情深意长、缠绵悱恻)。
②乡愁本来是一种难以表现的情绪,但是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练出、、、四个意象,借助他们把乡愁表现得深入人心。
③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在内容和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④从全诗来看,诗的前三节抒发的感情是( ).最后一节抒发的感情是( )。
⑤“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浅浅”是不深的意思,其深层的含义是()(多选)
A、说明台湾与大陆相距并不遥远。
B、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而造成的状况应及早结束。
C、台湾与大陆不能密切往来,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情。
D、诗人伫立台湾远望大陆,面对“浅浅”而无可奈何。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