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在事业单位卫生人才招聘考试中, 藏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包括五脏与六腑。

考点主要集中在脏腑的生理功能上。

包括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 五脏与六腑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 今天今天与各位考生分享一下其功能特点, 希望能帮助考生顺利拿到高分。

一、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六腑包括胆、胃、小肠、膀胱、三焦, 其中胆不但是六腑之一, 也是奇恒之府之一, 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五脏的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是形态似腑, 功能似脏。

六腑形态特点是多为中空的官腔或囊性器官。

对于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的对比鉴别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

二、小肠小肠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泌别清浊的功能。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1)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 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

(2)将水谷精微吸收, 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3)小肠吸收大量水液, 与尿量有关。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 则大便稀薄, 小便短少。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就是这个原理。

【例题】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肾司二便, 大便小便相关B.淡渗利水, 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C.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D.利小便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的具体应用。

若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 则大便便稀薄, 而小便短少, 也就是说, 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

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藏象学五脏

中医藏象学五脏

中医藏象学五脏2011-09-22 18:46匿名 | 分类:中医 | 浏览196次藏象学中1.“水火既济”指的是五脏中哪两脏的关系?2.“精血同源”指的是五脏中哪两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谢谢。

分享到:2011-09-22 19:03 网友采纳1说的是心肾,在五行里心属火,在上焦;肾属水,在下焦;正常情况下,心火宜降,以温肾阳,肾水亦升,以制心火 2是肝肾,肝藏血,肾藏精,血和精都属于阴都靠经血精液化生意为同源评论 | 0 0w屋子 | 来自团队全科中医大师团 | 七级采纳率24%擅长:暂未定制其他类似问题2008-08-06中医的五脏与西医的五脏有何不同 82011-08-26中医里的“内安五脏”中的五脏是特指“五脏”还是包括了人体的“五 62007-10-10中医的五色入五脏是哪五色分别对应哪五脏 102008-04-06中医说的五脏是指哪里? 42009-11-26中医五脏包括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35更多关于中医藏象学的问题>>五脏的相关知识2010-07-06 五行学说和中医五脏的关系? 62012-05-04 人体五脏对应的五行? 1312012-11-15 怎么给五脏排毒? 82010-09-16 中医五脏养生操演练。

62011-01-09 五行学说、五色、五方位、五味、五脏怎样一一对应? 27更多关于五脏的问题>>其他2条回答2011-09-22 19:09 qingshu04 | 二级水火既济是指心肾两脏,精血同源指的是肝肾。

心五行属火,肾五行属水,为相克的关系。

心火下降于肾起温煦肾水,肾水上滋于心以制心火,使两者处于平衡。

若此平衡打破,可出现类似失眠的症状。

在脏腑功能上,肾藏精(先天之精),主封藏;肝藏血,主疏泄。

精能生血,血可化精。

精和血皆由水谷精微化生,化源相同,又相互滋生。

说的不是很好,详情可查看相关书籍,如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评论 | 0 0举报| 2011-09-22 19:23 寻医问药网 | 网友病情分析:1.心与肾的关系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张机“医圣”《伤寒杂病论》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5.第一部国家组织方书,处方规范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侯的识病方法。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属性相对、相互制约] 2)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阴阳互用] 3)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4)相互转化[渐变、突变]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i.阴阳偏胜:阳盛则热,阴胜则寒ii.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iii.阴阳互损iiii.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6.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3)土爱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属性的归类:直接取象比类法,间接推演法8.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10 藏象 六腑-小肠

中医基础理论:10 藏象 六腑-小肠
第三章 藏 象
1
第三节 六腑
2
第三节 六腑

三、小肠
胆 二 胃

小肠 四
大肠 五 膀胱

三焦
3
小肠位于腹中,其上端与胃在幽门相接,下端与大肠 在阑门相连。小肠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是中空的管 状器官。
第三节 六腑
4

生理功能

(一)小肠主受盛化物


小肠具有接受容纳胃腐熟之食糜,并作进一步消化
的功能

主受盛
小肠接受由胃腑下移而来的食糜而盛
小肠
纳之

小肠
大肠
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
主化物

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
膀胱
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三焦
第三节 六腑
5

(二)小肠主泌别清浊

小肠对食糜作进一步消化,并将其分为清浊两部分的生理功能

谷精和津液


脾的升清、散精 转输至全身

小肠
食物残渣
水液由此渗于前(膀胱)

浊 部分津液
——形成尿液
大肠
糟粕由此归于后(大肠)
——形成粪便
五膀胱Βιβλιοθήκη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清浊不分,就会出现尿少,

便溏泄泻等症——“利小便所以实大便”
三焦
第三节 六腑
6

(三)小肠主液


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功能

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

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喜”有关。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而把喜、怒、思、忧、恐等五种情志活动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即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志。

喜乐愉悦,一般说来,对人体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所以《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神志涣散而不能集中或内守。

故《灵枢・本神》又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若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则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

应当指出,由于心为神明之主,故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出现神志病变。

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本病论》亦说:“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在液为汗心在液为汗: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之液体。

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温病条辨》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同时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均为水谷精气所化生,因此又有“血汗同源”说,而心主血,故又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

汗与心的这种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心气虚损,则可见自汗;心的阳气暴脱,即可见大汗淋漓等。

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脏阳气。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即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华,是荣华、光彩之意。

中医学认为,五脏精气的盛衰,均可以显现于与之相通应的某些体表组织器官上,称为五华。

中医基础理论之__五行藏象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__五行藏象课件

五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木 火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怒 喜

辛 咸

白 黑

收 藏
湿
燥 寒
中 长夏 土
西 北 秋 冬 金 水

肺 肾

大肠 膀胱

鼻 耳

皮 骨

悲 恐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肝 胆 目 筋 怒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肝失疏泄
气机调畅
血、津液运行正常
胸胁、少腹胀痛(肝气郁结)或 胸胁刺痛或为癥积(瘀血)或梅 核气(痰),臌胀(水饮)
疏肝理气+(活血、化痰、利水)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肝主疏泄 泄入“《 之胃木血 ,,之证 而全性论 水赖主脏 谷肝于腑 乃木疏病 化之泄机 气,论 以食》 疏气: ………”
布散精微于脑及皮毛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达于肾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通降与清 肃的作用
布散津液及精微于其他脏腑 将体内代谢浊液下输膀胱
3. 肺主通调水道
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 调节作用。 外达皮毛,汗、呼气 宣发
脾胃 水谷 津液 脾 肃降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膀胱) 尿 肺
生长、升发、
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
炎 光 升 热、 明、 腾。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7-20
5.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3
6.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0,18-21
2. 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症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
?

?
?

?
?
容பைடு நூலகம்
1. 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约20分钟)
(2)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 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约15分钟)
② 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约10分钟)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节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1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东恒,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也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之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养生防病等方面。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它强调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生克制化。

藏象则是中医的独特概念,它指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和气血的运行。

气血津液则是指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它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它强调了疾病的起因和演变过程。

养生防病则是中医的预防和治疗原则,它强调了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它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而不是简单地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它认为预防和治疗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通过预防和治疗才能真正地保持身体健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意识到自己在中医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为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2《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吴显才、李经纬、邓铁涛、欧明主编的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对人体构造和功能的理解,以及中医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十三五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十三五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十三五中医基础理论-藏象1. 藏象概述藏象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外部形态、言语、脉搏、舌象等进行疾病诊断和辨证施治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各个部位的形态、色泽、机能变化等都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内在病理变化,从而为中医师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2. 藏象的包括内容藏象主要包括外观形态、言语、脉搏、舌像四个方面。

2.1 外观形态外观形态指的是通过观察人体的面色、体型、肤色、脸色等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面色、体型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肤色的变化则与气血运行状况有关,脸色的变化则与情志、学业、饮食等有关。

2.2 言语言语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语言表达、声音、语气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问题。

中医相信语言中的声音、语气、方式等都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例如,声音低沉、语气呆板可能与气虚有关,声音短促、语气焦虑可能与气滞有关。

2.3 脉搏脉搏是中医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中医师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气血运行状态以及病变程度。

中医根据脉搏的细部特征,如脉速、脉象、脉力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

2.4 舌像舌像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舌苔的变化与脏腑功能有关,舌质的变化与气血状况有关,舌形的变化与体质有关。

通过观察舌像,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指导治疗。

3. 藏象的临床应用藏象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师在诊断疾病时,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观形态、言语、脉搏、舌像等,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进而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藏象的应用也为中医师提供了更全面、准确、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4. 结语藏象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独特的诊疗模式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外观形态、言语、脉搏、舌像等,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并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藏象的临床应用,为中医在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诊疗准确性和个体化程度。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脏,古作臟,⼜作藏。

其义有⼆:⼀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是指五脏主贮藏精⽓。

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

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多与饮⾷物的贮藏、消化有关。

脏腑,主要指⼈体的内脏。

根据其各⾃不同的⽣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的理论系统。

考试⼤站收集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体⽣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脏腑的⽣理特点 1. 五脏的⽣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藏⽽不泻。

中医学认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

贮藏于五脏的精⽓,越充满越好,⽽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不泻。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不泻也,故满⽽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故⼜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泻⽽不藏。

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物及传导排泄糟粕。

因其摄⼊饮⾷物,在吸收⽔⾕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体外,称为泻⽽不藏。

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不藏,故实⽽不能满也。

” 3. 奇恒之腑的⽣理特点也是“藏⽽不泻”与五脏类似。

4.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定意义。

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三)⼩结 通过本章“脏腑”概说的学习,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个脏腑的⽣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理学中⼏个脏器的⽣理功能;⽽现代解剖⽣理学中的⼀个脏器的⽣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个脏腑的⽣理功能之中。

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体某⼀系统的⽣理和病理学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2)气的运动与变化:①气机;②气化。(约10分钟)
(3)气的中介作用及其意义。(约5分钟)
(4)天地精气合化为人:生命产生的哲学观和医学观的比较。(约10分钟)
3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气学理论的影响:①对精为人体生命本原的影响;②对气的运动、信息载体、“气本一气”理论的影响。(约20分钟)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中医基础理论教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2003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1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授课时数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简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重点难点思考题
1重点: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2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疾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课 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
4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ppt课件

七、五脏与食物
黑色食品养肾 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木耳、核桃等。中医认为 黑色食品具有强肾作用。黑木耳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脑 磷脂,称之为清洁血管、软化血管的“清道夫”,每餐 吃5克-10克黑木耳,就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心脑血 管疾病。黑芝麻含有的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维生素E、 维生素B1的作用参与下,能加速人体的代谢功能;黑芝 麻含有的铁和维生素E是预防贫血、活化脑细胞、消除血 管胆固醇的重要成分;黑芝麻含有的脂肪大多为不饱和 脂肪酸,有延年益寿的作用;中医中药理论认为,黑芝 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的作 用,可用于治疗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须发早白、 脱发、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步履艰难、五脏虚损、皮 燥发枯、肠燥便秘等病症,在乌发养颜方面的功效,更 是有口皆碑。
ppt课件 4
一、脏象学说的内容
• 1、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 • 2、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
ppt课件
5
二、中医脏腑概念的特征
• 中医脏象学说的“脏腑”表述的是以 某一脏腑名称为代表的某一系统的生理病 理概念; • 西医学所说的“内脏”则是指解剖形 态上的具体脏器与他的生理病理功能。
ppt课件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ppt课件 25
七、五脏与食物
白色食物养肺 白色食品,例如山药、燕麦片、雪梨、银耳、百 合、莲子等。近些年,燕麦的好处渐为人知,它含有 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 血糖,治疗便秘改善血液循环,是减肥的最佳食品。 梨子自古被尊为“百果之宗”,有润肺、止咳、消痰 、降火等功用。在秋季若因气候过度干燥,继而出现 口渴、便秘、干咳等;或因内热导致烦渴、咳喘及痰 黄等症状,可多食梨。现代营养学认为,山药中含有 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还富含钾、镁等矿物质 元素,具有营养滋补、诱生搅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 等功效,还能改善冠状动脉及微轮回血流,可治疗慢 性气管炎、冠芥蒂、心绞痛等。天气枯燥,易伤肺津 ,招致阴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等病症, 此时进补山药最为适合,因山药是安然平静之品,为 26 ppt课件 滋阴养肺之上品。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

中医学基础总论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吕、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以维持其生活活动上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中心,配以六脏,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作用而实现的。

双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统一整体。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

一体某一局部区域内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由于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

季节气侯对人体的影响: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温;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因此,春温、夏热、长夏温、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人体也毫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

同样的情况,四时的脉象也相应的变化。

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生理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科的核心之一,涵盖了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什么是藏象
藏象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内外各种现象,来推断和判断人 体内在的生理状态。
藏象的分类
,如脉搏、舌苔、尿液等。
外藏象
指的是人体表面的各种外在表现,如面色、体温、皮肤状况等。

通过观察面色、舌苔、体表疾病等外 部表现,来推断人体的内在状况。

通过与患者交谈,询问症状、病史等, 来进一步了解人体的内在状况。
结论和要点
• 藏象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的重要概念 • 藏象包括内藏象和外藏象两个方面 • 通过观察和分析藏象,可以了解人体的内在状况和判断疾病的性质 • 藏象诊断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
藏象与疾病的关系
1 反映内在状况
通过观察和分析藏象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和健康状况。
2 辅助疾病诊断
藏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程度。
藏象诊断的方法
1

2
通过闻取气味、听取声音等,来获取
有关人体内在状况的信息。
3

4
通过触诊脉搏、局部检查等,来检测 人体的器官功能和病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的生理功能
功能正常
肺主水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痰饮、水肿 小便不利等
肺失宣肃
治疗上:
宣肺化痰法
宣肺利水法—《内经》称之为“开鬼门”, 古人喻之“提壶揭盖”法。
肺的生理功能
三、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 朝,有朝向,聚会之意;百 脉,泛指周身的血脉。肺朝百脉,是指肺与
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肺的生理功能
功能正常 肺主呼吸之气 功能失常
气道通畅 呼吸均匀 咳喘、气短、胸闷 等异常表现
肺主呼气
呼吸的调节 肾主纳气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呼吸运动不仅靠肺来完成,还有赖于 肾的协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肾主 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
肺的生理功能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 生成与运行,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一身之气
的生成和实现调节全身气机的功能。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水谷之气 宗气 一身之气 元气 清气 先天之精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肺气的呼吸运动 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
表,为抵御外邪的屏障。
肺与皮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
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 皮肤作为屏障以御邪护肺
二、肺开窍于鼻,上系于喉
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是呼吸的门户。鼻孔
是清气和浊气出入的通道,是肺系最外端,
侵袭或累及于肺而为病,故称之为“娇脏”。
肺的生理特性
三、肺主宣发肃降
肺气的运动形式--肺任何功能发挥的前提
宣布、发散(向上向外)
宣 发
肺 气
肃 降
清肃、下降(向下向内) ▲以肃降为主
1. 排出体内的浊气 2. 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 3. 宣散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 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4. 将会聚到肺的血液重新输布 到全身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中医教研室制作 供2017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学说-五脏-肺
1、心的位置和形态是?
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络护卫;其
形圆而下尖,如未开之莲蕊。
2、心的生理机能和生理特性是?
心主血脉、心藏神,心主通明、心气下降。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是?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 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 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的主 要生理特性有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与肺气宣降。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肺
五、肺气与秋气相通
肺乃清虚之体,性喜清肃而其气主降秋季 气候清肃,天高气爽,空气明润肺气与秋气相
通 — 时至秋日,人体气血运行也随“秋收”
之气而衰落,逐渐向“冬藏”过渡,所以养生 家强调,人气亦当顺应秋气而渐收。
肺气在秋季最旺盛,秋季也多见肺的病变:肺气旺于秋, 肺与秋季,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内在的联系: 如秋金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极易侵犯人体而耗伤 肺之阴津,出现干咳,皮肤和口鼻干燥等症状; 又如风寒束表,侵袭肺卫,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 脉浮等外感表证时,用麻黄、桂枝等辛散解表之药,使肌表 之邪从汗而解。
揆 度 以 为 常 也 。 ( 《 素 问 经 脉 别 论 》 )
精 四 布 , 五 经 并 行 , 合 于 四 时 五 脏 阴 阳 ,
精 , 上 归 于 肺 , 通 调 水 道 , 下 输 膀 胱 , 水
饮 入 于 胃 , 游 溢 精 气 , 上 输 于 脾 , 脾 气 散
·
肺的生理功能
(三)肺通调水道(肺主行水)
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之 意;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 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
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
肺的生理功能
肺司呼吸
调节气机
肺主治节
助心行血 调节水液的代谢
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肺藏魄
肺的生理特性
肺的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 肺为娇脏 肺气宣降
肺的生理功能
疏通;调 调节

水道
水液在人体中
宣发
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胃脾
肺 津液
脾 肃降
外达皮毛 向上:呼气 向外:汗
水谷
肾(膀胱)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尿
17
肺的生理功能
水 液
肺气宣发 全身、皮毛 充养、润泽和护卫 向上向外 皮肤汗孔 排出体外(汗) 肺气肃降 向下向内 体内脏腑组织器官 充养、滋润 下输于肾 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 排出体外(尿)
与大肠相表里。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肺的形态和位置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 覆盖与心之上。


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
肺经肺系与喉、鼻相连,故称
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行水
肺朝百脉,主治节
一、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
故有“诸气者,皆属于肺”之说
——《内经•五脏生成》
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呼吸之气
肺主呼吸之气,又称肺司呼吸,是指肺
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 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吸淸呼浊、吐故纳新”
下页蜂巢、橐龠
肺的生理功能
“肺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窝,下无 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 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 tuό yuѐ , 风箱 )” (《医宗必读· 改正内景脏腑图》)
具有通气功能,所以说“肺开窍于鼻”。

喉亦为肺之门户,肺之经脉上通于喉,是清
浊之气出入之要道,又是发音的主要器 官。
三、肺在志为忧(悲)
肺之志
忧 悲
悲、忧均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 映,但过度悲哀或过度忧伤,则属于不良的
情绪变化,有碍身体健康。
四、肺在液为涕
肺在液为
涕 — 涕,鼻涕, 是鼻粘膜的分泌 液,有润泽鼻窍 的的作用。
一、肺为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封建帝王出巡时所用的车盖。
肺的生理功能
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华盖”
肺居高位,能行水 —— “水之上源” 肺主一身之表,护卫肌表 肺主一身之气
“肺者,脏之长也”
肺的生理功能
二、肺为娇脏
①肺为清虚之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
相通
②肺叶娇嫩,不耐寒热
③肺居高位,为华盖而覆盖诸脏,又为百脉之所朝 所以,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或是他脏病变,多易
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 代谢,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
肺的生理功能
水饮入胃后,经过胃的消化,其中的精 气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气布散水精 的作用,一部分水液布向全身,一部分水液 上输于肺。肺通过宣发,将津液散于上部和 周身皮毛;通过肃降,把津液输于肾、膀胱 及下部。这样就使水精布散于周身,流注于 五脏经脉,并随着四时气候、五脏阴阳的变 化,作出相应的调节。这就是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排泄过程。
课后作业(下节问题)
1、背诵: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 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 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输布水 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 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在五行属土, 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2、脾的主要生理机能是? 3、脾的生理特性是? 4、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 5、脾和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是?
1. 吸入自然界清气 2. 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 为尿液 3. 使全身血液会聚到肺
29
肺的生理特性
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的关系 升,外 升降出入
肺主宣发
相反相成
肺主肃降
外邪袭肺
降,入 肺气失宣 以咳嗽为主症
以喘促气逆为
或肺气亏耗 肺失肃降 主症
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肺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肺开窍于鼻,上系于喉 肺在志为忧(悲) 肺在液为涕 肺气与秋气相通
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
血液输送至全身 。
肺的生理功能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助心行血 结构基础 心肺相连,肺聚会百脉 助心行血 功能基础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百脉
功能正常 肺气虚弱
呼吸均匀,心跳正常 胸闷、心悸 唇舌青紫等
肺的生理功能
四、肺主治节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呼吸和肺主一身之气的关系
肺主呼吸
吸清呼浊— 宗气生成 升降出入— 气机调节 肺主一身之气
肺通过呼吸作用实现其“主一身 之气”的功能,所以并称为“肺 主气司呼吸”
肺的生理功能
二、肺主行水
肺主行水,又称肺主通调水道。是 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
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由于肺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