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的生态美学观_以“和”为美

合集下载

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

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

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受,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以美的事物反馈于自然,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它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达到的生态平衡,描绘了一幅生态美学的图景。

何为生态美学?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整体性存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理想境界;主张建立人与世界的“亲和”关系,重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强调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尊重自然进而顺应自然;强调生态关爱与人文关怀;主张尊重生态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最终走向生态观、人文观、审美观的结合,实现人“诗意的栖居”。

因为它既是精神的又是情感的,因而它能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塑造精神与情感都完满健康的具有生态理性与生态精神的新人。

生态美学体现了人类的生态关爱与终极关怀,是当今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美学观,用这样一种生态美学观去塑造和培养人,可以把生态意识、生态审美观念内化为人的情感与信念,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平衡,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

所以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现代性体现,它有利于人类走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同时它也是审美观念的根本变革,有利于推动美学的发展与深化。

王夫之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

他强调人与自然他认为审美的对象源于客观世界,离开客观世界,就不能称之为美。

因此,他强调“天人合一”“”“”从古至今谈论美学思想,大多的角度都从诗词格律中入手,却很少从生态美学的角王夫之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

“天人合一”――庄子生态美学的审美核心

“天人合一”――庄子生态美学的审美核心

庄子主张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 方法,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审美境界,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倡导“无为而治”的审美原则
注重审美体验的超越性
庄子反对人为干预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 律,让自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达到“ 无为而治”的审美原则。
庄子认为审美体验应该超越世俗的功利观念 ,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才能真正领略 自然之美。
源泉。
生态整体观
庄子把自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强 调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反 对破坏生态平衡。
生命共同体
庄子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建立在尊 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 础之上。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特点
强调审美主体的自然性
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庄子认为审美主体应该具备自然、朴素、 纯真的品质,才能真正领略自然之美。
“天人合一”――庄子 生态美学的审美核心
汇报人:XX 20XX-01-29
目 录
• 引言 •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概述 • “天人合一”的审美核心 • 庄子生态美学中的自然观 • 庄子生态美学中的审美观 • 庄子生态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01
引言
主题的提出与背景
庄子生态美学的内涵
介绍庄子生态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其对于自然、生命、宇宙等方面的独 特见解。
03
“天人合一”的审美核心
“天人合一”的内涵
01
02
0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密切 联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状态。
顺应自然规律
倡导遵循自然规律,不违 背自然法则,达到与自然 相融合的境界。
超越物欲追求
摆脱世俗物欲的束缚,追 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和 内在平和。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生态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哲学学科。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体验和对自然美的理解。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认为,美不仅存在于人类的创造中,也存在于自然界的万物之中。

在这个观点下,我们应该以人类的视角来思考生态美学,将自然作为一个独特而宝贵的存在来对待,努力保护和享受自然之美。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存在与自然息息相关。

生态美学认为,人类应该以谦逊、敬畏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生存。

人类不应该将自然作为自己的工具或资源,而是应该与自然保持平衡,保护自然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只有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态美学的魅力。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探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体验。

自然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人类的艺术创造。

生态美学认为,人类对自然的美的感知是一种情感和心灵的体验。

当我们置身于自然中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丽和神秘。

这种美的体验超越了语言和理性的界限,给予我们心灵的满足和宁静。

通过欣赏自然的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还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美的理解。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的美是多样而独特的,不同于人类的审美标准。

人类的审美观念往往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经验的影响,而自然的美是超越这些界限的。

生态美学鼓励我们摆脱狭隘的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和理解自然的美。

只有当我们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才能真正欣赏到自然界的奇妙和多样性。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要求我们保护和享受自然之美。

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生态美学鼓励我们通过环保行动和可持续发展来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生态美学也鼓励我们主动去欣赏和享受自然之美,以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体验和对自然美的理解。

“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下的“生生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态美学

“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下的“生生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态美学

“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下的“生生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态美学作者:邓洁宁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7期摘要: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生态文明危机日趋严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

为使人类社会能持续健康发展,最早受到威胁的西方世界提出了“环境美学”等相关概念。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艺美学界也随即提出适合本土“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美学”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融汇了儒释道各家思想精髓。

在“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下的“生生美学”充分彰显了当代美学新转向——生态美学,它是中国诗性智慧在现代的复活。

随着中西对话的加深,赋予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将发挥自己的优势,带领人类完成自身救赎历程。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美学;生生;生生美学1972 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召开后,人类开始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入中国。

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思想文化界也被西化,人们以“洋”为美,丧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文化自信。

在西方,几百年才出现的工业污染等生态问题,中国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间就“拥有”了,且对人类社会的威胁程度不亚于西方。

2013年,习近平主席指出: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这一倡导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长环境。

在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的指引和奠基下,生态美学将充分体现异于西方理性智慧的中国原始诗性智慧——“天人合一”,并发挥建设性作用,摒弃原有理论的“纸上谈兵”弊病,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中国诗性智慧在文明时代的重生——生态美学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是诗性的智慧,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物我浑然一体”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性智慧。

它区别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遵循的“逻各斯”理性主义智慧,讲求人为自然立法的“人类中心论”和主客分离的“物我二元论”。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和之美”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和之美”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和之美”郑冬瑜【摘要】“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形态,长期被局限于儒家美学理论领域中,带着深厚的道德理性色彩,强调雅正之美。

本文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对“中和之美”重新解读,恢复其完整的美学内涵。

“中和之美”包含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轫,其大道本源性的思维模式和对待自然的审美化态度,具有现代意义,在实现古典美学形态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资源的有益补充。

%As the basic form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the neutral beauty ,always confined in the Confucian aesthetics theory ,contains the deep‐rooted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reason ,and empha‐sizes the beauty of elegance and standard .This paper would re‐illustrate the neutral beauty from the view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theory to restore its whole aesthetic connotation .The neutral beauty con‐tains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wisdom .The thinking mode of wise origin and the natural aesthetic view has the modern meaning .In the process ofa chiev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the neutral beauty has become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of modern Chinese eco‐logical aesthetics theory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中和之美”;生态智慧;大道本源性;自然审美观【作者】郑冬瑜【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广州 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形态,是古人对自然、社会、艺术等问题进行思考后的最高理想,是中国历代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和审美思索的主要价值取向,它源自中国远古“和”的观念。

浅析中国传统中的生态艺术

浅析中国传统中的生态艺术

青年文学家·艺术研究摘要:生态学是指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根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运用生态的思维方式进行宏观系统的思考,是一种较为全新的视角。

我国传统造物活动中对自然生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了科学技术与生态的完美结合。

生态艺术的提出,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和重视。

艺术是人为之果,原生态的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

关键词:生态;生态艺术;天人合一作者简介:田静丽(1987-),河南省安阳林州市,河北大学2010级艺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137-01生态原本是属于生态学范畴的概念。

生态指的是异质内构成长的状况。

而生态观是指在生命现象领域科学认识的途径,揭示了各种现象的互相关系和规律性,以及认识和解决与生命有关的问题,是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艺术生态观,即艺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间作用的整体性观点。

一是以一种生态观来审视艺术的存在;二是确立艺术中生态性观念的存在。

一、古代的生态理论思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来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

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章二十五》),并不是说“道”的上面还有“自然”,而是说“道”本身含有“自然”的法则,就在于“自然”。

这样,“自然”就作为道的基本的法则,根本性质而得以确立下来。

庄子对天道的种种追问,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都在于揭示“道法自然”的宗旨。

以境界为美,以体验为审美,以自然为美的极致,这是道家的美学体系,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

显然,道家不仅仅是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也确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

道家美学的自然观的最基本含义是反对雕琢造作,提倡化工成物。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一、生态美学概念的引入生态美学是对生态环境与美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学科,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呼吁。

二、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1. 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思想。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传统园林艺术中,自然山水与建筑艺术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生态美学景观。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和自然的景观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

3. 尊重自然的伦理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强调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4. 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观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的交融。

古代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决定农事活动,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这种生态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意义1. 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呼唤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理念可以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人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 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价值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

通过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可以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启示作者:赵翠珍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生态危机越来越显著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面对危机,世人不知觉地把目光转向了充满生态智慧的东方世界,开始在古人的理想世界里寻找现代的生存之路,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全新的美学范畴,是近年来提出的。

生态意识,也不是自古就自觉形成的,但是,在那无意识的状态下的文学实践活动,却包含了现代生态审美的积极因素,为当代的生态美学研究提供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生态智慧;天人合一;尊重生命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72-02生态美学,成为近年来备受世界学术界关注的话题,20世纪中叶以后,“回归自然”成为当代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和伦理要求。

在寻找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把目光转向了拥有几千年文明智慧的中国,希望从古人的智慧之光中,找到对今天社会发展有益的正确途径,生态美学的建立,正是人类努力的表现,生态美学的目的不是建构主体与客体的小美,而是要实现“不仅在与其系统整体的博大胸怀和包容性以及融天地人共生共荣的情怀,而且还必然以最优的状态显示生命的美态……使美最大化地创设着人类审美化、生态化的生存园地”的大美。

中国古代哲学中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以求自然、求自由,求解放为追求,在追求自我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

为今天生态美学的建设以及现实中生态实践,都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启发。

一、感悟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启示在对现代文明反思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把目光转向了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东方世界,中国以其独有的智慧和生存之道承载了千年文明的发展,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智慧源泉,其中包含的生态智慧,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这既是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人的生态观的集中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的首要涵义是,肯定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浅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生态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生态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生态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浅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生态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古典园林有着独特的形貌上的特征,是东方园林的代表。

形成在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这种特征一定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以及生态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以及生态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关系的分析,总结出其影响体现的方方面面!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哲学美学生态影响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明发展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古国。

而其哲学的思想也是可以追溯到古老文明发展时代。

而经过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哲学思想。

而中国传统哲学必然要从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谈起。

1.中国传统哲学中“人天同源,和谐一致”的自然观“人天同源,和谐一致”的概念也就是说人语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可以解释为“人天相通”、“天人一体”、“人天同源”等。

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学说又提出“天人一体”论,它主张顺应天道的发展,像自然山水之美靠拢,重视生态的保护以及自然与人的协调发展,它的哲学思想带有非常浓重的自然主义,生态主义的色彩。

它提倡要顺应自然和人的发展,顺应本性,不违背它的自然发展,一切要顺其自然。

而庄子从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出发,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看着是真美、纯美,而一切的美,都被认为是对自然美的破坏,而这种“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1]的审美观,知道人们从自然的高度去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出资自然,天地之间唯有协调发展才为至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到,道法自然”[2]儒家的学说则道家“天人一体”的力量并提出了人语天地万物本来就是生命的整体,血脉相连,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都是人类的父母,而人类的最高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和谐。

2.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从道家和儒家的学说上来说,他们都把天人观看成事整体性的大的生命观,把“自然看出是一个和人类密不可分的超级生命体,人类是自然万物中最灵秀、最尊贵者,其贵在于善思能辨,能意识到自身的价值。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探微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探微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探微作者:洪艳来源:《大学教育》2012年第07期[摘要]生态美学作为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包含了人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庄子作为中国古典文化史上最具生态哲学意识的思想家之一,已然成为生态美学汲取理论营养的典范。

庄子的眼中自然是真善美的源头,以和谐共生的平等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心灵神会并将这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生态美学庄子人类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7-0034-02生态美学是在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中提出的一个存在论哲学问题。

作为一种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它的研究涉及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多重审美关系,旨在实现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生存状态。

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与文学史中潜藏着一种深刻的生态向度,在生态美学作为当代美学学科全方位突破的今天,它日渐成为生态美学关注的热点和不断挖掘探索的财富。

庄子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揭示自然美的思想家之一,他热爱和钟情于大自然并将其视为真善美的源头,他主张在自然中寻求自由与精神的寄托,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心灵的神会与情感的沟通,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思想中探析其蕴含着的生态美学思想,试文作出梳理。

一、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庄子对大自然的热爱与钟情,着力体现在他对大自然的讴歌和赞叹上。

庄子美论的核心观点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1]天地具有伟大的美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具有显明规律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定规却用不着加以谈论。

圣哲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所以“至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大圣”也不会妄加行动。

庄子就此说明圣哲的人之所以被称为“圣”就在于其能对天地作出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绵延不息的生命的肯定。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的时代,虽然没有生态一词,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美学和生态文明,但庄子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甚至说全部的庄子哲学都可以从生态学出发得到把握。

他的哲学以“生”为主题,以“和”为根本,以“自然”为宗旨,以“自由”为方向,以“快乐”为目的,孕育了中国美学和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并由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态: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庄子是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华生态思想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庄子又吸纳了《周易》美学的生态思想,使其认识得到显著的拓展与升华。

《周易》关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庄子,并促进庄子将这种自然思想向系统化、生态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

从庄子关于“生”的大量词汇和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态思想的脉络和意蕴。

生物(《逍遥游》);生有、生无、生阳(《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齐物论》);群生(《马蹄》);皆生(《骈拇》);悦生、外生(《大宗师》);正生、众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间世》)、全生、养生(《养生主》);人生(《胠箧》);长生、自生(《在宥》);穷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丛生(《天运》);知生(《缮性》);未生、所生、若生、宁生(《秋水》);俱生、无生、有生、生生、复生(《至乐》);达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达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卫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伤生、弃生、重生(《让王》);独生、所生(《天下》)等等。

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的生态美学观

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的生态美学观

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的生态美学观摘要:近些年来国内外掀起了研究生态羌学的热潮,多数学者纷纷从中国古典中挖掘生态观,力图为生态美学寻找理论基点与历史渊源。

本文立足生态美学的的哲学基础,围绕中国古典文中的和之美展开,重在挖掘以和为美的的生态理念,进而阐发其对生态美学构建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中国古典哲学;生态美学一、生态美学思想的产生生态美学思想是在人类和整个地球面临生存危机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是立足于自然的现实、社会的现实和学术的现实而产生的,符合当代思想状祝和历史发展潮流的一种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生态美学将和谐看做是最高的美学形态,这种和谐不仅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生态美学的深刻内涵是包含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二、中国古典哲学是构建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生态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应是本体存在论,而不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

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是破坏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失衡的哲学思想基础。

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的本体存在论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生存哲学,与今天所说的生态哲学很接近,它深刻地认识到入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其主宰者是天(自然)。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齐一。

这种存在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主人,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

从根本上说,人不可能战胜自然,人只能改变自然界某些局部的结构与外观。

却不可能改变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有出路。

因此,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思想传统,是构建现代生态哲学美学的丰富思想资源。

三、中国古典中以和为美的生态理念中国古典美学对美的认识多种多样,如有以大为美、以善为美、充实之谓美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以自然之为美等观念,大多注重在审美活动中来看待美的本体及主体的美感生成,也就是注重从关系入手来认识美和追求美,和正是各种关系的和谐交融状态,因而被认为是美和美感生成的坚实基础,甚至和本身就被认为是一种美,是一种合规律、合目的的美。

浅析庄子哲学思想中的生态美学观1

浅析庄子哲学思想中的生态美学观1

浅析庄子哲学思想中的生态美学观教师:田娜生态美学是当代一门新兴的学科,他主要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道家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极其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所以研究庄子美学思想对于研究生态美学有着很必要的意义。

庄子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着。

他的思想是相当唯美的,闻一多就曾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是的,我们知道,庄子的思想是很自由的,很富有想象力的,我们在读到庄子的文章时,常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

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因为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这就使得他亲近大自然,于是他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

比如说“庄子钓于濮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游乎雕陵之樊”,“庄子行于山中”等等都是描述庄子在山水之中的情景,我们也从《庄子》书的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庄子的生活情趣。

这些生活情趣无不体现出庄子的生活与自然是多么的融洽、和谐。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这种现实的农耕社会与动荡不安得社会环境就促使庄子深入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些思考呈现“天人合一”的总体特征,这种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庄子的美学思想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紧密联系着的,他的核心内容是关于“自由”的讨论,以及关于“自由”和审美的关系的讨论。

他认为,一般人是无法摆脱世俗的观念与现实,是谈不上自由的。

我们都知道庄子的“无为而为”的思想,“无为”就是一种“为”,是一种“大为”,在这种无为的状态中寻找一种自由的境界,他说过即便是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的高人,也谈不上真正的自由,因为他任然依赖于风。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自由必须是“无待”的,即是说无条件的。

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受到条件的限制。

这些对条件的限制就是对自由的限制,所以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

这种无条件的自由就只能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一种心灵的自由,而庄子追求的正是这样的精神自由,他称之为“逍遥”或者“游心”。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摘要】美源自于自然,源自于人的生产、生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

尤其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都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丰富而多彩,主要有自然美、中和美、生活美、人格美四个维度。

【关键词】生态美学;自然美;中和美;生活美;人格美生态美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形态,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强调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深谙美学,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认为自然是美的源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同时,在传统艺术门类中,如文学、绘画等,生态美学思想得到体现和融通。

一、自然美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一)“素”老子《道德经》说“见xiàn素抱朴”。

强调呈现事物本真,坚守纯朴,保持本色。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他认为朴素是美的最高境界。

比如星空、大海等,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孔子说“绘事后素”,强调美在素中,体现了自然朴素,淡是至味的审美追求。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绘画技法计白当黑,小说叙事手法重视白描,徽式建筑的白墙黑瓦,都是对素之美的表现,给人以宁静、安然、惬意的感受。

比如水墨画《富春山居图》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韵律,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把对素的推崇体现得淋漓尽致。

是古老中国文化底蕴的象征,表现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对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二)“顺”顺就是顺应自然。

如果万事万物能顺应客观规律,就会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美的境界。

《诗经大雅》中讲:“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就是在顺应自然中自得其乐。

顺应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学理念和艺术追求,有很多对顺应自然的感悟和智慧,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以“和”为美的生态美学意识浅析

以“和”为美的生态美学意识浅析
艺 术审
以“ 为 美的生态 美学意识浅析 和"
李丽 霞
( 河南艺术 职业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 0 ) 5 0 0
摘要 : 中国古典美学中, 无论是儒 家还是对道 家. 和” 对“ 这一 范畴的阐释 ,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 了人类的生态美学意识。 为我4.  ̄f ]-
确 处理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提供 了某种借 鉴
地, 地法天,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老子 ・ 二十五章》这里的“ ) 自然”
自然界的和谐。 儒家的生态观充满了浓重的道德色彩 , 强调人对 自 然万物的道德义务。 孟子有言 :苟得其养, “ 无物不长; 苟失其养. 无
物不消。” 要求人们对自然生命予以道德关际。同时儒家主张自然
万物 的运行规律是客观的 , 人应该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 , 苟子最先
赋予天以客观自然界的物质意义.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地不 “ 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他肯定 了自然万物运行规律是客观 的不以 . 人的意志为转移。 概言之, 儒家“ 天人和谐” 观是一种人与 自然平等的宇宙观. 是
之中。
总之,和” “ 作为古典审美理想虽历经发展演变 , 不断丰厚 , 但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 , 都以“ 为生命之大义。其精神实质是追求人 和”
关 键词 : ”; 态美 ; 态意识 ; 合 一 ; 法 自然 “ 和 生 生 天人 道
生与艺术的统一, 追求美与善 、 情与理 、 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 是相通 的。《 人” 周易》 指出:夫大人者 , “ 与天地合其德 , 与日月合 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 , 论 认为“ 人者天之
象征也。”
T-  ̄天与人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即他的“ L- T 天人合一” 论。孔

《老子思想的生态美学解读及现代价值转换的研究》

《老子思想的生态美学解读及现代价值转换的研究》

《老子思想的生态美学解读及现代价值转换的研究》一、引言老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具有深邃的智慧和广泛的哲学价值。

在现代社会,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和人类发展的困惑,重新解读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解读老子的思想,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转换。

二、老子思想的生态美学解读1. 道法自然: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即万物皆有其自然之道,应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核心理念。

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以不干预、不强制的方式治理社会和自然。

这种思想方式在生态美学中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和保护,不强求改变自然的本来面目。

3.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强调自然界的美并非外在的繁华与华美,而在于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在生态美学中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和整体美。

三、现代价值转换1. 生态文明建设: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应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生态文明。

2. 绿色发展: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在绿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应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美学教育: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思想对于美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美学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四、实践应用1. 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应借鉴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注重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城市绿化、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应遵循自然规律,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2. 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应遵循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同时,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3. 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可以运用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开发具有生态特色的文化产品。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观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观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观【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普遍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互补系统,以味为美、以意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以文为美,构成了中国古代美本质观的整体特色。

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观本同而末异,如儒家认为自然比德为美、以情为美、以和为美、以“合目的”的形式为美,道家以无、妙、淡、柔、自然、生气和适性为美,佛家以涅槃、寂灭、死亡以及涅槃的象征——圆相、光明为美,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的美感论集中论述了审美的特征和方法。

审美特征论涉及美感的愉悦性、直觉性、客观性、主观性、真实性。

审美方法论强调咀嚼回味、以我观物、虚静纳物,与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论遥相呼应。

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作出简要而整体的把握。

在我看来,审美感知是由审美对象引起的,而普遍引起审美感知满足、完善、愉快的对象,就是美① 。

美学不仅应当研究感觉规律,还应研究感觉对象的规律。

易言之,美学不仅应当成为美感学、主体审美学,还应当成为美的本质学、客体审美对象学。

因此,本文阐释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将把焦点聚集在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和美感的理论上。

中国古代普遍的美本质观中国古代对美的看法,既有异,又有同。

所谓“同”,即儒、道、佛各家相通相近、殊途同归、末异本同之处,或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颇为流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中国古代对美的普遍看法大抵有如下数端:一、以“味”为美。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不带价值倾向的客观认识,可视为对美本质本然状态的哲学界定。

从东汉许慎将“美”释为一种“甘”味,到清代段玉裁说的“五味之美皆曰甘”,文字学家们普遍将美界定为一种悦口的滋味。

古代文字学家对“美”的诠释,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美”是“甘”味的普遍认识。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听到优美的《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老子本来鄙弃欲望和感觉,但他又以“为腹不为目”为“圣人”的生活准则,并把自己认可的“大美”——“道”叫做“无味”之“味”,且以之为“至味”。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

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2006-07-03 09:07:45樊美筠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西方风起云涌。

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这一运动更向纵深发展。

"绿色运动"、"深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等都是这一革命的重要组织部分。

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是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仅视为人的资源库),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视作一个有待照料关心和爱护的大花园。

)西方思想家在认真检讨生态危机的思想和理论根源的同时,也努力为这场生态革命寻找自己的思想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方思想家将探求的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特别是老庄哲学。

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可资借鉴和启发的东西。

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卡普拉曾明确谈道:"依我看来,在诸多伟大的传统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而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

"大量《老子》、《庄子》英译本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

遗憾的是,目前的研究大都是从抽象的本体论层面进行的,而且仅仅局限在老庄。

在我看来,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仅仅保存在抽象的哲学中,而且保存在具象的美学中;并非仅仅保存在道家美学中,而且在儒家和佛家美学中也多有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典美学领域是中国古人生态智慧最理想的栖身之地。

正是通过许许多多中国古典美学家、艺术家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努力,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才得以保存、传递和弘扬。

本文试图着重考察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在美学中的具体体现。

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戴之心所谓"生态智慧",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85
摘要: 近些年来国内外掀起了研究生态美学的热潮,多数学者纷纷从中国古典中挖掘生态观,力图为生态美学寻找理论基点与历史渊源。

本文立足生态美学的的哲学基础,围绕中国古典文中的“和”之美展开,重在挖掘以“和”为美的的生态理念,进而阐发其对生态美学构建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中国古典哲学;生态美学
一、生态美学思想的产生
生态美学思想是在人类和整个地球面临生存危机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是立足于自然的现实、社会的现实和学术的现实而产生的,符合当代思想状祝和历史发展潮流的一种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生态美学将和谐看做是最高的美学形态,这种和谐不仅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

生态美学的深刻内涵是包含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二、中国古典哲学是构建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
生态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应是本体存在论,而不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

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是破坏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失衡的哲学思想基础。

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的本体存在论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生存哲学,与今天所说的生态哲学很接近,它深刻地认识到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其主宰者是“天”(自然)。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齐一。

”这种存在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主人,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

从根本上说,人不可能战胜自然,人只能改变自然界某些局部的结构与外观,却不可能改变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有出路。

因此,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思想传统,是构建现代生态哲学美学的丰富思想资源。

三、中国古典中以“和”为美的生态理念
中国古典美学对美的认识多种多样,如有“以大为美”、“以善为美”、“充实之谓美“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以自然之为美”等观念, 大多注重在审美活动中来看待美的本体及主体的美感生成,也就是注重从关系入手来认识美和追求美。

“和”正是各种关系的和谐交融状态,因而被认为是美和美感生成的坚实基础,甚至“和”本身就被认为是一种美,是一种合规律、合目的的美。

1.中国古典以“和”为美的生态理念
中国哲学是重直觉和体悟的生命哲学,内蕴着强烈的整体意识,这种整体意识体现出一种与宇宙天地的有机结合的审美观。

中国人的审美精神、艺术精神、理想观念、思想学说等等,总是在这样一种宏大的“宇宙天人合一”的背景下来加以思考的。

“天人之和”是中国古代处理人与自然、神灵关系时追求的审美境界。

在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图式中,天与人是二位一体、可以相互感应的。

人事要取得成功,必须求得冥冥之中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因此,人类必须竭力使自身与“天”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意识是研究构建生态美学所必须考虑的方法论意识。

“天人之和”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构成“人人之和”。

如儒家所讲的“以长统幼”、“以父统子”、“以嫡统庶”、“以男统女”等一系列宗法礼教原则,他们以此来实现孝、悌、忠、仁的和谐家庭关系,进而促成社会的和谐。

孔孟等先秦儒家无不试图说服统治者实行“仁政”,实现所谓的政通人和的理想社会。

按照从“天人之和”到“人人之和”再到“政通人和”这一理路来建立国家,就是一种最原始的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然而在对“和”之美的追求上还得讲究一定的方法和尺度,这便是中国古典美学所提到的“中和”这一美学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以“和”为美,就是以和谐、稳定、有序、均衡为特征的。

而要达到这种和谐的美,就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度。

中国古代人依据“执两用中”的朴素的辨证思维,把“中”看作衡量“和”的唯一尺度。

“中”即适中、合度、适度之义。

它强调的是在矛盾双方中不走极端,取其中。

凡是在矛盾双方中取其
中的,就是适度,就是美。

因此,我们说的以“和”为美,实质上就是以“中和”为美。

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亦无不显示出“以和为美”的鲜明倾向,“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里仁为美”,因为仁者能和;孔子还以君子之德为美,因为君子“文质彬彬”之揽乡“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董仲舒认为养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饮食以“和羹”为美;音乐则“以大和为至乐”,并以“敦和”为旨归;诗为“天人之合”以具温柔敦厚的“中和”诗教为美,以得“天人合一”的意境为最高的审美境界;书法以“神气冲和为妙”;绘画崇尚虚实相生,“闲和严静”;服饰相体裁衣,“贵与貌相宜”、“与人相称”。

2.中国古典以“和”为美的审美情感
中国古人的“生态意识”不仅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崇敬上,而且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上。

“自然”尽管是我国古人崇拜的对象,但并非某种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令他们恐惧的超验的存在,而是一个可亲可近的审美对象。

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所谓“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表征的都是这样一种将自然视为审美对象、欣赏对象的深层而普遍的审美意识。

在我国古代特殊的天人关系中古人们萌生了强烈的“尚和”意识,对天地自然之和的殷切期冀自然地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使天地自然成为人类审美的对象。

四、以“和”为美的理念对于构建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
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整体性存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理想境界。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同源性,生命本质的统一性,人类与自己生存环境的一体性的整体主义直觉意识基础上的。

而以“和”为美,美出于“和”的中国美学理念,在当代全球出现生态危机情境下构建生态美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和”的思想是中国人的现实人生实践、生命感受、体验、反思的汇集,并且在独特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成,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性的中国人的特有的思想境界。

生态美学体现了人类的生态关爱与终极关怀,是当今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美学观,用这样一种生态美学观去塑造和培养人,可以把生态意识、生态审美观念内化为人的情感与信念,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平衡,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

所以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现代性体现,它有利于人类走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同时它也是审美观念的根本变革,有利于推动美学的发展与深化。

其次,生态美学成为世纪之交国内外美学研究领域中一个热点。

当西方学者面对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重重弊病束手无策的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中国文化特有的生态理念。

美国学者卡普拉就认为,老庄的阴阳学说就是“一种广义上的生态观”。

正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深入发掘并重新整理我们传统的文化思想,对于生态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以“和”为美的生态理念可以统摄当下整个生态美学发展理路。

从远古先民眼中的天地合和,“神人以和”‘”,到后来的味和、乐和乃至政和、人和。

“和”的精神可谓无处不在。

因此,吸收中国古典生态哲学,把生态美学建基在天、地、人和合的基础之上,致力于改善人类日益恶化的生存境遇,这就为生态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对于培育生态观念,改善人类生存状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版[2] 朱立元.寻找生态美学观的存在论根基[J].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01期作者简介
李海梅,河北大学08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的生态美学观
——以“和”为美
李海梅 (河北大学 071000)
文艺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