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季节
传统文化常识之24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至”是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有的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有的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有的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附:“二十四节气”具体表象1.立春(2月3—5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新的轮回。
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2.雨水(2月18—20日):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3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3月20—21日):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表、24个节气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
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
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
《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
春季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24节气全解
24节气全解
一、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出现在农历的
春天时节。
这一天,大地开始苏醒,春的气息渐浓。
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备战春耕,希望一年的收获能够喜人。
二、雨水
雨水节气,意味着雨水开始增多,大地迎来了春雨滋润。
春雨贵如油,为万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农民开始在这个时候忙于耕种,期待着丰收的季节。
三、惊蛰
惊蛰,是春雷惊醒蛰伏的万物,万物开始苏醒,迎接春天
的到来。
春雷响,蛰伏的生灵开始苏醒,迎接新的一年的挑战。
四、春分
春分,天气由冷转暖,昼夜时间相等,阳光开始变得更加
充足。
春分意味着春天的正式开始,一切都将蓬勃生长,大地回春。
五、清明
清明,古代的踏青节,万物回春。
此时,人们纪念祖先,
扫墓祭拜,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享受春天的美好。
六、谷雨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万物生长蓬勃,田间
的麦苗随风飘动。
谷雨时节,农民开始抢抓农时,为夏季的丰收做准备。
七、立夏
立夏,意味着春天的正式结束,夏天的开始。
这个时候气
温开始升高,人们开始需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八、小满
小满,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升高。
农民开
始忙于田间劳作,为夏季的农事做准备。
…
以上是对24节气的整体解释,每一个节气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影响,代表着农民劳作的节奏和大自然的规律,让我们更加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愿我们能够认真体会和感受节气的变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迎接丰收和好运。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
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一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
“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二十四节气划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划分篇一: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详细精确解读(一)、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廿(nian)(节气的日期在上半年是每月6号和21号在下半年是每月8号和23号)(二)、二十四节气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02-06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02-21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03-06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03-21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04-0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04-21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05-06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05-21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06-06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06-21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07-08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07-23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08-08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08-23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二十四节气季节划分详细精确解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廿()(节气地日期在上半年是每月号和号在下半年是每月号和号)(二)、二十四节气立春:每年地月日或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每年地月日或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惊蛰:每年地月日或日,指地是冬天蛰伏土中地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地变化都较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春分:每年地月日或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清明:每年月日或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谷雨:每年地月日或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立夏:每年地月日或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小满:每年地月日或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芒种:每年地月日或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夏至:每年地月日或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小暑:每年地月日或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大暑:每年地月日或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地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立秋:每年地月日或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处暑:每年地月日或日,“处”为结束地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白露:每年地月日或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地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秋分:每年地月日或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寒露:每年地月日或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霜降:每年地月日或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地农作物危害很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立冬:每年月日或日,冬季开始.小雪:每年地月日或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大雪:每年地月日或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每年地月日或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地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地“三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小寒:每年地月日或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大寒:每年地月日或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地时候.(三)、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四)、随着中国历法地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立春:立是开始地意思,立春就是春季地开始.——[最冷冬天个月]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地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地动物.春分:分是平分地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地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地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地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概是农历六月初开始大署:一年中最热地时候.大概是农历六月底结束立秋:秋季地开始.——[最热夏天个月]处暑:处是终止、躲藏地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地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地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地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概是农历腊月初开始大寒:一年中最冷地时候.大概是农历腊月底结束总结:.已经确定:节气地那天,是它所代表地气候地开始日..历法季节划分(中国农历历法)立春——绿色地春天,即将开始;立夏——炎热地夏天,即将开始;立秋——凉爽地秋天,即将开始;立冬——寒冷地冬天,即将开始;.温度季节划分春分——春风和煦、草木变绿地日子,已经开始了;夏至——酷热地夏天,立马开始或者是已经开始了;秋分——秋风萧瑟、天高云淡地日子,已经开始了;冬至——严寒地冬天,立马开始或者是已经开始了;.半年季节划分大暑过完,夏半年过完,气温开始转冷开去;大寒过完,冷半年过完,气温开始重新回暖,开始新地一年.。
二十四节气 & 季节划分 详细精确解读
(一)、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廿(nian)(节气的日期在上半年是每月6号和21号在下半年是每月8号和23号)(二)、二十四节气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02-06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02-21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03-06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03-21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04-0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04-21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05-06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05-21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06-06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06-2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07-08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07-2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08-08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08-23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含义及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24个气候节气表
24个气候节气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耳熟能详的节气歌,涵盖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反映了季节、物候、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对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冬去春来,大地复苏。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冰雪开始融化,世间万物都在等待着新生命的萌动。
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昼变长,阳光也变得更加温暖。
在这个时节,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为新一年的播种做好准备。
雨水紧随立春之后,此时降雨增多,空气湿润。
春雨贵如油,适量的雨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大地开始解冻,草木萌动,大自然逐渐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惊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节气,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此时,气温快速回升,是春耕的关键时期。
田间地头,农民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了春天最美的风景。
春分,昼夜平分,标志着春季已经过了一半。
此时,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是植物生长的黄金时期。
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同时,清明时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也是踏青游玩的好时光。
谷雨,雨生百谷。
此时的降水明显增加,谷类作物茁壮成长。
农民们忙着播种移苗、埯瓜点豆,期待着丰收的到来。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气温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小满,意味着麦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此时,农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农民们要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芒种,是一个忙碌的节气。
此时,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人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抢收抢种,与时间赛跑。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此时,气温高,湿度大,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也是病虫害多发的季节,需要加强防治。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标志着炎热天气的开始,大暑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元稹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 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 斗指酉;太阳达黄经180°; 于每年的阳历9月22-24日 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 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 等长 。秋分,"分"即为"平 分"、"半"的意思,除了指 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 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 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 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 气温逐日下降 。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 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 点在阳历每年2月3-5日(农 历正月初一前后),太阳到 达黄经315°时。立春是汉 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 自秦代以来,立春被认为是 春天的开始,过了立春,万 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 从此开始了。
以2022年为例,具体的时间: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2022-2-4 2022-5-5 2022-8-7 2022-11-7
24节气简介
24节气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气候和农事传统,在这二十四个节点,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和季节的轮回。
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本文将为您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简介。
春节:也叫大年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人们会进行丰富的庆祝活动,如高歌、放鞭炮、赏花灯等。
立春:标志着农历的春季开始,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春饼、放风筝,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雨水:这一节气意味着冬天的雨水开始增多,也是农田开始灌溉的时候。
人们在这一天会有祈求雨水的习俗。
惊蛰:惊蛰意味着蛰伏在地底的动物开始苏醒,也是春雷开始响起的时候。
这一天,人们会用红色或绿色的东西来祈求平安。
春分:在这一天,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象征着平衡和和谐。
人们会采摘春菜、植树等来迎接新的季节。
清明: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日,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哀悼。
人们还会在这一天踏青、玩耍、放风筝等。
谷雨:在这一天,春天的降雨量达到了最高峰,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十分关键。
人们会有吃谷雨的习俗,以祈求丰收。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温度逐渐升高。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立夏粥、戴艾叶等活动,以预防夏季疾病。
小满:小满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农民们繁忙的季节。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新糯米饭,祈求五谷丰登。
芒种:芒种意味着杂粮的穗开始成熟,农田需要杂草,也是农夫们忙碌的季节。
人们会采摘芒种作物,如大黄瓜、马蹄等。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冬至是黑夜最长的一天。
人们会举办一些庆祝夏至的活动,如吃长寿面等。
小暑:小暑标志着气温继续升高,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荔枝等水果,以消暑。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工作。
夜晚是大暑期间比较凉爽的时候,人们会在这个时间户外活动。
立秋: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是传统的重要节气。
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一些栽种、种植树木等活动,以迎接秋季的到来。
处暑:处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暑气开始减退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日期 2月3-5日 2月18-20日 3月5-7日3月20-22日 4月4-6日 4月19-21日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日期 5月5-7日 5月20-22日 6月5-7日 6月21-22日 7月6-8日 7月22日-24日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日期 8月7-9日 8月22-24日 9月7-9日 9月22-24日 10月8-9日 10月23-24日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日期 11月7-8日 11月22-23日 12月6-8日 12月21-23日 1月5-7日 1月20-21日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与变化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与变化中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以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来划分一年中的每个节气。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变化。
下面将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与变化。
立春:立春标志着阳气逐渐增长,春天的气息逐渐出现。
立春后,雨水增多,气温由寒冷转为逐渐回暖。
雨水:雨水节气是气候由寒冷转暖的过程中,降水量增加的时期。
气温逐渐回暖,出现了一些雨水,有助于作物生长。
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震动,冬眠的动物也会苏醒。
在惊蛰这一天,天气可能会突然变冷或者变暖,出现较大的温差。
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分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春分后,白天逐渐变长,气温也逐渐升高。
清明:清明节气是气温回升较快的时期,且持续时间较长。
此时春风吹绿江南,草木萌动,是踏青踏春的好时节。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降水较多,对于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气温也逐渐升高,气候逐渐稳定。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此时阳气达到顶峰。
气温开始升高,夏天的炎热即将到来。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中分节气,此时气温较高,但相对来说不是最炎热的时候。
农作物进入了快速生长的时期。
芒种:芒种节气是气温升高较快的时期,此时农作物已经成熟,正式进入收获的季节。
气温逐渐升高,天气炎热。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分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夏至后,白天逐渐变短,气温逐渐升高,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的后半段,气温持续升高,炎热达到高峰。
此时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防止中暑。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最高。
此时白天最长,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人们要注意遮阳、防暑降温。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天的结束,秋天的开始。
此时阳气开始减弱,气温逐渐下降。
夜晚也变得较为凉爽。
处暑:处暑节气是夏末秋初的节气,气温由高温逐渐转为秋凉。
白天温度仍然较高,但夜晚温度开始下降。
白露: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气温继续下降,此时气候湿润,容易出现白露现象。
二十四节气与六气
二十四节气与六气简介: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划分为24个时期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
每个节气代表了一种气候变化,同时也标志着人们的节日和农事活动。
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是六气,它们是中国古代人根据气候变化和天时天气的表征来划分一年的六个季节。
一、立春——春气萌动的开始立春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的开始。
这时侯,寒气渐退,阳光变得温暖,大地开始苏醒。
立春也被视为农谚中的春天真正开始的日子,标志着种植农作物的适期。
二、雨水——冰雪融化,雨水丰沛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表示气温逐渐回暖,冰雪开始融化。
在这个节气里,大地迎来了春雨,生命开始复苏。
农民也开始准备春耕,为春季的收获铺垫。
三、清明——阳光明媚,清明祭祖清明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阳光明媚,气候宜人。
清明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踏青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同时,这个时候的天气适宜游玩,也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
四、立夏——夏天的开始立夏是一年的第一个夏季节气,表示夏天的正式来临。
在这个时候,天气越来越热,植物生长迅速,农民开始进行夏季作物的种植。
立夏也是一个人们享受春日美好和迎接夏日到来的时刻。
五、小满——麦类作物成熟之月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作物正在逐渐成熟。
在这个时候,麦类作物已经开始进入收获期,人们会忙于农田劳作,同时也会享受丰收的喜悦。
六、芒种——麦田生黄稻田生秧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种植水稻的时节。
在这个节气里,麦类作物已经基本成熟,而水稻开始发芽生长。
芒种也是农田生机勃勃的时期,农民开始忙于水稻的栽种和管理。
七、夏至——一年中最长的白天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在这个节气里,太阳直射地面的角度最大,阳光最为强烈。
夏至也是夏天的正中时节,表示高温天气正式到来。
人们会注重防暑降温,注意身体健康。
八、小暑——酷暑即将到来小暑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酷暑即将到来。
在这个时候,气温逐渐升高,人们会感到炎热的天气。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节气划分方式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八个节气;2.象征温度变化的有:;3.反映降水量的有:七个节气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含义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之意,小暑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的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立春: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雨水:这时春风吹遍,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 惊蛰/▲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 春分/▲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二十四节气和季节:四季的形成和四季季节风
二十四节气和季节:四季的形成和四季季节风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形成四季四季一般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划分的:把从低气温走向高气温的季节叫作春季,把气温高的季节叫夏季;把从高气温走向低气温的季节叫作秋季。
把气温低的季节叫作冬季。
春季—由立春开始,到立夏止。
包括:阴历正月、二月、三月;阳历二月、三月、四月。
夏季—由立夏开始,到立秋止。
包括:阴历四月、五月、六月;阳历五月、六月、七月。
秋季—由立秋开始。
到立冬止。
包括:阴历七月、八月、九月;阳历八月、九月、十月。
冬季—由立冬开始,到立春止。
包括:阴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阳历十一月、十二月、一月。
现实生活中春、夏、秋、冬四季,在我国各地区开始的时间并不相同,四季的长短也不一致。
例如,有些地区4月中就开始炎热的夏天了,而有些地区到5月初才感到春暖。
这与按照节气划分的季节相差很大。
因此。
用溢度参数来划分四季才会更合理适用。
把平均气温在22℃以下、10℃以上的时候定义为春季和秋季,把平均气温在22℃以上的时候定义为夏季,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时候定义为冬季。
四季季节风由于中国东部沿海与太平洋相邻。
西南部又与印度洋相距不远,再加上大气环流的作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以及冬夏行星风带的南北推移。
形成了明显且普遍的季风现象,并对一年中的节候变换产生了贡要的影响。
关于季风现象。
古人早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史记·律书》中有著名的。
‘八方位风”在不问月份吹来的描述:。
‘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广莫风居北方。
十一月也;条风居东北,正月也;明庶风居东方。
二月也;清明风居东南维。
四月也;景风居南方。
五月也;凉风居西南维。
六月也;阎闻风居西方。
九月也。
”由此证明。
古人早已经认识到一年四季中冬季吹偏北风。
春季吹偏东风。
夏季吹偏南方,秋季吹偏西风。
《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以‘。
方位风”对应“八节”的明确记述:“距冬至四十五天条风至,距立春四十五天明庶风至,距春分四十五天清明风至,距立夏四十五天景风至,距夏至四十五天凉风至,距立秋四十五天阎阖风至。
一年二十四节气规律
一年二十四节气规律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魅力。
而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农历中,一年被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代表着特定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这些节气规律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参考。
春天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和春分。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开始复苏,万里春光瞬间绽放。
农历的二月中旬到三月初,雨水节气到来,预示着春天的降雨开始增多,农民开始准备春耕的工作。
而惊蛰则意味着春雷初鸣,昆虫开始苏醒,大自然似乎在喧嚣中呼唤着春天的到来。
最后一个春季节气是春分,也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的位置,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表示着季节的交替和夏天的临近。
夏季的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和夏至。
立夏是五月初的节气,表示着夏季正式开始。
此时,气温逐渐升高,万物开始茁壮成长。
小满是五月中旬的节气,此时的天气炎热,农作物进入到生长的旺盛期,预示着即将要到来的丰收季节。
芒种节气是夏季的中期,这是稻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农民们开始忙于灌溉和除草,为即将到来的农作物丰收做准备。
夏至是夏季的中心节气,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时刻,也是夏天的最高点,此后阳光将逐渐下移。
秋季的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和秋分。
立秋是八月初的节气,表示着秋天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天空变得清爽宜人。
处暑是八月中旬的节气,表示着夏季的炎热即将过去,人们开始感受到秋意的渐浓。
白露节气是九月中旬的节气,这个时候露水开始出现,天气逐渐干燥,夜晚的寒意也开始增加,标志着秋高气爽的季节即将到来。
而秋分则意味着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太阳直射地球赤道附近,表示着季节的交替和冬天的临近。
冬季的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和冬至。
立冬是十一月初的节气,此时寒冬正式开始,雨水逐渐转为雪水,天气寒冷。
小雪节气是十一月中旬的节气,此时气温进一步下降,天空中会出现零星的雪花。
大雪节气是十二月中旬的节气,此时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更加寒冷,有可能出现大雪天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季节篇一: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节气简介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XX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XX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XX年2月4日。
节气简表节气太阳黄经度数所在公历日期所在苗历日期*所分三个气候立春315°2月3——5日苗历偏月十六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雨水330°2月18——20日苗历一月一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惊蛰345°3月5——7日苗历一月十六日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春分0°3月20——21日苗历二月一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清明15°4月4——6日苗历二月十六日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谷雨30°4月19——21日苗历三月一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立夏45°5月5——7日苗历三月十六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小满60°5月20——22日苗历四月一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芒种75°6月5——7日苗历四月十六日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夏至90°6月21——22日苗历五月一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小暑105°7月6——8日苗历五月十六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大暑120°7月22——24日苗历六月一日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立秋135°8月7——9日苗历六月十六日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处暑150°8月22——24日苗历七月一日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白露165°9月7——9日苗历七月十六日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秋分180°9月22——24日苗历八月一日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寒露195°10月8——9日苗历八月十六日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霜降210°10月23——24日苗历九月一日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立冬225°11月7——8日苗历九月十六日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小雪240°11月22——23日苗历十月一日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大雪255°12月6——8日苗历十月十六日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冬至270°12月21——23日苗历动月一日(苗历新年)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小寒285°1月5——7日苗历动月十六日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大寒300°1月20——21日苗历偏月一日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注: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XX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XX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XX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节气名称含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芒种火烧天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黄道位置及意义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黄道位置及意义立春: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为315度。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330°。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345°。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篇二: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
而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正统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适应农业生产的发明。
古人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令性质安排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