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根源,是源于执念背离了自然
人生是苦海,一切皆因执念

人生是苦海,一切皆因执念庄子:一个人的弱点,就是内心的执念。
人生是苦海,一切皆因执念一个人面对人生,总会有自己所执念的事情,因为有了执念就有了得失之心。
换言之,得失之心也可谓是恐惧,惧怕自己失去,因为惧怕形成了自己的弱点,而且,人生也会受执念所摆布。
《道德经》之中,老子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所以,应当舍弃物欲的诱惑和华而不实的虚名,而保持简单素朴而又满足的生活。
这就是道家思想中,提倡的清静无为的智慧核心,不追求名利自然没有执念, 因为人生的人多数执念都是因名利而起,让自己的执念合理适度,少了执念就少了恐惧的弱点。
人生是苦海,一切皆因执念在宋真宗时期,有一次宋真宗病重,李迪和宰相执政,为了祈福消灾而住在宫中。
当时仁宗年幼,八大王赵元俨非常有威望,他以探望真宗病情为由住进了宫里,住了很长时间也不走。
辅政人臣自然知道他的心思,为此非常担忧,但是也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解决。
刚好有一天,翰林司用金盆端了开水,说这是八大王要用的,李迪看到之后拿起来案上的毛笔,把盆中的水用毛笔搅浑,然后让翰林司端去。
赵元俨看见了那一盆发黑的水,特别的吃惊,担心有人暗中下毒谋害他,立刻起身开了宫中。
人生是苦海,一切皆因执念赵元俨长久居住在宫中,李迪用毛笔将水搅浑,利用了赵元俨恐惧的弱点,巧设妙计,把赵元俨赶出了宫中,成功操控了赵元俨的内心,让他不由自主的按照自己规划的方向行驶。
但是从赵元俨的角度来看,正是被对方抓住了自己的弱点“恐惧”这个心理, 才被迫离开宫中。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的弱点,都有自己所惧怕和执念的事情。
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内心的执念而畏首畏尾,也是因为自己的执念有了得失之心,并且产生了痛苦。
庄子认为,天下人皆是因为外物而改变了自己的心性,贫穷的人为了求利而牺牲,世人为了名声而牺牲,大夫为了家族而牺牲,圣人为了天下而牺牲,即便爭业不同,追求不同,但是同样是因为自己的追求,而伤害了自己的本性。
人生越活越痛苦的根源

人生越活越痛苦的根源一个人从一降临开始,就与生俱来潜藏着属于自己的天份。
受后天环境的改变属同,性格也许会慢慢产生差异转变。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天生的本质根源无论环境如何改变,都始终存在。
一个人在这世上,命运注定着痛苦的磨难,有着漫长的岁月路途,有着生与死历经的考验和锤炼。
人生痛苦无非,封闭自我,没有切实敞开心扉,诠释人生观,将自已真正融入或拓展人生价值,没有为人生和社会发挥潜能,这样生不逢时,痛苦源生。
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要尽可能去感受人生能量,感慨人生真缔,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忘却痛苦,笑看人生。
人生所有的痛苦,除了先天的或人力不可抗拒的痛苦外,则多是自找的,其根源皆因一个“私”字而导致“名关不破,毁誉动之;利关不破,得失惊之”。
古今一个“私”字害了多少人家,又使多少英雄折腰?!人生痛苦的根源是——因为不了解自己,所以无法与自己和谐相处。
人生痛苦的根源是无穷无尽的欲望,也就是攀比和贪婪。
欲望是人的本能,没有欲望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凡事要有个限度,要能理性的把握自己,如果一直贪心不足的去追求、去索取,就会得而不到,争而未取。
争得到的去争,争不到的也去争,不想舍去,只想得到,看什么都喜欢,见什么都想要,能做到的要去做,做不到的也要去做,永远不知道取舍,永远不知道满足,这样就会为了得到而胡思乱想、绞尽脑汁,所以烦恼就来了,痛苦也就来了。
做人要学会适而可止,不能无止境的去追求难以得到或不该得到的东西。
人都是在贪婪中失去幸福,在忙碌中失去健康,在怀疑中失去信任,在计较中失去友情,在执著中失去宁静,在追逐中失去风景,得到的只有烦恼和痛苦了。
其实最好的生活状态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愿大家天天情绪好,心态归零,逐步操练,包括本人,让痛苦化为烟云而远去!做到:柔中助人助社会!大智若愚向前进!净化社会,上善若水!。
人生痛苦的根源,是心性主观意识的“区别心”

人生痛苦的根源,是心性主观意识的“区别心”世间万物循环往复,顺应自然规律的存在。
正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转换,黑夜白天交替一样自然,这本身就是自然循环的一个规律与状态。
但是当这一切自然规律与人的主观意识碰撞的时候,就产生了违背。
因为人的主观意识总会自以为是的把那些本来属于自然的状态,区分出好坏、善恶与美丑。
《道德经》之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因为天下的人把一些事物归类为美,同时丑的事物就产生了;把事物归类为善,同时不善的事物也产生了。
道德经:人生痛苦的根源,是心性主观意识的“区别心”而人又有这样一种心性存在,叫做“趋善避恶”,人不但把事物归类为善恶,还过度的趋向于善,过度的避开恶。
一旦人生没有达到自以为完美的状态时,就会产生苦恼与执着之心,当生活中存在一些不好的“恶时,就形成了自己内心的烦恼和痛苦。
所以由此可见,人的某一层面痛苦就是来源于自己轻易对于外事评判的区别心。
有了区别心之后,过分的追求善,并且还会利用自己的智慧来过分追求善,甚至卖弄机巧,自作聪明,演化出更多的手段与机巧的行为,总以为这是让自己更接近于公平的状态之中。
但是殊不知,这早已经背离了客观公平本身,所有的自作聪明都只会让人生更嘈杂。
道德经:人生痛苦的根源,是心性主观意识的“区别心”如何来解决这一个困惑呢?答案就是《道德经》中所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让万物自然的产生,而不去人为的创造,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
功业成就了,而没有去据为己有,只因为没有据为己有,所以也不会失去。
这就是一种“无为”的智慧,不会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区别,自然就减少了执着心与痛苦。
道德经:人生痛苦的根源,是心性主观意识的“区别心”在《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阳子居问老聃:“现在有一个人办事非常迅速果断,对待事物洞察准确,了解透彻,学道也专心,像这样的人可以与圣贤相提并论吗?”老聃说:“这样的人不过是有才智的小吏,被自己的机巧所困,终身劳其形体担惊受怕而已,就像虎豹、猎狗、皮有花纹,就会招来捕猎,猕猴由于灵巧,就容易被人抓住,像这样的情况不能和圣贤相比。
每日读句佛家心灵禅语

“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有空的时候多看看禅语,坚持每日读一句佛家心灵禅语,相信时间长了,你会有很大的进步的!每日读句佛家心灵禅语(一)【1】:在天地之间觅得一方安详,听风雨,听山语,听禅语。
【2】:心是一方砚,不空亦不满。
眼是一片天,不奢亦不贪。
字是一盘餐,不腻亦不淡。
深邃梅婷花向晚,零落幻影墨里寒。
谁人涂抹香薰醉,禅语萦绕紫檀烟。
【3】:佛曰:我执,是痛苦的根源。
【4】:禅语梵音间,前尘旧事中,灯下思量着,我觉得心里似轻似重,这一生际遇似真似假。
若是血肉相连的爱,一个人的离开,会让另一个人随之萎谢。
你离开,我衰败,心花零落,落地成灰。
【5】:凡心千万,心轮静守,若悟不透,禅语一片,佛心一尊,看芸芸众生里,多少的人,不是一路艰辛,泪流满面,一路开怀,欢语一生,唯叹自己的人生路,荆棘坎坷,这也许上苍赠与的最好礼物,没历经风雨的人生,是无法承载,生命中的厚重!【6】:【禅语】1、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
2、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
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喜无声,大爱无言。
4、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5、示弱而不逞强,示拙而不逞能。
6、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
【7】:很多时候,我想去一个远离尘世喧哗,有着明媚阳光,有着绿草拥簇的地皮上,静静的,静静的躺在绿草上,聆听着大自然的禅语;这样就算人生短促得像花开的声音来不及温暖瞳孔,我也愿意紧闭双目慢慢地睡去。
【8】:兰亭序】兰亭字,青花瓷,怎落笔,都可惜菩提语】菩提树,听禅语,怎痛诉,难相聚流星雨】流星雨,千年遇,怎品读,难成赋琉璃盏】琉璃盏,覆彼岸,怎垂怜,都不晚胭脂寒】胭脂寒,如云烟,怎敷衍,都不愿琵琶弦】琵琶弦,恋人远,怎欺骗,都思恋姻缘线】姻缘线,许相见,怎牵绊,难执念三生缘】三生缘,成诗篇,怎挥剑,难了断【9】:【人生必修的禅语】那些细微的让人分不清楚的花种,实际上内在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想种出什么颜色的花,并不是在于你后期是如何努力的浇水和施肥,而是完全取决于你播撒什么样子的种子。
人生是苦海,一切痛苦都是执念

人生是苦海,一切痛苦都是执念慧能大师有这样一首慧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间万物,不过都是空无一物,只是一场虚妄,在人生这一场虚妄之中,总会因为主观的错误执念,而给自己带来无休止的苦恼,人生的痛苦与烦恼都是如此。
人生最大的痛苦,都要归咎于自己想的太多。
佛说:人生是苦海,一切痛苦都是执念明朝奇书《菜根谭》说: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已,而不夸独醒。
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听任他人去追名逐利,但不因为别人追求名利就疏远他们,恬静淡然,是为了适应自己的本性,但是不会因此而夸耀自己清高。
不沉迷于名利的执念,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为一切事物的和道理所羁绊,也不为虚无的道理所困扰,能做到这样,便可以使身心自在自由。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很多人居于俗世,但未必安于恬淡,总是拿自己内心莫名的情绪去烦扰自己,让自己增添了痛苦。
无论是为名还是为利,又或者是为了自己的情绪本身,陷入的都是一些虚妄的浮华苦痛之中。
这样的执念,即便是身处红尘之中,不能脱离外物束缚,一个人的内心,就是自己最大的牢笼。
佛说:人生是苦海,一切痛苦都是执念这一切都是痛苦的根源,当超脱这一切的时候,才能领悟真性,达到身心的自由自在。
换一种活法,才会遇见不一样的自我。
曾经有两个人,叫许璪和顾和,他们两个都在丞相王导手底下做事,两个人也都受到了王导的赏识和重用。
但凡是遇到出外游玩,或者朋友聚会的时候,王导都会带上他们两个,两个人的表现并没有什么不同,也都非常出色和优秀。
有一天晚上,到王导家去聚会玩,两个人都很高兴,喝的都有一点多,王导就让他们留宿在自己家中。
到深夜的时候,顾和翻来覆去的到天亮都没有睡着,但是许璪一上床就鼾声大作,王导回头就对客人说:“这里真是难得安眠的地方。
”佛说:人生是苦海,一切痛苦都是执念两个人是明显的对比,同时也展现了对于人生不一样的态度。
都是受到丞相的邀请留宿家中,但是顾和却翻来覆去一整夜难以入眠,他担心自己的呼噜声吵到了丞相王导,也担心因为自己弄脏了地方而失礼,引得王导不高兴。
佛陀出家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修行方式,吸引着无数的信徒和学者。
我,一个在尘世中奔波忙碌的普通人,也有幸在某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佛陀的教义,并由此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我逐渐体会到了佛陀出家背后的深刻内涵,以下是我对佛陀出家感悟的心得体会。
一、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未接触佛教之前,我的人生如同一条没有方向的河流,随波逐流,没有目标。
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这些所谓的成功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试图寻找一个能够让我心灵得到安宁的答案。
在阅读佛陀的教义后,我了解到佛陀出家是为了寻求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他深知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而人们却总是在追求永恒。
这种矛盾使得人们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佛陀出家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相,从而放下执念,达到心灵的解脱。
二、对出家生活的向往在深入了解佛教之后,我渐渐对出家的生活产生了向往。
我认为,出家生活是一种纯净的生活方式,它能够让人远离尘世的纷扰,专注于内心的修行。
在出家之后,人们可以放下世俗的欲望,专注于心灵的成长,从而实现自我救赎。
在佛陀的教义中,出家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行为。
佛陀本人就是一位出家人,他通过六年的苦行,最终达到了觉悟的境界。
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三、出家过程中的困惑与感悟在决定出家之前,我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思考过程。
我意识到,出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惑,但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感悟。
首先,我意识到出家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
在尘世中,我们无法避免各种痛苦和困扰,而出家则是为了让我们在痛苦的洗礼中成长,最终达到心灵的解脱。
其次,我认识到出家并不是放弃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责任。
佛陀教导我们要关爱众生,而出家生活正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人,传播正能量。
最后,我明白了出家并不是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追求心灵的满足。
因果轮回的唯美语录

因果轮回的唯美语录因果轮回的唯美语录(经典篇)1、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3、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4、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5、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6、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
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7、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8、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10、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1、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12、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3、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
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
有德自然香。
16、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17、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18、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9、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20、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因果轮回的唯美语录(热门篇)1、这一世,你是我,遗忘千年的红颜知己,你是我,染尽了红尘,散尽了伤感的思念。
缘起缘灭,擦肩而过,谁倾了我的城,我负了谁的心,从此,那一抹容颜遗忘天涯,了无相望。
与你,错过一季,那是落花的时节。
一身落红,裙袂飘飘,甩出柔情的水袖,恍若甩出千年的过往。
2、黄泉碧落去,从今分两地。
是今生相伴,或来世再惜。
天涯路,魂自归故里,今夜无雪不晴,无悲喜,两相对望兮风细细。
春雨一夜连晓,栈外柳,陌上蒿,野渡吹箫。
昔日天下今天涯,柳絮轻软,流水尽飞花。
经典情感语录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

经典情感语录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实习报告、自我鉴定、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教学设计、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internship reports,self-evaluation, early childhood lesson plans, prim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designs, other sample articles,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经典情感语录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1.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看这个失败是不是成功的母亲。
人间百般皆是命,俗世半点不由人

人间百般皆是命,俗世半点不由人庄子:人间百般皆是命,俗世半点不由人。
俗世百念,皆是庸人自扰。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拿一些不存在,或者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来烦扰自己,丧失了纯真的心性,迷失了自我的方向。
所以拨开人生的迷雾,从人生醉梦之中醒过来,让自己真正的认知自己的“天命”,显得尤为重要。
“天命”是一种际遇,是一种存在于万事之中的淡然,甚至我们从出生的时候,人生的轨迹就早已注定,这是我们无法感知的,无法抗拒的。
人间百般皆是命,俗世半点不由人在这个世界上,不光生命,还有很多事情和规律,是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之外,所以“知命、认命”,才能避之大吉。
而人生最糟糕的事情,就是不能认知天命,甚至还为之苦恼,无论是执着于人生的苦难情绪之中,又或者追逐于那些外在的名利之中,这都是一种愚昧。
就好像一个人面对人生的不公,面对人生的命运,如果整天愁眉苦脸,那么这一种糟糕的情绪才是对他最大的残忍。
痛苦的根源,只是因为他所期望的,已经背离了他的生命本质,不管他追求的是富贵,又或者是名利,都是因为太过于妄为,给自己徒增的欲望。
人间百般皆是命,俗世半点不由人所以庄子提出“无为”的道理,就是让我们认知天命,顺应天命,而不是以主观的心性妄为。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这句话意思就告诉就是说:我在探寻使我达到如此极度困乏和窘迫的人,然而没有找到。
父母会让我贫困吗?老天会覆盖整个大地,而唯独让我贫困吗?去寻找让我贫困的东西,可是我没有找到,但是我还是这么贫困,这就是命。
很多人都感叹命运不公,让自己感受到了贫困,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想过,认知自己的天命才是当务之急需要体会的境界。
人间百般皆是命,俗世半点不由人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但是当年龄大了之后才明白,我们连自己都改变不了。
我们总是陷于妄为和苦恼之中,无法调整自我的心情,即便是好那些好高骛远的欲望给我们带来了痛苦,但是只能独自哀叹。
读禅悟人生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禅宗便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吸引着无数追求内心宁静和人生智慧的人们。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禅宗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生的道路,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六祖坛经》等禅宗经典,对禅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禅宗的核心理念禅宗认为,人生在世,烦恼无尽,而禅宗的修行便是帮助人们消除烦恼,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和。
禅宗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即直接指向人的本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关键在于发现和回归自己的本性。
2.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宗认为,佛性本自具足,文字、语言只是辅助人们悟道的工具,过分依赖文字和语言反而会束缚人的本性。
3. 顿悟法门。
禅宗主张顿悟,认为修行者通过直接领悟,瞬间达到开悟的境界,而非循序渐进。
4. 修行在行。
禅宗强调修行不仅在禅堂,更在日常生活中,主张将禅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读禅悟人生的感悟1. 发现内心的宁静在阅读禅宗经典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内心的宁静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认知。
禅宗教导我们要放下执着,不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关注内心的感受。
当我们学会放下,内心的宁静便会油然而生。
2. 洞察人生的真谛禅宗认为,人生如梦,世间万物皆是过客。
通过阅读禅宗经典,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于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不要为过去的遗憾而懊悔,也不要为未来的未知而担忧,把握住每一个瞬间,便是人生的意义。
3. 学会包容与接纳禅宗强调“无我”,即放下自我,接纳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执着而与他人产生矛盾。
通过禅宗的修行,我学会了包容与接纳,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人的不足,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 勇于面对困境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境。
禅宗教导我们要勇于面对困境,将困境视为成长的契机。
在困境中,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
世间皆虚幻,执念为苦海

世间皆虚幻,执念为苦海世间虚幻,如同泡影,执念才是苦海之源。
《金刚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就是解答一切疑惑的精髓,也是让我们摆脱苦海的根源。
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现象,其实都是空幻不实的,如梦幻泡影,实相者则是非相,因此修行的人都懂得看透这一虚幻,不执念于现实中的眷恋。
人生的痛苦,是都来源于想的太多。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个人的主观思想代表的是智慧,智慧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实剥夺的是我们的快乐。
正是因为主观情感的参与,很多人总是执念于自己虚妄的幻想之中,而虚妄的幻想总给我们产生了诸多痛苦。
世间皆虚幻,执念为苦海佛说:世间如苦海。
世间的苦海,除了对于名利的追求之外,苦海的根源也来自于内心与虚妄的执念,人的主观情感是塑造执念最大的罪魁祸首。
所以在道家思想中,提出“无为”的智慧,也是解决这一执念的根源。
《庄子》之中就有云将与鸿蒙之间的对话,说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云将向鸿蒙请教大道。
鸿蒙告诉他:重在养心,你只要自然无为,万物自会自生自化,忘掉你的形体,放弃你的聪明,忘却自身,和万物与自然之气浑然一体,解心释神,茫茫然无所用心。
万物纷杂繁多,全都各自回归本性,保持本真。
鸿蒙是一个悟道人,听起来好像是愚昧混沌无知的意思,但是他所讲述的就是随顺万物静心守信,却是最清醒的智慧。
世间皆虚幻,执念为苦海抛开主观虚幻的情感,逃脱的自然是世间难以摆脱的苦海,方能收获一份得意。
一个小和尚问禅师:“您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禅师说:“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困的时候就睡觉,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小和尚非常不理解,这个时候禅师解释给他听,说:“世俗之人吃饭的时候,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也总想着别的事情睡不安稳,而这都是给他带来痛苦的根源。
而我却能吃得安稳,睡得舒心,世间众生产生的千般妄想,总让自己的生命停留在障碍之前,无法突破,迷失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
真正困扰你的,是自己本身的执念

真正困扰你的,是自己本身的执念生活的不快,大多源自于自身,很多时候都是想不开才会执着,真正困扰你的,是本身的执念,所以不要再去抱怨上天的不公,调整好心态,才是事情的根本,执念,他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一旦形成了,就容易钻死脑筋,一个人,若是长久不懂得变通,往往就指示抓住细枝末叶不放,从而忽视了眼前的一整棵大树。
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所以不要总是遇到事情就绝望,生活本身,就是有无限的可能,区别就在于你能够自己去发现,谈禅,不要只从问的方面回答,更多还要从不问的方面去体会,学会开始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换个角度,再去看待整件事情,或许你就能够看到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快乐的人,有的也只是不肯快乐的一颗心,看不开,执着就会伤到你自己,余生往后,让心学会豁然一点,凡事尽全力之后,就谁其自然,不是让你从开始就选择了放弃,而是,在努力之后不再去强求,若一直不懂得打开自己的思路,往往会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人活得通透些,生活才能轻松,人生本就不易,何必再去折磨?若是想要改变,就从现在开始,把老旧的思维慢慢地转换过来,多认识一下,当下不同的想法,首先,先学会如何去换位思考,然后再慢慢地去全局看待事情,重要的是要去拓宽自己的思路,人活着时,就要不断的去学习,书中的黄金屋会让你更加开阔,无论是为人才是处事,都有益,改变本身就经不起任何的着急,积少成多,才是最稳最快方法。
其实这世上所有人都是普通人,大家都是一双眼睛,一个鼻子,没有谁是天生就要比谁要更好,你所能够看到的那些轻而易举,都只是背后的努力堆积而成的,所以不要再期望那免费的馅饼,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是最真,在闲暇时候,用知识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学会,这样的你,才会是更有底气的,即便遇事,也不会一味的慌张,自然的就摆脱困扰自己的执念。
人生不执迷不悟,才是高手

人生不执迷不悟,才是高手国学智慧:人生不着迷,便是高手。
《道德经》中说:绝圣弃智。
就是让我们抛开自以为是的心思,不以主观思想为左右,但是很多人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对于人生来说,不执迷不悟就是人生的高手。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人在生活中,其实都是活在虚妄的思维陷阱之中,一个人执念的是什么?他所痛苦的根源就是什么。
正所谓有这样一句话:能让你痛苦的人,都是你所爱的。
那我们换一种角度来说:能让你痛苦的事情,都是你所执念的。
有的时候我们的人生痛苦,不光是因为执念于某一件事情上面,有的人也执念在某一些观点和想法上。
比如说追求名利,比如说心胸狭窄,这样的人,都是因为生不豁达,思维不开朗所造就的,这就是人生的执念。
道德经:人生不执迷不悟,才是高手《小窗幽记》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寂静的时候要保持清醒,但是不要打扰清静的心境,清醒的时候要保持清静,但是信念不要奔驰太远。
人生在世,必然做到清醒,“清醒”就是知道任何事物所存在的状态,把握事情的方向,该争取的时候努力,该放手的时候要舍得放手。
而不是执念于其中,有时要学着糊涂,有时更要学着清醒,但是真正的清醒是藏巧于拙,有大度,有度量,不为小事去计较。
道德经:人生不执迷不悟,才是高手古代有一个人,他的妻子疑心特别重,经常用一根绳子绑在丈夫的脚上。
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事叫丈夫就拉绳子。
他丈夫实在是忍不了,就偷偷的和巫婆商量,趁妻子熟睡的时候,把脚上的绳子绑下来,拴在一只羊的身上,自己偷偷躲起来。
妻子醒了之后拉动绳子,跑过来一只羊,妻子特别害怕,就找了巫婆。
巫婆说:“你家祖先怪你平时疑心病太重,把你丈夫变成了一只羊,如果你能改正,我可以向神灵祈祷,把你丈夫再变回来。
”于是妻子痛定思痛,立誓悔过,巫婆就把羊牵走了,让他的妻子在家里闭门思过7天。
过了很久之后,那个丈夫才回来,妻子见了他之后哭着问他:“你变成羊之后辛不辛苦?”他丈夫说:“我吃的草味道一点也不好,肚子还痛。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太过执着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太过执着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心善之人在深夜回家时,不慎踩到一个东西,脚下传来“呱唧”一声。
他越走越不放心,回想起刚才的响声,总觉得像只青蛙。
于是,一整晚他都心神不宁,担心自己杀了生,彻夜难眠。
第二天天一亮,他急忙去找青蛙的尸体,可找来找去,也只找到一根被踩扁的茄子。
这时,他才知道,原来自己担惊受怕一整晚的东西,根本不是青蛙,而是茄子。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像故事中的人一样,执念太深。
原本一笑而过的事,却由于牵挂太甚,久久不能忘怀,于是越想越复杂。
原本随口一提的话,却由于想来想去,疑心越来越重,痛苦也就随之而来。
可见,让我们痛苦的其实不是外界,而是我们过于执着的心。
01不执着于对错卡耐基说:“你不可能在争吵中获胜。
因为你吵输了,也是输;你吵赢了,还是输。
”只要纠缠不休,就是在作茧自缚。
作家荞麦曾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为《我为什么不爱南京了》。
谁知,此文一出,顿时激起千层浪,也引来无数谩骂。
面对网友的口诛笔伐,荞麦不甘示弱,一一与之争论。
可依然无济于事,最终荞麦只能关闭评论区,才平息了这场战火。
不是所有的鱼,都活在海里;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站在同样的立场上。
立场不同,争论太多都是白费。
所以,聪明人,从不纠缠对错,而是放得下对错利弊,也能容得下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
《了凡四训》中讲:“举火焚空,终将自熄。
”火苗再大,也终会自己熄灭。
只要你不与人纠缠,不与对错纠缠,以不辩胜万辩,事情简单了,心自然也就不累了。
02不执着于聚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你无法强求缘分的去留,正如你无法强求生命中的相聚与分离。
电影《霸王别姬》中,最让人惋惜的一个角色就是程蝶衣。
程蝶衣入戏太深,把戏里戏外的感情,都寄托在师兄段小楼的身上。
他最大的念想,就是和师兄唱一辈子的戏。
可惜,段小楼却把生活和唱戏分得一清二楚,很快便与菊仙成婚,师兄弟二人从此分道扬镳。
程蝶衣放不下,也舍不得。
整日苦苦哀求,想出各种计策来挽回师兄。
世间所有的执念,都会让你感受到痛苦

世间所有的执念,都会让你感受到痛苦这个世上让我们痛苦的都是我们在乎的东西,我们的执念越深,最后就会输得越惨。
正是因为你爱一个人,那个人就会让你产生痛苦,你爱的越深就痛的越深。
只要你非常在意一件事情,那一件事情的得失才会让你产生失落和欣営。
所以,人多数人生的痛苦,都是因为过于在意而导致。
古人云: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忌讳贫穷的人最后会困于贫穷,这就是因为好胜心导致。
忌讳生病的人最终会死于生病,这是因为被畏惧之心所惊吓和蒙蔽的结果。
忌讳愚笨的人最终会死于愚笨,正是因为掩盖愚笨之心的结果。
世间所有的执念,都会让你感受到痛苦当你太在意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因为自己的在意而深陷其中。
正所谓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的执念困扰了你的思维,深陷于其中,无法逃脱。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生活中有很多人做项目的时候做败了,周围的一些人都能给他提一个很好的建议,这一些建议是非常有用而且正确的,但是这个人永远听不进去。
为什么?就是因为他陷入当下的一个思维之中,从不认为自己的思维有问题, 从不认为自己太过于执着的心思是错误的。
越是执念,越是用心,往往就错的越离谱。
世间所有的执念,都会让你感受到痛苦在佛教中有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故事: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名字叫二十亿耳尊者,有一天释迦牟尼发现二十亿耳尊者念经的时候十分的急切,焦躁。
释迦牟尼就问他:“是什么原因,为何诵经这么心急?是有什么烦恼,烦恼是因什么而起的呢?”二十亿耳尊者就说:“世尊,我修行很久了,看着别人都得到了三昧,也得到了禅定,其至得到了证果,我不但没有成到证果,连三昧都没有得到,所以非常焦躁,心也静不下来,也没有更多的心思去念经了。
”释迦牟尼就问他:“那你没有出家之前是做什么的?”二十亿耳尊者:“我没有出家之前,是弹琴的。
”释迦牟尼就说:“好,那我问你,怎么能够把琴弹好,琴弦松了会不会发出声音?”二十亿耳尊者说:“琴弦松了就根本没有声音。
所有的痛苦,源于内心的执着

所有的痛苦,源于内心的执着当内心充满祥和,在哪里都是一样欢喜自在;当内心充满智慧,一花一草尽显法身。
若能放下心中的执着与挑剔,那么你相逢的一切,皆是美好。
情绪的起伏变化,只在一念之间。
但在这一念之间,就决定了我们此后的人生是风平浪静,还是灾难重重。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那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其实情绪不该被外因左右,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那是他的事;你如何想、如何做,才是你的任务。
如果别人的恶言、恶语实在不入耳,就当它是个玩笑,于是你便也笑了。
要平复情绪,又何须费力呢?愤怒总是让人失去理智,人们在怒气的作用下总以为自己是在与别人争出是非高低,实际上是人们在与自己较量、搏斗。
当怒火满心时,别人根本不会被你的怒火灼伤,你却会因为自心的怒火而伤了自己。
学禅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能够从容自在地面对外境,而不会在内心点起愤怒的火。
你对眼下的成绩执着,那么你的成绩也就只能这样了;你对某个人执着,你便再看不到生活里的其他乐趣了;你对困难执着,你余下的人生便只看得到灰暗。
一有执着便有了局限,人生的格局也就被限制住了。
没有执着,人生便有无限多个可能。
一定要从过去既定的人生经验中走出来,因为外境随时在变,过去的经验又怎么能指导当下的人生;过去的观念,又如何会符合不断发展的社会形态。
只有自然而然的生命形态才是最美好的。
所以,虚伪浮夸、矫揉造作的言行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反而会惹人生厌。
这倒可以视为与人交往时的一个准则。
你既然能做到顺从自心地安排生活,那也应该可以做到以自己的本来面貌示人,即便你有一些缺陷,但也会因为这种自然真实而打动人心。
放过牛的人都知道,放牛时要对牛加以管制、约束,以防它毁坏了庄稼。
其实对我们的心也是如此。
我们的心总是很难专注于当下,专注于手中的事情。
这时候不是要对着自己的心口挥动鞭子,而是应该静静地坐下来,观察自己的呼吸,并让自己的心念平复下来。
对心有所诱惑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心本来就常生妄想。
稻盛和夫谈释怀:“人生在世,想得开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

稻盛和夫谈释怀:“人生在世,想得开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稻盛和夫谈释怀:“人生在世,想得开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
你在意什么,什么就折磨你,你计较什么,什么叫困扰你。
人这辈子,天大的事,只要顺其自然,也不过如此。
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太较真了,你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你太计较得失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尽人事听天命。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期望过高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有些人选择放下,不是为了原谅别人,而是为了放过自己。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的内心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囚徒。
放下执念,放过自己。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不必反复咀嚼。
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有很多,天亮了,又赚了。
心若快乐,世界无苦,心若有光,世间处处是光明。
人生路漫漫,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更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一个先来,在无法预知的未来里,我们平平安安就好了。
人们总是把幸福解读为“有”:有房有车,有钱,有权。
其实幸福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往后余生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珍惜眼前人,过好每一天就是幸福。
接受平凡,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努力才是成年人最大的体面,关关难过关关过,万般滋味,皆是生活。
只要自己把每一天过充实了,那这一天就有意义。
你在三四月播撒种子,七八月才能收获果实。
不必急着让生活给予你答案,有时候你要耐心的等一等。
回报不一定会在你努力之后立马出现,只有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如期而至。
山有顶峰,海有彼岸,一切都有回甘。
结局总归是好的,如果不好,那一定是还没有走到结局,还要一直走下去。
#有哪些好的句子分享# #释怀# #自媒体创业人# #今日头条微头条# #人生的那些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苦的根源,是源于执念背离了自然
01
庄子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叫做:人的形体与灵魂都是生于自然,但是人的主观情感却是背离自然。
所以当一个人的形体与灵魂没有在同一条平行线的时候,这个人就会感觉到痛苦。
比如说,一个人自身的能力有限,处在底层之内,但是他的情感期望的是对于高层的向往,也就是所谓的欲望。
当外在欲望不能满足,这个时候所产生的就是无尽的痛苦。
有一天惠子对庄子说:“人难道是没有感情的吗?”
庄子说:“是的。
”
惠子说:“如果没有感情怎么成为人?”
庄子说:“道赋予人的容貌,天给了人的形体,怎么不叫做人呢。
是非的分别,这是我所说的情,我所说的“无情”,是不要因为好恶爱恨的情绪而损伤自己的本性,要顺应自然而不是人为的去增益生命。
”
庄子:痛苦的根源,是源于执念背离了自然
天地赋予我们形体,我们从无到有,应该是出自于自然,“无情”便是顺应自然。
而人的主观情感都是想要背离客观,不能接受自己拥有的人生,不能接受自己的形体。
诸如,有的人觉得自己的外貌不好看,有的人觉得自己的形体不够完美,这都是不接受外物不顺应自然的误区。
个人的道德修养做到清心淡欲,首先就是要不介怀自己外在形体,其次就是让自己的情感得到一种淡漠虚无。
主观没有是非好坏,一切顺其自然,不介怀世间存在的任何现象,这才是一个道德高深的境界。
《菜根谭》之中说: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糠,居然净土。
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
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信夫。
内心是一种羁绊还是解脱,其实全在于自我,如果内心能够顺应,即便是屠户酒肆也是极乐净土。
否则即便是有琴有鹤,修身养性,爱好虽然高雅,但是魔障依然存在。
庄子:痛苦的根源,是源于执念背离了自然
02
当一个人内心有所开悟的时候,即便是处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同样有一种悠然自得,一个人如果心有魔障,总被主观是非缠绕了内心,即便是处在琴棋书画诗酒茶之中,心内心仍然有阻碍。
万事修的只是心,自己所有的人生也都是内心的一个呈现,内心了无牵挂,人生自然是一种天堂。
红尘俗事与了却尘缘,其中唯一的分界点是自己的内心。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这个世上不缺少美,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而用另外一种说法来说,这个世界上也不缺少仙境,缺少的是不受外物浸染的内心。
庄子:痛苦的根源,是源于执念背离了自然
白云守端禅师在方会禅师门下参禅,几年之内都没有开悟,方会看他久久无
法开悟,也想帮他一下。
有一天,方会禅师借着机会在寺前和白云守端闲聊,方会禅师问他:“你记得你师傅是怎么开悟的吗?”
白云守端回答:“我师傅是摔了一跤才开悟的。
”
方会禅师听完之后故意发出了嘲讽的笑声,然后扬长而去,白云守端禅师当场愣住了,心想:难道我说错了吗?为什么老师在嘲笑我呢?
白云守端禅师几天了,也放不下方会禅师的那几声笑声,一直在想到底是怎么回事,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实在忍受不了,就去方会禅师那里请教。
方会禅师听他说完之后,就说:“你看过庙前那些耍猴的小丑吗?小丑使出浑身解数,为了博取观众一笑,我那天对你一笑,你就茶不思饭不想,你对于外界的事情看的太真了,连一个表演猴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能够开悟呢?”
方会禅师一针见血,找到了白云守端无法开悟的根本,白云守端也恍然大悟。
庄子:痛苦的根源,是源于执念背离了自然
所谓修行并不是去除所有的俗念,而是顺应自然,不在意外物的改变与存在,外界变化也能心无所动,即便内心有俗念又该如何,只要俗念适度,用平常心去对待,不过度的悲,不过度的喜,便也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