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系统解剖学中的“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教案
![系统解剖学中的“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139d6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4.png)
系统解剖学中的“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教案一、教材分析“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是系统解剖学中关于骨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骨的物理特性,如硬度、韧性和弹性等。
对于学生理解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系统解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仍感陌生。
学生需要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理解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其探究人体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特点。
2.难点: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五、教学对象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理解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后续学习骨骼系统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七、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概念及特点。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展示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骨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准备骨的标本或模型。
2.制作PPT课件,包括骨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图片、图解等。
3.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展示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其功能。
4.布置教学场地,确保教具摆放合理,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九、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行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引导学生思考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与其功能的关系。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跃度,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0fd6d61011ca300a6c390dd.png)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肥乡第三中学冯秋芳一、教学思路:《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这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生物学八年级教科书第15章《动物的运动》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骨的结构为知识基础,通过探究实验重点介绍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进一步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
二、教学目标(1)学会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材料、资源,这部分内容我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方式认识骨的结构,介绍骨的生长。
进而学习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这节课就是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景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应用讲解法、谈话法、比较法和指导法,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设计依据现在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也就是从“带领学生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学”。
七、教学对象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大,学习进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好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八、教学过程(一)实验前的准备关于骨的成分,为做好鉴定骨成分的实验,在实验前先将骨处理好,煅烧的骨可以选用细长的小骨(鱼肋骨)。
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
在做实验前,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等。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b6b41308a1284ac9504330.png)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观察长骨的结构,辨认骨的主要结构;解释骨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2、探究骨的主要成分,阐明骨的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3、说出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发生;二、能力目标1、观察长骨,对照模式图辨认骨各部分结构;2、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骨的坚韧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目标1、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2、在小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3、从科学和道德素养的双重角度,认同公共场所照顾老年人的行为;认同和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教学重点】骨的结构、骨的坚韧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骨的结构和功能的适应【课时安排】:3课时,其中实验课1课时【教材分析】在第一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教材第二节内容进一步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
在该节内容中,教材首先概述:运动的形成是在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参与下,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
然后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运动系统的组成,二是躯体运动的形成,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本节课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中“骨”的知识。
【教学设计思想】一、骨的结构教学:骨的结构为事实性知识,虽易于理解,但涉及名词较多。
故教师通过提供直观性的长骨实物,并利用教材图文并貌可读性好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文、对照实物辨认、记忆各部分结构及名称。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提出能引发学生思维、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为线索,使学生知道骨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骨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自学研讨、教师质疑,试图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二、骨特性与骨化学成分的关系教学过程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能采取适当的个人行动。
骨头结构知识点总结
![骨头结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c75016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1.png)
骨头结构知识点总结
一、骨头的化学组成
骨头的化学组成主要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两部分组成。
有机物质主要包括胶原蛋白和蛋
白多糖,它们赋予骨头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无机物质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等,它们使骨
头具备硬度和刚性。
此外,骨头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和各种微量元素,如锌、镁、铜等,它们对维持骨头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骨头的微观结构
骨头的微观结构包括骨基质和骨细胞两部分。
骨基质是骨头的主要组成物质,它由胶原纤
维和无机盐晶体交织而成,形成了一种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材料。
骨细胞主要有成骨细胞、骨吸收细胞和骨细胞三种类型,它们分别参与了骨头的生长、修复和代谢等生理过程。
三、骨头的发育过程
骨头的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骨头的形成、生长和再造等阶段。
骨头的形成是指
胚胎时期原始的软骨或膜骨被逐渐转化为真正的骨质的过程,它主要发生在胚胎期和胎儿期。
骨头的生长是指骨头在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不断增长和发育的过程,它受到很多因素
的影响,如遗传、营养、运动等。
骨头的再造是指在成年后,骨头不断地进行代谢和更新
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受体内激素和机械刺激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骨头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和发育过程的了解对我们更好地保
护和维护骨头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文所总结的知识点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骨头这一重要的组织,进而更好地保护和维护自己的健康。
生物7下实验记录表格
![生物7下实验记录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dcbce845f01dc281e53af07f.png)
淡思学校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七年级上册第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淡思学校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七年级上册第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分组探究)七年级下册第23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花生、火柴、解剖针、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自制装置、量筒、水、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实验名称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分组进一步探究)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高锰酸钾溶液、新鲜水果、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分组探究)七年级下册第24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馒头、清水、棉絮、碘液、与体温相近的温水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胆汁的作用(演示实验)七年级下册第35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试管滴瓶清水花生油胆汁鱼或鸡新鲜胆汁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胆汁的作用演示实验班级学生人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分组设计)七年级下册第37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要求设计的食谱中含有五类食物并比列合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测量胸围差(分组实验)七年级下册第47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软尺日期星期班级节6 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测量胸围差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模拟膈肌运动(演示实验)七年级下册第49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自制模拟膈肌运动模型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模拟膈肌运动演示实验班级学生人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第55页实验名称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分组探究)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凡士林、载玻片、透明胶带、尺子、日期星期班级节缝衣针、显微镜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第61页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分组实验)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第64页实验名称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分组实验)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显微镜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载玻片清水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第78页实验名称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组调查)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纸、笔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膝跳反射(分组实验)七年级下册第101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膝跳反射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听力测试(分组探究)七年级下册第106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秒表或普通手表,耳塞或棉球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测定反应速度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模拟探究)七年级下册第114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食醋、清水、ph试纸、种子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分组探究)七年级下册第116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废电池、烧杯、清水、手套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课外实践)七年级下册第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优质纸张、纱布或筛子、盆或大广口瓶一个、电吹风、显微镜、水、搅拌器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第120页实验名称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分组拟定计划)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笔、笔记本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七年级下册第98页实验名称测定学习时间(分组拟定计划)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秒表或手表日期星期班级节送交日期年月日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内容:测定学习时间班级分组数日期实验效果教师实验员大柳中学生物学实验通知单实验名称脊髓的结构七年级下册第120页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时间与班级日期星期班级节神经元玻璃标本,蛙或小白鼠脊髓横切面玻片标本,显微镜。
初一生物动物的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生物动物的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a5023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7d.png)
初一生物动物的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了了解“骨的成分与特性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下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⑴骨的煅烧试验①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持续煅烧,观察鱼骨先变黑,后变红,最后变成色。
②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骨,骨碎裂。
③实验结论:骨中含有,它使骨具有的特点。
⑵儿童、青少年时期骨内的有机物含量的百分比相对于老年人来讲要,所以骨容易,要注意体育锻炼,注意坐立行的姿态。
【答案】(1)灰白无机物硬脆(2)多变形【解析】(1)骨的成份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有机物使骨变得柔韧,具有弹性;无机物使骨变得硬脆,具有坚固性,所以硬度和弹性是骨的两个重要物理特性。
鉴定骨中含无机物,采用煅烧骨,将骨烧到灰白色时,轻轻地敲打煅烧的骨则表现了硬脆断裂,说明烧掉了有机物,剩下的成份是无机物;鉴定骨中含有有机物,采用盐酸脱钙,将骨放到稀盐酸中,骨中的无机物被盐酸溶解出来,剩下的是有机物,非常柔韧。
因此,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持续煅烧,观察鱼骨先变黑,后变红,最后变成灰白色。
骨中含有无机物,它使骨具有硬脆的特点。
(2)人一生骨成份的含量在不断地变化,儿童少年期骨中的有机物多物1/3,无机物少于2/3,骨的硬度小,柔韧,弹性大,如果不注意坐立行的姿势,易出现骨的变形;老年人的骨中有机物少物1/3,无机物多于2/3,骨硬脆,弹性小,易于出现骨折。
儿童、青少年时期骨内的有机物含量的百分比相对于老年人来讲要多,所以骨容易变形,要注意体育锻炼,注意坐立行的姿态。
【考点】2.在人的一生中,要特别重视坐、立、行的正确姿势的关键时期是A.婴幼儿时期B.青少年时期C.成年时期D.老年时期【答案】B【解析】骨的物理特性包括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而骨的硬度和弹性又取决于骨内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之比,成年人,骨内的有机物约占 1/3,无机物约占2/3,这样的骨既坚硬又有弹性,而老年人,骨内的无机物大于2/3,这样的骨弹性小,易骨折,少年儿童骨的有机物多于1/3,骨的弹性大,易变形,所以青少年时期的骨可塑性强,所以这时要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以防止骨骼变形,故选B。
骨的实验报告实验原理
![骨的实验报告实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c42b6a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e.png)
一、实验背景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撑、保护、运动和造血等功能。
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其生长发育、疾病和创伤修复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本实验通过对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探讨骨的实验原理。
二、实验原理1. 骨的形态学原理骨的形态学研究骨的形态、大小、比例和生长规律。
本实验通过观察骨的横切面和纵切面,了解骨的内部结构,包括骨膜、骨皮质、骨松质等。
2. 骨的生化原理骨的生化研究骨的化学成分、代谢过程和功能。
本实验通过检测骨的钙、磷、镁等元素含量,了解骨的生化特性。
3. 骨的力学原理骨的力学研究骨的机械性能、强度和弹性。
本实验通过力学测试,了解骨的力学特性。
4. 骨的再生原理骨的再生研究骨在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过程。
本实验通过观察骨损伤后的修复情况,探讨骨的再生原理。
三、实验方法1. 骨的形态学观察(1)取新鲜动物骨组织,制成切片。
(2)采用显微镜观察骨的横切面和纵切面,观察骨膜、骨皮质、骨松质等结构。
2. 骨的生化检测(1)取新鲜动物骨组织,提取骨组织中的钙、磷、镁等元素。
(2)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骨组织中的元素含量。
3. 骨的力学测试(1)取新鲜动物骨组织,制成标准试样。
(2)采用万能试验机测试骨的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
4. 骨的再生观察(1)取新鲜动物骨组织,制成损伤模型。
(2)观察骨损伤后的修复情况,包括骨痂形成、骨愈合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骨的形态学观察通过观察骨的横切面和纵切面,发现骨由骨膜、骨皮质和骨松质组成。
骨膜位于骨表面,具有营养、修复和保护骨组织的作用;骨皮质位于骨的外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骨松质位于骨的内部,具有较好的弹性。
2. 骨的生化检测骨组织中的钙、磷、镁等元素含量较高,其中钙含量最高,约为骨总重量的65%。
这些元素是骨的主要成分,对维持骨的硬度和强度具有重要意义。
3. 骨的力学测试骨的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均较高,表明骨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5.15.2 动物运动的形成——骨的成分与特性 课件(共23张PPT)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5.15.2 动物运动的形成——骨的成分与特性 课件(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ebcb2e5a8956bec0975e3e8.png)
用将酒用 盐肋精镊 酸骨灯子 浸打煅敲 泡结烧打
观察到表面有气泡产生。 发现鱼骨柔软可打结。 鱼骨的颜色由乳白色变成灰白色。 骨变成细碎的粉末。
鱼肋骨中含有使鱼骨具有 柔软特性的物质。
鱼肋骨中含有使鱼骨具有 脆硬特性的物质。
实验结论
物体特性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包括无机 物和有机物两类。蛋白质、糖类、脂 肪、维生素等为有机物,有机物一般 能燃烧;钙、铁、硒、磷等为无机物, 无机物一般不能燃烧。 有机物具有柔韧的特性,无机物具有 硬而脆的特性。
硬度及韧性
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鸡翅骨, 用双手轻轻地将骨头折弯, 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 有弹性。
骨的这些特性与骨的成分 有密切关系,那么骨中包 含哪些物质呢?
目录 | Contents
学生思考
实验探究 成分探讨
课堂讨论
课堂作业
成分探讨
骨的成分中包含有机物,其中 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成分中包含无机物,其 中无机物主要是钙盐。
目录 | Contents
学生思考
实验探究 成分探讨
课堂讨论
课堂作业
实验探究
Start
实验目的
探究骨含有的成分及其与 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p1
实验器材
鸡翅骨、酒精灯、 火柴、试 管、镊子、质量分数为10% 的盐酸、自来水、烧杯
P2
p3
实验原理
一般来说,有机物能够燃烧;
无机物不能燃烧。
无机物(如钙)与盐酸发生化
教学难点
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与 物理特性的关系。
课前引言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在我们平常的印象中骨类似于什么物体? 2.从这些表演者的动作中你又认为骨类似于什么物体呢?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8.3 人体概述5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8.3 人体概述5](https://img.taocdn.com/s3/m/c6b09b73b0717fd5370cdc24.png)
人体概述(三)《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2)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亲手实验,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及关爱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车安全。
(2)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学情分析由于初一的学生缺乏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因此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难以理解。
但是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所以教师通过实验,利用多媒体等形象直观手段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应用相应的知识。
本课主要侧重学生的实验为主,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器具:鱼肋骨(或鸡腿骨)、稀盐酸、清水、小烧杯、镊子、酒精灯、食用醋、白纸、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顶碗》。
能够完成的如此完美,有哪些系统参与了呢?不同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结构与功能是相互统一的,那么结构的特性和成分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以骨为例,通过实验来探究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杂技《顶碗》视频,让学生叹服能完成如此完美是因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
顺势引出骨的特性与成分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二)解读教学目标(三)探究实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1、提出问题:骨的成分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性?教师:我们把鱼骨拿起来看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发现骨有什么样的特性?学生:有一定的硬度又有弹性教师:骨为什么既有硬度而有弹性呢?2、作出假设:出示资料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无机物)。
骨的构成和成份、骨单位概念_概述及解释说明
![骨的构成和成份、骨单位概念_概述及解释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dabe843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d.png)
骨的构成和成份、骨单位概念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概述:骨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组织,它不仅提供了身体的支撑和保护,还参与了血液生成、矿物质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
了解骨的构成和成份以及骨单位的概念对于理解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骨的构成和成份、骨单位概念概述以及解释说明骨单位概念等部分。
首先我们将介绍骨的组织结构和主要成分,然后对骨单位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并阐述其在骨重塑过程中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解释长骨和短骨中骨单位分布差异、年龄和性别对骨单位数量和活动产生的影响以及疾病对骨单位功能造成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要点,并展望或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和介绍关于骨的构成和形态学特征、各种成分以及进一步阐述骨单位的概念。
通过解释说明骨单位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骨的生物学特性和结构,并为相关疾病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对未来骨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并为相关科学家提供启示和建议。
2. 骨的构成和成份:骨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之一,由多种不同成分组成。
了解骨的构成和成份对于理解其功能和重要性至关重要。
2.1 骨的组织结构:骨组织可分为两种类型:致密骨和松质骨。
致密骨(也称为紧凑骨)位于长骨的外部,形成硬壳保护内部结构。
松质骨(也称为海绵状骨)构成了长骨内部和其他骨骼的大部分。
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可以将整个骨头视为由多个单元组成的复杂结构。
这些单元被称为“四角模型”,每个模型由一个中央血管通道(称为哈佛运河)以及周围的四个冈上小室(称为拉康纳小室)组成。
这种四角模型排列形式使得血液能够有效地灌注整个骨头,同时提供坚实的支撑结构。
2.2 骨的主要成分:尽管看似坚固和简单,但实际上,骨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生物化学物质。
大约65%的骨重量是由无机盐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钙和磷。
这些无机盐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沉积在胶原纤维之间,使骨头变得坚硬且具有抗压性。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656d85ba1aa8114531d93f.png)
龙源期刊网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
作者:夏海威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26期
【摘要】“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是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人的生殖与发育》第三节《人体概述》内容。
在本节中有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即人体的每个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体结构的各种特性与其组成成分有关系。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重要概念,通过“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来验证人体结构与其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这是一根鱼肋骨,用手轻轻地将鱼肋骨折弯,我们会感觉到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那么骨为什么会有这种物理特性呢?
问题:骨的特性与什么有关系?
二、作出假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将动物的骨磨成骨粉,骨也可以熬成骨胶,骨粉和骨胶的主要成分都是钙盐和蛋白质。
假设:骨的硬度与骨中的无机物有关,骨的弹性与骨中的有机物有关。
三、实验
1.骨的煅烧(原理:有机物分解,留下的是不能燃烧的无机物)。
①实验操作: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持续煅烧,直至鱼肋骨变成灰白色。
②现象:观察在煅烧过程中鱼肋骨的颜色变化,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
③结果:鱼肋骨在煅烧的过程中,首先变黑,然后再变成灰白色。
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鱼肋骨粉碎。
2.骨的脱钙(原理:无机物酸解,留下的是有机物)。
15.2实验课消失的骨架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15.2实验课消失的骨架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4a5191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b.png)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课题,进行合作探究。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小组汇报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它们对骨的物理特性的影响。
2.讲解酒精脱钙法的原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酒精能使骨变软。
3.引导学生关注骨的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解释为什么有机物使骨具有弹性。
4.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骨的柔韧性是由有机物决定的。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敬仰。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通过对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他们的生命观念和健康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讲述骨折修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对生活的重要性。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使用酒精对骨进行脱钙处理,观察骨的弹性变化,进而探讨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此外,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掌握有机物和无机物对骨的物理特性的影响。
骨质的名词解释
![骨质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d33754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8.png)
骨质的名词解释骨质是人体骨骼的主要成分,具有坚固和支撑作用。
它由一系列复杂的组织与细胞构成,包括细胞、无机盐、有机物和水等成分。
骨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它的生理功能和力学特性。
骨质可以分为骨骼系统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骨头和骨骼。
一、骨质的组成和结构1. 骨骼细胞骨骼细胞是构成骨质的基本单位,包括骨母细胞、成骨细胞、骨吸收细胞和骨质细胞等。
骨骼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修复的能力,可以合成、分泌和分解骨质,维持骨骼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2. 无机盐骨质中的无机盐主要由钙、磷、镁和钠等元素组成。
这些无机盐以钙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形成了骨质的硬度和坚固性,同时也为骨骼提供了生物学特性。
3. 有机物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由胶原蛋白组成,占据了骨骼干重的90%左右。
有机物质赋予了骨质一定的韧性和弹性,使其能够缓冲冲击和吸收外来力量,保护内脏和关节。
4. 水分骨质中含有大约10%的水分,主要存在于骨髓和骨质细胞内。
水分的存在有助于维持骨骼细胞的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
二、骨质的生理功能1. 支持和保护骨骼通过支撑和框架作用,为身体提供了结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
骨骼系统不仅支撑着身体的重量,还可以保护内脏和脑组织,减少外部的冲击和损伤。
2. 运动和稳定骨头连接在一起形成骨骼,通过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使身体能够进行各种运动。
骨骼系统还能提供稳定性,使身体能够保持平衡和姿势。
3. 血细胞形成骨骼中的骨髓是造血系统的重要部分,骨髓干细胞能够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进行血液的生成和供应。
4. 矿物贮存骨质中的无机盐储存了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它们能够在身体需要时释放出来,维持血液中矿物质的平衡,支持神经传递、肌肉收缩等生理功能。
5. 代谢调节骨骼参与了钙离子的调节,对体内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当体内钙离子浓度过高或过低时,骨骼可以释放或吸收钙离子,调节体内的钙离子平衡。
三、骨质的疾病和保健1. 骨折和骨损伤骨折是指骨骼发生不连续性断裂,常见的原因包括外伤、骨质疏松、骨肿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
间的关系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实验介绍
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实验,实际上是由两个小实验组成的。
一是通过煅烧说明骨中含有无机物;二是通过酸解脱钙,说明骨中含有有机物。
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加深理解骨含有的成分及其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骨的煅烧有机物能够燃烧变成碳;无机物不能燃烧,不变成碳
骨的脱钙无机物(如钙)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就会生成可以溶于水的物质而被
溶解分离出来。
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主要是钙盐(磷酸钙和碳酸钙),骨的硬度大、弹性小,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骨的硬度小、弹性大,使骨柔韧。
师:骨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特性,我们一起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科学问题。
生甲:我们小组已经完成这一实验,现在我把我组的情况分三个方面介绍一下:
(1)提出问题: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弹性,与骨的成分有关吗?
(2)作出假设: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和提示,骨的成分主要是含钙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等
(3)制定计划与实验及结果分析,如下表: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骨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搭配,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弹性。
实际上骨的成分含量和骨的物理特性并不是稳定不变的。
骨的成分含量和骨的物理特性,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其大致情况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