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反思
石河子第二中学仲崇玺
2012年5月25日,我有幸去富蕴县高级中学送课,深刻地体会了“同课异构,教育教学交流”的真正内涵和意义。教学反思和体会如下: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必修三中很重要的一节,为了上好这节内容,我做了充分准备,这一节的内容清晰条理不是很难,但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方法,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因为资源的调配工程除了西气东输之外,还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如何在1节课里教会他们分析方法,则是我授课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是以案例形式呈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便成为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用。
在这节课里,我主要讲解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概况,如起始点,长度,所经省区,地形区等,让学生明白了西气东输工程之浩大和难度之大,从而能让他们自己去找出国家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我的资料准备得还是很充分了,除了找了很多文字资料之外,还找了一些图表,让学生识读图表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归纳出原因,实际上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很多学生都能都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归纳出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第一个原因课本上给的资料仅仅只是东西部能源和消费占全国的一个比例图而已,只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因此,我们又另外找出了一个天然气全国资源分配图以及东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图,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东西部能源生产很消费会有差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也达到了我们教学设计的目的。第二个原因是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这一节需要回顾之前第三章的内容,如何既勾起学生的记忆又能自然过度到这节课的内容,
也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给了学生一个之前全国能源消费结构图,让他们思考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的弊端,然后比较天然气的利弊,很容易就能让他们得出天然气的优点:经济和清洁,从而又能引出可持续发展。接着给学生讲解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的影响,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补充其他3个资源调配工程,回家上网找基本概况,接着自己去分析原因。
纵观这节课,虽然课本内容不是很难,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但如何能让学生走出课本才是关键,因为资源调配工程不仅仅是一个,要掌握的内容也不仅仅是课本所讲解的,学生真正要掌握的是一种分析方法。必修3的基本教学形式就是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很庆幸,在罗老师的帮助下,我基本达成了目标。
5、不足之处
我觉得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在评价手段上,要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
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地理技能的形成情况,还要把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进一步挖掘出来。
二、教学反思
(一)亮点: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基本体现了“361”自主导引式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基本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1.“生问生答师点评”
学生提出了三个有思维容量的问题,其他学生现场进行解答,老师适当点评,从展示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互助解疑的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2.“师问生答师点拨”
师生共同总结规律:“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分析思路”,并进行迁移应用(评价西电东送工程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影响。)从展示效果来看,学生们总结到位,应用得当,充分体现了复习课的能力要求——总结规律、知识迁移。
3.“合作探究共提高”
预设了“中国的能源安全”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首先,明确探究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其次,探究时间充足,学生探究充分,为后面的高效展示奠定了基础。从展示效果来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祖国的能源安全出谋划策。加强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不足:
1.“图片鉴赏”后马上进入“成果展示,资源共享”环节,缺乏与“图片和视频”的呼应。建议调整一下顺序,将视频“今年冬天的北煤南运”作为本节课的情境导入。
2.“知识梳理部分” 基础知识点问题的设计显得有些零散,未体现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逻辑体系。建议学案设计过程中,把6个基础知识问题进行重新排序与整合。
【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教学的过程性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本课教学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问题开始 ---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深入 ---教学环节步步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读图、析图和用图,引导学生探讨、思考、研究,并联系社会热点,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地理素养的提高。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教学反思
殷作乔
首先,我以中东地区——世界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作为切入点,接着展示中东石油输出线路让学生明白整个世界都存在资源的调配问题。接着用对比的方法展示我国的人口分布与资源分布图,让学生理解资源调配势在必行,进而引出本节的内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其次,为了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我将每一个问题都拆分成若干小问题进行展示与提问。如西气东输管道概况这一问题具体到五个小问题:气源区与目标市场、起点和终点、经过的省区、地形区以及景观植被的变化,这些问题答案需要学生利用地图册去查找,在这一查一找中,学生动了起来,课堂也活跃了
起来,由于问题的分解降低了难度,所以每一位同学都体会到了寻找答案的乐趣,真正的变“教师教”为“学生学”。
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的是如何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而我国的资源分布又具有不平衡性,资源分布与需求消费不平衡,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资源进行跨区域调配。本节以南水北调作为案例,让学生学习了解南水北调的原因、方案及影响,从而学习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的。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在南水北调线路和方案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案导学,让学生根据学案,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得出学习结果。教师在该环节的教学中进行巡回指导。
2、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导学案进行教材阅读和读图,从教材和图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南水北调案例分析,掌握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方法。
3、教学目标设计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恰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也力求达成三维目标要求。
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际教学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新课程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整合不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运用学案导学,引导学生教学学习内容的探究,力求体现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但在探究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方面,还存在为探究而探究,对探究问题挖掘不够。
2、教学内容取舍方面存在问题,在导入、创设情境方面,添加的内容较多,进入主题学习较慢,导致时间不够,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体现一些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方法,但在真正做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机整合方面还存在不足,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反思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一节内容不是很难,但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方法,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因为资源的调配工程除了西气东输之外,还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
一、较好之处:
在第一节课里,我主要讲解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概况,如起始点,长度,所经省区,地形区、气候区等,让学生明白了西气东输工程之浩大和难度之大,后让他们自己根据书上的资料去找出国家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