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

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复习提纲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背景: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阶层:士阶级活跃。

文化: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3.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二、孔子和早起儒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1. 思想核心是“仁”。

2. 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民本)3. 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符合礼的要求强调社会秩序。

4. 主张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孟子(名轲,代表新兴地主阶级)1. 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 “提出民为主,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 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要用仁政来回复和充实人的善性。

孟子提出的“仁政”:1.民有恒产。

2.省刑法,薄赋税。

3.勿夺其时。

荀子(名况,代表新兴地主阶级)1•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

2•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即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3. 认为人性本恶。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行善。

荀子语录:1.制天命而用之。

2.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名聃,代表没落奴隶主阶层)1.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强调一切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

2.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认为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有天、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法、术、势)1•主张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提出系统的法制理论。

2. 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韩非子语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复习提纲--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二

复习提纲--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二

历史选择性必修1,2知识点总结选择性必修1中国古代史部分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➊西周至春秋时期,实行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血缘➋战国时期,实行举荐为官和军功爵制,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➌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➍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察举制,分常科(如孝廉、茂才)和特科(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➎从曹魏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士人分为九等,由吏部授官。

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➏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

两宋以后,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➐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5.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➊秦汉时期,实行上计制,地方将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➋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

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➌明朝,实行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和考察(外地官员的朝觐考察和京官的京察)制度➍清朝,实行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6.中国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➊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➋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➌隋唐时期,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此外,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➍宋代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台谏合一使得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皇权)➎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➏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知识梳理】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基本内容:(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4)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5)分封制的作用(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3、实施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1)建立: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2)秦国统一六国主要原因:经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疆域:北至长城,南到南海,东及东海,西达陇西。

2、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①创立:秦始皇中央:皇帝制度②特点:A、皇帝独尊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B、皇权至上(核心)地方:郡县制度 C、皇位世袭;③影响: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注意:始皇时,丞相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地方政治制度)①建立过程:春秋时出现;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始皇时全国推行②概况:A、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掌管行政)B、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篇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1.1 夏王朝的政治制度 - 夏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夏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制、宗法制 1.2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 - 商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权力和贵族集团 1.3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 - 周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西周和东周的政治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官 - 周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分封制度2.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2.1 秦朝的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政绩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秦始皇的权力集中、行政区划的改革2.2 西汉和东汉的政治制度 - 刘邦和汉高祖刘邦的政绩 - 西汉和东汉政治制度的特点:皇帝的权力、郡县制度 2.3 秦汉时代的社会制度 - 农业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儒家学说、礼乐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第二章世界古代史篇1. 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文明1.1 埃及文明 - 埃及:尼罗河文明的发源地 - 内典、外典和显灵信仰 1.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 古巴比伦:第一位国王汉谟拉比 - 宝冠、泡立塔和木板书写 1.3 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文明:吠陀时代的四个阶级制度 - 婆罗门教和吠陀教典 1.4 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 罗马共和国:三级法官制度和元老院的特点2. 基督教和欧洲封建社会2.1 基督教的起源和特点 - 耶稣和基督教的创立 -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罗马帝国的两个时期 - 基督教教义和天主教会的组织 2.2 欧洲封建社会 - 封建主和农奴的关系 - 封建领主和农奴的权力和义务 - 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三、第三章中国古代史的重大事件篇1. 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1.1 战国的形成 -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 诸侯国争霸和战国的形成 1.2 诸子百家和思想的兴盛 -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的兴起 - 孟子、墨子、老子的主要思想 1.3 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 铁器、货币和交通的发展 - 文化繁荣和齐国的礼仪音乐 1.4 秦灭六国和统一中国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其后续影响2.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和中国的对外侵略2.1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鸦片战争和条约勒迫 -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2.2 近代中国的对外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结果 - 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2.3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影响四、第四章世界近代史篇1. 平等互利和民族自决的倡导1.1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宪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巴黎和会的召开 -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和影响1.2 《国际联盟宪章》 - 国际联盟的设立和目标 - 《国际联盟宪章》的内容和遗产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场 - 盟军胜利和法西斯集权制度的瓦解 2.2 联合国的设立和冷战的爆发 - 联合国的设立和宗旨 - 冷战的爆发和两个阵营的形成 2.3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产生和核武器的威胁 - 原子弹和氢弹的发明 - 核武器的威胁和遏制政策的制定以上提纲是历史必修二的复习内容及重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复习和准备考试。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A核心思想是“仁”和“礼”,表现为“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B对鬼神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哲学思想C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求真务实---教育思想2.孟子(战国):亚圣--- 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A核心思想是“仁政”学说------------------政治思想B主张人性本善说,认为天命是人意志的体现,人要顺从天意---------哲学思想C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修身养性3.荀子(战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政治思想B主张“性恶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哲学思想4.董仲舒(汉代):儒学确立了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思想ϑ体系: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ϑ基础:“天人感应”学说,人君受命于天,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ϑ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五常:仁义礼智信5.程颢程颐朱熹(北宋) :程朱理学---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A提出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社会上是道德伦理,体现人身上是人性C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实践感悟6.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明朝):陆王心学--- 理学的新发展A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也” 王守仁提出“致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B把握“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 自我反省-----------------------内心反省二、道家思想的演变1.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倡导“无为而治”☺提出道是抽象的,是世界天地万物的本原,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战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与荀子对立☺主张“齐物”即万物的本质相同,对人生主张“逍遥态度”,认为人要顺从自然3. 黄老之学(西汉初):道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及老子学说A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B内容为治身、治国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儒、墨、法等学说4.道家学派后来逐渐演变为道教三、法家思想韩非子(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B主张社会要变法革新——政治思想四、墨家思想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A创立了严密的组织B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政治思想C主张“尚力”“节用”“节葬”--------经济思想五、兵家思想孙武孙膑(战国):《孙子兵法》以及《孙膑兵法》《孙子兵法》:提出一整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被尊为兵法经典。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3单元)文库.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3单元)文库.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3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圭目)(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 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代工具:春秋战国一铁犁;西汉一耦犁、楼车(播种工具);隋唐一曲辕犁 耕J 乍方法:春秋战国一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一代田法 水*J 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I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菁申商周一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麒: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咐原始瓷器;东汉一青瓷;北朝一白瓷唐朝;唐朝一南青北白;宋朝一五大名窑 窜戟一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青朝」块琅彩缠四一出现丝织品;西周一斜花提纹织物;唐代一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叫一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一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原中: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 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1.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2.《吉尔伽美什》史诗3.《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作用: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历史价值:(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文献。

4.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胡夫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第二大5.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6.佛教的创始人,佛教创立和传播的时代背景•创始人:悉达多•时间:公元前6世纪•背景:(1)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2)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反对;(3)新教派和新学说流行•发展:公元前3世纪臻于鼎盛并开始外传,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7.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全盛的简况•形成:在平民与氏族贵族的长期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基础: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发展: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全盛:公元前433至公元前429年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8.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及其时代局限性•影响:(1)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2)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局限性: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除在外9.《荷马史诗》•民间艺人(荷马)吟唱的口头文学作品•《伊里亚特》和《奥德赛》10.希罗多德和《历史》•“史学之父”•《历史》: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体史书11.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公元2世纪初,达到最大规模12.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13.“十二铜表法”•时间:451B.C.—450B.C.•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罗马法体系的渊源14.古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完成:《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积极作用:(1)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2)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3)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局限: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15.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和创始人;伊斯兰教随帝国扩张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时间:公元7世纪•地点:麦加•创始人:穆罕默德16.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大帝国的时间17.16世纪以后持续扩张,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封建大帝国18.欧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迫使西欧开辟新航路19.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产生:6世纪下半叶•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确立标志:封臣制(附庸制)与封土制(采邑制)相结合20.“采邑改革”的影响 8世纪上半叶•(1)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农奴化的进程(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2)土地被层层分封,形成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3)国王权力实际有限,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21.卡诺莎觐见及其影响•时间:1077年初•影响:其后教权不断增强,13世纪达到极盛。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上海教材)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上海教材)

高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第五分册第1课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市场。

导火线:虎门硝烟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2、《南京条约》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承议定则例”历史影响:社会性质变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受破坏,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社会矛盾变化——由战前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大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变化——双重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中国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历史分期变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思潮变化——学习西方,寻求救国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4课1、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忧:太平天国运动仍未被镇压下去。

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炮利的威力,深受刺激。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主张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起洋务运动。

代表人物:中央:奕訢、文祥等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要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①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②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③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④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①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②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

③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矿。

(3)筹划海防,创建近代海军①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②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③旅顺口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竣工(4)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①前期: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文馆等②后期:福州船政学堂等,前后共30余所历史地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第5单元—第6单元)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第5单元—第6单元)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第5单元—第6单元)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课程标准):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1)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4)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二战后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几种类型:1.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2.世界长期热点战争:中东战争3.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朝鲜战争爆发背景国际: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国内:朝韩两个政权的对立历史:美苏以38度线作为对日受降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现实:美国进一步推行霸权政策,遏制共产主义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援助•苏联的背后支持美国出兵朝鲜的原因:•美国视苏联为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可以维护和扩大在东亚地区的利益,加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朝鲜战争的过程:⑴战争的爆发: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入侵韩国。

⑵美国的干涉——朝鲜战争演变为国际战争1950年6月27日,美国的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军事介入台湾海峡。

7月5日,联合国军参战。

9月15日,联合国军仁川登陆。

9月28日,联合国军攻克汉城。

9月30日,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

10月19日,联合国军攻克朝鲜首都平壤。

⑶中国的抗美援朝:①目的:保家卫国,援助社会主义朝鲜抵抗外来侵略②过程: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高二历史总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总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背景:社会大变革;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

2.儒家学派(1)孔子(春秋)思想主张:思想的核心是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克已复礼”;“有教无类”。

(2)孟子(战国)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善论”。

(3)荀子(战国)思想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行为使之向善)。

3.道家学派(1)老子(春秋)思想:万物本原是“道“;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思想。

(2)庄子(战国)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4.墨家学派墨子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代表平民阶级。

5.法家学派韩非子思想:以法治国;加强君权,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2)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标准;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以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

3.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3课宋明理学1.理学产生背景:佛教、道教盛行,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调和吸收佛道理论。

2.宋朝的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程颐、程颢(北宋):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西周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③诸侯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王-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丞相辅佐皇帝、御史大夫管监察、太尉管军事)、郡县制(皇帝或朝廷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选官、法律。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建立中外朝制、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和酎金夺爵;积极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唐三省六部:三省中书(草拟)门下(审批)尚书(执行)作用:提高效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管行政)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6、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①收精兵:②削实权:a.削弱藩镇力量;b.州郡设通判(监察);c.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各州郡财赋均由中央直接掌握。

设三司总管国家财政。

影响:①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导致积弱积贫。

7、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VIP专享】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VIP专享】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认真阅读两遍教材、弄明白主要的问题、强化主要知识点的记忆(特征) 、注意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约BC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商朝,实行内服与外服的制度,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西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分封制(等级,王与诸侯)、宗法制(血缘,家庭,世袭,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等级有差),维护贵族政体。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战乱兼并,称王称霸,表明旧制崩溃;BC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实现统一,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相互牵制,废分封行郡县,定秦律,中央集权,彻底打破世卿世禄的贵族分封制,建立选官任官皆由中央的官僚政体,奠定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古代政治的成熟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枢权力分工合作增效减误,分权制衡保障皇权)、通过科举选官,打击士族加强中央集权,为监督官员,秦汉以来实行监察制度,还有针对皇帝的谏议制度。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汉初郡国并行,产生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大一统;针对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局面,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重文抑武,虽然导致三冗(兵、官、费)两积(贫、弱),但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

此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趋尖锐。

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直管国事,成祖时设立的内阁仅仅是皇帝的一个顾问、助理机构。

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地理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古代希腊文明发展。

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买锡尼文明,是希腊文明的源头。

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独立自治,从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到贵族制、民主制,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的权利有大有小。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6.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水利工程建设: 传说英雄:大禹治水, 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二、手工业1.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全)(详解版)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全)(详解版)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必修Ⅰ复习纲要■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高二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高二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
1. 南宋时期
- 宋朝的建立和统治
- 北宋与南宋的区别和对比
- 杜甫与李清照的诗歌作品与时代背景
- 宋词的特点与代表作品
- 陆游的诗歌创作与思想
2.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 科技与制造业的发展
-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作用与传播
- 科技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 科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讨论
3. 蒙元时期
- 蒙古帝国的建立与统治
- 汉地的统治与改革
- 忽必烈的政策与成就
- 和平统一下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 元代文学与艺术的特点与代表作品
4. 明朝的建立和统治
- 红巾起义与朱元璋的崛起
-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改革
-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影响
- 李时中与郑和的世界航海
- 明朝的文化与艺术
5. 明朝晚期的问题与危机
- 外族侵入和权臣政治
- 明朝的经济问题与社会动荡
- 明代革命派的兴起与失败
- 明末流寇与农民战争
- 明朝灭亡的原因与影响
以上是高二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复习的提纲,可以根据提纲逐个进行复习,重点关注每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重要人物与事件,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关联。

此外,还可以进行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拓展,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高二第二学期历史复习提纲 全

高二第二学期历史复习提纲 全

11.1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欧洲)一.背景: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①20世纪初形成了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分工②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瓜分、重新瓜分世界2.根本: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法俄—德美日)3.主要原因:列强间矛盾激化,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1882意德奥协约国1907法英俄4.直接原因:两大集团扩军备战,巴尔干地区——火药库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二.过程:1.开始: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塞尔维亚宣战2.三条战线:西,东,南线3.三个阶段:1914-1915年西线——马恩河东线——坦能堡1916年西线——凡尔登,马恩河——索姆河坦克1917年以后美国加入——俄国退出(十月革命)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三.影响:1.性质:帝国主义战争2.后果:人类巨大灾难3.改变国际格局:四灭亡:德俄奥匈奥土三消弱:英法意二快速崛起:美日4.俄国十月革命→苏维埃5.推动了世界上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1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背景1.背景:一战打破原有的国际秩序(四灭、三弱、二崛)→重建2.一战沉重打击资本主义国家→巨大灾难→教训3.俄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4.目的:分赃二.凡尔赛体系(1919年巴黎和会)1.三巨头的主张:法——大陆霸权英——海上霸权大陆均衡美——世界霸权14点原则2.凡尔赛和约(1919 对德):A.损失1/8领土B.殖民地—委任统治C.军事D.赔款3.巴黎和约(1920):形成凡尔赛体系4.国际联盟(1920):日内瓦维护和平,制止侵略三.华盛顿体系(1921-1922)1.背景:A.美日在远东斗争日益激烈 B.美英日海军竞争2.内容:A.四国条约:美英法日B.五国海军协定:英美日法意5:5:3:1.75:1.75C.九国公约:中日谈判(山东、青岛归还中国)1922年门户开放3.影响:A.确立远东秩序B.标志凡一华体系形成四.评价1.性质:一战后列强重新瓜分世界2.暂时缓解列强矛盾,为20年代和平繁荣创造了条件,打破以欧美为金融中心的国际秩序3.国联适应了世界整体化趋势4.消极——大国牺牲小国利益,体现大国意志(以实力为基础)无视国际争端机制,反苏5.矛盾重重6.英国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殖民地出现瓦解趋势(自治领与大英帝国平等)14.十月革命(1917)一.背景1.一战沉重打击了沙俄,暴露政府无能,危机空前2.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资本主义民主革命)3.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4.列宁——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二.过程1.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1917年11月7日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布列斯特和约》三.苏联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白俄乌克兰、外高加索联盟四.影响1.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局面2.推动了二十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23.南京国民政府(1927)一.南京政府(国民革命后)1.4月12日反革命政变(蒋上海)→南京国民政府→宁2.7月15日反革命政变(汪武汉)→汉3.宁汉合流(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地位逐步稳定)二.东北易帜(1928年):二度北伐→张作霖(皇姑屯事件)张学良1928易帜→形式上统一三.币制改革:A.1933年——废两改元(银本位)B.1935年——法币政策(中,共,交,农)→商品经济发展,统一市场四.改订条约(1928年):A.关税自主(收回关税自主权) B.废领事裁判权——形式上取消24.26中共的土地革命(1927-1936)*三阶段:①国民政府统治:阶级矛盾(国民与中共)民族矛盾(国民中共与日本)②中共斗争③日本侵华*革命道路:工人运动农一城一.背景:国共统一战线失败——共产党实权少,没有根据地(毛:“枪杆子里出政权”)二.创建红军(1927):A.南昌起义(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南下→广东朱德,陈毅→湘南B.秋收起义:毛泽东→江西井冈山(宁冈)C.1928年井冈山会师——红四军三.红色武装割据:(1927年八七会议,汉口)土地革命,武装斗争A.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赣南,闽西→中共苏区B.反围剿胜利三次诱敌深入(游击战)C.红色政权:1931年11月瑞金毛泽东→主席四.长征(1934-1935):1.原因:A.左倾错误控制中央 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胜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陕北→1936年10月甘肃会宁3.意义:①为抗日战争与第二次国共合作创造条件②使中国转危为安③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④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五.遵义会议(1935年1月):1.内容:①纠正军事路线上的左倾错误②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重回领导地位2.意义:①挽救党,红军,中国革命②转折: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5.反对日本侵略*近代天皇制:内阁和军队*中原大战:1930年一.九一八事变:1.背景:A.日本的既运国策(日本的大陆政策)B.一战后日本国力和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扩张野心膨胀C.1929-1933大危机(美国德国日本)日本受到严重打击→转嫁危机D.中国内战——剿共2.过程:A.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沈阳炮轰北大营,占领东北B.伪满洲国1932年傀儡——溥仪二.华北事变:1935年(察哈尔、河北)华北五省自治三.一二九运动:1.背景:A.日本侵略步步加深 B.蒋政府妥协退让C. 华北五省自治D.中共领导,北平学生发起2.过程:1935年12月9日北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3.掀起抗日救亡的热潮,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27.28大萧条(1929-1933)一.大萧条: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背景:一战后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各国间相互依存度大大加深3.直接原因:生产销售,贫富分化4.导火线:美国股市崩溃二.特点:时间,范围广,后果严重三.影响:1.加重列强各国社会危机,各国为摆脱危机——美国→罗新政,德意日→法西斯2.瓦解:凡-华体系基础,二战爆发四.罗新政:1.内容:国家调控A.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B.以工代赈C.调整工农业: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经济调整法社会保障 A.失业救济,完善社会调控B.推进系进所得税(遗产,财转)C.协调劳资关系→限制最高工时,最低工资,不允许招收童工2.评价:①特点:国家干预经济②实质:维护资制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③作用:A.缓和社会矛盾与失业危机B.巩固资民主制C.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④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29.法西斯上台(德意日)一.意大利(法西斯)1.原因:A.一战打击,经济危机,社会动荡B.领土要求被拒,民族主义思想掘起C.王室支持2.上台: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对内→独裁专制对外→扩张二.日本(军国主义军部)1.原因:A.日本有军国主义传统B.凡尔赛体系中受到英美的控制C.大萧条打击→昭和恐慌D.一战后日本法西斯思想兴起2.上台:A.扩张军备,对外侵略→九一八B.1935年二二六兵变三.德国(纳粹体制希特勒)1.原因:A.具有军国主义传统B.凡尔赛和约沉重打击→民族主义兴起C.一战后大萧条打击,社会矛盾激化D.希特勒利用民族主义上台2.纳粹体制:(1935年希特勒上台)政治→一党专制,元首独裁经济→松财政,紧货币民族→排挤犹太人军事→经济纳入战时轨道30.31.32二战(1939-1945)一.背景:1.背景:凡一华体系,隐含重要矛盾,没解决战争主要问题2.根本: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主要:大萧条打击下,德意日法西斯上台→战争策源地4.客观:①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1938年→慕尼黑阴谋(苏台德区)②苏联战站自保,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过程:1.开始:①进攻波兰,1939年9月1日,英法→静坐战争②突袭北欧,西欧,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③不列颠之战,1940年英国首相丘吉尔拒绝妥协借助新发明:雷达2.扩大:①.苏德1941年6月②日本→珍珠港1941年12月3.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原因:①法西斯侵略危害世界人民②绥靖政策失败③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形成:①1941年4月美通过《租借法案》②1941年8月英美发布《大西洋宪章》③1942年1月1日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4.开罗宣言:1943年11月中美英→包括台湾归中国领土5.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胜利6.结束:①德国1945年5月8日投降②日本1945年8月15日投降1945年9月2日→密苏里战舰签署投降书。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二、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1、孔子:政治方面,提出“仁”、“德”。

其中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已复礼”。

主张“为政以德”包含民本思想。

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

2、孟子:政治方面,把“仁”发展到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提出著名的“民贵君经”的观点。

在伦理上主张“性善论”。

3、荀子:政治方面,主张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著名观点。

伦理方面,提出“性恶论”。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主张中央集权制。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和太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新儒学思想是西汉董仲舒针对西汉统一后,学派纷呈思想不统一,不利于国家统一而提出的。

2、董仲舒的提法得到汉武帝赏识,使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

第三课宋明理学一、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1、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

2、北宋时期的儒学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

认为,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就是说先有理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3、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主要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的理学内容主要有: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和“存天理灭人欲”。

4、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

高二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大全

高二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大全

高二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大全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识记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4-5页)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商周时有耜耕石锄(木器、石器为主)。

春秋战国时,铁犁牛耕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完善(标志:曲辕犁出现)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P6页)春秋战国时,小农经济形成。

小农经济也叫自然经济,它的特点有: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识记我国古代长期世界的主要手工业部门(P8-9页)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C(P11页)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2、技术不断进步。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6、长期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识记商人的来历(P12页)商人:商朝时期出现(商朝人善于经商)识记交子出现的时间和地位(P13页)交子:北宋四川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识记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P14页)(1)城市繁荣,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打破市(商品交易区)和坊(居民区)的界限,全国出现以四大商业名镇为首的数十座较大市镇,开封和临安是当时的城市。

(2)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4)海外贸易发达。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P16页)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春秋战国私田不断开垦,井田制遭到破坏。

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春秋各国通过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

形式有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重农抑商”(P17-18页)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多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A核心思想是“仁”和“礼”,表现为“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B对鬼神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哲学思想C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求真务实---教育思想2.孟子(战国):亚圣--- 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A核心思想是“仁政”学说------------------政治思想B主张人性本善说,认为天命是人意志的体现,人要顺从天意---------哲学思想C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修身养性3.荀子(战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政治思想B主张“性恶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哲学思想4.董仲舒(汉代):儒学确立了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思想ϑ体系: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ϑ基础:“天人感应”学说,人君受命于天,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ϑ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五常:仁义礼智信5.程颢程颐朱熹(北宋) :程朱理学---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A提出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社会上是道德伦理,体现人身上是人性C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实践感悟6.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明朝):陆王心学--- 理学的新发展A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也” 王守仁提出“致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B把握“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 自我反省-----------------------内心反省二、道家思想的演变1.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倡导“无为而治”☺提出道是抽象的,是世界天地万物的本原,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战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与荀子对立☺主张“齐物”即万物的本质相同,对人生主张“逍遥态度”,认为人要顺从自然3. 黄老之学(西汉初):道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及老子学说A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B内容为治身、治国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儒、墨、法等学说4.道家学派后来逐渐演变为道教三、法家思想韩非子(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B主张社会要变法革新——政治思想四、墨家思想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A创立了严密的组织B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政治思想C主张“尚力”“节用”“节葬”--------经济思想五、兵家思想孙武孙膑(战国):《孙子兵法》以及《孙膑兵法》《孙子兵法》:提出一整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被尊为兵法经典。

孙膑:强调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等.六、批判思想李贽(明代):“异端”与孔孟思想格格不入A否认孔孟学说B批判程朱理学C倡导人性自由发展,主张男女平等顾-王-黄(明清):A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反对君主专制;导言论自由;立自上而下的监督机构,以限制君主.B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批判“重农抑商”思想C思想上,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的脱离实际,主张社会变革。

意义: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启迪;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

七、原因背景分析及意义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第2课)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宗法分封制崩溃,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大变革。

(2)各国为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士人活跃。

(3)私学兴起。

意义:(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诸子百家思想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背景及意义(第3课)背景:(1)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但当时的西汉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势力太大;民族矛盾尖锐,边境不宁等。

这些都要求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

意义:(1)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宋明理学出现的原因及评价(第4课)原因:(1)儒学受到佛、道教的冲击,统治地位动摇。

(2)“三教合一”潮流出现。

评价: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产生消极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中国取得那么高的科技成就的原因及对世界的影响(第6课)原因:(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根本保障。

(2)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交流与传播。

(3)教育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

(4)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5)中国古代科技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影响(主要是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火药——促进了欧洲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封建的骑士阶层衰落;指南针——促进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5、试分析一下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第4课)共同点:(1)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儒学的传统核心思想;(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八、科技成就(第6课)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览表四大发明: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重点:一是汉字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二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三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三是中国古代诗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成因;四是传奇、话本和明清小说的繁荣;五是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

在学习上述重点时,必须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每个阶段的特征。

重要观点: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反映着历史的脉动和时代风貌。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汉字与书法1、汉字的发展:起源于的,成熟于商代的,秦朝以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

2、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1)时期,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此时,涌现出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大家,其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唐代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风格多样,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又有、、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3)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宋四家”:、、、。

他们的书法作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

(4)明代书法更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印宗秦汉:秦汉时代是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时期,秦汉的篆刻为后世的印章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样本,是故我们常说“印宗秦汉”。

到代,篆刻才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艺术门类。

二、笔墨丹青——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1、起源:新石器时代2、战国:帛画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

3、魏晋时期:文人画兴起,代表人物,其绘画的特点是注重抓住对象的精神气质。

4、唐代:绘画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代表人物是有“吴带当风”之称的。

5、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画家创作从注重写实变为。

6、明清:绘画风格奇特,不拘成法。

7、民间绘画:北宋——张择端《》;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剪纸、布贴画三、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代的诗歌1、西周春秋: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分、、三部分。

2、战国:楚辞(屈原及《离骚》)。

3、汉代:汉赋产生,其特点是铺陈辞藻、文彩华丽。

4、唐代:诗歌辉煌。

李白——张扬个性,蓬勃向上;杜甫——抒写国破家亡的痛苦;白居易——猛烈批判黑暗现实。

5、宋代:词繁荣。

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分别有、和、等。

6、元代:散曲繁荣。

作者多为抒发愁闷的情怀,消极避世。

四、从传奇到小说——中国古代的小说1、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宋代:话本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

3、明清: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使章回体裁小说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

当时出现了风靡全国的“四大奇书“:、、、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三言“、”两拍“:、、、、等也广受人们青睐。

明清小说深受社会状况的影响,既反映市民生活,又批判社会现实,如曹雪芹的《》、蒲松龄的《》、吴敬梓的《》。

五、梨园春秋——中国古代的戏剧1、戏剧的源头:傩仪2、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坊市限制的废除,逐渐在东南沿海的民间流行起来,它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比较贴近普通百姓生活。

3、元代:北方地区兴起了,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元杂剧人才辈出,出现了“元曲四大家“:、、、。

4、清代: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1790年起,“四大徽班“:、、、先后进京,赢得京城观众的欢迎。

经过不断的融合吸收,形成了新的剧种——,其在清朝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

文化史第一、二单元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观念主要是()A.重义轻利B.人性本善C.尊王贱霸D.忠恕之道2.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3.“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

”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4.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与当时的社会变革没有关系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A.董仲舒的建议B.朝中大臣均为儒家弟子C.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D.其他学派的主张都不能治国6.程朱理学和汉代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天理”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8.经世致用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李贽9.战国时期的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阶级立场不同B.政治主张的分歧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差异10.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突出,主要是因为( )A.农业发展的需要B.手工业发展的需要C.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D.是在封建迷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1、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