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 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2.通过“观鸟”“咏鸟”、“读鸟”环节,使学生在观察中亲近鸟,获得美的启示
3.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4.围绕本专题设计的问题,发挥创造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重点:
1.理解和建构鸟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诗歌和散文中鸟这一文学形象的理解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诗歌和散文的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我们城市里的鸟类,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明显比前几年增加了。在安静整洁的校园里,在春风拂面的湖泊上空,甚至在喧闹的街道两旁,我们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鸟类朋友。这一方面说明我们近年来环保工作做得有效,另一方面也是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人们一改往日捕鸟、打鸟的陋习,开始习惯于驻足欣赏树枝梢头那嬉戏的小鸟,开始期待秋日的天空里,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南回归的大雁……其实,人类对鸟儿的喜爱由来已久,人与鸟的关系也是十分的密切。传说中的凤凰是我们的祖先崇拜敬畏的偶像(图腾),数千年来人类始终梦想着拥有一对像鸟一样的翅膀以便在蓝天里翱翔,随着飞机的诞生,美梦终于成真。所以,鸟和人之间有着非常非常多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鸟的世界,一起来了解这些传奇的故事,其中蕴涵着的关于鸟的传统文化,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和继承。
就让我们从一首古诗入手:《闻雁》
1、反复朗诵《闻雁》(韦应物),体会其感情: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诗中思乡之情是一目了然,可简单的问一下。(学生一般是就字面答“归思”)2、介绍文学作品中鸟的形象:大雁
作为鸟的专题,我们的重点是来品味诗文中出现的各种鸟分别蕴涵了怎样的文化信息。这里出现了大雁的形象,我想讲两个关于大雁的词:“闻雁思乡”和“鸿雁传书”。
“闻雁思乡”:
提问: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产生思乡之情?答案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晚上,特别是月圆之夜,夜深人静,常使游子望月思乡;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秋天,“秋”字底下加一“心”字便是“愁”字,游子在外漂泊大半年了,到了秋季也是该考虑回家看看的时候了。此时看到大雁已经列队向南归去,怎么不叫人产生强烈的乡愁呢?(鸿雁为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自然成为秋的标志,成为典型的归家信号,顺理成章的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中国邮政的标志也是很好地运用了传统图形中的“势”。中国邮政的标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写的“中”字,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入到标志的造型中。该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形与势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表达了服务与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
(板书中国邮政的标志,先写个“中”字,再加上两个“翅膀”,画上四道S
形曲线,一只飞翔中的大雁算完成了。)
3、分析《闻雁》:
讲解: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遥望,也会有归路迢迢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
提问:如果将诗歌后两句前置,与原诗有什么区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思乡”—“闻雁”,而非前面我们讲的“闻雁—思乡”的常规逻辑。这样写的好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提问: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的杜甫的《春望》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反映的就是战乱中诗人的真实感受。那种对国家前景的忧虑、对家人的牵挂溢于言表、感人肺腑。
第二课时
学习了专题《鸟》第一课时,我们知道鸟类不但是大自然万物中美丽的一种,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们在写诗作文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它们,常常用它们的形象来抒写自己的内心体验。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因为不同种类的鸟的特点和情感表达作用的不同,人们对鸟的认识逐渐走向分化和细化,于是不同的鸟身上就存在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了。还记得大雁的文化意义吗?……
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和认识另两位鸟类朋友:鹤与燕。
1、《池鹤》
池鹤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被贬后开始“吏隐”,思乡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池鹤》大约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
鹤的一般文化内涵:
鹤的种类很多,《池鹤》中写的是哪一种?
丹顶鹤。
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来?“低头乍恐丹砂落”,丹顶鹤又叫仙鹤,体羽白色,头项皮肤裸露,十分醒目的显出一点丹红,看上去好像一顶红冠。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这只鹤的品格个性?是什么品格个性呢?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两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成语,是“鹤立鸡群”,鹤的品格与仪表在一群鸡里面是显得很突出的。鹤是不会甘于永远生活在竹笼子里面的。
颈联虽然没有正面写鹤,却也能表现鹤的品格:这一联采用反衬的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池鹤的毛色本身事鱼鹰不能比的,而且它更不会替人捕鱼,去事权贵。通过对比,池鹤的品格就更突出了。尾联写池鹤的鸣声美。池鹤的鸣声洪亮,有极强的穿透力。“怅”,惆怅,不如意。“青田云水”,是鹤的家园,是自由自在、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也是作者向往归隐的宁静的田园生活环境。作者借鹤的怅望,表达出了自己对邀宠献媚事权贵的仕途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
小结:托物言志是本诗的主要特点。托物言志诗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人禀七情,往往因物兴感,托物言志。这首诗勾画了丹顶鹤的超凡的风姿和孤高的品格,描绘了它的形象美、色彩美、鸣声美和心灵美。诗人以鹤自喻,抒发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感情。
如果说大雁是一只思乡鸟,那么池鹤就是一只自由鸟。本诗通过对比,充分展示了丹顶鹤的高标个性:身居高竹笼中,却始终对可望不可即的青田云水一往情深、苦苦追求,群鸡、鱼鹰、鹦鹉所无法相比的正是鹤对自由蓝天的向往。鹤是有理想追求的,虽然在凡夫俗子的眼中,鹤的自由天地只是乌托邦,只是空想,但它仍对自己的理想痴情一片。这或许并不一定是一种悲哀,因为在一个现实世界中总有人会去追求理想,每个人也应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
2、《迎燕》
今天要来学习的另一位朋友是燕。以前老有同学会把小燕与大雁混淆,其实如果对它们不同的文化内涵有所把握,那么张冠李戴的错误会容易避免的。
在学习诗歌之前,我想先请同学来谈谈你对燕子有哪些印象,在它身上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文化意义。……
讲解:燕子是历代咏物诗词中常见的题材,秋去春来,燕子巢于檐下,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被老百姓视为吉祥的象征。
朗读《迎燕》。
诗中哪一句可见百姓对燕子的喜爱?
明确:“不下旧帘遮”。“旧”字点明主人寻常百姓的身份。在百姓眼中,燕子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中的一员,决非可有可无,帘子会妨碍燕子的出入,当然是不能放下了。
你们知道百姓为何喜欢燕子吗?诗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答的呢?请看颈联和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