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3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3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4.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运用列表、画图等方法展示数据,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尊重数据、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1.2《中位数和众数》一. 教材分析20.1.2《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求法与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并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与应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并感悟它们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直尺、圆规、剪刀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组数据:3, 5, 7, 9, 11, 13, 15。

提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5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5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的学习其他统计量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对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求解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小组合作学习材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级有3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他们的成绩如下:80, 85, 90, 92, 95, 98, 100, 100, 100, 98,95, 92, 90, 88, 85, 82, 80, 78, 76, 74, 72, 70, 68, 66, 64, 62, 60, 58, 56。

请计算这个班级的中位数和众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以及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给出的数据求解中位数和众数,并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教材分析:学生已会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本节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使学生感受到必须用另一种统计量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力求通过现实情境中的数据,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尝试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合理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3、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时教学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会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本课时呈现的是当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时,应怎么办。

本节课主要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直接感受用另一种统计量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必要性,从而引出新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1.设计问题情境在课开始设置问题情境“当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时,应怎么办”,目的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另外的数去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小组讨论当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另外的数去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应该用什么数据去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比较合理。

五、教学媒体设计本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用自制PPT课件贯穿整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七、板书设计中位数 和 众数() )奇数个,取中间的一个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20.1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20.1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的环节非常活跃,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但在实验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小组在具体实施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在排序时出现错误,或者在找出众数时不够细心。这告诉我,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排序和计数。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我观察到一些学生在讨论中并没有完全理解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提示我,在引导讨论时,应该提供更多实际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20.1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20.1中位数与众数
1.中位数的定义与性质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3.众数的定义与性质
4.众数的计算方法
5.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解决与数据集中趋势相关的实际问题
6.练习题:针对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与应用进行练习与巩固
3.逻辑推理: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素养。
4.数学建模: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运用中位数与众数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数学表达:训练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6.团队合作:在小组讨论与练习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协作素养。
1.使用更加生动的例子,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3.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排序和计数,为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4.在小组讨论中,提供更多实际情境,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与众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课程背景中位数和众数是八年级下册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学生通过初步学习后,可以掌握其概念和求解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发掘和探究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内容1.中位数的定义及求解方法2.众数的定义及求解方法3.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发掘和探究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难点1.如何灵活有效地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

2.同时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分布的影响1.示范教学法2.讨论教学法3.课堂练习和调查分析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简单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思考和猜测。

第二步:概念解释教师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分别讲解其求解方法。

第三步:实例解读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深度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及其求解方法,并引导学生发掘其中的规律。

第四步:探究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的开发应用,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五步:总结归纳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通过问答、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表达以及求解方法,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通过期末考试、小测验、课堂表现等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估。

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答题卡、问题解答等方式进行随堂测验,促进各个环节知识点的检测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希望通过此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中的作用和意义;
(2)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分析数据特征,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运用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数据中的特征,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新课:详细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通过实例演示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求解,巩固所学知识;
4.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包括基本概念题、实际应用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应用。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会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并进行讲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然后,我会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最后,我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4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4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拓展思考题:提供给学生一个包含极端值的数据集,让学生分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这个数据集中的表现,并讨论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比平均数更合适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4.创新设计题: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统计调查项目,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收集数据,然后计算并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他们的调查结果中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变式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4.适时进行反馈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他们的疑难点进行解答和指导。
-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概念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这一章节之前,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对如何更准确地描述数据集的特征,特别是在数据分布不均匀或含有极端值的情况下,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此外,学生在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逐步成熟,但还需进一步培养对数据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计算器或电脑软件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如何利用工具快速准确地找出中位数和众数,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工具价值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应用于生活现象的认识。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4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4.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设计生动有趣的数据分析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5.注重反馈,及时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6.拓展延伸,提高思维。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拓展任务,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数据分析持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和互动性强的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数据分析的信心。此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待加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完成数据探究任务。
在认知发展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阶段,他们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上有所提升。因此,本章节内容的设计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在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在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时可能会存在困难,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来帮助他们突破这一难点。
2.数据分析中的异常值处理。
-引导学生认识异常值对数据集的影响,并学会在分析中合理处理异常值。
3.选择数据代表值的判断依据。
-教会学生根据数据特征和实际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值,提高其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步骤。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出现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的第1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统计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中位数和众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数据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有益补充,也为后续学习概率、统计图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新的概念和知识能较快地接受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可能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统计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准备课件,以直观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和意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某班有5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如下(单位:cm):160, 162, 163, 164, …,170。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是什么?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解释它们的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是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中位数和众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找出中间的数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以此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分析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可能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和求法不够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排序和筛选数据的方法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排序和筛选数据的方法,找出中间的数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动手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排序和筛选数据的方法,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教学PPT,包括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的例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它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出现的值。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平均数,对数据的集中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新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并从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的想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和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

3.教学素材: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并提出问题:“你们能从这个数据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呈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以及求法。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选择与评价数据中理性决策——《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下20.1.2 中位数和众数理解教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是刻画其“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因分析的角度与评判的需要不同,一般选择不同的特征数,但平均数的应用最广泛,也最常用.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多是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在他们的生活经验里习以为常.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呈现,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背景中重新表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个或几个有争议的话题,引起学生对描述“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创造引入新知识的情境,从而引入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平均,体会集中趋势.本节课“中位数与众数”,内容相对单一,概念识别与计算也不复杂,教材为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一是编排例题、习题时,有意识地用图表信息(表格、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呈现数据;二是描述“平均水平”的三个特征量同时出现,借以突出他们的意义与区别,能让学生体会三者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与不同.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能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读出数据,求出中位数和众数.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会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从不同角度描述并作出自己的评判.3.在大量真实的现实情境中丰富活动体验,增强对生活中图表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根据收集或提供的信息熟练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教学难点:1.位置: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2.难点成因诊断:现实情境提供的大多是原始数据或经过加工的统计图表信息,信息量大,呈现形式多样,在为学生评判数据提供充足的背景资料的同时,同时干扰或误导着他们对数据的读取与选用.这与获取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不同,也与以前的代数运算、几何求证不同,那时题目本身有选择指向,所提供的数字都是有用的、必不可少的,结论也是唯一的、明确的.而这里对数据的评判,既与统计数据本身有关,也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关,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结论,这些思维经历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挑战性的,定势的负迁移影响学生的选择.再就是面对众多的信息,部分学生不习惯自己选择,不知道如何才恰当,犹豫不决,等待观望,不良的学习习惯也影响着本课题的学习.3.破解对策:(1)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和广泛交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互提建议,在对比中选择最佳方案.(2)倡导思维多向,鼓励标新立异,不求完美统一,只要学生说的有一定道理,就不轻易否决,以消除疑虑,主动大胆进行评判.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1.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如果你来应聘,怎么看待这个公司员工的收入?2.小明妈妈的鞋店,在前一段时间内销售了30双女鞋,各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小明算出平均数为23.5厘米,就建议妈妈进货时尺码23.5厘米的鞋多进些.(1)你知道小明求平均数的方法吗?(2)你觉得妈妈会采纳他的建议吗?设计意图:问题1:你怎么看待这个公司员工的收入?经理的误导,加上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自然首先计算月平均工资,确实是2000元,这也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各单位薪酬的流行的方法,学生熟悉且认可.这时教师不急于否定,也无需启发,而是提醒学生注意听听员工的呼声,再仔细读表,把你不同的见解说给同学听.明显的数字对比很快使“月平均工资2000元”受到非议,继而寻求新的评价尺度的愿望发自内心且愈加急迫.虽然他们的见解还不成熟甚至“一厢情愿”,但引入中位数、众数的火候已到.问题2,小明无论直接计算各尺码的平均数,还是考虑到各尺码鞋的销售量计算加权平均数,都能得平均23.5厘米,但前者计算是没有价值的,不能支持;后者能把销售量的多少考虑进去,即延续了上节加权平均数对评判的影响,又综合利用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鼓励.至于小明妈妈采纳他的建议,并不是依据平均数,因为从表中能看出,23.5厘米的鞋销售量最大,说明该尺码鞋的需求最大,适合的顾客群最多,应作为首选.这样的认知冲突是引发新知识生成的最好时机.二、充分讨论交流,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问题1、 2,与学生生活贴近,知识背景并不复杂,解决问题的渴望和原有经验的支撑,足以使思维活跃,课堂热烈.可分组学习,学生在学伴群体中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点清晰而有条理的表达出来,同时认真听取别人的评价与见解,充分交流.教师巡回其中,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因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观点肯定不同,甚至有争议,教师不要强求一致,不要评价正误,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肯定.当然问题1还需要有指导性结论:公司正、副经理工资太高造成收入悬殊,表面看平均工资2000元,但员工收入偏低,分配不公,不宜去应聘.要注意把握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中的动态资源,随堂“二次备课”,简约新知识生成的过程.教师可在讨论的基础上讲授概念,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记忆.1.问题1中,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是1100元,出现次数最多,称1100元为这组数据的众数.问题2中,销售的30双鞋中有11双23.5厘米的,出现的次数最多,称23.5厘米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提醒学生:众数是一个样本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样本中的原始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样本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2.问题1中,职员C的工资1200元,恰好位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9个员工中,有4人工资比他高,4人工资比他低),我们称1200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问题2中,样本的30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起来,位于正中间的是第15、第16两个数据,取其平均数:(23.5+23.5)÷2=23.5(厘米),称23.5厘米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者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提醒学生:当样本中数据有奇数个时,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当数据有偶数个时,中位数不一定就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教学建议: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作为传统的教师讲授,有时还是必须的,高效益的,不能以偏概全,谈讲色变.定义的呈现可以让学生探求讨论参与,但定义的描述应科学、简洁而严密,在这里可以在学生“求善”的向往中讲述.新课程也反对“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但不排除记忆.这里,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同时是计算的方法,因此,跟上阅读,在现实背景中强化记忆,也是必要的.三、随堂练习,加深概念的理解.1.某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情况如下:请写出这些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中位数、众数,并说明其意义。

八年级数学下册_21.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_21.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人教版

21.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做出恰当的判断。

从而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

2、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看大屏知道这是什么动画片?生:《喜羊羊与灰太狼》。

师:非常好,里面的灰太狼由于一直捉不到羊而经常被红太狼打,所以他就想在草原上重新找份工作。

一天他看见了一个招聘广告,广告上写着什么?(让学生读一下)他看到这家超市的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便高兴的去工作了。

可是干完一个月后,他却只拿到了600元的工资。

灰太狼非常的生气,他就想:明明学1000元,怎么只给600元呢?灰太狼觉得这是一家骗子公司,他被骗了。

而喜羊羊却笑着说:“人家那里骗你了。

”二、营造氛围探究新知师:同学们,你们说灰太狼他被骗了吗?这家超市到底有没有骗灰太狼,我们来帮他算算好不好?请看工资表(大屏显示)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该超市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灰太狼?师:请计算,有结果了吗?谁来说?生:计算师: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为什么?生:不能,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所以把工资的平均值拉高了。

(板书“平均数”)师:啊!大家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在一组数据中像这样偏高或偏低的数据我们把它叫做极端数据,(板书“极端数据”)这里的3000和2000就属于偏高的极端数据,而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低。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1000元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的反映这家公超市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了。

看来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师: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们认为用哪个工资数据最能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生:我认为900元最能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它接近于平均数1000;师:900元能代表员工的工资的一般水平吗?你看它是这组数据中第三高的数………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认为应该是650元,因为比650大的数据有5个,比650小的数据也有5个,650恰好在这组数据的中间位置,不高也不低,可以代表一般水平。

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则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典型特征。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对统计学基础的进一步了解,为后续的统计分析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相对抽象,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直观地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例题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3.统计学基础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数据:3, 5, 7, 7, 9, 11, 13, 15, 17, 19。

提问: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典型特征?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例子1: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例子2: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其含义。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掌握程度。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

20.1.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融安县浮石镇中学潘兴月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设想与分析:1、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授课班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初步的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但认知水平仍有限,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找出众数、中位数的意义,并学会如何去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设计两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强化教学内容,也体现了对学生未来生存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2、教材情况分析: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素材。

3、学法指导分析: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自学的形式,学生自己对两个概念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示实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

学生之间在讨论中相互补充,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2、过程和方法:(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生活中的故事,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

2、难点: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

3、教学突破:通过自主探究,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人教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2节内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作出决策。

第1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情分析
学生已会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本节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使学生感受到必须用另一种统计量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力求通过现实情境中的数据,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阿Q大学毕业了,开始找工作,他想找一份月薪在1700以上的工作,那
天他看见三毛公司门口的招聘广告,上面写着:现因业务需要招员工一名,有
意者欢迎前来应聘,当时阿Q走了进去……
职员C: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中算中等收入.
职员D:我们好几人工资都是1100元.
经理:我公司员工的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
阿Q:三毛公司的工资水平到底怎样?我该不该去应聘?
(二)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中位数及众数的定义及确定方法
那时阿Q问了三毛公司的所有员工的月薪,列出如下统计表:
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职员G 60004000170013001200110011001100500月薪
(元)
问题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小Q?
问题2:你觉得用平均数代表三毛公司的员工工资合适吗?
问题3: 你认为阿Q如果在该公司应聘,工资能达到阿Q预想的要求吗?他
的工资很可能是哪个数?试说明理由,与同伴交流.
目的:
一是通过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兴趣
二是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新的数据代表奠定
基础。

三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
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
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四是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解决问题,得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三):精讲质疑
1、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有小到大(或由大到小)顺序排列
(1)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四):当堂检测
1. 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所用的时间(单位:min)如下:
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6 145 158 175 165 148
(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 min,他的成绩如何?
2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
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吗?
3.已知数据3,3,2,x, 2
(1)如果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3,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2)如果这组数据x的值是5,则众数的是 .
(五):课堂小结
1.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及确定方法
2.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3.中位数、众数的区别
(六):作业
教材P118练习第二题
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揭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地否定。

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