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合集下载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内招)一、学科方向1、060201 专门史 History of Particular Themess2、060202 中国古代史 Ancient Chinese History3、060203 历史地理学 Historical Geography4、060204 中国近现代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5、060205 历史文献学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二、学制学制三年,内招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5年,如在学期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各方面表现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

3年制全日制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半年毕业,兼读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

具体按《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28-3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学位课6-8学分,非学位课程14-16学分。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一)专门史必读书目1.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黄时鉴:《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4.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05.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6.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专门史选读书目: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Christopher I. Beckwith,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3、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s. III-VI, UNESCO, 1996,2000(二)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1、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史丛书》(多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山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目录

中山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目录

中山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目录标题:中山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目录一、引言中山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一直以来致力于为全国乃至全球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

为了满足广大考生对中山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的需求,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山大学的学科专业目录以及招生条件。

二、学科门类中山大学涵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教育、历史、艺术等十大学科门类。

在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中,这些学科门类均将提供相应的招生名额。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相应的学科门类进行报考。

三、专业招生情况中山大学在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将面向全国招收约300名博士生。

具体招生专业及人数如下:1、哲学:30人;2、经济学:40人;3、法学:60人;4、教育学:30人;5、文学:20人;6、历史学:20人;7、理学:50人;8、工学:80人;9、医学:10人;10、管理学:30人。

四、招生条件1、考生须符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报考条件,包括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或者优秀本科毕业生经推荐可直接报考;2、考生须具备优秀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有相关的研究课题或工作经验者优先;3、考生须通过中山大学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五、总结中山大学在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将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广大考生提供丰富的学科专业选择。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相应的学科门类进行报考。

中山大学也将严格把关招生条件,选拔出优秀的科研人才进行培养。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充分了解中山大学的学科专业目录和招生条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报考,并全力以赴准备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祝愿各位考生能够在中山大学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

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页

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旨在通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通过专业训练,培养具有自觉的学术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术操守,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学术追求,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品德良好,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具备较强的解读和阐释历史文献的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状况,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先秦史2、秦汉史3、魏晋南北朝史4、隋唐史与孰煌学5、宋史6、明清史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5年。

前2年为硕士学位学习阶段,后3年为博士学习阶段。

在学时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七、考核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十、参考书目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5.《资治通鉴》6.《居延汉简合校》7.《居延新简》8.《新唐书》9.《旧唐书》10.《大唐开元礼》11.《敦煌宝藏》12.仁田井升《唐令拾遗补》13.《大正新修大藏经》14.《道藏》15.《明史》16.《明会典》17.《明实录》18.《明经世文编》19.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20.《清会典事例》。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506)一、培养目标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能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理论宣传、党政工作等。

二、研究方向(一)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选择”问题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研究(三)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三、学习年限本专业全日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工作)。

四、筛选、分流第四学期第三周至第八周进行中期筛选。

结合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生进行中期筛选。

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健康状况及学科综合考试等。

学科综合考试以考核硕士生的全面业务能力为目的,内容含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部分,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的综合考试小组组织进行。

中期筛选合格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

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硕士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本专业硕士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33分。

1.必修课(1)学位公共课 3门 8学分(2)学位基础课 4门 8学分(3)学位专业课 2门 4学分(4)前沿讲座 2学分(5)社会实践 1学分前沿讲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生本人在讨论班上作专题发言(不少于2次);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术讲座(不少于10次)。

前沿讲座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考核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

2.选修课(1)公共选修课2门,共4学分其中,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2学分;计算机应用(文科类)课程2学分。

中大历史学考研科目

中大历史学考研科目

中大历史学考研科目
中山大学历史学考研科目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历史学基础(A)以及复试专业课。

1. 思想政治理论(101)是全国统考科目,考试内容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2. 英语一(201)也是全国统考科目,考试内容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3. 历史学基础(A)是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内容。

考试内容由学校自行命题,考试难度和范围由学校自行确定。

4. 复试专业课则根据具体的专业方向选择,例如历史地理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与敦煌学、宋辽金史、明清史等。

此外,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学院可能会有不同的复试专业课和考试科目,考生需要参考学校和学院的具体招生简章来确定具体的考试科目和要求。

中国史专业(0602)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专业(0602)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专业(0602)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热受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情操高尚,具备严谨科学态度,优良学风、敬业和献身精神,善于团结合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古代史专业人才;并力求培养通史型的人才。

1.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中国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有一定的创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中国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深厚和坚实的学识基础、扎实的史学功底,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学术动态,学术思想活跃,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有较强的创新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专业A:中国古代史是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涉及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l)先秦史(2)秦汉史(3)魏晋南北朝史(4)隋唐五代史(5)宋元史(6)明清史(7)西北民族史(8)中外关系史(9)历史地理与地名学(10)江南区域史(11)南京城市史B:中国思想史(A、B两专业专业课基本相通)C:中国近现代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涉及近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l)晚清史(2)中华民国史(3)当代中国研究(4)当代台湾研究(5)中国近现代社会史(6)中国近现代经济史(7)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8)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9)中国现代化研究(10)南京大屠杀史研究D:边疆学是综合研究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地关系、与境外毗邻人群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等状况的跨专业学科,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传统作为主干,研究中国疆域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中国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互动;中国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及人地关系等等;中国边疆治理问题;中国边疆地区与境外毗邻人群及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中国海上疆域问题等等。

中山大学课程表

中山大学课程表

中山大学课程表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中山大学课程表,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中山大学课程表序课程类别开课对象课程名称学分授课老师上课时间地点备注1中哲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硕士生、博士生儒家哲学研究——先秦儒学4黎红雷教授周一下午3:00开始(第一次课24日在讲学厅,之后在中哲所)中哲所说明:中国哲学专业必修课“儒家哲学研究”专题中的每门课(如:“两汉哲学”、“宋明儒学”、“先秦儒学”)任一门均可当“儒家哲学研究”的学分;如选修同一门中的不同专题者,只有一个专题的成绩当必修课成绩,其它成绩则以该方向的名称列为选修课成绩。

2中哲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硕士生、博士生哲学史方法论4陈少明教授周三下午3:00开始会议室3马哲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硕士生硕博连读生国外马克思主义4刘森林教授周二晚上7:30开始文八楼会议室4马哲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博士生硕博连读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4博导轮流上课周四下午3:00开始文八楼会议室5马哲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硕士生硕博连读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一)4徐俊忠教授林育川讲师周四晚上7:30开始文八楼会议室6美学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硕士生、博士生美学研究4罗筠筠教授周五上午9:00开始文5097美学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硕士生、博士生古典诗学名著精读4周春健副教授周二下午3:00开始会议室课程要求:准备张舜徽著《汉书艺文志通释》、《四库提要叙讲疏》二书。

8宗教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硕士生、博士生中国宗教经典研读4冯焕珍教授周一晚上7:00开始中哲所9宗教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硕士生、博士生宗教理论4李兰芬教授周二下午3:00开始中哲所10伦理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硕士生博士生硕博连读生伦理学基本问题研究4郝亿春副教授周一上午9:00开始会议室11外哲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硕士生、博士生硕博连读生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研究4翟振明教授周三晚上(隔周)7:00开始会议室课程要求:英语阅读、网上讨论、期末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学与科研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自觉的学术意识和独立的学术追求,坚守学术操守;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领域,掌握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并接受系统深入的专门研究的训练,具备充分的独立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能力,成为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人才。

二、研究方向清代以来的史学与学术三、学习年限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四、课程设置五、考核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学位论文及发表论文要求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参考书目章学诚:《文史通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顾颉刚:《古史辨》1—7;《当代中国史学》;;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余英时:《论士衡史》;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Fu Ssu-nie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与家族—中华帝国晚清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旨在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通过专业训练,培养具有自觉的学术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术操守,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品德良好,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状况,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能力、从事科研、教育、理论、宣传、出版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研究专业与方向1、专业:中国近现代史2、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3、研究方向:近代中国社会思潮4、研究方向:晚清至民国的社会与文化5、研究方向:晚清至民国的政治与人物6、研究方向: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5年。

前2年为硕士学位学习阶段,后3年为博士学习阶段。

在学时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七、考核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十、参考书目1、经典作家论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有关著作2、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3、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4、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5、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6、《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7、李新等主编:《中华民国史》8、近代中国重要人物文集、传记、年谱(林则徐、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胡适等)9、各种近代经济史料汇编10、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1、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续、三编)12、《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13、《清史稿》(注:文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中山大学 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山大学 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2006.03.06)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微生物学及相关生物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至少熟悉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工作能力;身心健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2.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3.微生物分子遗传学4.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5.微生物代谢工程与发酵新技术6.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防治7.杀虫微生物与基因工程8.资源微生物学9.微生物与生化药学10.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11.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三、学习年限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文件中大研院(2003)3号“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硕士学制三年。

四、课程设置五、考核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文件中大研院(2003)3号“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及发表论文要求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3 号“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本专业特别要求必须在SCI源刊物发表(含接受)1篇研究论文或在中文一级学报发表(含接受)2篇以上研究论文方可授予博士学位。

七、主要参考书目1刘志恒,现代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22徐建国,分子医学细菌学,科学出版社,20003陈代杰,微生物药物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林永成,周世宁,海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贾盘兴,噬菌体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16Frederick M(颜子颖,王海林译)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1998,北京7Sambrook , J . : et al. (金冬雁等译):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1北京.8Glazer, A. et al. (陈守文喻子牛等译):微生物生物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2,北京.9赵利淦等: 反义RNA和DNA,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武昌.10Snyder L., Champness W., Molecular Genetics of Bacteria, 2nd Edition, ASM Press, 200211Prescott L.M., Harley J.P., Klein D.A.: Microbiology. 5th International Edition, McGraw Hill Press, 200212Lewin , B . : Genes (最新版).13Pennington S.R., Dunn M.J., Proteomics: From Protein Sequence to Function,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td, 200114Mount D.W., Bioinformatics: 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200115Aeolph , K . W . : Microbial Gene Techniques,Academic Press , INC , 1995.16Cann A.J., Principles of Molecular Virology,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199717Stephanopoulos G. N. et 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98. 18Demain A. L. et al. Manu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nd Ed). 重要期刊1.微生物学报2.微生物学通报3.生物工程学报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6.生物工程进展7.遗传学报8.遗传9.海洋与湖沼10.Nature及其子刊11.Science12.Cell13.PNAS14.Molecular Biology15.Journal of Bacteriology16.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17.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18.Molecular Microbiology19.Trends in Microbiology20.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1.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22.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23.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4.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5.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26.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7.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8.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9.Microbiology-Uk30.Archives of Microbiology31.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32.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33.Research in Microbiology34.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35.Current Microbiology36.Biotechnology Progress。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内招博士)一、学科方向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中文名称二级学科英文名称方向一:060201 专门史History of Particular Subjects方向二:060202 中国古代史Ancient Chinese History方向三:060203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方向四:060204 中国近现代史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方向五:060205 历史文献学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二、学制学制三年,内招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7年,外招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8年。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12-1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6学分,非学位课程2-4学分。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一)专门史必读书目1.张星烺编,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 2003。

2.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商务印书馆,1995。

3.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4.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005。

5.丹尼等编:《中亚文明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徐斌:《华侨华人研究中文书目》,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专门史选读书目:1.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Christopher I. Beckwith,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3、Geoff Wade.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V ol.1-6, London: Routledge, 2009.4、G. F. Hudson. Europe and China: A Survey of Their Relation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800.London: E. Arnold, 1931.5、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s. III-VI, UNESCO, 1996,20006、D. Sinor,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二)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1、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史丛书》(多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中国史是以探讨中国社会进程及其规律为要旨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哲学、政治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继续拓宽和加深学生基础知识,同时紧跟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明确并加强专业方向基础知识的系统训练,掌握独立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必要技巧,使学生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动态,能够熟练地使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文献并进行学术交流,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创新和分析能力。

3.能完成具有一定新意并符合学术规范的学位论文。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成熟的心理素质。

就业目标:可胜任相关的教学科研、新闻出版及党政事业等工作,或为攻读更高一级学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方式-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1.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每个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在配合导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2.在教学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研讨班、专题报告或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和课外读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主要由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目的是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4.根据专业和培养计划需要,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授课,在必要情况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或到国内著名高校学习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5.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每一名学生的总学分30-32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研究生须修读30-32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周学时
开课时间
学年
学期
公共课
第一外国语
英语
0610001015
基础英语
34
2
2


0610001016
英语写作
34
2
2


0610001017
人文英语
34
2
2


小语种
0610001061
德语(上)
68
4
4


0610001071
289
17
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方向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专题
34
2
4


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
34
2
4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研究
34
2
4


研究方向课学时、学分小计
102
6
全校任意选修课
由研究生从当年选课手册中任意选修2门
68
4
课内学时、学分合计
646
38
实践与创新环节
≥10
纳入毕业资格审查
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
基础课
历史学基础问题研究
51
3
4


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小计
51
3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
34
2
4


国内外史学的理论与流派
34
2
4


中华民国史专题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60107 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一、学科简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1983年全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1988年、2002年被评为历史学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直属学校有专门编制,2000年入选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有三个研究方向和两个研究中心,即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方向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方向,同时设有两个研究中心,即中国商会研究中心、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担任名誉所长,所长为全国知名专家朱英教授。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合理知识结构、坚实专业基础和独立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史学研究人才。

要求博士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和研究,更健全地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全面了解本学科、本专业、本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全面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好,能够独立胜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工作。

三、研究方向简介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涵盖的研究范围包括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代基督教与教会大学史等。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攻读者可以延长1-2年,最长不超过8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实行学分制,要求达到15-18学分。

其中学位公共课5学分,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8-11分,实践环节2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内容是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参加次数8次以上,其中2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2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由导师和导师组规定具体要求),另外本人至少主讲2次学术报告,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

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

表收齐后以院系为单位于学位论文答辩前上交到研究生处,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答辩,该门课程成绩由研究生处负责录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107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繁荣历史科学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研究能力和品学兼优的各方面人才。

具体要求是: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立志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掌握本专业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同时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好的科研潜力,并能够独立从事科研与教学及其他相关实际工作。

二、学习年限学制为3年。

允许提前毕业,但硕士生的学习年限最短不得少于2.5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1、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导师为主导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与课程考核(一)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附表。

(二)研究生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至少应修满34个学分。

其中:1、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4门8学分、专业基础课3门9学分、专业核心课3门9学分);2、非学位课程不少6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3门6学分、补修课程2门,不计学分学分);3、实践及学术活动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

4,考核内容:着重考核硕士生学习学位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情况,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生必读与参考书目由各方向导师拟定。

六、实践环节实践活动(1学分):包括参加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在第4学期或第5学期,由导师进行考核;学术活动(1学分):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由导师进行考核。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生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生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生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是一门研究我国近现代历史变迁、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就业前景等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专业。

一、专业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基础知识、较高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能从事历史学教学、科研及相关部门工作的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研究范围主要涵盖鸦片战争以后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阶段。

二、课程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研究方法课程:包括历史学研究方法论、史料学、历史地理学等,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3.选修课程:涉及近现代史各个领域的研究,如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外交史、近现代战争史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4.实践课程:包括田野调查、历史遗迹考察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的研究方向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近现代政治史:研究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

2.近现代经济史:研究近现代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政策等。

3.近现代文化史:研究近现代文化变迁、文化现象、文化人物等。

4.近现代思想史:研究近现代思想观念的演变、思想流派、思想家等。

5.近现代外交史:研究近现代外交政策、外交事件、外交关系等。

6.近现代战争史:研究近现代战争的性质、战争过程、战争影响等。

四、就业前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的毕业生可在以下领域寻求就业:1.教育行业:从事中学、大学历史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2.文化单位: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3.政府部门:在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地方志编纂等部门工作。

4.媒体行业:从事历史题材的编辑、记者、评论员等工作。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旨在通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通过专业训练,培养具有自觉的学术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术操守,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学术追求,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品德良好,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具备较强的解读和阐释历史文献的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状况,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先秦史2、秦汉史3、魏晋南北朝史4、隋唐史与孰煌学5、宋史6、明清史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5年。

前2年为硕士学位学习阶段,后3年为博士学习阶段。

在学时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七、考核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十、参考书目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5.《资治通鉴》6.《居延汉简合校》7.《居延新简》8.《新唐书》9.《旧唐书》10.《大唐开元礼》11.《敦煌宝藏》12.仁田井升《唐令拾遗补》13.《大正新修大藏经》14.《道藏》15.《明史》16.《明会典》17.《明实录》18.《明经世文编》19.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20.《清会典事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40
2
关晓红教授
论文
0601072204
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研究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Modern China
2
40
2
吴义雄教授
论文
0601072205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
Studies on Sun Yat-sen and Revolution of 1911
Topic Studies o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5/6
40
2
桑兵教授、周兴樑教授
考查
0601071211
中国近代学术史专题研究
Topic Studies on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5/6
40
2
桑兵教授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odern China Studies
5,6
80
4
桑兵教授、邱捷教授、周兴樑教授、吴义雄教授、程美宝教授、关晓红教授
考试
0601071202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Scholarship and Sources of Modern China Study
3
40
2
孙宏云副教授
考试
0601072210
近代文化学者与文化学研究
Studies on Culturologists and Culturology Theories in Modern China
3
40
2
赵立彬副教授
考试
0601072211
民国时期中外关系研究
Studies on Foreign Relations of Republican China
2
40
2
周兴樑教授
考试
0601072206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
Studies on Education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3
40
2
曹天忠副教授
考试
0601072207
中国近代政党史
Studies on Political Parties in Modern China
4
40
2
敖光旭讲师
考试
0601072212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
Topic Studies on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Nations
4
40
2
张文苑讲师
考试
讲座
0601072213
晚清至民国的社会与文化前沿讲座
Course of Lectures on Society and Culture since Late Qing to Republican China
考查
0601071212
中国近代政治史专题研究
Topic Studies of Politic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5/6
40
2
桑兵教授、邱捷教授、周兴樑教授、关晓红教授
考查
0601071213
近Hale Waihona Puke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Studies o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Nations
3
邱捷教授
考试
0601072103
近代中外关系史
History of Foreign Relations of Modern China
1
60
3
吴义雄教授
考试
0601072104
中国近代思想史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1
60
3
赵立彬副教授
考试
硕士阶段


基础理论、专业课
0601072101
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Introduction to Sources of Modern China Studies
1
60
3
曹天忠副教授
考试
0601072102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1
60
5/6
40
2
周兴樑教授、关晓红教授
考查
0601071209
孙中山与近代人物研究
Studies on Sun Yat-sen and Other Figures in Modern China
5/6
40
2
桑兵教授、邱捷教授、周兴樑教授、吴义雄教授、程美宝教授、关晓红教授
考查
0601071210
中国近代思想史专题研究
1-4
历史系
考查
实践课
0601072214
教学与社会实践
Teaching or Social Practice
3,4
40
2
历史系
考查

士阶段


公选课
0000001210
第二外国语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3
80
2
外语学院
考试
指定选修课
0601071201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5/6
40
2
吴义雄教授
考查
0601071214
中国近代教育史专题研究
Studies on Education of Modern China
5/6
40
2
关晓红教授
考查
0601071215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研究
Studi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型
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时
学分
任课教师(职称)
考核方式







公共课
0000002101
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2
120
5
外语学院
考试
0000002102
马克思主义理论
Theory of Marxism
1,2
72
4
教育学院
考试




0601072201
中国近代学术史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2
40
2
桑兵教授
论文
0601072202
西方中国近代史研究
Western Scholarship on Modern China
2
40
2
程美宝教授
论文
0601072203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
Institution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3
40
2
周兴樑教授
考试
0601072208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研究
Studies on Intellectuals in Modern China
3
40
2
谷小水讲师
考试
0601072209
近代政治学说史专题
Topic Studies on Political Theories in Modern China
5/6
40
2
桑兵教授
考查
讲座
0601071216
国内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前沿讲座
Current State ofModern China’sHistorical Studies
1-10
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
5,6
80
4
桑兵教授、邱捷教授、周兴樑教授、吴义雄教授、程美宝教授、关晓红教授
考试
0601071203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
Topic Studies on Modern China
5,6
80
4
桑兵教授、邱捷教授、周兴樑教授、吴义雄教授、程美宝教授、关晓红教授
考试
选修课
0601071204
历史与社会理论
The Theory of History and Society
5/6
40
2
程美宝教授
考查
0601071205
近代中国社会史研究
Study of Soci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5/6
40
2
邱捷教授
考查
0601071206
近代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
Studies on Area Society and Economy of Modern China
5/6
40
2
邱捷教授
考查
0601071207
晚清至民国的社会与文化研究
Studies on Society and Culture of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5/6
40
2
桑兵教授
考查
0601071208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研究
Topic Studies on Institution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