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整理打印背诵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部分)已打印[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李秀林(第五版)唯物论部分1,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定义: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基本问题:A: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本体论的问题(哲学党性)。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认识能否正确的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属于认识论范畴。
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容割裂的。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哲学家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回答,其确定性的内容是由他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所决定的,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人的认识实际发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即使是那些否定本体论的哲学家,在他们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基本倾向和态度中,也总是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所以,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
当然,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
不仅人们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而且人们之所以提出并回答本体论的问题,其目的也在于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为人们观察、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根本的出发点。
2,哲学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但他们把世界的物质性只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成分,但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而且缺乏科学的论证,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有不可抹煞的功绩,它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准备,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富有成果的资产阶级哲学。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精心整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 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3*4(1)(2)*壤;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交织汇合成人类认识真理的长河。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A: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在哲学史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对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
它规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以及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因此恩格斯把对其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另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意性问题,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认识能否正确的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属于认识论范畴,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实现和可能性问题。
历史上大部分是肯定回答。
但也有些哲学家作否定回答,我们把他们称为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容割裂的。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1缺乏科学的论证,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考试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考试大纲2 第 2 页共 16 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3 第 3 页共 16 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4 第 4 页共 16 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第 5 页 共 16 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 5实基础,把握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等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正确理解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意识的结构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五)了解人工智能及其本质、它与意识和区别。
(六)正确理解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批判二元论的错误。
(七)理解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本章重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一、内容:实践的本质、结构,实践活动的运动机制以及实践的地位和意义。
二、考核要求:(一)全面理解实践概念的两层含义。
(二)科学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和根本地位。
第 6 页 共 16 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 6(三)正确理解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四)了解实践的运行机制。
(五)了解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以及它们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六)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本章重点]:社会的本质,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内容:社会及其本质,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二、考核要求:(一)科学理解社会的实践本质。
(二)正确理解生产力及其特点、基本要素。
(三)正确理解生产关系及其本质。
(四)理解阶级的科学定义、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和重要途径。
(五)科学理解国家的本质、职能及其演变和发展趋势。
第 7 页 共 16 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7(六)科学掌握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之间的关系。
(七)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八)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其联系与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元素、原子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自然观的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2)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与意义:a.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的一元论b.能动的反映论c.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运动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3、时间与空间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称之为四维时空。
4、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时空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1)时—空关系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区别)(2)时—空关系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区别)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真理性)。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宇宙的层次及其存在时间(2)无机界和有机界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3)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2、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从古猿到人的进化(2)劳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3)劳动及其对人的塑造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意识、语言、心理都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制造工具是人类劳动的标志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资料占有关系,劳动分工、产品交换关系等)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劳动的具体和历史的体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地理环境指指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整理格式直接打印背诵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ﻫ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ﻫ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原因: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ﻫ(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ﻫ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着特点之一。
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书目及考查范围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书目及考查范围
一、参考书目: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二、考查范围:
1、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意识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实践、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5、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文化结构、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的本质
6、联系与发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7、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8、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结构、识形式、认识过程、真理及其属性、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9、社会进步及其标准、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整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元素、原子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自然观的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2)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与意义:a.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的一元论b.能动的反映论c.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运动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3、时间与空间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称之为四维时空。
4、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时空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1)时—空关系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区别)(2)时—空关系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区别)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真理性)。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宇宙的层次及其存在时间(2)无机界和有机界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3)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2、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从古猿到人的进化(2)劳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3)劳动及其对人的塑造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意识、语言、心理都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制造工具是人类劳动的标志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资料占有关系,劳动分工、产品交换关系等)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劳动的具体和历史的体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地理环境指指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导论1.哲学的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主要是指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认为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
人本主义,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
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3.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历史背景。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②.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③.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5版)笔记和考研
目录分析
复习笔记
考研真题 (含典型题) 详解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 (含典型题) 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 (含典型题) 详解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 (含典型题) 详解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 (含典型题) 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 (含典型题) 详解
6.1复习笔记
读书笔记
笔记和纸质书上内容大体相同,但仍有部分内容出现错误/重复等。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 广泛采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 业课参考书目。(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 将竭诚为您服务!全国热线:4006-123-191(8:30-23:00),(8:30-23:00)咨询QQ:(8:30-23:00)详情访 问:/(圣才考研网)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 广泛采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 业课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辅导系列(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 级)。本书是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 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 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 强化读者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部分真 题提供参考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本书特 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考生,也可供 各大院校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师生参考。圣才考研网()是圣才学习网旗下的考研考博专业 网站,提供全国所有院校各个专业的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圆梦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 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如您 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全国热线:4006-123-191(8:3023:00),(8:30-23:00)咨询QQ:(8:30-23:00)详情访问:/(圣才考研网)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复习(名词解释)
- 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一、名词解释1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
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4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
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考研笔记 真正第五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ﻫ(2)世界观及其分类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ﻫ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原因:ﻫ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ﻫ(2)哲学的二重性:ﻫ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ﻫ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ﻫ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考研笔记 真正第五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
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原因: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考研笔记 真正第五版之欧阳与创编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
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原因: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
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原因: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简要解释本原、第一性)(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
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哲学研究的不同侧重点(1)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研究(2)近代哲学侧重于认识论研究(3)现代哲学侧重于结合型研究(补充:含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4、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不同(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回答:A、唯物主义含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哲学派别就是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含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哲学派别就是唯心主义。
(2)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回答(补充)(3)正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唯心主义为何长期存在?第一,认识方法的不科学。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
第二,认识过程中的现象蒙蔽。
第三,人的活动特征导致。
B、两者区别的意义:划分出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是结果实的智慧之花。
唯心主义是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
C、消除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问题上的谬误(唯物主义重物质,唯心主义重理想)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中国的“五行说”,古希腊的泰勒斯的“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等。
特点是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历史领域中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
这些特点也可以概括为直观性、非科学性、唯心史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缺陷: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的不彻底性也即唯心史观(3)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3、唯心主义形态在当代的变化——越来越主观唯心主义化4、哲学发展中充满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5、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形态A、古代朴素辨证法B、近代唯心辩证法C、现代唯物辨证法(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独立,总是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结合6、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1)基本含义A、科学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B、人本主义的三个含义第一,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是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第二,指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第三,指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
其中,存在主义是最典型的人本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1)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2)资产阶级的巨大胜利(3)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成长及其运动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1)现实理论问题的解决方案A、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B、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C、英法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2)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成就及马恩的批判继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1)近代科学的大发展为新的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提供素材(2)三大发现提供了前提和佐证A、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提供前提B、科学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佐证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努力和创造性活动二、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辩证唯物主义内在地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2)提历史唯物主义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显著区别。
(3)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主义的两种表达。
(4)历史的误会需要逐步清除。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实践的唯物主义及其意义。
(2)科学的实践观成为新旧哲学的显著区别标志。
(3)实践内在关系的内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其意识关系。
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他的无产阶级性。
这种革命性又表现为他的实践性。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于他的彻底的批判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发展。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1、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3、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1、认真学习理论2、切实加强实践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看法——具体的物质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看法——物质的某些属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恩格斯的观点——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列宁对物质范畴的看法——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的含义——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广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运动绝对,静止相对。
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离开绝对运动谈静止,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2、时间及其特点(1)时间的含义——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2)持续性表现——过程进行的久暂;出现的先后顺序;间隔的长短。
(3)特点——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3、空间及其特点(1)空间的含义——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2)广延性表现——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
(3)特点——三维性。
4、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1)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存在。
(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不存在。
(3)绝对时间和空间观点是不科学的。
(4)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爱因斯坦的时空观。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1)古猿的体质形态(2)古猿的群体结构(3)古猿的生存环境2、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1)劳动使工具的使用成为现实,并促进古猿手脚分化。
(2)劳动使古猿心里改变,人类意识的发端出现。
(3)语言产生。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性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2)人口(3)生产方式2、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2)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3)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三节从物质到意识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1、意识产生漫长过程的三个决定性环节(说明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2)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思维外壳的语言。
二、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1、意识的本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