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
初中excel 教案 公式与函数
初中excel 教案公式与函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Excel公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Excel函数及其应用。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
教学重点:1. Excel公式的输入和编辑。
2. Excel函数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安装有Excel软件的计算机。
2.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Excel软件的基本界面和功能。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需要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的情况。
二、讲解公式(15分钟)1. 向学生解释公式的概念,即在Excel中用于计算和操作数据的规则。
2. 演示如何输入和编辑公式,例如使用“=”符号开始公式,引用单元格等。
3. 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公式的作用,如计算销售额、平均分等。
三、讲解函数(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函数的概念,即在Excel中预定义的用于执行特定计算的公式。
2. 演示如何选择和输入函数,例如使用“插入函数”对话框或直接输入函数名称。
3. 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常用函数的应用,如SUM(求和)、AVERAGE(平均值)、COUNT(计数)等。
四、实践操作(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或个人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作,尝试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
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计算班级总分、平均分等。
五、总结与反馈(10分钟)1. 对学生进行简要的测试,了解他们对公式和函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延伸:1. 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更高级的函数,如查找函数、统计函数等。
2. 引导学生探索Excel的其他功能,如数据透视表、图表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了Excel公式和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了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Excel公式与函数》教案
《Excel公式与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Excel公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Excel中常见运算符的使用。
3. 学会在Excel中输入和编辑公式。
4. 熟练运用Excel常用函数进行数据处理。
5. 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Excel公式与函数问题。
二、教学内容1. Excel公式的概念与作用1.1 公式的基本构成1.2 公式的作用和应用场景2. Excel运算符的使用2.1 算术运算符2.2 比较运算符2.3 文本运算符2.4 引用运算符3. 输入和编辑公式3.1 输入公式的方法3.2 编辑公式的方法3.3 单元格引用的方式4. Excel常用函数4.1 SUM函数(求和)4.2 AVERAGE函数(平均值)4.3 COUNT函数(计数)4.4 MAX函数和MIN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4.5 VLOOKUP函数和HLOOKUP函数(查找)5.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5.1 销售数据统计分析5.2 员工工资计算5.3 考试成绩排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Excel公式的基本概念、运算符的使用和常用函数的功能。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输入和编辑公式、使用常用函数的过程。
3. 练习法:学生动手实践,解决实际应用案例。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四、教学准备1. 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Excel操作过程。
2. 教学PPT: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
3. Excel软件:用于实践操作。
4. 练习数据: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Excel公式与函数的兴趣。
2. 讲解:介绍Excel公式的基本概念、运算符的使用和常用函数的功能。
3. 演示:操作演示输入和编辑公式、使用常用函数的过程。
4. 练习:学生动手实践,解决实际应用案例。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7. 作业: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公式与函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公式与函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Excel中单元格数据格式的设置;
2.学会Excel中常用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方法;
3.知道公式和函数使用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熟悉公式和函数计算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的方法,掌握函数与公式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据统计过程中,体会Excel强大的计算功能给实际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
2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需要使用公式或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并合理设置数字格式。
2.难点:理解公式与函数的基本格式与使用技巧。
3教学过程
3.1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网上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每年的十一月和十二月是让全国网名剁手的日子,你们知道大家为什么这么说嘛?
生:双十一、双十二。
师:没错,刚上周六就是12.12日。
老师也趁着这个购物狂欢节入手了很多的东西。
不过,老师身边除了剁手党还有很多有志青年,小明就是其中之一。
小明毕业后在网上开了一个名为“回头客零食铺”的淘宝店。
在双十一期间就赚了不少的钱,前几天为了备战双12购物,他。
EXCEL公式与函数教案
EXCEL公式与函数教案EXCEL公式与函数教案篇一:EXCEL公式与函数教案公式与函数的使用教学互动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方法与格式。
2、记忆EXCEL中常用的函数,并能熟练使用这些函数进行计算。
一、知识准备1、EXCEL中数据的输入技巧,特别是数据智能填充的使用2、EXCEL中单元格地址编号的规定二、学中悟1、对照下面的表格来填充(1)D5单元格中的内容为(2)计算“王芳”的总分公式为(3)计算她平均分的公式为(4)思考其他人的成绩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得到?(5)若要利用函数来计算“王芳”的总分和平均成绩,那么所用到的函数分别为、。
计算总分的公式变为;计算平均分的公式为。
思考:比较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的特点,思考EXCEL中提供的函数对我们计算有什么好处,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启示?反思研究三、学后练1、下面的表格是圆的参数,根据已经提供的参数利用公式计算出未知参数1) 基础练习(1)半径为3.5的圆的直径的计算公式为(2)半径为3.5的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2) 提高训练(1)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计算出下面两个圆的直径?若不能说明原因,并提出如何修改公式后才能利用公式复制来计算其他圆的直径?(2)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计算出下面两个圆的面积?若不能说明原因,并提出如何修改公式后才能利用公式复制来计算其他圆的面积?2、根据下面的表格,在B5单元格中利用RIGHT函数去B4单元格中字符串的`右3位。
利用INT函数求出门牌号为1的电费的整数值,结果置于C5单元格中。
思考实践提高:根据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得到了那些提示?并且将上面的公式与函数进行上机实实践。
四、作业布置(1)上机完成成绩统计表中总分和平均分的计算;(2)上机完成圆的直径和面积的计算(3)练习册篇二:EXCEL公式函数计算教学设计《中国奖牌汇总表》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利用编辑公式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和分析,是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一年级下册中《第六章数字奥运尽显风采》第二节内容。
《公式和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公式和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Excel学习一三节,能熟练打开和保存Excel工作簿文件,对Excel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对工作表的编辑和修饰及数据填充进行了上机实践操作,这对本节的学习有较大的帮助。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主要让学生理解Excel公式和函数的概念,掌握用SUM、AVERAGE函数对工作表数据求和及平均值,了解一些其它的常用函数的使用。
本节课利用网络环境,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利用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从亲身的感受中说、做、学,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同学交流合作,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知识。
通过自己的讨论交流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形成一定的知识解决模型,并最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Excel公式和函数的概念,掌握用SUM、AVERAGE 函数对工作表数据求和及平均值,了解一些其它的常用函数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过“创设任务——探究学习——教师点拨演示——强化练习”,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学会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Excel公式和函数的概念,掌握用SUM、AVERAGE函数对工作表数据求和及平均值,了解一些其它的常用函数的使用。
教学难点:Excel公式、函数的综合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作业】P125实践与提高 1 2 3【自我评价】1、重视了对学生学习模式的改革,以过程评价为主,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发展。
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2、本节课学生都能自主学习,但是缺少小组内的交流,学生遇到困难很少会去请教小组内的成员,而是问老师或关系特好的同学。
在今后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使他们愿意合作,学会知识,同时也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搭配要更趋合理和合情。
公式与函数教案
公式与函数教案教案标题:公式与函数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公式和函数的概念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2. 学会使用公式和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公式和函数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教学重点:1. 公式和函数的定义和区别。
2. 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3. 公式和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1. 理解函数的概念和特点。
2. 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电脑、课件、白板、黑板、粉笔、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并巩固公式的概念和应用。
例如,询问学生关于公式的定义和一些常见的公式,如面积公式、速度公式等。
Step 2:引入函数(1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和图表引入函数的概念。
解释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公式,其中每个输入值都对应唯一的输出值。
教师可以使用实际问题,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等,来说明函数的应用。
Step 3:函数的表示与性质(15分钟)教师介绍函数的表示形式,包括函数符号表示、函数图像表示和函数表格表示。
同时,讲解函数的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
教师可以通过练习题和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函数表示和性质的理解。
Step 4:函数的应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函数解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如购物花费、人口增长等,让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来解决问题。
Step 5:函数图像的绘制(15分钟)教师教授学生如何根据函数的表达式绘制函数图像。
通过示范和指导,学生将能够将函数的性质与其图像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练习题和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
Step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重点和难点。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函数的应用领域。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以巩固学生对公式和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七年级下公式与函数教案
教学设计体例格式
设计人:____所在单位: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临海市上盘中学
教材
信息技术
年级Hale Waihona Puke 七年级上单元及内容
第三单元 第十五课 公式与函数
课型
传授新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带同学们了解两方面内容,一是EXCEL的格式设置,而是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2.学生情况分析
据了解,该班学生在初一阶段,曾接触过EXCEL软件,基础一般。
我们在F2的单元格里输入 =D2-C2 ,大家发现结果就可以算出来了。利用填充柄,拉一下,EXCEL的相对引用功能,就可以自动的算好,其他的种类了。这个时候如果你改变进货价或者卖出的价格,那么毛利润就会自动更新了。
(放开控制)
请同学们尝试一下,计算好各水果的毛利润。
(自己做好毛利润,然后抽查学生落实情况)
3.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数据处理,掌握EXCEL中公式和函数的操作方法,体验感悟它们的作用。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合理使用公式或函数计算,根据需要设置数字格式。
3.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得出简单的结论。
4.体会EXCEL的就是功能给实际生活带来的方便便捷,增强对EXCEL的学习兴趣。
利率,通常情况下,这个我们习惯用%的格式来表示。
这个功能是设置单元格格式,常用的有两种办法,在选中需要设置的单元格后,第一个是在开始菜单栏里,在数字选项卡中,点击常规两字的右下角按钮,或者我们可以在单元格上单击右键,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大家可以看到有多种格式。那么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合适的格式,现在我需要百分比的格式,所以我选择了百分比的格式,大家可以看到EXCEL中,就自动的产生百分比的格式了。
excel公式和函数初中教案
教案:Excel公式和函数教学目标:1. 了解Excel公式和函数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Excel中的常用函数,如SUM、AVERAGE、COUNT、VLOOKUP等。
3. 能够运用公式和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公式和函数的概念及使用方法。
2. 常用函数的功能及应用。
教学准备:1. 安装好Excel软件的计算机。
2.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Excel公式和函数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需要使用公式和函数解决的问题。
二、讲解公式和函数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公式的概念,如公式由运算符、单元格引用、函数等组成。
2. 讲解函数的概念,如函数是预先定义好的、带有特定参数的公式。
三、学习常用函数及应用(30分钟)1. 讲解SUM函数:用于求和,如=SUM(A1, A2, A3)。
2. 讲解AVERAGE函数:用于求平均值,如=AVERAGE(A1, A2, A3)。
3. 讲解COUNT函数:用于计算单元格区域中数字的数量,如=COUNT(A1, A2, A3)。
4. 讲解VLOOKUP函数:用于在表格中查找值,如=VLOOKUP(A1, A2:B10, 2, FALSE)。
5. 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所学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公式和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公式和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了Excel中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
在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参数和函数域的概念,避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错误。
此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内容,如函数的组合使用、数组函数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公式和函数》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公式和函数》教案一、教学内容1. 公式的输入和编辑;2. 常用函数的使用;3. 公式和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公式的输入和编辑方法;2. 学生能够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3. 学生能够将公式和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公式的输入和编辑,常用函数的使用。
难点:公式和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电脑、Microsoft Excel软件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班级成绩的平均分,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公式输入和编辑的讲解:教师讲解如何在Excel中输入和编辑公式,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常用函数的使用:教师讲解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例如SUM、AVERAGE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 公式和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计算,并解释其应用原理。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公式输入和编辑方法;2. 常用函数及其使用方法;3. 公式和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答案:20 + 30 + 40 + 50 = 140答案: (20 + 30 + 40 + 50) / 4 = 3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公式的输入和编辑方法,以及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公式的记忆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函数的使用方法,提高自己在Excel中的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公式的输入和编辑:需要注意公式的正确输入方法,包括引用单元格、输入运算符等;同时,还需要掌握公式的编辑技巧,如修改公式、复制公式等。
(教案)浙教版_新教材-七上第15课 公式与函数
明确任务要求,自主学习课本知识,小组合作完成相关操作。
师生交流,展示、演示
利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组分工,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1.完成课本P65(随堂练习)第1题。
课题
第十五课公式与函数
设计
意图
通过比较引出Excel中公式与函数,体会其计算的方便与快捷。
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掌握电子表格中公式与函数的操作方法,并能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目标
1.能够根据需要设置单元格的数字格式。
2.掌握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方法,能合理地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
师生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3.布置任务:自主学习课本P64~65(三、用函数计算)中的相关内容,小组分工完成“2010~2011我国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数据表中的“合计”、“平均”及“使用率在平均值以上的个数”项。
师生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演示,教师小结
明确任务要求,自主学习课本知识,完成操作。
学生回答,展示作品,演示相关操作。
布置任务:自学课本P63(二、用公式计算)中的相关内容,完成数据表中“2011年使用率”的计算。
师生交流: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演示
教师小结
2.提出问题:根据数据表中的数据特征,应该设置为百分比样式,如何操作?
师生交流,演示。
布置任务:设置“2010~2011我国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数据表中单元格的数字格式。
1.下发并展示“上网目的调查表”
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公式和函数》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公式和函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应用公式和函数》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公式和函数,掌握公式的输入与编辑,了解常用函数及其应用场景,学会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处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公式和函数的概念,了解其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
2. 学会输入和编辑公式,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
3. 能够运用公式和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和函数的概念,学会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处理。
2.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的输入与编辑,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计算机、PPT课件。
2. 学具:教材、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的数据处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数据。
2. 知识讲解:(1)介绍公式和函数的概念。
(2)演示公式的输入与编辑方法。
(3)讲解常用函数及其应用场景。
3. 例题讲解:(1)举例讲解求和、平均值等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公式和函数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应用公式和函数》2. 内容:(1)公式和函数概念(2)公式的输入与编辑(3)常用函数及其应用场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某班级学生的总分、平均分。
B. 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总和、平均值。
(2)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处理?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公式和函数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据处理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其他常用函数,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练习,学生熟练掌握公式法的使用,能够熟练地掌握Excel中的SUM、A VERAGE、MAX、MIN函数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公式和函数的输入;能了解表格中公式函数的错误原因并改正;能结合数学内容理解公式和函数的概念并能灵活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EXCEL中公式和函数运算的功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动手、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Excel公式、函数的编写和运用2、难点:Excel公式、函数的综合运用,并能正确计算相应的数值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准备计算机教室、课件、教案、操作题目和素材五、学习思路设计针对本节课对学生来说是新课的前提,这节课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办法,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会穿插采用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行新课讲授,并且尽量让学生多多练习。
针对本节课的难点,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进行讲解,对于自定义公式,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函数,则主要采用实践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不断理解常用函数的涵义。
六、学习环境设计本节课采用在计算机机房上课,需要用到的设备和软件包括教师机、学生机以及电子教室软件、Excel软件和畅通的局域网。
学习资源包括教师准备的课件,教师提前准备的练习题。
七、教学过程1、公式的定义:公式是一个能够进行运算的计算表达式,由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文本运算符和数字、文字、用的单元格及括号组成。
(1)算术运算符:+(加)、-(减)、*(乘)、/(除)、%(百分数)、^(乘方);(2)比较运算符:=(等于)、>(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不等于);(3)文本运算符:&(连接符),用于连接两个字符串的连接。
《公式和函数的实际应用》教学设计
资阳市中学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公式和函数实际应用》教学设计简阳中学信息技术组付敏《公式和函数实际应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数据信息加工》中的第二部分《EXCEL2003基础与操作》。
本节课是第二部分的最重要内容,是一堂“技术性”信息技术操作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掌握公式和简单函数,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操作学习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同学已经认识和了解了EXCEL,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公式和函数,多数同学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并掌握公式和函数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现自我、协作学习的能力。
②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认真、细致的态度,并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能力。
②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充分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公式和函数(sum、average 、max、 min)的功能与使用难点:excel公式和函数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与拓展【教学方法】导学方式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激发兴趣)某学校的歌咏比赛要现场打分,假设你是学生会数据分析员,你会选择用什么软件?选择一种你既熟悉也容易操作的软件-EXCEL。
用EXCEL软件你怎样来完美的完成打分任务呢?这节课,我们就将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2分钟)。
(二)复习旧知(夯实基础)在探讨这个问题前,请同学们先来完成《公式和函数实际应用》导学案,当大家遇到问题可以查看书上附录P128-P130,也可以观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导学微视频,还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完成。
第十五课 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 03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合理使用公式或函数计算,并根据需要设置数字格式。
3、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得出简单的结论。
4、体会Excel的计算功能给实际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增强对Excel的学习兴趣。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作业描述、评价表
六、备注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学生excel使用问题,网络断网问题,提前准备微视频分发给学生
2.学情分析
在经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Excel表格的作用及基本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缺少数据统计分析的具体认识。故本课将公式与函数的应用作为重点,通过对生活中的例子分析,让学生感受Excel带来的方便快捷,完成教学三维目标要求。以任务驱动为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摘要
学科
信息技术
学段
初一
年级
七年级
单元
第三单元
教材版本
浙江教育出版社
课程名称
第十五课公式与函数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公式与函数》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第十五课,本课内容为Excel公式与函数。公式与函数是Excel数据处理最基本的操作,也是数据分析的基础。在创建和编辑数据表之后,安排数据统计的内容,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计算,了解在Excel中用公式与函数计算的操作方法,并得出结论。也为下一节课排序与筛选做准备。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函数和公式的应用教学设计
函数和公式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和公式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和公式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函数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函数和公式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1.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2.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图象的对称性、极值点、单调区间、与坐标轴和文字的关系等)3.一元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4.公式的类型和应用(周长、面积、体积等)三、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法通过给出具体实际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函数和公式的应用。
例如,通过给出一个长方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函数和公式求解该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画图、列式、算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和解决。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尝试,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例如,给出一个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猜测并验证这个函数的一些特性。
3.问题导向法通过给出一系列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函数和公式的应用。
让学生在解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巩固所学的概念和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函数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教师引出函数和公式的概念和应用,并制作一张海报,上面列举一些与函数和公式应用相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函数和公式的思考。
2.函数和公式的基本概念及特性介绍(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函数和公式的基本概念(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和特性(图象的对称性、极值点、单调区间等),并通过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和特性的理解。
3.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探究(3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图象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绘制一些函数的图象,并验证其特性。
学生可以使用函数的性质来推导出一些结论,并与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
4.一元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应用(3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解决问题。
《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
PPT
新课讲授
围绕本课的知识点设置三个陷阱也就是三个任务来进行
陷阱一:计算每一个格子的麦子数。(教师引导学生可以用excel来进行计算,部分学生会结合之前所学习的填充柄进行计算,本来信心满满的以为能够很快算出64个格子的麦子数,但结果发现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以此来引出“公式”与“单元格地址”。
任务一:运用单元格地址和填充柄来计算每一个格子的麦子数。
陷阱二:在学生计算完成之后单元格呈现的数据格式会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因为越到后面数值越大,单元格地址就会以科学计数法的格式表现出来。以此可以引出单元格格式的设置
任务二:对麦子数的那一列单元格进行格式的设置。
陷阱三:计算每一个格子的麦子数之后,要计算全部麦子数的总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他会选择一个一个去用单元格地址加起来。所以教师利用竞赛这个环节引出函数的概念、使用方法以及优势。
2.任务四中,很多学生在计算平均分的时候会遇到问题,教师需要进行引导,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而非直接告诉答案。
重点:学会对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并且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对公式与函数进行合理的选择
难点:单元格地址引用的含义、优点。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激趣导入
《棋盘故事》如下:
古时候丞相发明了象棋,丞相于是要求国王的奖励是在64个棋盘上,第一个格子上放一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两粒麦子,之后每一个格子的麦子数是前一个格子麦子数的两倍。国王觉得这很容易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但故事的结局是国王很丢脸,他拿不出那么多的麦子来。究竟是为什么呢?
2.学情分析
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上 15课公式与函数教案设计
通过对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掌握电子表格中公式与函数的操作方法,并能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合理选择,体会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给实际生活与工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重点
设置单元格数据格式
难点
电子表格中公式与函数的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本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完成成绩输入和简单的编辑。如果我们想继续对分数进行分析,一般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例如:计算总分、平均分和及格率等。这就会用到我们Excel表格中强大的“公式和函数”
亲身体验:根据数据表中数据的特征,设置合适的格式。
教师讲解
活动3【讲授】二、用公式计算
教师活动:
在Excel中,可以运用普通的数学运算方法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日积月累:Excel中简单常见的运算符:
演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
日积月累:Excel中的运算公式要以等号“=”开头,后面是由单元格地址、运算符和常量组成的一个表达式。如,“=(A1+A2+A3)/2”表示将单元格A1、A2、A3中的数值相加再除以2.在公式中引用单元格地址,计算结果会随着单元格中数据的改变而改变。
教师巡视并指导操作
播放视频
学生认真听课
学生观看操作
学生操作
利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相结合的讲授方法,让学生将抽象的实物具体化,更能生动形象地学习新知识。
学生发挥创造力,自己动手设计创新
通过小组合作,加强学生组内团结、共同完成任务,资源共享的意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1.1.公式与函数有一个共同点,其左边第一个字符均为,如果是引用单元格参加运算,一般在公式中输入,其好处是
《公式与常用函数》-教学设计
《公式与常用函数》-教学设计《公式与常用函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公式的应用;函数“SUM”、”;AVERAGE”和“IF”的应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 E_cel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公式的应用教学难点:函数”;SUM”、“AVERAGE”和”;IF”的应用上课地点:多媒体电子教室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电脑以其强大的运算能力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请大家打开成绩工作表,这是我们学校初二年级 400 位同学的各科成绩,现在看我每个学生的总分,仅仅需要 2 步,初二年级同学成绩马上就能计算出来? (看老师已经算完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计算完成。
) 今天大家一同来学习如何利用E_cel 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让电脑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二、讲授新课(一)、公式的应用利用 E_cel 强大公式可以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加、减、乘、除等操作,大大减轻我们工作强度,缩短工作时间。
利用公式首先要注意:公式必须以“=”开始。
如果不以”;=”号开始,E_cel会把它当作一个数据来处理。
“=”号后面是参与计算的数据和运算符。
数据:常数、单元格地址、名称和函数等组成这些是我们常用的算术运算符和关系运算符,注意:关系运算符比较后的结果只有真与假两个。
在练习中我们会用到,在使用中我们体会它们的用法。
看老师演示活动一的操作训练,体会如何运算符的使用及及公式编辑栏的用法。
利用公式,计算 _ 取 1 至 10 时对应的(y=3_+2)的 y 值。
单击任意一个单元格,我们看认识一下公式编辑栏,名称框中会出现当前单元格的名称,还有插入函数按钮,在将鼠标定位在编辑栏,会出现”;错号”取消按钮和“对号”输入按钮。
下面我们根据操作训练一步步操作。
1、单击选定 b4 单元格,单击单元格,b4 变为活动单元格。
2、输入公式,在编辑框中,输入公式”;=3_a4+2”3、单击“输入”按钮,运算结果自动填充到单元格 b4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课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
欧阳娟
一、教材分析:
《公式与函数》这课是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十五课,是excel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有了前面第十三课创建数据表以及第十四课编辑数据表的学习铺垫,本课的学习内容在过渡和衔接上比较顺畅。
之所以说这课在整个excel的学习中地位很重要是因为excel本身就是数据处理软件,而这课就是要学习如何利用excel去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与表达,让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