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1.土地与土壤、国土、景观的区别与联系(1)土地与土壤,土壤只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地包含土壤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土壤的本质特征是肥力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体。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所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由一国主权所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陆地、河流、湖泊、内海和领海以及它们的下层和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国土是比土地更广泛的概念(3)土地与景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
①从属关系上,景观是土地的一部分②从内涵上,土地概念强调除自然属性外,更侧重于其经济社会属性;景观概念则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含义,更强调景观攻擂人欣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③景观具有异质性,与以均质型地块单元为基础的土地概念有本质区别。
2.土地资源的概念在当前或可预见将来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①生产性②整体性③面积有限性④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⑤时间变化性⑥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⑦多用途性(2)经济社会属性(3个)①土地的社会性②土地的资产性a供给的稀缺性b位置的固定性和个体的异质性c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d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e流通的特殊性③土地的权籍性a地权,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的总和b地籍,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地籍的核心是权属,是调处土地争执、恢复界址、确认地权的依据。
构成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和权籍4.土地功能(8个)①养育功能,土地的本质属性是具有生产力②支撑功能,人类一切活动都附着于土地③资源功能,土地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④资产功能,土地具有增值性,是重要的不动产投资对象⑤环境净化功能a,进入土地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通过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
土地2下(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共59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土地2下(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 要素)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土地资源学(王秋兵)

第一章 绪论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
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明书;县、乡(镇)土地边界结合图表。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
A、准备工作——编写调查任务书、组织调查专业队、培训和试点、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仪器与工具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5.土地资源的价格: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一般因素(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因素(土地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个别因素(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 原则:
? 选择土地分异特性的原则:①分异特性必须是对土地分类目的有重要作用的性状 ②分异特性应具有尽可能多的斜边特性 ③分异特性必须是土地对象本身的性状 ④分异特性必须是易于观测或获取的土地属性
? 应用土地分异特性进行土地分类应遵循的原则:①分异特性必须分类一个群体的所有个体 ②不同大区域的同一等级土地分类需要不同的分异特性 ③土地群体中同一分类等级的所有类别应使用相同的分异特性划分 ④分异特性逐级积累的原则 ⑤分异特性的重要性应与概括水平相当 ⑥分异特性的间隔应保证类别的均一性 ⑦分异特性的定量化
土地资源学备课第3章

树枝状结构是低山丘陵区土地类型组合的典 树枝状结构 是低山丘陵区土地类型组合的典 型特征,这类地区由于河谷发育, 型特征 , 这类地区由于河谷发育 , 随着水系 呈树枝状伸展, 呈树枝状伸展 ,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为由丘 陵和河谷组成的树枝状结构。除上述之外, 陵和河谷组成的树枝状结构 。 除上述之外 , 还有其他一些土地类型结构,如阶梯状结构、 还有其他一些土地类型结构 , 如阶梯状结构 、 斑状镶嵌结构等。 斑状镶嵌结构等。
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
2、我国的研究 《周礼》一书曾把全国的土地划分为5大类, 周礼》一书曾把全国的土地划分为5大类, 山林, 山林 , 川泽 , 丘陵 , 坟衍 , 原隰 。 战国的 管子·地员篇 进一步把全国土地划分为3 地员篇》 《 管子 地员篇 》 进一步把全国土地划分为 3 类和25 25种 另外, 类和 25 种 , 另外 , 各地根据长期土地利用实 也有一些区域性土地类型划分经验。 践,也有一些区域性土地类型划分经验。
土地类型命名
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地貌三名法 群众习用名称 地名命名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布 原因: 原因: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 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 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 经度地带性分布 原因: 原因:大陆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的距 离不同。 离不同。 垂直地带性分布 原因:海拔的升高,温度下降,湿度升高。 原因:海拔的升高,温度下降,湿度升高。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和分类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原则 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 具有一定科学系统性 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书(表3.5)
土地资源学:第三章土地资源自然和经济要素

断层
褶皱
穹
土地资源学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2.1 地质构造 1. 地下水分布 2. 人类活动(工程、建筑等) 3. 改变地貌形态与分布——盆地、丘陵、山地 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分布与改良——水
利工程——农业布局 5. 沉积分布的变换
土地资源学
2.2 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规律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土地资源学
3.2.3 地下水的水质和矿化度
小于0.5米 0.5-2.0 米 大于3 米
土地资源学
3.2.4 地下水与土地资源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水位迅速下降,出水量骤 减,甚至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的发生。
土地资源学
3.3 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地质构造 ——隔水层的水化学成分 ——垂直分带性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4.2 土壤的综 合性状
1) 土壤肥力 2) 土壤的水
分状况
3) 土壤的适 宜性
土地资源学
4.3 我国土壤的分布 纬度、经度、垂直地带性分布
第五节 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5.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特征 5.1.1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 多样化。
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和程度、条件和形式 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
土地资源学
新中国土地制度发展过程
1949年后——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一是 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 1979年——土地使用权可作为合资企业的中 方合营者的投资股本。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总4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具体包含下列几方面的含义: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复合界面。
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地在其长期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形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土地的各种利用和改造的结果,如农地、道路、居民点等等。
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生态论(human ecology)
认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 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生态论或人类生态论。
文化景观论(cultural landscape)
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它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动 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 就是文化景观
会经济条件
个别因素:指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又称
宗地因素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和价格
2、 土地资源价格计算
土地资源实际上还有比较虚的生态服务价值,这 部分价值的量化方法更为困难,但它是客观存在 的。国际上,有一些用替代成本法或机会成本法 等估算生态价值的方法,虽然不甚理想,但毕竟 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量化概念,可供进一步研究参 考。
3.4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土地资源
3.4.1 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不断取消 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国际 流动的限制,各国间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 日益加深,全球范围内各种要素价格逐步 趋同得过程 。 必须建立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可 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这是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 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土地附加人工价值
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
直接附加:指直接作用于土地资源对象上的那一
部分劳动
间接附加:指那些并不直接作用于土地资源上,
但对于改善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有影响的劳动。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禁止危害土地资源原则 生态伦理 的原则
尊重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土地资源原则
遵循土地生态规律原则
3.2 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土地政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土地政策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土地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国家或地方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目标,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进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定的总称。
土地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土地利用政策、土地管理政策、土地保护政策和土地资源配置政策。
首先,土地利用政策是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政策是通过对土地利用方式、用途和区划的管理和调控,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政策的目标是合理确定土地的使用方式和区域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具体而言,土地利用政策包括土地开发政策、土地整治政策、土地保护政策等。
例如,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制定土地利用政策,限制城市扩张,鼓励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复用。
其次,土地管理政策是土地政策的重要内容。
土地管理政策是指通过土地管理体制的和完善,加强土地管理的能力和效能,提高土地供应的质量和效率。
土地管理政策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体系,规范土地管理行为,推动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土地管理政策包括土地执法政策、土地登记政策、土地评估政策等。
例如,为了解决土地承包权纠纷,政府可以制定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土地执法力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
第三,土地保护政策是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保护政策是指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耕地、生态环境等重要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
土地保护政策的目标是保护好宝贵的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过度开发和滥用。
具体而言,土地保护政策包括耕地保护政策、生态保护政策、水资源保护政策等。
例如,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政府可以制定土地保护政策,禁止对湿地进行填海造地等破坏性行为。
最后,土地资源配置政策是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资源配置政策是指通过科学和合理的方式配置土地资源,满足不同领域和不同区域的土地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土地资源配置政策的目标是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具体而言,土地资源配置政策包括土地出让政策、土地规划政策、用地指标管理政策等。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地貌要素
地形、地貌对气候、土壤、水文等自 然要素有明显的再分配作用,形成不 同的土地资源类型。
土壤要素
土壤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类型、性质、肥力等直接影响土地资 源的利用方式和生产力。
水文要素
水资源分布、水文条件对土地资源的 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如灌溉、排 水、防洪等。
社会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地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 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生态价值
土地资源及其上的植被具有维护生态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 水源等生态功能。
国内外土地资源现状
国内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且优质耕地资源不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 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分类
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可将其分为农用地、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其中,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 产,建设用地用于城乡建设和发展,未利用地则指尚未被开 发利用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为人类 提供食物和原材料,同时也是工业、 交通、通讯等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构成要 素分析
目录
• 土地资源概述 •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 • 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要素 •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相互作用 •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优化与调控
01
土地资源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或经过开发、整治后利用的 各类自然及其衍生要素的总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 域等。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 展,人地关系日益紧张, 土地利用面临越来越大 的压力。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土地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人地关系及其经济问题的科学. 内容安排: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概念和内涵;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义。
本章要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内涵;土地问题内涵第一节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一.土地的综合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门类和不同研究目的对土地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需要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分为四个层次。
1.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自然性)2.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资源资产性)。
作为纯粹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有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功能。
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土地资产(land assets or real estate property)则是国家社会或个人占有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联系:土地资源是土地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是土地称为资产的基础,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的综合属性,土地作为商品和经济要素,具有自然、空间、生产要素、消费财贷、位置、财产和资本的多种含义。
3.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及其上面的领空,是自然综合体加上人工的产物。
4.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的综合特性的基本功能。
二.土地的综合特性与功能土地的综合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原始性,面积总量的绝对有限性,不可搬动性,质量的差异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和多用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经济供给的稀缺性,用途和价格变动的滞缓性,合理利用的集约度,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三.土地的基本功能和用途1.作为“万物基础”的承载功能2。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地利⽤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四⼤要素在⼤的⽓候规律控制下进⾏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产⽣了不同的⼟地资源类型和⼟地利⽤⽅式。
1、地形地貌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在很⼤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
与⼟地资源特性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度、坡度、地貌类型等⼏个⽅⾯。
A)海拔⾼度表现在⽔热条件的再分布⽅⾯:⽓温随海拔升⾼⽽降低;在⼀定范围内,降⽔量随海拔升⾼⽽增多,到极⼤值后,则随海拔升⾼⽽降低。
导致不同海拔⾼度⽣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
主要体现在对⼈类活动的制约⽅⾯,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类活动必然减少。
>3000m不宜⼈类居住;1000-3000m⼈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多数⼈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B)、地⾯坡度地⾯坡度对农业⽣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壤侵蚀、农⽥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需修梯⽥,超过17°不宜机耕。
地表起伏越⼤,坡度越陡,⼟地侵蚀作⽤越强,⽔⼟流失量在⼀点条件下增多。
地形起伏越⼩,对于农⽥⽔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
对建设⽤地的影响:地⾯平坦,排⽔良好,⼯程⼟⽅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
C)、地貌类型定义: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地、丘陵、⾼原和盆地五⼤类。
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影响⼟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
②、丘陵:⼭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度在200⽶(全国100)以下。
③、平原指平坦稍有起伏的⼴阔地⾯,⾼差在20⽶(全国10 )以内。
④、⼭地与丘陵坡度因素、⼭区⼟地资源的垂直分布、⽔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地资源特征及利⽤⑤、平原与农业⽣产⼭前平原(农业⽣产优越)、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和⽔产品⽣产基地)、滨海平原(南⽅:良好的农垦区,北⽅:农业开发利⽤受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三峡大坝的利与弊
27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3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5)人类对生物和土壤影响 对生物影响 天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培育农作物满足需要 通过捕食、毒杀改变局部环境,降低生物多样性 对森林、草原等的利用和破坏 对土壤影响 有利影响:耕作和育肥,增加肥力 不利影响:土壤侵蚀和次生盐碱化、土壤污染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 经济社会构成要素
目的要求
1
了解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了解人类对土地 资源的利用方式
2
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土 地资源的经济特性。
第三章 土地资源经济社会构成要素
主要内容 3.1 3.2 3.3 3.4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经济与土地资源
制度与土地资源
文化与土地资源
第三章 土地资源经济社会构成要素
24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3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 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热平衡和气候。 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和热量。 臭氧层破坏和大气污染
25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3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4)人类对地表形态和水资源的影响 对地貌的改变 形成人工地貌:大规模开采 水库和梯田:防洪、养殖、灌溉 对水资源影响 有利影响:水利灌溉,建立大坝 不利影响:水体污染和浪费,水利工程的负作用,超 量采地下水
30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3
放牧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6)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合理的放牧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更新和正 向演替,不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 不合理的放牧,会导致草丛变矮、覆盖 度降低、物种减少、杂草毒草增多,优 良牧草减少等,导致环境恶化,出现沙 化、盐渍化等现象。
经济社会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 重要的影响,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用甚 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如改良土地、平整土 地、施肥等。 影响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属性主要有: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政策与法 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 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 构与生产力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 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 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土地资源,是针对人类可以利用而言,因此, 土地资源也包含了人类利用、改造的社会经济属 性。在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下,土地资源利用结 果因社会经济属性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利用结构、 利用现状和投入产出结果等。本章主要介绍人类 与土地资源利用、经济与土地资源、制度与土地 资源、文化与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4
第三章 土地资源经济社会构成要素
8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1 人类文明(发展)与土地资源
(3)工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7世纪中叶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是土 地资源开发利用史的一个里程碑。以化 石燃料为动力的农业机械,以不可更新 资源为原料的化肥,以及新的植物育种 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推动 了城镇化进程。 但同时,更严重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问题也相继产生,对人类生态安全形成 威胁——环境恶化、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2 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小结 人地关系论经历了“天命论” —— “决定 论” ——“或然论” —— “生态论” —— “协调论”,正在逐渐逼近真理。 人地关系复杂多变,需要进行长期深入 的研究,并在社会实践中协调好人地关系。
23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20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2 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4)现代人地关系-协调论 协调论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有其丰富的内涵,它 既不单指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单指生态持续发展, 而是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是 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 协调论不仅代表更高目标的效率和更公平的理想,而 且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活 跃在现代文明社会体系中,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行 为起着引导、规范、塑造和升华的巨大作用。
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 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天人合一”观
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 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2 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4)现代人地关系
现代可持续人地关系理念
协调论
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思想,它是由众多科学家的提倡 而逐步深化和被公认的。它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
16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2 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3)近代人地关系
文化景观论(cultural landscape),认为一 个特定的人群,有它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 动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 表特征,就是文化景观 。 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认为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各自按自身 的规律发展。
28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3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6)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开发利用表现在开垦、放牧、砍伐 森林、采矿等几个方面。总之,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促进 生态系统的更新和正向演替,反之就会造成生态环境恶 化,破坏生态平衡,人类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
29
5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1 人类文明(发展)与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最基 本的自然资源之一。 人类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以个人需求 为基础,但是必须放在由个人组成的社会这 个层次统筹考虑与配置。 随着畜牧业和耕作业的兴起,特别是集约化的 耕作业的兴起,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强度越来越 大,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被 利用的土地开始真正成为自然界与人类活动 的共同产物。 保障土地利用持续利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
9
10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2 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1)人地关系概念
人地关系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 关系,是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 系。随人类对土地资源环境客观作用和 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认识发展而发展, 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
11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2 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3.1.1 人类文明(发展)与土地资源
(2)农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影响逐渐有所提高,但仍然较小。大约1 万年前,开始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刀耕火种,小规模种植; 大约7000年前,开始兽力的使用、金属 冶炼技术的发明、水利灌溉技术的掌握 等,对土地资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人类开始定居开垦土地,出现了村庄、 城镇等。 不合理利用出现土地退化、次生盐碱化、 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
21
3.1பைடு நூலகம்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2 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人地关系理论的两个极端的观点
一是:单项的从环境到人,强调以环境为中心, 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是和其它生物一 样的,完全受控于他所处的地理环境中,人类对环 境的作用完全被掩盖在环境的压力下 。 二是:单项的从人到环境,强调以人类为中心, 环境是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随意改造的,忽视了 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本身失去了独立存在的 价值和内在的价值。 两种极端都是把“人”和“地”简化为因果链 的两端,没有反映出真正的“人地关系”。 22
17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2 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3)近代人地关系 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ism)
不同的环境感知成为人们对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 的依据,从而导致对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
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
3.1.3
(1)人地关系概念
12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2 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2)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源于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 中国:“天命论”,人定胜天,天定胜人 西方: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神的干预,上帝主宰一 切
13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近现代人地关系
6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1 人类文明(发展)与土地资源
(1)狩猎、采樵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影响很小,自由迁移 余地很大,局部、力量有限,会钻木取 火,能够使用火来改变环境。 后期狩猎和采樵者对土地资源影响稍大, 处于原理、野蛮阶段
7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3
土地垦殖 土地垦殖是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农田生态系统, 改变了土壤系统中的各种水热条件和物质循环,对土壤 动物和微生物产生影响,也可能产生间接影响,如土壤 酸碱化等。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6)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不合理的土地垦殖,会严重地破坏植被、加重土壤侵 蚀、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次生盐渍化等使得 土地生态系统退化。
31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3
森林采伐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6)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一是,森林采伐后林地裸露,改变了原有 生境。 二是,减弱了截留雨水功能,造成水土 流失的发生。 三是,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 减少。
32
3.1 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
3.1.3
采矿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人地关系理论
地 理 环 境 决 定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