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实用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打捞悲剧中的“个”

王开岭

犹太裔汉学家舒衡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博物馆的光照之外》一文中认为,今天常说纳粹杀了六百万犹太人,日本兵在南京杀了三十万人,实际上以数字和术语的方式把大屠杀给抽象化了。他说:“抽象是记忆最疯狂的敌人。它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牢记在心的是:大屠杀意味着的不是六百万这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对悲剧的感知方式有问题?

平时看电视、读报纸,地震、海啸、洪水、矿难、火灾……当闻知几十乃至更多的生命突然消逝,我们常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震惊,可冷静细想,便发觉这“震惊”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对表面数字的愕然!人的反应更多地瞄准了那枚统计数字——为死亡体积的硕大所羁绊、所撼动。它缺乏更具体更清晰的所指,或者说,不是指向独立的生命单位,而是指向苍白、空洞、模糊的“概念”。

每桩噩耗都以它结实的羽翼覆盖住了一组家庭、一群亲人——他们才是悲剧的真正归属者,对之而言,这个在世界眼里微不足道的变故,却似晴天霹雳,死亡集合中那小小的“个”,于之却是血脉牵连、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实体,意味着绝对和全部。

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合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这是一种物质态度的扫描,而非精神和情感意义上的触摸——典型的待物而非待人的方式。

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不支持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感情和理性。过多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体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的开始。

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一百年前的“泰坦尼克”海难,在世人眼里之所以触目惊心,是因为《冰海沉船》和《泰坦尼克》两部电影让人们触摸到了那些长眠于海底的“个”,从集体遗容中打捞起了一张张鲜活的生命面孔;美国华盛顿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注重了“个”的清

晰,费尽心机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让你可以进入到他们的生涯故事中去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

重视那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生命的最正常态度。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用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遮蔽真实的生命单位,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待物而非待人的方式。

B.生死落实到“个”,才会产生痛感,这才是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的正确方式。

C.把悲剧过多停留在数字上,容易抖出人性中冷漠、麻木的“局外人”思维,繁殖太多的狭私和不仁。

D.寻找“现场感”是一种“新闻式”的体验,就是要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全身心地体会这一个“个”。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引用舒衡哲的话,意在说明用数字和术语的方式感知悲剧是一种粗鲁淡漠的记忆方式。

B.文章采用对比手法,以突出家人和其他旁观者对死亡集合中的“个”的不同感受。

C.文章用“泰坦尼克”海难和“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两个典型事例来证明感受悲剧要寻找“现场感”的观点。

D.文章从反面论述以数字的方式感知悲剧的诸多危害,能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

3.怎样打捞悲剧中的“个”?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分)

1.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答案:D 由第二节可知“新闻式”的体验指的是“看电视、读报纸”“更多地瞄准了那枚统计数字”“缺乏清晰所指”,跟“现场感”内容不符。

2.此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

答案:C 两个事例紧跟在“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证明的是这一观点。

3.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答案:①认识到悲剧指向独立真实、不可替代的生命个体。②感受悲剧时应采取寻找“现场感”的做法,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③叙述灾难和悲剧时要落到实体和细节上,

使不幸人群中的“个”血肉丰满。

拟制:灌云高级中学严学娟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材料二:

从21日早上起,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迅速传播,到当日晚间,无数人的朋友圈已经被这篇文章刷屏。随着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蔓延,不少山东的家长们炸开了锅,纷纷用刷屏表达着愤怒。

山东的家长之所以表现得格外恐慌和愤怒,原因在于几天前曝光的2017年11月的一起疫苗违法事件当中,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问题疫苗共计252600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家长的情绪反弹,有信息来源作为基础。

而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自己的孩子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如果注射了又如何补救等,家长们眼前如同一个信息黑洞,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只能用猜想来增补信息真空,从而加剧了恐慌情绪。

因此,避免空户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呼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而是相关信息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既要跑在谣言前面,也要跑在猜想前面。

首先,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网络信息,要有权威部门及时发声。比如,《疫苗之王》所说“问题疫苗打入25万儿童身体”是否属实,就是一个对公众情绪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疑问,对于这类问题,不但要迅速释疑,而且要用确保准确的数据来提高说服力。

其次,后续将如何应对这起事件,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处理思路,让民众吃上定心九。民众的恐慌不但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入分析,应该将之当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根据疫苗流通规则,同批次的疫苗销往哪里,大方向是记录在案的。然而,就个人而言,接种的疫苗是否属于问题批次,是否也有详细的记录,已接种问题批次的儿童能不能得到通如并及时复检,以及是否应补种等事宜,都是压在家长心头的疑问,此类疑问不解,恐慌就难以消除。(摘编自罗志华《“疫苗危机”:别让信息黑洞加剧恐慌》,《新京报》2018年07月2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