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震测线概况表
浅层地震在建筑场地的第四系覆盖层厚度探测中的应用
浅层地震在建筑场地的第四系覆盖层厚度探测中的应用引言覆盖层厚度勘查是建筑岩土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工作之一,对高层建筑来说,岩土工程勘查的分析与评价尤为重要,覆盖层厚度直接影响桩基工程的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覆盖层的波速通常比基岩低,地下水面通常是一个良好的速度界面,且基岩顶界面一般为一个良好的折射界面,这样就为运用浅层地震的折射波法划分覆盖层,确定其厚度及其深度提供了有利的物性条件。
技术原理折射波法是接收并研究在一类特殊弹性分界面(下伏岩层比上覆岩层的地震波速度大) 上滑行运动的波所引起的振动。
当地震波以临界角入射到这类界面时,在下伏岩层中会产生一种界面滑行波,它也会引起上覆岩层质点振动,并返回地面。
折射波法能从折射信息中提取下伏界面的界面速度,这是折射波法不同于其它方法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个特点,折射波法可以用于寻找覆盖层下不同岩性的分界面。
设地下有任一水平折射层,其深度为z,下伏介质速度v2大于上覆介质波速v1,入射波以临界角i投射到界面R上,在平坦的地面观测,激发点O至某一接收点D的距离为x,如图1。
根据波的传播路径,可得时距曲线方程为:t=xv2+2zcosiv1(1)图1单一水平折射层折射波时距曲线图时距曲线在轴上t的截距时间为:t0=2zcosiv1=2z v2−v122v1v2(2)则z=t0v12cosi =0212v22−v12(3)根据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权限的斜率可求出v1,v2和t0时间,按式(3)则可计算出震源点下方的界面深度z0。
野外工作方法在折射波法野外工作中,必须了解工区的地质、地形、地层地质条件及速度参数等情况。
根据工作目的及场地情况,设计试验和施工方案。
从试验结果取得适合工区具体条件的最佳工作方法,如激发条件,接收条件,观测系统,检波距,测线长度等。
一般可按下列原则布置测线:(1)测线力求为直线,尽量垂直岩层或构造的走向,便于最大限度地控制构造形态,以利于资料的整理和分析;(2)测线要尽可能与其他物探测线或钻探的勘探线一致,便于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分析解释;(3)测线要均匀地分布在全测区,以利于资料的对比和综合分析;(4)当地层倾角较大时,应注意改变测线方向,避免盲区过大或接收不到折射波。
浅层地震勘探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实验地点实验成绩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序言第二章工作目的与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与经济地理情况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第五章数据处理5、1反射波数据处理5、1、1 原始记录5、1、2 道均衡5、1、3 一维滤波5、1、4 二维滤波5、1、5 抽道集5、1、6 速度分析5、1、7 动校正5、1、8 水平叠加5、1、9 混波5、1、10 时深转换5、1、11 数据输出5、2 折射波数据处理第六章解释推断第七章结论与建议第八章报告附图第一章序言地震勘探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就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
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而浅震就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与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
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就是人工锤击的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VISTA。
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第二章: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及工作的完成情况2、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1、学习使用与维护地震仪器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
2、学习与掌握多种地震分支方法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与技术,并能处理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
3、结合实际工区的资料,初步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3. 通过实验,提高对浅层地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采集地震波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反射波法,即通过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分析反射波的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1)地震仪: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2)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3)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4)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5)实验场地:用于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
2. 实验步骤(1)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确保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地震波传播。
(2)地震波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测线,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
采集过程中,注意控制震源和接收器的间距、排列方向等参数。
(3)地震资料处理:将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去噪、叠加等操作。
(4)地震资料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反射波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地震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地质结构信息:(1)地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推断为沉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2)地下存在一个倾斜的断层,推断为该地区的主要断裂;(3)地下存在一些小型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裂缝等。
2. 分析与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精度。
(3)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地震勘探剖面图
(4)喜山期多旋回走滑隆升一剥蚀事件
哈山及其邻区至少包含两个幕次的喜山期显著不整
合事件,分别对应于新近系顶、底界面的不整合关系, 尤其是第四系与下伏新近系、前新生代变形地层或前二 叠系变质变形基岩之间的不整合关系最为普遍,表明研 究区域喜山期主体处于走滑隆升背景下的构造抬升与剥 蚀,显示出以走滑隆升为主体的多旋回隆升一剥蚀不整 合事件。
基于研究区通过解析表明:(1)早海西期的俯冲-碰撞事件; (2)中海西期的碰撞造山及其与后碰撞转换的构造事件; (3)印支期的构造变形事件主要发生在晚三叠世,以走滑 隆升背景下的弱挤压变形为主导;(4)燕山期的构造变形
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并以弱挤压背景 下的邹华隆升为主导;(5)喜山期的构造事件构造作用主 体为走滑Q)
依据前述哈山地区地震剖面构造解释、构造样式及其构 造变形序次的认识,综合分析认为,哈山地区海西期以 来经历了至少4个期次、不同性质的主要构造事件。
(1)中海西期末受控于区域碰撞造山作用的逆冲推扭构造 变形事件
哈山地区显著发育中海西期与区域碰撞造山一逆冲 推覆构造作用相关联的石炭纪末逆冲推覆变形,造成前 二叠系基岩的顺层滑脱和构造岩片的逆冲叠覆。
(3)中燕山期末走滑冲断一弱挤压变形事件 从地震剖面上断裂产状及其切割地层关系来看,切割侏
罗系一白至系底界面的断裂产状通常比较陡直、断距不大, 且断裂作用伴生的相关褶皱变形相对二叠系和三叠系变形而 言明显较弱。此外,露头区多处可见的后期走滑冲断行迹, 如和什托洛盖盆地中部西利克山北缘见前中生代地层高角度 走滑冲断至侏罗系高角度掀斜地层之上。这些特点总体说明 了哈山地区中燕山期末存在以期弱挤压背景下的走 冲断作用。
二、构造解释
地震烈度及烈度表
1885 年日本人关谷清景开始编制烈度表,后经大森房吉和河角广等人的研究改进,以木结 构房屋、石墓碑、石灯笼翻倒等现象评定烈度,据此制定了日本气象厅地震烈度表。该烈度表 从无感到激震划分为 8 个等级,无感为 0 度,最高为Ⅶ度,该表多次修订、亦被我国台湾采用。 1995 年阪神地震后,研究者认为 8 档烈度不足以分辨破坏程度差别,故将Ⅴ度分细为Ⅴ度弱和 Ⅴ度强,将Ⅵ度细分为Ⅵ度弱和Ⅵ度强,实际上改为 10 度分档;并增加了高烈度下基础设施破 坏的宏观现象。该烈度表于 1996 年 1 月使用。
表 1.1.1-5 常用烈度表烈度对应关系
烈度表
烈
度
中国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Ⅻ Ⅷ Ⅸ Ⅹ Ⅺ Ⅶ
MM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Ⅻ Ⅷ Ⅸ Ⅹ Ⅺ Ⅶ
地震烈度及烈度表
地震烈度概念的提出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地震工程发展初期,地震烈度表的编制是地震 工程研究的前沿领域;地震烈度评定曾对描述地震震害和地震作用、实施抗震设防和抗震救 灾发挥了作用。然而,伴随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愈发深刻认识到烈度所蕴含 的概念矛盾及其应用的局限性。
1.1 地震烈度和烈度表 地震烈度是对地震引起的地震动及其对人、人工结构、自然环 境影响的强弱程度的描述,不是一个物理量;它直接由地 震造成的影响评定,但也间接反映了地震动本身的强烈程 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量度地震大小的震级,但一次地 震的不同地点有不同的烈度值。地震烈度受震级、距离、 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 般情况下,震源附近的震中地区烈度最高,称为震中烈 度;震中烈度随震级增加而增大,震级相同时则震源深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如下: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请注意,以上地震烈度的分级仅供参考。
实际地震烈度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条件等。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地震烈度表的概述二、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三、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应用范围四、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划分等级五、中国地震烈度表与地震破坏的关系正文一、中国地震烈度表的概述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程度,用以衡量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等的破坏程度。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它将烈度划分为 12 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烈度为几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几度以上以房屋震害为主,几度以上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
按照这个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一般而言,烈度为几度时人们有感,几度以上有破坏,几度破坏严重,几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二、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烈度为 1 度时,地面上的人有感觉,但房屋结构无损坏;2.烈度为 2 度时,房屋内的人有感觉,房屋结构稍有损坏;3.烈度为 3 度时,房屋震动明显,家具摇晃,房屋结构有一定损坏;4.烈度为 4 度时,房屋震动剧烈,家具翻倒,房屋结构严重损坏;5.烈度为 5 度时,房屋倒塌,地表出现裂缝,山体滑坡等;6.烈度为 6 度时,房屋普遍倒塌,道路桥梁损坏,地表破坏严重;7.烈度为 7 度时,整个地区遭受毁灭性破坏,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地表变形严重。
三、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应用范围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用于地震灾区的救援、重建、保险理赔等方面。
通过对地震烈度的评定,可以为灾区的救援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四、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划分等级中国地震烈度表将烈度划分为 12 度,其中 1 度至 5 度分别为微弱、弱、中等、强烈和极强烈地震烈度,6 度至 12 度则为毁灭性地震烈度。
五、中国地震烈度表与地震破坏的关系地震烈度表与地震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地震烈度越高,破坏程度越大。
通过对地震烈度的评定,可以了解地震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为抗震救灾提供依据。
全国地震烈度数值表及烈度图.
第一组:太原(6个市辖区),临汾,忻州,祁县,平遥,古县,代县,原平,定襄,阳曲,太谷,介休,灵石,汾西,霍州,洪洞,襄汾,晋中,浮山,永济,清徐2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第一组:大同(4个市辖区),朔州(朔城区),大同县,怀仁,浑源,广灵,应县,山阴,灵丘,繁峙,五台,古交,交城,文水,汾阳,曲沃,孝义,侯马,新绛,稷山,绛县,河津,闻喜,翼城,万荣,临猗,夏县,运城,芮城,平陆,沁源*,宁武*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第一组:长治(2个市辖区),阳泉(3个市辖区),长治县,阳高,天镇,左云,右玉,神池,寿阳,昔阳,安泽,乡宁,垣曲,沁水,平定,和顺,黎城,潞城,壶关第二组:平顺,榆社,武乡,娄烦,交口,隰县,蒲县,吉县,静乐,盂县,沁县,陵川,平鲁4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第二组: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方山,柳林第三组:晋城,离石,左权,襄垣,屯留,长子,高平,阳城,泽州,五寨,岢岚,岚县,中阳,石楼,永和,大宁第附录A.0.4条内蒙自治区1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第一组:土默特右旗,达拉特旗*2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第一组:包头(除白云矿区外的5个市辖区),呼和浩特(4个市辖区),土默特左旗,乌海(3个市辖区),杭锦后旗,磴口,宁城,托克托*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第一组:喀喇沁旗,五原,乌拉特前旗,临河,固阳,武川,凉城,和林格尔,赤峰(红山*,元宝山区)第二组:阿拉善左旗4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第一组:集宁,清水河,开鲁,傲汉旗,乌特拉后旗,卓资,察右前旗,丰镇,扎兰屯,乌特拉中旗,赤峰(松山区),通辽*第三组:东胜,准格尔旗5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第一组: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赉特旗,翁牛特旗,兴和,商都,察右后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奈曼旗,库伦旗,乌审旗,苏尼特右旗第二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阿拉善右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白云伊金霍洛旗,杭锦旗,四王子旗,察右中旗第附录A.0.5条辽宁省1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普兰店,东港2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营口(4个市辖区),丹东(3个市辖区),海城,大石桥,瓦房店,盖州,金州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沈阳(9个市辖区),鞍山(4个市辖区),大连(除金州外的5个市辖区),朝阳(2个市辖区),辽阳(5个市辖区),抚顺(除顺城外的3个市辖区),铁岭(2个市辖区),盘锦(2个市辖区),盘山,朝阳县,辽阳县,岫岩,铁岭县,凌源,北票,建平,开原,抚顺县,灯塔,台安,大连,大洼,辽中4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本溪(4个市辖区),阜新(5个市辖区),锦州(3个市辖区),葫芦岛(3个市辖区),昌图,西丰,法库,彰武,铁法,阜新县,康平,新民,黑山,北宁,义县,喀喇沁,凌海,兴城,绥中,建昌,宽甸,凤城,庄河,长海,顺城注: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的设计地震分组,除兴城、绥中、建昌、南票为第二组外,均为第一组。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绪论:地震勘探方法简介: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研究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决地质问题。
各物探均以各种物性为前提,地震勘探依据岩、矿石的弹性,研究地下弹性波场的变化规律。
浅层地震勘探:常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地质填图、建筑、水电、矿山、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多被人称之为:“工程地震勘探”。
分类据波的类型分:纵波、横波、面波勘探据波传播特点分:反射、折射、透射波法据目的层深度分:浅层<n.100m,中层(n.100~n.1000m),深层>n.1000m 据勘探目的任务:工程(浅层), 煤田, 石油, 地震测深地震测深: 研究大地构造、深部地质问题。
浅震的特点: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探测对象规模小,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
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仪器轻便第一章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弹性理论概述一、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1.弹性介质弹性: 外力体积、形状变化外力去掉恢复原状: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弹性体,其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如弹簧、橡皮等。
塑性: 外力 体积、形状变化 去掉外力 不恢复原状,保持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塑性体,其形变称为塑性形变:……. 如橡皮泥外力下,是弹是塑,取决于: 是否在弹性限度之内,即三个方面: 外力大小、作用时间长短、物体本身的性质。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弹,也可显塑地震勘探,震源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很短(持续十几~几十毫秒),岩土受到的作用力很小,可把岩、土介质看作弹性介质,用弹性波理论来研究地震波。
各向同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 沉积稳定的沉积岩区,各项同性,简化问题地震勘探中,只要岩土性质差异不大,都可以将岩土作为各向同性介质来研究,这样可使很多弹性理论问题的讨论大为简化。
中国地震烈度表 (2)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是根据地震灾害特点和震源能量释放的不同,对地震烈度进行分类和评定的一种方式。
中国地震烈
度表分为Ⅰ度到Ⅻ度共12个烈度级别,其中Ⅰ度代表微震,ⅩⅠ度代表特大地震。
以下是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具体内容:
1. Ⅰ度:微震,只有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微弱震动。
2. Ⅱ度:微弱震动,只有很少的人能感觉到。
3. Ⅲ度:轻微震动,较多人能感觉到,但大多数人不会感
到恐慌。
4. Ⅳ度:感觉到颤抖,室内的摆件会摇晃。
5. Ⅴ度:明显摇晃,家具、餐具等物品会有轻微移动,人
们会出现惊慌情绪。
6. Ⅵ度:感觉周围物体晃动,家具会移动,轻微裂缝可能出现在墙壁和地板上。
7. Ⅶ度:明显震动,部分房屋发生倒塌,部分墙壁出现裂缝。
8. Ⅷ度:破坏严重,建筑物受损,部分房屋倒塌,桥梁受损。
9. Ⅸ度:破坏严重,大部分房屋倒塌,桥梁损毁严重。
10. Ⅹ度:灾难性地震,全部或几乎全部建筑物倒塌,地表发生断裂。
11. Ⅺ度:巨大破坏,大范围地表破裂,地面隆起或下陷。
12. Ⅻ度:特大地震,整个地表发生严重破裂,建筑物几乎全部崩塌,大范围地表塌陷。
这个烈度表主要以人的感觉和建筑物受损程度为依据,可以用来评估地震对人们生活和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
请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采用不同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具体标准需要根据当地的地震学研究和监测机构确定。
3.0-3.9
轻微地震,大多数人能感觉到,但不会造成重大损害。
4.0-4.9
中等地震,可能会造成轻微的破坏。
5.0-5.9
强烈地震,有可能造成一些损害。
6.0-6.9
很强烈地震,有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7.0-7.9
极强烈地震,可能会导致毁灭性的破坏。
8.0-8.9
重大地震,有可能引起极其严重的破坏。
9.0及以上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
地震等级通常是根据地震烈度或震级等参数来划分的。以下是一般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注意这只是一个常见的标准,具体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可能因地区而异,而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划分也可能使用不同的标尺。
地震烈度划分标准表:
烈度等级
描述
I
不可感知,仅仪器能检测到。
II
可感知,但不会造成伤害。
III
会在地震发生地区的一些建筑物内感觉,大多数人感觉不到。
IV
大多数人能感觉到,室内部分人可能感觉不适。
V
许多人在室内感觉不适,室外可能有些建筑物受损。
VI
室内外大多数人感觉到,室内可能有轻微的破损。
VII
大多数人在室外都会感觉到,室内可能有中等破损。
VIII
大多数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室内可能有严重破损。
IX
大多数建筑物受到严重损坏,大多数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
X
几乎所有建筑物受损,许多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
XI
几乎所有建II
地面可能发生严重破坏,很难找到安全的地方。
震级划分标准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及相关参数
中国地震烈度表及相关参数
中国地震烈度表是中国地震学家根据中国地震的特点和历史经验制定
的一种评估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准。
它主要根据地震烈度来划分地震的
强度,以便于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
中国地震烈度表分为12度,从Ⅰ度到Ⅻ度,每一度代表着不同的烈度范围和破坏程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参数包括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
其中,烈度是指地震在地表上产生的破坏程度,是衡量地震灾害的重要指标。
震级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衡量地震强度的重要指标。
震源深
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是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重要因素。
震中距是
指地震震源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是评估地震烈度和灾害范围的重要
参数。
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评估地震灾害,还可
以用于地震预测、地震工程设计等方面。
在地震预测方面,中国地震
烈度表可以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活动规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
地震烈度和灾害范围,为地震应急救援提供重要参考。
在地震工程设
计方面,中国地震烈度表可以根据地震烈度和震级等参数,确定建筑
物的抗震等级和设计标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总之,中国地震烈度表是中国地震学家根据中国地震的特点和历史经验制定的一种评估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准,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对于地震预测、地震工程设计和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震烈度表2021
中国地震烈度表2021中国的地震烈度表是一项评估地震强度的标准,用于描述地震对建筑物和环境的破坏程度。
烈度表通常以罗马字母来表示,并将地震分为数个不同的等级。
中国地震烈度表2021年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订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地震情况。
中国地震烈度表(2021版)根据地震引起的地面摇动、房屋和建筑物的破坏、地表裂缝、滑坡、山崩等因素来评估地震的强度。
2021年版共划分为12个等级,依次为I度至XII度。
其中,I度为最轻微的震感,XII度为最严重的震感。
I度地震烈度表达的是几乎感觉不到的微弱震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察觉。
II度地震烈度表达的是能感觉到地面摇动的震感,但对建筑物和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III度地震烈度表达的是一些熟悉地震的人能感觉到地面的明显摇动,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发生了地震。
IV度地震烈度表达的是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地面的明显摇动,窗户、门等会发出响声,但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并不明显。
V度地震烈度表达的是一些薄壳房屋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破坏,墙上的涂料会出现剥落,但大多数建筑物并不受到破坏。
VI度地震烈度表达的是部分地震烈度为V度的地方,一些砖和石头建筑物可能会出现倒塌,而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则受到轻微的破坏。
VII度地震烈度表达的是大多数砖石建筑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比如部分瓦屋房顶的坍塌,而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则受到中等程度的破坏。
VIII度地震烈度表达的是大部分建筑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瓦屋房顶的坍塌,混凝土结构的柱子和梁会出现破裂。
IX度地震烈度表达的是砖石建筑物会有严重的破坏,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可能会发生局部坍塌。
X度地震烈度表达的是大多数房屋会遭受损毁,砖石建筑物会有严重的倒塌,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则有可能发生全体倒塌。
XI度地震烈度表达的是绝大多数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只有一些特殊设计的建筑物能够部分保留。
XII度地震烈度表达的是几乎所有建筑物都会受到巨大破坏,大部分房屋倒塌,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
浅层地震仪技术规格
地震仪招标技术要求一、设备名称地震仪二、设备用途必须可应用于水上地震调查、折射地震勘探、反射地震勘探、面波调查、VSP等领域。
三、设备技术参数1.模数(A/D)转换器:≥24位;☆2.动态范围:在2ms采样,至少达到130-150dB;☆3.畸变:<0.0007%;☆4.通频带:1.8Hz-19kHz;5.共模抑制:>100dB(≤100Hz,36dB);☆6.记录长度:≥16384样点(标准);7.噪声背景:2ms,36dB,在1.75-208Hz条件下,射频干扰<0.20μV;☆8.叠加开关精度:可达到采样率的1/32;9.最大输入信号:2.8V 峰-峰值,0dB,177mV,24dB;10.输入阻抗:20k Ohm,0.02μf;☆11.前放增益:以4道一组,由软件成对可选12dB和24dB或24dB和36dB,对于大能量震源也可直接跳到0dB;12.去假频滤波:在Nyquist频率的83%处为-3dB,下至90dB;13.低截:输出10,15,25,35,50,70,100,140,200,280,400Hz,巴特沃兹滤波器,每倍频24或48dB;14.陷波:50,60,150,180Hz,压制50dB以上,中心频率2%宽度;15.高截:输出250,500或1000Hz,每倍频24或48dB,滤波频率用户可选;☆16.采样间隔:至少包括0.02,0.03125,0.0625,0.125,0.5,1.0,2.0,4.0,8.0,16.0ms;☆17.相关器:有内置用于可控震源的高速硬件相关器,必须可使采集数据实时相关叠加;☆18.扩展性:可用于水上地震连续采集测试,有相应的水上地震采集软件可选;☆19.伪随机震源需求:需有用于伪随机震源(Minisosie)的硬件先导相关器;20.触发方式:兼容炸药、锤击、可控源、伪随机相关震源等;21.辅助道:可以通过程序设置任意工作道为辅助道或数据道;22. CDP滚动:全部工作道可通过软件实现滚动覆盖,不需要另外配覆盖开关;23.大线测试:实时监测排列上检波器的噪音,可同时指出大线的短路情况;24.本机检测:内置检测系统,对噪音、直流基点、增益和相位一致性、定时精度、串音等进行检测;☆25.震源编码系统:必须具有与主机同一厂家生产的夯机编码震源系统功能;26.数据格式:标准SEG-2格式,同时还应具备SEG-D格式和SEG-Y格式等;27.接口:有USB接口,可方便连接U盘或移动硬盘(存取数据方便);28.稳定性:坚固防水,小雨中可工作,通过MIL810E/F冲击和振动试验;☆29.操作方式:可扩展工作也可单站独立工作,单个采集站道数不小于20道;☆30.绘图仪:主机必须内置热敏打印功能,可在野外实时打印;☆31. 可匹配Geometrics公司相关地震仪以及软件。
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课件
因此可以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振幅和波形的衰 减变化特征,来确定断层或破碎带的存在。
•部分岩土的α 值 见教材 P 25 表 1.4.3
2、 α 与地震波的关系
• α 与f 的关系
由胶结摩擦理论 由弹性理论
即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高频能量的衰减大于低频。
• α 与P、S 波的关系 实验表明
三、浅层地质条件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1、反射和透射过程
•平面波 AB 向界面 R 入射;
•依据惠更斯原理,波前面A´B´ 是新震源;
• △t时间后,B´的子波到达C 点;A´的子波在V1中到达 D点、 在V2中到达 E点;
• ∴CD是反射波前面,CE是透射波前面。
• α是入射角;β反射角;γ是透射Βιβλιοθήκη 。2、斯奈尔定律(snell)
α=∠B’A’C γ=∠A’CE
由地震勘探的各 种资料统计得到
某一浅层地震的干扰波调查剖面,
经频谱分析后得到其频谱特征; 不同地区、同一地
区不同地层、不同 折射波 仪器及工作方法;
采集的地震波的频 谱会有所不同
反
面 波
射 波
声 波
面波主频~30--40Hz 折射波主频~50Hz 反射波主频~75Hz 声波频谱> 80Hz
4、地震波的振幅及其衰减规律
六、地震波的绕射和散射
1、绕射现象
由于断层或岩层尖灭点的存在, 使反射界面突然中断,地震波在 断点处的传播现象。
无反射波
2、绕射波的特点
•断点R处是新震源,其上方绕射 波信号最强,两侧渐弱;
•绕射波振幅随波前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绕射波振幅与入射波的频率成反比;
3、散射
地震波遇到起伏不平界面 产生的波的漫射现象。
《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
《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录第⼀章概论 (1)第⼆章野外⼯作⽅法概述 (2)⼀、现场踏勘 (2)⼆、试验⼯作 (2)三、完成⽣产任务 (3)第三章地震仪的认识与操作及野外班报格式 (4)⼀、准备⼯作 (4)⼆、采集软件认识并采集地震数据 (4)三、操作时注意事项 (6)四、野外班报格式 (6)第四章激发条件与震源的选择 (7)⼀、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7)⼆、震源 (7)三、震源排列长度与震源点间距的选择 (7)第五章接收条件的选择 (7)⼀、对接收条件的基本要求 (7)⼆、检波器性能的选择 (7)三、检波器的安置条件 (8)四、道⼀致性试验 (8)第六章折射波及⾯波法的野外⼯作⽅法 (9)⼀、观测系统及选择观测系统的意义 (9)⼆、浅层折射波法的激发与接收操作程序 (10)第七章反射波法的野外⼯作⽅法 (11)⼀、浅层反射波法的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11)⼆、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11)第⼋章地震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13)⼀、原始记录的检查 (13)⼆、绘制时距曲线或提取频散曲线 (13)三、速度测定 (13)四、地震折射波法资料的解释 (15)五、地震反射波法资料解释 (16)六、⾯波资料解释 (17)第九章实习报告的编写 (18)第⼀章概论浅层地震教学实验实习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浅层地震》课程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次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教学试验实习,⽬的是使同学加深队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使⽤和仪器⼯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波发、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法,并进⾏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作施⼯的过程以及组织管理⼯作。
在实习过程中要做到:1.认真严谨,积极思维,吃苦耐劳;2.听从指挥,服从分配,遵守纪律;3.爱护学校仪器,注意⼈⾝安全。
希望同学们在进⾏实习之前,认真阅读试验实习指导书,做到⼼中有数,以保证试验实习的顺利进⾏。
浅层地震报告
关于《浅层地震探测方法与技术》的报告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是研究人工在地面激发的地震波,在地壳表层数百米范围内的传播规律,用以解决矿产地质、水文及工程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其主要方法是浅层折射波和反射波法。
浅层地震的基本原理,与普通地震勘探方法基本相同,即:人工在地面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深处传播,遇到不同的弹性介质界面,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用仪器记录反射和折射的返回地面时间,根据上述时间和接收点与震源的距离关系(时距曲线)加以研究,就可以获得地下相关介质界面的空间分布的资料,即可确定地层的深度、分布、产状要素及构造形态。
(一)浅层地震勘测方法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质前提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部质点位置发生变化,既物体发生形变,若去掉外力,物体能够恢复原来形状,则物体称为完全弹性体,所产生的形变为弹性形变。
完全弹性形变可分为体积形变和剪切形变。
施力于各向同性的均匀无限大弹性体,在弹性形变一定范围内形成随时间而变化的弹性形变,这种弹性形变的连续传递即为弹性波。
与体积形变相对应的为纵波(P),与剪切形变相对应的为横波(S)。
可知弹性波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为有震源,二为有传播震动的弹性介质,缺一不可。
浅层地震探测方法通常以锤击或小药量爆炸为震源,它作用在介质上的冲击力力量小、作用时间短,因此可以视岩石等介质为完全弹性体加以研究。
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是根据地震波的运动学特点,研究地震波前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用以解决地质问题的方法。
描述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与几何路径关系的曲线称为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不同的岩石种类及地质年代不同的岩层,由于波速即波阻抗不同,它们之间的分界面往往就是折射和反射界面。
地震波速取决于岩石成分,岩石的孔隙度、湿度、地层深度和地质年代等。
岩石孔隙度增加,会使地震波传播速度降低,增加湿度,对疏松岩石波速增加,致密岩石波速降低。
对于新岩石,波速随成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古老岩石的成层深度则对波速影响不大。
浅析地质勘探中的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浅析地质勘探中的浅层地震反射波法1、浅层地质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地震反射波法是基于反射波法中的最佳偏移距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常用浅地层勘探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多种波作为有效波来进行探测,也可以根据探测目的要求仅采用一种特定的波作为有效波。
在这种方法中,每一测点的波形记录都采用相同的偏移距激发和接收。
在该偏移距处接收到的有效波具有较好的性噪比和分辨率,能够反映出地质体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变化。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一种。
在地表向下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反射地震波。
由于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通过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能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而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则可以推断地层或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
2、参数选择的基本原则2.1数据采集浅层地震勘探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勘探要求,使用时采用的方法不同,应用的效果取决于野外工作参数(采样率、道间距、偏移距)的选择,震源能量等。
这些参数由野外试验工作来选定。
○1震源。
在激发时,对震源一般有两个要求:一是激发力要竖直向下;二是激发装置或药包与大地耦合要好。
○2检波器。
接收设备(主要是检波器)除接触条件外,它的埋置尽量达到最佳的耦合,如果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埋置在原设计点位时,沿测线方向位移1∕10道间距内或垂直于测线方向的1∕5道间距内。
○3分辨率。
为保证记录有效信号不畸变,每个最短周期内至少要采集4个样值,而且还要考虑记录长度问题,因为不能选择过高的采样率,以免点数太多,出现仪器存储容量不够或增加不必要的勘探成本。
○4滤波器。
工程数字地震仪一般均设有低通、高通、带通、全通等模拟滤波器。
为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改善记录频谱中高、低频能量的不平衡状况,可根据实际干扰波调查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滤波器,以压制干扰。
隧道物探报告
隧道1、前言那坡至靖西高速公路果坚隧道进口桩号为K4+710,出口桩号为K5+030,隧道长320m。
工程物探勘察工作分别在进出口分两段进行,进口段桩号为K4+680—K4+800,出口段桩号为K4+950—K5+070。
物探工作量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物探勘察工作量统计表2、场地地质概况2.1、地形、地貌隧道区位处岩溶峰丛洼地区,所设计隧道跨越山峰,进出隧道口为岩溶洼地。
2.2、地层岩性测区地层为泥盆系下统黄猄山组(D1hj)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岩石局部出露,中等-微风化。
上覆第四系冲积,洪积粘性土。
2.3、水文地质特征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属岩溶裂隙水。
隧道区山高坡陡,集水面积小,降水沿坡面排泄流畅,不利于地表水流渗入和汇集,故属地下水量贫乏区,对隧道工程施工影响不大。
2.4、不良地质现象测区浅部除岩石岩溶较发育外,未发现有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其它不良地质现象。
3、资料解释与勘察成果分析3.1、测线布置及数据资料曲线图测线布置依据设计路线要求进行,沿进、出口隧道轴线各布置了一条纵测线,两条测线总长240m。
进口段桩号为K4+680——K4+800,长120m;出口段桩号为K4+950——K5+070,长120m。
进行高密度电阻率和地震折射波法测量。
测线布置详见附图1,对野外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正反演分析后,结合地质测绘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各剖面推断地质断面图(详见附图),野外数据资料曲线图,详见附图。
3.2、资料解释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数据解释了沿隧道轴线岩溶发育情况。
一般将基岩中的低阻异常解释为岩溶异常。
通过地震折射波法速度分析,计算不同深度弹性波速以及覆盖层(含强风化层)厚度,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064-98)按弹性波划分隧道围岩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各类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值如表2 :表2 隧道围岩分类表3.3、勘察成果分析①、岩土层厚度(埋深)由于隧道处于岩溶峰丛洼地区域,大部分区域基岩裸露,测区内坡积土及全风化带只在谷地区域较厚。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主要物探方法现场布置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主要物探方法现场
布置
Rl煤矿地面物探方法一般测网密度表
表El列出了条款中主要地面物探方法常规测网密度的资料,普查过程中不局限于此。
表El地面物探方法一般测网密度表
F.2地面物探方法加密测网密度表
表F.2列出了条款中主要地面物探方法加密测网密度的资料,普查过程中不局限于此。
表F.2地面物探方法加密测网密度表
F.3地面物探方法精细测网密度表
表E3列出了条款中主要地面物探方法精细测网密度的
资料,普查过程中不局限于此。
表F.3地面物探方法精细测网密度表
F.4矿井物探方法测网密度表
表F.4列出了条款中主要矿井物探方法测网密度的资料,普查过程中不局限于此。
表F.4矿井物探方法测网密度
F.5钻孔物探方法测网密度表
表F.5列出了条款中主要钻孔物探方法测网密度的资料,
普查过程中不局限于此。
表F.5钻孔物探方法测网密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