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历史背景共25页

合集下载

(完整版)宋代文学史年表

(完整版)宋代文学史年表

(完整版)宋代文学史年表宋代文学史年表960年-1279年* 960年-北宋建立,开始了宋代文学的鼎盛时期。

* 960年- 赵匡胤登基,开创了北宋文人的文化座右铭,将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 961年-诗人陈造在《抛家思过》中表达出对世事变迁的思考,标志着宋代文学的主题开始多元化。

* 陆游和柳永成为北宋时期两位最重要的词人,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重大影响。

* 1086年-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成为了后世通史的鼻祖,对宋代文学史的进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27年-1279年* 1127年-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南宋时期文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辛弃疾成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作品豪放磅礴,深受广大文人的喜爱。

* 王安石变法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现了一大批以边塞诗为代表的新兴文学流派。

* 1276年-元军攻破南宋扬州,南宋灭亡,结束了宋代文学的辉煌时期。

宋代文学创作特点* 以议论文为主,内容丰富,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 以词为代表的骈文成为主流,词人的创作方向逐渐向“以文代诗”发展。

* 词的题材广泛,既有关于爱情、家庭的抒情词,也有关于时事的议论词。

* 通过词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情感世界。

* 受到、的影响,出现了大量宗教题材的作品,如诗、诗等。

杰出的宋代文学家* 苏洵,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东坡笔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 苏轼,北宋文学巨匠,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闻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辛弃疾,南宋时期著名词人,他的作品以壮丽豪放著称,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等。

* 柳永,北宋时期著名词人兼音乐家,他的作品以婉约细腻为主,代表作有《雨霖铃》等。

结语宋代文学史以其多元化的创作风貌和丰富多样的题材而闻名于世。

众多杰出的文学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们的成就不仅对宋代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宋代文学概述PPT课件

宋代文学概述PPT课件
• 北宋文学的时代背景
– 宋太祖曾在宫中立碑:“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 事人。”作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
– 宋代统治者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对文官 特别优待,大量吸纳中小地主的知识分子参政, 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文以载 道”的思想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形 成了宋代士人独特的风采。
2
宋代文学概述
• 北宋文学的时代背景
– 宋朝在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最早的纸 币和银行,银行可以贷款、异地付款。
– 国家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 国各地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 工工厂,厂里的工人可按期领工资。元丰年间, 中国华北地区钢铁产量为15万吨,而英国在工 业革命之后1788年的钢铁产量为7. 6万吨。
14
宋代文学概述
• 北宋的文学创作情况
– 诗文
——江西诗派 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色,代表
人物黄庭坚,提倡句法散文化,用典故,去陈反俗,好奇特,崇瘦硬。
——道学派古文 以理学家张载、程颢、程颐、周敦颐、朱熹为主的道学派古文,
为文从容平易、比较通俗,但缺乏文采,以专门发挥性理,表彰经义 为主。
9
宋代文学概述
• 宋代文学的特点
– 宋代文人多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 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 情怀,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 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
10
宋代文学概述
– 宋代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而发展,将议论、 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融为一体,使散文的 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最终的 成就超过了唐文 。
18
宋代文学概述

(完整版)宋代文学概况

(完整版)宋代文学概况
(三)散文
1.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
(1)诗文革新运动。宋仁宗时期,欧阳修知贡举,发起了诗文革新运动,提出“文以明道”,重视“道”对“文”的决定作用,注重文学对政治的服务关系,同时注重文学本身的价值。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欧阳修周围,团结起了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五人,他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一起被成为“唐宋八大家”。
(1)通过削弱、分散宰相权力,严密控制地方官员,实现行政的中央集权。
(2)通过建立直属朝廷的财政管理系统、司法系统,实现财政、司法的中央集权。
(3)通过儒臣治军、分散兵权,实现军事指挥的中央集权。
3.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经济情况
两宋虽然国土狭小,国威不振,但由于国内统治比较稳定,因此农业与手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经济与商业发展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以及《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艺作品都可以感受到这种状况。
(3)艺术风格多样。在婉约、豪放之外,还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等多种风格。
2.重要流派及作家
北宋前期文人词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柳永吸收了民间词艺术成就,对长调颇多创制,多写市民生活与羁旅之情;秦观、周邦彦则将北宋文人词推向了高峰;苏轼、辛弃疾代表了词作的革新词风,创造了豪放风格;两宋之际,李清照、张元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孝祥代表了国破家亡时期的时代强音;南宋时期,还有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成员有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
3.理学的兴盛与世俗化倾向的对立与互动
一方面,理学思想是士大夫阶层的共同意识形态趋向。不仅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自矜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而且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道论学,这使得他们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1. 引言1.1 概述宋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对于我们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究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发展脉络,并对其各类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宋代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宋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各类文学作品探究以及结论。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本篇文章的目的和内容安排,然后进入正题,分析宋代社会政治情况与思潮兴起对于宋代文学产生的影响;接着我们将探索先秦时期的承袭与创新以及唐宋八大家对于宋代文学发展的带动;随后我们将分析宋词、宋话等不同文体在宋代文学中所占重要地位;最后,我们将总结出述评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讨论它对后世继承和发展所带来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将提出一些关于今人阅读宋代文学的启示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宋代文学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研究,揭示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我们将通过分析不同文体作品、探究社会政治情况以及思潮兴起等因素,深入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并对后世继承和发展带来的意义进行展望。

此外,也将为今人阅读宋代文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段重要历史时期创作出的杰作。

2. 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2.1 宋代政治与社会情况: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这段时期被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使得官僚制度变得更加完善,并且大规模的工商业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1127年,金朝入侵南京(当时的首都),标志着北方政权垮台,南宋(1127年-1279年)随之建立。

南宋面对金朝和蒙古帝国等强敌,国家处于不断动荡和战争之中。

2.2 文学思潮兴起:在宋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文学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

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
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
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待笑壮驾臣靖 莫八三抬怒
从谈志长子康 等千十望发
头渴饥车恨耻 闲里功眼冲
, !
,饮餐踏,,
收匈胡破何犹
拾奴虏贺时未
旧血肉兰灭雪
山。,山!;







,路名,冠
白云尘仰,
了和与天凭
少月土长栏
年。,啸处
轻红
解藕
罗香

裳残 ,玉 独簟
李 清 照
剪 梅
上秋
兰。


1.岳飞
宋 代
爱国英雄,民族英雄,抗金英雄,
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谥武穆, 后改谥忠武。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
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
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
冲冠 )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
5.史学。宋代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史学
著作丰富;著名史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
其他如书法、雕刻、绘画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
教有了新的发展。书院的成型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
三.宋代文学的特点


文 学
1.作品数量巨大
2.爱国主义色彩浓重。 3.作家学者化

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
石皆出其门下。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 《醉翁亭记》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绪论宋代文学概说宋王朝从公元960年到1279年,前后经历了320年。

其中北宋是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起,至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汴京城为止,共历九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

南宋是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年号建炎)起,至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被元灭亡止,共历九帝: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帝昺。

宋代文学有其鲜明的特色。

一、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一)政治方面在政治上,宋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在开封东北四十里)组织兵变,代周自立,建立了北宋王朝。

此后将近二十年间,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又先后用武力和外交的手段吞并了南方的几个独立王国和建都在太原的北汉。

中华民族经过唐末五代长期分裂的局面,到这时才在大部分地区取得了统一。

为了防止中晚唐以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政治局面的重演,同时又结合自己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帝位的经历,宋太祖赵匡胤特别警惕手下将领效法他那一套去反叛他。

因此,他竭力削弱地方势力,千方百计巩固中央政权。

例如在官制上,宋王朝采取官与职分离,使那些为人所景仰的重臣空有大的官号而无实权,“尊而不重”。

宋以前朝廷中的宰相权力甚大,总理一切事务,但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北宋王朝为了防止宰相的专权,在宰相之下又设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三司使分取宰相的军事大权和财政大权。

在中书、枢密二府之外又有台谏,形成中书治民、三司理财、枢密主兵各不相侵的局面,而监察言路之权力非常之大。

这样,不仅使行政、司法、财政、军事种种大权都集中到中央来,而且最后的裁决,多得听命于皇帝一人。

赵宋帝王通过这些措施,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地方上于州郡长官之外又设通判,使彼此互相牵制。

这就使当时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难行,在遇到重大的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时彼此争论不休,却很难制定有效的对策。

中国古代文学(宋代)

中国古代文学(宋代)

中国古代文学(宋代)绪论一、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中央集权加强,经济繁荣,军事及外交较弱。

二、宋代文学的文化环境:封建文化的高涨,崇文抑武的国策,书院及科考制度、城市繁荣与游乐风习。

三、宋代作家的群体风尚:士人主体意识与使命感的增强,三教合一的思潮,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心态内敛。

四、宋代文学的文学形态:文学各体皆有继承创新,诗、词、文、小说及其他。

第一章宋初文学文: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诗:北宋初期诗坛之三种诗风:白体、昆体和晚唐体。

1.1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一、宋初复古思潮。

二、对散文创作的影响。

1.2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诗风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这种诗风仅仅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白体诗人中,王禹偁成就最高。

其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

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1.3宋初的晚唐体诗人“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这一群诗人的作风稍异于九僧,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内容也稍为充实一些。

1.4西昆体的盛衰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宋初馆阁文臣的唱和风气到真宗朝而臻于极盛,到了大中祥符元年(1008),杨亿将包括他在内的17位馆阁文士平日相互唱和的诗作编成一集,题作《西昆酬唱集》,收录了247首诗。

《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时人竞相仿效,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

两宋文学史概述

两宋文学史概述

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述一、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汴梁(今开封)。

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去,北宋灭亡。

这一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登基,是为宋高宗,建立南宋。

南宋后来迁都绍兴,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俘虏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

南宋残余势力在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带领下,拥立年幼的宋端宗,逃至南方拼死抵抗,经香港退至广东新会、南海一带,期间端宗病死,文天祥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

1279年,穷追不舍的蒙古兵与宋兵在新会崖山发生激战,宋兵惨败,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幼主跳海自杀,南宋宣告灭亡。

下面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具体分析宋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方面宋代在政治上实行崇文抑武的文官政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发展科举制度,人文获取功名的机会大增。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

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

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2、重用文人,文人地位提高。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深鉴五代时期武人专权跋扈之弊,注重任用科举出身的文臣。

他曾说,任命文臣为地方官,即使都去贪污,也比任用武将的危害小。

宋太宗即位以后,迅速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整个宋朝,每年由科举入仕的平均人数是361人,约为唐朝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

可以说,宋代科举取士之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进士、英宗朝官至三司使的蔡襄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宋代散文:宋初文坛仍存
宋 代 散 文
在注重形式轻视内容的不 良倾向。《待漏院记》、 《岳阳楼记》是这个时期 文质兼美的佳作。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 改革政治的需要;文人们 革除西昆体之浮靡文风的 需要;宋代理学发展的需 要。
诗 文 革 新 运 动 的 三 个 阶 段



(1)北宋初期酝酿阶段,代表人 物王禹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 驱者。 (2)北宋中期为完成阶段,以欧 阳修为领袖,苏舜钦、梅尧臣为骨 干。“大抵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也”“事信言文,乃能表现于后世” (3)发扬光大阶段,以苏轼为代 表,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等 人在诗文方面均有相当高的造诣。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 于不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南 宋 前 期 诗
*南宋前期(1128-1207)南宋 初到宁宗开禧末。 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突破 江西派“资书为诗”用诗歌抒 写亡国之恨。 1 杨万里“诚斋体”,景物诗即 兴成章,立意新颖、构思灵巧, 语言活泼晓畅、幽默清新 2 范成大,72绝句,《田园四 时杂兴》60首。 3 陆游,留诗9300多首,爱国 主题。

北 宋 后 期 词
北宋后期词坛名家有秦观、贺 铸、周邦彦等。 秦观词内容多为相思相恋、离 愁别恨等传统题材,但感情真 挚,兼寓身世不幸的感慨,是 婉约中清舒一派。 贺铸与秦观风格相近,但也有 豪放之作,风格兼具婉约、豪 放之长。 周邦彦是集北宋婉约词之集大 成者,在音律方面作出贡献。
诗 文 革 新 运 动 的 影 响
(1) 散文方面:风格平易、 流畅、自然,使散文的适用范 围更广。 (2)诗歌方面:诗歌散文化、 议论化和以才学为诗的倾 (3)对词的影响,打破词在 传统音律方面的束缚,扩大的 词的内容、题材,提高了词的 抒情言志的功能。 (4)在唐代古文运动的基础 上,对文道关系、文学创作等 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宋代文学脉络

宋代文学脉络

宋代文学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从960-1279 年,共319 年,其中以1127 年为界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

政治方面内部政权特别稳定;赵宋王朝的建立,使唐末以来的混乱分裂局面终告结束,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军事和外交对外关系特别软弱;经济方面宋王朝采用重文抑武、崇儒尊道的政策,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方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宋代思想文化呈现出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趋向,并在整合佛道学说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理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隆宋”与“盛唐”同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

宋代文学的文化环境重用文官、学校及科考制度、游乐风气宋代文学的文学形式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的主要文体是词、诗、文、小说、戏剧,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戏剧尚处在萌芽状态,成就较差。

)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

北宋诗坛北宋前期诗坛拟可分为两段而观之。

第一阶段是指在太祖、太宗、真宗三朝(960-1022)六十余年的整个北宋初期,诗坛表现为对晚唐诗风的延续,可称为“唐风笼罩”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指仁宗、英宗两朝(1023-1067)的四十余年,宋诗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调,可称为“宋调初成”的时期。

从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看,实可视为唐代诗风尤其是晚唐诗风的延续,半个世纪的宋初诗坛处处体现出唐风笼罩的特点,活跃着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三个主要作家群。

两宋文学史概述

两宋文学史概述

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述一、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汴梁(今开封)。

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去,北宋灭亡。

这一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登基,是为宋高宗,建立南宋。

南宋后来迁都绍兴,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俘虏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

南宋残余势力在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带领下,拥立年幼的宋端宗,逃至南方拼死抵抗,经香港退至广东新会、南海一带,期间端宗病死,文天祥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

1279年,穷追不舍的蒙古兵与宋兵在新会崖山发生激战,宋兵惨败,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幼主跳海自杀,南宋宣告灭亡。

下面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具体分析宋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方面宋代在政治上实行崇文抑武的文官政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发展科举制度,人文获取功名的机会大增。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

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

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2、重用文人,文人地位提高。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深鉴五代时期武人专权跋扈之弊,注重任用科举出身的文臣。

他曾说,任命文臣为地方官,即使都去贪污,也比任用武将的危害小。

宋太宗即位以后,迅速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整个宋朝,每年由科举入仕的平均人数是361人,约为唐朝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

可以说,宋代科举取士之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进士、英宗朝官至三司使的蔡襄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宋朝诗歌创作背景

宋朝诗歌创作背景
宋朝诗歌创作背景
宋朝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
1. 政治背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期,政治制度相对完善,科举制度也得到了发展。这为文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2. 社会背景:宋朝时期,城市经济繁荣,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这些因素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题材来源。
3. 文化背景:宋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强调诗文的教化作用。同时,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4. 个人背景:宋朝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这也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5. 艺术风格:宋朝诗歌在艺术风格上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追求清新自然、含蓄典雅的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也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有关。
综上所述,宋朝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社会、文化、个人和艺术风格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宋朝诗歌的繁荣和发展。

概说宋代文学的背景

概说宋代文学的背景

概说:宋代文学的背景、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一、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士风的关系。

三、宋代文学的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第一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一节:宋初文坛北宋开国不久,就有柳开等人提出文学复古理论,反对晚唐五代浮靡文风,但当时的诗文创作,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风格,只少数作家如王禹偁、杨亿等人的创作呈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1,宋初诗歌的“三体”。

(1)“白体”。

(2)“西昆体”。

(3)“晚唐体”。

2,王禹偁。

在宋初文坛上,最为优秀的作家当推王禹偁。

他的诗文对宋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北宋诗文革新1,诗文革新的政治、文化、学术背景2,文风、诗风新变的历程和实绩。

3,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核心地位和主要贡献。

在欧阳修之前和同时,有穆修、苏舜钦、尹洙等人提倡古文;苏舜钦、梅尧臣等人致力于探索新的诗风。

他们都对诗文革新的最终成功作出了贡献。

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重要作家,都得到欧阳修的识拔和引荐而知名文坛。

他们都被后人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第三节,欧阳修的诗文创作成就1,欧阳修的生平和学术。

2,欧阳修的散文。

欧文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他的创作实绩和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代文风。

3,欧阳修的诗歌初步表现出了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已明显从宋初诗风的局限中摆脱出来,以较为宏大的创作格局、畅达健朗的风格意趣初步奠定了时代新风。

欧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第四节:苏舜钦与梅尧臣苏舜钦和梅尧臣是诗风和文风变革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

1,苏舜钦生平经历。

苏舜钦的诗歌以雄豪奔放为特色,政治色彩和议论色彩都十分浓厚。

苏舜钦又擅长古文。

2,梅尧臣的生平经历。

梅尧臣诗歌不论关怀民生还是抒情写景,都以平淡深远为特点。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

”二人都以杰出的创作成就在宋诗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

古代文学史(下)

古代文学史(下)

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一)历史宋代分期: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两个阶段,共计320年。

北宋:太祖、太宗、真宗(前期)、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中期)、徽宗、钦宗(后期)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前期)、宁宗、理宗(中期)、度宗、恭帝、端宗、帝昺(后期)(二)政治强化中央集权,崇文抑武与守内虚外的国策,积贫积弱;突出的民族矛盾宋朝与少数民族王朝关系:1.辽(916—1125)2.金(1115—1234);3.西夏(1038—1227)4.蒙古(1206—1271—1368)(三)文化宋代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与文化学术的繁荣1、宋代的科举考试2、理学盛行3、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四大部书:《太平御览》(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文苑英华》(文学类书诗文)《太平广记》(小说类书)《册府元龟》(史学类书)《资冶通鉴》的编纂(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官学与私学的兴盛。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州庐山)岳麓书院(潭州岳麓山)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石鼓书院(衡阳石鼓山)(四)经济宋代商业经济的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二、宋代文学发展概况(一)宋词1、主要发展线索: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张炎。

现存宋词与作者:词2万余首,词人1300多家。

2、宋诗宋诗发展概况:宋初三体——欧、王、苏——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四灵、江湖派。

宋诗与唐诗高下之争。

严羽《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於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